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第二十

繁体

护国公·第二十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

出自————《战争通史》

   君主制不复存在了。上议院已被撤消。英格兰的国教陷入瘫痪状态。下议院剩下的议员也寥寥无几,被人轻蔑地称为“残余国会”。他们自以为身居高位,是国会事业的最后一点标志。

他们认为,在未来的长时期里,英格兰仍然需要他们来掌舵。克伦威尔在爱尔兰和苏格兰作战之时,这里信奉清教的要人通过他们选定的政务院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他们在极力鼓吹宗教观点的同时,制定了比较实际的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激起了强烈的公愤,倒是颇有力量。这些人在战争中形成寡头政治集团。他们仍在进行战争,必须筹集军费。当时军费的主要来源是货物税和财产税,现代英国的财政制度中仍有这种税收。失败的保皇派和被禁止的罗马天主教徒显然是政府岁入的直接来源。他们被处以大笔的罚款,上交罚金以后,只能留下一部分地产。许多土地进入买卖市场。查理二世复辟以后,只归还直接没收的土地,因而出现了地产再分配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是在同一个阶级内进行的,却使新的土地所有者当中产生了一个自私自利的集团。后来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辉格党及其遵循的原则。王政复辟以后,英格兰政治生活中除了两个宗教派别之外,又出现了俗界的两个绅士阶级。这两个绅士阶级的利益、传统和思想互相对立,但他们都以土地为基础。他们是存在已久的两党制度的牢固基础之一。

   残余国会颇有民族主义的倾向,它既采取保护贸易的政策,又十分好斗。它颁布了《运输法》,规定进口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输出国船只运载。荷兰人控制着波罗的海贸易和印度群岛的香料贸易,并且垄断了鲱鱼的捕捞。残余国会同荷兰竞争,结果同这个信奉新教的姐妹共和国开始了英国历史上首次主要由于经济原因而进行的战争。萨默塞特郡的商人罗伯特·布莱克受命为海军司令。他在内战中颇有名气,在航海方面却是个门外汉。他在“海军将领”中大名鼎鼎,首屈一指。他象鲁珀特王子那样,证明海战同陆战是一个调子,只是换一种乐器而已。英格兰海军可以轻易地对付荷兰人和比比皆是的保皇派海盗。布莱克不久便学会了如何向海军舰长们下达命令,并且整饬纪律,加强了团结。在同地中海海盗的最后一次战斗中,他证明了船上的舷炮齐射能压制公认无敌的陆上炮火。

   由于克伦威尔在外进行战争,残余国会才能够逐渐得势。他凯旋以后,看到人们对残余国会积怨甚深,不禁大惊。国会缺乏代表性也使他感到意外。更主要的是,他发现一直为上帝南征北战的铁甲军十分讨厌那些摆布他们并负责他们军需的文官。他努力在已经缩小的国会和它的巨大军事机器之间进行调解,同时也不得不对国会提出批评。他反对同信奉新教的荷兰进行战争,抨击侵犯传统权力的执照法和叛国法。他还看出残余国会议员的“傲慢、野心和自私”。他预见到,如果残余国会能够永久地实行统治,那么将会出现可悲的局面。拿破仑从埃及回到法国以后,根本无视督政府,克伦威尔也是这样对待残余国会的。残余国会这个寡头集团仍然一意孤行。他们以为,处死查理一世以后,国会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便确立无疑了,因此他们对脚下正在动摇的基础满不在乎。克伦威尔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看法,他斩钉截铁地说:“除非军队扯着这些人的耳朵把他们从宝座上揪下来,他们是不会离开的。”

   一六五三年四月二十日,克伦威尔带着三十名火枪手来到国会。他落座以后听着议员的辩论。过了一会,他站起来发言。他越讲越愤怒。最后他说:“过来,过来,我不让你们再胡说八道,你们根本不能代表国会。”他召进火枪手,命令他们把议员赶出会场,锁上大门。议员们怒气冲天,何况他们多半是脾气暴躁的人。克伦威尔把他们赶到街上以后,看到了象征议长权威的权杖。他问道:“这个小玩艺儿怎么处理呢?把它拿开!”当天晚上,有人在下议院的门上用伦敦方言写了一句俏皮话:“本宅出租——不附带家具。”塞尔登和科克为之作出艰苦努力、皮姆和汉普登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就此寿终正寝。从西门·德·孟福尔时代到权力请愿书这几百年中,人们所确立和珍视的立宪程序和保护措施暂时被抛弃了。一个人的意志成为英国的主宰。人们感到疑惑不解,不禁向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随后,他们爆发出战斗的激情,奋起捍卫长期努力所取得的果实,维护英格兰的传统。

   拿破仑在雾月十八日解散共和国的立法机构以后,兼任天主教修道院院长的议员西哀士回到巴黎对督政府的同僚说:“先生们!我们有了主人。”英格兰——应该说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此刻也有了主人,但仅仅如此而已。这个主人同十八世纪那个名噪一时的冒险家多么不同啊!拿破仑十分自信,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无所顾忌。他要夺取最高权力,任意行使这种权力,直到他及其家族控制全世界。他知道历史与自己无关,也知道自己无法控制遥远的未来,但他只要能夺取眼前的权力,就心满意足了。

   克伦威尔有时诡计多端,十分残忍,但他平时却是个优柔募断、感到内疚的独裁者。他承认自己实行专横的统治,并且为此感到难过,可是他又聊以自慰地说,他的权力受之于天,得之于民。如果真有光明乐土的话,难道他不是上帝选来保护人民的又一个摩西 [ 译者注:基督教《圣经》中率领希伯来人摆脱埃及人奴役的领袖。 ] ,奉命把他们领向迦南地方吗?难道他不是唯一能够保护“国内几种神圣教派”的将军,尤其能够保护上帝忠实仆人的财产不受保皇派和疯狂、贪婪的平均派侵犯的将军吗?难道他不是已经解散的国会所任命的全军总司令、国家大权的唯一控制者、或者象他所说的“对三个国家拥有无限权力的人”吗?

   克伦威尔谋求个人的权力,只是为了使事情按照他的看法得到解决,这些事情同他本人和他的名望无关,而是同他青年时期所梦寐以求的英格兰有关。他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落伍巨人,是个“土里土气的都铎王朝绅士,可谓生不逢时”。他希望看到苏格兰和爱尔兰俯首归顺,看到英格兰成为“西方世界所畏惧的强国,有顽强的自由民、正直的地方官、博学的牧师、蒸蒸日上的大学和无敌的舰队” [ 原注:摘自G.M.扬的《查理一世与克伦威尔》一书。 ] 。在外交方面,他仍然同西班牙舰队对抗,渴望率领他的铁甲军同宗教法庭的迫害活动或者同盲目崇拜意大利教皇的行为进行斗争。这些东西已经成熟,可以用镰刀收割了。它们不是可以用马斯顿荒野战斗和内斯比战斗中砍倒保皇派以及在韦克斯福德和德罗赫达铲除天主教徒的同一把镰刀收割吗?精干忠实的政务院秘书约翰·瑟洛指出了明摆的事实:西班牙在走下坡路,而由里舍利厄和马扎兰实现统一的法国在不断壮大,并对英格兰构成潜在的威胁。可是他的告诫不起作用。独裁者克伦威尔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磨刀霍霍,准备打击堂吉诃德 [ 译者注: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所著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 以及托基马达 [ 译者注:十五世纪西班牙宗教法庭第一任大法官。 ] 的后继者。

   克伦威尔外交政策的成败影响着查理二世的整个时期。他企图促进新教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满足英国贸易和海运的具体需要。一六五四年,他结束了两年前爆发的英荷海战。他提出英荷两个共和国结盟的积极建议,这个联盟将成为新教大联盟的基础,不仅有能力自卫,也能够进攻天主教国家。荷兰领导人知道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已经败北,愿意在尽量不影响贸易利益的情况下结束战争。

   这时,法国同西班牙的冲突仍在继续。克伦威尔可以选择任何一方作为自己的盟友。尽管政务院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仍然在一六五四年九月将二支舰队派往西印度群岛,占领牙买加。这个侵略行动缓慢而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英格兰同西班牙的战争,英格兰和法国因此结成联盟。一六五八年六月,马歇尔·特雷恩指挥的六千名英国老兵在佛兰德的沙丘 [ 译者注:发生在敦刻尔克附近沙丘上的一次战斗。 ] 战斗中打败了西班牙人,并在攻占敦刻尔克港的战斗中作出了贡献。英国海军继而封锁西班牙沿海,显示了英国的海上威力。布莱克的一只军舰在特纳里夫岛附近击毁了西班牙的财宝运输船队。野心勃勃的克伦威尔早已注视着直布罗陀。他审查了一些计划,准备占领这个奇异的地方。这个目标到后来马尔博罗时代才得到实现。英国从克伦威尔的对西战争中得到了敦刻尔克和牙买加。

   克伦威尔不难把对西战争的掠夺性目的同他建立欧洲新教联盟的努力一致起来。他随时准备打击国外迫害新教徒的宗救活动。一六五五年,他听到皮埃蒙特以北一个新教教派被萨瓦公爵***和屠杀的消息时,便中断了同法国的谈判,扬言要派舰队进攻萨瓦公爵统辖的尼斯港。他得知瑞典和丹麦的优秀新教徒之间发生战争的消息后,力劝荷兰人同他合力斡旋,曾经使双方停火。总的说来,克伦威尔对外政策的主要成就在于促进英国的贸易和海运事业,而不在于阻止和打击反宗教改革运动方面。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峡的海盗已经肃清,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全世界都要尊重英国的海军力员。诗人沃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英舰千艘霸海天,

    夷艇垂篷表恭谦;

    军威远震如风吼,

    四海扬帆漫无边。

   德赖登 [ 译者注:十七世纪英国诗人兼剧作家。 ] 也写道:

    他使我们在大陆上行动自由,

    而我们以前则受制如囚;

    他送英国雄狮去保卫更崇高的目标,

    教它首先在布鲁塞尔发出怒吼。

   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有益的、顺从的、敬畏上帝和关心大事的国会以协助护国公完成他的使命呢?克伦威尔企图建立有权威的国会,它能够使他免于承担由于惩罚查理一世而落得的残暴罪名,能够支持他的计划,也能够在不偏离他的政策、不妨碍他的军政方针的前提下适当修改他的计划。可是这样的国会是不存在的。国会是令人头痛的机构,它善于在选民意见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集体意见。克伦威尔寻求一个能够限制他的独裁而又不反对他的意志的理想的国会,他对各种可能的方案作了尝试。他先建立了由中上阶级的代表组成的清教徒寡头政治集团,其中有些人是在军队里起家的。这条路行不通,他就实行了赤裸裸的军事独裁。最后,他又恢复了有名无实的君主立宪制。他驱散了经大众选举产生、已经逾期的残余国会,以一些信奉清教的重要人士取而代之。这些清教徒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他亲手挑选的,他们在历史上称为“贝尔伯恩议会”的议员,因为其中有一名成员名叫贝尔伯恩。这是一个由政治可靠的贤人组成的议会。独立派教会提出了一个名单,军官委员会从中选出一百二十九名英格兰代表、五名苏格兰代表和六名爱尔兰代表。这说明委员会对比例的重要性是颇有认识的。一六五三年七月,克伦威尔在议会致词时说,这些代表“是上帝选定的,他们的使命是为上帝服务,反映上帝的意志”。他在讲话中说了比较含蓄的半句话,表明他在以提名代替选举的问题上受着良心的责备。他说:“通过公民选举产生的议员知道上帝何时能使人民适应普选权,假如你们现在的地位能同他们相比的话,我比任何人更希望实现普选制。

   这些贤人采取的政治行动使克伦威尔大失所望。他们迅速扫除了一切累赘,以便开创新天地。他们企图使教会和政府分离,取消教会什一税,却又不给教士提供任何生计。经过一天的讨论,他们撤消大法官法庭,提出平均主义的主张,威胁着财产所有权。由于宗教原因,他们鲁莽地改革了税收制度,这似乎要危及士兵的军饷。这一重大的行动使军队忿忿不满。克伦威尔认为这些贤人是一群危险的蠢材,他们已经不听他的忠告了。后来克伦威尔说,他召集这届国会是“我自己一次软弱的、愚蠢的表现”。为了避免再度发生驱散国会的丑闻,军事将领们软硬兼施,使温和派贤人在一日凌晨趁其他议员未醒时提前起床,通过了把权力交还护国公的决议。克伦威尔并没有浪费精力去同议员们发生摩擦。他宣布自己的权力再次“变得同以往一样不受限制”,他还尽力给他的权力披上华丽的外衣。

   克伦威尔表面上颇有力量,但他的显赫地位是以国会和军队之间的脆弱平衡为基础的。他随时可以利用军队反对国会,而如果没有国会,他在军队中就大有孤独之感。军队的将领们也意识到,他们和可怕的士兵中间存在着军阶和社会地位的鸿沟。他们能够维持自己的地位,完全是由于支持士兵的主张和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必须找到斗争的新对象,否则士兵就会不需要他们了。综上所述,这些认真、实事求是和常胜的***者需要召集国会,哪怕只是为了树立一个打击目标也好。艾尔顿早已在爱尔兰去世,而兰伯特和其他各级军官起草了“施政纲领”,这实际上是英国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成文宪法。

   克伦威尔获得的护国公职权受到政务院的限制。政务院有七名军官和八名文官,他们将终身任职。这时,一院制的国会应运而生,它是根据新的财产标准选举产生的。旧的财产标准是拥有每年进项为四十先令的地产,新标准是拥有价值二百镑的不动产。在这个条件下,有选举权的人可能并未减少,只是反对国会的人失去了选举权。克伦威尔怀着感激之情接受“施政纲领”,就任护国公。

   可是这届国会又采取了令人失望的立场,它在一六五四年九月刚刚开会,便暴露出强硬的、活跃的共和派倾向。其中的共和派集团非但不感激军队将领和护国公对共和观点的支持,反而把新宪法撕得粉碎。克伦威尔立即把共和派议员赶出国会,剩下的多数议员企图减少“施政纲领”规定的宗教自由,打算限制护国公对军队的控制权,裁减军队并削减军费。他们这种可笑的做法未免太过分了。克伦威尔在“施政纲领”允许的期限内及早解散了下议院。他在告别演说中对议员们提出了一系列指责,说他们玩忽职守,由于攻击军队而损害了国家安全,破坏了良好的政治气氛。他还厉声说道:“你们似乎打算制造分裂,而不是帮助人民解决问题。”他指的是一再出现的老问题。他对一名持反对立场的共和派议员说:“我同所有的人一样赞成得到拥护的统治。”有人中肯地问道:“但是我们从哪里得到拥护呢?”

   克伦威尔即令不是完全不择手段,也是赤裸裸地实行军事独裁的。一六五五年三月,保皇派的彭鲁多克上校揭竿起义,攻克索尔兹伯里。这次起义很快就被***下去了。瑟洛控制的效率极高的秘密警察系统发现了一系列破产的阴谋,这些阴谋和彭鲁多克的起义使护国公意识到严重的危险。克伦威尔对国会说过:“人民需要的是安全而不是激情,是真正的安全而不是表面的形式。”他把英格兰和威尔士划分为十一个区,每个区由一名军政长官镇守,派驻一支骑兵和经过改编的民兵。各区的军政长官有三种职能:维护社会治安,对公认的保皇派征收特别税金,推行清教徒的宗教观念。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热心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无人敢同这些军政长官对抗。对西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有的税收难以满足开支。克伦威尔象查理一世那样,被迫重新召集国会。军政长官们向他保证,他们能够组成一届恭顺的国会。可是平均派、共和派和保皇派利用民众对军事独裁的不满情绪,使一大批反对护国公的议员再次当选。克伦威尔滥用“施政纲领”中的一项条款,把他的一百名政敌摒于下议院之外,另外五、六十人自动辞职,以示抗议。即使在这次清洗之后,他要使议会批准军政长官实行地方统治的企图仍然遭到强烈反对,最后只好作罢。余下的许多议员“对军政长官的专横行为非常不满”,所以“渴望有受法律限制的统治力量”。

   正是在这个时候,一批律师和绅士决定给克伦威尔戴上王冠。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说:“护国公的称号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而国王的称号则受到限制。”他们在一六五七年提交了《请愿与忠谏书》。它使拟议中的宪法有了具体的内容,不仅要求恢复君主制,还要求重建国会,通过提名组成上议院,大力削弱政务院的职权。克伦威尔虽然说国王的地位轻如“他帽子上的一根羽毛”,然而对加冕为王的建议并非无动于衷,他宣布“赞成这个建议”。军队将领立刻表示强烈反对君主制,士兵们更是如此,克伦威尔只好满足于获得任命护国公继承人的权力。一六五七年五月,他批准了新宪法中的主要条款,只划去了国王的称号。

   共和派预见到,君主制的死灰复燃将是都铎王朝复辟的基础。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根据《请愿与忠谏书》提出的条件,克伦威尔同意被他赶走的议员重返国会,他那些最能干的支持者则调到新生的上议院。共和派因此可以在国会内外同时向新政权进攻。克伦威尔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他认为他们正在策划重大阴谋,便在一六五八年一月突然解散国会,而这届国会是他召集的历届国会当中对他最友好的。他在结束告别演说时说道:“让上帝在你们和我个人之间作出公断吧。”毫不反悔的共和派答道:“但愿如此!”

   克伦威尔和他的政务院在国内要保持一切特权和权力,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这样的内外政策中。他们在社会事务方面没有采取多少立法措施。他们对《济贫法》的执行情况得到的评价是“不但苛刻,而且无益”。在一六二九年至一六四〇年之间,即在查理一世实行个人专制时期,各方面的状况和成就远远胜过自称以上帝和圣人的名义实行统治的那些人的政绩。后者认为,贫困者不应得到救济,而应该受到惩罚。

   英格兰的清教徒同马萨诸塞州的清教徒一样,热衷于扫除恶习。打赌和赌博活动一律受到禁止。他们在一六五〇年制定一项法律,规定通奸要以死罪论处。这是残酷的做法,不过陪审团难以找到证据,所以这一罪行的严重性减轻了许多。酗酒也受到严重打击,无数酒馆被封闭。发誓者也要受罚,公爵初犯时罚三十先令,男爵罚二十先令,乡绅罚十先令,老百姓罚三先令四便士。清教徒不许老百姓有很多钱财;有一个人由于说了一句“上帝作证”,受到罚款的处分,另一个人因为说了“以我的生命担保”而受罚。那些岁月真可谓艰难时世。教区的节日被视为宗教狂欢,受到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每月一次的斋日。清教徒对圣诞节更是反感。国会对于圣诞节给人们带来享受世俗之乐的自由则深表关注。在圣诞节的晚餐之前,大批士兵奉命在伦敦四处巡逻,随意进入民宅,抢走厨房和烤箱里的肉。人们到处受到监视和盘问。

   全国各地的五朔节花柱 [ 译者注:五月一日,人们庆祝这个节日时常围着花柱跳舞。 ] 统统被锯倒,以免村民在围着柱子跳舞时做山伤风败俗或轻浮的举动。在安息日除了去教堂以外,户外走动也要受到惩罚,有一个人因为到附近的教区听布道而被罚款。有人甚至建议禁止在安息日坐在门口或倚门而立。熊和公鸡一律被宰杀,目的是禁止斗熊和斗鸡。包括赛马和摔跤在内的一切体育活动也遭到禁止。甚至制定了节约法令,下令取消男女服装上的装饰品。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权欲和往上爬的愿望是如何导致虚伪的。如果忧郁的心情、朝上看的眼睛、很重的鼻音、讲话时爱旁征博引《旧约全书》里的词句能够博得宠幸,那么除了天生就有这些特点的人以外,其他人也能够学会。所有这些伪善行为和弊端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为后盾。这支军队不断强行扩充人员和增加军饷,无人能与他们对抗。他们的将军和上校们不久便侵占了王室的大量肥沃土地:费利特伍德侵占了伍德斯托克采邑,兰伯特成为温布尔登的主人,奥凯侵吞了安普西尔,普赖德则把诺恩萨奇变为私产。黑兹尔里格从伯奇达勒姆和赫里福德两个主教区得到了巨大的地产。对全国民众来说,克伦威尔的政权是由无数可耻的小霸王组成的,因而成为英国古今最令人发指的政权。英格兰人初次发现,在克伦威尔政府的统治下,他们毫无发言权。他们的仇恨和愤怒由于无处发泄而日益强烈。过去的国王或许掠夺了贵族和富人,而眼前这些统治者则通过血腥的非法行为飞黄腾达,他们擅自规定每个村子的生活习惯,改变千百年传统所形成的历史潮流。在全国各地,农民在橡树下甜蜜地回忆着过去的美好生活,盼望“国王早日重登王位”。这有什么奇怪呢!

   每当权力达到顶峰之时,它的可憎之处便渐渐消失,它象图画一样增添一些色彩,甚至显露一些迷人之处。我们看到了处于权力顶峰的护国公,他成为新教改革运动的卫士、欧洲的仲裁人、知识和艺术的保护人;他能够容忍所有的人,对年轻人尤其温和;他对英格兰象查塔姆 [ 译者注:十八世纪英国政治家。 ] 那样热情洋溢,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希望为自己的权力找到道义基础,对他的国家和上帝有一种责任感。这是有目共睹的。克伦威尔确信自己是选定的英国最高统治者,但他愿意和别人分享权力,只要他们同他保持一致就行。假如国会批准他制定的法律和要求的税收,他愿意通过国会实行统治,甚至渴望这样做。然而,他的宠幸和清洗都没有使国会服从他的意志,他被迫一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使他在君主专制和无政府状态之间所选择的中庸之道成为军事独裁。

   在许多方面,克伦威尔的独裁不同于现代的专政。虽然报纸受到压制,保皇派受到迫害,法官受到恐吓,地方权力受到限制,但是坚定的共和派所领导的声势较大的反对派却一直存在。独裁者并没有在自己周围建立政党,更没有打算建立***的国家。私人财产受到保护,对保皇派罚款以及允许他们交出一部分地产赎罪的做法,也要经过办理正式手续。几乎没有人因政治罪被处以死刑,也没有人不经过审讯就受到无期监禁。克伦威尔在一六四七年对铁甲军说:“自然取得的东西比通过强硬手段取得的东西至少好一倍,它是我们的真正收获,也是我们子孙的财富……你们用武力实现的事情在我的眼里一文不值。”

   克伦威尔关于宗教自由的主张,并不是让人们信奉罗马天主教、主教制度或教友派 [ 译者注:基督教的一个教派。 ] 教义。他禁止大规模的弥撒活动,把上百名教友会会员投入监狱。他对信仰自由的这些限制并非出于宗教偏见,而是由于担心发生社会***。宗教上的容忍政策是对克伦威尔时代一切信仰的挑战,克伦威尔本人是这种容忍政策的最高支持者。他认为犹太人对英国社会大有好处,再次向他们打开英国的大门。从爱德华一世以来,英国大门已对犹太人关闭达四百年之久。其实,纯粹的宗教迫害很少发生,连罗马天主教徒也没有受到严重伤害。国会打算折磨并处死亵渎神明的教友会会员和唯一神教徒,克伦威尔出面保护,这说明他极力减轻苛政。克伦威尔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写道:“我们不想把一种思想强加于人,只想给人以光明和智慧。”他还希望正确理解和团结犹太人以及其他异教徒。对于这样一个人,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他对开明思想的发展过程作出的贡献。

   克伦威尔有时热情奔放,但平时内心疑虑重重,斗争激烈。他在青年时期受过严格的清教徒教育,经常反躬自省,这使他确信自己属于上帝的特选子民之列,但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却疑惑不定。他把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胜利归功于上帝的恩惠,可是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担心自己容易“过分依赖天命”。这种犹豫不定的心理成为机会主义的根源。他说:“不知何所之的人将攀登高峰。”这一名句充分体现了这种心理。到了晚年,他在政治上的疑惑心理更加明显,使他越来越依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他始终处于内心矛盾之中,一方面确信自己具有为大众利益而掌权的神圣权利,另一方面抱着真正基督徒的谦卑态度,认为自己微不足道。他在临终时向牧师问道:“失宠是可能的吗?”牧师请他不必多疑,他就说:“那么我得救了,因为我知道我得到过上帝的恩典。”

   一六五八年九月三日,即在邓巴战斗、武斯特战斗和德罗赫达大屠杀的纪念日里,护国公在大风暴的怒吼声中逝世了。他是个家庭观念和儿女之情很深的人,他那清教徒意识最少的爱女之死使他心痛欲碎。他指定他的长子、善良的绅士理查德为他的继承人,当时无人对此表示异议。既然克伦威尔在严重的危机中用武力挽救了议会事业,他当然应该成为历史上独裁和军事专政的代表。他是杰出的军人和政治家,不过同英格兰的民族精神却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便会发现,克伦威尔既没有军队将领的野心,也反对铁甲军的残酷***活动。尽管他有过错和缺点,但他确实是他所热爱的旧英格兰传统权利的保护者,使这些权利免受他和国会为维护它们而锻造的可怕武器的打击。没有克伦威尔,可能就没有前进,没有衰落,也没有复兴。在支配不列颠生活的各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废墟上,他建立了规模庞大、光彩夺目、不可缺少的政治制度,为英国的康复和振兴赢得了时间。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在战争的旋涡中进入了二十世纪。她投入了近五十万部队,这是她有史以来向海外派出的最大一支军队。南非的冲突起初只是小规模的殖民冲突,不久便需要全国作出极大..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八六年夏,人们并不能立即看出,在爱尔兰自治问题上的分歧使英国的政治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索尔兹伯里政府依赖自由党反对自治派,这一派在国会和..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格拉德斯通于一八八零年再次担任首相时,他的处境不如他在十二年前任职时那样顺心。那时内阁坚定,党内统一,通过了许多改革法案。如今表面上前程似锦,因为他在胜利..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国发展成世界上头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她的人民正忙于完成美洲大陆的拓殖活动。南北战争开始时,从大西洋岸边向西拓居的运动已经进行了二百五十年,拓殖地..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大西洋彼岸,北军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但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是在战败的南方恢复秩序和繁荣。谢尔曼军队所经之处和弗吉尼亚平原等南方大..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历史进入了长期的、承先启后的、迅速发展的时代,即进入了格拉德斯通和迪斯雷利担任首相的时代。这两位伟大的议会活动家在一八六八年到一八八五之间交..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当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严峻的考验、狂躁不安的拿破仑三世巩固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之时,莱茵河彼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八六一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腓特烈大帝之后登..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邦联失败了。南北战争中相当长的最后阶段,是北方征服南方的阶段。在钱塞勒斯维尔和葛底斯堡战斗、维克斯堡战斗、查塔努加战斗和奇卡莫加战斗发生之后,战争在同年..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三年春,波托马克河兵团和北弗吉尼亚兵团在拉帕哈诺克河两岸继续对峙。素有“勇士乔”之称的胡克曾在安蒂坦河战斗中指挥一个军而威名远扬..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波普将军在一八六二年八月一日抵达前线。这位新指挥官的任务就是在麦克莱伦部队从詹姆斯河一线回来同他会师之前,在不打大仗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战果。华盛顿..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形势对南方极为不利,人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设在里士满的邦联政府和司令部不断接到令人忧郁的报告和数字,南方的处境似乎十分困难。北方彻底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零年,决定性的总统选举开始了。二月,南方的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要求北方各州废除《人身自由法》,停止干扰一八五零年颁布的《追捕逃亡奴隶法》的执行,服..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八五零年以后的几年里,美利坚合众国的前途使美洲充满希望,使欧洲既羡慕又嫉妒。美洲大陆已被征服,得到哺育。在十年之间,美国的进出口和国内贸易增长了一..

美国史诗·第八

美国史诗·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标志着美国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在此之前,美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主要受欧洲的影响。随着一八一二年反英战争的结束,美国开始注意国内问题,背靠大西洋,把目光转..

英语民族的迁徙·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

英语民族的迁徙·(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很久以前,澳大利亚就已进入人类的想象世界。早在希罗多德 [ 译者注: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有“历史之父”之称。 ] 时代,人们就传说在..

英语民族的迁徙·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的垮台急剧地加速了各国占领世界荒凉地区的活动。同拿破仑的长期斗争阻止了英语民族的扩张,可以用来建立第二大英帝国的人力和船只尽数耗费在..

帕默斯顿·第五

帕默斯顿·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帕默斯顿年逾古稀,仍在主持国政。除了托利党组阁的一小段插曲之外,他在一八五五年以后的十年里始终是英国首相。同俄国签订和约以后,他很快就遇到了另一次危机。这次危机也..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生活一如既往,只是由于通过重要的《改革议案》而略有变化。约翰·拉塞尔勋爵领导下的辉格党人是当时的执政者。拉塞尔家族从亨利七世时代就开始..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三零年,欧洲的良主势力又开始抬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建立了奥尔良王族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新国王路易·菲利普是革命党人菲利普·厄加利代的儿子。 菲利普·..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在英王乔治四世执政的十年期间,传统政治力量的格局迅速解体。一百多年来,辉格党和托利党在下议院就各种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同时,辉格党内部也进行着斗..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欧洲在一八一五年夏天实现了和平。这次和平比较持久,虽有内部骚乱和局部冲突,和平却一直维持到德意志扩张取代法国优势之时。在同法国革命和拿破仑..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欧洲和美洲沉浸在和平的气氛之中。波旁王族的一个年迈、顽强而放任的成员登上了法国王位,他对亲戚、谋臣和追随者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他的拥护者比他更..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詹姆斯·麦迪逊是一八零九年三月选出的美国新总统。他在杰斐逊手下担任国务卿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比较固执,处理具体问题的艺术和判断能..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欧洲政治事务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在美国提了出来,全国普遍掀起有关法国革命的辩论。以法国革命为榜样的相应组织在杰斐逊思想的影响范围内到处出现,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军从海上撤离拉科鲁尼亚之后,西班牙便没有能够阻止法国元帅行动的有组织的军队了。各地的西班牙军队相继失败,只有无法消灭的游击队还在继续活动。..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皮特的后继者坚决进行战争,可是不如他那样内行。从一八零六年一月皮特逝世到一八零九年威灵顿上台这三年里,战争形势对英国很不利。她徒劳无益地远征地中海沿岸地区,..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零四年,皮特重新上台。他全力恢复英国的作战能力。英法再次开战以来,英国单枪匹马地对付拿破仑,在她历史上最困难的两年里单独坚持了战争。由于皮特的努力,奥地利..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辉格党人,尤其是改革派和激进派起初对法国革命抱欢迎态度,不久他们便为其过火的行动而感到失望。十八世纪的伦敦经历过大规模的动乱,但在威尔克斯时代的打乱和一七..

法国革命·第十八

法国革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八九年震撼法国大地的巨大变革同世界上的历次变革有着根本的区别。英国曾在十七世纪经历了王室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大转移,但国家的基本制度未受触动,或者至少很快就恢复了,..

美国宪法·第十七

美国宪法·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美洲独立战争已经结束,十三个殖民地获得了自主权。它们在战争中为自己的原始政治组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们根据一七七七年签署的《联邦条例》建立了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这个..

小皮特·第十六

小皮特·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罗金厄姆侯爵长期等待着组阁的机会,可是当一七八二年三月这个机会终于来到时,他的寿命只有四个月了。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投降一事对英国社会的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野心..

印度帝国·第十五

印度帝国·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作为贸易机构建立起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迅速地发展成幅员辽阔的帝国。一七零零年前后,只有一千五百名英国人..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七年,华盛顿在费城北面的瓦利福奇避冬。每次战斗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开小差,他的军队只剩下九千人马。到了春天,部队还会减员三分之一。他们缺少衣物和..

独立战争·第十三

独立战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五年五月,美洲殖民地在宾夕法尼亚的恬静小镇费城的建筑业工会议事厅再次召开大陆会议。代表们是德高望重的律师、医生、商人和地主,他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紧..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乔治三世继位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在原则上和法律上,国王在决定政策、选择大臣、任用官员和确定支出的问题上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权力。数百年..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五六年十一月,皮特初次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当时腓特烈大帝宣称:“英国长期处于临产的剧痛中,但她终于生下了一个伟人。” 自马尔博罗以来,还没..

美洲殖民地·第十

美洲殖民地·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皮特的上台和他指挥的世界性战争的胜利,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必须来研究一下美洲殖民地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悄悄地逐渐发展的情况。在十七世纪..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反对派强加给沃波尔的英西战争不久便扩大为一场欧洲大战。英国本想在西班牙殖民地和西班牙本土进行海陆战争,没想到却卷入欧洲战争。这次..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南海泡沫”的丑闻激起了托利党人的希望,他们似乎即将作为一支政治力量重新上台。辉格党政府已经信誉扫地。流亡国外的博林布鲁克此时满怀希望,同他在英..

汉诺威王朝·第七

汉诺威王朝·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一四年夏末,英国举国上下等待着乔治一世国王的到来。九月十八日,乔治在格林威治登陆。这位幸运的德意志王子不会讲英语,对自己的新王国也毫无热情。对他来说..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人注视着英国宫廷的一举一动。欧洲各地都知道,马尔博罗对安妮女王的影响已经消失。哈利通过巧妙的手腕和艾比盖尔的帮助力图建立托利党政府,以结束人人厌倦的战争。..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次彻底的胜利之后,荷兰人不愿再作必要的努力。他们在一七零二年曾经可怜地蹲在内伊梅根城墙的墙垛后面,英国的新指挥官手提军刀请他们出战,不过这已..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们认为安妮女王统治时期是英格兰空前强盛的时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马尔博罗的军事天才不同凡响,他为女王献策时能够深谋远虑,这使日益强大的英..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西班牙王位战争爆发之时,双方不愿大动干戈,这是战争史上尚未出现过的现象。欧洲已经筋疲力尽,它的幻想也已经破灭。威廉和路易十四之间建立的新关系,反映了“海上..

大陆战争·第二

大陆战争·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国王刚刚出发去参加大陆战争,失去军队保护的不列颠岛便受到入侵的威胁。路易十四计划进攻英格兰,因此詹姆斯国王有了复辟的希望。两年来,詹姆斯二世在圣日尔曼的流亡..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岳父赶下不列颠王位的伟大亲王威廉,从童年开始就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活。他幼年丧父,终身无子。他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因为他是为了国家的..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奥朗日亲王威廉密切注视着詹姆斯国王的行动。海德兄弟二人丢官不久,出类拔萃的荷兰人戴克维尔特使作为威廉的使节到达伦敦,其任务是代表他请求詹姆斯采取比较温和的措..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詹姆斯一世执政以来,王权同国会的斗争一直左右着英格兰社会。现在,这一斗争又恢复到它开始时的状况。八十年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君主政体在表面上几乎恢复..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二世发现新的国会选举并没有使他的处境有任何好转,便使国会又休会了一年左右。在这次休会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初次得到应用,这两个党派从此使不..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六七三年二月的国会会议上,查理二世了解到,他的臣民对于同荷兰新教共和国进行战争感到厌恶。在他主动卷入的这场战争中,他不是英格兰贸易的保护者,而是路易十四的..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请回国王的这届国会是一个力量均衡的国会,代表全国的对立势力。它成功地解决了恢复王政所遇到的政治问题。然而,它不是合法的立宪机构,因为它不是国王下令召开的。人们认为..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留下的真空是无法填补的。他在临终时指定他的长子理查德为继承人,但他的话“模糊不清,而且不完整”。理查德被他的政敌谑称为“摇摇欲坠的家伙”,他心地善..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处决查理之前,英格兰共和国甚至就诞生了。一六四九年一月四日,一小撮屈从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下院议员决定:“除了上帝,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基础……英格兰下议院是由人..

弑君之斧·第十八

弑君之斧·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到一六四六年春天,保皇派完全失去了对议会军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雅各布·阿斯特利爵士随着国王的最后一股部队在斯托昂瑟沃尔德 [ 译者注:英国的一个小集镇。 ] 的战斗中失败被..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一六四四年初,查理国王控制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他在牛津有规模可观的国会。他在军事上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但苏格兰人的入侵扭转了局势。他们在大军南下的..

大叛乱·第十六

大叛乱·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同国会在一六四二年的头几个月里进行的谈判,只是加深了双方的分歧。他们都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圆颅党 [ 译者注:即英国议会派,其成员皆剪短头发,故名。 ] 的一名军官写道..

国会造反·第十五

国会造反·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各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强迫国王去做他最担心的事情。苏格兰侵略军占领了达勒姆和诺森伯兰。他们的领袖同英格兰的议会势力和清教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提出了对苏格兰有影响的..

个人独裁·第十四

个人独裁·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的个人独裁并非悄悄地或逐渐地建立起来的,他公开宣布过自己的意图。他说:“我们通过经常召开国会会议已经向人民表明,我们是喜欢让国会发挥作用的。然而,它最近滥用权..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即位不久的查理一世的情况有许多记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对此深有研究的日耳曼历史学家兰克的手笔。他写道,查理一世“刚满二十五岁,可谓风华正茂。他骑在马上..

“五月花号”·第十二

“五月花号”·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同西班牙的斗争早已使英国人锐气大减,因而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他们无力进行新的冒险活动。有一段时间,人们听不到新大陆的消息。霍金斯和德雷克在他们的早期航海活动中..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