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形国会·第十七

繁体

雏形国会·第十七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

出自————《战争通史》

   亨利三世统治的末年虽是多事之秋,但对英国政体的发展却有重大的影响。这个时期大概可以称为英国议会制的萌芽时期,尽管没有哪个播种者能够预见到以后的收获如何。改革委员会郑重其事地开始了工作。它的建议在一二五八年列入了《牛津法规》。

这个法规在一二五九年用《威斯敏斯特法规》加以补充。这次贵族运动不仅仅是对客卿的不满,因为这两个法规反映出,他们的注意力同大宪章中所关心的问题有明显的区别。大宪章主要是解决一些法律问题,而《牛津法规》涉及的则是国王听从谁的忠告以及任用什么样的官员这个重要问题。《威斯敏斯特法规》的许多条款所限制的不是国王的裁判权,而是贵族的裁判权。亨利二世取得的成果此时已显现出来:国家日益强大,全国人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也更有自信心。全国显著地加强了法制,法官和官员在各地协助下更加频繁地四处巡视,促使地方的骑士加强政治责任感,并学会掌管政务。这些因素在十三世纪就发挥了它们的效力,并决定了以后的英国政治制度。

   贵族的基本要求是,国王今后应该通过一个“十五人委员会”进行统治。这个委员会将由四个人选出,两人是贵族代表,另外两人是王室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国王用英语和法语发表声明,表示同意这项要求。这一声明是征服者威廉时代以来用这两种语言发表的第一个正式文件。西门·德·孟福尔领导和控制的这个委员会曾一度统治了这个国家。委员会成员互相约束,分别担任高级行政职务,把具体的管理工作分派给下级官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可取的办法。权贵们在确保自己的阶级利益和权利(他们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全民的权利)之后,不想把权柄交给他们当中的一两个人。由贵族政治家组成的内阁监督那些训练有素而无政治地位的下属官员。这个制度具有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并且在它的发展史上多次达到高峰。

   “国会”一词正是此时流行起来的。一〇八六年,征服者威廉在开始财产登记之前,同贤人会议的成员进行了“深刻的会谈”,拉丁文叫做“讨论会”(COLLOQUIUM);十二世纪时,国王和手下的要人商讨问题则通称为“考勒奎”(COLLOQUY,讨论之意)。“为讨论王国内部的重大事务”而专门举行的“考勒奎”可以称为“国会”。但这个词多半指的是一个由官员和法官组成的常设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是在威斯敏斯特接受请愿,纠正冤案和监督法律的执行情况。到了十三世纪,“国会”一词成了两个联合起来而又迥然不同的机构的总称。

   如果把它们的职能译成现在的说法,可以说,第一种大会解决政策问题,第二种大会解决立法和执法问题。现在对于一次国会会议开幕词的讨论很象过去的“考勒奎”,而过去“国会”的活动则很象现在的国会委员会审议一项法案。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甚至在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都不能根据预料得出两种大会必然合并的结论。英格兰政体似乎将象法兰西政体那样发展,由国王和政务会掌握行政实权,而原来的达官显贵则降到普通贵族的地位,“议会”只是法律问题的情报交换所。但是,我们的历史并没有朝这条道路发展。首先,达官显贵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成功地控制着政务会,使它代表他们的利益。其次,英格兰各郡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它们在威斯敏斯特的代表将不断扩大影响。若非在西门·德·孟福尔的有力推动下,这些力量可能就不会协力缔造持久的立法大会。

   亨利三世、他的臣属以及和他们有关的庞大的外籍势力集团并不愿意长期受到两个法规的束缚,他们做好一切准备,要夺回失去的利益。一二五九年,亨利三世在巴黎同法国签订和约之后,满怀得到外援的希望回到国内。对所有希望王权强大的人来说,他的儿子爱德华已经成为灿烂的北斗,其支持者来自伦敦和其他城市的骚动的穷苦阶层。贵族的胜利并没有满足名副其实的***热情,难以遏止的新思想又活跃起来。西门·德·孟福尔值得称道的一点是,他没有满足于贵族对国王取得的胜利,而是立即转身对付贵族——既然国王受到约束,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也应该尊重百姓的利益。在这些问题上,为贵族达到最高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中间阶层提出了不可忽视的要求。可以认为,青年骑士代表了乡绅的愿望。他们组成了自己强大的联盟,叫做“英格兰青年骑士团”。西门·德·孟福尔成为他们的支持者。不久,他又抨击贵族滥用特权,并且想把王政改革扩大到贵族领地的范围。他向统治英格兰西南部和威尔士南部的格洛斯特伯爵理查德单刀直入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还使政务会颁布了一项法令,明确规定诸侯服从国王,而国王的权力又在政务会之下。不过他没有强调后一点。这是一种新型的专制,是联邦专制。这些大胆的新思想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因为这种专制不可避免地通过一个人或一个领袖来实行。这些因素使贵族彻底分裂,国王和勇敢的埃德蒙王子乘机利用他们的全部力量打击分崩离析的对手。父子二人感到,大显身手的时机已经来临。

   教皇解除了亨利三世关于接受《牛津法规》和《威斯敏斯特法规》的誓约之后,亨利便在一二六一年的复活节罢免了贵族任命的官员和大臣。其时已有两个争夺权力而互相干预的政府。贵族召集各郡代表到圣奥尔本斯开会。亨利国王则召集他们到温泽去,双方都想赢得广泛的支持。贵族在各地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他们之所以没有采取过激行动,是因为格洛斯特对德·孟福尔持反对态度。一二六二年七月格洛斯特逝世后,贵族便开始奉行德·孟福尔的偏激政策,内战随之而起。西门及其积极活跃的几个儿子、大约一半的贵族、当时已经存在的中间阶层和强大的威尔士盟友严阵以待国王的挑战。

   西门·德·孟福尔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他采取的政策并非必然地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他从小所受的教养。有些人不以为然地说,他对自己的行动之根本意义并无明确的认识。诚然,他建树这些业绩时,尚未完全看出其伟大意义之所在。到一二六三年九月,反对他的活动已经明朗化,因为他的功绩过于显赫。爱德华利用贵族的不满情绪,迎合他们对个人封建利益的关注,挑动他们嫉妒德·孟福尔,通过这些手段纠集强大的保皇势力。一二六三年九月,德·孟福尔被迫同意请法兰西国王路易裁决。裁决的结果对他很不利。路易忠于自己的帝王阶级,所以他保护英格兰国王的特权,宣布两个法规是非法的。路易在生前就已成为圣人,因而他的这一裁决是很重要的。不过,对峙的双方已经诉诸武力了。封建主基本上支持国王,以城市居民为主的平民和宗教改革派,尤其是圣芳济会教士,则支持德·孟福尔。许多城市制定了新的控制措施,以摧毁城市寡头政治集团对国王的支持。一二六四年夏天,德·孟福尔再次南下,解除亨利三世和爱德华对辛克港施加的压力。

   亨利国王和爱德华王子以优势兵力在苏塞克斯迎击德·孟福尔。一场激战在刘易斯打响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次战斗是埃奇希尔大战的序幕,爱德华同四百年后的鲁珀特一样,骁勇无比,对敌人穷追不舍,但在返回战场时,却发现败局已定。富有战斗经验和指挥艺术的西门利用复杂的地形设下圈套,当他的中央阵地被突破时,他布在两翼的重甲骑兵便向国王的大部队进行夹攻,粉碎了一切抵抗力量。西门曾经摔落马下,因而此时他在军中经常乘坐一种象十八世纪的将军马车那样富丽堂皇的肩舆。为了安全,他把两三个人质也放在肩舆里。威尔士人把肩舆围在中央。肩舆上面还有许多旗帜和标识表明他的所在。爱德华王子经过一阵冲杀之后,缴获了肩舆,杀死里边两名倒霉的己方人质。这时,国王和他的宫廷人员以及重要的支持者已被德·孟福尔俘虏。等到斗志旺盛的王子返回来时,同样的厄运在等待着他。

   此时,西门·德·孟福尔已是整个英格兰的主宰。如果他象现代几个欧洲国家那样,残酷地集体屠杀他所控制的人,他就可以长期称雄于英格兰。在那个时代,有些事情虽然很残酷,但还没有达到极端的程度。对于不惜冒生命危险进行权力之争的人来说,并非只能采取残酷手段;武力固然有效,但也不是万能的。西门同被俘的国王和战败的一方签订了协议。根据协议,国王和王子受到严格的约束。但国王的权利在原则上仍然受到尊重。国内的各派力量基本上实现了平衡。从西门的行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不仅已经感到反对派的强大力量,而且希望最终和他们联合起来。由于国王在他手里,他可以利用国王的权力控制贵族,建立更广泛、更有效的政治制度。不管他有意与否,在他取得胜利之后,这种制度一定会自行诞生。他统治着英格兰,控制着懦弱的国王和傲慢的爱德华王子。他生平的第三个也是最早的一个阶段就此开始了。

   不管贵族站在哪一方,他们面临的威胁要比西门曾经帮助他们摆脱的威胁更大。西门的天才和精力,加上金雀花王朝的君主所固有的权力和好斗的中间阶层的支持,对贵族阶级的特权构成了威胁,这种威胁比约翰的***和亨利三世滥用客卿的行为有更严重的后果。在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斗争中,英国贵族一直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宗旨。在伦尼米德,他们虽然为全国的自由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本意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此时确认,西门是他们的敌人。西门显然是个霸王,他手中控制着国王,背后又有社会变革力量的支持。贵族结成了牢固的联盟,他们见国王的军队不在西门手中,便日夜策划推翻他。

   当时德·孟福尔感到满意的是,有一个九人委员会处理重大事项,他们掌握开支并有任用官员的权力。至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留给他在一二六五年召开的国会处理。西门伯爵的独裁作风有失人心,但国家处于如此混乱的状态,独裁似乎是必要的。在北方以及在威尔士边界,反抗力量仍很强大,而且相当活跃,身在法国的王后以及休·比格德伯爵和韦尔尼伯爵企图支援国王,教皇是支持国王的。德·孟福尔在辛克港纠集了一支舰队,并且公开怂恿海盗行为,因而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和多佛海峡。可是在西边,他失去了昔日政敌理查德·德·克莱尔的儿子、格洛斯特伯爵吉尔伯特·德·克莱尔的支持。克莱尔没有公开加入保皇派,而是同他们暗中合作,并且重新进行其父当年同德·孟福尔的斗争。他在一二六五年被召到国会时,指责德·孟福尔和他的儿子侵吞王室的岁入和对立派贵族的被没收的财产。这些指责有真实的成分。克莱尔之所以反对,其主要原因是他未能分到赃物。

   一二六五年一月,德·孟福尔在伦敦召开国会,各郡和城市均有代表参加。这次国会的目标是给***的措施披上合法的外衣,它在德·孟福尔的指导下,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这次国会的重要性与其说在于它的内容,毋宁说在于它的代表大会的性质。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届代议制议会,它对政体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却被现代社会低估了。召集有力而深得人心的人参加国会的原因,是德·孟福尔想通过自己的支持者左右国会。在贵族当中,只有五名伯爵和十八名男爵收到参加国会的通知。德·孟福尔又一次依靠乡绅和市民的支持来对付心怀敌意或态度冷淡的贵族。这是他的诀窍和策略。

   国会毕恭毕敬地同意了德·孟福尔的行动,接受了他根据两个法规提出的解决方案。但是,克莱尔回到了西却,其后果只能是内战再起。亨利三世顺从地生活在德·孟福尔的控制之下,一直颇受尊重;爱德华王子由于保证决不逃走,才享受着行动自由。然而,当贵族怨声载道、西门部下派系并起,统治中的困难引起民怨沸腾的时候,王子于某日带着几个朋友出去打猎,把自己的诺言置于脑后,没有回去。他在树林中纵马奔驰,开头是要猎取牡鹿,后来则追逐更大的猎物。他立即成为英国社会中最强大阶层的积极领袖。这个阶层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打击西门·德·孟福尔,破坏他那些闻所未闻的改革。爱德华保证要遵守大宪章,平冤昭雪,并且驱逐外籍人,因此得以联合贵族势力,破坏德·孟福尔的可靠基础。德·孟福尔伯爵此时只是一个派系的首领。此外,他同卢埃林结成联盟,承认这位威尔士封建主关于领土和独立的要求,这也有损于自己的声望。他不仅在政治上让爱德华占了上风,在军事上也陷入极为不利的处境。爱德华和威尔士边界地区的贵族占据塞文河流域之后,德·孟福尔便陷入困境,他向东边的退路已被堵塞,部队被逼到威尔士南部。八月初,他再次企图渡过塞文河,与他的儿子西门从东南带来的军队会师。他终于在伍斯特附近的一个渡口过了河,可是西门的部队却在凯尼尔沃思一带被爱德华用计谋打垮了。德·孟福尔伯爵不知道这个消息,他自己也受困于伊夫夏姆。八月四日,一场决战在这里开始了。

   这场战斗是在暴风雨中进行的。威尔士人在纵横驰骋的爱德华面前四处逃命,只有德·孟福尔身边的一批人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血战到底。德·孟福尔英勇地战死沙场。边界贵族屠杀了许多逃兵和俘虏,肢解了他们的尸体。年迈可怜的国王一直被德·孟福尔带着辗转各地,在这次战斗中被西门的部下刺伤,亨利急忙高喊:“别杀我!我是温切斯特的亨利,是你们的国王。”由于表明自己的身份,他才死里逃生。

   伟大的德·孟福尔伯爵逝世了,他的行动在全国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伊夫夏姆战斗之后,胜利者随意而无情地分封没收的土地,激起失去继承权的那些人的强烈反抗。德·孟福尔的追随者在孤立无援的凯尼尔沃思、阿克索尔姆和伊利坚持斗争,他们在愤怒的绝望中洗劫周围的乡村。政府非常虚弱,无力***他们。全国蒙受混乱不安之苦,老百姓并不掩饰他们支持德·孟福尔的态度,叛乱者和不法之徒在大路上或森林中骚扰抢劫,政府以国王的名义禁止外国商人入境,因为他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国家似乎就要再度遭受封建割据而陷入由此必热产生的混乱状态。鉴于危机重重,教皇克莱门特四世和他的使节奥托本敦促政府采取温和的政策。爱德华经过半年的围困未能攻克凯尼尔沃思,认识到奉行温和的政策实为上策。没收土地的受益者则坚决反对,格洛斯特伯爵也由于爱德华否认要进行改革的诺言而大失所望。一二六七年初,这位伯爵要求驱逐外籍人并重新颁布《牛津法规》和《威斯敏斯特法规》。为了坚持自己的要求,他进入伦敦,受到普遍的欢迎。他的行动和教皇使节的影响,促成了“不剥夺继承权而要重新赎买”的折衷方案,这使本来失去继承权的人获得宽容的条件。一二六七年底,最高法院向全国各地派出法官,以便公平地执行这一方案。从史料中可以看出,***的范围很广;在地方,暴乱是针对当地官员的,它得到下层教士和许多大小修道院院长的支持,没有被封建关系束缚在贵族一边的许多乡绅也曾经支持德·孟福尔。

   由于德·孟福尔已死和爱德华参加十字军远征,虚弱的亨利三世晚年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五十多年前,九岁的亨利在内战的硝烟中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人们有时感到,他似乎也将在内战的烽火中死去。然而,风暴终于平息下来,他又可以欣赏比政治斗争更能引人入胜的美好的东西了。不久,新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建成了。它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是亨利三世一生中最宝贵的目标。在一二七二年的最后几个星期里,他就是在这座大教堂里入葬的。

   不要由于这几年的平静生活而认为德·孟福尔进行的斗争和内战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直到多年以后,老百姓还把他奉为圣人,在他的墓前演出了《圣经》故事的奇迹剧。他们的支持丝毫无助于他的伊夫夏姆之战,但是,他是人民的朋友,他们在他身上寄托着为穷人解除痛苦和压迫的希望,所以他们忘却了他的过错而永远怀念他。他是一个杰出的统治者,但作为政治家,却未免过于自信而又缺乏耐心。他践踏既得利益,违反一切惯例,不顾任何礼节,并且无谓地引起别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但他在英国的历史上点燃了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早在一二六七年的《马尔博罗法规》中,就再度体现了《威斯敏斯特法规》的主要内容。德·孟福尔对他的外甥、新王爱德华也有同样重要的影响,爱德华虽然杀死了他,却深深地吸收了他的思想。因此可以说,德·孟福尔的政策经受住了伊夫夏姆之战及其以后局势逆转的打击,爱德华一世是他的真正的继承人。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在战争的旋涡中进入了二十世纪。她投入了近五十万部队,这是她有史以来向海外派出的最大一支军队。南非的冲突起初只是小规模的殖民冲突,不久便需要全国作出极大..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八六年夏,人们并不能立即看出,在爱尔兰自治问题上的分歧使英国的政治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索尔兹伯里政府依赖自由党反对自治派,这一派在国会和..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格拉德斯通于一八八零年再次担任首相时,他的处境不如他在十二年前任职时那样顺心。那时内阁坚定,党内统一,通过了许多改革法案。如今表面上前程似锦,因为他在胜利..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国发展成世界上头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她的人民正忙于完成美洲大陆的拓殖活动。南北战争开始时,从大西洋岸边向西拓居的运动已经进行了二百五十年,拓殖地..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大西洋彼岸,北军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但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是在战败的南方恢复秩序和繁荣。谢尔曼军队所经之处和弗吉尼亚平原等南方大..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历史进入了长期的、承先启后的、迅速发展的时代,即进入了格拉德斯通和迪斯雷利担任首相的时代。这两位伟大的议会活动家在一八六八年到一八八五之间交..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当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严峻的考验、狂躁不安的拿破仑三世巩固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之时,莱茵河彼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八六一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腓特烈大帝之后登..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邦联失败了。南北战争中相当长的最后阶段,是北方征服南方的阶段。在钱塞勒斯维尔和葛底斯堡战斗、维克斯堡战斗、查塔努加战斗和奇卡莫加战斗发生之后,战争在同年..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三年春,波托马克河兵团和北弗吉尼亚兵团在拉帕哈诺克河两岸继续对峙。素有“勇士乔”之称的胡克曾在安蒂坦河战斗中指挥一个军而威名远扬..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波普将军在一八六二年八月一日抵达前线。这位新指挥官的任务就是在麦克莱伦部队从詹姆斯河一线回来同他会师之前,在不打大仗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战果。华盛顿..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形势对南方极为不利,人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设在里士满的邦联政府和司令部不断接到令人忧郁的报告和数字,南方的处境似乎十分困难。北方彻底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零年,决定性的总统选举开始了。二月,南方的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要求北方各州废除《人身自由法》,停止干扰一八五零年颁布的《追捕逃亡奴隶法》的执行,服..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八五零年以后的几年里,美利坚合众国的前途使美洲充满希望,使欧洲既羡慕又嫉妒。美洲大陆已被征服,得到哺育。在十年之间,美国的进出口和国内贸易增长了一..

美国史诗·第八

美国史诗·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标志着美国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在此之前,美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主要受欧洲的影响。随着一八一二年反英战争的结束,美国开始注意国内问题,背靠大西洋,把目光转..

英语民族的迁徙·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

英语民族的迁徙·(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很久以前,澳大利亚就已进入人类的想象世界。早在希罗多德 [ 译者注: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有“历史之父”之称。 ] 时代,人们就传说在..

英语民族的迁徙·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的垮台急剧地加速了各国占领世界荒凉地区的活动。同拿破仑的长期斗争阻止了英语民族的扩张,可以用来建立第二大英帝国的人力和船只尽数耗费在..

帕默斯顿·第五

帕默斯顿·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帕默斯顿年逾古稀,仍在主持国政。除了托利党组阁的一小段插曲之外,他在一八五五年以后的十年里始终是英国首相。同俄国签订和约以后,他很快就遇到了另一次危机。这次危机也..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生活一如既往,只是由于通过重要的《改革议案》而略有变化。约翰·拉塞尔勋爵领导下的辉格党人是当时的执政者。拉塞尔家族从亨利七世时代就开始..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三零年,欧洲的良主势力又开始抬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建立了奥尔良王族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新国王路易·菲利普是革命党人菲利普·厄加利代的儿子。 菲利普·..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在英王乔治四世执政的十年期间,传统政治力量的格局迅速解体。一百多年来,辉格党和托利党在下议院就各种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同时,辉格党内部也进行着斗..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欧洲在一八一五年夏天实现了和平。这次和平比较持久,虽有内部骚乱和局部冲突,和平却一直维持到德意志扩张取代法国优势之时。在同法国革命和拿破仑..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欧洲和美洲沉浸在和平的气氛之中。波旁王族的一个年迈、顽强而放任的成员登上了法国王位,他对亲戚、谋臣和追随者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他的拥护者比他更..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詹姆斯·麦迪逊是一八零九年三月选出的美国新总统。他在杰斐逊手下担任国务卿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比较固执,处理具体问题的艺术和判断能..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欧洲政治事务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在美国提了出来,全国普遍掀起有关法国革命的辩论。以法国革命为榜样的相应组织在杰斐逊思想的影响范围内到处出现,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军从海上撤离拉科鲁尼亚之后,西班牙便没有能够阻止法国元帅行动的有组织的军队了。各地的西班牙军队相继失败,只有无法消灭的游击队还在继续活动。..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皮特的后继者坚决进行战争,可是不如他那样内行。从一八零六年一月皮特逝世到一八零九年威灵顿上台这三年里,战争形势对英国很不利。她徒劳无益地远征地中海沿岸地区,..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零四年,皮特重新上台。他全力恢复英国的作战能力。英法再次开战以来,英国单枪匹马地对付拿破仑,在她历史上最困难的两年里单独坚持了战争。由于皮特的努力,奥地利..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辉格党人,尤其是改革派和激进派起初对法国革命抱欢迎态度,不久他们便为其过火的行动而感到失望。十八世纪的伦敦经历过大规模的动乱,但在威尔克斯时代的打乱和一七..

法国革命·第十八

法国革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八九年震撼法国大地的巨大变革同世界上的历次变革有着根本的区别。英国曾在十七世纪经历了王室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大转移,但国家的基本制度未受触动,或者至少很快就恢复了,..

美国宪法·第十七

美国宪法·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美洲独立战争已经结束,十三个殖民地获得了自主权。它们在战争中为自己的原始政治组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们根据一七七七年签署的《联邦条例》建立了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这个..

小皮特·第十六

小皮特·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罗金厄姆侯爵长期等待着组阁的机会,可是当一七八二年三月这个机会终于来到时,他的寿命只有四个月了。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投降一事对英国社会的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野心..

印度帝国·第十五

印度帝国·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作为贸易机构建立起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迅速地发展成幅员辽阔的帝国。一七零零年前后,只有一千五百名英国人..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七年,华盛顿在费城北面的瓦利福奇避冬。每次战斗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开小差,他的军队只剩下九千人马。到了春天,部队还会减员三分之一。他们缺少衣物和..

独立战争·第十三

独立战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五年五月,美洲殖民地在宾夕法尼亚的恬静小镇费城的建筑业工会议事厅再次召开大陆会议。代表们是德高望重的律师、医生、商人和地主,他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紧..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乔治三世继位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在原则上和法律上,国王在决定政策、选择大臣、任用官员和确定支出的问题上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权力。数百年..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五六年十一月,皮特初次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当时腓特烈大帝宣称:“英国长期处于临产的剧痛中,但她终于生下了一个伟人。” 自马尔博罗以来,还没..

美洲殖民地·第十

美洲殖民地·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皮特的上台和他指挥的世界性战争的胜利,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必须来研究一下美洲殖民地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悄悄地逐渐发展的情况。在十七世纪..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反对派强加给沃波尔的英西战争不久便扩大为一场欧洲大战。英国本想在西班牙殖民地和西班牙本土进行海陆战争,没想到却卷入欧洲战争。这次..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南海泡沫”的丑闻激起了托利党人的希望,他们似乎即将作为一支政治力量重新上台。辉格党政府已经信誉扫地。流亡国外的博林布鲁克此时满怀希望,同他在英..

汉诺威王朝·第七

汉诺威王朝·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一四年夏末,英国举国上下等待着乔治一世国王的到来。九月十八日,乔治在格林威治登陆。这位幸运的德意志王子不会讲英语,对自己的新王国也毫无热情。对他来说..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人注视着英国宫廷的一举一动。欧洲各地都知道,马尔博罗对安妮女王的影响已经消失。哈利通过巧妙的手腕和艾比盖尔的帮助力图建立托利党政府,以结束人人厌倦的战争。..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次彻底的胜利之后,荷兰人不愿再作必要的努力。他们在一七零二年曾经可怜地蹲在内伊梅根城墙的墙垛后面,英国的新指挥官手提军刀请他们出战,不过这已..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们认为安妮女王统治时期是英格兰空前强盛的时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马尔博罗的军事天才不同凡响,他为女王献策时能够深谋远虑,这使日益强大的英..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西班牙王位战争爆发之时,双方不愿大动干戈,这是战争史上尚未出现过的现象。欧洲已经筋疲力尽,它的幻想也已经破灭。威廉和路易十四之间建立的新关系,反映了“海上..

大陆战争·第二

大陆战争·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国王刚刚出发去参加大陆战争,失去军队保护的不列颠岛便受到入侵的威胁。路易十四计划进攻英格兰,因此詹姆斯国王有了复辟的希望。两年来,詹姆斯二世在圣日尔曼的流亡..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岳父赶下不列颠王位的伟大亲王威廉,从童年开始就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活。他幼年丧父,终身无子。他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因为他是为了国家的..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奥朗日亲王威廉密切注视着詹姆斯国王的行动。海德兄弟二人丢官不久,出类拔萃的荷兰人戴克维尔特使作为威廉的使节到达伦敦,其任务是代表他请求詹姆斯采取比较温和的措..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詹姆斯一世执政以来,王权同国会的斗争一直左右着英格兰社会。现在,这一斗争又恢复到它开始时的状况。八十年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君主政体在表面上几乎恢复..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二世发现新的国会选举并没有使他的处境有任何好转,便使国会又休会了一年左右。在这次休会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初次得到应用,这两个党派从此使不..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六七三年二月的国会会议上,查理二世了解到,他的臣民对于同荷兰新教共和国进行战争感到厌恶。在他主动卷入的这场战争中,他不是英格兰贸易的保护者,而是路易十四的..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请回国王的这届国会是一个力量均衡的国会,代表全国的对立势力。它成功地解决了恢复王政所遇到的政治问题。然而,它不是合法的立宪机构,因为它不是国王下令召开的。人们认为..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留下的真空是无法填补的。他在临终时指定他的长子理查德为继承人,但他的话“模糊不清,而且不完整”。理查德被他的政敌谑称为“摇摇欲坠的家伙”,他心地善..

护国公·第二十

护国公·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君主制不复存在了。上议院已被撤消。英格兰的国教陷入瘫痪状态。下议院剩下的议员也寥寥无几,被人轻蔑地称为“残余国会”。他们自以为身居高位,是国会事业的最后一点标志。他们认..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处决查理之前,英格兰共和国甚至就诞生了。一六四九年一月四日,一小撮屈从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下院议员决定:“除了上帝,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基础……英格兰下议院是由人..

弑君之斧·第十八

弑君之斧·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到一六四六年春天,保皇派完全失去了对议会军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雅各布·阿斯特利爵士随着国王的最后一股部队在斯托昂瑟沃尔德 [ 译者注:英国的一个小集镇。 ] 的战斗中失败被..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一六四四年初,查理国王控制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他在牛津有规模可观的国会。他在军事上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但苏格兰人的入侵扭转了局势。他们在大军南下的..

大叛乱·第十六

大叛乱·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同国会在一六四二年的头几个月里进行的谈判,只是加深了双方的分歧。他们都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圆颅党 [ 译者注:即英国议会派,其成员皆剪短头发,故名。 ] 的一名军官写道..

国会造反·第十五

国会造反·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各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强迫国王去做他最担心的事情。苏格兰侵略军占领了达勒姆和诺森伯兰。他们的领袖同英格兰的议会势力和清教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提出了对苏格兰有影响的..

个人独裁·第十四

个人独裁·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的个人独裁并非悄悄地或逐渐地建立起来的,他公开宣布过自己的意图。他说:“我们通过经常召开国会会议已经向人民表明,我们是喜欢让国会发挥作用的。然而,它最近滥用权..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即位不久的查理一世的情况有许多记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对此深有研究的日耳曼历史学家兰克的手笔。他写道,查理一世“刚满二十五岁,可谓风华正茂。他骑在马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