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金雀花·第十二
亨利·金雀花·第十二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
出自————《战争通史》
亨利二世即位后,在英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最有成果而又最有决定意义的统治时期。新君主统治着一个大帝国,正象他的臣民所自夸的那样,他的权限“从北冰洋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英格兰只是他的行省之一,它可能不十分引人注目,但却是最巩固的堡垒。
他对英格兰实行了外部控制,这种控制象在威廉·奥朗日统治时期那样,对国家的统一是必不可少的。英格兰人和诺曼底人都承认他是两个民族和全国的统治者。黑斯廷斯耻辱的记忆由于他的缘故而模糊了。在焚烧抢掠的贵族进行内战所造成的可怕混乱之后,亨利的诏令得到应有的服从。就这样,一位语言和习惯都与我们不同的法国人塑造了我们国家的雏形,其轮廓至今依稀可辨。
一百年来,英格兰一直是一支侵略军的兵营,也是争执不休的军官及其后代的角斗场。此时,它终于在基督教以及恢复古罗马传统的拉丁文化的基础上,成为永久的统一王国。亨利·金雀花首先使英兰格、苏格兰和爱尔兰结成某种伙伴关系,然后重建了他外祖父亨利一世过早建立的皇家行政机构。他在财务署和法院系统的基础上重新奠定了中央权力的基础,这种集权最终将取代征服者威廉确立的封建制度。亨利国王恢复并珍视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王权下实行郡、市自治的传统。他还建立了“立法会议”,并使其固定下来,直到今日它仍然存在。多亏他的功劳,今天世界各地的英语民族才能实行英国的习惯法而不是罗马法。他制定了《克拉伦顿法规》,企图确定教会和国家的关系,强迫教会服从国家的生活和法律。经过一番激烈斗争之后,他不得不放弃这种努力。数百年后,亨利八世捣毁了坎特伯雷的圣托马斯圣墓,为他的前人报仇雪恨。
这个才能非凡、一度值得羡慕的人物有着非常生动的形象:胸肩宽阔,身材魁梧,脖子粗壮,臂膀有力,双手粗糙,由于经常骑马而形成罗圈腿,脑袋又大又圆,头发又红又密,脸上布满雀斑,声音嘶哑刺耳,他酷爱打猎,还有使教会为之叹息、埃莉诺因之不满的其他嗜好;他衣食简单,整天考虑政务,经常旅行,心绪反复无常。据说,他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总是温和镇静,而在压力减轻之后,却乖戾暴躁。“他对死去的将士比对活着的更加亲切,对阵亡将士的哀思远远超过对幸存者的爱抚。”他在自己的属地行踪匆匆,人们以为他在法兰西南部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地到达英格兰。他在各省巡视时,用四轮马车随身运载一大批当时汇订文件的卷宗,朝臣和随从气喘吁吁地跟在身后。有时他下令起早动身,却一直睡到中午,使车辆和马匹负重等候;有时他比预定时间提前几个小时出发,每个人都得赶紧收抬行装。在英格兰,正象在他不倦地进行巡视的那些更大的领地一样,一切都被他唤醒而得到改造。
十二世纪的这位君主喜好声色犬马,爱记仇和施展阴谋诡计,但他并不是实利主义者,而是一位神权帝王,同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起掌握着臣民的一片忠心。他和大主教是“拉动英格兰这部犁的两头壮牛”。他时时祈祷,担心死后下地狱,希望在冥界统治更大的王国。他时常受懊悔的折磨,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他希望在阴阳两世寻欢取乐。他给我们留下了互相矛盾的印象,时而心灵高尚,时而境界低劣。他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君主,因为在那个时代,国王象现代的美国总统一样,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接近他。民众可以随时到他身边提出要求,叙述自己听到的消息和传闻,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倾诉自己的不满;贵族和朝臣在国王身边或者在国王面前高声谈论,弄臣发挥可贵的监督作用,有全权对任何人进行公正的抨击。
没有多少凡人象亨利二世那样经历过丰富多变的生活,或者说,没有多少人象他那样尝尽了胜败悲欢的甘苦。他在后半生和埃莉诺关系破裂。据说,当埃莉诺年过五旬而他还只有四十二岁的时候,他爱上了一位上层社会的绝色少女——“美丽的罗莎蒙德”。过了几代入之后,人们对埃莉诺王后的浪漫悲剧还津津乐道。埃莉诺王后在伍德斯托克通过一根丝线的线索揭穿了这对情人的秘密,让她的情敌在自刎和服毒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一些令人讨厌的研究者歪曲了这段动人的故事,而它当然应该载入任何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
在斯特凡之后开始统治四分五裂的英格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亨利在登上英格兰王位之前,已经为保卫他在大陆上继承的属地打了第一仗。自从一百年前强大的诺曼底在法国西北部出现以来,法兰西国王一直在同企图削弱中央政府的诸公国和伯国进行斗争。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布列塔尼公爵、安茹伯爵、图卢兹伯爵、佛兰德伯爵和布伦伯爵在形式上和法律上都是法兰西国王的附庸,但实际上他们却和其他许多封建大佃主一起追求独立君主的地位。在法王地位不稳之时,他们多次似乎已经胜利在望。经过黑斯廷斯之战,法王最有实力的臣属诺曼底公爵兼任英格兰国王。而亨利二世在一一五四年登上英格兰王位对法兰西则是更大的威胁。到那时为止,挑动十分强大的封臣互相残杀一直是法王在政治上的自保之策。因此,安茹伯国和诺曼底公国在十一世纪发生冲突时,法兰西国王看见两个强敌进行殊死搏斗,不胜欣慰。但是,亨利二世忽然成为英格兰国王和诺曼底公爵,并且统治阿基坦、布列塔尼、普瓦图、安茹、曼恩和基恩,成为从索姆河到比利牛斯山脉的法兰西大半地区的统治者。这时封建领主之间的力量平衡就被彻底打破了。
路易七世面临的已经不是十几个力量分裂而互相嫉妒的公国,而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个帝国的力量远远超过他自己的实力,不是他所能对付的。埃莉诺同他离婚后就同他的敌人结婚并通力合作,这使他蒙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埃莉诺为亨利生了几个儿子,可是为路易生的全是女儿。不过,法兰西国王还有一些优势。他在生前抵挡住了金雀花王朝的攻势。而且,法兰西经历了近四个世纪的斗争和蹂躏之后,在欧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安吉文帝国 [ 译者注:即金雀花王朝。 ] 在地图上确实比实际上更加显赫,它是一些公国和伯国由于一次婚姻的机缘而拼凑起来的大杂烩,并不同心协力,英格兰同它的大陆帝国的唯一联系,是亨利本人和他的一些显要朝臣在英吉利海峡两边都有领地这一事实。帝国没有中央政府的虚饰,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习惯法,也没有共同的利益和耿耿的忠心。虽然路易七世在同大胆积极的亨利斗争时处于弱者的地位,但是客观形势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的法国王权。路易离位时,法国王权甚至比他即位时巩固得多。
法国人的主要策略很简单。亨利继承了辽阔的领地,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些领地上一切封建势力的不满情绪。路易已经不能唆使安茹伯爵反对诺曼底公爵,但他却可以在安茹和诺曼底煽动地方宿仇和局部战争,以此削弱原则上归他统辖的封建主的力量。家族之间的冲突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手段。在亨利二世统治的后期,他的几个急躁狂暴而又高傲自大的儿子为路易七世及其足智多谋的继承人腓力·奥古斯都所利用,起来反对他们的父王。
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是怎样影响了英格兰的日常生活和历史进程呢?对封建领主在遥远的国度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以及外族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英格兰的庶民并不理解,也不感兴趣,但这些冲突和斗争却成为他们一生中的沉重负担。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他们当中最勇敢和最优秀的人到卢瓦尔河流域的沼泽中和法国南部阳光灼热的群山中,为实现英格兰统治法国领土的迷梦而战斗,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这一目标,英格兰人二百年以后在克莱西、普瓦蒂埃和阿让库尔取得了胜利,也在随同“青甲王子”奔向利摩日的可怕行军中遭受了饥饿的折磨;为了这一目标,他们把法国的肥沃土地变成了荒漠,连最有用的牲畜都在饥渴中倒毙。在中世纪历史的后期,英格兰同法国的战争连年不断,而且时时占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渗透并深入到英格兰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并塑造了英国社会和制度的面貌。
亨利二世同他的大臣和旧友、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贝克特的争吵,最能说明十二世纪英国的政治斗争。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场冲突的严重性。在精神方面,封建基督教世界的这个军事国家服从于教会,但它从未接受要向教会交出俗界权力的观点。然而,由于担心死后入地狱,顽强的贵族经常将他们的财产赠给教会,教会因此逐渐致富,成为社会中最大的地主和富豪。罗马利用它的宗教艺术吸引这场戏剧中一切抱着迷信观点的演员,国家权力因而不断受到挑战。教义的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但是,一个国家有两种互相冲突的势力,而每种势力又都对有限的国家财力拥有很大的支配权,这怎么能统治国家呢?这两种势力的冲突并不只限于英格兰,它是当时整个欧洲的根本问题。
过去,征服者威廉通过让步和老练的手段使英格兰避免了政教分裂,教会在兰弗兰克的领导下同国王合作,二者互为唇齿,共同对付骚乱的贵族或受压迫的黎民百姓。而此时,一位超群的人物、国王的旧友托马·贝克特站在宗教金字塔的顶尖。贝克特以前一直是国王的国务大臣,象兰克首先指出的那样,“用一个相近的说法,就是最信得过的内阁部长”。他在内政外交方面都为主人竭尽犬马之劳。他整顿了兵役免除税制度(交纳一定数量的货币便可以免除兵役的制度),从而终于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核心。他还尽力使国王得到了布列塔尼公国。国王认为,贝克特是他自己的人,不仅是仆人,而且是戮力同心的忠实朋友和伙伴。由于国王的直接影响和自己的努力,贝克特才被选为大主教。
从那时起,他的才能和欲望便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象亨利五世在八月份的一夜之间由整日嬉戏的王子变成英雄的国王那样,贝克特也经历了同样的升迁。他的个人生活一直是既虔诚又规矩的。他当然卷入了政治事务之中,但并不是君王背后形象不佳的人物。以前他作为一个廷臣和诸侯在讲究排场和威仪方面不亚于任何人,加入了当时的奢华行列,但此时却极度节俭,企图博得圣人的名望和殊荣。贝克特在教界使用以前在政界用过的方法,企图实现同样的野心,而且在两个领域里都显得卓越不凡。他在政教职能的各个方面支持教会反对王权,并且用天主教的普遍观点和教皇的权威来支持这一咄咄逼人的行动。当时教皇的权威远远越过不列颠岛的边界,在整个欧洲乃至神秘庄严的地方都有重大影响。贝克特到大陆上旅行一次,同法国和意大利的高级宗教人士举行了一次会议。回到英格兰之后,他决心使教会统治集团独立于以国王为代表的国家权力之外,从而引起了明智的兰弗兰克一生中所极力避免的冲突。此时,这个问题在英格兰有一触即发之势。
在撒克逊人的英格兰,已经隐约地有了很久以后伊丽莎白时代的改革者们所要重温的那种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君主是上帝的使者,不仅要掌理国务,还要保护并领导教会。到了十一世纪,在一〇七二年成为教皇格雷戈里七世的希尔德布兰德及其后任恢复了教皇的权力,罗马教廷自此开始提出与“国王是国家教俗首脑”这一传统概念格格不入的要求。格雷戈里运动的观点是,教会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教士手中,处于教皇的监督之下。根据这种观点,国王只是一个俗界人士,他的唯一宗教职责是服从教会统治集团。教会是单独的机构,它有自己的统治者和法律。到亨利二世的统治时期,主教不仅是教职官员,也是大地主,相当于俗界的伯爵。他可以指浑军队,也可以将自己的敌人革出教门,哪怕这个敌人是国王的朋友。那么,由谁来任命主教呢?任命之后,倘若教皇说东,国王道西,主教又听谁的呢?如果国王及其大臣们制定了与教规相抵触的法律,人们该服从哪家的权威呢?于是,宫廷和教廷以授职权问题为中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亨利二世与贝克特的冲突则是这场斗争在岛上的反映。
亨利二世同贝克特的斗争由于纠缠枝节问题而显得模糊不清,至于他们的斗争之所以集中在行政方面的意外事件而不是针对存亡攸关的主要原则,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国王对教会要干预国务的要求深为不满,但在中世纪,没有哪个国王敢于公开向教会挑战,虽然他可能很想限制教会的影响,却不敢考虑同它决裂。直到十六世纪,才有一位同教皇发生矛盾的英格兰国王敢于否认罗马的威权,并公然宣布,国家在宗教方面也是至高无上的。在十二世纪,唯一可行的方针是采取折衷的和解办法,但那时教会并不想做交易。在每个国家,世俗权力接受了教会的挑战,但很难经受住对方的冲击。在中欧国家,王权和教权斗争的结果至少是两败俱伤。
自征服者威廉及其忠实的大主教兰弗兰克时代以来,英格兰教会同贵族阶级一样,得到了很大的权力,斯特凡曾在窘境中向教会作出全面让步,使教会的政治影响达到了顶点。亨利感到,这些让步损害了他的王权,便策划夺回失去的权力。一一六二年,他迈出了第一步,任命他信赖的仆人贝克特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以为这样可以使主教们对他持默许态度。实际上,他为教会选中了一个魄力不凡而信念超人的领袖。他忽视了或者没有发现贝克特态度发生变化的不祥迹象,因而迈出了第二步,于一一六四年公布了《克拉伦顿法规》。亨利说,法规重述了英格兰王国在斯特凡统治的混乱时期以前的惯例,此话不无道理。他企图回溯三十年,废除斯特凡妥协后达成的协议。但是贝克特表示反对,他认为斯特凡作出的让步对于教会是不可放弃的收获,决不能让这些收获得而复失。他宣布,《克拉伦顿法规》并本能说明教会和国王的关系。一一六四年十月,他被议政大会召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时,高傲地否定了国王的权威,将自己置于教皇和上帝的保护之下。
就这样,贝克特打破了那种一向认为政教统一与英格兰王国存亡攸关的论点,实际上他是手持宗教武器同国王宣战。坚决无视王权的贝克特逃到大陆避难。在那里,德意志和意大利正在被同样的斗争所困扰。英格兰统治阶级的思想已经被这场严重的斗争所动摇。斗争持续了六年,在此期间,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一直流亡法国。直到一一七〇年,他才在屠棱的弗烈特瓦尔同国王实现表面上的和解。双方似乎都在原则上放弃了自己提出的要求。国王不再提及他的权力和惯例,也没有要求贝克特大主教发誓,反而保证他回国后平安无事并且完全控制自己的主教管区。国王和大主教的最后一次会见是一一七〇年夏天在法国肖蒙进行的,大主教在会见结束时说:“陛下,我以为分别后您再也不愿见到我了。”国王问:“您是否把我看成叛徒呢?”“您根本不是,陛下。”大主教回答道。但是他回到坎特伯雷之后,却决心从教皇手中获得革除教徒的无限权力,以便整饬教职人员的纪律。他写道:“诸侯越是强大凶猛,我就越需要用坚硬的棍子和牢固的锁链来加以限制,使其安分守己。”他还说:“我要到英格兰去,安危难卜。但不管命运如何,都是上帝的安排。”
同时,亨利利用贝克特不在英格兰的时机,决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儿子小亨利加冕,以保证他顺利继位。约克大主教在其他一些教士的协助下主持了加冕仪式。贝克特对这个行动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侵犯他的宝贵的主教权利。在达成弗烈特瓦尔协议以后,亨利认为,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而贝克特则持不同的态度。
贝克特在流亡多年之后返回英格兰时受到了隆重的欢迎,修士们在坎特伯雷象接待天使一样地接待了他。他在布道时说:“我是来和你们同死的。”他还说:“许多在场的人愿意以身殉教,上帝不久将增加殉教者的人数。”他胜利地走过伦敦的街头,边走边向悲喜交集的人们散发施舍物。接着,他就重新着手革除那些参加年轻的亨利加冕事宜的教士。那些不幸的教士和高级教士一起赶到诺曼底去见国王。照他们的说法,教界不仅咄咄逼人,而且实际上发动了暴乱,企图篡权。他们说,大主教已经准备好,“要拽下年轻国王头上的王冠”。
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性情暴躁的亨利听到这个消息时,身边有许多骑士和贵族,他情绪激动地大声嘁道:“我真是养了一群蠢货和懦夫,竟然没有一个人肯为找向这个捣乱的教士报仇。”另一种说法是“向这个暴发吏报仇”。于是,立即召集了一次会议,研究巩固王权的措施,大多数与会者同国王一样愤怒。经过重新考虑,与会者得出了审慎的意见。在那狂热而好斗的社会里,各种压力已经很大,倘若政教双方发生激烈的冲突,英格兰王国是受不了的。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行动正在进行。有四位骑士听到了国王在大庭广众之中所说的仇言恨语。他们迅速赶到海边,渡过英吉利海峡,要了马匹奔向坎特伯雷。一一七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他们在坎特伯雷的大教堂里找到了大主教,创造了著名的场面和悲剧。大主教以十字架和主教冠对付他们,他毫无惧色,决心采取敌对的行动,俨然是一位戏剧艺术大师。激烈的谈判没有结果,骑士遂拔剑将他刺倒。他象恺撒那样鲜血琳淋,无数伤口似乎发出了报仇的呼喊。
这场悲剧对国王是致命的打击。杀害上帝的重要仆人就象违背封建誓言一样,引起了普遍的愤懑。英格兰人都为这件血案感到恐怖。他们宣布这位遇难的大主教为殉教者。不久,主教的遗物也成了治疗不治之症的灵丹妙药,病人只要摸一下他穿过的法衣,就可除去较轻的病痛。杀害他当然是不可弥补的滔天罪行。亨利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时,痛苦而恐惧地晕了过去。他为了限制教会势力而试图制定的严密法律程序,被血腥残酷的行为无情地抛到一边。虽然他根本没有想过采取这样的行动,但他在众人面前所发泄的恶语,使自己犯了在当时至少是不可推卸的谋杀罪,甚至是亵渎神圣,罪责难逃。
在随后的几年里,亨利大张旗鼓地用赎罪行为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他多次到遇害主教的圣墓去朝圣,并且公开忏悔,在几次遇难纪念日上,他光着上身谦卑地跪着,忍受得胜的修士们的鞭笞。不过,从当时的图画来看,那似乎是用桦条抽打肉体的象征性惩罚。在悔罪和服从上帝的外衣下,亨利国王仍在为恢复国家的权力而进行不懈的努力。根据一一七二年的阿弗朗什妥协方案,他与教皇在比较宽容的条件下获得和解。许多对此深有研究的历史学家认为,亨利到寿终时虽未在形式上但似乎在实质上重新确立了《克拉伦顿法规》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毕竟符合某些标准,这些标准是英格兰民族或任何其他刚强而有理性的民族愿意奉为法律的。毫无疑问,教皇支持亨利同他的几个儿子进行斗争。有人说,那四位骑士在圣战中赎了罪。但贝克特的血也没有白流。到宗教改革时为止,教会一直保持了独立于王权的宗教法庭系统以及向罗马教廷上诉的权利。这两点是贝克特轻视国王所依据的重要因素。
在这些震撼人心的严酷斗争中,政教双方竟能互为高下,旗鼓相当,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在现代一些伟大国家的政教斗争和***中,主教和大主教被成群地赶进集中营,或者在监狱的温暖宜人、灯火通明的走廊里被手枪射中颈背。我们有什么资格吹嘘自己的文化比亨利二世的时代更高级呢?我们更深地陷入蒙昧状态之中,因为这种蒙昧状态为精神上的冷漠态度所容忍,也为科学方面的外衣所掩盖。
贝克特死后,亨利又活了十八年。在某种程度上,这十八年是辉煌胜利的时期。欧洲各国都羡慕亨利的辽阔版图,而亨利于一一七一年又在爱尔兰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他还把自己的几位女儿嫁给西西里国王(诺曼底人),卡斯蒂尔 [ 译者注:西班牙境内的一个王国。 ] 国王以及德意志最强大的诸侯、萨克森的狮心亨利,从而同他们建立了联系。外交使者在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各城市散布了他的影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都以基督和全欧的名义,请他率军发动另一次十字军东征并出任耶路撒冷国王。在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亨利的地位仅次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亨利同时代的人猜想,他的目标是在意大利建立自己的王国,甚至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的宝座。
但是亨利知道,他的荣耀来自他个人,而且是不可靠的和暂时的。他还得处理令人忧伤的家庭纷争。在那些岁月里,他的儿子发动了四次叛乱。他已经封给三个大一些的儿子显要的爵位:亨利领有诺曼底、曼恩和安茹,理查掌管阿基坦,杰弗里得到了布列塔尼。这几个儿子是典型的安吉文后代,他们不仅要头衔,还要权力,而且不尊重他们的父亲。在他们的母亲、与丈夫分居后住在普瓦蒂埃的埃莉诺王后唆使下,他们在一一七三年到一一八六年之间联合各种势力发动多次叛乱,每次都得到等待时机的法兰西国王的大力支持。亨利国王宽待这几个不孝之子,但他也不抱任何幻想。当时威斯敏斯特的王宫大厅里挂着根据国王之命而作的一些图画。在其中的一幅图画里,四只雏鹰正在捕食母鹰,最小的那只落在母鹰的脖于上,正要啄出它的眼睛。据说,国王说过:“这四只小鹰就是我的四个儿子,他们不停地迫害我,甚至要把我置于死地。我现在十分宠爱的小儿子到头来将比别的儿子对我进行更严重和更危险的侮辱。”
不出所料,亨利国王曾努力为约翰挣得同其他儿子相等的遗产,但约翰却参预了反对父王的最后一次阴谋。一一八八年,次子理查在长子亨利死后,联合法兰西国王腓力对亨利国王发动了战争。当时亨利已经重病在身,在勒芒一战中败北,退到诺曼底。当他在谋反者的名单上发现他百般宠爱的小儿子约翰的名字时,便停止了生命的挣扎。“听天由命吧,”他艰难地说,“真可耻,一个国王败在他人手下,真可耻。”说着,这位坚强、狂暴、英明而孤独的人在希农断气了。那是一一八九年七月六日的事情。虔诚的教徒听到的说教是,这一凄惨的结局是上帝对杀害托马·贝克特的凶手的进一步惩罚。这就是世俗权力带来的苦果,也是胜利的荣耀带来的惩罚。
更新于:4天前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詹姆斯一世执政以来,王权同国会的斗争一直左右着英格兰社会。现在,这一斗争又恢复到它开始时的状况。八十年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君主政体在表面上几乎恢复..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二世发现新的国会选举并没有使他的处境有任何好转,便使国会又休会了一年左右。在这次休会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初次得到应用,这两个党派从此使不..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六七三年二月的国会会议上,查理二世了解到,他的臣民对于同荷兰新教共和国进行战争感到厌恶。在他主动卷入的这场战争中,他不是英格兰贸易的保护者,而是路易十四的..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请回国王的这届国会是一个力量均衡的国会,代表全国的对立势力。它成功地解决了恢复王政所遇到的政治问题。然而,它不是合法的立宪机构,因为它不是国王下令召开的。人们认为..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留下的真空是无法填补的。他在临终时指定他的长子理查德为继承人,但他的话“模糊不清,而且不完整”。理查德被他的政敌谑称为“摇摇欲坠的家伙”,他心地善..
护国公·第二十
护国公·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君主制不复存在了。上议院已被撤消。英格兰的国教陷入瘫痪状态。下议院剩下的议员也寥寥无几,被人轻蔑地称为“残余国会”。他们自以为身居高位,是国会事业的最后一点标志。他们认..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处决查理之前,英格兰共和国甚至就诞生了。一六四九年一月四日,一小撮屈从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下院议员决定:“除了上帝,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基础……英格兰下议院是由人..
弑君之斧·第十八
弑君之斧·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到一六四六年春天,保皇派完全失去了对议会军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雅各布·阿斯特利爵士随着国王的最后一股部队在斯托昂瑟沃尔德 [ 译者注:英国的一个小集镇。 ] 的战斗中失败被..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一六四四年初,查理国王控制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他在牛津有规模可观的国会。他在军事上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但苏格兰人的入侵扭转了局势。他们在大军南下的..
大叛乱·第十六
大叛乱·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同国会在一六四二年的头几个月里进行的谈判,只是加深了双方的分歧。他们都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圆颅党 [ 译者注:即英国议会派,其成员皆剪短头发,故名。 ] 的一名军官写道..
国会造反·第十五
国会造反·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各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强迫国王去做他最担心的事情。苏格兰侵略军占领了达勒姆和诺森伯兰。他们的领袖同英格兰的议会势力和清教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提出了对苏格兰有影响的..
个人独裁·第十四
个人独裁·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的个人独裁并非悄悄地或逐渐地建立起来的,他公开宣布过自己的意图。他说:“我们通过经常召开国会会议已经向人民表明,我们是喜欢让国会发挥作用的。然而,它最近滥用权..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即位不久的查理一世的情况有许多记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对此深有研究的日耳曼历史学家兰克的手笔。他写道,查理一世“刚满二十五岁,可谓风华正茂。他骑在马上..
“五月花号”·第十二
“五月花号”·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同西班牙的斗争早已使英国人锐气大减,因而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他们无力进行新的冒险活动。有一段时间,人们听不到新大陆的消息。霍金斯和德雷克在他们的早期航海活动中..
王位的结合·第十一
王位的结合·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苏格兰国王詹姆斯是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独生子。他从少年时期起就受着加尔文派的严格教育,可是他并不十分喜欢这个教派。他没有金钱,加之受着老师的严格约束,因而长期对英格兰王..
光荣的女王·第十
光荣的女王·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一五八八年,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的危机宣告结束。英格兰打败西班牙的强大舰队以后,成为世界上的头等强国。它抵御了罗马时代以来最强大的帝国的进攻,它的人民因此觉醒而..
西班牙舰队·第九
西班牙舰队·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形势明显地有利于西班牙。墨西哥和秘鲁生产的黄金和白银源源流入西班牙,大大加强了西班牙帝国的物质力量,菲利普国王因此可以武装一支空前强大的军..
贤明的伊丽莎白女王·第八
贤明的伊丽莎白女王·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伊丽莎白在一五五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继承了异母姐姐的王位。她当时二十五岁,尚未处理过国家大事。值得英格兰庆幸的是,新女王通过遗传和教育具备了超人的才能。..
新教的斗争·第七
新教的斗争·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亨利八世的感情和权欲推动了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他仍然认为自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可是他的几个信仰天主教的妻子却没有为他生下儿子。阿拉贡的凯瑟琳生了后来的玛丽女..
关闭修道院·第六
关闭修道院·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简·西摩当王后的时候,宫廷里气象升平,但英格兰农村却怨声载道。亨利越来越感到财政紧张,因此教会的财产显得越发诱人。在审讯安妮之前,他曾亲临上议院推荐一项法案..
同罗马决裂·第五
同罗马决裂·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克兰默提出的关于请各个大学对亨利和凯瑟琳的婚姻作出裁决的建议果然奏效,这位年轻的讲师由于他的汗马功劳而被任命为驻神圣罗马帝国的大使。甚至连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
沃尔西红衣主教·第四
沃尔西红衣主教·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一五一三年秋天,法国人四面受敌。沃尔西通过马克西米利安皇帝雇佣了一支瑞士军队,这支军队经由贝桑松入侵勃艮第。贝桑松是自由郡 [ 译者注:位于法国和神圣罗马..
亨利八世·第三
亨利八世·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在后人看来,亨利八世国王的少年时代是旧制度行将灭亡的时代,可是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似乎并非如此。在统治者的眼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现代欧洲国家体制的诞..
都铎王朝·第二
都铎王朝·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几十年来,英格兰的王冠被王位之争的浪花推来抛去。一四八五年八月二十二日,里奇蒙伯爵亨利·都铎在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小镇博斯沃思附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的对手篡位..
圆形的地球·第一
圆形的地球·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四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现在谈到了十六世年初的情况。十六世纪初这几个字常常使入疑惑,但在英语中却不得不用它们。这一时期的一些巨大变化影响了整个欧洲,其中有些变化早就在孕育之中,..
理查三世·第三十
理查三世·第三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三部·封建时代的结束》出自————《战争通史》 爱德华国王死得如此突然,全国上下无不为之愕然。国内立即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在巴内特战斗和杜克斯伯里战斗之后,老派贵族眼看伍德维尔家族的人重新掌权得宠,只好忍..
爱德华四世的冒险生涯·第二十九
爱德华四世的冒险生涯·第二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三部·封建时代的结束》出自————《战争通史》 英王爱德华四世在战场上维护了自己的王位继承权。他是一个军事家和行动果敢的人,在千钧一发之际表现出非凡的本领。在战争中,他无所畏惧,不知疲倦。..
玫瑰战争·第二十八
玫瑰战争·第二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三部·封建时代的结束》出自————《战争通史》 一四五五年春天,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再度怒放。国王恢复神志的消息一经传出,约克在法律上就失去了摄政权力,他并没有努力保持这个权力。玛格丽特王后掌握了权柄。萨..
约克和兰开斯特·第二十七
约克和兰开斯特·第二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三部·封建时代的结束》出自————《战争通史》 亨利六世长大以后,他的优良品德和愚蠢无知都显露了出来。然而,他并不是那么容易管教的。一四三一年他十岁时,他的教师沃里克报告说,他的“年龄、身体、自..
圣女贞德·第二十六
圣女贞德·第二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三部·封建时代的结束》出自————《战争通史》 一个婴儿当上了英国国王,过了两个月查理六世去世,他又毫无异议地成为法国国王。他的叔叔贝德福和格洛斯特成为护国公,他们和各个最强大的家族的族长组成的政务会..
亨利五世的帝国·第二十五
亨利五世的帝国·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三部·封建时代的结束》出自————《战争通史》 一道闪光划破了多事的中世纪英格兰的夜空。亨利五世二十六岁时成为英格兰国王。他和亨利四世不同,对自己的王冠觉得称心如意。他在军营和政务会中度过了弱冠..
亨利·博林布鲁克篡位·第二十四
亨利·博林布鲁克篡位·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三部·封建时代的结束》出自————《战争通史》 一切权力都落到亨利四世的手中,所有曾经冒险将他拥上王位的人协力保卫他的权利,也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拥护理查的人以罕见的顽强精神继续抵抗着。法国..
理查二世与社会动乱·第二十三
理查二世与社会动乱·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三部·封建时代的结束》出自————《战争通史》 “青甲王子”的弟弟、年幼国王的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是摄政团的首脑,统治着英格兰。黑死病的影响和阴影仍然笼罩着大地。英格兰社会中有了新的..
黑死病·第二十二
黑死病·第二十二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当英格兰人一心追求武功和冒险时,一个更可怕的敌人正在欧洲大陆挺进。在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灾难莫过于黑死病。我们曾隐隐约约地听到过中国的可怕事情,也听说过尸骨遍..
大弓·第二十一
大弓·第二十一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爱德华一世的刚毅之血似乎只是在不肖之子的身上小憩片刻,他的孙子爱德华三世继位之后,日益强大的英格兰又有了无愧于国民的伟大君主。在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百端废弛的外..
苏格兰与爱尔兰·第二十
苏格兰与爱尔兰·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的败绩对不列颠群岛的统一产生了长期的影响。班诺克本河畔之役使武力合并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可能性成为泡影。在爱尔兰海彼岸,在撒克逊-诺曼底人..
班诺克本河畔之役·第十九
班诺克本河畔之役·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爱德华二世的统治大可视为他父亲执政时代令人忧郁的尾声和他儿子统治时期的前奏。爱德华一世在年轻时代聚集的力量和赢得的威望,掩盖了他后来所走的下坡路。我们..
爱德华一世·第十八
爱德华一世·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爱德华在统治艺术方面受到的教育超过了任何一位王子。他三十三岁时,父亲病逝,他便继承了王位,称为爱德华一世。他既是经验丰富的统治者,也是指挥有方的军事家。他曾..
雏形国会·第十七
雏形国会·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亨利三世统治的末年虽是多事之秋,但对英国政体的发展却有重大的影响。这个时期大概可以称为英国议会制的萌芽时期,尽管没有哪个播种者能够预见到以后的收获如何。改革委..
酝酿过程·第十六
酝酿过程·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约翰国王在艰苦的斗争中死去了,但他也是在四面楚歌中死去的。他在位时对国家管理不善,因而反对势力似乎结成了共同对付他的强大联盟。迫使他同意大宪章的那些英国贵族同..
大宪章·第十五
大宪章·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约翰王子登上了英格兰王位,兼领诺曼底、安茹、屠棱和曼恩,对布列塔尼提出领土要求,并且可以继承埃莉诺太后的阿基坦。关于他的品德,已是尽人皆知了。理查体现了人们所敬..
狮心王·第十四
狮心王·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后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基督教王国,依靠“圣殿骑士团”和“医护骑士团”的保护,在风雨飘摇中维持了一个世纪。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于周围的穆斯..
英国习惯法·第十三
英国习惯法·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金雀花王朝的国王都是粗暴的君主,而当时社会也带着狂暴的性质。不过,那种狂暴是朝气蓬勃的表现,而不是萎靡不振的象征。在英格兰的历代国王中,有比亨利二世杰出的军..
在动荡中发展·第十一
在动荡中发展·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在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的最初二、三十年里,这个得胜的军队和特权阶级开始移居到他们夺取的土地上,并把英格兰强行纳入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当时,英格兰的..
征服者威廉·第十
征服者威廉·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侵略军在战场上安营扎寨。威廉公爵知道,他的工作刚刚开始。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亲自筹划入侵英格兰,以取得它的王冠。现在登陆不到一个月,他就消灭了撒克逊人唯一的正规..
诺曼底人的入侵·第九
诺曼底人的入侵·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出自————《战争通史》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派系纷争不已,英格兰疲于应付,致使海外势力对它虎视眈眈。斯堪的纳维亚人企图恢复卡纽特的帝国。诺曼底人则声称,他们的公爵曾经得到他表弟爱德..
撒克逊的黄昏·第八
撒克逊的黄昏·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出自————《战争通史》 西撒克逊人的第三个伟大的国王阿特尔斯坦在继位之初采取其家族的传统政策,努力同丹麦法地区末被征服的部分建立和睦关系。但是,由于发生了一些纷争,他于九二六年率军进..
阿尔弗烈德大王·第七
阿尔弗烈德大王·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出自————《战争通史》 有关阿尔弗烈德的一些详细情况,我们是从阿塞尔的著作中了解到的。阿塞尔是圣戴维修道院的一名修士,后来成为舍鲍恩城的主教。他在书中顺理成章地描述了这位主人公的宗..
北欧海盗·第六
北欧海盗·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出自————《战争通史》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获胜的野蛮人也同样被基督的福音迷住了。虽然他们并不比今天的善男信女更能克制自己的邪欲,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教义和神灵的启示。一条纽带联结着欧洲各个民..
英格兰·第五
英格兰·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出自————《战争通史》 夕阳带着火红的余辉落下去,苍穹拉下了漫长的夜幕。长夜过后终于又到了薄雾迷蒙的阴暗的黎明。可是天色大亮的时候,人类的遥远后代才清楚地看到,一切都变样了。在黑夜中入睡的..
沦陷的海岛·第四
沦陷的海岛·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出自————《战争通史》 若非不断地把人们经常提到的漫长历史时期同我们短促的一生经历联系起来,就无从了解历史。五年的时间是不短的,对大多数人来说,二十年是漫长的,而五十年前则简直象远古一..
罗马行省·第三
罗马行省·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出自————《战争通史》 在罗马制度下,不列颠度过了近三百年的时光。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三百年都是岛上居民所领略过的最惬意、最舒适,最文明的时代。就边界局势而言,驻军并不算多。 非正规军守卫..
征服·第二
征服·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出自————《战争通史》 在恺撒入侵后的一百年里,不列颠群岛的居民没有受到任何侵扰。贝尔吉人在他们的城市里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好斗的部落在彼此间的战争中两败惧伤之后,则认为再也不会有人..
不列颠·第一
不列颠·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一部·岛上民族》出自————《战争通史》 罗马纪元六百九十九年夏天,即公元前五十五年的夏天,高卢总督恺撒开始对不列颠虎视眈眈。在日耳曼尼亚和高卢作战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这个海岛的重要性。该岛使他垂涎欲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