战国兵法·庄子

繁体

战国兵法·庄子

作者:战国·庄子

出自————《战国兵法·庄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节选)

徐无鬼

武侯曰:“欲见先生久矣。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

徐无鬼曰:“不可。爱民,害民之始也; 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凡成美,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形固造形,成固有伐,变固外战。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无徒骥于锱坛之宫,无藏逆于得,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

列御寇

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鉴赏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本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共7篇:外篇有: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共15篇、杂篇有: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共11篇。不少学者认为内篇部分是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部分是庄子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史记》说庄子“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一生不曾游说干禄,也很少聚徒讲学,基本上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庄子的文章汪洋放纵,光怪陆离,不易捉摸。关于庄子哲学思想,有说是唯心主义的,有说是唯物主义的,历来争议颇多。在政治社会观方面,庄子认为当时政治极为黑暗,“今处昏上乱相之间”,人民不受刑戮就是幸运,尖锐地批判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实;指责儒家的仁义说教;反对文明和圣智(“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主张个人的顺天任性和社会的无为而治。广泛的论述了他的自由观、平等观、怎样养生、怎样处世等等。他的思想包含着某些积极因素,也流露出严重的没落情绪。

《庄子》一书很少正面涉及战争和军事,本书选录的二则言论,可以说明庄子及其后学对用兵的基本观点,这和《庄子》哲学也是大体吻合的。

第一则选自杂篇《徐无鬼》,此段内容的核心是反对一切战争,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这和庄子学派提倡“无功”“无名”是一致的。《庄子·逍遥游》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要立功,不要求名,任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这第一则说的武侯希望爱人民、行仁义而进行停止战争的努力,徐无鬼认为是多余的。爱民是害民之始,行义是作伪之形,偃兵是造兵之端。这些所谓“好事”,都不必存心去做,否则适得其反。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修养本性,顺应自然而不要违拗。统治者什么也不做(包括统治者自认为的好事—偃兵),那人民就受益不浅了,可以免于一死了。这里可见庄子学派以保养真性、顺应自然为宗旨,无论是兴兵或止战,都是表示反对。

第二则选自杂篇《列御寇》。这是庄子学派对战争起源的基本看法。“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就是说圣人对即使是必然之理的事,也采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所以没有兵争;一般人对是非问题太执着了,所以有兵争。在《庄子·齐物论》里有一句名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各有各的是非,等于说没有是非。庄子的兵争论和庄子思想体系一致,但和战争的起源和性质相去甚远,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空论。

《庄子》通行本,有晋郭象注《庄子》,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本书编录时,正文以中华书局1981年版《庄子集释》为底本。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