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用间篇·第十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
作者:华彬
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
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原文
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华杉详解
“用间”,曹操注:“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情之实也。”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曹操注:“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为什么是八家为邻呢?杜牧注:“古者,一夫田一顷。夫九顷之地,中心一顷,挖井树庐,八家居之,是为井田。怠,疲也,言七十万家,转输疲于道路也。”
杜牧说的“井田”,和我们中学历史学的井田制说法不太一样。历史课本对井田制的解释,是九宫格,每格一百亩,周边八个格是私田,一格是一家人的;中间一格是公田。大家一起先干完公田的活,才能干私田的。私田的收成归自己,公田的收成归公家。这个“公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天下为公的“公家”,而是公爵家,比如秦穆公家、宋襄公家。
杜牧说的有什么不同呢?杜牧说的中间那一格,不是公田,而是住家的村子,八家人的房子、水井、公共设施,在中间那一格。
周朝的井田制,到底是不是周围私田,中间公田那么安排的,本身并不可考。我也比较怀疑,比如大家一起干公田的活,有点跟人民公社一样,谁出工谁出力,出了工,有没有出力,都不好管理。另外,为何要中间的收成归公家?如果私田收成都很好,公田收成不好,怎么算?远远不如每家交税来得简单。
所以我比较倾向于井田制的井,不单是把土地画格子画成井字形,而是杜牧描述的那样,周围是田,中间是井,是住家。
八家一个井田,一家当兵,七家负责后勤运输供奉,所以十万之师,要七十万家供养,这耗费太大了。
这个战争的耗费,孙子在第二篇《作战篇》里就详细反复地强调过,这里再一次强调,我们可以看到孙子的价值观,就是对战争的耗费、胜利的代价,非常的谨慎。不像我们现在有的人,随口就喊“不惜一切代价”,那就像电视剧里邓小平说的:“空话太多了。”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做事最重要的计算,就是计算代价,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战争的耗费这么大!相持数年,就争那胜利的一天!在每天这么大的耗费下,如果居然舍不得在间谍工作上花钱,因为不肯花钱而不知敌情,那这将领真是最不仁慈的人、最不负责的将领,不是国君的好辅佐,不是能胜利的好主帅。
“不仁之至也”,孙子对这种行为的批评,把“不仁”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不体恤国家、不体恤人民的行为。整部《孙子兵法》的价值观,就是“用仁义,使权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仁义是本,权变是末。往往人们容易以为权变、诡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学不懂兵法了。
楚汉相争,刘邦就是最舍得花钱的,项羽就是最不舍得花钱的。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施离间计,让项羽疏远了钟离昧,撵走了范增。最终刘邦得以突围而去。
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冒顿包围,还是陈平用计,重金去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让冒顿放刘邦回去。
项羽在花钱的价值观上和刘邦相反。他是在面对人民的时候,能做到爱民如子;面对人民币的时候,更加爱人民币如命。韩信说他说得很形象:“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刻好了大印,放在手里磨叽,玩磨得失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
凡事能花钱解决,都是代价最低的。在间谍上花钱最多,又是最节省的。张预注:“相持且久,七十万家财力一困,不知恤此,而反靳惜爵赏之细,不以啖间求索知敌情者,不仁之甚也。”
每一天都有七十万家在花钱,这钱他不心疼,反而心疼给间谍的爵禄赏赐,不花钱去了解敌情,离间敌人,这真是不仁到了极致了。
这个道理,书上看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工作中,就非常难了。实际上,这是最难的一部分。难在哪儿呢?这是人性之难,难在四个心态。
心态一:大钱花习惯了不知不觉,小钱是预算外的,刺眼得不得了,心疼得不行。
每天七十万家在花钱,一家一块钱也是七十万,但这每天都像水一样在流,他感觉不到。如果额外要花五万块赏钱,他就受不了。
心态二:算别人的账,不算自己的账。
他在处理这问题的时候,心里不是算自己的账,算自己一天这七十万家要花多少钱。而是算别人的账:“就算这样,你凭什么要拿我这么多钱?你值吗?你配吗?”然后心里就不服气了,不平衡了,不愿意了,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对方占便宜了。项羽就是典型的这种心态,他觉得你们都是跟我混饭吃的,我打天下你们跟着混,还要我赏赐吗?
对于这种心病,给一剂药:你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需要给他很多钱,不是因为他身价高,是因为你身价高。不是因为他值钱,是因为你的事值钱。
这就像大公司花10亿美金收购一些初创公司。那穷小子才搞了一年半载,甚至可能还没收入的公司,他能值10亿美元吗?他要拿了10亿美元,比我这个ceo还有钱了。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收购他,明天他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颠覆你的市场,所以10亿美元很便宜了!
心态三:我怎么知道给他钱是对的呢?可能给了却没价值,甚至给错了!
比如要买通敌将,钱给了,人却没买通,他吃里扒外。比如要施离间计,却反而中了别人的反间计。那不是花钱买倒霉吗?
这种心态也很普遍,听上去似乎也有道理,其实都是没出息的道理。花了钱,却上了当,这本来就是你应该考虑到的。如果花钱就百分之百解决,那世界岂不是太简单太容易?
而且有时候,花钱只是创造或排除一些可能性,从来就不是百分之百。还拿上面的收购案为例,你不收购他,他说不定也干不起来,也威胁不到你;或者你收了他,明天又冒出个别的。这都没办法,是因为你自己太值钱。
心态四: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对这种心态,有一剂特效药:多花冤枉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
只有你花钱的面足够宽,你才能提高钱花到刀刃上的概率。而一旦有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了,就百倍千倍万倍地赚回来了,这跟做投资是一个道理。间谍工作,就包含长期大量的天使投资工作。
如果你想“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那是一厢情愿,是最没出息的想法。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所以明君贤将,其动辄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众人者,就在于事先了解情况。
梅尧臣注:“主不妄动,动必胜人;将不苟功,功必出众。所以者何也?在预知敌情也。”
北周名将韦孝宽,做骠骑大将军,镇守玉璧。他最能抚御人心,善用间谍。派入北齐工作的间谍,都能用命尽力。也有接受他金钱的北齐人为他通报消息,所以北齐有什么动静,北周朝廷都能随时掌握。北周有一个大将,叫许盆,韦孝宽把他视为心腹,派他去镇守一城,没想到许盆却举城投降了北齐。韦孝宽大怒,派间谍去刺杀他,很快就把人头送来了。韦孝宽的谍报工作,就这么得心应手!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要想事先了解情况,不可占卜问鬼神。
不可象于事。
不能用相似的事情推测。
杜牧注:“象者,类也。言不可以他事比类而求。”这句话很重要,信息量很大!
历代中国说客,要说服人的时候,都喜欢用打比方的方法。现在商家做广告,也喜欢打比方。比如那牙膏广告,用冬天把树干刷白来打比方,告诉人刷他的牙膏能防止蛀牙。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啥关系也没有。能不能证明那牙膏就能防止蛀牙呢?完全不能证明。但是,听上去就很有道理,看上去就印象深刻。这就是类比对人思维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真正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开会的时候,要就事论事,禁止人打比方,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的。
不可验于度。
这句话又有不同解法。
曹操注:“不可以事数度也。”不能用事物的一般规律、经验来猜度,因为任何例外都可能发生。
这个,曹操自己就犯过错误,赤壁之战,他把战船连在一起,别人提醒他防火攻,他以事数度之,说冬天不会刮东南风,结果就刮了。
李筌注:“度,数也。夫长短、阔狭、远近、大小,皆可言之于度数;人之情伪,度不能知也。”把“度”解释成数据。
其后各家注说得都差不多,但都没说最关键的——“度数”是什么?
后学者便有解释,“度”,度数,指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位置)。不可验于度,是指不能用证验日月星辰运行位置的办法去求知敌情。我们看《三国演义》,诸葛亮经常夜观天象来预测吉凶。《孙子兵法》就告诉我们了,这靠不住。
所以古人什么都明白,没有一个迷信的,知道要了解敌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一定要有人实地在现场看过问过,才知道。
读书,要有正确的读书价值观。从对“度”的解释,我们看到有一般规律说、数据说、星象说,哪个是对的呢?其实哪个对,已经不重要。每一个,都给了我们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且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角度,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学到更多。
很多人会去训诂考证这个问题,但所有考证,无非在其他古书中翻到对“度”这个词的一些用法,代入到这句话中来推演一下,不能说前人说的不对,提出一个新的“标准答案”。王阳明专门说过这个问题,读书要问自己的收获,而不是去训诂考证所谓正确的解释。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1、2、3):所有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华杉详解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间谍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一起使用,敌人不知道消息是从哪儿泄露的,这就是神妙的道理,国君的法宝。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因间,是诱使敌国乡人做间谍。
“乡人”,十一家注里很简单,没有特别解释,就是敌国当地人。如杜牧注为“敌乡国之人”,梅尧臣注为:“因其国人,利而使之。”利用当地人,给他利益,利用他。贾林注:“读‘因间’为‘乡间’。”他说这里“因”就读“乡”。
不过郭化若将军对“乡人”有特别解释,他说乡人是春秋时对敌方官乡大夫的略称,齐国叫“乡良人”,宋国叫“乡正”。《周礼・乡大夫》说,乡大夫的级别,是介于司徒和乡吏之间。
郭将军的解释也有价值,总要有点身份、管点事,才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善用乡人的例子,是大家熟悉的“闻鸡起舞”的祖逖(tì)。祖逖家本是北方大族,五胡乱华,汉人南渡,西晋变东晋,祖逖就常怀恢复中原之志。祖逖生性豁达,轻财仗义,又发奋读书,闻鸡练武,练成文武双全,智勇仁义信俱备。
祖逖为人,最能爱人下士,叫人对他死心塌地。为了自己手下人,他可什么“原则”都不管。手下宾客众多,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徒。扬州灾荒时,有的宾客出去劫掠富户,被官府捉拿,他利用自己势力去把人捞出来,不仅不加责备,还说:“比复南塘一出不?”咱们要不要再去南塘干一票?他来这一手,大家都觉得跟祖大人干,死而无憾。
像祖逖这样“上对下恩义相结,下对上人身依附”的“中国模式”,只能做豪强,做不了天子,也做不了国家柱石大臣。如果天子、宰相也是只认兄弟伙,只要你死心塌地跟我,违法乱纪我都罩着你,用纵容属下贪腐来换取他们的忠诚,那是“以腐治国”,国家非败亡不可,梁武帝就是例子。
祖逖后来受朝廷猜忌,忧愤而死。他那样无法无天,能不被猜忌吗?
回头再说祖逖怎么利用“因间”,和他对下人一样,也是恩义相结,只要你跟我,一切我都保你。祖逖任豫州刺史,和后赵石勒接壤。时逢乱世,河南是晋赵边境地区,地方豪族皆结坞自保。那些坞主都有儿子在后赵做人质。祖逖则对他们放宽政策,任由他们两面讨好,对他们恩礼有加,让他们提供情报,又时不时假装去攻打一回,向后赵显示这些坞堡和他没有关系。如此这般,坞主们对祖逖都非常感戴,后赵有什么风吹草动,都来汇报。祖逖能收复河南大片土地,这是很重要的因素。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内间,是利用敌方的官吏。
杜牧讲了七种人,可以发展为内间:
1. 敌之官人,有贤而失职者;
2. 有过而被刑者;
3. 有宠嬖(bì)而贪财者;
4. 有屈在下位者;
5. 有不得任使者;
6. 有欲因败丧而展己之才能者;
7. 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
杜牧说:“如此之官,皆可潜通问遗,厚贶(kuàng)金帛而结之,因求其国中之情,察其谋我之事,复问其君臣,使不和同也。”
敌方的官吏,有本来贤达,但犯了错误,前程受影响的;有被刑罚,心怀怨恨的,或者父亲受刑影响子孙前途的;有宠妾情妇或有特殊爱好又贪财的(不是说就怕领导没爱好吗?有爱好,就有弱点);有对自己地位不满的;有不得志才能得不到发挥的;有希望己方失败自己才有机会的;有反复无常,常持两端之心的;这些人都可发展成内间。
不过你要用对方内间,对方也会演戏给你看。周瑜打黄盖,就是打给曹操看。曹操认为黄盖心怀怨恨,真心来降,不加防备,结果就被黄盖火烧赤壁了。
行贿敌国有宠嬖贪财者,孙子本人就中了这一招。吴国夫差将越王勾践五千残兵败将包围在会稽山,眼看越国就要亡国了。这时候谁跟着吴王呢?三个重臣:伍子胥、孙子、伯噽。勾践来使要投降,伍子胥劝吴王不给他机会,彻底消灭越国。这时候勾践就派文种带了金钱美女去行贿伯噽。说越国表面是投降吴王,实际是投降伯噽先生您。以后越国的美女金帛,都先通过您再给吴王,越国的财富,就是伯噽先生您的财富。这伯噽就全力帮越国了。
奸臣总是有忠臣没有的本事,伍子胥、孙子的话吴王都不听,就听伯噽的。伯噽后来还配合勾践害死了伍子胥——伍子胥正是他当初落难时把他引荐给吴王的恩人。勾践敢于亲自去吴国做人质麻痹夫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伯噽的保护。后来说服夫差放勾践脱身回国,还是伯噽。给夫差送上西施、郑旦,是通过伯噽。建议夫差重建姑苏台,并给他送上越国最好的木料,帮他消耗吴国民力财力,还是通过伯噽。
勾践把用间方法,还有前面《计篇》里“兵者,诡道也”说的,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等,一部《孙子兵法》都用尽了,孙子一点招都没有,眼睁睁看着吴国灭亡。
前面学过的李世民灭窦建德之战,也有内间的作用。
李世民包围了王世充,窦建德来救。李世民抢先占了虎牢关,窦建德攻不进去,还总被他冲出来杀伤士卒。李世民有没有软肋呢?有。他最怕的,就是窦建德不在这儿跟他战,转头去攻打他的后方。兵法不是说了吗?当敌方占了争地,不要去进攻,当引兵而去,趣其所爱,攻其必救,引他出来,再在路上埋伏打他。你不是占了虎牢关吗?你自己占着吧。
这么简单的道理,窦建德帐下当然不会没人知道,谋士凌敬进言说:“应当全军渡过黄河北上,攻占怀州河阳,安排主将镇守。再率领大队人马击鼓举旗,跨越太行山,开进上党县,虚张声势隐藏目的,不必麻烦作战。加速赶到壶口,逐渐惊扰蒲津,夺取河东土地,这是上策。实行这个方针定有三条好处:一是到无人防守的地方,军队万无一失;二是扩大地盘招募兵卒;三是唐军对王世充的包围自己就会解除。”
凌敬所言,既是争地的标准战法,也是围魏救赵之计,可以说也没多大奇妙,都是教科书似的战略,窦建德觉得有理,准备听从。如果这样做,李世民就麻烦了。
这时候,谁帮了李世民的忙呢,是王世充自己。王世充被李世民围得急了,怕窦建德撤兵而去,洛阳城就陷落了。王世充的使者长孙安世私下送金银珠宝利诱各个将领,让他们劝窦建德别走。各个将领全都劝谏说:“凌敬不过是个书生,怎能跟他谈打仗呢?”窦建德耳朵根子软,一个书生的意见,当然顶不过那么多大将,于是他就反悔了,最终被李世民拖死在虎牢关下,被李世民生擒,送到长安斩了。
窦建德的大将们做了王世充的内间,害了自己,害了窦建德,也害了王世充。
这就是领导者的痛苦,人人都会向你进言,但有的人是忠心为国,有的人进言背后,则是为了自己的权位和利益,你怎么分辨呢?连进言的人他自己都分辨不清!窦建德的案例,凌敬是就事论事,公忠体国,大将们则是都得了王世充好处。但他们为王世充说话的时候,也是理直气壮的,并不认为自己是收了钱才这样说,为什么呢?这是古往今来只要是人都拿手的特长——自欺欺人——把自己先欺了,自己都相信自己说话是公允的了,就理直气壮了,我十万大军,为何要躲避李氏小儿区区三千五百人呢?以他们的智商,根本认识不到战局有多么凶险!
内间的案例太多了,专门写一本书都写不完。内间们并不是都怀有叛国的目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进的谗言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危害。他只不过是嫉妒那有能力的人,不希望他建立功勋;或者想表达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找到一种存在感,这就被敌人拉下水了。
我们常哀叹某某主君为小人所误。那小人呢,并不都是伯噽那样的坏人,往往就是一些没有见识的人,他自以为自己对主君忠心得很,主君也认为他是忠心的。往往这种人,最容易被发展成内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内间,也不能识别发展他的人送他东西的目的。这种没见识的小人哪,对国家的破坏,比真正的坏人还大!因为主君对他不设防,认为他没坏心。
鸿门宴,刘邦得以逃生,关键在于买通了项羽的亲叔父项伯。项伯认为自己在害项羽吗?不认为。项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做了刘邦的内间吗?不知道。他不过是个“老好人”,绝对“没有坏心”,项羽绝对想不到防备他,而他确实在鸿门宴之前就跟刘邦约为婚姻,成了亲家了。
所以国家不能用所谓“有德无才”的人,国家大事,只有有足够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参与讨论。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为德就是最大的见识,这世上没有“有德无才”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没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有欲因败丧而展己之才能者”,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很可怕呀!比如大家本来都是公忠体国,但是主君用了甲的计策,没有用乙的计策。乙是希望这事情最后成功呢,还是失败呢?很多人都会希望他失败,以证明自己的正确。部分人就可能因此协助敌人搞破坏!
“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今天投降这个,明天投降那个的,各方都想争取他,但各方都不信任他,随时把他抛弃。三姓家奴吕布就是典型人物,为什么叫三姓家奴呢?他本来姓吕,这是一姓。后来认丁原为义父,二姓丁。被董卓买通杀了丁原,又拜董卓为义父,三姓董,这就是三姓。不过三姓还不是结束,后来为了貂蝉,又杀了董卓。所以最后他要投降曹操,曹操就不敢留他,把他处死了。
孟达也是。他本是蜀将,投降了魏国,后来经不起诸葛亮引诱,又要降蜀。诸葛亮故意泄露孟达和蜀国交通的信息,让司马懿知道,这样绝孟达的后路,催他下决心举事。司马懿也了解孟达首鼠两端的性格,也写信引诱他,把他稳住,然后卷甲急进,八天到孟达城下,把他斩了。司马懿没赔本,平了孟达之乱,稳住了城池,诸葛亮也有小赚,至少除了魏国一将,折腾了司马懿一场。孟达就被抛弃了。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反间”,就是诱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怎么诱他呢,杜牧说有两种方式:“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所用也。”要么厚厚贿赂,让他更愿意跟我干;要么假装不知道,故意演些假戏给他看,让他回去误导他的主君。
楚汉相争,项羽就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刘邦想除去项羽的主心骨亚父范增,先用内间,让陈平用了四万两黄金,买通项羽手下将领,散布谣言,说范增、钟离昧等对项王封赏不满,要和刘邦联合灭项王呢!项羽本来封赏方面就不太大方,这话他虽然不敢相信,但也听进去了,这就做好了铺垫。等项羽使者到汉军营中来,陈平先以太牢之具,高规格,好酒肉接待。席间话没说两句,便故作惊讶道:“什么?你们是项王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使者呢?”马上叫人撤去酒菜,降低接待规格和标准。使者回报,项羽大怒,就把范增撵走了。
这故事听上去像哄小孩的一样可笑,但项羽居然会上当。为什么呢?一是陈平事先的谣言舆论作了很充分的铺垫;二呢,还是在于项羽自己,他对跟他干的人本身就不够慷慨,所以他自己心里就有鬼,就不踏实,就认为任何人要背叛他跟刘邦,都是完全可能的。
所有的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项羽的疑心并没有错,他自己的亲叔父项伯,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的那个,就是刘邦的内间,在项羽抓了刘邦父亲要杀时,也是他劝住的。刘邦得天下后,赐项伯姓刘,封射阳侯。
刘邦自己也中过反间计,中了谁的计呢,就是那个匈奴狠角色,冒顿单于。
韩王信叛乱,联合匈奴,和汉朝作战。刘邦想一举端掉匈奴,派了十几拨使臣去打探虚实。冒顿把精兵强马都藏起来,尽给汉使看到一些残兵弱马。所以使者个个回来都说匈奴可击,只有娄敬说这是匈奴反间计,故意误导我们的。刘邦一心想打,信心百倍,骂娄敬惑乱军心,把他关起来,说等我凯旋后再处置你。
结果刘邦在白登被冒顿四十万大军包围,差点挂了。靠陈平设计买通冒顿的宠妃,才议和得归。不过刘邦有个好处,马上把娄敬放出来,封关内侯,食禄两千户。而其他十几个说匈奴可击的,全部处斩。
熟读兵法,也做不到不中计,因为每一次情况都不一样,都有各种可能。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4、5):生间和死间
原文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华杉详解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死间是最悲惨的了,被派出去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人出卖了。什么叫死间呢,就是传递一些假消息给自己的间谍或使者,让他带给敌人。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假的,当然一不可能泄密,二更能得到敌人信任,三呢,他当然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当真相败露的时候,他一定会被敌人杀死,所以叫死间。
最著名的死间,就是郦食其了。刘邦派他去说降齐国。他凭三寸不烂之舌,真把齐王给说下来了,他还向齐王拍胸脯,说我要是骗你,你把我烹了。结果呢,他和齐王高高兴兴喝酒。韩信却不愿意一个书生耍嘴皮子比他打仗功劳还大,直接发兵攻打不设防的齐国。郦食其就稀里糊涂成了死间,被齐王架起锅煮了,齐国也为韩信所灭。
春秋时有一个著名的死间案例。郑武公想伐胡国,怎么办呢?先和胡国联姻,让他儿子娶胡女为妻。然后在朝会的时候,问群臣,我国要开疆拓土,往那边发展合适呢?大夫关期思说:“胡可伐。”关期思的判断是对的,但可悲的是,他不知道主公问这话的目的是找一个死间,他这算是第一个举手报名了。郑武公大怒,道:“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把他推出去斩了。
胡国国君当然很快听说了,非常感动!不设防备,郑武公就起兵灭了胡国。
北宋和西夏作战,还有一个死间的例子。派一个假僧人,吞蜡丸入西夏,被抓住拷问,招供肚子里有蜡丸。取出来一看,蜡丸里是给西夏谋臣的密信,西夏就把那谋臣杀了,假和尚当然也得死。
生间者,反报也。
死间是一去不复回;生间相反,是活着回来汇报的。
李筌注:“往来之使也。”按李筌说法,外交使节,广义上都是生间,都是间谍。
杜牧注:“往来相通报也。生间者,必取内明外愚、形劣心壮、矫捷劲勇、闲于鄙事、能忍饥寒垢耻者为之。”
南北朝时期,东魏西魏争战,西魏的宇文泰派达奚武侦察东魏的高欢军营。达奚武带领三名骑兵,穿着敌人衣服。到傍晚,离敌营数百步,下马偷听,知道他们的军中号令。于是上马经过各军营,好像夜间警戒一样,遇到有不遵守法令的士兵,就拿鞭子抽打。这样,达奚武全都了解敌军的情况,并禀告宇文泰。
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
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用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华杉详解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张预注:“三军之士,然皆亲抚,独于间者以腹心相委,是最为亲密也。”三军将士都亲,但间谍最亲。
杜牧注:“受辞指纵,在于卧内。”
梅尧臣注:“入幄受词,最为亲近。”
都进入到内室交代任务,所以是最亲近的了。
杜佑注:“若不亲抚,重以禄赏,则反为敌用,泄我情实。”
每一个派出去的间谍,都可能被对方发展为反间。如果我不是亲自领导,重重赏赐,恩义相结,就可能反为敌所用,出卖我方军情了。
赏莫厚于间。
要肯花钱,在间谍工作上,花再大的钱,都是小钱,因为你一是在买天下,二是在买自己的生命,结局就是得到天下,和丢掉性命二选一。比如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包围,陈平申请说:“愿出黄金四万金,间楚君臣。”刘邦马上给钱,都不问计划,钱怎么花,为什么是四万?为什么不是三万也不是五万?
事莫密于间。
没有什么比间谍更秘密的事,间谍工作,就是地下工作,秘密工作。
杜牧注:“出口入耳也。”
杜佑注:“间事不密,则为己害。”
就像陈平要买通项羽手下,散布谣言,如果事机不密,那就害死自己了。
非圣智不能用间。
杜牧注:“先量间者之性,诚实多智,然后可用之。厚貌深情,险于山川,非圣人莫能之。”
知人知面不知心,你要知他的心,知他的智,知他的能,还要能驾驭他,这是只有圣智之人才能做到的事。
王皙注:“圣智能知人。”
陈平是专给刘邦做间谍工作的,很多人都否定陈平的人品,最著名的传言就是“盗嫂受金”。“盗嫂”,是说他哥哥对他特别好,他却跟嫂嫂私通。这个没有明确证据,但传言很盛。“受金”,则是他跟刘邦当官后,收受下属贿赂,这个是刘邦责问他时,他自己承认的,他说他刚来,没钱,没钱就办不了事,所以才受贿。很多人都否定他,刘邦却信任他,把最机密重大的谍报工作交给他负责。
陈平自己是不是圣智之人呢?他做谍报,用了哪些人,怎么用,史籍没有记载,但是记载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迹,每年社祭,乡亲们都愿意陈平做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因为他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善!陈孺子之为宰!”小陈宰肉宰得太好了!
陈平感慨地说:“嗟乎!使我能宰天下,亦如是肉也!”——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所以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陈平之后不仅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而且在刘邦死后,保全自己,吕后死后,诛除诸吕,匡扶汉室,都立下安邦定国之功,成为汉朝宰相。
非仁义不能用间。
“仁义”怎么解?
陈皞注:“仁者有恩及人,义者得宜而制事。主将者,既能仁结而义使,则间者尽心而觇(chān)察,乐为我用也。”
王皙注:“仁结其心,义激其节。”
张预注:“仁则不爱爵赏,义则果决无疑。既啖以厚利,又待以至诚,则间者竭力。”
所以仁义,是一种领导力,既能与人心心相印,又能不吝啬赏赐,决策断事还能果决无疑。你的胸怀,你的人格,你的情义,你的慷慨,你的洞察,你的决断,你的本事,都让人服气!让人除了踏踏实实、死心塌地跟你干之外,不作他想!
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间谍工作太高深,太凶险了,我们的任何间谍,都可能被敌人策反,被敌人控制。驾驭间谍,既要推心置腹,恩义相结,又不能信任任何人。这推心置腹和不能信任之间的关系,太微妙了。
间者回来汇报,他说的是否是实情?或者他以为是实,而实际是敌人制造的假象来骗他的。这要非常微妙之间的思考,才能得到实情。刘邦这样的用间大师,也会上这样的当。比如他上冒顿的当,派出十几拨使者,都看见匈奴的残兵弱马,每个人都说匈奴可击,只有娄敬说肯定是装出来麻痹我们的,引诱我们去击他。以刘邦的智慧,竟然把娄敬关起来,相信了那十几个说可击的,结果差点回不来了。
就像所有的骗术一样,冒顿的骗术是教科书似的,任何一本《骗术大全》上都写得明明白白的,非常简单的,甚至是拙劣的,是人都能想到的,一眼就能识破的。为什么以刘邦的智慧,也会上当呢?因为这假象符合他的期望,而且他贪图击破匈奴之功利。你有所期待,有所贪心,就会上当。
人们会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微妙,微妙啊!太微妙了!
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原文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华杉详解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间谍工作还在进行,就事先告诉了别人,那么间谍和他告诉了消息的人都要处死。处死间谍,是惩罚他泄密;处死知道秘密的人,是为了灭口。
梅尧臣注:“杀间者,恶其泄;杀告者,灭其言。”
所以做保密工作,组织纪律很严格,连家人也不能告诉一个字。搞两弹一星的工作人员,离家一走好几年,家人不知道他去哪,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也不能通信。这就是保密工作,要让人保守秘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知道。
司马懿一生,两次装病。装病赚曹爽,夺了魏国政权,那是第二次。之前还有一次,他在家韬光养晦,曹操让他出来工作,他觉得还没看清政治形势,不想出山,怎么办,就装病,说得了风痹。曹操不信,派人夜里去查探,他果然在那里一动不动歪着,曹操就信了。所以这装病也好,装疯也好,一定要人前人后一个样,有人没人一个样,大意不得,因为随时可能有探子在暗中察看。
有一天,司马懿在内院歪着,院子里呢,正在晒书,竹简摊开了一片在那儿晒。突然,来了暴雨。读书人哪,司马懿一看书要浇湿了,忘了自己在装病,腾身而起,就去收书。结果呢,就被自家一个婢女看见了。那婢女惊得张大了嘴巴。同时在内院的还有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张春华当机立断,竟然亲手格杀了那婢女。所以司马懿狠哪,他老婆也是狠角色。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凡是要攻击对方的军队,攻打对方的城池,杀掉对方的将领官员,一定要知道对方守将是谁,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守门官吏,和近侍官员的姓名,一定都要我们的间谍弄清楚。
这一段信息量很大,可以解释好多事情。
先说要知道对方守将。这一句最好理解。打仗,是和对方主将作战,主将的能力,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羸兵弱旅到韩信手里就是劲旅,因为他有“驱市人以战”的本事,就是随便在街上纠集一帮乌合之众,他都有办法让他们殊死作战。而四十万大军到了赵括手里,就得任人宰割。所以长平之战前,秦军想方设法让赵国调走廉颇,换上赵括。自己又悄悄地调白起为主帅,并严格保密,令:“有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王龁(hé)对廉颇的棋局,悄悄换成了白起对赵括,赵军就败了。
刘邦遣韩信、曹参、灌婴击魏豹,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刘邦说:“这小子还乳臭未干,不是韩信的对手。”
又问:“骑兵将领是谁?”答:“冯敬。”刘邦说:“哦,那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也算不错,但还是搞不过灌婴。”
再问:“步卒将领是谁?”答:“项它。”刘邦说:“搞不过曹参。吾无忧矣!”
所以做主帅,不仅对自己手下人员要熟悉,对敌军上下各个将领的人物背景、军事能力、性格特征,甚至个人爱好,都要熟悉了解。
上面是说要了解对方将领,那为什么还要了解左右、谒者、门者、舍人呢?张预举了一个例子,还是刘邦。刘邦战败脱逃,投奔韩信军中,直接就到了韩信卧室,把韩信的印信收了,把韩信军队的指挥权抓到了手里。他若不是之前有细致的基础工作,就算他是主帅,安能不惊动韩信,就能到他床边?
还有一个冲到对方床上的例子,而且不是刘邦到韩信床上那样的自家人,而是冲到敌军主帅床上。战例是春秋时楚宋交战,楚军围了邯郸差不多一年,城内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还誓死不投降。楚军也疲惫不堪。宋国想把楚军耗走。楚军则开始建房子、耕田,显示要长期占领,就在这儿安家了,不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宋国执政华元夜里亲身潜入楚军大营,直接就冲到楚军主帅子反的床上,把子反劫持了。两人在床上谈判,楚国退军,华元到楚国做人质,签订了和议。
如果华元事先没有周密的间谍工作,把子反的左右、谒者、门者、舍人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有所默契,他怎么可能摸到子反床上?
还有一例,民国时铁血锄奸,戴笠要除掉伪上海市长傅筱庵。通过谁呢?通过他最亲信的,跟了他几十年的“两代义仆”、厨师朱升源,乘他在虹口官邸熟睡之际,用菜刀把脑袋砍了下来。朱升源跟傅筱庵有义,但还有更大的国家大义。
所以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五种间谍,反间是关键
原文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华杉详解
这里是强调五种间谍,反间最重要,是用间的关键。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一定要把敌国派到我国的间谍找出来,重利收买他,把他留了下来,诱导他,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
这里的“舍之”,曹操注:“舍,居止也。”让他住下来,有点软禁的意思。软禁起来,在腐蚀他,诱导他,策反他。
张预注:“索,求也。求敌间之来窥我者,因以厚利,诱导而馆舍之,使反为我间也。言舍之者,谓羁留其使也。淹延既久,论事必多,我因得察敌之情。”
扣留对方使者,拖延时日,以期能策反以为己用。汉朝与匈奴,频繁相互派使者,大都有间谍任务,相互扣押使者,也是常事。其中苏武被扣十九年不投降,留下了苏武牧羊的千古传奇。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
由反间了解了情况,则乡间、内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梅尧臣注:“其国人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间而知之。”
张预注:“因是反间,知彼乡人之贪利者,官人之有隙者,诱而使之。”
通过和反间谈话,知道敌国乡人中贪利之徒,也知道朝廷大臣谁跟谁有矛盾,就可以安排下一步利用。
所以反间,也不一定完全是策反投降我们,就是把他留下来酒肉侍候着,不停地跟他聊,让他言多必失。张预说:“淹留既久,论事必多,我因得察敌之情。”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通过从反间那里了解的情况,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假情报可以对敌方起到颠覆性作用,就可以派出死间去传递。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通过反间了解敌人的疏密,生间就可以按期回报敌情。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所以五间之事,反间为本。用间要下大本钱,反间要下最大本钱!
“先胜后战”的关键是不胜不战
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华杉详解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殷商的兴起,是依靠夏国的伊挚。
曹操注:“伊挚,伊尹也。”
“伊挚”,就是伊尹,这里孙子把他作为间谍的第一个案例。伊尹的身份比较复杂,大概是厨师、家庭教师、帝王师、间谍、军师、相国、圣人。
伊挚首先是个厨师,也是中国厨师的祖师,我们烧菜说关键是要掌握“火候”,这个火候论就是伊挚提出来的,伊挚提出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他的厨艺是有理论的。
伊挚是夏朝有莘国国君的厨师和贵族子弟家庭教师,专研究两件事:烹小鲜和治大国。所以我都怀疑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不是受伊挚启发。因为老子只是说,而伊挚在这两方面,都堪称中华始祖:烹饪,他被称为中华厨祖;治国,他被封为“商元圣”。
商汤为了得到伊挚,娶了有莘国君的女儿,伊挚作为陪嫁来到商,《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汤尊伊挚为帝王师,教他尧舜之道。同时,由于伊挚是夏国人,熟悉夏国内情,又多次返回夏国从事谍报工作,包括结交夏桀的元妃妹喜,大量窃取夏国情报,为商灭夏发挥了关键作用。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孙子举的第二个间谍案例,是姜子牙。周朝的兴起,是依靠在殷商的姜子牙。姜子牙曾经为商纣王工作,周文王得到他,就了解了很多商纣王的内情。
孙子举伊挚和姜子牙两人为间谍的案例,引起很多后学的不解,甚至不满。因为读兵法的,特别是注兵法的,还是读书人多、儒生多。伊挚和姜子牙都是儒家价值观里的圣人,孙子将他们说成间谍,而间谍再怎么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再说这二人做了什么间谍工作,也是不可考据,他们在商和周的建国大业里发挥的核心作用,更绝不是间谍的作用。
梅尧臣说:“伊尹、吕牙,非叛于国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为民也。”这两位并非叛国间谍,而是良臣择明主而事之,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张预也不满意以伊尹、姜子牙为间谍例子,他说:“伊尹,夏臣也,后归于殷;吕望,殷臣也,后归于周。伊、吕相汤、武,以兵定天下者,顺乎天而应乎人也。非同伯州犁之奔楚,苗贲皇之适晋。”
伊尹是夏臣归于殷,姜子牙是殷臣归于周,二人分别辅佐汤、武平定天下,是顺天命、救人民,和伯州犁、苗贲皇之流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贲皇,就是标准的叛国者了。
伯州犁,是晋国贵族,其父伯宗被“三郤”所迫害,奔楚,为楚国太宰。
苗贲皇,是楚国贵族,芈(mǐ)姓,斗氏,若敖氏之族,楚国令尹斗椒之子,楚庄王九年,斗椒作乱失败,楚庄王灭若敖氏之族,贲皇逃到晋国。晋任之为谋主,为晋国八大良臣之一。
晋楚两国鄢陵之战,二人就分别站在国君旁边,指点自己过去祖***队的内情,给国君出主意。不过苗贲皇技高一筹,晋军获胜。
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经典大战役,史书对二位叛臣的表现记载非常生动:
伯州犁陪同楚共王观察晋军阵营。
楚王问:“晋兵正驾着兵车左右奔跑,这是在干啥?”
伯州犁回答说:“在召集军官。”
楚王:“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
伯州犁:“在开会商量。”
楚王:“搭起帐幕了。”
伯州犁:“在向先君卜吉凶。”
楚王:“撤去帐幕了。”
伯州犁:“快发布命令了。”
楚王说:“非常喧闹,尘土飞扬。”
伯州犁:“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
楚王:“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着武器下车了。”
伯州犁:“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
楚王问道:“要开战了吗?”
伯州犁:“还不知道。”
楚王:“又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
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
看这对话,就知道间谍多么可怕!一举一动都被对方了如指掌!
伯州犁还把晋厉公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楚共王。这样,楚军就知道晋君的位置了。
当然,晋厉公这边有苗贲皇,彼此彼此,他也知道了楚共王亲兵的位置。不过苗贲皇不像伯州犁那样,说得详细、生动,甚至还有点八卦,却没什么实际用处,苗贲皇直接说了最关键的。他向晋厉公提出建议说:“楚国的精锐部队是中军,主要是那些楚王的亲兵。如果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牵制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主力攻打中军楚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
晋厉公依计而行,楚军败退。
楚共王决定次日再战。晋国的苗贲皇也通告全军做好准备,次日再战,并故意放松对楚国战俘的看守,让他们逃回楚营,报告晋军备战情况。楚共王得知晋军已有准备后,立即召见子反讨论对策,子反当晚醉酒,不能应召入见。楚共王无奈,引领军队趁着夜色撤退。鄢陵之战,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
所以孙子强调间谍的重要,得到什么人,都不如得到对方的人。而得到对方的人,还要得到对的人。得到的人不对,还是搞不赢别人。
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所以明君贤将,以有大智慧的人做间谍的,必成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情报来决定行动。
杜牧注:“不知敌情,军不可以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故曰:三军所恃而动。”
李筌注:“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以攻为主,为将者可不慎之哉?”
整部《孙子兵法》,从《计篇》开始,以《用间篇》结束,并不以战斗、攻击为主要内容,为将者,能不引起深思,慎重行事吗?
李筌所论,正可作为本书的结语。《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四个字:
先胜后战。
“计”,是为了先胜,有胜算而后举兵;“间”,还是为了先胜,掌握敌情,知己知彼,然后出战。
“先胜后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是——
不胜不战。
没有胜算,没有胜局,就不要动。兵法主要是研究不战,不是研究战,要能不战而自保,一战而能定,才能掌握《孙子兵法》开篇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什么也不做,没关系,很多情况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叫时间,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并能够观察和利用时间带来的变化,并且能利用时间制造变化。时间带走了***,让邓小平改变中国。如果想对抗这时间有所作为,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不要毛皮擦痒老想马上做点啥。一些所谓“战略举措”,无非是决策者的焦虑情绪。不干点啥,就觉得自己在“不作为”。或者主将认为不能动,国君在后方觉得他“不作为”,焦虑得不得了,非要有所动作,情绪才能缓解一下,一动,就成了“不作死,就不会死”。
附录:《用间篇》全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全书完)
更新于:17天前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一部《孙子兵法》讲完了,你会发现,它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不是什么秘笈,而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平正通达的大道。圣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二章·火攻第十二火攻的对象原文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华杉详解 火攻的对象有五个: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 “火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一章·九地第十一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原文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篇·地形第十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一):先占有利地形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九章·行军第九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懂兵法,不一定会用兵法,因为具体时候心态不一样。 原文行军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八章·九变第八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原文九变篇孙子曰..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七章·军争第七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 原文军争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华杉详解“军争”,曹操注解说:“两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六章·虚实第六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原文孙子曰:凡先..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五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五章 ·兵势第五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兵法讲这个,就没人爱听了。但能不能打赢,主要秘密都在大家不爱听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兴奋的那部分。 原文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四章·军形第四赢了再打 原文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华杉详解《孙子兵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三章·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原文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二章·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原文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计篇·第一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一章·计篇第一《孙子兵法》的价值观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得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字。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自序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自序作者:华彬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彬自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自 序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本书每一条兵法后面,都有战例。其中一些战例,在兵法的不同篇章反复出现,也就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去看同一场战役,真正把仗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