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战争在扩大

繁体

评论:战争在扩大

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

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

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空军在不列颠战役中的失败证明,单靠飞机轰炸是不可能迫使一个勇敢的国家屈膝的。这一点就伦敦而言尤为清楚。几年之后,德国人民经受了最为猛烈的轰炸但仍表现得很坚定,也证明了这一点。德国空军也未能破坏英国战斗机的防御力量。

由于英国的海空防御力量都很健全,德国的进攻部队注定要遭受十分惨重的伤亡。这就意味着进攻英国所需要的决定性条件之一还不具备。鉴于10月的上半月已过,气候仍不允许登陆,希特勒现在决定1940年不执行“海狮”作战计划。

   其实希特勒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愿意实施这个计划。他的战略思想基本上局限于正统的大陆作战法,对两栖部队作战特别厌恶。后来在地中海,当1942年讨论进攻马耳他时,他的这一观点再次暴露出来。希特勒不愿着手实施“海狮”作战计划,在这个问题上,他得到了海军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符合实际估计的支持,海军认为,由于其所能支配的部队力量单薄,它将无法保护德国舰队免遭英国本土舰队的袭击。

   另一方面,陆军总司令部却是乐观的。他们把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战斗看成只不过是一次大规模的渡河而已,而且认为,由于敌人在敦刻尔克丢弃和损失了大批装备,他们在英国本土的抵抗既不会很有力,也不会持久。尽管英国舰队占有优势,而我们所拥有的运输工具又十分有限(主要是一些内河船只),陆军仍然指望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深入敌境的桥头堡,使我们能大规模地把增援部队运过海峡。一次胜利的进攻是否能迫使英国退出战场,甚至当时也有疑问,因为英国人是一个坚毅顽强的民族。我们必须估计到英国政府、舰队和部分武装力量会转移到加拿大,从那里继续进行这场战争。

   但是,另一个考虑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则完全是决定性的因素。在西线战争结束前不久,他曾经向他在军界中的亲信透露,也许有必要立即消灭东方的“赤祸”。几个事件又增强了他的这一看法,就是一年前俄国进攻波兰,随后在1940年夏天又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几个国家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省。俄国对罗马尼亚的威胁危及了罗马尼亚对德国的石油供应,尤其使希特勒担忧。他立即作出反应,派了一个军事代表团访问当时在安东尼斯库独裁政权统治下的王国——罗马尼亚。这次访问反过来又加深了俄国的猜疑。当1940年11月有莫洛托夫参加的一次会议未能就划定德国和俄国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时,希特勒就决定动手了。12月,他发出了著名的二十一号训令,命令武装部队准备发动一场“速决战”,击溃苏俄;而罗马尼亚和芬兰可视为盟友。一场新的赌博就这样决定了。

   这项决定的结果是,德国在西线的部队开始一个师一个师地向东部边境地区调动。而在此之前,东部边境的部队几乎抽空了。这样做使人们明显感到,对英国人进攻的危险减少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发出指示,大意是进攻英国的准备要假装继续进行。尽管在1940年到1941年的整个冬天继续对英格兰的城市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但是这些措施当然不能欺骗敌人很久。

   在南方,活动也不断增加。在地中海,夏天的几个月比较平静,但现在那个战场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墨索里尼大吹大擂了一通,但他并未马上向马耳他这个危险的海岛要塞进攻,来一举切断英国和远东联系的主要交通线,并保护意大利同它的北非和东非领地联系的交通线。然而,格拉齐亚尼元帅在9月份动用了八个师真的越过埃及边界,一直推进到西迪·巴拉尼才停下来。后来的事态很快证明,他当时这样犹豫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在12月份,韦维尔将军向装备很差的意军发动反攻,很快使意军濒临覆灭的边缘。英军进展迅速,势如破竹,攻克了巴迪亚、坚固的托布鲁克要塞、班加西,到了1941年1月底,他们离的黎波里只有几百英里了。最后,到了极端危险的时候,十四万意军被俘,整个利比亚眼看就要丢失,墨索里尼才接受了德国提供武装支援的建议。这一建议在一年前就提出过,但在当时遭到了拒绝。2月,隆美尔将军在北非登陆;他在战场上杰出的指挥能力和无可厚非的性格,后来使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他在一场非常壮观的反击战中,在3月底就把英军赶回到埃及边界。我们将在以后各章里读到更多关于他的事迹。

   秋末,意军在另一个战场上活跃起来。1940年10月27日,意军越过了希腊-阿尔巴尼亚边界,指望能取得速胜。他们大大低估了希腊军队的抵抗力量,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甚至一度临危于被抛到海里去。德国先前曾警告过意大利人:兵力不足,不要进行这场冒险。但是现在,希意战争的发展使德国有必要进行干预。12月中,德军七个师调到罗马尼亚南部,对从轴心国“开小差”出去的南斯拉夫和在希腊登陆的英军发起了春季攻势,才把意大利人从悲惨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这场战斗确实获得了成功,它迅速地打垮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军队,并把英***队赶出了欧洲大陆的东南角。接着,伞兵和其他空降部队对克里特岛发起了著名的进攻。但是,这并未导致巴尔干的平定。直到战争结束,巴尔干始终是一个没有愈合的伤口,拖住了大批军队。

   这还不是意大利最后的一件倒霉事。5月,在埃塞俄比亚指挥作战的奥斯塔公爵被迫向英国人投降。同时,伊拉克的反英暴动失败,而自签定贡比涅停战协定以来就一直在意大利控制之下的法国托管地叙利亚,现转向同盟国。这标志着德国在中东的影响全部消失。

   征服巴尔干所需要的部队不得不从东线军队中抽调。结果只好推迟原定进攻俄国的日期,此事很不受欢迎,因为这样我们就丧失了东欧短暂的夏天中有限的便于作战的整整六个星期。斯大林当然知道德军在他西部边境以外集结;他怀疑这里有名堂,所以相应地增强了自己的部队。除此之外,他显然直到最后一刻还寄希望于德国不会来打。这样,当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发动进攻时,他在战略上是有准备的,但在战术上却措手不及。

   三个集团军群用了一百四十五个德军师,从罗马尼亚到波罗的海发起了进攻。他们在当时,或者以后,得到了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和斯堪的纳维亚部队的配合。就是在遥远的北方,芬兰也向苏联宣战了。看来几乎整个欧洲都在进军欲打败这个赤色巨人。然而,实际上这些外***队人数都很少,有的不到一个营,超过一个师兵力的没有几个。

   希特勒满以为红军会迅速土崩瓦解。他对胜利如此有把握,以致下令削减军火生产。他对形势的估计很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而陆军总司令部的估计则是正确的。诚然,战争初期,几万俄国士兵开小差,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基辅和维亚斯马这几个大包围战中抓了几百万俘虏,德国电台可以而且已经公布了一个又一个大捷的消息,但是,大量的俄国陆军在其政委们的激励下,正殊死奋战。一件料想不到又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是俄国优等武器的出现,例如T-34型坦克,是德国反坦克炮对付不了的。此外,德国人并非是作为解放者进入俄国的,这一点很快变得显而易见。随着他们的到来所建立的制度至少同过去一样暴虐。虽然部队在占领区总的表现还可以,但是安全局的“突击队”在后方地区令人厌恶的活动很快就尽人皆知了。这样的活动在大失所望的俄国老百姓中激起的完全正当的愤慨,把全民族团结在一起,并加强了他们抵抗的决心。就这样入侵者帮助了苏联政府克服危机。由于陆军总司令部未能说服希特勒先拿下莫斯科再占领乌克兰,使俄国人获得了一段喘息时间,这有助于他们稳定局势。气候有利于作战的数周宝贵时间,此刻就在争论中再次被浪费了。

   下一章描述由于冬季天气提早到来引起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德国的先头部队已到达俄国首都的大门口,直到此时还被看作不可战胜的德国陆军现在已到了覆没的边缘。但是,在讨论莫斯科战役之前,不妨简单谈一下其他军种的情况。

   在战争开始前几年才建立起来的德国空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过去是在波兰、在西线、在巴尔干、在地中海战场,现在是在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没有德国空军,闪电战是不可能的。但是,严重的伤亡,特别是在不列颠战役中的伤亡,却留下了自己的烙印。看来,德国空军会很快达到并度过自己的全盛时期。

   德国海军同空军一样,是一支新的军种,它的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力量都很薄弱。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帝国海军不同,它不仅将全部潜艇,而且还毫不吝啬地将全部舰艇,重型和轻型巡洋舰都投入了战争。这样,它曾经使公海很不安全,到1940年底,它击沉的敌国商船已达二百万吨以上。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的损失也很惨重,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型的兵舰,或者驱逐舰都是这样,潜艇的损失最为严重。

评论:尾声

评论:尾声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当疲惫不堪的B集团军群的部队在阿登遭到美国炸弹不停的袭击,而被赶回他们原先发动进攻的西壁阵地时,希特勒在巴德·瑙海姆附近称之为“鹰巢”的前沿指挥部里收到一条消息,他便急急忙忙赶回柏林。这是一份关于苏..

阿登战役·第六

阿登战役·第六作者:哈索·冯·曼陀菲尔将军·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哈索-埃卡德·冯·曼陀菲尔战前在装甲部队视察团任参谋。1944年11月 [ 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1941年10月。 ] 擢升为上校。1943年在突尼斯指挥一个师,同年底任第七装甲师师长。不久后,在1944年2月擢升为中将,..

评论:战争将近尾声

评论:战争将近尾声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刚刚读到过,盟军在西线的攻势进展神速,然而在意大利,德军却挫败了他们进行大规模突破的企图。这次胜利尤其显得不寻常,因为当时凯塞林的部队是腹背受敌(我们将在以后介绍)。在8月份克拉克将军的..

法国战役·第五

法国战役·第五作者:博多·齐默尔曼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博多·齐默尔曼于1920年从德国陆军退役,1939年被召回总参谋部任职。1940年到1942年任德军西线总司令的作战部部长,以后又在D集团军群任此职,直至德国投降。1944年晋升为中将。现年六十九岁。背景 我清楚地记得,194..

评论:战役之间的空隙

评论:战役之间的空隙 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对德国人民和军队的震动不小。的确也可以说,使他们感到害怕。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么大量的部队落得这般可怕的下场。现代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日复一日的残酷战斗不允许用很多时..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四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四 作者:库特·蔡茨勒上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库特·蔡茨勒自1940至1941年任二十二军参谋长。1942年4月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同年稍晚些时候就任陆军总参谋长,直到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计划失败后被调离。蔡茨勒将军曾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现年六十岁。 希特..

评论:从阿拉曼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评论:从阿拉曼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军队在阿拉曼表明他们已经达到很高的作战水平。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最后,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既充裕而又可靠的补给系统。他们的德国敌..

阿拉曼战役·第三

阿拉曼战役·第三作者:弗里茨·拜尔莱因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弗里茨·拜尔莱因,1940年6月被任命为驻法国的古德里安装甲军团的作战部部长。1941年,他在俄国服役,担任古德里安第二装甲军团作战部部长。1941年9月,任非洲军团的参谋长。1942年夏至1943年初,任隆美尔陆军元..

评论:斗争接近高潮

评论:斗争接近高潮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当德国人和俄国人在欧洲东部白雪皑皑的平原上进行生死搏斗的时候,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使太平洋突然变成了战场。现在确实是战火遍及全世界。德国政府利用日本和盎格鲁撒克逊大国之间爆发战..

莫斯科战役·第二

莫斯科战役·第二作者:京特·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京特,布卢门特里特,于1940年秋至1942年1月,任第四集团军参谋长,1942年1月,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1942年底,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军衔为中将;1944年9月,就任党卫队第十二军军长,军衔为武装党卫..

不列颠战役·第一

不列颠战役·第一作者:维尔纳·克赖佩空军上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维尔纳·克赖佩,1939年12月至1940年6月在德国轰炸机第二联队供职;1940年6月,被任命为空军第三军团作战部部长;此后,在西线和俄国担任参谋部其他职务,并多次迅速晋级;1944年被任命为德国空军参谋长,现年..

评论:决定命运的一年

评论:决定命运的一年(1939-1940)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韦斯特法尔中将是1944-1945年西线总司令的参谋长。 [ 注: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1902年出生,1943年成为德国最年轻的将军之一。北非战役时为隆美尔的作战参谋军官;后曾相继出任凯塞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