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

繁体

三、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

作者:毛佩奇 王莉

出自————《中国明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三、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

(一)五府与都司卫所五府为明朝最高军事机构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的总称。明初,设大都督府,统领全***队,以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为大都督。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防止军权过于统一,分为五军都督府,分领全国卫所,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等。多以公、侯、伯充任,事权很大,后以公、侯、伯署府事,同知、佥事参赞军事。

五军都督府分领除在京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下辖的卫所。五军都督府下辖各都司卫所情况措置不一,明迁都北京后,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大致情况如下:左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左卫、镇南卫、骁骑右卫、龙虎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在外分领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所属卫所。右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右卫、虎贵右卫、武德卫及在外直隶宣州卫、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广西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等。中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中卫、神策卫、应天卫、和阳卫、牧马千户所、蕃牧千户所及在外南直隶诸卫、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等。前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前卫、龙骧卫、豹韬卫及在外南直隶九江卫、湖广都司、湖广行都司、兴都留守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广东都司等。后军都督府统在京留守后卫、鹰扬府、兴武卫、大宁中卫、大宁前卫、会州卫、富峪卫、宽河卫、神武左卫、神武后卫、忠义左卫、忠义右卫、忠义前卫、忠义后卫、义勇中卫、义勇左卫、义勇右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武成中卫、蔚州左卫及在外北直隶、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等。

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范围,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由地方逐级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首领官之选授、给由,则由吏部。其他如武官之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会同有关机构处理。各府只有统兵权,调兵之权在兵部,遣将则由皇帝自主。战时皇帝命将、调五府所辖卫所兵出征,事毕将上所佩印,解职,兵各还卫所。

五军都督府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但实权并不大,永乐以后,其权渐归兵部,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仅是虚衔而已,这是明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五军都督府下辖都司。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是明王朝地方一级的军事机构。洪武八年(1375年)设置了13个都司,计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还设置了两个行都司,甘州、大同。洪武十四年,增置中都留守司及贵州、云南都司。二十年置大宁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17都司及一个留守司。洪武二十七年置四川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废北平都司,宣德五年(1430年)置万全都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湖广行都司,嘉靖十八年(1539年)置兴都留守司。此后遂定制,除南北直隶不置都司外,共有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16个都司中,有13都司设于省会,为明代省级行政单位都、布、按三司的一部分,即都指挥使司、布政使、按察使司,共同处理一省的军、政大事。

其他三个都司为辽东(治所定辽中卫即今沈阳)、大宁(治所原为大宁卫即今内蒙宁城,永乐元年内迁保定)、万全(治所宣府左卫即今河北宣化),均位于边境地区。五个行都司亦如此,山西行都司治所为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所为甘州左卫(今甘肃张掖),四川行都司治所为建昌卫(今四川西昌),湖广行都司治所为郧阳府(今湖北郧县),福建行都司治所为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均设于军事要区,兼理当地的行政事务。

卫所制是明代独特的军事制度。卫即卫指挥使司,所则有千户所和百户所。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按地方大小利害设置,一般一郡(府)者设所,连郡(府)者设卫,从京师到地方皆立卫所。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两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两人,从五品。百户为正六品,无定员。洪武二十三年又在未设府州县的边境地区设卫军民指挥使司和军民千户所,兼理民政事务。此外还有守御千户所、屯田群牧千户所等。少数民族地区,还设置羁縻都司、卫所,以当地的酋长、首领为都督、都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官,朝廷颁予敕书印记。这些都司卫所主要设于东北、西北和四川西部、青海、西藏地区。永乐七年设奴儿干都司,下辖卫384、所24、站7、地面7、寨1个。管辖西北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达北山(今外兴安岭),西南接辽东都司,南抵鸭绿江、阿也苦河(今图们江)。西北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明代为畏兀儿等族聚居区。洪武八年至永乐四年(1375-1406年),先后设置哈密、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甘肃玉门西北赤金)、安定、阿端、曲先(均在今青海西北部)、罕东(今青海青海湖东附近)七卫。吐蕃强大后,其地为吐蕃所占,各卫或内迁,或散亡。

四川西部、青海、西藏一带的藏族地区。洪武二年平定陕西后即遣使招抚,至宣德间先后设置乌思藏(今西藏大部)、朵甘卫(今西藏东部、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二都司。俺不罗(今西藏浪卡子)、牛儿宗寨(今西藏拉萨西南)、领司奔寨(今西藏仁布)等行都司,陇答(今西藏贡觉、昌都一带)、上邛部(今西藏丁青)、陇卜(今青海玉树北)、必里(今黄河河源一带)、毕力术江(今青海玉树附近)等,及3个宣慰司、6个招讨司、17个千户所及袭元朝旧制的俄力恩军民元帅府(今西藏阿里地区)、拉达克及若干万户府。

卫所的数额时有变更。万历时,共设内外卫493、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359、仪卫司33、宣慰司2、招讨司2、宣抚司6、安抚司16、长官司70、番边都司卫所等407个。

卫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制度,相当多的卫所,不仅是一个军事单位,还是一个地理单位,掌管着一块类似布政司、府、州、县管辖的地区。这部分土地除用于卫所正军的屯田外,还包括余丁、军妻及其子女的耕地,而且还有一些民户的耕地。相当数量的卫所于自己独立的辖区内择地筑城,即卫城、所城,独立管理其所辖地区。

卫所补充、更新兵员的办法,采用了世袭制度。军士携带家口,世居一卫所,远离祖籍。子孙一人世袭为军,代代相传,并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以保证军民分籍。一人为军,其在卫所的军家便须世世承袭为军,其在祖籍的军户在军家无人为军的情况下,要另行提供一名军丁。军籍控制极为严格,必须皇帝特许,才能免除军籍。如正统初年兵部左侍郎邝整,家为军籍,时西鄙有警,垫独任其事,上嘉其才,.。特除籍以示优宠。”(焦兹《国朝献征录》卷三十)这种强化控制,使卫所的兵源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二)京营与班军京营的建制完备于永乐时期。洪武时,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48卫卒,洪武四年,京军总数207800余人,隶于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后,分隶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治常行簿书而已,非特命不与营务《罪惟录.后志》卷二十)。

永乐年间,京军增为72卫,分别归属于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是为三大营。五军营为步骑军,分中军,左、右掖,左、右哨。每年调中都(凤阳)、山东、河南、大宁兵为班军,轮番戍守京师,亦隶于五军营。五军营的官员设置情况为:提督内臣1人,武臣2人,掌号头官2人,大营坐营官1人,把总2人。下属中军,有坐营官1人,马步队亦各设把总1人。左右掖、哨官亦同于中军。五军营内分出12营,掌随驾马队官军,设把总2人。有围子手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马步队官军,设置坐营官1人,围子手营下统4司,亦各设2名把总官。幼官舍人营亦属五军营,掌操练京卫官员的应袭子弟,设坐营官1人,下分4司,各设1名把总。

三千营之设,因于明成祖得边外降丁3000,立为三千营,下分5司,其职责,各司分掌驾前旗纛、御宝、传令营旗牌、御用盔甲、兵仗、衣冠等项。设提督内臣2人、武臣2人,掌号头官2人,坐司官5人,见操把总34人,上直把总16人,明甲把总4人。三千营均为骑兵。

神机营为火器营,官员之设,同于三千营。分为五军,中军,设坐营内臣1人,武臣1人,下设4司,各设监枪内臣1人,把司官1人,把总官2人,左右掖、哨官之设亦同于中军。得都督谭广马5000匹,设置五千下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设坐营内臣、武臣各1人,下分4司,各设把司官2人。

三大营的分工,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习巡哨,神机营习火器。皇帝亲征,则大营居中,五军分驻,步内骑外,骑外为神机,神机外为长围,周二十里,樵采其中。(《明史.兵志》)明代军力部署,重内轻外,京师约驻军30余万,畿内亦有20万。

京军三大营制度在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前无大变化。洪熙年间,以武臣一人总理营政,以改变三大营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状况。正统十三年(1448年),开内臣监军之例,以邓茂七起义,京营出征,命太监曾吉祥、王瑾监督神枪火器,称监枪。

土木之变,京军50万几乎全军覆没。京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景泰年间,景帝命兵部尚书于谦整顿京营。于谦认为三大营各为教令,有战事时,临时调拨,兵将不相习,乃设立团营。每50人为一队,设队长,两队百人,设领队官。20队千人,设把总官。5000人有都把总官。从三大营中共选15万人,分10营,称团营。每营设坐营都督1员,都指挥3员,把总都指挥15员指挥30员,管队官每队2员,于三大营提督中选2人充任总兵,负责10营的训练管理。剩余的兵士归本营,称老家。京军之制为之一变。英宗复辟,于谦被杀,团营制被废除,恢复三大营旧制。营军总数为23万余,分为头拨、次拨,随时进行训练。

明宪宗成化年间,恢复团营制,增为12营,称奋武、耀武、练武、显武、敢勇、果勇、效勇、鼓勇、立威、伸威、扬威、振威。每营万人,各分为五军。三千营、神机营仍领马队、火器。12团营各由侯一人统领,各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提督以勋臣,称之为选锋。余兵仍归本营为老家,不参与训练,专门供役使。当时共选出14万人,3000余人为选锋,又以山东、河南、江西精兵为班军,春秋番上京师,共计25万人。成化时,郡内监汪直总督团营,禁旅大权从此落入太监之手。成化二十年,还恢复了殚忠、效义二营,练京卫舍人、余丁。二营立于永乐年间,后废置,至此复设,但不久,又因无益废除。

弘治时,营军久困于工役,缺伍多,颓靡不振,明武宗即位时,12营锐卒仅存60500余人。正德年间,京营制又发生变化。边将江彬得武宗之宠,奏调边军入卫京师,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边军数万人被调入京师,称外四家。立两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于西官厅操练,正德元年所选官军操于东官厅,东西两官厅军称为选锋,12团营又成老家。此时边将用事,工役浩繁,京营戎政益坏。给事中王良佐奉敕选京军,查籍册应有38万,实际上存者不足14万,仅选出2万人。武宗死后,大臣以遗诏罢两官厅,仍为团营。

明世宗嘉靖时期,营政废坏如故,京营兵士仅余5万余人,加派文臣提督团营。嘉靖十五年,都御史王廷相受命提督团营,他对当时营务的看法,颇为中肯:一是军士多被朝廷及中贵、武臣拉去服工役,不似武夫,倒与田夫无异。二是到了年龄的兵士,应由子弟替代但吏胥上下其手,索要重贿,使贫困老弱兵士充斥营伍。三是富裕的兵士不愿参加营操训练,贿赂将领将名籍列入老家。语虽切中要害,但不久朝廷两郊九庙诸宫殿大兴土木,京营尽被趋往劳作。嘉靖中期,边警频仍,仅选出骑兵3万,仍分作东西官厅,进行操练。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鞑靼军兵临北京城下,京营军士仅五六万人,被驱出城迎战,皆流涕不敢前,诸将领亦相顾变色《明史》卷九十《兵志》)。大学士严嵩为塞责,对团营制又进行了改革。

这次改革是罢团营、两官厅,复三大营旧制。三千营改名神枢营。设大将1人,称总督京营戎政,设文臣1人,称协理京营戒政。五军营副将2人,参将4人,游击将军4人。神枢、神机副将2人,佐击将军6人。不久又增能战之将,称练勇参将6人,革去神枢、神机副将1人。12营、两厅、司掖哨等均罢设。又派遣御史4人,募兵于畿辅、山东、山西、河南,得4万人,分隶于神枢、神机营,大将所统三营之兵,平日称练勇,有战事时更定职名。五军营,设大将1人,统兵1万,总管三营副、参、游击、佐击及坐营等官;副将2员,各统军7000;左右前后参将4员,各统兵6000;游击4员,各统兵3000。外备兵66660人。神枢营,副将2员,各统军6000;佐击6员,各统兵3000。外备兵4万人。神枢营亦同。在京各卫军,俱分隶于三大营。隆庆年间,一些官员认为三营几十万大军统于一人之手,不符合明太祖、太宗时分府分营以分权的本意,于是三大营互不统属,各设总兵一员(又改称提督),又增设文臣总兵三人,自六提督设后,遇事各持己见,纷争不决,只得罢设,仍置总督,协理二臣。

此后,营制变化不大,官员设置上有增损而已。崇祯年间,营务已尽领于中官。出战时,廪给优厚,挟势凌虐将士,瓦解军心。明末,营将尽为内监私人,不懂军事,营兵只是注名支粮,买人雇役,朝甲暮乙。崇祯帝屡次要求严加训练,但每日操练者不过二三百人,未到黄昏,人已散去。崇祯问协理京营戎政的兵部侍郎王家彦,如何才能振刷营务,王家彦称势已晚《明史》卷九十《兵志》)。崇祯十八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进攻北京城,至沙河,京军出战,未及接战,闻炮声已溃不成军,起义军长驱直入,守城的京军仅有3000人,城陷,明朝灭亡。

京营并不直接掌管皇帝的宿卫,另专设12卫为皇帝亲军,不隶于五军都督府。

洪武二年,曾设亲军都尉府,统左、右、中、前、后五卫及仪銮司。十五年,均废,设锦衣卫,掌大驾卤簿,计10司:鸾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驯马等,士卒称校尉、力士、将军、大汉将军等。永乐中,增设红盔将军、明甲将军及叉手、围子手等,俱用以备宿卫,由公侯伯驸马等官统领。凡遇朝廷万寿圣节、正旦、冬至及大祀、誓戒、册封、遣祭、传制等项仪式,用全值,3000人。其他时间则更番上值。平日,当值将军百人昼夜分候午门外,叉刀围子手等则于皇城值宿。亲军之数:锦衣卫大汉将军1507人。府军前卫带刀官40人。神枢营红盔将军2500人,把总指挥16人。明甲将军502人,把总指挥2人,大汉将军8人,五军营叉刀围子手3000,把总指挥8人,勋卫散骑舍人无定员,旗手等卫带马官180。卫士上值,以金牌为凭,金牌颁于洪武六年,长一尺、宽三寸,以仁、义、礼、智、信为号,二面俱篆书,一日守卫”,一日随驾。掌于尚宝司,上值时佩带,下值交还。

守卫皇城的士卒,共有22卫,永乐年间定制,各卫辖区固定,职责分明。午门、承天门直至长安左右门,以及皇城东西,由旗手、沈阳、济阳、济川、府军及虎贲右、金吾卫、燕山前、羽林前八卫负责。东华门左右至东安门左右,属金吾、羽林、府军、燕山四左卫。西华门左右至西安门左右,由以上四右卫负责。玄武门左右至北安门左右,属金吾、府军后及通州、大兴四卫。昼夜巡守。

明代禁军中,还有四卫营的勇士旗军,隶属御马监,最初是以从蒙古统治区逃归的人充任,专门用以养马。以后,向朝廷献纳马匹的人亦可入营。宣德年间,有3100余人,设武骧,腾骧左右卫,始称四卫军,设坐营指挥四人,督以太监,别营操练,服装器械,亦与其他军士有别。弘治末年,四卫营勇士有11780人,旗军30170人,每岁支粮50万。多为军卒相冒,以支粮饷。正德年间,选四卫营勇士隶西官厅,嘉靖年间,革西官厅,勇士仍归卫。应兵部之请,四卫营曾属兵部,但不久又尽归御马监,仍为中官把持。万历四十二年,给事中姚宗文点阅四卫营,称官勇三千六百四十七,仅及其半。马一千四十三,则无至者。官旗七千二百四十,止四千六百余,马亦如之。”(《明史》卷九十《兵志》)要求惩治失职官员,不了了之。天启末年,开始分弓弩、短兵、火器,对其进行训练。崇祯年间,太监曹化淳改之为勇卫营,训练成一支劲旅,号称黑虎头军。

班军设于永乐十三年。每年有16万人番上京师。明宣宗以后,专用江北卫所军士担任。班军设置的目的:“一则可以壮王畿而负常尊之势;一则可以威四方而消不轨之谋;一则可以备征调而潜抑京军之骄惰”(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四十三)。

班军抽选地区,渐成定例,大宁70700余,中都、山东递减,河南最少,有14000余。隶于京营,春秋更代。明中期以后,班军多被用作工役,操练尽废,班军衍期不至,缺额严重,虽屡有整饬,收效甚微。

(三)五城兵马司与巡检司洪武初年,设兵马指挥司,负责社会治安,昼夜巡逻于京城内外。初隶于中军都督府。永乐元年,始正式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各设指挥一人,副指挥五人。巡察的范围,南至海子,北至居庸,西过卢沟桥,北至居庸关。所辖官军人数逐渐增加。宣德初,京师多盗,增官军百人,协助五城兵马司巡捕。不久,又增夜巡候卒500人。成化时,始命锦衣卫官校参与巡捕,并由锦衣卫官同御史督之。成化末年,加拨团营军200人。弘治年间又加拨三千营军士120名。同时,令锦衣卫官五人,旗手等卫官各一人,率兵分地巡警。弘治末年,逻卒增至4000人。万历以后,军额倍增,达10018员,马5000余匹。

500精兵的尖哨把总6员等。官员各分信地,设立界牌。士兵们夜持巡牌,核城门扃譎及夜行者

《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三六),及盗贼、妖言、街道、沟渠、囚犯、火禁等事。孝宗时,里甲之法极严,家给悬牌,悬于门上,上书籍贯丁口名数。外地口音及服色有异者,均在摘发之列。皇帝出宫及朝审、录囚等,逻卒还需列队街巷,以壮声势。

明初捕盗在京师以外各州县则无专官,弘治以来,在外添设捕盗通判、州判、主簿等官。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检司,任务是盘诘往来奸细、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以及无文引、面生可疑之人。同时规定军民人等往来出乡百里者,即由巡检司按验文引。运船马快商贾等船,经由津渡巡检司者,也要按验文引。巡检司执役之人由乡兵充任。乡兵是由丁粮相应人户内佥点,一年更替。一些地方的巡检司还可以拨囚犯应役,亡故后勾其家人补役。巡检司盘查抓获的内外卫所逃军、囚徒、无文引之人,及贩卖私盐者,送到刑部审问,在逃囚军刺字,原伍旧军及余丁亦刺字。若系在京军人,则调发外卫,在外卫所军人,仍发原卫著役。盐贩充军,财物入官。

在京的五城兵马司,各州县衙门的捕盗通判、州判、主簿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巡检司,构成明代的警察系统。而锦衣卫及东西厂等更是直接服务于皇帝的秘密警察。

(四)驿递明代从京师到地方,遍设驿递,在京称会同馆,在外称水马驿及递运所。另有递送公文的急递铺。

会同馆。明初设于南京。永乐初又于北京设会同馆。正统六年定制为南北2馆,南馆3所,北馆6所。所设大使1员,副使2员,南馆设馆夫100名,北馆300名,负责做饭以供使客。从顺天府及直隶真州保定等处佥发,一年一代。额设马匹171匹,从各地佥派,百姓占田40顷以上者,出马1匹。

马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马驿视冲要之处,每驿设马80匹、60匹或30匹不等。其余虽非冲要,但系经行道路,则设马20匹、14匹、5匹不等。役夫从该驿附近民户中佥派。将各驿马匹分上、中、下三等,悬以小牌,视往来过客的情况给付使用。有紧急公务,则在马上悬一铜铃,下一驿所听铃声备好替换马匹。

水驿设船不等。如使客通行正路,则设船20只、15只或10只,分行偏路,亦设船7只或5只。每船设水夫10名,于纳粮5石之上、10石之下者点充。

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凡在内公差人员,系军情重务及奉旨差遣者可以由驿传付马匹脚夫。兵部填给勘合,所差人员,转赴内府关领符验。事毕销缴。嘉靖以后均改用勘合。由京师兵部给发者为内号,南京兵部及各处抚按衙门给发者称外号。上面填写公差人员姓名、缘由等项。

急递铺用以递送紧急公文。洪武二十六年定,凡10里一铺,每铺设铺长1名,铺兵要路10名,偏僻之路四五名,于附近丁力田粮一石五斗之上,二石之下之家点充。每个急递铺前设12时日晷一个,以验时刻,铺门首有牌门一座,常明灯烛一副,簿历二本等等。铺兵递送公文的速度,一昼夜为100刻,每三刻行一铺,昼夜须行300里。即8分钟行一里地。一有公文送至,便要随即递送,不分昼夜。马悬鸣铃,前铺闻铃,预先出铺交收,随即于封皮格眼内填写时刻、该递铺兵姓名,速令铺兵用袱包裹,夹板拴紧,携小回历一本,递至前铺交收,于小回历上附写到铺时刻,以凭稽考。

更新于:4个月前

2
评论问答

七、余波

七、余波作者:毛佩奇王莉出自————《中国明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七、余波 (一)南明抗清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推翻了明朝在北京的统治。此后,南明的几个小朝廷以半壁江山与清兵抗衡。弘光政权的抗清斗争仅维持了一年,就在军阀内讧、朝野纷争的混乱政局下草草收场。继之而立的是鲁王浙东政权及福建..

六、从万历到崇祯–衰败时期

六、从万历到崇祯衰败时期作者:毛佩奇王莉出自————《中国明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六、从万历到崇祯衰败时期 (一)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是明廷与新兴的后金政权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这场为期四天的战争中,后金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以6万人对付明军10万人的主动进攻,各个击破。明军三路丧师,损失惨..

五、卫所制的嬗变

五、卫所制的嬗变作者:毛佩奇王莉出自————《中国明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五、卫所制的嬗变 (一)卫所制的式微明代的卫所制,以军屯保证其自给自足,由世袭保证士兵来源,所以封闭、保守是其突出特点。明代大多数卫所,都建立了完备的军屯制度,卫所军士部分守城,部分屯种,要求基本上做到自给自足。..

四、从土木之变到庚戌之变–艰苦维持时期

四、从土木之变到庚戌之变艰苦维持时期作者:毛佩奇王莉出自————《中国明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四、从土木之变到庚戌之变艰苦维持时期 (一)麓川之役 麓川宣慰司在今云南瑞丽县等地区,位于金沙江以南,与缅甸接界。元代于其地设平缅宣慰司,明洪武年间,大军平云南后,改平缅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

二、南征北讨-洪武永乐全盛时期

二、南征北讨-洪武永乐全盛时期作者:毛佩奇 王莉出自————《中国明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二、南征北讨-洪武永乐全盛时期(一)建国与统一的战争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初一日,正待挥师渡江的朱元璋迈出了开创帝王基业的第一步。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此时站在和州(今安徽和县)长江..

一、明代军事概述明朝是个多战争的时代

一、明代军事概述明朝是个多战争的时代作者:毛佩奇 王莉出自————《中国明代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一、明代军事概述明朝是个多战争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攻城略地,安内开边,从他投身红巾军直到辞世,几乎一直没离开过战争,是个优秀的军事统帅。不论是战略战术还是在军事组织上,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