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篇·第二

繁体

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篇·第二

作者:郭化若

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作战篇·第二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

题 解

本篇以“作战”命名,紧接“计篇”论述战前计划之后,再论作战问题(古代战争不分战役、战斗,也不论大战小战统称为作战)。要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的作战,必须先筹划费用、粮秣、物资。本篇立论主要着重阐明战争的胜负依赖于经济(财政、物资等物质条件在内)的强弱。由于当时生产方式还很落后,物资还很不充裕,军队组织也很不严密和不巩固;各诸侯国互相吞并的战争又为奴隶和农奴及其他贫穷劳动者所反对,所以《孙子》对进攻作战主张速胜而反对持久。又因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所以提出“因粮于敌”的主张。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杅,车甲之奉,日费千釐,然后十万之师丼矣。其用战也贵胜,丽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丽暴师则国用丌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丌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丽也。夫兵丽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丌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丌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 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

曹操曰:弊也,屈尽也。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

校 勘

千里馈粮:十家本、《武经》本“里”下无“而”字。竹简有“而”字,无关原意,不补。

内外:竹简作“外内”。于义则应先内而后外,于文则内外通顺。未从竹简。

其用战也贵胜:十家本“胜”上无“贵”字,《武经》本有“贵”字,据下文“兵贵胜,不贵久”,疑十家本漏“贵”字。依《武经》本增“贵”字。竹简“战”下无“也”字。

注 释

①凡用兵之法:凡是用兵的准则。

驰车千驷:驰车,即轻车,装载甲士用以攻击敌人的轻便战车。驷,古代原称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由此也把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为一驷。

革车干乘:革车,即重车,运载军需物资的辎重车。乘(sheng 剩),辆。

带甲十万:带甲,当时对徒兵的通称。杜牧注引《司马法》曰:“一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轻车七十五人,重车二十五人。”所以二乘一百人为一队。以此推算,出车轻重各千辆,带甲合计就有十万人了。这里讲兵车以“千乘”数,讲带甲以“十万”数;这是理论上概论之数,不是一定的数。

千里馈粮:千里,泛言远途。馈(kui 溃),运送。就是远征他国,就要远道运送粮食,既费人力又要大批运费。

内外之费:指前后方的经费。

 宾客之用:指招待国宾使节的用度。

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须的胶和漆。这里泛指制作、维修武器装备所必须的物资。

 车甲之奉:车,车辆;甲,盔甲;奉,供给。

日费千金: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金为一镒(廿两或廿四两),千金即千镒。泛指金额极多。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总结上述出动驰车、重车、徒步甲兵,随带粮秣、各种费用,要费很多钱,然后十万(概数)的大军,才能出动。这是极言作战用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②其用战也贵胜:接上句讲,这样不是轻而易举的作战,目的在于求得迅速胜利,如果旷日持久,则“钝兵挫锐”;钝,不锋利也,如刀用久必钝;挫锐,军之锐气受挫。

攻城则力屈:攻击城堡则力量不能伸张。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暴(pu 铺),暴露。久暴师,就是说军队长期在外作战,造成国用军费供应困难。这一长句是说举兵十万,只宜速胜,不能持久。“其用战也贵胜”下接着说“久则钝兵挫锐”,可见应“贵胜”的胜,是含有速胜的意思。

③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钝兵挫锐,指兵久在外,力量磨钝,士气受挫。屈力殚货,屈力,指力量消耗失却锋利;殚(dan 丹)货,指物资耗尽。

则诸侯乘其弊而起:弊,即害,这里指疲惫、危机。意思是兵钝、气挫、力尽、财竭,这样别国诸侯就势必趁我暴露以上弱点之际,乘机起兵。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到了这种时候,即使很有智慧的人,也无法“善后”了,亦即无法挽回了。

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两句话是上文的小结论。“拙”和 “巧”是工艺方面褒贬好坏的用语。《孙子》在这里是借用这“拙”、 “巧”两字,反其意来褒贬“速”和“久”。意思是:打仗只听说老老实实地求得速胜,没有见过弄巧立异陷于持久而有好处的(闻,听说。 拙,笨。速,速胜。睹,看见。巧,巧妙。久,长久)。

⑤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上句已讲了“兵闻拙速??”这句又从反面断言战争持久而国家有利,这是不会有的事情。

  ⑥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接上文既阐明战争只应力求速胜,如旷日持久,则必然不利而有害。这里则更进一步,提高到更普遍的规律,从反面阐述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这是理论上进一步的推论,也是在理论上进一步的提高 。

译 文

 

 孙子说: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要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步卒十万,还要向千里之外运输粮食,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国宾使节的用度,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补修,每天要开支“千金”,然后十万军队才能出动。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胜,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消耗;让军队长久暴露在国外,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兵疲、气挫、力尽、财竭,则列国诸侯就会乘着你的危机而起兵进攻,那时虽有智谋的人,也无法替你挽救危局了。所以,用兵只听说老实的速决,没有见到弄巧的持久。战争持久而对国家有利,是不会有的事情。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善用兵者,役丌再籍,粮丌三载;取用二国,因粮二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而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

校 勘

粮不三载:十家本、《武经》本均作“粮不三载”。曹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王皙注亦同此意。依曹注是认“三载”字当作“二载”或“再载”,《太平御览》等书引亦作“再载”。然“再载”与上文“再籍”重复“再”字;又曹、王两注均鼓吹掠夺,然而如遇野无所掠又将奈何!所以“粮不三载”较妥,未依曹、王注改。

注 释

 善用兵者:是说善于用兵的人。

 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户籍。即依户征集兵卒。役不再籍是讲征集兵役只征一次。

粮不三载:是说粮秣只出征时随军运载一次,以后则因粮于敌,不三次运粮迎接。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是说进入敌国,军需武器从国内取用,粮秣 靠就地征发。

故军食可足也:是说这样军中粮食就可以足用了。

译 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运输三回;军需自国内取用,粮秣就敌国征集,所以军队的粮秣就可以保证足食了。

 

 国之贫二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①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二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二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校 勘

近师者贵卖:十家本“近”下有“于”字,《武经》本“近”下无“于”字。今删“于”字。竹简“师”作“市”,古有军市(即在驻军附近“赶集”。除军市外亦有零卖者。近师含近市,近市不含近师)。王皙注:“近市则物腾贵”,当系据“近市”注。而曹注:“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可见曹操系据“近师”注。今从“近师”。

贵卖则百姓财竭:竹简无此句,则与“急于丘役”文义不接。有人认为:近师(或近市)贵卖,贵卖则近师之民应富一时,何以反云财竭。从全段文意判断,近师者贵卖,贵卖则引起物价高涨,百姓(指士大夫及其亲属)财竭,而国家不得不急于加捐加税加征兵役。今从十家本。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十家本“力屈”下有“财殚”二字,《武经》本无“财殚”二字。竹简作“屈力中原,内虚于家。”李筌注谓:“日费千金,非唯顿挫于外,亦财殚于内。”杜牧注则云:“师久不胜,财力俱困。”张预注亦谓:“兵已疲矣,力已困矣,财已匮矣。”均有财殚二字意。“财殚”二字可能为后人所增,亦可能为竹简所抄漏。

本篇全章论战争依附于经济,有“财殚”二宇上下文则显而贯通。“屈力中原,内虚于家”断句欠通,故未从。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十家本作“七”,竹简作“六”,与诸本异。“六”或“七”俱言已损耗过半,相差无多。今仍用十家本,未从竹筒。

注 释

①国之贫于师者远输:指国家之所以因出师而贫困者,在于远道运输。

远输则百姓贫:远道运输就使百姓贫困。百姓,在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百姓是指百官及其亲属,汉以后通称民众为百姓。封建初期,“百姓”的概念虽开始有变化,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很难体会到劳动群众的疾苦。所以这里指的不是我们近代说的“老百姓”,而是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国家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百官及其亲属。

  ②近师者贵卖:近,靠近。近师,指靠近驻军的地方。贵卖,物价昂贵。意思是说驻军靠近的地方,农副产品,副食品等供不应求,必然涨价。

贵卖则百姓财竭:物价暴涨则封建国家的基层百官必最先感到其生活发生困难,所以说“贵卖则百姓财竭”。

 财竭则急于丘役:丘役,同“丘甲”、“丘赋”。按杜牧注,九百亩为井,十六井为丘,六十四井为甸(可见四丘等于一甸)。春秋末是丘为单位的赋役(按杜牧注引《司马法》日,丘出戎马一匹,牛四头。丘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措施。但在战争持久国用军费困难时,就不免增加丘役。张预注:“国用急 迫,乃使丘出甸赋(加多四倍)。”

③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中原,原野,也可解释为国内。有人认为这里指战场或战地。这句话是承上极言持久之害,这里则讲兵力损耗,财政困难,国内也家家空虚。可见不是指战地也。

④百姓之费,十去其七:这里承上文列举战争的消耗,“百姓”被丘役 所征用的马、牛、大车,耗去十分之七。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公家,指诸侯的公室;诸侯,家,室。轻车、重 车都要破烂。罢(pi 皮),同“疲”;罢马,讲马还疲乏不堪驰骤。

 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甲,护身挡箭的叫甲,护头的叫盔。矢即箭矢,弩是发射箭矢的简单机械,战国初才有。戟,古代兵器名,状似戈,其刃向前者叫“援”,援之下垂者而附于权者叫做胡,其后端日内。盾,盾牌。蔽橹,即大盾,战车上的防护器械。“丘牛大车”是按当时土地制度征抽的牛和车,也要消耗十分之六。

译 文

国家之所以会因军队出动而贫穷的,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百官家属都要贫困。在军队集中的附近地方,东西就会涨价,东西涨价,就急于增加赋役。国力耗尽,财富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产要耗去十分之七;“公室”的耗费,车辆损坏,马匹疲蔽,盔甲、弓箭、戟盾、蔽橹以及运输用的牛和大车,也要损失十分之六。

  试 笺

《孙子》论列了出国远征,物资器材、畜力、财力消耗之大,言之成理。后方供给线过长,运输补给困难,对战争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现代战争虽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然而漫长的后方供应补充,亦易为敌方现代化武器所攻击。后方联络线过长,仍然是现代化战争中的一个大问题。《孙子》强调“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至今仍宜给予重视。

 

故智将务食二敌,食敌一钟,当吾事十钟;萁杄一石,当吾事十石。

曹操曰:六斛四斗为锺。葱,豆稽也。秆,禾藁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一云:萁音忌,豆也。七十斤为一石。当吾二十,言远费也。

注 释

①故智将务食于敌:指聪明的将帅务必因粮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钟,春秋时容量单位。齐国分奴隶主、公室的“公量”同新兴地主阶级陈氏的“家量”两种。公量一钟为六百 四十升;家量一钟为一千升。从敌国夺粮一钟,可当从国内运去的 二十钟。因为节省运费。

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萁(qi 其),同“萁”,豆秸,作饲料 用也一样,一石(dan 旦,合一百二十市斤)可当二十石。

译 文

 所以聪明的将帅务求就粮于敌国。吃敌粮一“钟”抵得本国的二十“钟”;用草料一“石”,抵得本国的二十“石”。

 十一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曹操曰:与吾同也。

曹操曰:益己之强。

校 勘

卒善而养之:竹简“善”作“共”,与诸本异。如作“共”,则应释为将所俘敌卒和本军兵卒合编在一起,共养之。当时有无如此做法,待考。姑存竹简文,供后之研究。本文未从竹简。

注 释

① 故杀敌者,怒也:指全军上下的士气高昂。并非指主将个人的愤怒。

② 取敌之利者,货也:指缴获敌方财物,应给士兵物质奖赏。[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已,通“以”。是说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

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就应该奖赏首先缴获的人,并更改其旌旗(即把敌军的旗帜取下换上我军的军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车杂而乘之,是说把投降的敌卒夹杂在我军士卒中间。卒善而养之,指对俘虏来的敌方兵卒,要用和善的态度看待而供养他,“是谓胜敌而益强”。这样,打了胜仗,虽有伤亡,而我军却更加强大。

  译 文

十一

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励部队;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奖赏士兵。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励首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把车上敌人的旗帜换成自己的旗帜,派出自己的士兵和俘虏来的士兵夹杂乘坐;对俘虏的兵卒要优待和供养他们。这就是所谓越战胜敌人也越加壮大自己。

试 笺

《孙子》以前,屠杀活埋俘虏,是常见的事,因为当时还不会使用俘虏。而《孙子》能提出“卒善而养之”,实是难能可贵的主张,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十二

故兵贵胜,丌贵丽。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 犹火也,不戢将***也。

注 释

① 故兵贵胜,不贵久:兵,用兵。贵胜,贵在速胜。不贵久,就是不要持久。这是全篇的结论:用兵就是要求速胜而不要求持久。

译 文

十二

 所以,用兵利于速胜,不利于持久。

试 笺

《孙子》只强调进攻,而少谈防御;只强调速胜,而反对持久。这里就无视了被侵略的弱国,必须坚持持久的防御,等待敌军分散、疲惫,然后乘机反击之,这方面的重要性《孙子》几乎都未谈到。

 十三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①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注 释

①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里讲的是知道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的司命。司命即主宰的意思。《楚辞·九歌·大司命》五臣注:“司命,星名,主知生死。”“国家安危之主也”,讲的是了解用兵的将帅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决定性人物。

译 文

十三

 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的“司命”,国家安危的主宰。

试 笺

《孙子》认为懂得用兵的将领,能使人民得免过多的牺牲,能使国家转危为安,所以可说是人民的救星,国家安全的主宰。主将战略决策正确与否,是战争胜败的最后决定性的因素。将帅指挥正确灵活不但影响胜败,而且也直接影响本军伤亡的多少。可是片面强调“知兵之将”的作用,就不免表现出唯心史观思想的色彩

更新于:17天前

郭化若孙子译注·用间篇·第十三

郭化若孙子译注·用间篇·第十三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用间篇·第十三曹操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题 解本篇首先着重论述了解敌人内部情况之重要,但因当时间谍才开始出现,尚欠经验教训。所以只能提出用问的重要性和五种间谍的名称,保密的..

郭化若孙子译注·火攻篇·第十二

郭化若孙子译注·火攻篇·第十二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特殊战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火攻篇·第十二曹操曰: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题 解本篇简单地指出火攻对象、火攻器具、火攻时曰及火攻与内应外合。因为在《孙子》成书之前,很少大规模火攻的经验(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火攻都出..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地篇·第 十一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地篇·第 十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九地篇·第十一 曹操日:欲战之地有九。 题 解 本篇论述进攻敌国时,在不同战地——“九地”的战略问题。所谓“九地”,是指进攻敌国的深浅及所遇到的对战略行动有影响的不同地区的战略行动方..

郭化若孙子译注·地形篇·第十

郭化若孙子译注·地形篇·第十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事地理》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地形篇·第十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题 解本篇主要内容:上半是论和作战有密切关系的地形,孙子把它区分为六种,简称为六形,在作战前必须认真精密研究,以为立胜前提;下半论军队必败的..

郭化若孙子译注·行军篇·第九

郭化若孙子译注·行军篇·第九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行军篇·第九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题 解本篇主要内容是讲行军、驻军(舍营或露营)和征候判断。大概由于断简,本篇中各段各句秩序有些零乱。   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曹操曰:生者,阳也。曹操曰:..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变篇·第八

郭化若孙子译注·九变篇·第八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九变篇·第八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题 解本篇讲各种特殊情况的机断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按正常原则处置。篇内内容错杂,先讲五种地形,次讲五种情况及根据当时具体形势而应作的灵..

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争篇·第七

郭化若孙子译注·军争篇·第七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场机变》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军争篇·第七曹操曰:两军争胜。题 解本篇以“军争’’命名,意指敌我两军争胜(争利),主要论述敌对双方战略展开中互相争取先敌到达或占领战略要地,先敌展开于有利地形上布成有利态势,先察明敌人弱..

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

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实篇·第六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题 解“虚实”是《孙子》用这一对对立的范畴为篇名。篇中中心思想,是阐扬虚和实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变化的。这里说明敌军有“实”必有“虚”,无论怎样..

郭化若孙子译注·势篇·第五

郭化若孙子译注·势篇·第五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势篇·第五曹操曰:用兵任势也。题 解上篇《孙子》用“形”这一范畴名篇,本篇则以“势”名。上篇“形”着重讲客观的物质力量,本篇则主要论述主观指导上出奇和造势。前一篇孙子讲的“形”,实质上就是..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形篇·第四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题 解《孙子》用“形”这一概念(范畴)名篇,全篇主要是讲战争的胜败是由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而决定,并讲如何善于利用这些条件。形,简单地说就..

郭化若孙子译注·谋攻篇·第三

郭化若孙子译注·谋攻篇·第三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谋攻篇·第三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题 解 《谋攻篇》讲的是关于临战前进攻的计谋问题。内容包含:关于全胜的意图;进攻的目标和作战方法;战略指导关系;知胜的方法;收句提出“知彼知己..

郭化若孙子译注·计篇·第一

郭化若孙子译注·计篇·第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战略运筹》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计篇·第一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题 解《孙子》十三篇,以“计”为首篇。“计”是当时《孙子》所用的范畴,直译为计算或估计;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

郭化若孙子译注·附录

郭化若孙子译注·附录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附录《史记·孙子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再版的话》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再版的话》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孙子译注·再版的话》拙著《孙子译注》(原名《孙子今译》)承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乘这个机会,我对原书又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这里,把修改的情况略作一下交待。近年来,因为许多国家都..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前言》

郭化若孙子译注·《孙子译注·前言》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孙子译注·前言》中华民族最早在自己的广大土地上过着原始共产社会的生活。那时并没有战争,但生活水平很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私有财产、私有观念..

郭化若孙子译注·出版说明

郭化若孙子译注·出版说明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郭氏简介》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出版说明《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