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习惯法·第十三
英国习惯法·第十三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
出自————《战争通史》
金雀花王朝的国王都是粗暴的君主,而当时社会也带着狂暴的性质。不过,那种狂暴是朝气蓬勃的表现,而不是萎靡不振的象征。在英格兰的历代国王中,有比亨利二世杰出的军人,也有比他敏锐的外交家,但就法律和制度方面的贡献而言,却无人能同他相媲美。
他的奇异而奔放的疯狂热情并没有在政治、战争和狩猎中耗尽。他象前几代出身于诺曼底族的国王以及他自己的儿子一样,善于解决行政和法律方面的难题,这是他的成就所在。他的各次战斗的名字早已湮没无闻,但他的名望将同英国宪法和英国习惯法一起永世长存。
伟大的亨利国王在位时还算幸运。威廉一世和亨利一世为英格兰带来并保持了各种行政手段,使后人在执政中得以运用,但他们自己却不得不顺序渐进,小心行事,全国也必须适应新的法律和新的统治者。一一五四年安茹的亨利来到英格兰时,二十年的混乱状态已经为它接受中央集权统治做好准备。作为法国人和大半个法国的统治者,他目光远大,经验丰富,并且不惜采取狡诈手段。斯特凡统治时期造成的灾难,使亨利二世不仅决意制止贵族的独立态度并夺回斯特凡失去的利益,而且决意取得更大的成就。他设计了对全国和任何人实行统一法度的皇家法庭系统,以代替许多贵族法庭。在习俗和特点不同的地区里,贵族们实行不同的法律。
亨利二世的这项政策并非不冒风险,但他比较明智,避免发生正面冲突。他心里和当年的征服者威廉一样清楚,只要对传统的权利触动一下,就会引起一场灾难。面对这种情况,亨利巧妙地改变一个又一个惯例,并且给这些改革披上颇受尊重的保守主义外衣。他小心翼翼地尊重已有的形式,因而计划在旧原则的形式下注入新内容。在一部未成文的宪法中,国王的传统权利规定得很含蓄,为以后施展机谋留下空子。在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以前的几个世纪里,教会和国王都是封建割据的敌人,但当时并不存在迅速扩大国王司法权的条件。亨利利用撒克逊人关于“国王的秩序”的灵活观念,把所有的刑事案件归于自己的法庭审理。人人都得遵守他的秩序,破坏秩序就是犯罪,位高而触犯法律的人则罪加一等。“国王的秩序”是至高无上的,这种秩序的破坏者可能在国王的法庭受到审判。但“国王的秩序”是有限的,一般只涉及在国王身边、交通干线或皇家领地所犯的罪行。国王一死,他的“秩序”也随之寿终正寝,人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亨利小心谨慎,不露声色地作出规定:“国王的秩序”扩大到英格兰的所有地区,不管谁在哪里破坏了这一秩序,都应在国王的法庭受审。接受审理不当的案件的上诉并保护土地所有者,这是国王法庭久已有之的权利。亨利滥用这个权利,把民事案件吸引到国王法庭来审理。他对自己的企图并未大肆宣扬,他所促成的变化也是逐渐产生的,而且没有经过立法程序,所以人们起初很难察觉这些变化。要确定任何一次改革的日期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国王死后,聪明人会回顾一下,发现亨利二世在位的三十五年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假如亨利二世想在法律方面摆出一副保守主义者的样子,他就必须有始终如一的作风。强迫手段对于实现他的计划没有多少用处,他应该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必须是把案件吸引到而不是强行拿到自己的法庭审理。要使诉讼人到国王的法庭起诉,就必须有东西吸引他们,国王断案必须比他们的领主公正。为此,亨利二世在国王法庭为诉讼人制定了惊人的新制度,即陪审团制度。当时人们称之为“国王的恩惠”,这个名称既说明了陪审团的起源,也反映了陪审团在习惯法形成与巩固过程中的作用。但是,陪审团并不是亨利的发明,而只是被他赋予一种新的用途。陪审团制度是法兰克人对英国法制的一大贡献,因为在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之前,英国还不知道这一制度,而在加洛林王朝早就出现了它的萌芽。起初,陪审团是为了行政管理方便而建立的皇家机构:国王有权召集一些人就任何一个同国王的利益有关的问题发誓作证。征服者威廉就是通过陪审团的这种早期形式在财产大清查时确定了国王的权利。富有天才的亨利二世看到这种制度可以作为新的用途,于是把这个迄今为止只用于行政方面的工具在法庭上长期加以运用。
只有国王有权组织陪审团,亨利因此禁止私人法庭仿效。他还规定,只有对要求皇家法官伸张正义的人才组织陪审团。这是比较精明的做法。迄今为止,民事和刑事案件都是通过起誓法、神裁法和决斗来裁决的。法庭的一般做法是,命令诉讼当事人找一些能发誓证明他正确的人。如果这些人作假证明,人们希望他们将受到上帝的惩罚,或者让他在一位教士的监督下拿起一块烧红的铁,吃一口面包或者被投入水中。如果铁没有灼伤手,或者面包卡住咽喉,或是水不能使他下沉,那么就可以断定,上帝显出了受审者无罪的迹象。决斗,即以战斗裁决的方法,是诺曼底人根据战神会给正直的人增添臂力的理论而确立的新方法,这一方法曾一度广泛地用于裁决土地纷争。修道院和大地主因此豢养一些职业斗士来配合上帝的保佑,以保护他们的财产和权利。于是对涉及法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讨论的余地了。在一个较有理性的时代,人们开始怀疑这种古怪的做法。而且,教会在大宪章得到批准的那一年也拒绝承认神裁法的效力。于是陪审团的审判方法迅速流行起来。但旧的审判方法又延续了很长时间。如果被告愿意接受上帝的审判,谁也无权禁止,所以说,神裁法并没有彻底废除。因此,后来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做法,即通过慢慢折磨的办法强迫被告接受陪审团的审判。这种做法后来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直到一八一八年,还有一个诉讼当事人要求通过决斗来裁决,使法官感到窘迫不堪,国会因此不得不废除这一古老的裁判法。
当时的陪审团和现代的陪审团有所不同,它有各种形式,但总的来说,有一点根本区别:陪审团团员不仅是判断事实的法官,也是证人。所选择的陪审团团员都是正直诚实的人,但主要还不是因为他们公正,而是由于他们可能知道实情;现代的陪审团是很晚才产生的,它在法庭调查清楚之前对案情一无所知。我们对当时的审案程序并不很清楚。从边远地区召唤去威斯敏斯特的陪审团可能不太愿意奉召前往,因为路程遥远,旅途不安,可能只有三、四个人报到。而法庭不能等候,如果休庭,就会有很大的损失。为了避免耽搁和破费,两造有时同意依靠由旁观者组成的陪审团。了解情况的陪审员把案情介绍给旁观者,然后陪审团便作出裁决。最后,了解当地情况的陪审员不再当陪审员,而是当证人,在法庭上向完全由旁观者组成的陪审团提供证据。当时的做法可能就是如此,或者大致如此。随着作证法的发展,法律程序逐渐发生了变化。到十五世纪,新的程序已经形成,但旧的方法依然残存,甚至到了都铎王朝统治时期,作出错误裁决的陪审员仍会因犯伪证罪而受到审判。
陪审团制度已经成为英国司法制度的核心,因为只要一个案件必须由十二个正直的人仔细审理,两造就能得到保护,免受冤案之苦。英国法律同欧洲大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法律之区别,也正在于此。在中央集权化的伟大过程中,“法律来源于人民而并非由国王臆定”的原则被保留下来,传袭至今。
上述方法有效地维护了法律,陪审团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职法官脱离了地方偏见的束缚,他们的看法比那些偏私或无知的封建领主及其管家公正得多。他们还从国王那里受权召集陪审团,保证迅速定案,并有很大的权力保证裁决得到执行。亨利二世必须几乎从零开始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国王法庭系统,使它能接受急剧增加的案例。他所依靠的是政务会,这个机构早就在各方面发挥了正常的政府职能,后来派生出最高法庭、财务署、议会、习惯法法庭以及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所依赖的大主教法庭。在亨利二世执政初期,政务会几乎统揽各种政务。在法律方面,审理有关王室岁入案件的财务署法庭已经开始成形,但总的说来,政务会就是国王的封建法庭,国王象任何其他封建主一样,在这个法庭上主持封臣之间的公道。在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国王的法律机构的分工越来越具体。到他儿子们的统治时期,政务会开始分为两大法庭,即最高法庭和高等民事法庭,它们直到一个世纪以后才彻底分开。以后,它们和财务署法庭成为习惯法系统的基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此外,还经常有巡回法官衔命到各郡审理各种案件,郡级法庭因此纳入了国王的司法系统。
但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亨利二世还必须为渴望国王法庭秉公裁断的诉讼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案子从领主法庭转到国王的法庭审理。他所使用的手段是国王令状。无论如何,贵族的权利在形式上必须受到尊重。但是,依靠王室的传统权利,人们可以要求把某些案件归国王法庭审理。根据这条原则,亨利制定了一套定案标准,或曰令状,以适应各种案例。如果有人能够自圆其说地证明自己的案子符合某条令状的措辞,他就可以使自己的案子移交国王法庭。令状措辞严谨,但仍然不断有新的令状公布于世。在八十年的时间里,令状的数目不断增加。每颁布一个新令状,对封建领主的法庭都是一次新的打击。直到蒙特福特在十三世纪揭竿反对亨利三世时,令状的数目才停止增加,总数在二百项以下。这种令状制度持续了六百年。虽然时代会发生变化,但社会必须顺应这个严格的制度。英国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拟古主义和合法假设的影响。案子的整个过程取决于开头选用哪条令状,因为每条令状都有特定的程序、审问方式和最终的补偿办法。撒克逊人的形式主义就这样保存了下来。亨利二世只是以同样刻板的法律程序打破了原有法庭的原始庭审方法。这种令状制度尽管刻板,却给英国法律带来了保守主义精神,因而使英国的法律毫不间断地保持到现在。
关于英国法律有一条定论,即理查一世在一一八九年继位之后,英国的法律史才真正开始。在学术上的这种分期是根据爱德华一世编纂的成文法确定的。这样分期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在亨利二世的统治结束时,我们便踏上了英国法律史上一个新时代的门槛。国王的法庭系统普遍建立起来,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度,纷杂不一的地方法律因而迅速崩溃,在全国和所有人中间普遍实行的法律不久也就应运而生了。现代的律师如果回到亨利二世以前的英格兰社会,就会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可是在亨利二世留给其子的制度下,他几乎对一切都感到很熟悉。这种对比反映了亨利二世国王的伟大功绩。他奠定了英国习惯法的基础,使后人得以在这个基础上添砖加瓦。它的“图案”将有所改动,但“外形”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英语民族就是在这个具有决定意义和形成性格的时期,开始寻求解决法律争端的办法,这些办法在实质上沿用至今。一个人只有在民事或刑事方面触犯了法律中有明确规定的某项条款,才构成犯罪。法官是公断人,他根据两造提供的证据作出裁判。证人必须公开作证,而且还要发誓。他们受到审查和盘问,但进行盘问的不是法官,而是诉讼当事人自己或他们雇用的合法代表。他们所证实的事实不是由法官而是由十二位正直诚实的人去衡量,只有在陪审团确立事实之后,法官才有权根据法律作出判决。如果不考虑到控制着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另一种制度,这一切就可能显得理所当然和平淡无奇了。根据罗马法及其派生出的一些制度,在过去那些动荡不安的世纪里以及在当代的某些国家里,审讯常常只是盘问而已。法官独自对民事或刑事案件进行调查,而这种调查基本上是不受限制的。嫌疑犯可以受到单独盘问,必须回答向他提出的一切问题,他聘请法律顾问的权利也是有限的。对方的证人可以在他没有到场的情况下秘密地作证。只有在这些程序完成之后,才能确定并公布他的罪名。因此,常常发生恐吓、刑讯、逼供和讹诈成招的情况。但是,这类弊端早在六百多年前就从英国的习惯法中消失了。到亨利二世的曾孙爱德华一世崩殂之时,英格兰的刑法和民法程序已经定型并成为传统,直至今日仍然支配着各个英语民族。无论是在有关美国中西部的牧场、加利福尼亚的油田、澳大利亚的大牧羊场和金矿的问题上,还是在毛利人的领土主权问题上,这些法规根据英国习惯法的程序和审判方式应用于解决各种要求和争端,至少在理论上发挥了这种作用。
但是,这些法规并不仅限于如何进行审讯的问题。用于处理如此繁多的新老问题的法律,主要是英国的习惯法。关于凶杀、盗窃、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的法律同许多其他法律一起进入了新大陆 [ 译者注:指美洲。 ] ,虽然为了适应时代的条件和潮流而常有改动,但是同十二世纪主宰英格兰人生命财产的法律仍有直接联系。
当时,这个法律基本上是不成文的,目前在英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如此。例如,现在的英国成文法中仍然没有谋杀罪的明确定义,因为这一条也同其他许多法律一样,以当地居民公认的不成文习惯为依据,由法官去解释、发展和应用。律师们要判明是非,也只能研究关于古代案例的报道和记载。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在那么古老的时代就为自己做了准备。在亨利二世去世一个世纪以后,他们开始在伦敦组织自己的专业团体——法律协会中这类团体属于半学会半法律学校的性质,但主要是世俗的,因为它们不鼓励精通罗马法和罗马教会法规的教士参加。这些协会还出版法律年刊,当时名为“年鉴”,其权威性是法官们公认的。这种刊物连续发行了近三个世纪。可是在这么长久的时间里,只有一个人作了全面说明英国习惯法的尝试。大约在一二五〇年,巡回法官亨利·布雷克顿写了一本将近九百页的巨著,名为《英格兰习惯与法律之探索》。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再也没有这样的著作问世。布雷克顿的方法为英语世界树立了范例,与其说他是介绍习惯法,不如说是解释和评论习惯法,从而鼓励并帮助律师和法官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具有无限权力的国家以罗马人的方式强加给属地的法律汇编和法典,同英格兰的传统和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法律早就存在于国内的习惯之中,关键是需要通过潜心研究去发现它,把见诸史集的判例加以比较,并在法庭上把它应用于具体争端。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法发生了变化。亨利二世时期的律师从十世纪的老前辈的论述中悟出了作者本人也没有想到的道理和原则,并把它们用来适应当时的新条件和解决新问题。这并不成问题,他们有判例可循。如果一个法官确信,某个习惯在以前的同类案件中曾经得到承认和遵循,如果这个习惯在他的心目中是公平的,而且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那么,他在处理争端时就乐于奉为准绳。人们熟知的这种“判例法”得到缓慢而不断的发展,最终象其他国家的《人权宣言》、洋洋洒洒的《美国独立宣言》和保证民权的宪法等法律文件那样,保障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英国在法律方面一直是小心翼翼地前进,就连大宪章的草拟人也没有试图制定新的法律或公布任何普遍的准则。这是因为君主和臣民实际上都受习惯法的约束。英国人的自由并不依靠国家颁布的法律,而是依靠长期逐渐形成的习惯,因为这些习惯是有权在法庭上断案的自由人陪审团所确认的。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在战争的旋涡中进入了二十世纪。她投入了近五十万部队,这是她有史以来向海外派出的最大一支军队。南非的冲突起初只是小规模的殖民冲突,不久便需要全国作出极大..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八六年夏,人们并不能立即看出,在爱尔兰自治问题上的分歧使英国的政治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索尔兹伯里政府依赖自由党反对自治派,这一派在国会和..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格拉德斯通于一八八零年再次担任首相时,他的处境不如他在十二年前任职时那样顺心。那时内阁坚定,党内统一,通过了许多改革法案。如今表面上前程似锦,因为他在胜利..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国发展成世界上头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她的人民正忙于完成美洲大陆的拓殖活动。南北战争开始时,从大西洋岸边向西拓居的运动已经进行了二百五十年,拓殖地..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大西洋彼岸,北军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但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是在战败的南方恢复秩序和繁荣。谢尔曼军队所经之处和弗吉尼亚平原等南方大..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历史进入了长期的、承先启后的、迅速发展的时代,即进入了格拉德斯通和迪斯雷利担任首相的时代。这两位伟大的议会活动家在一八六八年到一八八五之间交..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当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严峻的考验、狂躁不安的拿破仑三世巩固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之时,莱茵河彼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八六一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腓特烈大帝之后登..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邦联失败了。南北战争中相当长的最后阶段,是北方征服南方的阶段。在钱塞勒斯维尔和葛底斯堡战斗、维克斯堡战斗、查塔努加战斗和奇卡莫加战斗发生之后,战争在同年..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三年春,波托马克河兵团和北弗吉尼亚兵团在拉帕哈诺克河两岸继续对峙。素有“勇士乔”之称的胡克曾在安蒂坦河战斗中指挥一个军而威名远扬..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波普将军在一八六二年八月一日抵达前线。这位新指挥官的任务就是在麦克莱伦部队从詹姆斯河一线回来同他会师之前,在不打大仗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战果。华盛顿..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形势对南方极为不利,人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设在里士满的邦联政府和司令部不断接到令人忧郁的报告和数字,南方的处境似乎十分困难。北方彻底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零年,决定性的总统选举开始了。二月,南方的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要求北方各州废除《人身自由法》,停止干扰一八五零年颁布的《追捕逃亡奴隶法》的执行,服..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八五零年以后的几年里,美利坚合众国的前途使美洲充满希望,使欧洲既羡慕又嫉妒。美洲大陆已被征服,得到哺育。在十年之间,美国的进出口和国内贸易增长了一..
美国史诗·第八
美国史诗·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标志着美国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在此之前,美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主要受欧洲的影响。随着一八一二年反英战争的结束,美国开始注意国内问题,背靠大西洋,把目光转..
英语民族的迁徙·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
英语民族的迁徙·(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很久以前,澳大利亚就已进入人类的想象世界。早在希罗多德 [ 译者注: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有“历史之父”之称。 ] 时代,人们就传说在..
英语民族的迁徙·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的垮台急剧地加速了各国占领世界荒凉地区的活动。同拿破仑的长期斗争阻止了英语民族的扩张,可以用来建立第二大英帝国的人力和船只尽数耗费在..
帕默斯顿·第五
帕默斯顿·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帕默斯顿年逾古稀,仍在主持国政。除了托利党组阁的一小段插曲之外,他在一八五五年以后的十年里始终是英国首相。同俄国签订和约以后,他很快就遇到了另一次危机。这次危机也..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生活一如既往,只是由于通过重要的《改革议案》而略有变化。约翰·拉塞尔勋爵领导下的辉格党人是当时的执政者。拉塞尔家族从亨利七世时代就开始..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三零年,欧洲的良主势力又开始抬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建立了奥尔良王族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新国王路易·菲利普是革命党人菲利普·厄加利代的儿子。 菲利普·..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在英王乔治四世执政的十年期间,传统政治力量的格局迅速解体。一百多年来,辉格党和托利党在下议院就各种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同时,辉格党内部也进行着斗..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欧洲在一八一五年夏天实现了和平。这次和平比较持久,虽有内部骚乱和局部冲突,和平却一直维持到德意志扩张取代法国优势之时。在同法国革命和拿破仑..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欧洲和美洲沉浸在和平的气氛之中。波旁王族的一个年迈、顽强而放任的成员登上了法国王位,他对亲戚、谋臣和追随者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他的拥护者比他更..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詹姆斯·麦迪逊是一八零九年三月选出的美国新总统。他在杰斐逊手下担任国务卿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比较固执,处理具体问题的艺术和判断能..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欧洲政治事务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在美国提了出来,全国普遍掀起有关法国革命的辩论。以法国革命为榜样的相应组织在杰斐逊思想的影响范围内到处出现,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军从海上撤离拉科鲁尼亚之后,西班牙便没有能够阻止法国元帅行动的有组织的军队了。各地的西班牙军队相继失败,只有无法消灭的游击队还在继续活动。..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皮特的后继者坚决进行战争,可是不如他那样内行。从一八零六年一月皮特逝世到一八零九年威灵顿上台这三年里,战争形势对英国很不利。她徒劳无益地远征地中海沿岸地区,..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零四年,皮特重新上台。他全力恢复英国的作战能力。英法再次开战以来,英国单枪匹马地对付拿破仑,在她历史上最困难的两年里单独坚持了战争。由于皮特的努力,奥地利..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辉格党人,尤其是改革派和激进派起初对法国革命抱欢迎态度,不久他们便为其过火的行动而感到失望。十八世纪的伦敦经历过大规模的动乱,但在威尔克斯时代的打乱和一七..
法国革命·第十八
法国革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八九年震撼法国大地的巨大变革同世界上的历次变革有着根本的区别。英国曾在十七世纪经历了王室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大转移,但国家的基本制度未受触动,或者至少很快就恢复了,..
美国宪法·第十七
美国宪法·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美洲独立战争已经结束,十三个殖民地获得了自主权。它们在战争中为自己的原始政治组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们根据一七七七年签署的《联邦条例》建立了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这个..
小皮特·第十六
小皮特·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罗金厄姆侯爵长期等待着组阁的机会,可是当一七八二年三月这个机会终于来到时,他的寿命只有四个月了。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投降一事对英国社会的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野心..
印度帝国·第十五
印度帝国·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作为贸易机构建立起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迅速地发展成幅员辽阔的帝国。一七零零年前后,只有一千五百名英国人..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七年,华盛顿在费城北面的瓦利福奇避冬。每次战斗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开小差,他的军队只剩下九千人马。到了春天,部队还会减员三分之一。他们缺少衣物和..
独立战争·第十三
独立战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五年五月,美洲殖民地在宾夕法尼亚的恬静小镇费城的建筑业工会议事厅再次召开大陆会议。代表们是德高望重的律师、医生、商人和地主,他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紧..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乔治三世继位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在原则上和法律上,国王在决定政策、选择大臣、任用官员和确定支出的问题上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权力。数百年..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五六年十一月,皮特初次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当时腓特烈大帝宣称:“英国长期处于临产的剧痛中,但她终于生下了一个伟人。” 自马尔博罗以来,还没..
美洲殖民地·第十
美洲殖民地·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皮特的上台和他指挥的世界性战争的胜利,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必须来研究一下美洲殖民地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悄悄地逐渐发展的情况。在十七世纪..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反对派强加给沃波尔的英西战争不久便扩大为一场欧洲大战。英国本想在西班牙殖民地和西班牙本土进行海陆战争,没想到却卷入欧洲战争。这次..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南海泡沫”的丑闻激起了托利党人的希望,他们似乎即将作为一支政治力量重新上台。辉格党政府已经信誉扫地。流亡国外的博林布鲁克此时满怀希望,同他在英..
汉诺威王朝·第七
汉诺威王朝·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一四年夏末,英国举国上下等待着乔治一世国王的到来。九月十八日,乔治在格林威治登陆。这位幸运的德意志王子不会讲英语,对自己的新王国也毫无热情。对他来说..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人注视着英国宫廷的一举一动。欧洲各地都知道,马尔博罗对安妮女王的影响已经消失。哈利通过巧妙的手腕和艾比盖尔的帮助力图建立托利党政府,以结束人人厌倦的战争。..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次彻底的胜利之后,荷兰人不愿再作必要的努力。他们在一七零二年曾经可怜地蹲在内伊梅根城墙的墙垛后面,英国的新指挥官手提军刀请他们出战,不过这已..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们认为安妮女王统治时期是英格兰空前强盛的时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马尔博罗的军事天才不同凡响,他为女王献策时能够深谋远虑,这使日益强大的英..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西班牙王位战争爆发之时,双方不愿大动干戈,这是战争史上尚未出现过的现象。欧洲已经筋疲力尽,它的幻想也已经破灭。威廉和路易十四之间建立的新关系,反映了“海上..
大陆战争·第二
大陆战争·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国王刚刚出发去参加大陆战争,失去军队保护的不列颠岛便受到入侵的威胁。路易十四计划进攻英格兰,因此詹姆斯国王有了复辟的希望。两年来,詹姆斯二世在圣日尔曼的流亡..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岳父赶下不列颠王位的伟大亲王威廉,从童年开始就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活。他幼年丧父,终身无子。他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因为他是为了国家的..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奥朗日亲王威廉密切注视着詹姆斯国王的行动。海德兄弟二人丢官不久,出类拔萃的荷兰人戴克维尔特使作为威廉的使节到达伦敦,其任务是代表他请求詹姆斯采取比较温和的措..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詹姆斯一世执政以来,王权同国会的斗争一直左右着英格兰社会。现在,这一斗争又恢复到它开始时的状况。八十年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君主政体在表面上几乎恢复..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二世发现新的国会选举并没有使他的处境有任何好转,便使国会又休会了一年左右。在这次休会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初次得到应用,这两个党派从此使不..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六七三年二月的国会会议上,查理二世了解到,他的臣民对于同荷兰新教共和国进行战争感到厌恶。在他主动卷入的这场战争中,他不是英格兰贸易的保护者,而是路易十四的..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请回国王的这届国会是一个力量均衡的国会,代表全国的对立势力。它成功地解决了恢复王政所遇到的政治问题。然而,它不是合法的立宪机构,因为它不是国王下令召开的。人们认为..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留下的真空是无法填补的。他在临终时指定他的长子理查德为继承人,但他的话“模糊不清,而且不完整”。理查德被他的政敌谑称为“摇摇欲坠的家伙”,他心地善..
护国公·第二十
护国公·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君主制不复存在了。上议院已被撤消。英格兰的国教陷入瘫痪状态。下议院剩下的议员也寥寥无几,被人轻蔑地称为“残余国会”。他们自以为身居高位,是国会事业的最后一点标志。他们认..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处决查理之前,英格兰共和国甚至就诞生了。一六四九年一月四日,一小撮屈从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下院议员决定:“除了上帝,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基础……英格兰下议院是由人..
弑君之斧·第十八
弑君之斧·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到一六四六年春天,保皇派完全失去了对议会军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雅各布·阿斯特利爵士随着国王的最后一股部队在斯托昂瑟沃尔德 [ 译者注:英国的一个小集镇。 ] 的战斗中失败被..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一六四四年初,查理国王控制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他在牛津有规模可观的国会。他在军事上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但苏格兰人的入侵扭转了局势。他们在大军南下的..
大叛乱·第十六
大叛乱·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同国会在一六四二年的头几个月里进行的谈判,只是加深了双方的分歧。他们都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圆颅党 [ 译者注:即英国议会派,其成员皆剪短头发,故名。 ] 的一名军官写道..
国会造反·第十五
国会造反·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各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强迫国王去做他最担心的事情。苏格兰侵略军占领了达勒姆和诺森伯兰。他们的领袖同英格兰的议会势力和清教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提出了对苏格兰有影响的..
个人独裁·第十四
个人独裁·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的个人独裁并非悄悄地或逐渐地建立起来的,他公开宣布过自己的意图。他说:“我们通过经常召开国会会议已经向人民表明,我们是喜欢让国会发挥作用的。然而,它最近滥用权..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即位不久的查理一世的情况有许多记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对此深有研究的日耳曼历史学家兰克的手笔。他写道,查理一世“刚满二十五岁,可谓风华正茂。他骑在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