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尾声

繁体

评论:尾声

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

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

出自————《战争通史》

   当疲惫不堪的B集团军群的部队在阿登遭到美国炸弹不停的袭击,而被赶回他们原先发动进攻的西壁阵地时,希特勒在巴德·瑙海姆附近称之为“鹰巢”的前沿指挥部里收到一条消息,他便急急忙忙赶回柏林。

这是一份关于苏联发动新的强大攻势的报告,说这次进攻是从他们已攻克巴罗诺夫的维斯杜拉河上的桥头堡开始的。以后三个月发生的事情将结束这场战争。

   以前为了阿登攻势而削弱了东线,加上军火生产的急剧下降,加速了最后结局的到来。在红军部队将来到时,数百万德国男女老幼沿着中欧冰冻的道路纷纷逃难。接踵而来的消息报告了一系列的灾难:俄国人占领了西里西亚、东西普鲁士、波普拉尼亚,还占领了马克·勃兰登堡(老霍恩佐伦帝国的摇篮),鲁尔被围;英国人进入汉堡和基尔,美国人进入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斯图加特和慕尼黑;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人遭到屠杀;萨克森和图林根失守了,俄国先头部队和美国人在易北河马格德堡附近会师;红军占领柏林;最后,德国武装部队向战胜的敌人将领投降。在这些岁月中,德国人民受苦挨饿的情况非常凄惨,所以当传来关于希特勒为逃避他的死刑判决者而自杀的消息时,在他们中间没有激起丝毫的兴趣,也没有引起任何评论。那时候,人们已经麻木和厌倦到极点,他们只有一个愿望——渴望这一切最终结束,一去不复返。但是许多德国人,他们都不是坏人,还将再受到一次考验。这就是他们痛苦地发现:所有重大的牺牲、所有无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数百万英勇人士甘心情愿去冒生命的危险,甚至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只是为了一种现在才被揭露出来的卑鄙事业。这就不可避免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这场战争为什么这样结束?我们初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且一度曾是几乎整个欧洲的主人,难道我们就一定要失败吗?

   今天,头脑清醒的德国有识之士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鉴于罪恶的希特勒政府在国外制造的嫌恶和仇恨,德国人不能指望无限期地用手中的武器向世界挑战,世界实在太大了。当1939年-1940年发动的比较局部的战争由于美利坚合众国和苏俄并列反对我们而变成一场世界冲突时,德国在人力、原料和工业能力极端悬殊的条件下,要赢得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许多德国士兵都明白这点。许多德国士兵跟德国老百姓一样,都不希望打仗。许多人确实曾经预感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这使他们更难以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作为军人,他们除履行职责外,没有别的选择。“卡萨布兰卡宣言”——宣布同盟国政府只接受德国方面无条件投降——发表以后,甚至连那些对真实情况非常了解的人都认为除了死战到底别无选择。只有几个人反应强烈,甚至认为有必要进行公开起义。另一方面在德国有少数人(这种人越来越少)没学会面对现实,他们急于再次相信重又提起的1918年的离奇说法,即“暗箭难防”的传说;甚至现在他们还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背叛。但是世上何处无傻瓜?总有人看不到明摆着的事实,总有人不肯从经验中吸取任何教益。

   从这个观点来看,了解他们自己所写事情的人在书中所叙述的命运攸关的决定并不是真正的命运攸关,也就是说,这些决定没有把德国有把握取得的胜利变为肯定的失败。鉴于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各种作战计划的结果多少是事先决定了的,主要的原因是在作出决定的时候错误地估计了我们的能力。既使我们的空军取得了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也不可能被迫屈服。占领斯大林格勒或及时撤退第六集团军也不会引起苏联抵抗力量的迅速崩溃。由于隆美尔缺乏补给物资,1942年10月和11月阿拉曼战役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戏剧即将响铃落幕的时候,阿登战场上的胜利也只不过是让希特勒在地球上多活一会儿。即使诺曼底进攻失败了(鉴于同盟国的强大海、空优势,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也不会阻止英、美发动新的进攻。

   希特勒错误地认为西方国家会允许他消灭波兰而不进行干预,根据这一假设,他作出了真正导致他灭亡的根本决定。侵略波兰的决定一经作出,我们的命运就决定了。

   在四分之一世纪以后又重复了1914年-1918年战争的教训:德国不可能在一条以上的战线上作战并赢得这场战争。感谢上帝,今天我们吸取了更多的教训。我们已懂得了更深刻的真理。德国人民现在衷心渴望同他们以前的敌人取得深挚和最终的和解。我们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我们决不能再同我们的邻邦动干戈了。让我们同他们竞争吧!用一切方法,但只能用和平的方式来竞争。我们战败了,我们现在要进行的唯一的战斗是赢得我们以前敌人的友爱和尊敬。如果所有文明国家能共同争取和平(这对我们是一种慰藉),那么,在战场上、在东方疯狂的敌军压境时逃跑过程中、因落在我们城市的炸弹而丧命的六百万德国人就不是白白地为他们的国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阿登战役·第六

阿登战役·第六作者:哈索·冯·曼陀菲尔将军·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哈索-埃卡德·冯·曼陀菲尔战前在装甲部队视察团任参谋。1944年11月 [ 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1941年10月。 ] 擢升为上校。1943年在突尼斯指挥一个师,同年底任第七装甲师师长。不久后,在1944年2月擢升为中将,..

评论:战争将近尾声

评论:战争将近尾声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刚刚读到过,盟军在西线的攻势进展神速,然而在意大利,德军却挫败了他们进行大规模突破的企图。这次胜利尤其显得不寻常,因为当时凯塞林的部队是腹背受敌(我们将在以后介绍)。在8月份克拉克将军的..

法国战役·第五

法国战役·第五作者:博多·齐默尔曼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博多·齐默尔曼于1920年从德国陆军退役,1939年被召回总参谋部任职。1940年到1942年任德军西线总司令的作战部部长,以后又在D集团军群任此职,直至德国投降。1944年晋升为中将。现年六十九岁。背景 我清楚地记得,194..

评论:战役之间的空隙

评论:战役之间的空隙 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对德国人民和军队的震动不小。的确也可以说,使他们感到害怕。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么大量的部队落得这般可怕的下场。现代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日复一日的残酷战斗不允许用很多时..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四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四 作者:库特·蔡茨勒上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库特·蔡茨勒自1940至1941年任二十二军参谋长。1942年4月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同年稍晚些时候就任陆军总参谋长,直到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计划失败后被调离。蔡茨勒将军曾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现年六十岁。 希特..

评论:从阿拉曼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评论:从阿拉曼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军队在阿拉曼表明他们已经达到很高的作战水平。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最后,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既充裕而又可靠的补给系统。他们的德国敌..

阿拉曼战役·第三

阿拉曼战役·第三作者:弗里茨·拜尔莱因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弗里茨·拜尔莱因,1940年6月被任命为驻法国的古德里安装甲军团的作战部部长。1941年,他在俄国服役,担任古德里安第二装甲军团作战部部长。1941年9月,任非洲军团的参谋长。1942年夏至1943年初,任隆美尔陆军元..

评论:斗争接近高潮

评论:斗争接近高潮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当德国人和俄国人在欧洲东部白雪皑皑的平原上进行生死搏斗的时候,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使太平洋突然变成了战场。现在确实是战火遍及全世界。德国政府利用日本和盎格鲁撒克逊大国之间爆发战..

莫斯科战役·第二

莫斯科战役·第二作者:京特·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京特,布卢门特里特,于1940年秋至1942年1月,任第四集团军参谋长,1942年1月,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1942年底,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军衔为中将;1944年9月,就任党卫队第十二军军长,军衔为武装党卫..

评论:战争在扩大

评论:战争在扩大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空军在不列颠战役中的失败证明,单靠飞机轰炸是不可能迫使一个勇敢的国家屈膝的。这一点就伦敦而言尤为清楚。几年之后,德国人民经受了最为猛烈的轰炸但仍表现得很坚定,也证明了这一点。德国空军也未..

不列颠战役·第一

不列颠战役·第一作者:维尔纳·克赖佩空军上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维尔纳·克赖佩,1939年12月至1940年6月在德国轰炸机第二联队供职;1940年6月,被任命为空军第三军团作战部部长;此后,在西线和俄国担任参谋部其他职务,并多次迅速晋级;1944年被任命为德国空军参谋长,现年..

评论:决定命运的一年

评论:决定命运的一年(1939-1940)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韦斯特法尔中将是1944-1945年西线总司令的参谋长。 [ 注: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1902年出生,1943年成为德国最年轻的将军之一。北非战役时为隆美尔的作战参谋军官;后曾相继出任凯塞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