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第一

繁体

不列颠·第一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

出自————《战争通史》

   罗马纪元六百九十九年夏天,即公元前五十五年的夏天,高卢总督恺撒开始对不列颠虎视眈眈。在日耳曼尼亚和高卢作战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这个海岛的重要性。该岛使他垂涎欲滴,而且已经妨碍他的计划。

他知道,岛上的居民和那些在德国、高卢和西班牙抗击罗马军队的部落同属一族。他们最近在高卢北海岸的战役中帮助过当地的部落。他们和克尔特人原属同宗,只是闭塞的海岛生活使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民族感情。不列颠的志愿军前一年在布列塔尼沿岸协助威尼蒂人作战而遭到了失败。那些从暂时被征服的高卢逃出来的难民,在不列颠受到欢迎和庇护。因此,恺撒认为,在他要迫使北方野蛮人屈服于罗马的统治和制度这一使命中,不列颠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岛上除了森林和沼泽地之外,芳草如茵,土壤肥沃。气候虽然谈不上风调雨顺,却也温和宜人。土著虽未开化,但是当奴隶,在田间或矿上干粗活,甚至充当家仆,还是有点用的。而且还盛传那里可以采集珍珠,可以淘金呢!“即使那个季节没有时间向岛上征伐,恺撒觉得只要能到岛上看看,了解当地居民的状况,熟悉一下地形、港口和登陆点,对他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对于这一切,高卢人几乎一无所知。” [ 原注:引自恺撒所著《征服高卢》。 ] 同时,其他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恺撒在三头政治联盟中的同僚克拉苏挥戈踏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征程,使罗马元老院和民众浮想联翩。这里,在已知世界的另一端,有着同样壮观的探险事业。罗马人对海洋又恨又怕,因为他们经过二百年的拼命努力,才压倒了在地中海上航行自如的迦太基人。但是一想到罗马军团要到北边烟波浩渺的海洋中,在那个遥远、陌生和神话般的岛上登陆,罗马社会的各个阶层又会激动起来,都会谈论这个新鲜的话题。

   更主要的是,不列颠是督伊德教的中心。督伊德教以各种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对高卢和日耳曼尼亚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恺撒写道:“凡是想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一般都到不列颠去。”不列颠的督伊德教徒奉行以人作祭品的邪恶教规,简直到了极端残忍的地步。森林中神秘的教士用人类所能举行的代价最大的圣礼,把自己和他们的信徒联结在一起。也许,在这个阴沉的岛上的木制祭坛上,展示了高卢部落的秘密之一。这个秘密十分可怕,令人愤慨,但却有统一的力量。那么这种可憎的风俗从何而来呢?也许是迦太基人在被入侵的罗马军团彻底消灭以前向西方世界传递的一部分信息吧?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恺撒目光远大,能预见到几百年之后的事情,而且在他所征服过的地方,都播下了文明的种子。

   于是,在公元前五十五年的夏天,恺撒从日耳曼尼亚撤回军队,毁掉他在科布伦茨以南莱茵河上构筑的规模宏伟、设计巧妙的木桥,在整个七月份里提兵西进,向高卢沿海地区,大约就是今天的加来和布伦一带远征。

   恺撒认为,不列颠人和他正在高卢征服的克尔特部落属于同宗,但是更加剽悍粗野。他率领总共不到五万士兵的十个军团,进攻一个肯定有五十万战士的好斗民族。迫于东方的压力而西迁的日耳曼人,出没于他们的另一侧翼。他对这些窜逃的日耳曼人采取的政策是,只要他们一窜过莱茵河,就立即把他们赶到河里去。虽然当时敌对双方只用淬过火的铁器作战,而且只靠严明的纪律和指挥才能取胜,但是恺撒觉得他和部下有能力完成大业。在他所经历的艰难和风险中,进攻不列颠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可是到了海边,却产生了新的问题:这里的海潮是地中海所没有的,可以经常看到惊涛拍岸。罗马的军舰和舰长尝到了北海狂涛的滋味。但是,他们毕竟曾在一年前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能吃苦耐劳和熟悉水性的威尼蒂人的舰队。他们在长竿末端绑着镰刀,割断了威尼蒂快船上的扬帆索具,跳上船去杀戮敌兵。他们控制了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海峡,使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途。恺撒承认,他无法得到有关天气、潮汛和水流的可靠情报,然而他认为,登上该岛犹如探囊取物。那个时候,还没有象两千年后由经风耐雨的船只在伟大的科西嘉征服者 [ 译者注:指拿破仑,他是科西嘉人。 ] 和不列颠之间构成的漫长防线,要紧的是在天气宜人的八月份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派几个军团登上距他们最近的海岸,看看这个陌生的海岛上究竟是怎样一幅景象。

   恺撒在离开莱茵河,穿过高卢北部,可能是经过兰斯和亚眠向海岸进军的时候,派出一名军官乘战船侦察不列颠岛的沿岸。当他到达今天的布伦附近的地方或者是索姆河的入海口时,这名军官同其他熟悉情况的人、商人、克尔特王子和不列颠的叛逆者正在那里等着迎接他。他把打败过威尼蒂人的这支军队集结在离不列颠最近的两个港口或者说两个出海口,等待宜于扬帆横波的日子。

   即将在历史上第一次同伟大的世界联结起来的这个海岛,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近年曾经从斯万斯科姆的石堆中发掘出一个显然是二十五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生物学家发现,这个头盖骨与装着我们这些脑子的头盖骨有明显的区别,但并没有理由说明,我们这位生活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不会干出人类在所难免的罪行和蠢事,也不会表现出人类固有的弱点。有证据表明,在一个漫长的、几乎是静止的时期里,男人和女人赤身露体,或者裹着兽皮,在原始森林中觅食,在广漠的沼泽地里奔走跋涉,猎取自己的同类和其他野兽,象历史学家特里威廉所描绘的那样,以欣赏百鸟争鸣为乐 [ 原注:摘自《英国史》(History of England)。 ] 。据说那时候,整个不列颠南部的可猎物只能养活七百个家庭。这些居民真是天之骄子。只有七百户人家,又有这么好的一块土地,而且除了玩耍和格斗就再也没有别的活好干了。当时,人们已经发现,石头比拳头更顶用。他们的子孙常在石灰石和砂砾中挖掘,寻找大小合适、质地坚硬、可以当作战斧的坚石,藉以生存。但是到那时为止,他们只学会把这种石头打成租糙的工具。

   冰河时代末期,气候发生了变化,旧石器时代的人以狩猎为生的文化也随之衰落了。又过了很长的时期,接二连三的入侵把新石器文化带入了西部的森林地区。新来的人懂得原始的农业技术。他们扒开泥土,播下了可吃的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他们挖土坑或打洞,为了安全而聚居在一起。随着岁月的流逝,垃圾逐渐把洞塞满了。不久,他们便用土在山顶筑起围墙,晚上把家畜关在里面。在阿维伯雷附近的温德米尔山上,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原始时代的设计师们为保护人畜而作出努力的痕迹。而且,新石器时代的人还发明了一种办法,能把石头打磨成完美形状的杀生工具。这象征着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许多东西尚待发明。

   在这时期,似乎“整个西欧都住着同属一族的长颅人。他们的外表,尤其是肤色,有些不同。一般说来,北部的人白一些,南方人则黑一些。不过,他们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后来,东方的圆颅移民挤入了长颅人的这块领地。人类学家把这些圆颅移民叫做‘阿尔卑斯’人。曾经侵入不列颠的大多数民族都属于西欧长颅人,因此和岛上的土著基本相似。结果,尽管这些新来者之间打些差异,不列颠的趋势一直是形成和保持比较一致的长颅民族”。 [ 译者注:摘自柯林伍德和迈尔斯所著《罗马时代的不列颠》(Roman Britain)。 ]

   在英国发现的历代的人类头盖骨中,绝大多数是属于长颅或中等长度的头颅。可是人们知道,比克人和其他圆颅人也曾经侵入许多地方,他们定居下来,自成体系。青铜器时代晚期几乎普遍实行的火葬,毁灭了长颅人和圆颅人结合的一切痕迹,但二者无疑是曾经存在的。罗马时代停止了火葬而恢复墓葬,根据当时的一些遗迹,老派人类学家说,他们断定有一种典型的罗马布立吞人。其实,这种人可能远在罗马人征服不列颠之前就形成了。随着人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可以看出早期对人种的分类是不够确切的。

   在远古时代,不列颠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一块广阔的平原把它同荷兰连接起来。泰晤士河和莱茵河在这块平原上汇合,然后向北奔流而去。由于地壳的一次轻微变动,这块平原下沉了几百英尺,把大西洋的水放进了北海和波罗的海。在我们所了解的这些变迁中,另一次很重要的地震劈开了多佛和格利斯纳茨之间的峭壁,由于大西洋潮水的冲刷及其涨落便形成了多佛海峡和英吉利海峡。这些沧桑之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直到最近,地质学家们还认为,这些变化远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但是,带有条纹的粘土和挪威冰川的沉积物逐层逐年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状况。而且,现代科学使人们发现了考证年代的其他方法。根据这些方法和其他手段,人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断定史前数万年的年代和气候变迁的阶段。通过这些阶段可以确定,英国森林中的橡树是什么时候在比较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取代了松树,而这些植物的化石可以提供详细的佐证。拖网渔船常常从北海底捞出树木的残枝,用气候变迁的各个阶段衡量一下,得出的结论是,不到九千年前,现在汹涌澎湃、水深百米的地方曾经生长着橡树。当知识丰富的埃及人在兴建金字塔中艰难地探索古代撒卡拉遗迹的时候,不列颠仍然只是欧洲的一个岬角,或者说同欧洲只有一衣带水之隔。这一衣带水后来才逐渐形成多佛海峡。

   当我们的海岛仍然同欧洲大陆相连的时候,人类的破坏手段又有了一大改进。铜和锡被发现并被开采出来。其中一个太软,另一个用起来又嫌太硬,但是一经人类的智慧把它们融为一体,就开创了青铜器时代。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青铜器武装起来的人可以打败手持石器的人。人们为这一发明而欢呼,青铜器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欧洲大陆的青铜武器和工具侵入或曰渗入英国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世纪。有许多事情,往往在二、三十代人之后,才能看出明显的变化。柯林伍德教授为我们描绘了青铜器末期的图景。他说:“总的说来,同欧洲大陆相比较,不列颠是个落后的国家,文化处在原始阶段,生活格调平庸而呆滞,由于受到外国的入侵和影响,它取得了一些进步。它的居民不是住在孤寂的农庄里,就是住在全是草棚的村子里,选择的位置多半是河边的卵石地带,或是象灰质丘陵和鲕状岩高原那样的沙土地带。当时,这些地方的灌木丛大部分已经消失了。每个定居点周围都有些小块的田地,耕地的工具是赫布里底群岛上的佃户直到不久前还在使用的那种人力犁,或者充其量是一种轻便的牛犁。这种牛犁只能把地皮划一下,不能把草皮翻过来。人死后火化,骨灰用瓮装起来,埋在一般的公共墓地。这个地方的住户稳定,居民勤劳,他们以农牧业为生。这种农牧业无疑是由渔猎发展起来的。他们在没有转盘工具的情况下能制造粗糙的瓷器。他们仍然用锋利的石头做箭头一类的东西,但是偶尔也有浪迹四方的铜匠来光顾一番。这些铜匠能打造剑、矛、斧头和其他许多器具,如镰刀、木匠的工具、车辆的金属部件、水桶和大锅等。当时这里没有城镇,真正的防御设施也很少,居民在军事上处于无组织状态,政治生活既简单又落后。当然,贫富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因为从这个时期的许多金属制品可以看出,这些物品的主人是相当富有和奢华的。”

   根据大多数权威人士的意见,不列颠南部的青铜器时代末期是公元前一千年到四百年之间。

   这时候,随着发明创造的进展,人类的舞台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因素:铁被开采并锻造出来了。用铁器武装起来的人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杀戮使用青铜器的人。从这一点,我们可以透过几千年的时光,清楚地看见和我们一样的人。用现代的眼光看,能够用铁器杀死自己同类的两足动物,显然是人,是我们的兄弟。要打碎头骨,不管是长颅人或圆颅人的,最管用的是铁器。这是毫无疑问的。

   铁器时代同青铜器时代交错在一起,它带来了一种较好的、较高级的社会形式,但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却非常缓慢,他们长期形成的风俗也是一点一点地缓慢地改变的。可以肯定,青铜器一直应用到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这种情况在不列颠北部尤其突出。

   在恺撒把目光转向本岛以前,铁器在岛上冲击着青铜器的地位。公元前五百年以后,来自欧洲大陆的一系列入侵,逐渐使本岛的南部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柯林伍德教授说,“总的说来,在东南部,从肯特到科茨沃尔兹和瓦什河,到处都有村落能够制造具有铁器文化特点的陶器。可以看出,许多村落的生活方式同青铜器晚期没有什么区别。它们不是农庄,就是村子,位于河边卵石地带或石灰质高原地区,周围有小块的田地,一般都没有防御设施。死人多半火化。粮食贮藏在地下的坑里,碾米用的是原始的小手磨,而且还不是一块石头在另一块上转动的那一种石磨。当地居民还饲养牛、绵羊、山羊和猪,仍然使用青铜器,甚至石器,铁器少得可怜。不过,从陶器式样的变化上倒是可以断定这些村落的年代。但是,这些陶器仍然不是在转盘工具上做出来的。”

   铁器时代移民的迁入,使新石器时代以来已经无人建造的山顶营盘又时兴起来。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不列颠有人居住的地区建起了许多这种营盘。这类营盘周围筑有一道壁垒,有的是石头的,但一般是土的,外边加一层木桩,还挖一条深沟加以保护。

   壁垒的规模一般都不很大。虽然考古工作者在一些地方发掘出了木头岗楼的残迹,入口的构造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些营垒不仅仅是避难所,有许多是内有私人住宅的定居点,长期有人居住。它们似乎并非用于防御外国侵略者,相反,倒象是由于铁器时代的外来移民成倍增加并发展成部落制度而逐渐产生的。这种部落制度也就是后来部落战争的起源。

   在铁器时期滚滚而来的克尔特人入侵浪潮中,他们最后一批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初期来到的。“贝尔吉部落 [ 译者注:贝尔吉部落原属于克尔特族。 ] 到了肯特,分散到埃塞克斯、哈福德郡以及牛津郡的部分地区,这个部落的其他支系……后来……分散到汉普郡、威尔特郡、多塞特郡以及苏塞克斯的部分地区。” [ 原注:摘自达比所著《英国历史地理》(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第四十二页。 ] 善于驾驶战车和骑马的贝尔吉人在入侵者当中无疑是最开化的,他们此时到了海岛的内地,他们不那么迷恋于当地人所信赖的山顶要塞,在山谷里建起新的城镇,有时甚至在顶峰有古堡的山麓兴建城镇。他们还首次把银和铜的币制介绍进来。这些后来者在不列颠成为贵族部落,压迫土著民族,他们在东边建立了惠特汉普斯特德、韦鲁拉姆(圣奥尔本斯)和卡姆勒多纳姆(科尔切斯特),在南边建立了卡利佛(锡尔切斯特)和万塔贝尔格罗姆(温切斯特)。他们是从高卢的居民中分出的一支,因此同高卢人很相似。这个活跃、机敏、正在征服和统治他人的民族所到之处,都能安然而迅速地站稳脚根,也许还希望维持长期的统治。但是,在他们的背后似乎一直可以听见罗马军团的脚步声,因此,他们必须立即对付比他们更强大的敌人、更高级的统治系统和战争机器,以保卫已经赢得的锦标。

   当时,罗马的核心人物和最高阶层对西方的这个群岛只有模糊的印象。“最早的地理学家认为海洋环绕着大地,并不知道还有什么岛屿。” [ 原注:摘自《古代》(Antiquity)第一卷第一八九页。 ] 大约公元前四四五年,希罗多德听说在遥远西方的神秘海岛上有锡。他把这几个岛叫做卡锡特利德,但是他还比较谨慎,只把它们看作寓言中的岛屿。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马赛人皮特阿出海航行两次,实际上环绕不列颠群岛一周。他宣布,在海上确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普列坦群岛——阿尔宾岛和厄尼岛”。可是,别人认为这是一派胡言。直到他所居住的世界消失以后,他的发现才受到世人的赞赏。但是,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罗马人就确信有三个大岛:阿尔宾、厄尼和图勒(冰岛);它们位于世界的边缘,岛上的一切都是十分奇异的。当时,岛上锡制品的外销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从波里比阿写于公元前一四〇年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方面的问题至少已经在经济著作中得到充分的论述。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比恺撒从布伦出发时了解的情况多得多。下面是他的一些印象:

   “不列颠内地的居民根据祖祖辈辈的传说自称为当地土著。而在沿海一带居住的贝尔吉移民,则先是为掠夺和战争而来,尔后才定居下来种田的;他们绝大多数还保留着自己原来部落的名字。不列颠人口众多,象高卢人那样的住宅鳞次栉比,而且牛群遍野。他们用的钱是铜币、金币或固定重量的铁锭。在内陆可以发现锡,沿海有少量的铁,他们用的铜是进口的。那里象高卢一样盛产各种木材,只是没有山毛榉和枞树。他们认为,吃兔子、鸡和鹅是非法的,饲养它们仅供玩赏。气候比高卢温和,没有那么寒冷。

   “在肯特这个地道的沿海地区,居民是最开化的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同高卢人没有什么区别。内地的大多数部落都不种玉米,而是以奶和肉为食,身上裹着兽皮。布立吞人都用靛青把他们的身体染成蓝色,因此在战斗中他们的样子显得更加可怕。他们蓄着长发,除了头上和上唇外,全身刮得精光。十多个男人,尤其是兄弟间或父子间,可以共妻,但是在这种群婚生活中生出的孩子,算做和他们的母亲同居的第一个男人的后代。”

   公元前五十五年八月底的一个午夜,恺撒率领两个军团和八十只运输船,向不列颠扬帆出征。东方发白的时候,他望见了多佛的灰白悬崖,同时也发现崖顶布满了守备的军队。他估计这里“不适于登陆”,因为从崖顶投下的石头可以打到海滩上由于是,他抛锚一直等到退潮,才又向前航行七海里,在第尔和瓦尔摩之间平坦的海滩上登陆,进攻阿尔宾。但是,布立吞人观察到了恺撒的行踪,便在岸上随之移动,准备迎击。接着就出现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个场面。岛上的人随着他们的战车和骑兵,冲进岸边的浪花中迎击入侵者。恺撒的运输船和战船在深水的地方停住了;军团的士兵不知水有多深,在纷纷投来的标枪和石块中犹豫不定。但是,第十军团的旗手举着神圣的鹰旗跳入水中,恺撒这时带着装有石驽和火箭的战船进攻布立吞人的侧翼。罗马人受到了鼓舞和支持,跳入水中,尽量保持着队形向敌人冲去。双方在浪花汹涌的水中进行了短暂的激战,但罗马人还是打到了岸边。他们一摆成阵势,很快就把布立吞人打得狼狈逃窜。

   可是,对于恺撒,登陆仅仅是重重困难的开端。运载骑兵的十八只船是在他动身三天后出发的。这些船只在能望见恺撒军营的时候,突然遇到一阵狂风,沿着英吉利海峡向南漂去,后来幸好回到了欧洲大陆。月圆时海潮高涨,可是恺撒却不懂这个道理,因而停泊着的舰队损失惨重。他说:“一些船只被打坏了,其余的船只也都失去了锚链、锚和其他索具,不能航行了。这自然使全军惊恐万分,因为他们既没有任何其他船只可以返航,又没有材料修理船只;而且,他们都知道,他们原来计划回高卢过冬,因此根本没有准备在不列颠过冬的粮食。”

   海滩之战以后,布立吞人曾经求和。但是他们一见到入侵者的困境,又产生了新的希望,于是就中断了谈判。他们以众多的人数袭击正在搜索粮食的罗马军队。然而,受到攻击的军团事先并没有忽略防备措施,他们的纪律和盔甲也再次发挥了威力。仅靠军营周围玉米地里的粮食,就能供两个军团维持两个星期,足见岛上粮食是何等之多。布立吞人屈服了。他们的征服者恺撒只规定了一些名义上的条件。他拆毁许多船只用来修理好其余船只,高兴地带着人质和俘虏回到欧洲大陆。他从来没说过这次远征是成功的。为了取得较好的战绩,第二年他带着五个军团和一些骑兵,乘着八百只船再度乘风破浪而来。岛上的人被这庞大的舰队吓住了。登陆者没遇到抵抗,但是大海再次捉弄了恺撒。他在已经深入内地十二英里的时候接到报告说,一场大风暴毁坏了大批船只。因此他又回到海边,并且不得不花十天的时间,把所有的船只拖上岸来,把修筑好了的部分营垒加固一番。随后,他又开始向内地进军,轻而易举地捣毁了布立吞人在树林中用木桩围起来的栖身之所,然后在布伦特福附近渡过了泰晤士河。但是,布立吞人有了卡西维罗尼斯做他们的领袖。他掌握当时条件下的战争艺术,让大批缺乏训练的步兵和农民解甲还乡,自己率领战车和骑兵同入侵者角逐,恺撒对这种车战曾经作如下的详细描述:

  在车战开始时,布立吞人驾着战车遍地而束,同时投掷标枪。一般说来,狂奔的战马和车轮的嘈杂声,足以使敌人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在自己的马队冲开一个缺口之后,他们便从战车上跳下来,徒步作战。同时,战车的御者向后稍退,把战车摆到合适的位置上,使他们的主人在寡不敌众的时候,能够顺利地退到自己的阵线中去。他们就这样把机动部队的灵活性同步兵的稳定性结合起来,而且经过每日训练,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即使在陡峭的斜坡上,也能控制住奔驰若飞的战马,能迅速勒马停蹄,或转辔他去。他们能沿着车辕跑动,站到车轭上,然后象闪电一般回到车里。

   卡西维罗尼斯避免同罗马军团正面作战,他派机动力量去骚扰进犯中的敌人,切断敌人同筹粮部队的联系。但恺撒还是夺取了他的第一座堡垒。当地部落开始求和;要捣毁恺撒在肯特的濒海基地的周密计划也破产了。在这个紧要关头,在战术和策略上都很谨慎的卡西维罗尼斯经过深思熟虑,同恺撒谈判达成协议,再交出一些人质,并保证归顺纳贡。作为回报,恺撒再度满意地撤离不列颠岛。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恺撒深夜启程,黎明时所有舰只安然返回大陆”。这次,他宣称征服了海岛。他举行了凯旋仪式,布立吞俘虏们跟在他的后面垂头丧气地走过罗马的大街。在以后近一百年的时期中,再也没有侵略军在这个岛上登陆。

   关于卡西维罗尼斯,我们知道的很少,但愿以后不列颠岛的守卫者将取得同样伟大的成就,将采取同样适应环境需要的措施。他留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一位谨慎能干的首领,其才能和功绩,倘若不是表现在这偏僻的舞台上,或许可以同费边·马克西姆·康克蒂特相媲美。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在战争的旋涡中进入了二十世纪。她投入了近五十万部队,这是她有史以来向海外派出的最大一支军队。南非的冲突起初只是小规模的殖民冲突,不久便需要全国作出极大..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八六年夏,人们并不能立即看出,在爱尔兰自治问题上的分歧使英国的政治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索尔兹伯里政府依赖自由党反对自治派,这一派在国会和..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格拉德斯通于一八八零年再次担任首相时,他的处境不如他在十二年前任职时那样顺心。那时内阁坚定,党内统一,通过了许多改革法案。如今表面上前程似锦,因为他在胜利..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国发展成世界上头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她的人民正忙于完成美洲大陆的拓殖活动。南北战争开始时,从大西洋岸边向西拓居的运动已经进行了二百五十年,拓殖地..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大西洋彼岸,北军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但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是在战败的南方恢复秩序和繁荣。谢尔曼军队所经之处和弗吉尼亚平原等南方大..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历史进入了长期的、承先启后的、迅速发展的时代,即进入了格拉德斯通和迪斯雷利担任首相的时代。这两位伟大的议会活动家在一八六八年到一八八五之间交..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当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严峻的考验、狂躁不安的拿破仑三世巩固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之时,莱茵河彼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八六一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腓特烈大帝之后登..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邦联失败了。南北战争中相当长的最后阶段,是北方征服南方的阶段。在钱塞勒斯维尔和葛底斯堡战斗、维克斯堡战斗、查塔努加战斗和奇卡莫加战斗发生之后,战争在同年..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三年春,波托马克河兵团和北弗吉尼亚兵团在拉帕哈诺克河两岸继续对峙。素有“勇士乔”之称的胡克曾在安蒂坦河战斗中指挥一个军而威名远扬..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波普将军在一八六二年八月一日抵达前线。这位新指挥官的任务就是在麦克莱伦部队从詹姆斯河一线回来同他会师之前,在不打大仗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战果。华盛顿..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形势对南方极为不利,人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设在里士满的邦联政府和司令部不断接到令人忧郁的报告和数字,南方的处境似乎十分困难。北方彻底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零年,决定性的总统选举开始了。二月,南方的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要求北方各州废除《人身自由法》,停止干扰一八五零年颁布的《追捕逃亡奴隶法》的执行,服..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八五零年以后的几年里,美利坚合众国的前途使美洲充满希望,使欧洲既羡慕又嫉妒。美洲大陆已被征服,得到哺育。在十年之间,美国的进出口和国内贸易增长了一..

美国史诗·第八

美国史诗·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标志着美国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在此之前,美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主要受欧洲的影响。随着一八一二年反英战争的结束,美国开始注意国内问题,背靠大西洋,把目光转..

英语民族的迁徙·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

英语民族的迁徙·(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很久以前,澳大利亚就已进入人类的想象世界。早在希罗多德 [ 译者注: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有“历史之父”之称。 ] 时代,人们就传说在..

英语民族的迁徙·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的垮台急剧地加速了各国占领世界荒凉地区的活动。同拿破仑的长期斗争阻止了英语民族的扩张,可以用来建立第二大英帝国的人力和船只尽数耗费在..

帕默斯顿·第五

帕默斯顿·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帕默斯顿年逾古稀,仍在主持国政。除了托利党组阁的一小段插曲之外,他在一八五五年以后的十年里始终是英国首相。同俄国签订和约以后,他很快就遇到了另一次危机。这次危机也..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生活一如既往,只是由于通过重要的《改革议案》而略有变化。约翰·拉塞尔勋爵领导下的辉格党人是当时的执政者。拉塞尔家族从亨利七世时代就开始..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三零年,欧洲的良主势力又开始抬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建立了奥尔良王族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新国王路易·菲利普是革命党人菲利普·厄加利代的儿子。 菲利普·..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在英王乔治四世执政的十年期间,传统政治力量的格局迅速解体。一百多年来,辉格党和托利党在下议院就各种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同时,辉格党内部也进行着斗..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欧洲在一八一五年夏天实现了和平。这次和平比较持久,虽有内部骚乱和局部冲突,和平却一直维持到德意志扩张取代法国优势之时。在同法国革命和拿破仑..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欧洲和美洲沉浸在和平的气氛之中。波旁王族的一个年迈、顽强而放任的成员登上了法国王位,他对亲戚、谋臣和追随者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他的拥护者比他更..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詹姆斯·麦迪逊是一八零九年三月选出的美国新总统。他在杰斐逊手下担任国务卿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比较固执,处理具体问题的艺术和判断能..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欧洲政治事务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在美国提了出来,全国普遍掀起有关法国革命的辩论。以法国革命为榜样的相应组织在杰斐逊思想的影响范围内到处出现,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军从海上撤离拉科鲁尼亚之后,西班牙便没有能够阻止法国元帅行动的有组织的军队了。各地的西班牙军队相继失败,只有无法消灭的游击队还在继续活动。..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皮特的后继者坚决进行战争,可是不如他那样内行。从一八零六年一月皮特逝世到一八零九年威灵顿上台这三年里,战争形势对英国很不利。她徒劳无益地远征地中海沿岸地区,..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零四年,皮特重新上台。他全力恢复英国的作战能力。英法再次开战以来,英国单枪匹马地对付拿破仑,在她历史上最困难的两年里单独坚持了战争。由于皮特的努力,奥地利..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辉格党人,尤其是改革派和激进派起初对法国革命抱欢迎态度,不久他们便为其过火的行动而感到失望。十八世纪的伦敦经历过大规模的动乱,但在威尔克斯时代的打乱和一七..

法国革命·第十八

法国革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八九年震撼法国大地的巨大变革同世界上的历次变革有着根本的区别。英国曾在十七世纪经历了王室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大转移,但国家的基本制度未受触动,或者至少很快就恢复了,..

美国宪法·第十七

美国宪法·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美洲独立战争已经结束,十三个殖民地获得了自主权。它们在战争中为自己的原始政治组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们根据一七七七年签署的《联邦条例》建立了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这个..

小皮特·第十六

小皮特·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罗金厄姆侯爵长期等待着组阁的机会,可是当一七八二年三月这个机会终于来到时,他的寿命只有四个月了。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投降一事对英国社会的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野心..

印度帝国·第十五

印度帝国·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作为贸易机构建立起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迅速地发展成幅员辽阔的帝国。一七零零年前后,只有一千五百名英国人..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七年,华盛顿在费城北面的瓦利福奇避冬。每次战斗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开小差,他的军队只剩下九千人马。到了春天,部队还会减员三分之一。他们缺少衣物和..

独立战争·第十三

独立战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五年五月,美洲殖民地在宾夕法尼亚的恬静小镇费城的建筑业工会议事厅再次召开大陆会议。代表们是德高望重的律师、医生、商人和地主,他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紧..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乔治三世继位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在原则上和法律上,国王在决定政策、选择大臣、任用官员和确定支出的问题上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权力。数百年..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五六年十一月,皮特初次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当时腓特烈大帝宣称:“英国长期处于临产的剧痛中,但她终于生下了一个伟人。” 自马尔博罗以来,还没..

美洲殖民地·第十

美洲殖民地·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皮特的上台和他指挥的世界性战争的胜利,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必须来研究一下美洲殖民地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悄悄地逐渐发展的情况。在十七世纪..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反对派强加给沃波尔的英西战争不久便扩大为一场欧洲大战。英国本想在西班牙殖民地和西班牙本土进行海陆战争,没想到却卷入欧洲战争。这次..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南海泡沫”的丑闻激起了托利党人的希望,他们似乎即将作为一支政治力量重新上台。辉格党政府已经信誉扫地。流亡国外的博林布鲁克此时满怀希望,同他在英..

汉诺威王朝·第七

汉诺威王朝·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一四年夏末,英国举国上下等待着乔治一世国王的到来。九月十八日,乔治在格林威治登陆。这位幸运的德意志王子不会讲英语,对自己的新王国也毫无热情。对他来说..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人注视着英国宫廷的一举一动。欧洲各地都知道,马尔博罗对安妮女王的影响已经消失。哈利通过巧妙的手腕和艾比盖尔的帮助力图建立托利党政府,以结束人人厌倦的战争。..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次彻底的胜利之后,荷兰人不愿再作必要的努力。他们在一七零二年曾经可怜地蹲在内伊梅根城墙的墙垛后面,英国的新指挥官手提军刀请他们出战,不过这已..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们认为安妮女王统治时期是英格兰空前强盛的时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马尔博罗的军事天才不同凡响,他为女王献策时能够深谋远虑,这使日益强大的英..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西班牙王位战争爆发之时,双方不愿大动干戈,这是战争史上尚未出现过的现象。欧洲已经筋疲力尽,它的幻想也已经破灭。威廉和路易十四之间建立的新关系,反映了“海上..

大陆战争·第二

大陆战争·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国王刚刚出发去参加大陆战争,失去军队保护的不列颠岛便受到入侵的威胁。路易十四计划进攻英格兰,因此詹姆斯国王有了复辟的希望。两年来,詹姆斯二世在圣日尔曼的流亡..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岳父赶下不列颠王位的伟大亲王威廉,从童年开始就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活。他幼年丧父,终身无子。他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因为他是为了国家的..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奥朗日亲王威廉密切注视着詹姆斯国王的行动。海德兄弟二人丢官不久,出类拔萃的荷兰人戴克维尔特使作为威廉的使节到达伦敦,其任务是代表他请求詹姆斯采取比较温和的措..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詹姆斯一世执政以来,王权同国会的斗争一直左右着英格兰社会。现在,这一斗争又恢复到它开始时的状况。八十年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君主政体在表面上几乎恢复..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二世发现新的国会选举并没有使他的处境有任何好转,便使国会又休会了一年左右。在这次休会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初次得到应用,这两个党派从此使不..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六七三年二月的国会会议上,查理二世了解到,他的臣民对于同荷兰新教共和国进行战争感到厌恶。在他主动卷入的这场战争中,他不是英格兰贸易的保护者,而是路易十四的..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请回国王的这届国会是一个力量均衡的国会,代表全国的对立势力。它成功地解决了恢复王政所遇到的政治问题。然而,它不是合法的立宪机构,因为它不是国王下令召开的。人们认为..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留下的真空是无法填补的。他在临终时指定他的长子理查德为继承人,但他的话“模糊不清,而且不完整”。理查德被他的政敌谑称为“摇摇欲坠的家伙”,他心地善..

护国公·第二十

护国公·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君主制不复存在了。上议院已被撤消。英格兰的国教陷入瘫痪状态。下议院剩下的议员也寥寥无几,被人轻蔑地称为“残余国会”。他们自以为身居高位,是国会事业的最后一点标志。他们认..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处决查理之前,英格兰共和国甚至就诞生了。一六四九年一月四日,一小撮屈从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下院议员决定:“除了上帝,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基础……英格兰下议院是由人..

弑君之斧·第十八

弑君之斧·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到一六四六年春天,保皇派完全失去了对议会军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雅各布·阿斯特利爵士随着国王的最后一股部队在斯托昂瑟沃尔德 [ 译者注:英国的一个小集镇。 ] 的战斗中失败被..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一六四四年初,查理国王控制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他在牛津有规模可观的国会。他在军事上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但苏格兰人的入侵扭转了局势。他们在大军南下的..

大叛乱·第十六

大叛乱·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同国会在一六四二年的头几个月里进行的谈判,只是加深了双方的分歧。他们都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圆颅党 [ 译者注:即英国议会派,其成员皆剪短头发,故名。 ] 的一名军官写道..

国会造反·第十五

国会造反·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各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强迫国王去做他最担心的事情。苏格兰侵略军占领了达勒姆和诺森伯兰。他们的领袖同英格兰的议会势力和清教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提出了对苏格兰有影响的..

个人独裁·第十四

个人独裁·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的个人独裁并非悄悄地或逐渐地建立起来的,他公开宣布过自己的意图。他说:“我们通过经常召开国会会议已经向人民表明,我们是喜欢让国会发挥作用的。然而,它最近滥用权..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即位不久的查理一世的情况有许多记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对此深有研究的日耳曼历史学家兰克的手笔。他写道,查理一世“刚满二十五岁,可谓风华正茂。他骑在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