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篇·第四
攻守篇·第四
作者:仝晰纲
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攻守篇·第四
进攻和防守是战争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军事谋略都可以视作是攻守的谋略。中国历代兵家在战争活动中,指挥千军万马,攻守皆宜、进退自如,表现出了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和非凡的指挥谋略。
一、主动进攻,先发制人
宋人何去非在《何博士备论秦论》中说:“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也就是说,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于攻守时机的把握。谁主动攻守,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从而使敌方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攻守的时机呢?在战略战术确定后,要先发制人,迅速进攻以掌握主动。孙武在《孙子兵法·虚实》中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对主动进攻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其后《尉缭子》提出了“善战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鬼谷子·谋篇》提出“事贵治人而不治于人”。与孙武的主动论相比,可以理解为对同一观点的不同论述,都是强调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通过主体谋略诱使或调动敌人按照我方意图而动,从而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中国兵家在强调战略主动的同时,格外重视速战速决。《孙子兵法·作战》日:‘“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九地》也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成也。”《六韬·龙韬·军势》在论述兵贵神速时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如果进行持久战,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会失去许多战机。但是速战速决并不意味着不顾客观条件去人为地争抢速度,而是在具有取胜把握的前提下去争取战机和速度。
(一)曹操夜袭乌巢
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袁绍兵多粮足,军事上占有优势;曹操兵少,粮运不继,力量较弱。双方在官渡相拒数月,由于曹军兵少粮缺,士卒疲乏,不断出现士兵叛变,大本营许昌的一些官员及军中将领也有的暗中与袁绍互通情报,情况十分危急。鉴于此,曹操准备放弃官渡,退守武昌。谋七荀或、荀攸、贾诩等一致认为:在两军相持的情况下,先退兵会造成被动,应加强防守,坚持危局,寻求战机。曹操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在宫渡相持期间,许攸曾向袁绍建议攻打许昌,他说:“曹操兵少粮乏,倾力在官渡与我军相拒,许昌空虚,如遣轻骑夜袭许昌,许昌必克,奉天子以击曹操,曹操可擒。即使许昌不克,也会让曹操首尾奔命,疲惫不堪,可乘机将其击破。”袁绍未采纳这一合 理化建议,结果坐失良机,逐渐陷人被动。
十月,袁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运送粮草,囤积乌巢。沮授劝袁绍说:“可遣蒋奇率军驻守在粮库外侧,以备曹军。”袁绍不从。仅让淳于琼宿在距袁绍大军40里的乌巢。不久,袁绍的谋士许攸的家属在邺城犯法,被袁绍的亲信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
曹操对许攸的到来十分高兴,抚掌而笑说:“子卿(许攸字子远,呼子卿以示尊意)远来,吾事济矣。’
许攸问曹操说:“袁绍兵多粮广,何以待之?军粮还有多少?”
“尚可支一岁。”曹操回答。
“无是,更言之。
“可支半岁。”
“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
曹操在许攸的逼问下,只好道出实情。“问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许攸见曹操对自己说出实情,遂献计说:“明公孤军独守,粮已将尽,处境十分危急。袁绍在乌巢屯粮万余车,却防备不严。可出其不意,奇兵袭击,烧毁其积储,袁军自然会失败。”
许攸的建议,正符合曹操寻求战机、出奇制胜的战略意图。他当机立断,决心夜袭乌巢。左右都对许攸半信半疑,劝曹操慎重从事。只有荀攸、贾诩支持曹操。曹操打定主意后,令曹洪、荀攸坚守大本营,亲率5000步骑精锐,利用夜色掩护,抄小路直奔乌巢。
袁绍得知曹操夜袭乌巢的消息后,欲攻曹操大营。他认为,只要能攻克曹操大本营,即使曹操击败淳于琼,也无关紧要,遂派高览、张郃攻打曹军大营。张部认为应先救乌巢,况且曹军大营相持数月都不能攻克,不是一时能攻取的。若乌巢失守,后果不堪设想。袁绍却认为,即使攻不破曹军大营,也能迫使曹操回军营救,乌巢之围就自然而解,遂不顾张郃等人的反对,只派一小股骑兵援救乌巢,其主力部队则直奔曹军大营。
淳于琼见曹军兵少,出营列阵以待。没想到曹军凶猛无比,势不可挡,只好退守营内。袁绍的援军将近乌巢,左右对曹操说:“援兵已临近,请分兵拒之。”曹操认为,只有尽快击败淳于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遂叱斥左右说:“敌人到达我背后再告诉我。”士卒在曹操的指挥下,殊死奋战,大破淳于琼,纵火焚烧了袁绍在乌巢的存储。
乌巢粮草被烧后,袁军心绪不安,士气受挫。郭图又诬陷张邰幸灾乐祸,张郃一气之下,与高览一起投降曹操。袁绍和袁谭等狼狈逃奔河北,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而结束。
(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由于曹操在争夺中原的战争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良措施,使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增大,他又挥军南下,准备将盘踞在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两大势力消灭掉,以达到统一全国的 月的。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其次子刘琮即位,在曹操大军的威慑下,投降了曹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与刘表的长子刘琦只好率领大约两万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昌),然后又退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县西北)驻扎下来。
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孙权曾打算夺取荆州以同曹操抗衡。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死去的消息传到东吴,东吴大夫鲁肃就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相邻接,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如果能据有这个地方,这是将来成就帝业的资本。现在刘表刚刚死去,他的两个儿子又不和睦,军队中的将领也互不困结。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与曹操有冤仇,现在借住在刘表那里。从前刘表因顾忌他的才能不敢重用他,假如刘备与荆州协作一致,同心合力,我们就同他们结成同盟;如果他们各有离心,互不合作,我们就设法夺取荆州,成就大事。请派我以吊丧为名前往荆州,以了解荆州内部的情况。然后再劝说刘备,叫他招抚部众,同我们协力抗击曹操。这件事如果能办成,局面就可以稳定下来。现在如果不赶快去,恐怕荆州会被曹操得到。”
孙权同意了鲁肃的意见,立即派他到荆州去活动。鲁肃刚到夏口,就听说曹操已向荆州发兵。魯肃日夜兼程,到了南郡,此时刘琮已献出荆州,投降了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就直接取道去迎接,与刘备在当阳长坂相遇。鲁肃先向刘备表述了他来的用意并传达了孙权对刘备的深厚情意,与之共同讨论天下形势。接着鲁肃向刘备说:“您现在预备到何处去?”
刘备说:“我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交情,打算去投靠他。
鲁肃说:“孙权聪明而有才智,待人宽厚和气,器重有才德的人,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了他。目前,已占有六郡,兵精粮多,完全能够成就大事。您不如派一位可靠的人,去东吴与孙权结好,互通友好,完成各自的事业。而您打算去投靠吴巨,吴巨是个没有大作为的人,地方又很偏僻,眼看就要被别人乔并,怎么能依靠他呢?”
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策,把军队进驻到鄂县的樊口。这时,曹操已从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非常危急,请让我以您的名义向孙权求救吧。”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在柴桑,诸葛亮见到了孙权,并对他说:“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起兵,刘备在江南招兵买马,共同与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逐渐平定了北方,又南下夺取荆州,马上就要进逼东吴。刘备如今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逃到这里,希望将军能量力行事。如果打算以东吴的人力、物力与曹操对抗,就不如早日与曹操断绝关系,与其争夺天下;如果您没有力量这样做,那就放下军队,收拾起作战器械,早日投降曹操。如今,您表面上说服从曹操,内心却又犹豫不决,事情已到了紧急关头,您不能决断,恐怕没有几天,大祸就要临头了。”
孙权听后,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拿着东吴和10万人马去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已定。但除了刘备没有谁可以与我一起来抵抗曹操,可刘备又刚刚被曹操击败,怎么有力量来扭转局面呢?”
诸葛亮说:“刘备虽然新败于长坂,但现在陆续回来的土兵及关羽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一万, 刘琦的军队也不下一万。曹军从北方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又轻兵冒进,听说他的轻骑兵一天一夜竟行走300里,这就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兵法上对此十分禁忌。再说曹军都是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荆州百姓投降曹操也不是真心归附。现在,您如果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备结成同盟,就一定能击败曹操。曹操一旦被击败,必定北还。如此一来,荆州和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三足鼎立之势就形成了,成功或失败就在今天。”
孙权听到诸葛亮的话十分高兴,立即召集大臣商讨联刘抗曹大计。正在这时,曹操派人给孙权送来了一封信,信中以威胁的口吻说:“我奉天子之命进行征伐,大军南进,刘琮束手投降,现在我带领水陆大军80万人,打算在江东地区与将军一决高低。”
孙权把信传给大臣们看,许多人都惊慌起来。长史张昭说:“曹操好像是豺虎,十分凶狠,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四方,今天我们要抗拒他,就变成了抗拒皇帝,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抵抗曹操主要是依靠长江天险,如今曹操已经取得了荆州,刘表训练的水军都被曹操收编,长江天险已被曹操占有了一半。在军队数量上,敌众我寡,无法相提并论。因此,最好的办法,恐怕是去迎接曹操。”
对张昭的意见,大臣们议论纷纷,或赞成、或反对,只有鲁肃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如厕,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鲁肃的用意,握着鲁肃的手说:“您有什么话要对我讲吗?”
鲁肃说:“刚才张昭等人的议论,实际上是断送将军的事业,绝不可与这种人讨论国家大事。今天,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而将军却不能。我若降曹,至少还可以做名小官,仍可乘车出行,交游士人,一旦有了功劳,还可以累级升迁,甚至能做到郡守州牧。将军若降曹,会落到个什么下场呢?望将军慎重考虑,早做决断。”孙权说:“张昭等人的意见,很令我失望,您对大局的分析,正与我的看法相同。’
这时,东吴大将周瑜恰好受命到鄱阳,鲁肃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大计。周瑜回来后对孙权说:“曹操名义上是汉朝宰相,实际上是汉朝国贼。以您的威武和才能,又有父兄建立的事业做依靠,完全可以割据江东,天下英雄豪杰,又都愿为您效力,这正是您横行天下为汉家扫除残秽的时候。今曹操前来送死,岂有再向他投降的道理。请让我分析一下曹操的不利因素吧。曹操对北方并未完全平服,马超和韩遂还割据着凉州,威胁着曹操的后方。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曹操舍弃北方善于驰马作战的特长而到南方来打水战,是舍长取短。目前是寒冬季节,粮草短缺,从北方远道而来的士卒不习水土,必定会生疾病。这些情况都是用兵的忌讳,而曹操却冒险而行。因此擒获曹操,就在今天,请给我精兵数万,进驻夏口,保证能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周瑜的分析,最后下定了抗拒曹操的决心,他拔出身上的佩刀,砍掉桌子的一角说:“从现在起,有谁再敢说投降曹操,就和这张桌子一样。”就这样,联刘抗曹的大计决定下来了。
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当天晚上,周瑜又去见孙权,对他说:“曹操在信上说有水陆大军80万,实际上他从北方带来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经过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新收编的刘表的部队,最多有七八万,这些人对曹操存有戒心,军心不稳。曹操带着疲惫的军队,指挥着心怀二意的士卒,人数虽多,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您只要给我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曹操,希望您不要担心。”
周瑜一席话,彻底打消了孙权的顾虑。孙权抚着周瑜的背说:“你所讲的话,正合我的心意。张昭等人只知道顾虑自己的妻儿,先考虑个人的得失,很令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与我同心。这是天赐你们二人来帮助我,五万军队一时难以调集,但我已选好了三万,船只、粮食等军用器械也已经备好,你与鲁肃、程普等人先出发,我当继续调集人马粮食作为你的后援。若形势有利,一切事你自行决定就行了,万一失利,就向我靠拢,我一定要与曹操决一死战。
于是,孙权命周瑜、程普为正、副都督,领兵和刘备同抗拒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筹划策略。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周瑜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县西北)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这时,曹军士兵中已发生瘟疫,两军初次交战,曹操吃了个小败仗,被迫退回长江北岸,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操鉴于北方军队不惯水战这一情况,为了减轻船舰的颠簸,命令工匠把几艘或十几艘战船编为一组,用铁链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以便士兵在船上行走和训练,甚至还可以在上面骑马,这就是所谓的“连环战船”
曹操“连环战船”的弱点被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出,他向周瑜献计说:“今敌众我寡,难以持久作战,曹车将战船首尾相衔连接在一起,如用火攻烧船,就可以将曹操击败。”可是,当时已进人冬季,经常刮西北风,曹军在西北方,孙刘联军在东南方,如果在江面放火,很可能烧眷自己的船只。因此,黄盖的火攻计划实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周瑜和诸葛亮根据当地的气象变化,进行了仔细研究,估计冬至前可能有东南风,于是决定用火攻,只等东南风一起,立即发动火攻。
为了能够使火攻的战船接近曹军水寨,黄盖特意写了一封诈降信给曹操说:“江东六郡的兵力,无法抗拒您的百万大军,孙权失败已成定局。为顺应天下大势,我愿意归降您。’
曹操认为自己在政治、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孙权内部分化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对黄盖诈降并不怀疑。
11月的一天夜里,东南风大起,黄盖假称投降曹操,带十艘艨艟斗舰,里面满载着灌了油的柴草,顺着风势向曹营驰去。曹军也不作战备,都出营观看,手指着船说是黄盖来投降了。当黄盖的船接近曹营时,10只船同时燃起了大火,风大火猛,直冲曹军水营,曹操的连环战船因用铁链固定在一起,很难移动,很快就被大火烧毁了。一会儿,大火燃烧到曹军岸上的营寨,曹军人马烧死、溺死的不计其数。周瑜带领着精锐部队,乘机大举进击,曹军大败。曹操带领部分部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途中又遇到暴风雨,道路泥泞无法行走。曹操只好命令老弱士兵背柴草填路,人马才得以通,过。但填草的老弱士兵,大多被人马践踏而死。刘备与周瑜水陆两军并进,追击曹军,一直追到南郡。曹军饥困交加,再加上瘟疫,死伤大半。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曹操经此失败,退回了北方,再也无力南下。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都洛阳。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蜀汉。八年后,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终于形成了。
(三)张辽守合肥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东汉末年,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师,先后从何进、董卓、吕布。曹操击败吕布后,张辽归降曹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曹操征讨孙权回师后,命令张辽、乐进、李典等率领7000余人屯守合肥。曹操亲自率兵攻打张鲁。行前交给合肥护军薛悌一道指令,封面上写着“贼至乃发。孙权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张辽、乐进、李典等共同拆开了曹操的指令,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进攻,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加战斗。”
诸将认为面对10万大军的进攻,应当坚守,不能轻易出击,对曹操的指令都十分怀疑。张辽说:“曹公远征在外,待他回来援救我们,孙权已经把合肥攻克了。所以命令我们不待敌军形成包围就先行反击,以挫其锐气,安定军心。然后才谈得上坚守。成功或失败,在此一战,诸君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李典的看法与张辽相同。
于是张辽连夜招募敢死之士七八百人,杀牛对他们进行慰劳,准备明天作殊死之战。天亮后,张辽披甲持戟,率先冲入敌阵,生杀数十人,斩杀二将,大声叫喊着自己的名字,冲入敌人的营垒,一直打杀到孙权的营帐附近。孙权面对突如其来的张辽,惊惧不已,大家都不知道怎样才好,只好退守到一个小山丘,上,持长戟自守。张辽呼叫孙权下山迎战,孙权不敢动。孙权经过观察,发现张辽所率部队很少,于是集中兵力对张辽进行迁回包围,张辽陷入层层包围之中。张辽率众突围,并冲在最前面,带领数十人冲出重围。由于孙权人多势众,又很快合围,未突围的张辽土卒高呼:“将军抛弃了我们吗?”张辽不顾个人的生命危险,突围后又杀入重围,救出其余的士卒。孙权的人马都不敢阻挡,自早晨一直激战到中午。吴兵士气衰落,张辽军还守合肥,加强战备,于是部队的情绪才稳定下来,诸将对张辽都十分钦佩。
孙权包围合肥10余天,仍不能将城攻破,乃引兵而退。张辽率诸军追击,斩杀甚多,几乎擒获了孙权。
(四)李想雪夜袭蔡州
李想,字元直,唐代名将李晟之子。幼有筹略,善于骑射。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不受中央节制,甚至公开对抗中央。唐政府派兵整肃,从元和九年(814)至十一年(816),唐政府三年三易统帅而不能胜。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想可当此任,任其为随、唐、邓节度使。
吴元济的老巢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随、唐、邓节度使的治所在唐州(今河南唐县),是从北面距蔡州最近的一个节度使。此前三任讨伐吴元济的统帅都挂此衔,以便于对蔡州用兵。由于前三任统帅对蔡州用兵失败,滋长了吴元济的傲气,而讨伐蔡州的唐兵也变得士气低落,失去了信心。李想到任后,认为士卒在以前的战斗中受到了很大的创伤,怯战而不稳定,应进行休整。因此,他故意装成无能治军的样子,以松懈吴元济的警惕。他在军中对士兵们说:“天子知想能忍耻,故委以抚养,战,非吾事也。”士卒信以为真,逐渐稳定下来。士卒有伤病,他亲自看护,从不责备训斥士兵。吴元济也认为李想素无大名,到任后又治军不严,因此对李想放松了警惕。
在吴元济松懈防务之际,李想暗中却积极备战,招募当地英雄豪杰人伍,加强训练,称山河子弟,分别由10人统领,这10人被称为山河十将。精选3000精锐,作为节度使的亲兵,称为六院兵马。同时,李想还对吴元济的军队进行瓦解分化,有士卒来降,辄听其便,若愿回家,给粟帛遣还,并-再说:“不要忘记,你们也是皇帝的子民。”降卒被其真情所感动,将蔡州的山川地理情况和军队的部署情况一一告知。在一次战斗中,将蔡州将领丁士良擒获,将士们一致认为丁士良骚扰官军,罪当诛杀。李想认为丁士良有才,亲释其缚。丁士良被其感化,决定归附,他对李想说:“吴元济所以难以攻破,是因为有吴秀琳为其左右臂,而吴秀琳又依靠陈光洽为之出。”谋划策。如果捉住陈光洽,吴秀琳必降。我愿为公擒捉陈光洽。”
不久,丁士良果然将陈光洽擒获。李想又招降陈光洽,吴秀琳失去陈光洽后也向李想投降。
吴秀琳降服时,李想亲释其缚,署以为将。吴秀琳对李想说:“如果要击败吴元济,非李祐不能成功。”李柘是吴元济的一员健将,胆识俱备,多次与唐官军交战。有一天,李想侦探到李祐将率军外出收割小麦,在途中设伏,将其擒获。诸将曾多次被李祐打败过,请求李想将其斩杀。李想却将李祐当作客人看待,待之益厚。众将士不理解,议论纷纷。李想上书朝廷,以朝廷诏令的形式释其无罪,事情才算平息。李想待李祐如密友,常常谈论至深夜,并且允许他佩刀出入帐下。李祐被其感化,决心归附。李想使李祐为六院兵马使,李祐鸣咽不止,誓死以报知遇之恩。
一切准备就绪,李想决定袭击蔡州。元和十二年(817)冬天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李想发兵9000袭击蔡州,以李祐为主将,率3000精兵为先锋,李想亲率中军3000人,大将田进诚率3000人为后军。当时,北风呼啸,漫天飞雪,战马冻得不能飞跃,有许多士卒被冻死在道边,监军的宦官也冻得直哭,请求退师。李想不许,下令直袭蔡州。
李想率军在雪夜行军,黎明时到达蔡州,守城者安然不知,及李想的军队攻到吴元济的外宅时,蔡城小吏才向他报告说城已失陷,吴元济尚不信,说:“可能是外围守兵回城索要棉衣。”及听到唐军的号令,才仓促应战,兵败被擒。李想进蔡州,不杀一人,对吴元济部下皆令复职,安然如故。然后屯兵等待宰相裴度的到来。
李想雪夜扫平蔡州,使河北诸镇对朝廷刮目相看,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信,李想本人也因功进检校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梁国公。
(五)秦晋淝水之战
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就陷人了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在100多年中,先后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较大的有汉(匈奴)、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和前秦(氐)。晋升平元年(357),前秦的苻坚自立为帝,他在王猛的帮助下,大力接受汉族文化,抑制豪强,兴修水利,注意农桑,使前秦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又灭掉了燕,占领了黄河下游。晋宁康元年(373),前秦攻占了东晋的益州,三年后,又攻灭甘肃西部的前凉和鲜卑拓跋氏在山西北部建立的代,统一了整个北方。前秦统一北方后便积极准备南下灭晋。
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苻坚召集群臣说:“我继承皇位将近30年,四面八方基本上已被平定,只剩下东南一角的东晋不肯听命。粗略计算一下我的士兵有97万,我准备亲率大军灭晋,你们看行不行?”
大臣中,除了一位叫朱肜的人谄媚附和苻坚的意恩外,都认为伐晋的时机还不成熟。大臣权翼说:“如今晋国虽然软弱,但内部并未涣散,国君也并非罪恶昭著,何况他们的大臣谢安、桓冲都十分有才华。依臣之愚见,攻晋之事还是待以后再说吧。”
大臣石越也说:“晋国不仅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作天然”屏障,又得到了国内百姓的支持,看来不可轻视啊。
苻坚对大臣们的反对意见很不以为然,他非常自信地说:“我的人马这么多,只要一声令下,大家把马鞭子都丢到长江里,就可以把江水堵住,长江有什么了不起。”
群臣们又议论了好久,仍没有统一的观点,绝大多数人都支持权翼和石越的看法。散朝后,苻坚把他弟弟苻融留下来,说:“自古以来,国家大事都由一两个人来决定,刚才群臣议论纷纷,最终没有结论,还是你给我拿主意吧。”
苻融也不同意攻伐东晋,他说:“目前攻伐晋国有三大困难:一是北方许多人从内心倾向晋国,现在还不是出兵的有利时机。二是晋国内部上下一心,没有让我们可乘的机会。三是我们连年征战,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不旺盛。因此,大家都反对伐晋是有道理的。况且,被我们征服的鲜卑、羌羯等都遍布于京城内外,他们与前秦有灭国之仇,大军一旦南下,他们会乘机作乱,届时就后悔莫及了。希望陛下三思而行。”
苻坚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有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凭借这些,还不能灭掉东晋吗?”这时,鲜卑族将军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也分别来见苻坚,他们都希望苻坚在战争中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本民族的统治,因此都积极怂恿苻坚伐晋,并奉承苻坚说伐晋决定十分英明。苻坚听后很高兴,认为只有他们才能与他一起共定天下,遂不顾苻融的劝阻,轻率地决定了进攻东晋的战争。
太元八年(383)七月,苻坚颁布了进攻东晋的命令,命令全国百姓每十丁抽出一兵,共调集军队100多万人。凡贵族子弟年龄在20岁以下而又有武艺的,都编人警卫部队。各州的公私马匹一律征调作军马。八月,苻坚任命苻融为征南大将军,鲜卑将领慕容垂率25万步兵为先锋,从长安出发。任命姚苌为龙骧将军率领蜀军沿江顺流而下。苻坚则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为全军主力,开始了对东晋的大举进攻。由于士兵多是被迫征集来的,且主要是汉人,因此纪律松弛,士气低落。九月,前秦的军队经一个多月的急行军,来到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
前秦大举进攻的消息传到建康,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于是,出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局面。宰相谢安被孝武帝任命为征讨大都督,他首先下令把淮北的老百姓迁到淮南,实行坚壁清野,一方面防止前秦掠夺东晋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南迁的人也可为东晋补充兵员。同时谢安任命谢石、谢玄为军事将领,率8万名精锐的北府兵去迎击前秦军,另派将军胡彬率5000名水军去增授寿阳。
十月,苻融的军队攻占了寿阳,东晋派去增援寿阳的胡彬的水军只好退保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而且军粮即将用尽。为了迷惑敌人,胡彬令士兵们拿着簸箕天天在河边扬簸沙土,使远处的前秦军看见,好像在簸米,以示粮食充足。同时给谢石写了一封告急信,说明军粮将尽,不料送信的人让秦军捉住,搜出告急信。苻坚认为晋军缺粮,正是进攻的好机会,遂带8000骑兵赶往寿阳,想一举灭亡东晋。
苻坚和苻融计议后,认为有可能使东晋不战而降,决定派朱序到晋军中去劝降。朱序本是汉人,曾作过东晋的梁州刺史,战败后被俘。朱序来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将他知道的秦军的情况秘密告诉了谢石,并建议谢石说:“苻坚纠集兵力近百万,如果这些军队一齐到来,的确很难对付,但目前秦军大部分还在行军途中,前线的兵力并不多,晋军如果发动进攻,现在正是时机。”朱序说完.就急忙赶回寿阳去了。
谢石采纳了朱序的建议,派刘牢之率精兵5000进攻洛涧(今安徽怀定县西南洛水人淮处)。刘牢之乘敌不备,一举歼敌1.5万人,并斩杀了秦军将领梁成。苻坚听到梁成被杀和洛涧失守的消息,登_上寿阳城头观察阵势,望见东晋的军队阵容严整,旗号鲜明,一座座营房排列在淝水旁,八公山下不时传来阵阵操练声,又远远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随风摇动,苻坚以为是晋兵。他对苻融说:“晋军有这么多人马,明明是强敌,怎么能说是弱旅呢?苻坚说话时脸上露出了畏惧的神色。
秦军在洛涧失利后,沿淝水西岸布设防御,晋军不能渡河,谢玄派人对苻融说:“你率兵深入晋地,却沿淝水布阵,这是持久作战的办法,不是速战速决的打算。如果你把秦军稍向后撤,让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决-胜负,不是很好吗?”
秦军诸将都说:“我众敌寡,使晋军不得渡,这是万全之策。”
苻坚说:“可以稍退一步,让晋军渡过淝水,在他们半渡时,再用我们的铁骑向晋军发动进攻,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有理,于是,下令秦军后撤。由于没有做好宣传准备,秦军士卒不明白向后撤的意图,以为秦军失败了。朱序又乘机在军中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顿时大乱,一退而不可止。而晋军则在谢玄的带领下乘势强渡淝水,向秦军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见势不妙,急忙驰马赶来整顿部队,结果被退兵挤倒,晋军追上,将其斩
杀。
秦军在前线溃败,拼命逃跑,听到风声和鹤叫声,也以为是晋的追兵。秦军在逃跑时昼夜不敢停息,自相践踏而死者不可胜数,加之饥寒交加,死者达十分之七八,苻坚也被流矢射伤,狼狈逃往洛阳。
淝水之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建康时,宰相谢安正与客人下棋,客人问他战况如何,他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们巳经把敌兵打败了。”可当他走人内室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跨门槛时竞把脚上木屐的齿碰断了,可他自己还不知道。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晋太元九年(384),鲜卑族慕容垂自己称帝,建立后燕。次年,羌族姚苌杀死苻坚,占据长安,自称秦帝,建立后秦。同时,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二、远途奔袭,长驱直入
在战略进攻中,以精兵轻装从简远途奔袭,长驱直人,对敌方进行突袭或迅猛攻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吴汉灭公孙述、桓温灭成汉等都是以长驱直人的进攻战术取得了可喜的战绩。
(一)吴汉入蜀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东汉著名将领,多次随光武帝刘秀征战。在战场上,诸将遇到战阵不利,往往惶惧,吴汉却意气风发,神情自若。每当出师,早上受命,晚上就已率士卒赶在途中,很受光武帝器重。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春,吴汉受命与征南大将军岑彭率军讨伐公孙述。
公孙述在新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公孙述诈称受汉命,为辅汉将军。建武元年(25)四月,据益州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号成家。东汉建立时,几乎各地都分布着地方武装军团。光武帝刘秀忙于平定东方的势力,所以公孙述的势力在蜀地发展、巩固下来。而许多被农民军击溃后走投无路的地主武装首领也纷纷投到公孙述的麾下,一些被光武帝刘秀击败的割据武装也投奔公孙述。公孙述既已称帝,就经常令人编造一些图谶证明他应当即位为天子,他还支持割据于西北的隗嚣与刘秀作对。因此,公孙述的割据势力成为东汉王朝严重的障碍。但是,由于蜀地险要,在东汉建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力向蜀地进兵,只好将其暂时搁置起来,致使公孙述割据政权存在了10年之久。岑彭攻破荆门,长驱江关,吴汉留军夷陵,组织船队将南阳的部队及新招募的三万人溯江而上。不久,岑彭被刺客刺杀,吴汉将岑彭的军队收编。十二年(36)春 ,与公孙述的大将魏党、公孙永在鱼涪展开激战,大破之。接着包围了武阳。公孙述派遣其女婿史兴率军援救,吴汉的部队迎头痛击,战败史兴,顺利进抵犍为境内。各县皆闭城防守,影响了进军速度。光武帝刘秀命令吴汉直取广都,攻占公孙述的心腹之地。吴汉按照刘秀的指示,攻克了广都,并派遣轻骑焚烧了成都的市桥。面对吴汉的强烈攻势,公孙述的部将惊恐万状,纷纷叛逃。公孙述以诛杀其眷属相威胁,仍不能制止。刘秀决意劝降公孙述,并诏谕公孙述说:“现在投降,可保你宗族的安全,请勿怀疑。”但公孙述并没有投降的意思。
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说:“公孙述有10多万军队,不可掉以轻心。应当坚守广都,等待公孙述前来进攻,但并不与他正面交锋。如果公孙述不敢来攻,你可推进营寨逼近他,待公孙述的部队疲惫时,才可以发动攻击。”
吴汉求功心切,亲自率部骑二万进逼成都,在距城10余里的江北岸宿营,并架设浮桥,令副将刘尚率万余人在江南宿营,两营相距20余里。刘秀闻知后大吃一惊, 责备吴汉说:“我已告诫你如何用兵,为什么还这般草率。你既轻敌深人,又与刘尚分别设营,若有紧急情况,就不能相互接应。如果公孙述一面出兵向你发动进攻,又一面以主力部队攻击刘尚,那将如何?若刘尚被击败,你也就要失败了。幸亏还没有发生危机情况,应当迅速率部队返回广都。
光武帝的诏书还没有到达,公孙述就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领10余万人,分为20营,向吴汉发动进攻,又令别将率万余人袭击刘尚,使吴汉与刘尚不能相互接应。
吴汉与公孙述的军队激战了一天,兵败后退回营地,谢奉乘机将吴汉的营地团团围住。吴汉勉励各位将领说:“我率领你们历经千难万险,转战千里,才深人到敌人腹地,到达成都城下。现在我们与刘尚两处都遭受包围,不能相互接应,其祸患难以估量。我计划秘密突围到江南向刘尚的部队靠拢,合兵抗敌。如果大家齐心协力,人自为战,一定能战胜敌人取得胜利。如不这样做,势必失败。成功和失败,在此一举。”
众将领皆以为有理。于是改善士兵的伙食,增加马匹的粮草,三天闭营不出。并在营地上插了许多旗帜,使烟火不断,制造出坚守的假象。在一天夜晚,吴汉率领部队悄悄出营与刘尚的部队会合。因为谢丰坚信吴汉会坚守,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出营,所以放松了警惕,没有发觉。第二天,谢丰亲自率主力攻击江南汉军,吴汉以全部兵力迎战,从拂晓激战到黄昏,大破公孙述的军队,斩杀了谢丰袁吉,状甲首5000余级。于是吴汉引兵退还广都,留刘尚的部队防御公孙述,把上述情况如实向刘秀作了汇报,并深刻地责备了自己。
刘秀对吴汉说:“你回兵广都,是非常明智的,公孙述绝不敢忽略刘尚而向你发动进攻。如果公孙述进攻刘尚,你从广都率部骑行进50里奔赴增援,在公孙述疲劳危难之际,一定能打败他。’自此,吴汉与公孙述转战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胜,并围攻成都。公孙述亲自率万余人出城大战,被汉军击败,公孙述战死,余众投降,割据成都达10余年之久的公孙述政权被消灭了。
(二)桓温人蜀灭成汉
西晋永宁元年(301),巴氐首领李特在绵竹起义,反抗西晋的统治。李特死后,其弟李流、子李雄继续领导反晋斗争。永兴元年(304)攻下成都,两年后,李雄称帝,国号成,建立了封建割据政权。后继者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如果东晋能消灭成汉,对巩固其统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此时成汉政权的统治者李势,却大起宫殿,奢侈荒淫,政治日坏。在军事上过分依赖蜀地险要的地理条件,并没有对东晋作充分的戒备。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安西将军桓温准备发兵进攻成汉。.各位将领都认为条件不具备,况且成汉以巴蜀复杂的地形为依托,易守难攻,若贸然出兵,难以取胜。桓温有些犹豫,江夏(今湖北安陆境内)相袁乔建议桓温说:“策划国家大事,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有知识、有才学的人胸有成竹,也不必每件事都与众人的看法相一致。如今国家最大的祸患不过是北方的胡族和巴蜀的成汉而已。巴蜀地区的成汉虽地处险要,实力却比北胡弱小。如果要除掉他们,应当先从实力小的下手。成汉政权的皇帝李势,昏庯无道,臣民不服。自恃山险水远,不修战备,应当以精兵万人轻装疾进,等其发觉,我军已越过地势险要的地区而来到平原地区,一战就可擒获李势。蜀地自古以来就土地肥饶,人口众多。从前诸葛亮所以能与中原地区的魏国相抗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蜀地的富足。如果能一举击破李势,对于国家的安全和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如果大军西征,北胡就会觊觎南下,乘机骚乱,看似有理,其实错误。北胡闻知我军万里远征蜀地,会以为我国内必有重兵守备,一定不敢轻举妄动,纵使它来侵犯,我沿江诸军也足以据守,不必为此忧虑担心。”
桓温采纳了袁乔的建议。十一月,桓温率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无忌讨伐成汉,向朝廷上表后即西进出征。委任安西长史范汪为留守,加封周抚为都督,抬挥梁州所辖的涪陵、巴东、巴西、巴郡四郡的军队,命令袁乔率2000人为前锋,向成汉进击。
东晋朝廷上下都认为蜀道险远,桓温以较少的兵力深人蜀地,难以取胜,为此十分忧虑。只有刘恢认为桓温一定能攻灭成汉。有人问其原因,刘谈回答说:“桓温是精通兵法.善于谋划的人,如果没有十分把握他是不会出兵的,但我担心的是桓温攻克成汉以后,兵多势众,最终会专制于朝廷。”
永和三年(347)二月,桓温的军队到达青衣(今四川雅安县北)。成汉皇帝李势发兵相拒,派遣他叔父右卫将军李福、从兄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昝坚等各率部队自山阳至合水,诸将欲在江南岸设伏以待桓温的军队,昝坚不同意,引兵从江北的鸳鸯礄直趋犍为(今云南昭通西北)。
三月,框温军至彭模(今四川彭山) ,距成都还有200里。有人建议兵分两路,分头并进,以分散成汉的兵力。袁乔说:“我军远离本土,万里出征,战胜则大功告成,战败则有来无还,应当集中兵力,争取每战必捷。若分兵两路,则力量分散,万一有一路失败,就会牵连到另一路,我们的宏伟计划就要化为灰烬。不如集中优势兵力,一路挺进,丟掉辎重,只带三天的食品,以示必胜的决心。如果这样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桓温再次采纳了袁乔的建议,留下参军孙盛、周楚及体弱伤残的士卒看守辎重,桓温亲自率主力直趋成都。
成汉大将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起阻击,李福败走。桓温在进军途中,与成汉大将李权相遇,三战三捷,成汉的士卒乱成-一团,四处逃散。成汉的镇东将军李位都向桓温投降。成汉大将军昝坚到犍为后,才知道迎击桓温的方向错了。待他率军返回时,桓温的部队已经占领了成都的十里陌,昝坚的军队见大势已去,不战而溃。
成汉皇帝李势率全国的军队在成都的笮桥与桓温决战。桓温的前锋受挫,参军龚护英勇战死,有一支箭矢射在桓温的马头上。部队有些恐惧,准备撤退。这时负责擂鼓的军官却误鸣了进攻鼓,袁乔将错就错,拔剑督战,指挥士兵奋死进击,终于打败了成汉军队,桓温得以长驱成都城下,纵火焚烧其城门,成都城内人心惶惶,没有一点斗志。李势见大势已去,在夜间打开城门出逃至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派散骑常侍王幼向桓温送来请降书,李势自称死罪,用车辆拉着一具棺材,自缚其身到桓温军营大门听候发落。
桓温亲自为李势松绑,焚烧了棺材,将李势及其家室10余人护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任用原成汉司空谯献之等人参与管理成都,然后选贤举能,彰表善良,蜀地的百姓并没有战争的恐惧,反而十分喜悦。
三、以守为攻,后发制人
弱守强攻是战争中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攻还是守,都是为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孙子兵法·军形》在论述守时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着,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积极防御,以守为攻,不失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当我方处于劣势地位时,运用积极防御的谋略手段,在防御中寻找有利战机,进行反攻,更能体现出军事家的军事谋略与胆识卓见。但是,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守与双方力量强弱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为了减少伤亡,一些将帅在优势情况下也往往采取防守反击、后发制人的方略。
(一)李牧戍守代郡
李牧,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赵国地处北方,与匈奴相接,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李牧受命驻守在代郡(今山西代县)的雁门,防备匈奴。
李牧为边将,十分廉洁敬业。官吏征收的赋税,全部存放在官府内,作为土卒的费用。操兵练武,十分严格。为了让士卒有个好的体格,每天击杀数牛以饷士卒。还针对匈奴善骑的特点,让赵国士兵练习骑射,熟悉烽火,并派出大量间谍侦探匈奴的情况,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局势。他对守边的将士约定说:“即使匈奴人境抢掠,也要急忙收兵相守,有敢捕虏者斩。”每当匈奴入侵时,一般不点燃烽火告警,只是收兵相保,做出不敢迎战的样子。如此数年,军队并没有损失。但给匈奴造成了李牧懦弱胆怯的错觉,即使赵国的边兵也认为李牧是一位怯将。赵王不明真相,误以为李牧无能,竟将他调回,另换他人做守将。
新的守将到任后,一改李牧的策略。每当匈奴入境,即出面应战,但胜少败多,部队损失惨重,边境不得安宁,百姓难以放牧耕田。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又请李牧成守代郡。李牧假称身体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强令李牧重新将兵守代郡,李牧说:“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李牧的请求。
李牧重新到任后,仍按照过去的一套约束部队,匈奴也数年没有所得,然始终以为李牧胆怯,开始骄而不备。而李牧的部下却群情激奋,纷纷要求与匈奴决-死战。李牧见时机已到,于是精选兵车300乘,轻骑1.3万匹,能破敌擒将的勇士500人,善于射箭者10万人,悉心准备破敌。
有一天,李牧让边郡上的牧民都出去放牧,人畜遍地。匈奴见状,立即派一支部队前来抢掠。李牧假装败退,并故意丢下一些士卒和牛羊。匈奴单于闻知后,亲率大军人境抢掠。李牧早已将部队埋伏在左右,两面迂回夹击,大破匈奴,斩杀10余万人,并一鼓作气,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匈奴单于远逃外地,赵国向外扩地千里。其后10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城。
(二)吴蜀彝陵之战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六月,刘备因关羽被孙吴所杀,决定迸攻孙权。赵云劝刘备说:“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能灭掉魏国,孙权就会自然归附,不应当把魏国置放在一边,而与孙吴作战。战争一旦挑起,是不能很快结束的。讨伐昊国,实非上策。”众多大臣也纷纷劝谏,刘备却执意伐吴。
这年七月,刘备亲率五六万大军东击孙权,孙权遣使求和,吴国的南郡太守诸葛瑾也写信给刘备陈说利害,他在信中说:“陛下与关羽的关系,和先帝(汉献帝)比起来哪个更密切呢?荆州的局部问题与j整个国家的大事相比哪个重要呢?即使吴、魏都是您的仇敌,也应该考虑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处理此事就易如反掌了。”
刘备并未听进诸葛瑾的劝说。
刘备遣将军吴班、冯习在巫山击败了孙权的大将李异和刘阿,进军至秭归,兵力达四万多人。武陵(今湖南常德西)的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请求刘备出兵武陵。孙权则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进行抵抗。同时孙权为了避免曹魏乘吴蜀交战之际进行袭击,遣使向魏卑辞称臣,魏文帝出于让吴蜀相争.以便从中渔利的目的,答应了吴国请降的要求。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二月,刘备从秭归进攻吴国,治中从事黄权劝谏刘备说:“吴国人英勇善战,而我们的水军顺流而下,易进难退。因此,请求命为先锋,在前面阻挡顽敌,而陛下稳镇在后方进行指挥。”刘备不听,只是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统领江北的军队,而自己却带领大军从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猇亭(今湖北宜都西北)。
在刘备进军东吴的同时,孙吴的守将陆逊却采取了战略退却。吴国诸将都主张迎击刘备,陆逊解释说:“刘备举军东下,士气旺,盛,而且占据高固险要的地方,很难举将他消灭。即使能攻取一些地盘,也难以全部取胜。万一出击失利,就会影响大局。现在应当激励将士,提高警惕,静观其变。刘备兵多,如果此地是平原旷野,我们恐怕难以固守。好在从秭归至猇亭之间地形复杂,蜀军态势难以展开,自会疲惫于崎岖的山道之间,我们可以慢慢抓住刘备的弱点,进行攻击。”
陆逊采取的是诱敌深人,后发制人的战术。但他手下的大将都不理解,以为陆逊畏惧刘备不敢出战,有的甚至心怀愤恨,不听号令。陆逊立起按剑,声色俱厉地对诸将说:“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连曹操都对他有所畏惧。现在怀着仇恨出兵吴国,他率领的是一支劲旅。诸位将军共同受国家的恩泽,应当相互和睦,齐心协力,以报效国家。如果不听从号令,各自行事,是说不过去的。我虽是一介书生,却受命于上。国家所以把诸位委托给我调遣指挥,是因为我寸有所长,能忍辱负重。希望各位各司其职,不得违犯军令。
刘备入蜀后,在自巫峡(今湖北巴东县西)建平至彝陵(今湖北宜昌)的700里间,接连设营,一共建立了几十个大营,并任命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部都督,与吴对峙。而陆逊依然扼守阵地,坚不出战。刘备急于求战,令吴汉率数千人平地立营进行引诱,吴将皆欲出战。陆逊说:“这是诡计,我们姑且再观察一下。” 刘备诱敌未能成功,只好把埋伏在山谷中的8000余部队撤出。陆逊对诸将说:“我所以不同意出击,就怀疑他在山谷设有伏兵。”
吴、蜀一直相持了6个月,刘备的军队失去了当时气势汹汹的状态,锐气已被遏止。陆逊遂上书孙权说:“彝陵是国家要地,易得.亦易失。失掉彝陵,不仅会丧失一郡的土地,还会对荆州的安全造成威胁。现在与蜀军争夺应当寻求妥善之策,我当初担心蜀军水陆并进,现在蜀军却舍船上岸,处处结营,观察其军事部署,不会有大的改变。如此一来,您就可高枕无忧了。”
陆逊准备向刘备发起进攻,诸将们说:“进攻刘备应在他刚刚到达、脚跟未稳之际。如今让他深入我国五六百里,相持了七八个月,所有险要的地方,都被他重兵把守。此时进攻一定不会取得胜利。”
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人,更何况他经历广,见识多。当他大军初来之际,考虑问题一定十分周全,士气也旺盛,是不能与之交战的。现在时间久了,他们始终找不到交战的机会,士兵已疲惫,斗志已低落,又找不出进攻我们的计划,十分消沉。因此,进攻他们的大好时机,就在今日。”
陆逊先试探着向蜀军的一个兵营发动进攻,并未获胜,诸将都埋怨说:“这是让士兵白白送死。”陆逊随即决定改变战术,他说:“我已晓得攻破刘备的办法了。”于是命令每位士兵都拿把茅草 ,以火焚烧蜀军营寨,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动进攻,迅速攻破了蜀军的40多座营寨,斩杀了蜀将张南、冯习及随刘备出兵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等。刘备的部将杜路、刘宁被迫投降。
刘备跃上马鞍,让部队环山而阵,进行困守。陆逊督军发起猛攻,蜀军土崩瓦解,死伤无数。刘备乘夜色逃走,沿途用辎重、器械堵塞山路隘口,焚烧驿亭,才阻止住吴国的追兵,逃进白帝城(今四川奉节白帝山上)。“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①诸将欲乘胜追击,陆逊担心曹魏乘吴国内部空虚偷袭,乘胜收兵,下令退军。
(三)李光弼守河阳
李光弼,唐朝著名将领,营州柳州(今辽宁朝阳)人,曾任河西节度副使,朔方节度副使等职。安禄山叛乱后,任河东节度使,与唐朝大将郭子仪进兵河北,收复10余郡。
①《资治通鉴》卷69,魏文帝黄初三年。
唐乾元二年(759),叛军将领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3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之师60万与史思明战于相州,史思明杀安庆绪,留子史朝义守相州,自还范阳。4月,史思明自称皇帝,国号燕,建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7月,朝廷以李光弼代郭子仪为兵马元帅,负责平定叛乱。
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督令部队开赴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而来,洛阳城难以防守,请问有什么破敌良策?”韦陟认为应当将部队转移到陕西,退守漳关,据险以挫其锋。李光弼说:“两军势均力敌,贵在进取,忌讳退却。如果无故退兵500里,敌人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与泽路地区相连接,形势有利则进取,不利就退守,前方与后方相互照应,互为表里,使叛军不敢西进。谈论朝廷的礼仪光弼不如公,议论军事公不如光弼。
韦陟无言以对。判官韦损说:“东京是皇宫所在的地方,将军为什么不据守呢?”
李光弼说:“如果守卫东京,汜水、齶岭、龙门都要置配兵力,你是兵马判官,你能看守吗?”当时,朝廷能控制的部队并不多。于是,李光弼令韦陟率领东京的宫吏眷属撤退到潼关以西。令河南尹李若幽护送吏民出城躲避,使东京变成一座空城。同时,李光弼率部队运送油、铁等军用物资到河阳准备守城,并亲自率领500骑兵作后卫。当时,叛军的小股前哨部队已来到石桥,诸将请示:“是从洛阳向西北迂回,还是直接通过石桥?”李光弼指示直接通过石桥。晚上,李光弼率领部队持火把从容向前开进,叛军虽派兵跟踪,却不敢逼近。李光弼到达河阳时,有兵二万,粮食只能够供给10天。
10月23日,史思明进人洛阳城时,宫民已逃走,粮食已转移,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又担心李光弼从侧后突袭,不敢住进皇宫,而是退出城外屯驻在白马寺以南,筑建半圆形的防守工事。郑州、滑州都被史思明占领,韦陟、李若幽的部队都移驻于陕。
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天都到黄河南岸-带吃草饮水,并使匹循环不休以示众多。李光弼从军中调集了500 匹母马,把小马驹则拴在城中。等史思明将千余匹良马赶到河南岸时,李光弼将调集的母马放出,母马与小马驹分离,嘶叫不停,史思明的马听到母马的嘶鸣,纷纷渡过河来,一会儿就被赶到城中。史思明大怒,开出数百艘战船,用火船开路,准备顺路焚烧浮桥。李光弼则准备了数白枝长达百尺的长竿,后面绑在粗壮的木头上,前面则绑上铁叉,迎着火向敌船叉去。敌人的火船不能行走,一会儿就自行焚毁。李光弼从桥上发射炮石,向后面的船队攻击,许多船被击溃。叛军受阻,只好后退。
史思明再次进攻河阳,李光弼对郑陈节度使李抱玉说:“将军能为我守南城二日乎?”抱玉许诺,勒兵拒守。在南城将要被叛军攻破时,李抱玉欺骗叛军说:“城中粮食用尽,明天早上投降。”叛军非常高兴,收兵等待投降。李抱玉乘机在晚上组织缮修城备,天亮后继续请战。叛军受到欺骗,愤怒万分,急忙组织攻城,李抱玉暗中出奇兵袭击,内外夹攻,叛军受到重创。
当时,李光弼亲自率军驻守中央水寨,城外设置寨栅栅外挖掘堑壕,堑壕深、宽各二丈。12月5日,叛军周挚放弃南城,集中兵力攻打中央水寨。李光弼命荔非元礼率精锐到羊马城御敌,李光弼则在城东北隅建一嘹望台观察叛军动向。叛军依仗人多势.众,一直攻到城下,用车辆装载攻城器械跟进,督促部队填壕。李光弼见叛军越来越逼近,派人问荔非元礼说:“叛贼填堑开栅,将军却为何安然不动呢?”
元礼回答说:“我们是防守,还是出战?”
李光弼说:“准备出战。”
元礼说:“准备出战,叛贼替我们填堑壕,为什么要制止呢?””
李光弼说:“好,这是我没有料到的。
元礼等敌军填平壕堑、打开寨栅,率敢死队突然出击,叛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敢死队,急忙后撤数百步,元礼考虑到敌人的阵地可能十分坚固,没有追击,而是退了回来,等待敌人疲惫时再进攻。叛军也不敢进逼,双方相持良久,突然鼓声大作,元礼的敢死队冲出寨栅,向叛军奋勇攻击,叛军溃败。
叛将周挚又纠集部队向北城进攻,李光弼率众入北城,登城瞟望后说:“叛军虽多,但骄狂而不整齐,不值得畏惧。不到中午,必定被诸位攻破。”于是令诸将出战,到了中午,并未分出胜负。李光弼召问诸将说:“自作战以来,哪个方向的敌人势力最强?众将回答说:“西北角方向。’
于是李光弼令部将郝廷玉进攻西北角,郝廷玉请用骑兵500,李光弼只给了他300。又问还有哪个方向敌势强大,众将说东南方向,于是李光弼派部将论维贞出击东南,论维贞要求带铁骑300,与之200。部署完毕,光弼对诸将说:“你们看我指挥的旗帜行动,缓慢摇旗,你们就自择时机作战,急速摇旗三次,则万众齐冲人敌阵,后退者斩。”光弼又把短刀插进鞘中,接着说:“战争,是件危险的事,我身为国家高级官员,不能死在叛贼手中,万一战斗失利,诸军死于敌阵,我就自颈于此。”
诸将出战,不一会儿,郝廷玉奔还,光弼望见后说:“廷玉退回,形势危险啊。”并令左石将后退的廷玉斩杀。廷玉说:“我骑的马中箭了,并不是后退。”光弼下令换马,廷玉又驰入战场,仆固怀恩及其儿子在战斗中稍稍后退,光弼又下令取其首级,父子遂提刀驰人敌群,进行生死决战。其他诸将也一齐进发,呼声惊天动地,叛军溃不成军,周挚仅带几个骑兵逃走,叛军将领徐璜玉李秦授被擒。叛军河南节度使安太清逃到怀州。史思明不知周挚兵败,还在向南城进攻,光弼驱赶着俘获的叛军让他看,他才惊恐万状,急忙退去,河阳之围遂解。
(四)于谦守北京
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 )进士。宣德初为御史,后改授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体察民情,甚得民心,对王振专权极为不满。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率军50万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击败,英宗被俘,明军精锐几乎被全部消灭。
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人人震恐,上下惊慌。8月18日,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邮王祁钰监国。郦王召集群臣议战守之策,翰林侍讲徐理(后改名有贞)主张南迁,兵部侍郎于谦强烈反对迁都,他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①于谦认为,土地是退一步失-步,退一尺失一尺,京师不能守,什么地方可以守呢?主张誓死保卫京城。鄜王支持于谦的意见,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将京城战守的责任全部交给了于谦。
于谦担负起镇守北京的责任后,积极进行备战,誓死保卫北京。于谦一方面选择将领,调集军队,一方面令人修补城墙,并在城边掘一下很深很宽的壕堑,同时将存放在南京的军器运送到北京,并命工部加紧赶制武器。经过一个多月的紧急备战,大大加强了北京的防御能力。
①《明史·于谦传》。
也先自俘虏明英宗后,没有挥师直取北京,而是采取挟英宗迫降明朝的策略。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七日,也先挟英宗至宣府城南,逼英宗下令开门,守将杨洪托辞不见,命守城将士回答说: “天已暮,门不敢开。”于是全城人皆死守,瓦刺军悻悻退去。8月21日,也先挟英宗至大同诱降,副总兵郭登闭门不纳,英宗责备他“无情”,他回答说:“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也先诱降不成,遂决定进攻北京。
面对瓦刺的进犯,于谦命令诸将分别率领军队列阵于九门外,各门军队在城外布防就绪后,即下令将九门一齐关闭,表示不战胜敌人决不回城。于谦身披盔甲,脸上挂着泪花,号召三军杀敌保国,他说:“大片国土沦陷,京城被围,这是我们的耻辱。全军将士应以头颅热血,雪此奇耻大辱。”将士们深受感动,誓死与瓦剌决一死战。
10月11日,瓦刺军逼近北京,列阵于西直门以西。于谦派都督高礼、毛福寿迎击瓦剌军于漳义门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当.晚,于谦又派镇抚薛斌率兵夜袭,以疲惫也先的军队。
12月,也先挟持英宗至德胜广门外土城,要求朝廷派大臣出迎,代宗朱祁钰怀疑其中有诈,遂临时升通政司左参议王复为右通政使、中书舍人赵荣为太常寺少卿,派他们出城朝见朱祁镇,并送去羊酒等物,也先认为王复、赵荣官小,将其遣回。要求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淡亲自出城迎接,并索取大量金帛。朝廷对此议论纷纷,景帝朱祁钰一时难以决断,派人问于谦,于谦回答说:“今日只知道有军旅,其他的不敢知道。”粉碎了也先的诱骗敲诈阴谋,表术了誓死抵御的决心。
13日,瓦刺军进攻德胜门。于谦令石亨在城外民房内设置伏兵,派少数骑兵佯败诱敌。也先以万犄紧追不舍,明军神机营火器齐发,伏兵骤起,大败瓦刺军。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便集中力量专攻西直门。都督孙镗迎击,斩其先锋数人,瓦刺军增兵围攻孙镗,孙镗不支,欲退人城内,给事中程信守西城,严令不许开门,命城七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瓦剌军。同时,高礼、毛福寿和石亨分别从漳义门、德胜门率兵前来增援,打退了瓦刺军的进攻。
14日,瓦剌军又进攻漳义门,于谦令都督毛福寿等将京城外西南街巷堵塞,在路口埋伏神铳、短枪,又派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等迎敌于漳义门外。明军前队以神铳轰击,后队列弓弩短兵以进,把瓦刺击退。这时,朱祁钰所派的监军太监,率数百骑由明军阵内驰马抢前,企图争功,结果使明军阵势陷人混乱。瓦剌乘机反击,副总兵武兴中箭身亡,在此危急之际,附近居民纷纷登上房顶,用砖石瓦块投掷敌寇,配合明军作战,终于将瓦刺击退。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民众的自发袭击。陵丘、蔚州、广昌一带的民众,都曾聚守山寨,奋起抵抗,截击瓦刺军,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
也先在进攻北京各门屡遭失败后,又获悉明朝的各路援军源源不断地到来,怕受内外夹击,退无归路,于15日晚挟持英宗撤退。于谦得到消息,一面命令石亨等率众追击,一面命令 城楼上的炮手向敌营轰击。瓦刺军死伤万余,狼狈逃窜,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四、蓄盈待竭,以逸待劳
当强敌前来进攻时,通过坚壁清野等防御方式,持久防守,消耗敌人的实力、瓦解敌人的斗志。同时充分发挥我方的潜力,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争取有利态势和战机,以夺取战争的胜利。
(一)长勺之战
齐、鲁是西周初年分封在今山东境内的大国,周成王为使他们的后代和睦相处,曾赐给他们“世世子孙无相害也”①的盟约。但到春秋时期,两国的矛盾不断加深。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公子小白逃奔莒国,公子纠则逃奔鲁国,齐襄公本人也被公孙无知弑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不久又被齐人所杀,齐国无君,鲁庄公准备借机出兵,护送公子纠入齐为君,但却被公子小白抢先人国取得了君位,公子小白即齐桓公。鲁庄公仍不死心,继续出军,在乾时(今名乌河,在山东桓台西南)被齐桓公打败,齐鲁两国的矛盾激化起来。
鲁庄公十年(前684)春天,并国以报复鲁国曾接纳公子纠为借口出兵伐鲁,鲁庄公积极准备应战。这时,有位叫曹刿的人请求面见鲁庄公。曹刿的乡人对他说:“战争是那些拿国家俸禄的高官显贵们谋议的事,你何必去管它呢?”
曹刿说:“高官显贵们目光短浅,不可能有远大的谋略。”于是,曹刿前去见魯庄公。
曹刿见到鲁庄公,问他说:“您准备如何同齐国打仗呢?”
鲁庄公说:“生活中必需的衣物和食品,我不敢一人独自享用,一定要分给每一位为国作战的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于每一个人,人民不会因此为您去作战。”
鲁庄公又说:“祭神用的牛、羊、猪和玉帛等祭品,我总是如实”汇报,不敢以恶充美,以少充多,我对神守信用,神会保佑我们的。”
①《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曹刿说:“这点小小的信用,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不会降福于您。
鲁庄公又说:“无论大小狱案,虽不能一一明察秋毫,但我一定会实事求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心为百姓做事的表现,依靠它可以与齐国打一仗。如果打仗,我请求与您同行。”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来到长勺(今山东曲阜北)迎战齐军。两军相遇,列阵既毕,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曹刿立即劝阻说:“此时不宜击鼓出兵。”
齐军连续三次击鼓,发动冲锋都未获胜,齐军疲劳,士气消沉。曹刿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出击了。”于是鲁军一鼓作气,冲杀过去,大败齐军。
鲁庄公想趁齐军败退之际乘胜追击,曹刿又劝阻说:“还不可以。”曹刿说着跳下军车,察看齐军逃跑时所留下的痕迹,又跃上军车,向敌人败退的方向仔细地鐐望了一阵,然后才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一举把齐军逐出了鲁国。
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指挥此次作战的道理。曹刿说:“打仗依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旺盛,到了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进攻时士气就一点也没有了。敌人三次击鼓冲锋未能获胜,已经丧失了作战的勇气。而我军在此时第-次击鼓进攻,士气正盛,因此才能取得胜利。敌人败退时为什么不立即追击呢?因为齐国是个大国,并善于用兵作战,齐军虽已败退,却怀疑它在前面设有埋伏,我下车察看车迹时发现车辙混乱,登车嘹望敌军时,发现敌军的旗帜已经倒下,这说明是真正的逃跑,没有埋伏,所以才放心地下令追击。”
(二)王翦励士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秦始皇十一年(前236)率军进攻赵国的阏与,连克九城。十八年(前229)攻赵,赵降。十九年(前228)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逃亡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西北)。其子王贲出兵击楚,楚兵败,王贲乘回师之际攻魏,魏王降。王翦父子为秦统一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韩、赵魏、燕被攻灭后,秦把矛头指向了南方的楚国。楚国位于长江、淮河流域,面积大、人口多,是当时力量较强的诸侯国,虽然多次被秦国击败,但仍拥有很大势力。
秦王蠃政欲攻楚,问青年将军李信说:“吾欲攻取楚国,将军估计需用多少兵力?”
李信年少壮勇,尝以数下人追逐燕太了丹于衍水中,擒获太子丹,在秦王心目中是位十分勇武的将领。面对秦王所问,他几乎未假思索就信口说:“不过用20万人。”
秦王又问老将王翦。
王剪说:“非60万人不可。’
秦王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气势非凡,雄壮勇武,李将军说得对啊。”
秦王遂使李信和蒙恬率20万大军南下伐楚,王翦未被重用,上表称病,归频阳老家养老。
李信和蒙恬出军之始,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不久就陷入了被动,被楚国击败。
秦王闻知李信兵败,后悔没有听从王翦的意见,亲自驰马到频阳,以抱歉的口气对王剪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说:“老臣体弱多病,大王还是另请高明吧。”
秦王政说:“事已至此,请将军勿再推辞!”
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
秦王说:“一切按将军的意思去办。”
于是,王翦将兵60万出兵击楚,秦王亲自送至霸上。
王翦率60万大军出征,又怕秦王对他猜忌,故意表现出贪图田宅钱财、胸无大志的样子,刚刚出军不久,就向秦王要求田宅土地。
秦王说:“将军放心前去,还用担心贫穷吗?”
王翦说:“我要土地是为儿孙们安置一份产业。”
秦王见王翦只关心田宅,并无政治意图,才放心地笑了。
王翦率大军刚刚到达楚国边地,五次派人向秦王索要田宅土地。有人对王翦说:“将军多次向秦王索要土地有些过分了。”
王翦说:“秦王对别人有猜忌,如今将秦国的60万军队委付给我,国内已十分空虚,我所以三番五次要求为子孙置田宅,只是为了打消秦王对我的疑心。”
楚国闻知王翦率60万大军而来,集中全国兵力以拒秦兵。王翦却不与之交战,而是坚壁不战,屯兵练武,楚军多次挑战,王翦都置之不理。
王翦在军营中开展多种多样的练兵活动,如投石、跳跃等,既提高士卒的体力,又使士卒间相互熟悉,有利于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有一次,王翦使人问军营的士卒正在干什么,答日正在做投石、跳跃等游戏,王翦说:“士卒可用矣。”
楚将项燕多次挑战不成,士气低落,乃引兵东去。王翦乘机举兵追击,大破楚军,在蕲南杀楚国名将项燕,楚兵败走。一年后,楚王负刍被俘,楚被秦所兼并。
(三)周亚夫坚壁昌邑
西汉建立后,刘邦所封的同姓诸侯王的封国,占据了国土的一大半。他们刚被封时或年龄尚小,或羽翼未丰,尚未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随着他们势力的逐渐扩大,与中央的冲突也就开始逐渐激化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开始进行削藩,以抑制诸侯王的势力。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见朝廷不断下令削地,立刻就要轮到吴国,决心公开叛乱。他先后串通了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秘密谋划。当年冬,当朝廷下诏削吴国的会稽、豫章郡时,吴王刘濞公开举起叛旗,在领地内征发30余万人,从广陵(今扬州)出发向西汉统治的中心区域进攻。接着胶西、胶东、淄川、济南、楚、赵等国纷纷出兵响应,赵王还出兵与匈奴联络。七国彼此呼应,共同反叛中央,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等国叛乱的消息传到首都后,汉景帝立即进行部署,令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率三十六将军迎击吴、楚叛军;令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令窦婴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当周亚夫率军至霸上准备东征吴国时,有位叫赵涉的人拦住周亚夫说:“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
周亚夫急忙下车向赵涉行礼,问他有何指教。
赵涉说:“吴王素富,召集敢死之士已经很久了。他知将军已至霸上,必然在途中设伏。兵事以神秘为上,将军何不从此向西,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这样,最多迟到一两天,然后直入武库,击鼓而击,诸侯不意猝至,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周亚夫从其计,避开吴王的设伏区,秘密迂回至洛阳,使吏搜查崤关,果然发现吴国的伏兵,周亚夫乃请赵涉为护军。
不久,周亚夫控制了荥阳的军械库和敖仓的粮草。在荥阳有险可守,有粮可食,有器可用,利于持久作战。这时,吴国进攻梁王。梁王十分危急,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却引兵东走昌邑,深壁而守。梁王再次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往。梁王,上书汉景帝,景帝诏亚夫救梁。周亚夫从实际出发,不奉诏令,并毅然派轻骑出淮泗.口,断绝吴楚粮道,在昌邑集结军队,坚守不出。吴、楚进攻梁,久攻不下,又急于迅速击破汉朝军队,便转而与周亚夫对垒昌邑,周亚夫坚壁不战,欲使吴、楚军粮尽援绝,自行崩溃。
吴楚连续强攻昌邑,都未成功。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佯攻东南隅,周亚夫却让精兵备守西北隅,一会儿吴军果然从西北攻城。由于周亚夫防守得当,吴楚军队攻城不克,却粮尽援绝,饥疲不堪,只得引军东撤。
周亚大见吴军、楚军撤退,立即率精兵追击,吴王仅率千余人逃走,楚王自杀,将士纷纷投降,叛军主力瓦解。吴王刘濞不得不弃军渡淮,亡走丹徒,企图收罗散亡士卒,依东越自保。但东越人不愿依附吴王,乃诱杀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参加叛乱的其他诸王.也纷纷败亡,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定。
周亚夫坚壁昌邑,断吴、楚粮道,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虽然周亚夫没有救援粱王,诸将却都认为周亚夫的决策是正确的,山是梁王与周亚夫有隙。
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对周亚夫更加器重,迁为丞相,后因太子废立问题与景帝发生分歧,由是疏远。梁王每次见到景帝,都说周亚夫的短处。窦太后欲封皇后兄王信,周亚夫又说:“高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①后来,周业夫竟被诬为谋反,被捕入狱,五日不食,呕血而死。
①《汉书·周亚夫传》。
(四)李世民讨伐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末农民军领袖,曾自立为夏王,成为割据一方的一股势力。当李世民围攻洛阳的王世充时,王世充派人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率兵前来救援。由于李世民的军队在武牢把守,挡住了窦建德前进的道路,致使军队驻留了几个月,在几次小规模的作战中又连连失利,军中将土都希望能够撤回。这时,秦王李世民派王君廓率轻骑包抄了窦建德的送粮队,又擒获其大将张青特,形势对窦建德十分不利。
窦建德的谋士凌敬献计说:“大王应当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然后派得力大将把守,重整旗鼓,越过太行山,进人上党,再沿汾水、晋水夺取蒲津。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进人无人抵挡的地方,有充分把握取胜。二是开拓地盘,收服民众,可以扩大势力。三是如此一来, 势必威震关中,王世充的洛阳之围会自然而解。”
窦建德准备采纳凌敬的建议,王世充派往窦建德处求救的使者王琬、长孙安世却整天哭哭泣泣地请求窦建德出兵洛阳,他们害怕窦建德采纳凌敬的意见,便暗中用金银珠宝贿赂窦建德的部下,让他们阻止凌敬计划的实行。收受贿赂的部将便对窦建德说:“凌敬不过是一介书生,并不懂军事,怎么能听从他的计谋呢?”窦建德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听信了部将的话,拒绝凌敬说:“现在士气正盛,正是决战的时机,我不能采纳先生的意见。”凌敬固争,窦建德十分恼怒,下令将凌敬赶了出去。
李世民为了侦探敌情,派出了一些间谍,有位间谍汇报说:“窦建德准备等到唐军的马草用尽而把马放到河北岸吃草时,就率军袭击武牢。”秦王李世民将计就计,率军北渡黄河,兵临广武以观察敌军动向,并留下1000多匹马,放牧在河边,以引诱窦建德的军队,晚上又悄悄地返回武牢。
窦建德见李世民在河北岸牧马,估计唐军的粮草已经用尽,便悉兵而出,鼓行而进,向武牢进兵,在从板渚到牛口20里的地方摆开了战阵。唐军将领见窦建德兵多马壮,有些惧怕。李世民率领诸将登上高丘观望敌阵,对诸将说:“窦建德自从山东起兵以来,还没有遇到过强大对手,因此,骄傲轻敌。如今他的军队经过险要之地时鸣鼓喧嚣,说明军纪不整,逼近城下列阵,是轻敌的表现。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其上气自然低落,士卒长久列阵而不交战,就会因饥饿而自行退却,届时我们再放兵追击,定能取胜。我与你们约”定,等中午过后,我们一定能击破他。
窦建德轻视唐军,派遣300骑手渡过汜水,到距唐军兵营一里处才停了下来,遣使对李世民说:“请你挑选数百精骑与我战斗。”面对窦建德的挑衅,李世民令王君廓率200名手持长槊的勇士与之交战,咋进咋退,未分胜负,各自退还。这时,王世充的使者王琬骑着缴获的隋炀帝的坐骑,身着高级铠甲,手执武器,在阵前炫耀。李世民在远处望见后,情不自禁地说:“他乘坐的真是一匹好马啊!”部将尉迟敬德听后请求前去夺取这匹马,李世民止之说:“岂可为一匹好马而让猛将去冒险。”尉迟敬德不听,与高甑生、梁建生三人骑马直冲敌阵,活捉王琬,夺回隋炀帝的坐骑。窦建德的将士无一人敢阻挡他们。李世民派人将放牧在河北的战马召回,等他们回来后就与敌人交战。
窦建德列下战阵,自早晨一直到中午,不见李世民出兵与他交战,士卒们有些饥渴疲倦,有的坐在地上休息,有的左右转动,有的打算撤退,有的四处找水喝。李世民命令宇文士及率领的300轻骑经窦建德战阵西面驰驱南上,并告诫说:“如果敌军不出动,你们就引兵而还;如果敌军出兵交战,你们就引兵而东。”宇文士及来到窦建德阵前,敌军果然出动,李世民认为发动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这时,河北岸的战马已经召回,李世民令轻骑先行出战,令大部队随后跟进,直冲窦建德阵中。当时,窦建德正在接受群臣的朝拜,朝拜未毕,唐军骑兵已突然袭来。窦建德令骑兵抵抗唐军,上朝的大臣却阻挡了骑兵的出路,骑兵不能顺利通过,窦建德又指挥群臣退开,正在进退之间,唐军已经冲杀过来。淮阳王李道玄冲锋在前,飞箭射在他的甲胄上,像剌猬刺-样密集,但他勇气不减,反射敌人,敌人无不应箭而倒。李世民的大将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也挥舞着唐军大旗冲人阵中。窦建德的部队看到唐军旗帜后纷纷撤退,唐军乘机追杀30余里,杀敌3000多人。窦建德被长槊刺伤,躲藏在牛口渚。唐军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尾随追逐,窦建德坠马,白士让援槊向其刺去,窦建德急忙说:“不要杀我,我是夏王,如果把我献给李世民,可使你得到富贵。”杨武威下马抓起窦建德放在一匹马.上,押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斥责窦建德说:“我讨伐王世充,与你有何相干,你越境而来犯我兵锋,不是自投罗网吗?”窦建德说:“我今天不自己前来,恐怕还得劳驾你远道河北去抓我。”
这次战斗,李世民俘获了窦建德五万多士兵,当天就把他们放掉,任其返回自己的家乡。
五、攻守结合,乖其所之
攻守结合是中国古代兵家防御谋略中常见的原则之一,《孙子兵法·虚实》云:“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乖其所之”可理解为当优势敌军向我进攻时,我画地而守,避免与其正面作战,并运用谋略手段,使敌人改变预定的进攻目标,最终使敌人进人“善守者”设下的圈套。
(一)新汉昆阳之战
新莽末年,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中以威震山东的赤眉军和纵横中原的绿林军最为突出。在王莽政权摇摇欲坠之际,受新莽政权压抑的原汉王朝宗室刘玄以及刘演兄弟也加人到绿林军的行列。新莽地皇四年(23),各路绿林军经过协商,公推刘玄为皇帝,因刘玄曾为平林军的更始将军,故称更始皇帝,建元更始。绿林军被称为汉军。汉军接连击破了王莽的几十万荆州兵,又打败了王莽的大将严龙、陈茂率领的军队。汉军首领王匡率军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王凤率领另一支汉军攻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对新莽政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王莽闻知昆阳失守,决定孤注一掷,令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调集各地精兵42万人,号称百万,向昆阳地区进发。在行军途中,旌旗猎猎,鼓号阵阵,辎重、车辆千里不绝,大有一举攻克昆阳之势。为了确保取胜,又征集了许多通晓兵法的军事大师,充作军中参谋,任用身体高大的巨无霸负责营垒。同时,驱赶着猛虎、猎豹、犀牛.大象等野兽,以壮大声威。5月,王寻、王邑的大军在颍川(今河南禹县)与严尤、陈茂的残部合在一处,像潮水般地向昆阳涌来。新莽军队的将领一个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似乎攻克昆阳就在弹指之间。
这时,驻守昆阳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诸将见王寻、王邑的军队十分强大,纷纷退人昆阳,有些惶恐失措。也有人担心自己的妻子儿女,想分散到各地据城自保。刘秀主张坚守昆阳,他说:“目前我军士卒粮食都不多,而外面的敌人十分强大,如果集中兵力抗击,还有丝胜利的希望,如果分散行动,势必都不能保全。况且,宛城还没有攻克,攻打宛城的绿林军无力援救我们。昆阳一旦失守,一天之内,各部就会被各个歼灭。如果我们不同心协力共同御敌,又怎么能保护住自己的妻儿和财产呢?”
诸将大怒说:“刘将军怎么能教训我们呢?”
刘秀听了,笑着站起来。这时,负责侦探情报的骑兵回来报告说:“王寻大兵即将到达城北,军队连绵数百里,看不到部队的后尾。’
王凤等人向来轻视刘秀,见军情危急,才以商量的口吻说:“再请刘将军谋划破敌之计。”刘秀分析了敌我情况,筹划出具体的行动方案,诸将都认为可行。当时,城内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自己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从南门突出,到外面寻求援军,然后内外夹击,解昆阳之围。
当时,王莽的军队已有10万人集结在昆阳城下,刘秀等人几乎出不去城。王寻.王邑指挥大军包围昆阳,严尤对王邑说:“昆阳城小而坚固,易守难攻,现在伪皇帝刘亥正在进攻宛城,如果急速向宛城进军,刘玄就会逃奔。刘玄一旦兵败,昆阳就会自然屈服。”王邑说:“从前,我围攻反叛朝廷的翟义,虽然将其击败,却没有生擒,许多人都责怪我。如今我率百万大军,连小小的昆阳城都攻不下,还有什么威风可言。我一定先攻下昆阳,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那该有多么痛快啊。”
于是指挥大军将昆阳包围了几十层,并在昆阳城外结扎下几百座兵营,旌旗蔽野,鼓声震天,一面命令士兵挖地道,一面用冲车猛烈地撞击城门。同时让善于射箭的士卒登上楼车,居高临下向城内放箭,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内的人到井边汲水都得身负块门板以遮挡箭石。王凤要求投降,王寻、王邑不许。他们认为昆阳指日可下,不足为忧。严尤建议说:“兵法上说:‘围城为之阙,应在昆阳城下留一个缺口,放出一些昆阳的士兵,让他们传播失败的消息,使宛城的同伙也感到恐怖,以动摇其军心。”王邑却没有采纳。
刘秀等人突围后到雁城、定陵等地,要各营驰援昆阳,但各营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准备分兵困守。刘秀说:“今天如果能攻破敌人,珍宝财物要比现在多一万倍,我们的事业也能成功。如果我们被敌人打败,性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财物呢?”于是各营随刘秀一起向昆阳开进。在距王莽军仅四五里路的地方摆好了战阵,以待出击。
王寻、王邑派数千人迎击刘秀,刘秀率人马冲人敌阵,斩杀数十人。各位将领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见到小敌都有些惧怕,今天遇到大敌却很勇敢,真是奇怪。请你在前面指挥,我们尽力协助,共同破敌!”刘秀又向敌军发起进攻,敌人退却,各位将领乘胜追击,斩杀成百上千,由于连续取胜,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以一当十。这时,王国领导的汉军主力已经把宛城攻破。由于消息不通,刘秀并不知道。为了鼓舞士气,刘秀制造了宛城已被绿林军攻破的战报用箭射人昆阳城内,他还故意把一封内 容相同的信件丢失,让王莽的军队拾到后去传播,城内的汉军受到极大鼓舞,城外的新军却士气消沉。
刘秀见时机成熟,组织了3000人的敢死队,从城西向新军的大本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王寻、王邑自恃兵多势众,对刘秀十分轻视,他们亲自率领一万余人巡视阵地,并命令其他各军不得擅自行动。面对刘秀的进攻,王寻、王邑竟单独出兵迎击,被刘秀击败。其他新莽各军由于得到了不得擅自行动的命令,不敢擅自营教。王寻、王邑的军队很快被刘秀的敢死队冲乱了。昆阳城内的汉军也乘机出城助战,内外夹击,呼声震天。新莽军溃败,自相践踏,死伤者众多,尸体一直堆积了100多里。又赶上了狂风暴雨,屋瓦被揭飞,大树被刮倒。昆阳北的湍水猛涨,新军被淹死的就有万余人,尸体堵塞了媸川,几乎使水不能流动。新军驱赶的用以壮军威的虎豹等猛兽也吓得四处逃窜。王寻死于乱军,王邑、严尤、陈茂等少数人踩着新军的尸体,慌忙渡过凿川,狼狈逃回洛阳。新军的残兵败卒,自相逃命而去,汉军大获全胜,缴获的军用物资一连搬运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搬不走的只好放火烧掉。消息传出后,王莽非常恐慌,全国各地的豪杰也纷纷响应汉军,杀其牧守,自称将军,采用汉的年号以等待正式的封号。在这种形势下,昆阳大捷后汉军以风扫残云之势进攻洛阳和长安,同年10月,王莽在长安被杀,新朝被推翻。
(二)司马懿袭襄平
魏明帝景初二年(238)正月,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召到长安,命他率兵4万讨伐辽东太守公孙渊。许多大臣认为用4万兵力太多,军需费用难以供应。魏明帝说:“4000里远征,虽说可以用奇兵取胜,但也要以实力为基础,不应当过分计较军费开支。”
魏明帝曹睿又对司马懿说:“你估计公孙渊会用什么策略来对付你的进攻?”司马懿回答说:“公孙渊主动弃城逃跑,这是上策;依托辽水,抗拒大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他就会成为俘虏了。”曹睿说:“在这三策中,公孙渊可能采取哪一策呢?”
司马懿说:“只有深通谋略的人才能审时度势,知彼知己,并依此做出取舍。这些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司马懿稍微顿了顿又说:“公孙渊见我孤军深人,不能持久,必然先凭借辽水防守,然后再退守襄平。”
曹睿又问司马懿说:“依你看,这次征讨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去的途中需要100 天,作战100天,回来需要100 天,休整60天,总艾一年的时间就够了。”司马懿回答说。
公孙渊闻知司马懿欲出兵讨伐的消息后,派遣使者到东吴,卑辞臣服,请求援助。吴国从前与公孙渊有冤仇,因此有人主张杀死公孙渊的使者,大臣羊衛持不同意见。他说:“不可。这是发泄一时的愤怒而损害称霸天下的宏伟计划,不如热情款待使者,派遣支部队暗中到辽东去争取胜利果实。如果魏军攻伐不能取胜,我军长途奔救,是结恩远邦,远近都知道我们是仁义之师。如果魏军与公孙渊相持不下,两败俱伤,我们则乘机掳掠其附近的郡县,满载而归,这也是代天伐罪,也足以报以前的冤仇。”
吴主孙权称善,遂对公孙渊的使者说:“请你转告公孙渊,我会按照他信两中的要求去做,与他像兄弟一样同甘共苦。”又假装关心地说:“司马懿深谋远虑,所向无敌,我真为公孙渊兄弟担心啊。’曹睿听说公孙渊遣使到吴国求援,对护军蒋济说:“孙权有可能援救公孙渊吗?”
蒋济说:“孙权知道我们对伐辽东作了充分的准备,他出兵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如果吴国深入辽东援救,他没有这么大的军事实力。如果只是出兵在附近进行援助,又不起作用,只是劳而无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兄弟儿子有危急,他也不会援救,况且公孙渊又与他有冤仇呢?现在孙权之所以声称援助公孙渊,是为了欺骗别人,使我们产生疑虑。我们如果攻打辽东不能取胜,公孙渊就会向东吴屈膝称臣,吴国距辽东路途遥远,前去营救很不现实。不过,如果我们与公孙渊相持不下,难分胜负,吴国可能出轻”骑对我方进行袭击,很难预测啊。’
6个月后,司马懿的4万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令大将卑衍、杨祚率领数万步骑屯居在辽隧,筑建了20余里的防御壁垒。魏军诸将请求进攻,司马懿说:“敌人之所以坚壁相拒,就是要我们久攻不下,疲惫我军的锐气,现在进攻,正中其计。敌人在前方集结了大量部队,其后方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捣其老巢襄平,一定能将其攻破。’
于是,司马懿在阵前插了许多旗帜,迷惑敌人。又让小股部队从辽隧的南面佯攻,以吸引敌人的主力。司马懿则率领主力秘密渡过辽水,迂回到襄平北面,直指襄平。卑衍等闻知后十分惊慌,连夜回撤。当司马懿的军队进至首山时,公孙渊令卑衍进行阻击,结果兵败,魏军乘机包围了襄平。
7月,大雨连绵,辽水暴涨,魏军自辽口乘船至襄平城下。大雨月余不止,平地积水深达数尺。魏军有些恐惧,想转移营地。司马懿下令军中说:“有敢说转移者,定斩不赦。”都督令使张静因坚持转移营地被斩杀,军中情绪才稳定下来。
公孙渊的部队凭借水势,泰然自若,砍柴放牧就像没有敌人包.围一样,众将准备攻掠砍柴放牧者,司马懿不许。司马陈佳十分不解,质问司马懿说:“从前进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息,所以能在一旬之半的时间内攻克城池,斩杀守将孟达。这次我们长途奔袭,却一再求稳而缓慢等待,失去了很多战机,我实在是迷惑不解。”
司马懿!答说:“当年孟达兵少粮多,其储粮可供一年之用,我军兵力是孟达的4倍,却只有一个月的粮食,只能速战速决。以4.倍优势的兵力攻击敌人,即使是损失一半的兵力而取胜也可以进行。所以不计死伤,齐头并进,主要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粮食使我们拖延下去。如今敌众我寡,敌人城内存粮不多,我们的供应却十分充足,又大雨连绵,不具备取胜的条件,即使发起进攻,也不会产生大的效果。自从我出兵之日起就不怕公孙渊的进攻,而是担心他逃走。现在敌人城内的粮食将要用完,而我们还没有形成对襄平的合围,如果掠取打柴的人,这不是故意逼他逃走吗?用兵讲究诈术,应因地制宜,善因事变,敌人自恃兵多和有水势作屏障,虽然粮食不多也不肯放弃抵抗,我们应当故意装作没有能力攻破城池而”麻痹他,如果因小利而打草惊蛇,实非上策。
在后方的大臣们闻知司马懿在前线遇到大雨而受阻,建议下令班师。魏明帝曹睿说:“司马懿善于临危变制,擒拿公孙渊只是时间问题。”
天晴后,司马懿令部队对襄平合围,筑土山挖地道,制作盾牌.和攻城器械。-切准备就绪,从四面八方攻城,昼夜不停,矢石如雨,喊声震天。襄平城内粮食用尽,士卒只好吃死人的尸体,死伤过半。公孙渊的部将杨祚走投无路,向魏军投降。7月22日,魏军攻克襄平,公孙渊及其儿子公孙脩率数百骑突围后向东南方向.逃奔,魏军迅速追击,将公孙渊父子斩杀在梁水。
(三)虞允文采石大败金兵
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金朝发生内乱,海陵王完颜亮谋杀金熙宗自称皇帝。完颜亮凶狠残忍,野心勃勃,他上台后积极进行战争准备。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完颜亮征集60万大军,号称百万,分兵四路南下:西路由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以取四川;中路由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攻荆襄;东路由完颜亮亲白统领,自淮西南侵,直取临安。另派苏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从海_上直捣临安,企图-举消灭南宋。
而这时的南宋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宋高宗还一直幻想着同金朝讲和,抗金名将韩世忠等早已死去,年老体弱的刘镐扶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准备防务。但是,担任淮西防务的都统制王权是个贪生怕死、贪财好色之徒,赖在建康,不肯进军。当刘绮督促他出兵时,他却与妻妾相对而哭,在刘綺的再三催促下,才进驻庐州。当王权听说金兵已渡淮水后,又弃庐州南逃,致使金兵顺利推进到长江北岸,在和州打造战船,准备由采石渡江。
宋高宗听说前线兵败,竟要逃到海岛.上躲避金兵。由于宰相陈康伯坚决劝阻,才打消了逃跑的念头。宋廷将贪生怕死的王权.罢官,由芜湖守将李显忠接替他的职务。并派虞允文代表政府慰劳采石驻军。就在王权去职、李显忠尚未到任之际,金兵在完颜亮的指挥下渡江南侵。虞允文当仁不让,毅然担负起组织抗击金军.的重任,他立即组织军队,鼓舞士气,沿江布防,并指挥守军击败了金兵。
虞允文本是四川的一位地方官,后入朝在礼部任郎宫。在完颜亮入侵前,他就曾上书皇帝,主张积极防备金朝,但未引起南朱朝廷的注意。这年10月,他奉命出使金朝,在馆驿中与金人比试箭法,箭无虚发,正中靶心,金人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他在出使金朝时亲眼目睹金人赶造战船,运送军粮,知道金兵可能要对宋发动进攻,心中十分焦急,立即回国将这- -情况向政府作了汇报,并主张坚决抵抗。因此他被朝廷派到采石去慰劳守军。
虞允文来到采石,看到从江北溃退而来的宋兵,三五成群,坐在道旁,虞允文问他们说:“金兵马上就要进攻了,你们为何还呆在这里?”士兵们说:“我们原是土权将军下的骑兵,王将军让我们弃马渡江,现在丢失了战马,又不会步战,只好呆在这里。”虞允文向江对岸观看,金兵布满了江北岸,一望无际。有人劝虞允文赶快回建康,不必在这里代人受过。虞允文说:“我是朝廷的命官,如果此时听任金兵渡江,国家就会很危险,国家保不住,我还能逃到哪里去呢?今天的事情有进无退,捐躯报国,正是我平生的志向。”
当时,宋军只有王权余部1.8万多人,战马数百匹,虞允文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激励大家说:“如果金军渡过长江,我们死无去处。现在长江天险还控制在我们手中,我们应在死亡面前寻求生的希望。国家养兵几十年,难道我们就不能以死报国吗?”将士们听后,都十分激动,纷纷说:“每一位士兵都想杀敌立功,只是没有主将。”
虞允文说:“王权已被撤职,朝廷已派李显忠接替他的职务。李显忠是宋朝名将,士卒们平时都听说过他的事迹,顿时振作起来。
虞允文见士心可用,便说:“如今军情紧急,李显忠还未到来,我愿意负责军务,同大家-起杀敌报国,国家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在虞允文的激励下,宋军士气饱满,精神抖擞,怀着必死的决心,保卫采石。
虞允文针对宋金双方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水陆结合,以水战为主的作战方针,步兵、骑兵埋伏在长江岸边的高地后面。水军分成五队,以精兵藏在鱼鳅船内,停泊在大江中流,作为主力部队,用两队海船组成东西两翼进行配合,另外两队隐藏在港汊之中,随时机动。
不久,金军的几百艘战船顺风渡江。前面的船只登岸后发现高地后面隐藏着整齐的朱军队伍,十分吃惊,由于风大也不好后退,有70多只船上的金兵登上南岸,这时,宋军将领时俊挥舞着双刀冲向金兵,大队人马随后赶来,登陆的金兵被全部消灭。随后,宋水军开始反击,海鳅船体大坚硬,在江面上来回乱撞,许多金船被撞翻,金兵落水者大多溺死。黄昏时分,有一支宋军路过采石,虞允文让他们打旗擂鼓,从江边通过,完颜亮以为宋援军到达,急忙撤退。宋军的强弩手乘胜追射,金兵退回和州。
次日,金军再次进攻,宋军用“神臂弩”射击敌船,箭如飞蝗,金军船上的士兵应弦而倒。上游的宋军乘机将金军300艘战船烧毁,金兵大败,只好退出和州。
南宋军民在虞允文的指挥下,打败了完颜亮的主力,挫败了完颜亮渡江南侵的计划,打击了金军的锐气,加速了完颜亮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崩溃,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周世宗战北汉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总结了其前的几个短命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要称雄于世,必须在政治改革、发展经济的同时,整顿军队,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针对周初军队“每遇大敌不走即降①的状况,以赏罚整顿军队。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 ,北汉主刘崇勾结辽国,大举人寇,周世宗闻知,准备亲自统兵御敌,群臣劝阻说:“刘崇自在平阳被击败以后,士气沮丧,一定不敢亲自率军入侵,陛下刚刚即位,得天下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要轻举妄动,可命将领们去抵御敌人。”周世宗说:“刘崇乘我父丧之际,轻视我年少新立,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这次必定亲自前来,我不可不往。
大臣冯道仍反对周世宗亲征。
周世宗说:“从前,唐太宗平定天下,未尝不亲自征战,我怎么敢苟且偷安呢!”
冯道说:“不知道陛下能成为唐太宗否?”
周世宗说:“以我军的兵力,破刘崇如以山压卵,不足顾虑。”
冯道又说:“不知道陛下能与山相比否?”
群臣也随声附和冯道,劝他切莫亲征,只有王溥劝周世宗亲征。周世宗对群臣的建议有些不高兴,他最后听取了王溥的意见,坚持亲征。
①《资治通鉴》卷292,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十月。
北汉主刘崇从潞州进逼。周世宗命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率军自磁州固镇迂回到北汉军背后,以镇宁节度使郭崇为副将。又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自晋州东进截击北汉军,以保义节度使韩通为副将。又命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义成军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率部队进军泽州,由宜徽使向训为监军督导。布置完毕后,周世宗亲自率军自大梁至怀州,周世宗想昼夜兼程,加快行军速度。控鹤都指挥使真定赵晁私下对通事舍人郑好谦说:“敌人气势正盛,宜持重缓行,以重挫敌人。”郑好谦将赵晁的话说给周世宗,周世宗大怒说:“你从那里学来的这些话,一定是别人支使你说的。说出来就能活命,说不出来就斩杀你。”郑好谦只好以实相对,周世宗下令将赵晁与郑好谦一同押送到怀州狱中。
4月23日,周世宗途经泽州,夜宿在泽州东北。北汉主刘崇不知周世宗已来到泽州,引兵南去,驻扎在高平以南。4月24日,后周的前锋部队与北汉军队遭遇,发动攻击,北汉军突遇敌人,不明实情,稍稍退去。周世宗怕敌军逃遁,督促各军急进追击。北汉主刘崇以主力列阵于巴公原,令部将张元徽率部列阵其东,杨衮率部列阵其西,部队阵势十分严整。这时,后周河东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续部队尚木到达,士卒有些恐惧,而周世宗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令侍卫马步都虞侯李重进率左军列阵于西侧,大将樊爱能、何徽率右军列阵于东侧,向训、史彦超率精锐骑兵驻扎在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兵护卫周世宗,周世宗亲自骑马临阵督战。
北汉主刘崇见后周的军队为数不多,后悔约请了契丹,对诸将说:“我只用自己的军队就可以取胜,何必使用契丹军。今日不仅仅可以战胜后周,也可以令契丹佩服。”诸将皆以为然。杨衮策马向前探视后周的军队,回来后对北汉主刘崇说:“周军战斗力很强,不可轻举妄动。”北汉主刘崇却捋着胡须说:“机不可失,请公勿言,请看我如何作战。”杨衮虽有些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正在这时,刚才还是很强的东北风,突然转为南风。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让司天监李义对北汉主刘崇说:“这正是作战的大好时机。刘崇准备下令作战,枢密直学士王得中扣马劝阻说:“李义罪当斩首,风势如此之大,不适合作战。”刘崇却说:“我主意已定,老书生请勿妄言,如再胡说,就先斩杀了你。”于是,刘崇指挥军队东进,张元徽率千骑出击后周的右侧军队。
交战不久,后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就率领骑兵逃跑了,剩下的步兵纷纷解甲投降,形势对后周十分不利。周世宗见战局危险,亲自引兵冒着大雨一样的箭矢督战。当时赵匡胤是周世宗的宿卫将领,对宿卫将士说:“主人尚且不避危难,我们还能怕死吗?”又对大将张永德说:“敌兵骄妄,我们力战可以破敌,你手下有许多善于从左侧射箭的人,请率军为左翼从高处向敌人出击,我率兵为右翼与你合心并力击敌,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于是, 张永德与赵匡胤各率2000人冲向敌军,周世宗也亲自参加了战斗,土卒死战,无不以一当十。北汉军被冲散,顿时溃败。这时,内殿直夏津马仁璃对大伙说:“让君主亲自作战,要我们干什么!说着跃马高呼冲入敌阵,连续击毙数十人,后周军队士气大振。
北汉主刘崇见周世宗亲自临阵,急令大将张元徽督军进击,张元徽的战马仆地,周军一拥而上将其斩杀,北汉军见状,士气衰落,纷纷败退。北汉大将杨衮畏惧周军强大,不敢援救,又怨恨战前北汉主刘崇训斥自己,也率部退去。后周的军队一直追到高平(今宁夏固原),北汉军的死尸布满了山谷,丢失的车辆器物不可计数,后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更新于:27天前兵典篇·第九
兵典篇·第九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兵典指专门的兵学典籍,是中国历代兵家研究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的结晶。据陆达节1933 年在《历代兵书目录》中的统计,中国历代兵书达1304部,现存288部。刘申宁先生在《中国兵书总目》中收录的兵书多达4221部①,也许这些统计并不十..
文伐篇·第八
文伐篇·第八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文伐篇·第八 文伐郎文攻,指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的一种方略。 《六韬》中有《文伐篇》,集中论述了“文伐”的12种方略。其一,“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就是说..
民本篇·第七
民本篇·第七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民本篇·第七中国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格外强调人的意义。齐鲁兵家从“重人”的角度出发,无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宜扬人的主体意识。姜尚归周后,为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心就是辅佐周文王修德..
奇正篇·第六
奇正篇·第六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奇正篇·第六奇正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在战争中机动用兵的方式和兵力的合理配置。一般表述为: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前进为正,后却为奇;静为正,动为奇;公开宣战为正,突然袭击为奇;按照常规作战为正,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特殊方法为奇等等。..
将帅篇·第五
将帅篇·第五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将帅篇·第五将帅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他们是战争的主角,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家始祖姜太公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六韬·论将》曰:“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用间篇·第三
用间篇·第三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用间篇·第三用间,就是使用间谍。自古以来用间就与军事谋略、战争智慧联系在一起。中国历代兵家都十分重视用间,在中国战争史上也出现了许多用间成功的范例,用间构成了古代军事谋略的重要内容。《孙子兵法》有《用间篇》,提出了完..
权变篇·第二
权变篇·第二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权变篇·第二权变是指在战争实践中打破常规,随机应变。《司马兵法·仁本》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义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即以合乎情理的方法处理国家大事叫做正,用特殊的手段和方法叫做权,这个特殊的..
赏罚篇·第一
赏罚篇·第一作者:仝晰纲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赏罚篇·第一中国历代兵家都把赏罚视作治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兵家始祖姜太公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十分重视赏罚的作用,“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①可以看作是其赏罚观的高度概括。春秋时期,齐国军事家管仲,强调“号令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