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
作者:华彬
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五章 ·兵势第五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
兵法讲这个,就没人爱听了。但能不能打赢,主要秘密都在大家不爱听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兴奋的那部分。
原文
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华杉详解
“势”,就是创造“势所必然”。我只要造成那势,就必然得到那结果。曹操注解说:“用兵任势也。”要用兵,就靠势。
形和势的关系是什么呢?前面说了,做事先看形,做起来就靠势。
“形”是实力,是战略。势呢,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战术,或者说是执行。经常被引用的荀悦的话:“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这里对形的议论是准确的,但是将“势”理解为根据事态发展变化的“临时之宜,进退之机”,这不是《孙子兵法》讲的势。孙子讲的势,更是人为地制造出一种势态,俗话说“造势”,就有点这个意思。
造势,然后“任势”,用这种制造出来的势态去驱使团队,甚至呼天唤地。孙子更强调通过造势去影响人的心志,所以荀悦所讲的情——其心志可否——在《孙子兵法》中其实也包含在势里面,不管他心志行不行,只要给他造成那个势,他不行也得行!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把士兵造成置之死地之势,他的心一横,也就拼死作战了,
《孙子兵法》里讲的“势”,如果说要用现在的话来讲的话,一是讲战术,二其实主要是讲管理。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管很多人跟管很少的人一样,是因为有“分数”,就是编制。“分”,就是分成班、连、团、师、军之类,看你怎么分。“数”,就是每个编制单位多少人。编制搞好了,组织架构搞好了,管很多人就跟管很少的人一样,和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方便。
整个现代管理学,就是从军队管理发展起来的。这“分数”两个字,怎么分,多少数,那学问大了去了。你看好多公司,成天都在研究组织架构,老也研究不明白。而且业务发展变化越快,对组织架构的变革越多。
所以这《势篇》第一句就是讲管理,组织架构问题。
分数和形名,和第一篇《计篇》,“五事七计”里的第五事——“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基本相通。曹操注解“曲制”,是“部曲、旗帜、金鼓之制”。分数就是部曲之制,后面要讲的形名就是金鼓之制。
古代军队什么分数呢,五人是一个最小战斗单位,叫一“伍”。我们说“队伍”,说当兵叫“入伍”,就是从这儿来的。二十伍,一百人,叫卒,跟现在一个连人数差不多。五个卒,五百人,叫一旅。一个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二十五个旅。
古代军队编制、分数,都是五的倍数。***发明了“三三制”,把最小战斗单位,由五人,改为三人,所有编制全部是三的倍数,最小的作战单元是战斗小组,每一个战斗小组由三人组成,一个战斗班由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作战排由三个班组成,一个连由三个排组成,一个营由三个连组成,三个营组成一个团,三个团组成一个师。***的“三三制”不同于古代的兵法,也不同于美国的“旅”,不同于前苏联的“师”,是他独创的编制。
三个人的战斗单位怎么打?选择有经验的战士做战斗小组组长,散开,以倒三角阵型冲击,避免挤成一堆,被敌人一梭子全扫倒了。散多开呢?以听得到组长喊声为标准,不然就指挥不到了。
所以***从最小的战斗单位和战术开始设计,一直设计到整个四野集团军,这就是分数,就是“治众如治寡”,指挥整个四野,也和指挥一个三人战斗小组一样方便自如。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斗众”,就是开打了,指挥一支大军作战,跟指挥一个小分队一样,靠什么呢?靠“形名”。曹操注解说:“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形名就是号令。“形”,顾名思义,是视觉号令,旗帜、狼烟都是“形”;“名”,是听觉号令。名字是喊来听的,《说文解字》里,“名”,来自于“冥”,指晚上。晚上看不见,不知道对面来的是谁,就问:“谁呀?”对方答应出自己名字来。所以名字是用来喊的,不是写纸上看的,是听觉号令。部队晚上用的口令、暗号,也属于“名”。
号令有眼睛看的,狼烟、信号旗之类,也有耳朵听的,冲锋号、集结号、击鼓前进、鸣金收兵之类都是。现在讲现代军队要信息化,其实军队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靠信息化在作战。各国名帅都是信息专家,拿破仑就是旗语大师。日本战国时候,武田信玄能够称雄,就是他规划设计了全日本最密集最先进的“智慧的烽火台”系统,从他的甲斐国辐射出去,任何风吹草动,他放几种不同颜色的狼烟就能传递信息,调动军队。所以武田信玄的形名,不是上阵才有,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就抓起。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组织永远的课题,一个架构,时间长了就不适应了。公司一发展,原来的架构又不行了。所以不停地要搞组织变革,要搞跨部门协调。大到国家,如今搞改革成立这么多“领导小组”,就是一个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问题。省管县喊了这么多年,就是个“分数”问题。小到公司,是职能部门分数,还是事业部制分数?各级权限,谁指挥谁?下面的职能部门,是属地管理,还是垂直管理?兵法讲这个,就没人爱听了。但能不能打赢,主要的秘密都在大家不爱听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兴奋的那部分。
“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被人误读最多的一句话
原文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不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华杉详解
“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里被误读最多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是以奇胜的“奇”,不念qí,念jī,是个数学词汇,奇数、偶数的奇,古人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
曹操注解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正奇”,就是一个先后概念。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
两军对阵,先以正合,正兵合战,双方主帅在后面看着,看到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奇兵——决胜,这就叫出奇(jī)制胜。但是大家现在都念出奇(qí)制胜,jī就成了qí,将错就错了。
“以正合,以奇胜”,并不是孙子的发明,从孙子往前一千年,仗就一直这么打。最早有一部黄帝兵法,叫《握奇文》,又称为《握机文》,《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君臣二人讨论到这本书,李靖认为本是《握奇文》,因为念jī,传来传去,传成《握机文》了,用“机”字也对,预备队,也是机动部队。
正合奇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千变万化,但是终而复始,像日月一样;死而复生,像四季一样,是循环的,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招!奇招并不多,是固定的元素,固定的套路,但用起来,就千变万化了!
就像声不过宫、商、角、徵、羽,而五声的变化却听之不尽。用我们现在的简谱来说,哆来咪发索拉西,七个音,就能唱出所有的歌曲。
色不过青、黄、红、白、黑,而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现在知道就红黄蓝三原色,就能调制出所有的色彩。
味不过酸、甜、苦、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全世界有那么多菜式!
所以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无穷无尽。
李筌注解说:“当敌为正,傍出为奇。”正面作战的是正兵,斜刺里杀出来打侧翼的是奇兵。正兵奇兵往往是这么安排,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两军对垒,正面战场的没动,侧翼先冲击敌人,等敌人乱了阵脚,正面大部队再压上去。这种情况,侧翼的小部队是正兵,正面的大部队是奇兵。还是曹操注解的概念准确。简单地说,正兵奇兵就是一个先出后出的概念。如果“当敌为正,傍出为奇”,那就锁死了,没法相互转化了。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奇正之间怎么相互转化呢?其实很简单,已经投入战斗的,是正兵;预备队,是奇兵。预备队投上去,就变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队撤下来,又变成奇兵。
所以奇兵,就是还没上战场的预备队。
有的书讲“以正合,以奇胜”的战例,喜欢讲李愬(sù)雪夜袭蔡州,率一支“奇兵”,大雪天直捣敌人老巢,活捉了吴元济。人们都期待这样的奇袭得胜,那多爽啊!但这样的得胜,三千年就那几回,这不是《孙子兵法》的价值观。“以奇胜”,被人们误读为奇袭得胜,还是贪巧求速的心理作怪。如果要给李愬雪夜袭蔡州套一个军事理论,不如套二战的战略纵深、战略瘫痪理论,一个大纵深,绕过敌方防线,直接把敌人的中枢打瘫痪了。
《孙子兵法》有三个地方被人误读最多的,一是《计篇》,前面说了,“计”是计算衡量,不是奇谋巧计,不是诡道。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问题是不知己。三就是“以正合,以奇胜”,都想贪巧求速,奇袭得胜,实际上孙子的“以奇胜”、出奇制胜,虽然也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但这是分战法的排兵布阵,不是讲奇袭。
仗是怎么打的?从正兵奇兵去看,好多仗怎么打就看懂了
原文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不败者,奇正是也。兵法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华杉详解
战势不过奇正,简单地说,就是分战法,就是分兵,分为正兵、奇兵,配合着打,而且正奇是动态的,随时相互转换的。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块儿,不要把所有的牌一下子打光。在战前,就要分配正兵、奇兵两只兵力,互为掎角,相互配合。交战的时候,也不要把所有的部队一下子派出去,一定要留一张牌在手里,要有预备队。先打出去的是正兵,后打出去的是奇兵。看到胜机出现的时候,把奇兵打出去,这叫出奇制胜。
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案例,再从奇正的角度学习一遍。
先讲韩信破赵之战,韩信以一万兵力,在井陉击破号称二十万的赵***队。韩信出井陉口之前,赵军谋士广武君给主帅成安君建议分兵,说井陉道路狭窄,绵延百里,您给我三万奇兵,先去埋伏,等韩信进了井陉,您深沟高垒不要出战,我在后面绝了他后路,断了他粮草,十天就饿死他,送他人头到您帐下。
成安君不听:“我二十万仁义之师,怕他什么,不用跟他搞这些诡计,等他来打!”韩信接到谍报,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必胜之计,这才敢进兵。后来韩信见了广武君,说如果用您的计策,我已经被擒了。他这是客气话,他不会被擒。因为如果赵军用了广武君计策,他就不会来,他想别的招,或者等着,不打。这就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他有谍报知道这计策没被采纳,他才来。
韩信有没有分兵呢,他分了。离出井陉口还有三十里,他半夜先分了两千奇兵出去,分配了任务,如此这般。
大清早出了井陉口,他先派了一万兵力背水列阵。赵军望见大笑,没见过这么列阵的,我们一个冲锋,不就把他们冲水里去了么?汉军也认识到这一点,咱们背后是水,无路可逃,只有殊死作战,这就是“背水一战”成语的来历。
两千奇兵半夜已经派出去了,清早把一万人的背水阵列好,韩信这才把自己的大将旗鼓仪仗列好,自己大张旗鼓,耀武扬威从井陉口出来,开始表演。
所以我们看见韩信把兵分了三支,半夜先派出去一支两千人,背水列阵一支一万人,自己带了一支,史书上没说多少人。我们看哪支是正兵,哪支是奇兵,怎么转换,怎么打。
赵军看见韩信大将旗鼓仪仗,都红了眼,立功就在眼前,擒贼先擒王,开营出击,韩信接战。
所以这时韩信的兵力是一正两奇,先出为正,后出为奇。他自己带的那支部队先打,是正兵。还有两只预备队等着,背水列阵的是一支,奇兵;半夜派出去现在不知道躲在哪儿的是另一支,奇兵。
赵军有没有分正奇呢?开战前他没分,没有分兵去堵井陉口,都在这大营里。现在有没有分呢,有!出营来作战的是正兵,没有出营的预备队是奇兵。韩信的下一步,就是要把他营里的奇兵也调出来,叫他空营。
两军交战,“大战良久”,还是赵军人多,韩信看似支持不住了,开始败退,而且退得比较狼狈,大将旗鼓仪仗也丢地上了——这是为了引诱赵军来抢——自己退入水边军营中。然后又率水边那一万人杀出来,殊死作战。
这时韩信的兵不是一正两奇了,是一正一奇,他自己带的部队,和水边的预备队合兵一处,是正兵。半夜那两千人是奇兵,还没出来,在等胜机,胜机出现,再出奇,制胜。
胜机靠什么呢,就靠韩信丢在地上的大将旗鼓仪仗,赵军看见仪仗,两个反应,一是已经胜了,韩信兵败如山倒,全被咱们撵到水边了,再一冲就都喂鱼了;二是战利品,得到韩信仪仗,是巨大的荣耀和赏赐,要去抢功劳!胜机出现,该出奇,制胜了,赵军的奇兵——留在军营里的预备队——就倾巢出动了。
这时候赵军没有奇兵了,手里的牌全部打出去了。
但韩信手里还有一张牌没打呢!韩信等的就这一刻,他的胜机出现了,出奇制胜的时候到了,半夜派出埋伏的两千奇兵,出发时一人带了一面汉军红旗,冲击夺了赵军军营,就干一件事,把赵军旗帜拔了,插上汉军红旗。
最后这一阶段,韩信的正奇又是怎么转换的呢?那两千奇兵,变成了正兵,打出去就是正,没打的就是奇。正兵夺了敌营,敌人败退,其实还没败,但是心里败了,要退,一退就真败了。敌人败退,守住营不能让他退回来。
这时韩信水边的部队变成奇兵。敌人要来解决军营的问题,看后面鼓噪,自己的军营已全部插上汉军红旗,老窝给端了,要回师夺回军营。韩信部队从后面追上来。赵军前不得入营,后无战心,就崩溃了。韩信此战,破赵军二十万,斩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
从此战中我们就看到了正奇之用,韩信始终有正有奇,赵军则有正无奇。如果赵军营能有两千人备着,汉军两千人也攻不进去。但是韩信丢盔弃甲,甚至自己的大将仪仗都丢得满地狼藉,营里的赵军就以为战斗已经结束,再不冲出去抢战利品,就上不了功劳簿了。
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所以说韩信是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奇可以变正,正可以变奇,循环往复,没有首尾,无缝转换!
从正兵奇兵去看,好多仗怎么打就看懂了。虽然不是吃猪肉,是看猪跑,但已经不全是外行看热闹,而是有点内行看门道的意思了。
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
球一旦传出去,正奇就转换,接到球的变为正,刚才传球的变为奇。球场就是战场,到处都是,分分秒秒都是奇正转换。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原文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不败者,奇正是也。兵法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华杉详解
韩信破赵之战,再分解一下战阵中的奇正转换过程,一共转换了三次:开战前布阵是先一正两奇,自己率正兵作战,背水列阵一奇,两千骑兵埋伏二奇。
第一次奇正转换,正兵佯败退入水边阵地,与阵地中队伍合兵一处,返身再战,这是一正一奇,背水阵中部队投入战斗,成为正兵。
第二次奇正转换,敌人倾巢出动,敌营空了,两千伏兵起,冲入敌营,夺营换旗,这时两千骑兵变为正兵。敌人转身想夺回军营,不跟前面部队作战了,相当于韩信的大部队在这一刻转换为奇兵,主战场不是他了。这次转换是奇正互换,奇变为正,正转为奇。
第三次奇正转换,这时敌人退却、惊恐、指挥也乱了,胜机出现,韩信出奇制胜,大部队由奇兵转换为正兵掩杀过来,获得胜利。
所以我们看到正兵奇兵,不是一次规定好,谁是正,谁是奇,而是随时在变,彼此相用,循环无穷。
韩信排兵布阵,是正奇之用,战阵中的伍长、卒长呢,也是正奇。就在战阵中,每一个战斗单位,都有正有奇。从微观上讲,正奇就是战术配合,不是一窝蜂冲上去乱打,而是有章法,有先后,有配合。所以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正兵奇兵,并不是大部队才用。项羽到了乌江边,只剩二十八骑,这二十八骑,也不是一起冲杀,而是分为两组,一正一奇,首尾相助,这是战斗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跑位的就是奇。球一旦传出去,正奇就转换,接到球的变为正,刚才传球的变为奇。正兵攻到边线,对方中路出现空档,胜机出现,传中,禁区内的奇兵转正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出奇,制胜,射门,进了!
这球场就是战场,到处都是,分分秒秒都是奇正转换。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所以咱们研究战斗,就像研究足球赛。你别以为出奇制胜就是出了奇招就得胜。这世上没什么奇招,就那几招,人人都知道,就是没人能做到。阵型不过532、433、442,还有铁桶阵901,输急眼了109,输红眼了最后30秒0011。战术不过攻守平衡,中路边路,关键在于教练的领导管理能力、战略思想、战术智慧,球员的体能、技术、经验、灵气和训练。不抓这个,哪有什么奇招让你得胜?
足球场上只有十一人,就有无数个奇正。项羽只剩二十八骑,也分一奇一正。小部队有奇正,大部队也有奇正,哪怕你有一百万军队,不分奇正,还是会败。再看一个战例——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率八十万大军伐晋,在淝水边列阵。谢玄只有八万兵。他派使者跟苻坚说,你把军阵列在河边,我渡不了河,咱俩没法交战。你稍微退一退,让出点地方来,让我渡河,和你一决胜负。
苻坚同意了,指挥军队退后,后面的部队不知道怎么回事要退军,以为前面战败,一退就乱了。谢玄渡过河来,摧枯拉朽,大破秦军。
苻坚错在哪?
人人都说他愚不可及,人家喊你退,你就退?
苻坚当然不会那么傻,他有他的算盘,他和苻融商量了,假意同意谢玄,退一退,让他渡河,但不是等他都渡过来。等他渡了一半,铁骑掩杀过去,就把他们都消灭在河里了,晋军根本没机会上岸。
“兵半渡可击”,这是教科书式的战法,没问题的。
问题在哪里呢?在于没有分兵,没有分奇正。退可以,侧翼应该留一支奇兵。如果正面有什么问题,或者谢玄居然上了岸,杀过来了,侧翼给他拦腰一击,他还是占不到便宜。
苻坚太大意了,实在没把谢玄当回事。他想就稍微退退,赶紧让他来,渡一半把他们都按死在河里得了,就没作奇兵安排。
但是谢玄有奇兵,就是朱序。
朱序本是东晋将领,之前和前秦作战,兵败被俘,投降了苻坚,苻坚用他为将。这是苻坚覆亡的根本原因。他的性格,是用人不疑,疑人也用。手下带兵的,一半是朱序这样心怀异志的人。
淝水之战前,苻坚派朱序去劝降谢石。朱序得了机会,见了谢石,跟谢石说,秦军虽然号称八十万,但还未集结完毕,如果尽快作战,击溃秦军前锋部队,是有机会打败苻坚的。谢石、谢玄得了朱序情报,这才赶紧安排速战。
苻坚挥旗指挥军队退却,后面的部队不知道怎么回事,谢玄的奇兵——朱序——就起作用了。朱序大声惊呼:“秦军败矣!秦军败矣!”这时候根本还没接战。秦军看前面在退,听后面在喊,心惊胆战,狂奔乱逃。晋军就渡河过来了。苻融纵马去喝止逃兵,运气不好,马失前蹄,摔下来了,被晋军所杀,秦军就真崩溃了。
这就是正奇之变。
这一段里,还有一句话,“兵法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以石击卵的虚实之道,因为《势篇》之后,专门有一篇《虚实》,就留到下一篇再讲了。
把动作搞简单了再动手,动手就那一下子
原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guō)弩,节如发机。
华杉详解
湍急之水能将巨石冲走,是借助水势;鹰隼迅飞猛扑,以至能将鸟雀捕杀,这乃是靠掌握发动的时机和距离。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的兵势是迅猛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的。险峻的兵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像猝发弩机。
这里的关键是“其势险,其节短”。势险和节短,关键把握节短。“短”,就是近,距离近、时间短。“势险”,是积累的势能最大,力量最大,“节短”,是释放能量的距离最短、时间最短,那就能准确命中而且有最大杀伤力。李筌注得最本质:“矢不疾,则不远;矢不近,则不中。”如果你射箭的力量不够大,箭速不够快,你就射不远。但是,如果你离目标不够近,你就射不中!
善射者不靠百步穿杨!
从小听的都是百步穿杨的故事,兵法则告诉你不要指望百步穿杨,要十步之外射簸箕,那样才能射中、射穿。就像猎豹妈妈教小猎豹猎羚羊,不能在百步之外发动追击,要悄悄地摸到五步之内,然后从草丛中一跃而起,最重要的是一跃就扑倒它。一下没扑到,它一跑,就不一定追得上了。
我们再回到孙子说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者也。”善战者都没有智慧的名气,没有赫赫战功,因为他打的仗都容易打。所以真正的善射者,也没有百步穿杨的美名,因为他都摸到猎物眼皮底下再射,不懂的人就认为“不算本事”。比如经常有人说:“史玉柱一年打三个亿广告卖脑白金,那算什么本事啊?我如果有三个亿广告,我比他干得还好!”他没问人家那三个亿是怎么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给你三个亿,你真的会干吗?
势险和节短,是我们设计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就是前期准备、策划很充分,最后动手事很少很简单很有效。最怕说一个年度方案,说了两小时还没说完,先这样,然后再那样,这边如何如何,那边如何互动配合,整个一巨大的交响乐,少了一个乐手都不行。最后这事肯定弄不好。
我们要把一张弓,拉得满满的,摸到猎物眼皮底下,射出致命一击。
战,要一战而定;击,要一发而中。所有的工夫,都在研究这一击,蓄积这一击的能量,打磨这一击的箭头,选择这一击的时间地点,而不是乱箭齐发。因为准备好的,其势险、其节短的一击,能保证必中,而且只需要射一箭。而乱箭齐发,不仅射不中,一大堆人,每一支箭,都要花钱花精力。
这就是《孙子兵法》的一贯思想。
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原文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华杉详解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纷纷纭纭,看似混战却有条不紊。浑浑沌沌,阵容圆整无懈可击。
曹操注解说:“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车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这一段都是讲“动敌”,让敌人感觉我很混乱,很弱小,很胆怯,实际上我很齐整,很强大,很勇敢。
“纷纷”,是旌旗翻转的样子;“纭纭”,是士卒之貌。“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意思说旌旗翻转,一合一离,士卒进退,或往或来,看上去乱糟糟一片,而实际上法令严明,职责清晰,各有分数,扰而不乱。
曹操说:“示敌若乱,金鼓齐之。”则更有一层意思。就是让敌人远远地看见我们旌旗杂乱,实际上我们轻悄悄地有金鼓之声来指挥,对方听不见。
王皙注解说:“将欲内明而外暗,内治而外混,所以示敌之轻己者也。”总之是为了欺骗敌人。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这是讲阵法。
杜佑注解说,“浑浑”,是“车轮转行”;“沌沌”,是“步骤奔驰”。“其行阵纵横,圆而不方,指趋各有所应”。
怎么形圆而不可败呢?杜牧引用了《握奇文》的解释,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黄帝兵法:“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先出游军定两端。”
这叫“阵数有九,中心有零,大将握之不动,以制四面八陈”。军队一共分九个部分,四部正兵,开仗时先出击的;四部奇兵,预备队,看战势发展变化,关键时投入战斗制胜的。还有个零头,叫握兵,握在主帅手里的,不动。
《孙子兵法》后面有一句,叫“不动如山”,这主帅不能动,主帅一动,往前动是胜利了,战斗结束了;往后动那就是全军溃败了。所以就算敌人杀到主帅面前,有那握兵上去抵挡,主帅是不能动的,帅旗是不能倒的,主帅一动,帅旗一倒,军心就倒了,那就大家都逃吧。
当然该逃的时候也得逃。
“先出游军定两端”,是布阵的时候,游军举着各个部队的旗帜,先定地界,哪支部队站哪儿,游军插上旗帜,定好地界,各部队在各自旗下各就各位。四为正,四为奇,这就是传说中的《八阵图》,不是诸葛亮的发明,首创是黄帝和他的大将风后,又叫《风后八阵兵法图》。《握奇文》,又叫《风后握奇文》,孙子的用兵思想,也是继承了风后的思想,后来诸葛亮的《八阵图》,包括唐太宗还编成大型歌舞剧《秦王破阵乐舞》,原型都是《风后八阵图》,距今四千五百年历史了。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曹操注解:“皆毁形匿情也。”这些都是假装给敌人看,隐藏我军实情的。
让他看见乱,其实是治;让他看见怯,其实是勇;让他看见弱,其实是强。乱生于治,要军纪治理非常严明,才能做到表面乱糟糟,实际井井有条;怯生于勇,要有超出一般的勇敢,才能上去假装败退吸引敌人;弱生于强,要有超强的实力,才敢示弱让敌人倾巢来攻。
所以,“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治还是乱,是分数问题。分数,《势篇》第一句讲过了,“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是分别,数,是人数,是组织架构,部曲行伍,每一部队分别人数多少。
勇还是怯,是兵势问题。所谓“驱市人以战”,如果要把没经过军事训练的人驱使去作战,他怎么能勇敢呢?那就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战就得死,在这个形势逼迫下,就每个人都变成亡命徒了。怎么让士兵勇敢,韩信就让他们背水一战。所以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强弱,是一个示形的问题。刘邦派使者去看匈奴冒顿。冒顿全给他看老弱病残,人是老弱病残,马也是老弱病残。刘邦就上当了,结果三十万大军,在白登为冒顿包围,差点回不来。
最后总结: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无论向对方展示出什么样的军形,敌人总是听从;给予敌人一点小利,敌人就必然会来夺取。用小利去诱动敌人,再用强兵劲卒去对付它。
择人任势,任三个势:气势、地势、因势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华杉详解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俗话说,形势比人强,胜负之道,在于怎么造势,这得主帅自己研究,而不求之于下面的人。什么事没干好,你不能骂下面的人不行,执行力太差,或者强力逼下面的人去干,是你自己没安排好。即便是人不行,也是你自己没选对人。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人。能够造好势,选对人。
杜牧注解说:“善战者先量度兵势,然后量人之才,随短长以任之,不责怪说下面人不成器。”
就是在对的地方,用对的人。地方不对,人不对,都是领导者自己不对。
战例是曹操的“锦囊妙计”。
曹操征张鲁于汉中,留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守合淝。临别前给护军薛悌留了一个信封,说敌人来了再打开。
曹操大军离开没多久,孙权就率十万人来取合淝。四位大将赶紧打开信封,里面写了:“如果孙权来,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要出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张辽懂了,他说:“丞相出征在外,如果等他来救,我们城已经破了。丞相这是叫我们乘他兵势未合,先给他一下,折其威势,然后可守。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李典和张辽两员猛将,乘孙权立足未稳,即刻出战,果然大破孙权。吴军夺气——气势没了。张、李二将再回城中守备,守军心安气盛,孙权挨了一棒,再重新收拾军队来攻城,攻了十天攻不下,自己撤退了。
孙盛评论说:“兵者,诡道也。”合淝之守,孤军无援。如果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他人多,必有惰性。我以亡命之师,击他贪惰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则必固矣!所以曹操杂选武力,参以异同,事至而应,一切如他神机妙算。
李世民的大将李靖说,兵有三势,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
气势是什么,首先是你内心强大,然后别人也认为你强大。
李靖说:“将轻敌,士乐战,志励青云,气等飘风,谓之气势。”这叫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气壮山河,就真有山河一般的力量。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谈判中,都有体会,关键是气势,气势就是权力,如果别人见了你,就先让你三分,你就先赚了三分。有些明星耍大牌,明明是无理取闹,别人也认了,这就是屈服于他(她)的气势。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揣着百万英镑的支票,就可以到处白吃白喝,也是气势。
气势不是虚的,是真的,是实力积累出来的。虚张声势是装不出来的,比如那百万英镑的气势,关键在于那百万英镑的支票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那气势就起不来。每一个成功人士,都能体会到自己气势的变化,那真不是虚的,越成功,社会越认可你,你气势越大,所向披靡,做事越顺。
气势,一是实力作底,那叫有底气,有底气,气势才上得来。然后呢,就是别人得认,被你的气势压倒,压不倒,那就还得较量较量。
什么是地势呢,李靖说:“关山狭路,羊肠狗门,一夫守之,千人不过,谓之地势。”天时地利人和,地势,是占尽地利,这是你的王牌,这张王牌抓手上了,不管他天大本事,谁也无法跟你抗衡。你如何能得到这张王牌呢?就是谁也没看到它的价值的时候,你先占了。那地,一直在那里,就像那牌,一直在那里,谁摸到是谁的,关键你得知道那张牌是王牌。就像诸葛亮失街亭,街亭就是王牌,就是地势。街亭在,地势就在。街亭没了,地势就没了。地势没了,怎么打也没用,只有撤退。
第三,因势。因势,就是因人之势,根据对方的势,来因势利导,李靖说:“因敌怠慢,劳役饥渴,前营未舍,后军半济,谓之因势。”前面说到曹操的锦囊妙计,就是知道孙权来的人多,人多的,必然要利用人多的优势。先到的,必然心态上就等着大部队到齐了再动手,利用他这个兵势,乘他“前营未舍”,先头部队军营还没安顿好,“后军半济”,后面的军队还没到齐,先给他一个迎头痛击,他的气势就被打下去了,我军的气势就壮了。所以因势就是纵横捭阖,捭阖就是开合,一开一合,调动对方,根据对方兵势变化,随时痛击。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任势”,曹操注解说,就是“任自然势”,顺其自然,你要先设计好“自然”,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那就一切自然而然。
你就把人当木头石头好了,他的性情是固定的,投之安地则安,投之危地则危,那木头石头自己是不会回避的。
梅尧臣注解说:“木石,重物也,易以势动,难以力移。”那大树木、大石头,你要想靠力量搬动它,你搬不动,但你如果把它放到山顶上,利用山势,而不是蛮力,那轻轻一推,它就雷霆万钧地滚下去了。
军队呢,“三军,至众也,可以势战,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
韩信破赵之战,把一万人的军队背水列阵,面对敌军二十万人,人人殊死作战,为什么?因为韩信是任势,不是责人。那势,就是退后只有死路一条,只能跟敌人拼命。
淝水之战,苻坚率百万之众,面对晋军八万人,虽退后者斩,也挡不住士兵逃跑。因为那势,是有路可逃,人人夺路而逃,当官的来斩,没有来斩的敌人多!
为什么打包围战,通常要留一面给敌人逃跑,这也是造势,不要给他殊死作战的势,让他有逃命的势,这样才能在他逃跑的时候歼灭他,又不用跟他拼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逃跑路线上再埋伏一支奇兵,就更完美了。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势篇》最后,孙子总结,什么是势,就是在一千仞那么高的山上推下来一颗圆石,谁能抵挡!
我们中学物理学过“势能”这个词,就从这儿来的,势能等于mgh,就是:势能=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
山上的圆石头,它拥有的势能,就等于他的重量乘以山的高度。如果那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是多少呢?等于1/2mv2,就是动能=1/2质量×速度的平方。
山有多高,石头有多重,速度就有多快,谁能抵挡!
杜牧注解说:“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遏止者,在山不在石也;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石头滚下来有多大力量,不在于石头有多重,主要在于山有多高,士兵是勇是怯,不在于他的性格,主要在于你把他置于什么形势。
王皙注解说,石头自己不会转,因为山势才不可遏止。战斗也不能强求妄胜,因为兵势也不是你强求得来的。
所以善战者,任势不任人,任势而后择人,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才是领导力所在。
附录:《兵势篇》全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更新于:19天前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一部《孙子兵法》讲完了,你会发现,它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不是什么秘笈,而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平正通达的大道。圣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用间篇·第十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原文 用间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二章·火攻第十二火攻的对象原文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华杉详解 火攻的对象有五个: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 “火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一章·九地第十一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原文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篇·地形第十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一):先占有利地形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九章·行军第九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懂兵法,不一定会用兵法,因为具体时候心态不一样。 原文行军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八章·九变第八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原文九变篇孙子曰..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七章·军争第七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 原文军争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华杉详解“军争”,曹操注解说:“两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六章·虚实第六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原文孙子曰:凡先..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四章·军形第四赢了再打 原文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华杉详解《孙子兵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三章·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原文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二章·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原文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计篇·第一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一章·计篇第一《孙子兵法》的价值观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得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字。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自序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自序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彬自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自 序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本书每一条兵法后面,都有战例。其中一些战例,在兵法的不同篇章反复出现,也就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去看同一场战役,真正把仗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