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篇·第一
赏罚篇·第一
作者:仝晰纲
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赏罚篇·第一
中国历代兵家都把赏罚视作治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兵家始祖姜太公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十分重视赏罚的作用,“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①可以看作是其赏罚观的高度概括。春秋时期,齐***事家管仲,强调“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②稍后的晋文公问狐偃怎样才可以作战时,狐偃说:“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即该赏则赏,该罚则罚,才能对敌作战,把赏罚看作是治军作战的首要条件。孙武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主要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即道、天、地、将法。所谓“法”就是依法行事、赏罚分明。孙武把“法令孰行”、“赏罚孰明”③看作是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足见其对赏罚的高度重视。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在论述赏罚的作用时,明确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如果不行赏罚,即使有百万军队也不能取胜。因此,“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审能达此,胜之主也”④。与吴起同时的孙膑也十分重视赏罚,他说:“夫赏者,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为此国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的生命都寄托在将军身上,你怎么能不顾军令而与亲朋饮酒误事呢?”
①《六韬·文韬·赏罚》。
②《管子·兵法》。
③《孙子兵法·始计》。
④《吴子·治兵》。
穰苴说罢,召问执法官失期后依军法应如何处置,执法官说应当斩首。庄贾有些害怕,急忙向齐景公求情,未等求救的使者返回,穰苴便斩杀了庄贾,三军为之震栗。
一会儿,齐景公的使者持节前来赦免庄贾, 使者驱车直人军营,穰苴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然后又问执法官擅闯军营者如何处置,执法官说:“依法当斩。”齐景公的使者十分惧怕。穰苴认为国君的使者不可杀,但军法不能因国君而废弛,为了严肃军纪,他下令斩杀了使者的随从,并砍断轺车左边的立木,杀死轺车左边的马,以示惩戒。
穰苴斩杀庄贾后,率军开赴前线,他身先士卒,爱护士兵,对行军途中的井灶、住宿、饮食、伤病等情况都亲自过问,与士兵平分粮食,并把自己的一份分给老弱病残的士兵。士卒见穰苴执法如山,爱兵如子,都十分感动,人人不甘落后,个个争着立功,即使身患疾病也坚持与部队同行。晋国和燕国的军队闻知后,仓皇撤退,穰苴率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失地。
穰苴兵胜回师,齐景公与文武百官亲自到郊外迎接,并举行厂隆重的稿劳仪式。穰苴也因战功卓著被尊为大司马,从此以后,田穰苴被称为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的战功,使田氏家族在齐国的地位更加尊显,从而引起了齐国贵族高氏、国氏、鲍氏的嫉妒。他们不断在齐景公面前谗毁司马穰苴,景公为其迷惑,不再重用穰苴,穰苴郁郁不得志,忧愤成疾,发病而死。
(二)孙武练兵斩美姬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祖先是齐国田氏的一支,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当时齐国的田、鲍、高、国四族为争权夺利相互角逐,而当政的齐景公又昏庯不堪,致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日趋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孙武为逃避内乱移居到吴国,在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隐居下来,世人莫知其能。在这期间,孙武在潜心研究兵学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吴国的政治风云,并结识了从楚国来到吴国的伍子胥。
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伍子胥为“行人”(相当于宰相) ,积极筹划攻打楚国。就在这时,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孙武冷静分析了形势,决定视吴王阖闾的态度而决定去留,他将自己写的十三篇兵法送呈吴王,并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①
不久,吴王阖闾召见孙武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已经看过了,可以用军队演练一下 吗?”
孙武说:“可以。”
吴王阖闾又说:“可以用妇人演练吗?”
“可以。”
于是吴王阖闾出宫中美女180人,让孙武以兵法进行演练。孙武将妇人分为两队,以吴王最宠爱的两人分别为队长,让每位宫女手持兵器,列阵站齐。孙武对宫女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吗?”
“知道!宫女们回答。
孙武对宫女们说:“下令:前,则看前心;左,则看左手;右,则看右手;后,则看后背。你们昕明白了吗? ”
“明白啦。”
①《孙子兵法·始计》。
孙武又宣布演练中要随鼓声进退。闻鼓一通,两队起立;闻鼓二通,左队右转,右队左转;闻鼓三通,作挺剑作战之势。闻鸣金,则停止演练。
孙武申明了命令,设置了执掌军法的人,又三令五申,谁违犯军纪命令,就依军法惩治。然后让擂鼓吏擂鼓下令。但当鼓声响起后,宫女们却根本没把它当回事,都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
孙武说:“命令没有讲明白,要求不严格,是将领的责任。现在再申明一遍军令,如果冉不依令而行,就是士兵的责任了。”于是孙武又下令擂鼓,官女们仍然大笑不止。
孙武说:“三令五申而不服从,按军法当斩。士卒难以诛尽,应由队长承担责任。”说着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
吴王阖闾正在看台上观看演练,见孙武要斩杀他的爱姬,急忙派人下来对孙武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寡人若没有这两位爱姬,食不甘味,请不要斩杀她们。”
孙武说:“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下令斩杀两位队长。然后又挑选了两名美姬当队长。当再次开始擂鼓演练时,宫女们没有任何人嬉笑,左右进退,丝毫不错,就像-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样。
于是孙武使人报告吴王说:“士兵已经操练整齐,请大王检阅。这支部队大王可以放心使用,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吴王阖闾说:“请将军回舍休息吧,寡人不愿意看下去了。”
孙武说:“大王只是空言喜兵,并不是真心富国强兵啊。”
吴王阖闾知道孙武是位有军事才能的人,遂拜孙武为将,西击楚国。孙武率兵西进,号令严明,连战连捷,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同时,孙武还与伍子胥等人击败了南方的越国,使吴国与北方强国齐、晋相抗衡,显名于诸侯。
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夫差听信奸臣伯嚭的谗言,赐伍子胥自杀。孙武因伍子胥的推荐而受到阖闾的重用,二人关系密切,伍子胥被杀后,孙武失去了知己。同时新吴王也不如老吴王对他器重,在这种情况下,孙武萌生了退隐的意念,遂归隐山林,不再出仕,直至寿终。
(三)胡建斩杀监军御史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汉武帝天汉年间,任北军“守军正丞①。南北军是汉代京城地区的常备军,大体上守卫宫廷的南军驻扎在长安城南,防守京师的北军驻扎在长安城北。南军的守卫范围较小,北军的守卫范围则大一些。在汉武帝以前,卫尉掌南军,中尉掌北军。汉武帝时北军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北军成为一支相对独立的部队,分别由校尉官统领,直属皇帝。南北军尉以下各有正丞,《汉书·胡建传》师古注曰:“南北军各有正,正又置丞,而建未得真官,兼守之。”也就是说,胡建当时并不是正式的军正,而是试任军正。
胡建虽然试任军正,但由于贫穷没有车马,因此常常与属下的士卒同行同住,所以与士卒的关系特别融洽,甚得士卒的拥戴。
北军建有军垒,实际上是一道垣墙。当时监军御史打穿了垒垣,建造了一些商贾用房,企图依此谋利。胡建十分气愤,欲诛杀御史,遂对与他同行住的士卒说:“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
胡建准备就绪,选择了一个士卒训练日,监军御史与各校官都在房前院子里坐着观看士卒训练,胡建带领士卒到他们面前拜谒,只见胡建突然指着监军御史说:“取彼。”士卒走,上前去抓住监军御史。胡建又大声说:“斩之。”士卒遂将监军御史斩杀。在座的护军,诸校都十分惊愕,不知所以。
①《汉书·胡建传》。
这时,胡建从怀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章,上奏汉武帝,其大意是:臣听说军法中有“立武以威众,诛严以禁邪”的话,今监军御史公然打穿垒垣以经商求利,私自买卖,这样不利于树立士卒的刚毅之心和勇猛之节,使他们失去了士卒所应有的素质。如果按照文官的看法,也许不该受重刑,然军法中说“壁垒已定,穿逾不繇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将监军御史斩杀,昧死以闻。
汉武帝不仅没有责怪胡建,反而下诏说:“《司马法》日:‘国容不入军,军容不人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义何疑焉。”①
胡建自此名闻天下。
后来,胡建任渭城令。当时,汉昭帝年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昭帝妹妹的情人丁外人关系密切,二人与故京兆尹樊福有仇,派人将樊福射杀,杀手藏在长公主②的院内,胡建率领吏卒追捕,丁外人、上官将军率领仆从解救,射杀胡建的吏卒,吏卒走散,长公主竟让仆射弹劾胡建的吏卒无故打伤她的家奴。胡建上报说吏卒是奉法行事,并没有过错。长公主大怒,便上书告胡建侵辱长公主,幸亏执政的大将军霍光将奏章匿而未报。霍光死后,胡建被捕。胡建不愿受辱,自杀身亡,吏民称冤,在渭城为其立祠,以示纪念。
①《汉书·胡建传》。
②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
二、赏以存劝,以励士
赏可以激励士气,提高战斗力。《太白阴经·军资篇》中有一句话,叫做“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太平御览》卷280引《军谶》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就是说,论功行赏,是激励士卒最好的办法。《淮南子·兵略训》回答了这一问题:“夫人之所乐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广泽,白刃交接,而卒争先合者,彼非轻死而乐伤也,为其赏信而罚明也。”《吴子·励士篇》:“武侯向曰:‘严刑明赏,足以胜乎?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武侯曰:‘致之奈何?对曰:‘君举有功而进饷之,无功而励之。’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饷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饷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遗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在历代血雨腥风的战争中,以严明赏罚来激励士气者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由于秦国实行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因此秦***队的战斗力最强,“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①。统一中国的使命所以最终由秦国来完成,其奖励军功的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楚汉战争时期,项羽的力量原本远远优于刘邦,由于刘邦善于奖励军功,使中间力量逐渐叛楚归汉,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曹魏时期,诸将出征,败军
①《汉书·刑法志》。
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因此,“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①。历史上的许多名将,都是赏罚分明的典范。他们带兵打仗,百战百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用赏罚来激励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一)吴起赏罚取信
战国七雄中的魏国,在魏文侯改革后国势逐渐强大起来,自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起不断向秦国进攻。这一年,魏军击败秦军,进军到郑(今陕西华县)。次年,魏太子又占领了秦国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魏国名将吴起连续攻取了秦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等城,河西地区全部被魏国占领。魏国对河西地区十分重视,遂任吴起为河西太守。
吴起任河西太守时,为了取信百姓,在南门外设置了一棵测量日影的标杆,然后在邑内下令说:“如果有人能将南门外的标杆拔掉就让他担任长大夫。”一天后,标杆纹丝未动,没有任何人相信这是真的。百姓相互议论说:“天下没有这样便宜的事,不可信。”突然有一人说:“我试一试, 即使得不到奖赏,也没有什么损失。”说罢,便前往南门拔掉标杆,然后去拜见吴起。吴起亲自出面接见这个人,并让他做了长大夫。
次日夜里,吴起又令人在南门立下一个标杆,仍像从前一样在邑内宣布了拔标杆的奖励办法,邑人闻知后争抢着去拔标杆,由于这次置立的标杆埋得较深且加大了重量,没有人能拔得出,也就没有人因此再做长大夫。自此以后,百姓都相信吴起是个守信用的郡守
①《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当时,秦国有一个小亭临近魏国,对魏国边境上的百姓构成威胁。如果不攻克这个小亭,会影响附近地区魏国百姓的生产;如果攻取小亭,又不值得专门征兵。于是吴起在北门外置一辕车,然后下令说:“有能将此辕车徙到南门外者,赐之良田美宅。”起初没有人相信,辕车放置了好久没有人理会。后来终于有一人将辕车徙到南门,吴起果然赏给他了良田美宅。不久,吴起又将一石赤菽置于东门外,下令说:“有人能将此徙之西门之外者,仍赐之良田美宅。”人们争相徙移赤菽。于是吴起下令说;“明日攻打临近边地的秦国小亭,谁先登上小亭,官至国大夫,并赏赐良田美宅。”人们争相攻亭,顷刻间将秦亭攻下。这则故事源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起在西河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取信于民的措施,对西河的开发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吴起在西河,十分重视赏罚,魏武侯曾经问吴起说:“严刑明罚,足以胜乎?”
吴起回答说:“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所恃也。”①
武侯又问吴起说:“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吴起回答说:“对有功的人进行奖赏,对无功的人进行激励。”
魏武侯按照吴起的办法奖励了有功之士。三年后,秦国人侵西河,魏国士兵奋起反击,取得了巨大胜利。
吴起治军,军纪严明,在对有功人员进行奖赏的同时,对违犯军令者则严惩不贷。有一次,吴起率军与秦军交战,尚未下达进攻的命令,一位勇士就冲人秦军,斩获双首而还,吴起为了严明军纪,下令将这位勇士斩杀,军吏劝诫说:“此勇士,不可斩。”下令将这位勇士斩杀,军吏劝诫说:“此勇士,不可斩。
①《吴子·励士》。
吴起说:“他虽然称得上是勇士,但不能听从军令,所以斩杀他。”
这位勇猛无比、斩获双首的勇士,由于未按军令行事而被吴起斩杀,这正是吴起严赏明罚治军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曹操重赏于禁
东汉末年,曹操跟随皇甫嵩***颍川黄巾军,后来又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军,逐渐成为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
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杀兖州刺史刘岱,兖州地方官出面迎曹操为兖州牧。同年,曹操在济北(今山东长清)打败了青州黄巾军,“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①。不久,又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青州兵也就成为曹操于下最倚重的力量。
这时,曹操北面是袁绍,南面则有张绣据南阳,荆州有刘表,东南面扬州有袁术,东面的徐州先后有吕布、刘备,西面关陇地区有韩遂、马腾等割据势力。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曹操在争霸中打败了张绣和刘表的联军,张绣向曹操投降。但是,曹操贪张绣妻貌美,强纳之,张绣虽不敢声张,却怀恨在心。曹操闻知张绣不悦,密计杀害张绣。计划泄漏,张绣反而突袭曹操,曹操兵败,撤退途中一片混乱。曹操部将于禁率数百人,且战且退,虽有死伤也不相分离,待追兵稍缓,于禁重整队伍,鸣鼓而还。
在于禁向曹操住所行进的途中,见有十几个人裸体行走,于禁
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问其故,答曰:“为青州兵所劫。①
于禁认为青州兵是曹操的亲兵,所以才敢抢劫百姓,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更加严重。于禁策马往前,发现有一股回撤的青州兵,于禁斥责说:“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②当众斩杀了带头抢劫的士卒,并责令他们严守军纪。
这股青州兵回到曹操营地后,先到曹操处告状,诬告于禁图谋不轨,乘战乱撤兵之际斩杀亲兵。曹操不明真情,十分不悦。而此时,于禁也返回曹操的营地,他没有及时晋见曹操,而是部署部下修建营垒。这时有人对于禁说:
“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
“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于禁说。
于禁并没有到曹操处辩解,而是待营垒修建好后才到曹操处陈述实情。
曹操原准备斥责于禁,了解真相后,十分高兴,并对于禁说:
“清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③
随后,曹操召集众将,表彰于禁严格治军,并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三、罚以示惩,以正军纪
车队纪律是战争胜利的保障,而军纪的维护则以赏罚为主要手段。《尉缭子·重刑令》对用重刑维护战场纪律作了论述:“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自百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日军贼。身死家残,男女公于官。使民内畏重刑,则外轻敌。故先王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矣。”
①②③《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一支部队,纪律严明,就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可无往而不胜。如果军纪松弛,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最终归于失败。战国时期,燕国的乐毅伐齐,禁侵掠,礼逸民,宽赋敛,除暴令, 修旧政,齐民喜悦,六个月的时间,攻下七十余城。乐毅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纪严明。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刘邦入关后,除秦苛法,秋毫无犯,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最终成就了帝王之业。东汉初年,刘秀的大将邓禹在艰苦的环境中作战,缺衣少食,将士以野菜充饥,但仍然“师行有纪”,致使父老童稚莫不感悦,最终名震关西。宋代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①。因此,岳家军所到之处,父老百姓挽车牵牛,载粮馈军。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所以能歼灭群雄,依靠的是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大将徐达攻平江(今苏州)时下令说:“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李文忠攻杭州时,下令“敢有擅入民居者斩”。可以说,如果没有严明的军纪,就不会有朱元璋的帝王之业。
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因此,将帅在严格赏罚的同时,要加强对士卒的教化,使其明白赏罚规章,在军队训练时,反复申明军法、军令,培养士卒遵纪守法的优良习惯。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指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即驱使没有经过训练的民众去作战,就是让他们白白送死。强调战前对士卒进行训练和教化。《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日:“明耻教战,求杀敌也。”指战前申明军法,严惩怯儒退缩,使士卒有羞耻荣辱之心,激励他们去杀敌立功。《孙子兵法·行军篇》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吴起在《吴子·图国》中也说:“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地。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所谓“教之以礼,励之以义”,就是教育士卒遵循军队的等级制度和职业道德,培养正气,激励勇气。将帅通过平时的教化,使士卒可杀身成仁,可舍生取义。如果平时不重视教化,士卒违纪时辄严加惩处,就容易引起“军中之变”,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不能把赏罚看作是治军的万能钥匙,它只是教化部队的一种辅助手段。
①《宋史·岳飞传》。
(一)曹操割发明刑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州(今安徽亳县)人。汉灵帝熹平三年(174),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部的治安。那时的洛阳到处是皇亲国戚,他们依仗权势,横行不法,就连执法人员也无可奈何。曹操上任后,修饰四门,整顿吏治,并特意赶造了20多根五色棒,分别悬挂在尉衙门的左右两旁,下令说:“有犯法违禁者,不论是豪强还是百姓,皆棒杀之。”
一天,汉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背了夜禁令,夜间外出,四处游逛。曹操发现后立即令手下拦住,责问他为何违背禁令。蹇硕的叔父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是皇上宠信的宦者蹇硕的叔父,就是违犯了禁令,又能如何?”曹操厉声说:“国家法令,岂容漠视,就是皇亲国戚,违法也要依法惩处。”说着下令将蹇硕的叔父捆绑起来,押回到尉衙,用五色棒痛打而死。消息传开,洛阳城的贵族豪强心惊胆颤,谁也不敢违犯法令了。
30岁时,曹操出任济南相。他来到济南后,亲眼目睹了当地豪强违法乱纪的情景,决心加强法制,惩治违法事件。宣布国中官吏,有欺诈百姓、严重失职者,一律免职。豪强违法,严惩不贷,并查办了8名作恶多端的县宫。曹操在济南严格法制、打击豪强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赞许,却得罪了一些豪强地主和官僚,他在3年任期期满后就辞职回家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曹操的迅速发展,也与他严格执法有很大的关系。曹操不仅严格要求他人遵守法纪,对自己的过错也从不放过。汉建安五年(200) ,曹操率军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的前夕,为了严肃军纪,他下令:“军队行军不许践踏麦苗,违犯者处死。”因此军队在行军途中十分小心,骑兵一律下马而行。有一次行军,曹操的坐骑突然受到惊吓,跃人麦田,践踏了一片麦子,曹操勒住马后,立即请掌管军法的主簿给自己议罪。主簿说:“按照《春秋》大义,法不加于尊,您是统帅,虽然违了法,也不能加罪。
曹操生气地说:“制定法令的人自己犯法而不受惩处,那怎么能统帅部下呢?我是三军统帅,不能自杀,请以发代刑。”说着,拔剑割发,置之于地。当时人们认为头发受之父母,不能轻易割掉,.倘若割发,就表示犯罪了。古代的鬓刑就是剃去头发的刑法。曹操毅然割发明罚,在当时真是难能可贵。
(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字幼常,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曾任成都令、越雋太守,才气过人,好议论兵法,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以为然,以马谡为参军,与他谈论军事,常常自昼达夜。
蜀后主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为之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我们共事多年,你对征南中有何良策?”
马谡说:“南中恃其地势险要,山高路远,很久以来就不服从统治,即使今天将其攻灭,明天又会反叛。如果我们倾国北伐拓疆,南中知我们内部空虚,更会反叛。如果将其杀尽灭绝以除后患,既非仁者常情,也不是仓促间可完成的。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众而已。”
诸葛亮纳其策,多次擒获南中首领孟获又多次将其放回,终于使孟获归服,从而稳定了南中地区,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此以后,诸葛亮对马谡更加器重。
蜀后主建兴六年(228)春天,诸葛亮北伐曹魏,扬言由斜谷攻取郡城(今陕西眉城县北) ,派赵云、邓芝据箕谷,作为疑兵,以迷惑曹军,自己亲率大军出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 ,夺取陇右。阵容整齐,赏罚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出军。出师之初,形势一片大好。
诸葛亮出师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都认为他们二人可以充当先锋,诸葛亮有意提拔马谡,遂让其为先锋,率师在前。
马谡初行时比较顺利,便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军至街亭时,没有按照诸葛亮依山傍水的嘱托部署兵力,而是驻军在远离水源的南山。裨将王平认为南山远离水源,如遭魏军包围,缺水断粮,就会不战自溃,建议马谡傍水布兵。马谡自谓通晓兵法,认为驻兵街亭符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学理论,因此对王平的合理建议置之不理。王平再次谏阻,马谡仍未采纳,王平只好率所部千余人驻在街亭旁边的一座有水源的小山上。
魏将张郃率军拒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①,张郃断绝其水源,阻其粮道,围而攻之。马谡的军队被围,饥渴难忍,不战自乱。张郃乘机进攻,马谡兵败,街亭失守。这时王平率领的千余人鸣鼓呐喊,张郃疑有埋伏,不敢进逼。于是王平徐徐收兵,率部而还。
街亭失守后,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诸葛亮不得不退师汉中。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将马谡革职下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对诸葛亮说:“明公待我如子,我马谡也视明公为父。我们之间的交情,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我违背军令,罪责难逃,明公依法将我斩杀,我死而无恨。”
诸葛亮亲自临祭,不禁热泪纵横,在场的10万士卒也无不为之垂涕。不久,蜀国名将蒋琬来到汉中,他对斩马谡一事十分痛惜,对诸葛亮说:“从前楚国杀大将得臣,他的敌对国私下高兴。如今大下未定,而斩杀智谋之士,岂不可惜。”
(三)岳飞以赏罚治军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治军上以“重赏罚”而闻名。绍兴元年(1131),岳飞受命讨伐企图乘金兵渡江之际称孤道寡的李成,途径徽州(今安徽歙县)时,有百姓控告岳飞的舅鼻姚某骚扰百姓,岳飞当着母亲姚氏的面,对舅舅说:“舅的所作所为,会连累我岳飞。我岳飞能容忍,恐怕军情和军法也不能允许。”其舅对岳飞的善意劝说置之不理,反而怀恨在心,有一次竟向岳飞施放冷箭,被岳飞以军法处死①。
岳飞每到一地,都亲率10余骑周遭巡视,检查军纪的执行情况。有一次行军,岳飞发现一所新盖的房屋上缺少一片茅草,立即询问房主是否有士卒盗取茅草。房主称没有士卒盗取茅草,是这里本来就缺少一片茅草。岳飞不信,下令追查,终于找到一个骑兵,他承认上马时一时不慎,扯下一束茅草。岳飞要依军令处斩,房主哭泣求情,由于马卒不是故意为之,虽免于处斩,却被重责100军棍。岳家军行军,从不践踏民间庄稼,买卖商品遵循公平原则。有一次军队驻扎江州,有位士卒向湖口县人项某买了一些薪草,项某知岳家军是抗金保民的队伍,自愿少收二文钱,这个士兵坚决不肯少付钱,他说:“我可以用二文钱换我的脑袋吗?”
岳飞认为,治军务必要严,张俊曾问他什么叫“严”,岳飞回答说:“有功者重赏,无功者峻罚。”在岳飞看来,严并不是残酷。有一次,他看见一名提辖官在鞭打士卒,立即制止说:“且教训之,勿轻答辱也。”岳飞手下有一位十分亲信的裨将叫杨贵,把一位逃亡士卒脔割致死。岳飞闻知后,认为“罪未至是”,要杨贵偿命,众将认为杨贵行刑虽然残酷,却事出有因,纷纷向岳飞求情,岳飞才让杨贵戴罪立功。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一。
对将领违纪,岳飞的惩治更为严厉。据《金佗萃编》卷9记载,岳飞曾让一位将领分发御寒衣料,规定带甲者每人五缗,轻骑者每人三缗,不带甲者每人二缗,这位将领却暗中减少数量,将多余的部分匿为己有。事情败露后,岳飞将其杖杀。正因为岳飞以严治军,在他的部队内部没有发生克扣军饷的情况。由于当时长年的战乱,国家财政困难,在岳飞的部队也发生了缺衣少粮的情况。有一次,岳飞的幕僚黄纵见一位士兵身穿单衣站在寒风中,问他有没有怨恨,这位士卒说:“别的部队都克扣军饷,为了装饰门面还强迫十卒用仅有的一点兵饷做丝棉袄,虽自己穿得暖,其家眷却因得不到兵饷而不免挨冻受饿。岳将军不克扣一文钱,兵饷全部发给士卒,让士卒自由支配。我家庭人多负担重,虽然穿得单薄些,家中妻儿却因我的兵饷而不受冻,我有什么怨恨呢?”
岳飞对自己的儿子,也十分严格。其子岳云,自十二岁时随宋将张宪作战,多有战功。15岁时曾随岳飞被宋高宗召见,岳飞十分喜欢他。有一次,岳云身披重铠,飞马冲下陡坡时,不慎人仰马翻。岳飞大怒说:“前驱大敌,亦如此耶?”下令斩首。经众将求情,责打100军棍。在岳飞的严格要求下,岳云造就了一副铜筋铁骨,气力过人,能将两只几十斤重的铁锤运动如飞,在军中享有“勇冠一军的声誉。
岳家军所以能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岳飞的以“赏罚”治军。
四、法不阿贵,刑不避尊
赏罚要适用于每一个人,才能保证它的公正性,这就要求将帅,在执法时不避权贵。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畏权势、执法不阿的将帅。
(一)周亚夫细柳营行军令
周亚夫是汉代名将条侯周勃的儿子,周勃死后,周亚夫的兄长胜之嗣条侯。不久,周亚夫也被任命为河内太守。后来,周亚夫兄胜之有罪,汉文帝从周勃诸子中选拔贤者,皆推亚夫,周亚夫乃被封为条侯。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进攻汉朝。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乘楚汉相争之际逐渐发展强大起来,占领了河套地区,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虎视眈眈,声势夺人。西汉建立后,多次发兵骚扰汉朝边境,对新建立的汉王朝构成很大威胁。当时汉朝急需国内稳定,又无力抵御匈奴的人侵,只好将汉家女儿嫁于匈奴,以“和亲的形式换取边境的安宁。和亲政策虽然能暂时缓和汉朝同匈奴的矛盾,到汉文帝时,匈奴在边境的骚扰加剧,连续多次入侵,其前锋深人至甘泉(陕西淳化)和雍(陕西凤翔)。汉文帝后元二年(前162),汉政府又派人至匈奴言和亲,以恢复和平关系,匈奴亦派人回报,形势有所缓和。但在汉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匈奴老单于死去,子军臣单于立。军臣单于于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率众向汉朝大举进攻。汉文帝急忙部署:“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止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①
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到各军营慰劳将士。文帝来到霸上和棘门时,策马直人军营,将以下出人送迎。不久,汉文帝又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营内军士人人披甲持枪,张弓待发,当汉文帝的先导人员来到营门前欲入军营时,遭到拒绝。
①《汉书文帝纪》。
汉文帝的先导高声说:“天子且至!”
“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军门都尉说。
一会儿,汉文帝来到营前,又不得人,于是汉文帝派使者持节诏周亚夫说:“吾欲劳军。”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
汉文帝及随从见营门已经打开,便策马前行,欲奔驰人营。这时,守营门的军土对他们说:“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汉文帝一行只好策马徐行,慢慢来到营中。周亚夫见到文帝揖而不拜,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汉文帝被周亚夫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不由俯身扶住车前的横木,以示对周亚夫的敬意,并派人告知周亚夫说:“皇帝敬劳将军。”巡视仪式结束后,汉文帝才离开军营。
汉文帝一行走出军营,随从的大臣才松了一口气,他们都为周业夫的举动感到吃惊。汉文帝却说:“嗟乎!此真将军矣!从前,霸上、棘门的守军如儿戏,一旦遭到匈奴袭击,就可能成为俘虏。至于周亚夫的营地,谁敢进犯啊。”
由于周亚夫的高度警戒,匈奴未敢进攻长安,在汉朝边境掠夺数日后被击退。一个多月后,汉军从细柳、霸上、棘门三个军营撤去,汉文帝为了奖励周亚夫在抵御匈奴中的贡献,拜周亚夫为中尉。
(二)祭遵奉法不避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出身于富豪家庭,却十分俭朴。爱好经书,乡人都把他看作文弱书生。有一次,他受到县吏的侵害,竟将县吏杀死,人们对他又敬又怕。
王莽末年,反对王莽的起义此起彼伏,地皇三年(22)十月,刘秀与李通及其从弟李轶等起兵于宛。刘秀兄刘演发春陵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刘秀兄弟加人了轰轰烈烈的反莽战争。
昆阳之战后,王莽政权受到了致命打击,刘秀的武装也发展起来,四处抢占地盘,当刘秀经过颍阳时,祭遵晋见刘秀,被刘秀任命为门下吏。
地皇四年(23),更始帝迁都洛阳,派刘秀镇慰河北,刘秀借机在河北发展势力,为夺取天下做准备。祭遵随刘秀征河北,为军市令。
刘秀到河北后,取得了极大的收获,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有新野,人邓禹来降,向刘秀献计,在河北收罗人才,笼络人心。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冯异劝刘秀“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①,以收买人心扩大自己的势力。刘秀接纳了这些建议,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河北民众的拥护。在刘秀这些收买人心的行动中,刘秀的军队自然要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祭遵作为军市令,尽职尽贵,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一次,刘秀“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刘秀见祭遵未经请示就处死自己的心腹,面子上有些过不去,准备将祭遵治罪,主簿陈副谏刘秀说:“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②刘秀恍然大悟,不仅放弃了处置祭遵的念头,还任命祭遵为刺奸将军。并对各位将领说你们要遵纪守法,小心让祭遵发现你们的过错,“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③。不久,又.拜祭遵为偏将军,平定河北后,以功封列侯。
①《后汉书·冯异传》。
②③《后汉书·祭遵传》。
五、赏不避亲,罚不私怨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纯洁的感情,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难过亲情关,执法时避亲与不避亲是衡量-一个将帅是否执法严明的重要标准。明代戚继光在《练兵实纪》卷2中对多年带兵经验进行了总结,他说:“凡赏罚,军中要柄,如该赏者,即与,将领有不共戴天之恨,亦要录赏,患难亦须扶持。如犯军令,便是亲子侄亦要依法执行,决不许报施恩仇。”质朴中肯,很值得深思。将帅是行使赏罚的主体,如果将帅的亲人犯法,也应该依制处罚,否则,就会出现赏罚不公。
(一)于禁斩杀旧友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曹操担任兖州牧后,于禁被推荐为大将军,多有战功,成为曹操手卜的一员猛将。
建安五年(200),曹操在中原站稳脚跟后,开始了与袁绍的争斗,双方在官渡进行了一次决战。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有大军10万,战马万匹,,曹操用来抵抗的军队大约有一二万人。袁绍占有冀、并、青、幽四州之地,曹操只占有兖豫二州。从军队、物资的数量和后方力量看,袁绍远远超过曹操。但袁绍对境内的豪强百姓,大肆勒索,残暴无比,而曹操则注意发展生产,减少对人民的剥削量。在治军上,袁绍法令不严,内部尔虞我诈,士气不振。曹操则赏罚分明,上下一心,这些因素又使曹操占有一定的优势。
在曹操与袁绍的战斗中,于禁请求作先锋部队,曹操对于禁不畏强敌的精神F分赞许,乃遣步卒2000人,使于禁率领,守延津以抗拒袁绍。袁绍攻于禁,竟不能拔。于禁反而与乐进一起将步骑5000击袁绍别营,基本占领了从延津西南沿河至汲、获嘉二县的广大地区。曹操又遣于禁屯驻原武,不久从曹操还官渡。当时,曹操与袁绍对峙,各起土山作掩护,袁绍的弓箭手向曹营射击,士卒多死伤,军中有些惧怕。于禁督士卒坚守土山,力战取胜,从而鼓舞了曹军的士气。袁绍被击败后,于禁被升为偏将军。
于禁有一位旧交,名叫昌稀,同是曹操手下的一员战将,在官渡之战后背叛了曹操,曹操遣于禁征讨。昌稀难抵于禁,又觉得二人以前有交情,便向于禁请降。诸将都认为昌稀是于禁的旧友,又已经投降,应当送交曹操。于禁说:
“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稀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因曹操有“围而不赦”的法令,于禁不能顾念私情“自临与稀决,陨涕而斩之”①。
当时,曹操驻军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闻知于禁斩杀旧友昌稀后,十分感叹地说:“稀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也!”从此,对于禁更加敬重,不久,拜于禁为虎威将军。
(二)吕蒙不以乡里废法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东汉末年孙权的部将。孙吴名将鲁肃死后,孙权命吕蒙驻守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陆口(今湖北嘉鱼县西),与蜀汉名将关羽驻守的境地相接。吕蒙知关羽骁雄,有开拓疆土的野心,而且地居上游,占据优势,若长期下去,对吴不利。
起初,鲁肃守陆口,担心曹操南下,执行与蜀汉相辅相助的政策,联合关羽共同对抗曹操。当时吕蒙持不同意见,密陈孙权说:“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
①《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①孙权深以为然。孙权又与吕蒙议论攻取徐州之策,吕蒙认为曹操击败袁绍后,主要精力用在安抚幽冀地区,无暇东顾,徐州守兵并不多,攻克徐州并不难。然而,徐州地势平坦,骁骑可奔驰援救。我们一旦攻克徐州,曹操会立即前来争夺,以七八万军队也难以守卫。不如攻取关羽,完全占据长江,从而扩大势力范围。孙权对吕蒙的分析十分赞同。
吕蒙代鲁肃驻守陆口后不久,关羽向北进攻曹魏的樊城,却在驻地留有重兵。吕蒙上书孙权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羽可擒也。”于是,孙权明着让吕蒙回朝养病,暗中却与吕蒙谋议如何图取关州。
关羽听说吕蒙已从陆口回建业养病,果然相信,遂将留守的部队抽调到前线,用以进攻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援救樊城,被关羽击败,而关羽也由于人马众多,粮草供给发生了困难。
吕蒙乘关羽主力去樊城之际,偷偷进兵南郡,为了不被他人发觉,吕蒙将精兵藏在船舱内,让士兵身穿便服摇櫓,还有的装作商人,昼夜兼程,神不知鬼不觉便来到了南郡。吕蒙命令军队入城,关羽及众将士的家属全部被俘获。为了稳定局势,吕蒙在进城前曾令士卒“进城后对关羽及部将的家属不得侮辱,对百姓的财产不.得索求,违令者斩首”。因此,吕蒙的军队进城后,不食百姓一粒粮,不取百姓一文钱,对缴获的宝物一律封存,对关羽及其部属将士及家眷,宽容抚慰。南郡虽大兵人境,却没有出现***。
①《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一天夜里,天降大雨,吕蒙的军队露宿街头,将士及物品全被淋湿,有位士兵看到官铠遭到雨淋,十分痛惜,遂入民舍取一斗笠盖在官铠上。
天亮后,吕蒙在巡视时发现了斗笠,找出私取斗笠的士卒,问其为何私取民物。士卒说:“爱护官物是士卒的职责,我自己的身躯宁愿被大雨淋湿,却不愿看到官铠遭受雨淋,就拿了百姓不用的斗笠盖在官铠上,等待雨停后再返还给百姓。”
吕蒙听士卒一腔汝南话,便问士卒是哪里人,士卒回答说:“与将军同乡,是汝南人。”吕蒙说:“你爱护官铠,其心善也。但私取民,笠,却违犯了军纪,我不能因你出自公心违纪不惩罚,也不能因和我是同乡而从轻处置。”说着说着,不禁垂涕,但仍然下令将士卒按军纪斩首。《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述此事说:“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士卒被斩后,全军将士无不震栗。从此,吕蒙的军队纪律更加严明,南郡内部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
吕蒙斩杀了私取斗笠的士卒后,又派人去慰问存抚南郡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①。还派出使者,带着钱财,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关羽的士卒私下打听南郡的情况,“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②。关羽自知大势已去,逃奔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三)刘仁赡斩子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大将军。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明。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治事理民,远近称善。
①②《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南唐升元七年(943),唐主异死,子璟立,是为中主。一个月后,改元保大。中主李璟即位后,使刘仁赡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不久,周师征淮,李璟先遣李谷.刘彦贞拒周兵,又以刘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刘彦贞见周兵稍退,以为周兵惧怕,急遣军追击,刘仁赡以为不可,刘彦贞不听,果然被周兵击败。
周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大船载着抛石的礅机自淝河中流击城。又将10余万棵大竹束在一起,在l.面用木板建房,号为“竹龙”,载士兵进攻,可是,自正月至四月, 连续攻城100多天不能下。当时,阴雨连绵,10余日不停,周兵军营内水深数尺,淮水、淝河水位暴涨,腋舟、竹龙都被漂到南岸,被唐军烧毁殆尽,后周兵多战死。周世宗只好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后唐中主李璟遺齐王景达在紫金山下列阵相拒。当时,后周将帅李重进与张永德相互怀疑,不能协作,刘仁赡请求乘机出战,齐王景达不许,刘仁赡对失去这一击败后周的机会十分惋惜,竟忧愤成疾。
次年正月,周世宗再次率军至淮上,击破景达在紫金山下的营垒,后唐军大败,或走或降。南唐君臣惊惧万分,派遣泗州牙将王知郎至徐州求和,被周世宗拒绝。又遣翰林学士钟谟奉表称臣,周世宗仍不许。义遣司空孙晟奉表求和,声称:“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0周批宗欲尽取淮南,将使者扣留。在南唐君臣奉表称臣、愿割地输贡之际,刘仁赡却独自坚守自己的营地,后周军久攻不下。这时,周此宗把南唐使者孙晟带到城下,声称南唐已降,企图动摇刘仁赡的车心。由于长期作战,刘仁赡积劳成疾,卧病在榻,其子刘崇谏见大势已去,十分悲观,决定
①《新五代史·孙晟传》。
趁父亲患病期间,与诸将谋议出城投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①。周廷构又派人让刘仁赡的夫人出面求情,夫人说:“妾并非不爱崇谏,但军法面前人人平等,不可私于某一人。如果不对崇谏惩罚,刘氏就是不忠,妾与公有何面目见众将士。”士卒皆感泣,愿意死战。
3月,刘仁赡病重,已不省人事。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周。周世宗对刘仁赡十分敬佩,叹嗟良久,赐以玉带、御马,又让刘仁赡入城养病。当天,刘仁赡病死,年仅58岁。
(四)郑成功斩叔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泉州南安县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关后,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封为建安伯。郑芝龙带郑成功前去朝见唐王,唐王问他如何救国,成功说:“岳飞说过:‘只要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可以安定了。依臣看,这句话在今天特别重要。唐王点头称许,赐他朱姓,改名成功,并命他做禁军提督。次年,清军攻人福建,唐王被俘,郑芝龙降清。这时年仅22岁的郑成功毅然树起了“杀父报国的旗帜,募兵抗清。不久,夺取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
清顺治七年( 1650) ,逃亡到广西桂林的明永历皇帝让郑成功援救广西。郑成功接到命令后,留下堂叔郑芝莞防守厦门,自己亲率大军由福建经广东驰援广西。由于路途遥远,一时难以返回,郑成功担心留守厦门的兵力不足,万一厦门被清军攻占,自己将失去反清的基地,于是派叔父郑鸿逵率领一部人马快速返回厦门。
果不出郑成功所料,当郑鸿逵的军队还未返回厦门时,清军已派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而入,对厦门发动了突然袭击。负责防守的郑芝莞被突如其来的清军所吓倒,不战而逃,竟携带着自己的财产退逃海上,郑成功经营多年的厦门被清军一举占领了。
①《新五代史·刘仁赡传》。
郑成功得知清军攻占了厦门的消息后,回师援救,并派遣大将施郎带领水师先行,日夜兼程,赶往厦门。
次年三月,郑鸿逵的部队赶往厦门附近,向清军发起了进攻。经过激战,收复了厦门。不久,清军又向厦门发起反扑,正好施郎的水师赶到,郑鸿逵和施郎合兵一处,将清军打败,并活捉了泉州总兵马得功。因马得功原来曾是郑鸿逵的部下,郑鸿逵念于旧情,竟将马得功私自放跑了。
郑成功返回厦门后,奖励了施郎等收复厦门的有功将士,赏施郎银200两,其他有功将士也都得到了相应的赏银。郑鸿逵救援厦门有功,但私放马得功有罪,功罪相抵,不奖不罚,并警告以后不允许做这种徇私违法的事。然后,郑成功依照军法将临阵脱逃的厦门守将郑芝莞斩首。郑芝莞请求郑成功看在叔侄的情分上免除一死,郑成功说:“叔父平日对我的好处,我永铭于心,这是私情。您临阵脱逃,按军法当斩,这是公事,我不能徇私忘公。”说完,毅然下令将郑芝莞推出斩首。
郑成功这种赏罚分明、秉公执法的举动,感染了每一位将士,郑成功队伍的战斗力越来越强。
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北伐,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据了镇江、芜湖等地,使清廷大为震动。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在南京被清军击败,仓促退回金门、厦门。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基本上统一了大陆,并实行迁海政策,切断了郑成功与东南沿海的联系。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又率2.5万大军分乘大小战船数百艘,渡海东征台湾。次年,赶走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设置府县,招徕移民,屯田垦荒,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法制健全,赏罚有度
欲赏罚分明,必须要制定出明确而合理的法规和赏罚制度,否则信赏必罚就成为无本之木。《尉缭子·制谈》日:“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阵,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尉缭子》中的《重刑令》、《伍制令》、《兵令》等都可以看作是军规军令。秦国商鞅变法时也制定了许多奖赏军功的法令。其后曹操的《军令》、诸葛亮的《兵法》,实际上都是约束军队的法规制度。到唐代,《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3《杂仪·誓众军令》系统地记录了军令12条,还提出出兵之前,“悬令于军门,付之军正,使执本宣于六军之众。有犯令者,命军正准令按理而后行刑,使六军知禁而不敢违也”。宋代对西北用兵时,也规定了赏赐和处罚的具体条件。明清时期,有关军法军令的条文就更多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中就有许多军令条文。法规健全了,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奖赏不能过滥,刑罚也不能过多,“刑多而赏少则无刑,赏多而刑少则无赏,刑过则无善,赏过则多奸”①。只有掌握好赏罚标准和度数,才能令行禁止,培养出好的军风。
(一)诸葛亮惩办李严不罪其子
诸葛亮与李严都是蜀汉名将,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甚,诸葛亮与李严共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
刘禅即位后,封诸葛亮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威决于亮。同时,刘禅也封李严为都乡侯,加光禄勋。建兴四年(226),诸葛亮欲出军汉中,由李严负责后方事务,移屯江州。李严对孟达说:“吾与孔明共向受先主寄托,深感责任重大。诸葛亮是我理想的共事伙伴。”诸葛亮也曾对孟达称赞过李严。李严曾劝诸葛亮进爵称王,诸葛亮说:“吾与足下相知已久,应该了解我的为人。”可见二人关系密切,无话不谈。
①《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二,《人谋下·刑赏》。
建兴八年(230),曹真欲分兵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并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出兵祁山,由李严负责催督粮草。当时正值秋夏之交,阴雨连绵,李严未能及时筹集到足够的粮草运往前线。李严惧怕承担责任,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呼诸葛亮还军。诸葛亮不知后方出了什么变故,立即退师。
李严听说诸葛亮退师,故作惊讶地说:“军粮饶足,何以退师?”欲以掩盖自己的失误,显示诸葛亮不主动进军的过错。李严对后主刘禅的上书却说:“军队假装退却,目的是引敌深人,以便消灭魏军。”诸葛亮指出李严前后所作所为,李严理亏辞穷,俯首谢罪。诸葛亮上书说:“李严身为国家大臣,隆受恩惠,却不思忠报,构造无端,只注意安身求名,不重视国家安危。去年,臣欲西征,欲令李严主督汉中,李严却百般推诿。我不但没有惩治他,反而让他儿子督军江州,上下都以为我对李严太优厚了。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与其揭露李严的短处,不如褒奖其长处。然而李严却把心思放在荣誉名利上,甚至不顾国家大事,颠倒黑白,虚构事端。如果这件事再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导致更大的祸端。’
于是,废李严为平民,徙梓潼郡。
事后,诸葛亮对李严之子李丰说:“我与你父亲同心戮力,扶持汉室,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如今你父亲虽已解任,有妇婢宾客数十人,衣食无忧,又有你这身居中郎将参军的儿子,依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希望你不要因此而影响情绪和工作。
诸葛亮说着,不禁叹息,涕泣不已。后来,李丰依然受到诸葛亮的信任,官至朱提太守。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由斜谷攻魏,四月,军至渭水南五丈原,魏遣司马懿拒之,相持百余日。八月,诸葛亮病卒于军中,时年54岁。李严听到诸葛亮死去的消息,激愤而死。李严对诸葛亮的处罚决定心服口服,他始终认为诸葛亮是位赏罚严明、公正无私的人,同时诸葛亮也是最了解他才华的人。如今国势危难,需要人才,诸葛亮又知人善任,自己总有重新出山的机会。诸葛亮死后,李严认为没有人能了解他了,所以激愤不已,发病而死。
(二)封常清杖杀“郎将”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家贫,30岁未有名。唐玄宗开元时期, 高仙芝为四镇校将,外出时众人拥簇,十分威风,封常清慨然投奔高仙芝。封常清身体瘦弱,又脚跛,仙芝陋其貌,不愿接纳。次日,封常清又到高仙芝门下,仙芝说:“我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为何复来?”封常清大怒说:“我慕公深明大义,才来投奔,所以不请人介绍而自荐,公为何拒人千里之外呢?以貌取人,恐怕会失去很多人才。”高仙芝犹豫不决,最终仍没有接纳封常清。次日,封常清又静候在高仙芝门下,高仙芝无奈,只好将其收下。
不久,达奚部落背叛唐朝,高仙芝奉命征讨,达奚慌忙逃窜,唐军紧追不舍。达奚人马疲顿,几乎全部被擒。封常清参加了这次追击活动,并记录下沿途的水源及居住地,还分析了克敌的形势和谋略。高仙芝读后,感觉和自己的见解相尚,就像自己写的一样,这才引起了他对封常清的重视。大军还师后,人们问高仙芝此役谁的功劳最大,高仙芝言称封常清,封常清遂知名军中。
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随从作战,因功升为节度判官。高仙芝征讨,封常清常常知道下一步要千什么,加之勇毅果敢,胸无疑事,受到上下的一致好评。高仙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在军中为郎将,甚受宠信,高仙芝外出,往往将家事委于郑德诠,郑德诠也恃宠无忌,威动军中。
有一次,封常清自外归军中,诸将前去迎接,郑德诠见到众将对封常清恭恭敬敬,心中很不是滋昧,遂策马前行,故意冲散迎接封常清的人,封常清命左右将郑德诠引到军营内的官邸里,关闭房门,离席斥责说:
“我虽出身低微,高将军对我却十分器重,才让我主持留守之事,郎将为何无理?”
郑德诠自认为与高仙芝关系密切,对封常清的指责不屑顾。“只有按军法处置,才能以肃军纪。”封常清下令对郑德诠行刑。
高仙芝的妻子及郑德诠的母亲闻知后,哭哭啼啼,到门外呼救,封常清仍坚持按军法从事,“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①。郑德诠的母亲救儿不得,遂向高仙芝告状。高仙芝闻知大惊,因封常清是依法从事,最终也未敢责备他。封常清也没有因这件事而向高仙芝作解释。不久,又有两位大将有罪,封常清又杀二将,军中将士都十分惧怕。
高仙芝节度河西,又请求封常清为判官。久之,升为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未几,改北庭都护,封常清性勤俭,耐劳苦,以赏罚分明显名于军中。
(三)李晟斩杀别将
①《新唐书·封常清传》。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唐代著名将领。其祖父、父亲都是武官,但位不过裨将。李晟18岁时,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吐蕃首领十分勇悍,唐军死伤甚重。李晟手执一矢,将其射死。唐军士气大作,取得了胜利。事后,王忠嗣拍着李晟的肩膀说:“万人敌也。”李晟由此名威军中。
李晟性格豪放,疾恶如仇,对士卒却十分关心。每治军,常记“某有劳,某长于是”。即使是马夫、伙夫,有一点优点也记在心中。李晟对唐初名臣魏征十分崇拜,他曾说:“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李叔度说:“彼播绅儒者事,公勋德何希是哉?”李晟日:“君失辞。晟幸得备将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惟上所择尔。”李叔度听后,十分惭愧。唐德宗即位后,对诸将多所猜忌。先是尊郭子仪为尚父,免去一切军职。780年,德宗又罢免泾原(治泾州,甘肃泾川县)节度使殷秀实,使邠宁(治邻州,陕西邠县)节度使李怀光兼泾原节度使。泾原诸将因李怀光治军暴虐,拒绝其到任,唐德宗又改任朱泚为泾原节度使。
朱批有了兵力,便自称大秦皇帝,唐百官大都作了秦官,俨然立起了一个朝廷。朱批立朱滔为皇太弟,与河北诸叛镇遥相呼应,围攻唐德宗所在的奉天县。朱泚亲自督战,全力攻城一个月,城中粮尽,唐德宗自己也只能吃些蔓青和粗米,士兵更是饥饿不堪,幸.亏李晟等率援军到达,击败朱批。朱批才率兵退守长安。
李晟的家人被朱批捉住作人质,有人建议营救,李晟泪涕数下,日:“陛下安在?而欲恤家乎?”朱批为了拉拢瓦解李晟,派李晟部下王无忌的女婿到军营i门]前对李晟说:“公等家无恙。”李晟大怒日:“尔乃与贼为间乎?”叱令斩杀。当时,由于常年战乱,经济十分残破,李晟的军队也缺衣少粮,由于粮草供应跟不上,在炎炎夏日,竟有士卒裘衣以遮体。李晟与士卒同甘苦,以感发士卒。虽然条件艰苦,将士们没有任何怨肖。
李晟引兵攻长安。这时,唐大将李怀光又宣称与朱泚联合,反叛朝廷。唐德宗也仓惶逃离奉天,避往汉中。一些观望的唐官,纷纷投降朱批。在这种情况下,李晟成了挽救危局的决定性人物。
李晟驻军东渭桥(在长安东北50里),夹在朱泚、李怀光两强敌之间,内无粮草,外无救援,他先用忠义激励全军,在困境中保持锐气。李晟终于攻入长安,朱批逃走,路上被部下杀死。
李晟攻入长安后,号令严明,秋毫无犯。李晟令军中曰:“五口内不得辄通家问,违者斩。”遣使分慰长安居民,“别将高明曜取贼妓一,司马佃取贼马二,即斩以徇①。正是李晟的严格治军,才会有唐军的胜利。
(四)殷秀实执法如山
殷秀实,字成公,本姑臧人,其曾祖仕为陇州刺史,其子孙遂更为陇州开阳人。秀实六岁时,母亲患病,他侍在左右,连续七天没有正常饮食,被称为“孝童。秀实长大后,满腹经纶,慨然有济世之志。举明经,秀实说:搜章撾句,不足以立功。”②遂弃去。唐玄宗天宝四年(745),殷秀实从安西节度使征讨有功,授安西府别将。后又跟从高仙芝讨伐大食。在围攻怛逻斯城时,大食援军赶到,受到内外夹击而兵败,有许多士卒争相逃亡。有- -天夜里,殷秀实听到逃亡士卒中有副将李嗣业的声音,遂指责说:“惮敌而弃,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嗣业听后十分惭愧,乃与秀实一起组织失散的士卒,组成- -支队伍,带领他们安全返回安西。又从封常清讨伐大勃律,敌军败退,封常清下令追杀逃兵,殷秀实说:“贼出羸师,是在引诱我们,行进时要注意搜索埋伏的敌军。”在追敌过程中,果然发现许多埋伏。通过这几件事,殷秀实在西北军队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①《新唐书·李晟传》。
②《新唐书·殷秀实传》。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即位。诏李嗣业率安西兵5000回灵武,节度使梁宰欲逗留观望,李嗣业暗中同意,殷秀实指责说:“天子方急,臣下乃欲宴然,公常自称大丈夫,今诚女儿耳。”李嗣业才劝梁宰率军东进,并以殷秀实为副将。后来,升为经州刺史,封张掖郡王。
当时,唐大将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居住在蒲州,其子郭晞以检校尚书领行节度使,屯邪州。郭晞治军无方,士卒放纵不法,邪州的地痞通过行贿编人军中,以军人的身份无恶不作,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在市场上索取民物,稍有违抗,则拳打脚踢,动辄伤人,甚至在道上撞伤孕妇,节度使白孝德不敢管。殷秀实自经州至白府,对白孝德说:
“天子将百姓交给您管理,您见百姓遭人暴害,却无动于衷,事态越来越严重,您想怎么办?”
“愿听指教。”
“我殷秀实不忍心百姓无端暴死,破坏边防事业,您身为节度使,有能力制止混乱。”殷秀实说。
白孝德在殷秀实的劝说下,给当地驻军制定了规章制度。不久,郭晞的部下十七人到市场上索酒,刺死卖酒人,砸破酒器。殷秀实将这十七名土卒抓到,依法斩首,并将首级置放在市场门外。
郭晞的军营顿时紧张起来,士卒全副武装,起哄闹事。白孝德惧怕得罪郭子仪,十分恐慌,急忙召见殷秀实,询问如何是好。殷秀实表示自己亲自到军营说明情况,乃解下佩刀,只带一位老者牵马,徐徐走到郭晞门下。
郭晞的士卒持兵器涌到门外,殷秀实笑着说:“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头来矣。”①士卒被殷秀实的气势所吓倒,不知所措。殷秀实斥责他们说:“检校尚书郭晞允许你们这样干的吗?副元帅郭子仪允许你们这样干吗?你们为什么要败坏郭氏的名声?”郭晞闻知后,迎出门外。
殷秀实对他说:“令尊身为副元帅,功盖天地,应当有始有终,如今你放纵士卒为暴百姓,破坏国家边防,由谁来负责任,这恐怕要罪及副元帅。如今邠州的地痞流氓通过行贿编人军中,杀人掠货,无恶不作,怎么能不大乱呢?出现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在你郭晞。人们都说你凭借令尊副元帅郭子仪的名声,才敢如此放纵军士,然而郭氏的功名,如今还存在多少呢?”郭晞听后,再三拜谢说:“承蒙教诲,我一定从严管理士卒。”
郭晞说着,叱令士卒解甲归营。
殷秀实见事情已解决,对郭晞说:“我尚未吃饭,请准备饭菜。”吃罢饭,殷秀实又说:“我疾病发作,请在军中住宿。”殷秀实遂卧军中。
郭晞大骇,急忙派一卫士给殷秀实警卫。次日天亮,护送殷秀实一起到节度使白孝德处,并承认自己的过错,邠州由是安定。
《新唐书·殷秀实传》。
更新于:1个月前兵典篇·第九
兵典篇·第九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典指专门的兵学典籍,是中国历代兵家研究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的结晶。据陆达节1933 年在《历代兵书目录》中的统计,中国历代兵书达1304部,现存288部。刘申宁先生在《中国兵书总目》中收录的兵书多达4221部①,也许这些统计并不十..
文伐篇·第八
文伐篇·第八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文伐篇·第八 文伐郎文攻,指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的一种方略。 《六韬》中有《文伐篇》,集中论述了“文伐”的12种方略。其一,“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就是说..
民本篇·第七
民本篇·第七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民本篇·第七中国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格外强调人的意义。齐鲁兵家从“重人”的角度出发,无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宜扬人的主体意识。姜尚归周后,为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心就是辅佐周文王修德..
奇正篇·第六
奇正篇·第六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奇正篇·第六奇正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在战争中机动用兵的方式和兵力的合理配置。一般表述为: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前进为正,后却为奇;静为正,动为奇;公开宣战为正,突然袭击为奇;按照常规作战为正,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特殊方法为奇等等。..
将帅篇·第五
将帅篇·第五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将帅篇·第五将帅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他们是战争的主角,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家始祖姜太公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六韬·论将》曰:“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攻守篇·第四
攻守篇·第四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攻守篇·第四进攻和防守是战争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军事谋略都可以视作是攻守的谋略。中国历代兵家在战争活动中,指挥千军万马,攻守皆宜、进退自如,表现出了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和非凡的指挥谋略。 一、主动进攻..
用间篇·第三
用间篇·第三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用间篇·第三用间,就是使用间谍。自古以来用间就与军事谋略、战争智慧联系在一起。中国历代兵家都十分重视用间,在中国战争史上也出现了许多用间成功的范例,用间构成了古代军事谋略的重要内容。《孙子兵法》有《用间篇》,提出了完..
权变篇·第二
权变篇·第二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权变篇·第二权变是指在战争实践中打破常规,随机应变。《司马兵法·仁本》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义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即以合乎情理的方法处理国家大事叫做正,用特殊的手段和方法叫做权,这个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