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唐中期的西陲战事
七、唐中期的西陲战事
作者: 邵石
出自————《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七、唐中期的西陲战事
(一)唐蕃之战
1、吐蕃对唐的侵扰
吐蕃是活动于今青藏高原上的一支少数民族,直到唐朝初年,他们平定诸羌,势力大盛后,才与中原王朝发生了直接的关系。太宗时,向唐请婚,为唐所拒绝,他们认为是吐谷浑离间所致,于是发兵击败吐谷浑,并侵扰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兵骑5万还击。牛进达的先锋部队从松州出发,夜袭吐蕃营帐,斩杀千余级,吐蕃退走。再次向唐求婚,太宗许之,派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此后,两方一直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事。
高宗时,吐蕃又与吐谷浑发生了矛盾,双方都向唐朝上诉。唐朝依违其间,吐蕃怨怒,出兵大败吐谷浑,吐谷浑为此向唐朝告急。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任命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0万攻讨吐蕃,但唐军在大非川(今青海湖川南)为吐蕃所败,安西4镇并废,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从此以后,吐蕃连年骚扰唐朝边地,沿边诸羌也都投降了吐蕃。高宗又派刘仁轨前往洮河镇守,并且命人在内地召募士兵,攻讨吐蕃;同时又命剑南、山南两道发兵防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秋,唐派李敬玄、刘审礼率兵攻讨,在青海又被吐蕃打败,刘审礼战死,李敬玄吓得不敢发兵救援。当时正值秋雨,道路泥泞,吐蕃军队与李敬玄对阵,敬玄的偏将黑齿常之率领敢死士夜袭吐蕃军营,吐蕃惊乱,自相践踏,唐军才得以乘机撤回。于是,吐蕃“东与凉、松、茂、嵩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2、以守为主的战略的确立
面对吐蕃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威胁,唐高宗召集朝臣,商讨对策。中书舍人郭正一认为:“吐蕃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望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烽堠,勿令侵掠,使国用丰足,人心叶同,宽之数年,可一举而灭”。唐连年用兵吐蕃,负多胜少,军需费用为之大增,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吐蕃在青藏高原,唐廷不能深入进兵,无法对吐蕃实施致命打击,所谓“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面对这种具体的军事形势,只有改变战略。郭正一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赞成。但高宗未完全接受,在进攻的同时,不得不增兵,加强防守。不久,黑齿常之在良非川击败吐蕃,吐蕃引退,于是任命他为阻击吐蕃冲要之地的河源军的军使。
3、武则天对西域的争夺
武则天当政时期,吐蕃正在蚕食西域,唐对西域的控制已感力不从心。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五月,命韦待价为安西道大总管,出兵讨吐蕃。但由于韦待价素无统御之才,进退失据,士卒饥馑,转死沟壑,无功而还。第二年(公元690年)又命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攻讨吐蕃,但行军至中途而退兵。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攻打吐蕃,大破之,乘胜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4镇。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命王孝杰为肃边道大总管,再次率兵攻讨吐蕃,但兵败而归。不久,吐蕃内部发生争斗,边境稍安。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吐蕃又侵扰凉州,围逼松昌县,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在洪源谷大败吐蕃,斩首2500余级,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吐蕃赞普亲率万人侵扰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四捷,大破吐蕃。当时由于连年战争,唐蕃贸易中断,其生活大受影响,百姓厌战,于是向唐请和,并求婚,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4、唐玄宗对吐蕃的反击
(1)关于战守的战略争论
唐睿宗即位后,李知古建议攻打归属吐蕃的姚州诸蛮,睿宗命他去剑南征召士兵攻打,诸蛮引吐蕃军大败唐军,李知古战死。当时安西都护与吐蕃邻界,双方都不断彼此攻掠。吐蕃派人向鄯州都督杨矩请求割河西九曲之地为金城公主的汤沐之地,杨矩向中央建议割让。河西土地肥沃,宜于放畜,又与唐接近,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秋,吐蕃又兴兵攻扰唐临洮军及兰、渭等州,将放畜于此处的唐羊马尽掠而去,杨矩也因此而悔惧自杀。玄宗得到战报,立刻命薛讷、王睃率兵前去迎战。唐军与吐蕃相遇于渭源的武阶驿,王海宾率前锋部队奋力作战,王睃也率大军赶到,大破吐蕃,杀数万人,将其所掠的羊马又都夺了回来。吐蕃又向唐请和,玄宗不许。此后吐蕃不断侵扰唐朝西北边地,唐廷又设置陇右节度使,加强统一指挥,以对付吐蕃。
(2)唐军的反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冬,吐蕃入寇大斗谷,攻掠甘州,焚烧市里而去。河西节度使王君㚟先是避其锋而固守不战,待其退去时,乘其众已疲,出兵追击。当时正值大雪天,吐蕃兵马冻死者甚众,于是他们决定取道积石军西路而退回。王君㚟派人先将其退回之路的草烧尽,使吐蕃在撤退途中无法喂马,马死过半。十五年(公元727年)正月,君㚟率军一直追击至青海之西,水已结冰,唐军乘冰而过。其时吐蕃主力虽已过大非川,但其辎重及疲兵尚在青海之侧,唐军尽俘而归。九月吐蕃出兵攻陷瓜州,尽取军资、仓蓄后,烧城而去。王君㚟不久也被回纥所杀。唐中央任命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张守玮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缉百姓。第二年(公元728年)秋天,吐蕃又来攻打瓜州,被张守玮击退。陇右节度使张忠亮率兵到青海西南的渴波谷,与吐蕃相遇,两军交战,击溃吐蕃。正在这时,积石军、莫门军的兵马也赶到,与忠亮合军追击,攻克其大莫门城,生擒千余人,俘获牛、马及衣资甚众,焚烧其骆驰桥后退回。八月,萧嵩又派副将杜宾客率弩手4千人,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从上午直打到天黑,散而复合,吐蕃被打得大败,溃逃入山。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朔方大总管李祎又率兵到陇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唐于此设置振武军,派兵驻守而还。经过这几次大的挫败后,吐蕃频频派人向唐求和,玄宗许之。双方在赤岭一带竖立分界牌,相约不再彼此攻掠。
(3)对西域的最后争夺
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吐蕃攻打勃律,勃律派人向唐告急,唐命吐蕃罢兵,吐蕃不从,依旧攻打。为此唐廷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乘吐蕃无备,从凉州南进攻吐蕃,进击2千余里,在青海西大败吐蕃,斩首2000余级。廿六年(公元738年)三月,吐蕃攻打河西,被崔希逸击退,鄯州都督杜希望攻克吐蕃新城,设置威戎军,留兵1000镇守。六月,任命萧炅为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为陇右节度使,王昱为剑南节度使,分道经略吐蕃,并将赤岭分界碑撤毁。此后,两方征战不已。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骑兵万余人,出讨小勃律。小勃律在今中亚,离长安很远。开始臣服唐朝,吐蕃兴起,小勃律及其周围20多个小国都臣服于吐蕃,不再向唐纳贡称臣。唐王朝曾多次派人攻讨,但都无功而还,故此次又派高仙芝出兵。唐军从安西出发,向西行进了一百多天,才到了特勒满川,仙芝将唐军分作3道,相约在七月十三日会合于吐蕃的连云堡下。吐蕃防守此堡的兵力有近万人,但未料到唐军突然攻到,慌忙拒战,但被唐军攻克。占领连云堡后,仙芝继续进兵小勃律。小勃律见唐兵压境,措手不及,只好开门迎接,仙芝杀掉了亲吐蕃的几个大臣,然后将其国王俘获归唐。
八载(公元748年)六月,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陇右、河西以及突厥阿布思部落兵,又调拨一部分朔方、河东兵,共63000多人,攻打吐蕃石堡城。石堡城三面绝险,只有一条道可以通行,吐蕃以数百人防守,多蓄粮食,唐兵前后几次用兵,都未能攻下。哥舒翰挥兵猛攻,克之,俘获吐蕃400人。以石堡城为神武军。
5、吐蕃的全线退缩
在安史之乱以前,唐蕃在总体上处于对峙状态,彼此攻伐,互有胜负。安史之乱发生后,唐中央调集边地守军赴中原平叛,边防力量顿减,吐蕃乘势大举侵扰,甚至一度攻入西长安。吐蕃成为唐王朝的主要边患。
(1)代宗时吐蕃的侵扰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吐蕃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攻占了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十月,吐蕃攻打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为之向导,引吐蕃深入,攻打奉天、武功,直接威胁到长安,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兵出镇咸阳,阻击吐蕃。但唐军兵力不足,无法在很长的战线上抵抗吐蕃。很快,吐蕃就渡过便桥。代宗不得不仓惶离开长安,逃到陕郡。郭子仪得知长安危殆,立刻回军守长安,他回来时,代宗已逃离长安。随之,郭子仪率兵前去护卫。初九,吐蕃进入长安,他们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剽掠府库市里,焚毁闾舍,长安城为之萧然一空。官军散兵也乘机打劫,百姓避乱,纷纷逃入山谷中。廿一日,吐蕃退走。之后,吐蕃又出兵攻陷了松州、维州、保州和云山的两座城池,西川节度使高适无力救援,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也都被吐蕃所占。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叛,投奔吐蕃,八月,引吐蕃10万众入寇,京师骇然,代宗命郭子仪率兵出镇奉天。十月,吐蕃进至邠州,逼进奉天,京师为之戒严。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九月,吐蕃进围灵州,散兵游骑己到潘原、宜禄,唐命郭子仪率兵3万出镇泾阳,京师戒严,十月,朔方节度使路嗣恭在灵州城下大破吐蕃,斩首2千余级,吐蕃引兵而退。三年(公元768年)八月,吐蕃10万多人再寇灵武、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瑞击破了攻打邠州的吐蕃军。九月,郭子仪率兵5万出镇奉天,以御吐蕃。朔方骑将白元光击败了攻打灵武的吐蕃军,凤翔节度使李抱玉派其将李晟率兵5000出大震关,至临洮,攻克吐蕃定秦堡,焚其积聚。吐蕃得知后,解灵州之围而去。此后,吐蕃连年侵扰灵州一带,唐军疲于应付。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吐蕃攻扰泾州、分州,郭子仪派朔方兵马使浑城率步兵5000前去拒击,在宜禄被吐蕃打得大败,伤亡大半。马琰也被吐蕃击败于盐仓。吐蕃连胜之后,欲掠汧、陇,盐州史率兵赴秦原,攻打其后,吐蕃怕腹背受敌,决定退军,浑珹伏兵拦截,尽俘其所掠,马琰也派精兵在潘原袭击了吐蕃的辎重,杀数千人,吐蕃退走。
(2)德宗时吐蕃从攻到和
德宗即位的四、五年中,唐蕃曾一度和好。当朝廷攻讨朱泚时,曾向吐蕃借兵,许以割属河西、北庭两都护府地。吐蕃未出兵助唐,而于事后却来索要河西、北庭之地,唐则拒绝割让。于是,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吐蕃尚结赞率兵入寇,侵掠泾、陇、邠、宁诸州。唐命浑球率兵万人,骆元光率兵800,镇守咸阳以备之。九月,吐蕃的小股骑兵已进至好時,京城为之戒严。唐又派张献甫率兵增援咸阳守军,李晟也派其将王泌率3000精兵埋伏于淠城,并授以破兵方略:“俟其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也,出其不意击之,必大捷。”王泌依计而行,大败吐蕃。十月,李晟又派王泌率兵5000袭击吐蕃的摧沙堡,在途中与吐蕃军队相遇,唐军殊死作战,大破吐蕃,乘胜追击至堡下,克之,焚其积蓄而还。尚结赞率兵从宁、庆北去,屯军于合水之北,邠宁节度使韩游环派其将史履程夜袭其营,杀数百人,吐蕃出营追击,游环在平川上列阵,同时派人在西边的山地上擂鼓,吐蕃军以为大军在此,立刻退去。十一、十二月,吐蕃又相继占领了盐州、夏州、麟州。韩游环向朝廷建议,发兵攻打盐州,乘吐蕃回军救援时,再命河东军队袭击其背。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命骆元光与陈许兵马使韩全义率步骑1万多人与邠宁军会合,攻打盐州;同时又命马燧率河东军攻击吐蕃。
吐蕃占领盐州、夏州后,留兵千余人镇守,其大军退屯于鸣沙。到了第二年(公元787年)春天,羊马多死,粮运不继。当他们得知李晟已攻克摧沙堡,马燧、浑珹等也要出击鸣沙时,他们陷入被动局面,于是屡派使节,向唐求和。对此,唐朝军将大都反对讲和,李晟认为:“戎狄灭信,不如击之”。韩游环分析说:“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韩混也认为:“今两河无虞,若城原、鄯、洮、渭四州,使李晟、刘玄佐之徒将十万众戍之,河湟二十余州可复也。其资粮之费,臣请办之。”但马燧、张延赏极力主张讲和。其时德宗欲与吐蕃讲和而共攻回纥,于是决定采纳后一种意见,与吐蕃和好,并征召主战的李晟入朝。吐蕃大将尚结赞乘唐军停止进击之机,急忙从鸣沙撤退,其众缺马,大多徒步而行。唐军失去了一次战机。
此后双方多次互派使节,商议订盟和好事宜,最后决定在平凉川会盟。闰五月,盟誓时,吐蕃袭击了参加盟誓的唐军,“唐将卒皆东走,虏纵兵追击,或杀或擒之,死者数百人,擒者千余人,浑城至其营,则将卒皆遁去,营空矣。”这时,骆元光指挥伏兵列阵阻击,唐军才得以退回。虽然吐.蕃劫盟成功,但夏、盐2州的吐蕃兵由于粮运不继,已无法再坚守,他们不得不放弃此2州。八月,吐蕃侵扰陇州,连师数十里,京师震恐。九月,又大掠汧阳、吴山、华亭等地,老弱者杀之,将丁壮万余口俘掠而去。原来,吐蕃多是秋冬入寇,到次年春天即因疫病而退,自从俘掠唐人之后,以其妻子为质,派他们出兵,盛夏亦可挥兵入寇。此后50余年,唐蕃双方在北线的盐灵一带,南线的剑南一带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
吐蕃在鸣沙陷入被动以后不得不放弃夏、盐2州,说明他们由于其自身生活方式及对中原水土气候的不适应,已无力再进一步深入,唐蕃双方只有在边界地区进行拉锯战。唐开成、会昌年间,吐蕃发生内乱,势力渐弱,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唐收复河西,五年(公元851年)瓜、沙等州张议潮举兵归顺唐朝。吐蕃分裂,力量渐弱。
(二)唐诏之战
1、南诏起兵攻唐
南诏在今云南一带,西北与吐蕃相接,“诏”是“王”的意思。开始有6诏: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样备、越淡,彼此势均力敌。其中,蒙舍位于其它5诏之南,故谓之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了其它5诏。开元廿六年(公元738年)九月,唐册封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云南王閣罗凤被唐云南太守张虔陀所逼,举兵攻陷云南,杀死虔陀。十载(公元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8万,分兵两道,讨南诏。两道兵分别出戎州、劁州,进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閣罗凤遣使谢罪,但被鲜于仲通拒绝,唐军进击至西洱河,被南诏击败,士卒伤亡近6万人。閣罗风也称臣于吐蕃。
唐廷下令在两京及河南、河北之地大规模召募士兵,准备再击南诏。十一载(公元752年),吐蕃发兵救援南诏。十三载(公元754年)六月,剑南留守李宓率兵7万进攻南诏,閣罗凤诱之深入,至大和城,南诏军闭垒不战,唐军粮尽,士兵患病而死者甚众,不得不退军。閣罗凤乘机追击,大败唐军,李宓被生擒,全军覆没。宰相杨国忠隐其败状,又屡屡增兵前去,前后伤亡达20万人之多。
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南诏乘中原安史叛乱之机,攻陷唐越雟会同军,占据了清溪关,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閣罗凤死,其子凤迦异早死,其孙异牟寻继立。十月,吐蕃与南诏合兵10万,分3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其时,西川节度使崔宁在京师,留守诺将不能抵御,敌军连陷州县,刺史弃城而逃,百姓避乱于山谷,德宗命李晟率兵前去救援西川。剑南东川也派军队从江油赴白坝,与山南西道的军队合击吐蕃、南诏,大败之。
2、唐诏联合拒吐蕃
南诏起兵攻唐是以吐蕃为后盾的,但吐蕃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建立城堡,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有归唐拒吐蕃之意。其时,唐朝也由于吐蕃连年内侵,有北联回纥、南联南诏以牵制吐蕃入寇的战略计划。《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三年九月载李泌建议:“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大竺,如此,则吐蕃自困”。德宗日:“三国当如卿言,至于回纥,则不可”。泌日:“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丈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世)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这一战略确定以后,唐诏开始秘密遣使联络。第二年(公元788年)四、五月间,南诏派使到长安。十月,吐蕃入寇,发兵10万攻打西川,其中也征有南诏的军队。南诏虽已与唐和好,但尚未敢与吐蕃公开决裂,也只得依令发兵数万屯于泸水之北,吐蕃怀疑南诏,就派兵两万屯于会川,以阻隔其与西川的联系,南诏非常愤怒,索性引兵归国。从此,吐蕃在西川战线上失去了南诏的帮助。
唐诏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由西川节度使韦皋联络的。他几次给南诏去信,但对方均未作答,直到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在南诏与吐蕃猜疑日深时,才派人给韦皋回信,表示愿归顺唐朝。十月,韦皋派人到南诏,正式册封并结盟。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突袭吐蕃,大败之。十五年(公元799年)十二月,吐蕃出兵攻打南诏和西川,被唐诏联合击退。
3、南诏强盛,北攻唐朝
到了唐宣宗时,吐蕃、唐的势力已逐渐走向下坡路,南诏很快强盛起来,势力大增,开始主动出击唐朝。
(1)对安南的侵扰
宣宗时,安南都护李涿为政贪暴,强买蛮(指杂居于岭南的少数民族)中马牛,1头才给1斗盐,群蛮由此而致怒,不断侵扰安南。大中廿三年(公元859年),宣宗死时,南诏丰祐也死,酋龙即位抱怨唐不派使者前去册封新王,于是,酋龙自称皇帝,国号大礼,改元建极,派兵攻克播州。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十月,安南都护李鄠收复播州,十二月,南蛮引导南诏兵3万多人攻克交趾,都护李鄂逃到武州。二年(公元861年)正月,唐命邕管以及安南的邻近诸道出兵救援,六月,李鄂从武州收集当地守军,收复安南,七月,南蛮攻克邕州,南诏也出兵攻打嵩州。
三年(公元862年)二月,南诏侵扰安南,朝廷命蔡袭率许滑、徐汴、荆襄、潭鄂等道兵3万增援,南蛮见唐军兵盛,退走。五月,分岭南为两节度使,广州为东道,邕州为西道。十一月,南诏率群蛮5万进攻安南,都护蔡袭告急,朝廷命荆南、湖南两道发兵共2000人,桂管发兵3000人,前去邕州,但南诏已围交趾,蔡袭婴城自守。四年(公元863年)正月,南诏攻克交趾,蔡袭战死。三月,南蛮侵扰左、右江,逼近邕州,朝廷命康承训率荆、襄、洪、鄂4道兵万余人前去救援。五年(公元864年)二月,康承训到了邕州,见蛮势甚盛,又求援兵,朝廷发兵前往,承训不派人侦视,也不设备,当南诏率群蛮近6万人攻打邕州时,承训派万余人前去拒战,被南诏打得大败而归,伤亡8000多人。六年(公元865年),高骈代承训,高骈进军,屡战屡捷,包围了交趾,七年(公元866年)攻克交趾,安南平定。
(2)对剑南的侵扰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冬,由于西川兵南入蛮境抄略,南诏侵扰西川,攻克嵩、戎2州。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派兵拒击于邛州之南,被南诏击败,邛州失陷。朝廷今东川、兴元、荆南出兵救援西川。十二月,又发鄂岳、襄邓、陈许、凤翔、太原兵前去增援。南诏攻克了成都的外城,并停留十多天。“其始慰抚蜀人,市肆安堵,将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蜀人恐惧,往往赴江,流尸塞江而下”。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十月,李德裕调任西川节度使,“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凤翔少尹李师道上奏,请在嵩州设重兵防守,以备南诏侵扰。朝廷在嵩州设定边军,统押诸蛮,并任李师道为节度使。次年(公元869年)十月,李师道杀南诏使者,欲激怒南诏以求取战功。后师道调任,朝廷命窦滂代之。十一月,南诏进攻嵩州,定难军都头安荣守清溪关,南诏攻之,安荣退屯大渡河北,双方隔水对峙近10日。南诏分兵伐木开道,越过雪坡,到了沐源川。十二月,南诏穿唐军衣服,伪作败兵,得以渡河,并攻陷犍为,焚掠陵、荣2州之境。几天之后,南诏军队结集于陵云寺,与嘉州隔岸对峙,并派军从东面渡河,夹击唐军,嘉州陷落。
窦滂亲自率军在大渡河拒战,南诏派人诈和,当窦滂前去谈判时,南诏军士乘机强渡,窦滂临阵逃脱,黎州、雅州陷落。邛州军资皆为乱兵所掠。西川百姓都纷纷退入成都城。十一年(公元870年)正月,西川节度使卢耽修备守御之具,召募军士,并告急于朝廷。不久,南诏军进至成都城下,二月,开始攻城,城内军民固守。
朝廷任命颜庆复为东川节度使,统一指挥援蜀之兵。庆复进军至新都,大败南诏军队。南诏以援军将至,竭尽全力攻城。援军进至成都城下,攻打南诏军,南诏军被迫撤退。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十一月,南诏进攻西川,在大渡河上修筑浮桥渡河,唐守军黄景复在其半渡时出兵拒战,大败之。蛮军分兵在上下游20里处各做浮桥,乘夜而渡,黄景复伏兵于路,诈败而退,敌军全力追击,被唐伏兵击溃,唐军追至大渡河南岸。十二月,南诏攻克黎州,入邛崃关,攻打雅州。由于成都城守备完固,朝廷又发兵救援,南诏军至新津而退。
二年(公元875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发兵5000追击南诏军队,在大渡河大败之,杀获甚众又修复邛崃关和大渡河的垒栅,在戎州马湖镇、沐源川筑城,防备南诏入侵。三年(公元876年),又修筑了成都城的外城。此后,由于连年征战,唐诏双方损失都很巨大,南诏求和,唐亦许之。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唐嫁公主与南诏和亲。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