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阿拉曼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评论:从阿拉曼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
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
出自————《战争通史》
英***队在阿拉曼表明他们已经达到很高的作战水平。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最后,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既充裕而又可靠的补给系统。他们的德国敌人正由于缺乏这个条件,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早在阿拉曼时,美国工厂对英国人的额外援助已开始在起作用,人们只需要回顾一下“飞行堡垒”就会明白这一点。但是,必须指出,英国人能把军队从敦刻尔克撤出来,是走了运,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因为从敦刻尔克撤出的人员已成为现在投入战场的强大的新队伍的骨干。
当隆美尔一开始撤退时,他就清楚地意识到,这回不会再像1月份那样能够打回来了。物质上的劣势太悬殊,而且十分明显,补给情况不再有改善的可能。阿拉曼战役后,不再有船队抵达利比亚的海港,只是偶尔有一艘小船单独航行,才能躲过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机警的眼目。空运来的补给物资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由于空运受天气的影响也是不可靠的。在数量方面,空运永远抵不上海运数量多。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的同盟***队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尔登陆的消息,进一步证明了德国处境的彻底恶化。这是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完全没有料到的。现在甚至连小孩子都能看清隆美尔的军队受到两面夹攻。这正是隆美尔长期来担心会发生的局面,不过他预料的是英国在的黎波里或班加西大规模登陆。实际发生的事情更糟:美利坚合众国的军队现在积极并直接地参加了对德作战,尽管希特勒、戈培尔和戈林吹牛说过,美国是决不可能参战的。只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生死之战才真正开始了。
在北非的法国人经过短暂和断断续续的抵抗后加入了同盟国的事业,对此人们并不感到惊奇,因为德国在过去几年对法国奉行眼光短浅、冷酷无情的政策,为这一情况的出现铺平了道路。事情完全像悲观主义者所担心和预言的那样发生了。在北非发生的情况驱使希特勒派兵进入法国本土迄未被占领的地区。于是,整个法国现在都在德国人的直接控制之下了。欧洲的法军残余部分被解除了武装,而法国殖民军则加入了在北非的盟军行列。土伦的法国舰队沉没了船只才没有落入德国人之手。
奇怪的是盟军没有同时夺取突尼斯。这就使德国南线总司令凯塞林陆军元帅(他的司令部设在意大利)能够派遣马上可以调遣的部队渡海去突尼斯。这支部队力量虽弱,但还有力量占领该市并建立桥头堡。比塞大海军要塞基地的法国守军被劝说放下武器。后来又有一些德国部队被运过去,这样总兵力达到相当于四个师,这支部队成为第五装甲集团军。由于出现了新形势,可获得的补给品眼下全都运往突尼斯战区。于是,对隆美尔的军队就更顾不上了。他非常缺乏燃料,单为这个原因他就被迫多次放弃发动反攻的有利时机。
11月底,隆美尔回到大锡尔特的阿几拉阵地。1941年3月和1942年1月,他曾两次从那里发起进攻。他知道在蒙哥马利的军队逼近他之前,可以有几天的安静时间,所以他没有通知就乘飞机去看希特勒。他希望能说服希特勒,从这个战区撤出,现在已是势在必行。他的建议被粗暴地拒绝了,于是他又伤心地返回非洲。他的德国官兵们必须继续战斗,直到最后一个人。
非洲西北部的形势暂时还是平静的,因为盟军东进的速度非常缓慢。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沉寂。沿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边界一带只有小规模的战斗。德***队甚至向西扩展了地盘。因此,德军得以巩固突尼斯桥头堡,甚至还沿突尼斯西部边界建立了一条薄弱的防线,这条防线不如说成是若干前哨站可能更恰当些。所以原来的危机总算被控制住了。到1942年圣诞节前,形势似乎多少是稳定的。然而直到战役结束,重武器特别是火炮、坦克以及弹药的供应仍极端缺乏。
毫无疑问盟军在北非的登陆不容争辩地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一事实还带来了各种可怕的后果,即盟军现在拥有几乎是无穷尽的空中优势。德国战斗机和偶尔出动的意大利战斗机只有很少几次能把英国轰炸机中队从其目标引开。一阵又一阵致命的炸弹雨点般地落在我们地面部队的头上,在开阔的沙漠地他们连躲藏的地方都找不到。隆美尔在阿拉曼时就认识到这种地毯式轰炸的决定性作用。除非建立一支能重创敌人轰炸机的现代化战斗机部队,否则这种轰炸一定会决定战争的胜负。非洲军团中的“非洲老手们”对这种轰炸确实已经习惯了。凯塞林陆军元帅称赞他们为世界上最不怕空袭的部队。而在非洲的多数意大利军队则不然,他们缺乏战斗经验。那么,当保卫意大利半岛本土时,情况会怎样呢?保卫意大利的战争必然主要由意大利本***队进行,可是这支军队甚至连火药味都没闻到过。
盟军在海上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这一点在我们向突尼斯运送物资的过程中很快就显示出来。海路尽管很短,但我们的这种有利条件多少为盟军的猛烈进攻所抵消。我们的船只每天都有被击沉的,这使得运输船舶吨位短缺的情况更加突出。对勇敢的意大利和德国水兵们来说,通过西西里岛海峡的航行真正成了走向天堂的旅行。许多人和无价之宝都沉入那里的海底。但是,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尽管我们的海、空军竭尽全力,不惜任何牺牲对盟军强行攻击,然而盟军在北非的登陆几乎没有中断就完成了。许多船只确实被我们的俯冲轰炸机和潜水艇击沉了,但由于美国造船厂生产了大批船只,这些并非微不足道的损失几乎没受到注意就得到了弥补。
在这些日子里,当焦急的德国人注视着南线时,在东线的伏尔加河沿岸出现了新的局势,其结果将导致一场更为重要、更具有决定性的灾难。在下一章里,当时担任陆军总参谋长并尽了最大努力来避免这场即将来临的灾难的那个人,将叙述历史上称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过情况。
评论:尾声
评论:尾声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当疲惫不堪的B集团军群的部队在阿登遭到美国炸弹不停的袭击,而被赶回他们原先发动进攻的西壁阵地时,希特勒在巴德·瑙海姆附近称之为“鹰巢”的前沿指挥部里收到一条消息,他便急急忙忙赶回柏林。这是一份关于苏..
阿登战役·第六
阿登战役·第六作者:哈索·冯·曼陀菲尔将军·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哈索-埃卡德·冯·曼陀菲尔战前在装甲部队视察团任参谋。1944年11月 [ 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1941年10月。 ] 擢升为上校。1943年在突尼斯指挥一个师,同年底任第七装甲师师长。不久后,在1944年2月擢升为中将,..
评论:战争将近尾声
评论:战争将近尾声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刚刚读到过,盟军在西线的攻势进展神速,然而在意大利,德军却挫败了他们进行大规模突破的企图。这次胜利尤其显得不寻常,因为当时凯塞林的部队是腹背受敌(我们将在以后介绍)。在8月份克拉克将军的..
法国战役·第五
法国战役·第五作者:博多·齐默尔曼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博多·齐默尔曼于1920年从德国陆军退役,1939年被召回总参谋部任职。1940年到1942年任德军西线总司令的作战部部长,以后又在D集团军群任此职,直至德国投降。1944年晋升为中将。现年六十九岁。背景 我清楚地记得,194..
评论:战役之间的空隙
评论:战役之间的空隙 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对德国人民和军队的震动不小。的确也可以说,使他们感到害怕。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么大量的部队落得这般可怕的下场。现代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日复一日的残酷战斗不允许用很多时..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四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四 作者:库特·蔡茨勒上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库特·蔡茨勒自1940至1941年任二十二军参谋长。1942年4月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同年稍晚些时候就任陆军总参谋长,直到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计划失败后被调离。蔡茨勒将军曾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现年六十岁。 希特..
阿拉曼战役·第三
阿拉曼战役·第三作者:弗里茨·拜尔莱因中将 ·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弗里茨·拜尔莱因,1940年6月被任命为驻法国的古德里安装甲军团的作战部部长。1941年,他在俄国服役,担任古德里安第二装甲军团作战部部长。1941年9月,任非洲军团的参谋长。1942年夏至1943年初,任隆美尔陆军元..
评论:斗争接近高潮
评论:斗争接近高潮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当德国人和俄国人在欧洲东部白雪皑皑的平原上进行生死搏斗的时候,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使太平洋突然变成了战场。现在确实是战火遍及全世界。德国政府利用日本和盎格鲁撒克逊大国之间爆发战..
莫斯科战役·第二
莫斯科战役·第二作者:京特·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京特,布卢门特里特,于1940年秋至1942年1月,任第四集团军参谋长,1942年1月,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1942年底,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军衔为中将;1944年9月,就任党卫队第十二军军长,军衔为武装党卫..
评论:战争在扩大
评论:战争在扩大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空军在不列颠战役中的失败证明,单靠飞机轰炸是不可能迫使一个勇敢的国家屈膝的。这一点就伦敦而言尤为清楚。几年之后,德国人民经受了最为猛烈的轰炸但仍表现得很坚定,也证明了这一点。德国空军也未..
不列颠战役·第一
不列颠战役·第一作者:维尔纳·克赖佩空军上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 维尔纳·克赖佩,1939年12月至1940年6月在德国轰炸机第二联队供职;1940年6月,被任命为空军第三军团作战部部长;此后,在西线和俄国担任参谋部其他职务,并多次迅速晋级;1944年被任命为德国空军参谋长,现年..
评论:决定命运的一年
评论:决定命运的一年(1939-1940)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出自————《战争通史》韦斯特法尔中将是1944-1945年西线总司令的参谋长。 [ 注: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1902年出生,1943年成为德国最年轻的将军之一。北非战役时为隆美尔的作战参谋军官;后曾相继出任凯塞林..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