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第三十二
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第三十二
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
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出自————《战争通史》
“波兰刺儿头”
最初几次和雅鲁泽尔斯基谈话便使我们之间建立起一座独特的“思想桥梁”。我曾经说过:这事很容易,没费多大劲。后来每次见面,我们关系就靠近了一步,因为当时波兰和苏联面临的任务太相似了,对于已经成熟了的改革的看法在原则上也很相似。和他会面总是很有意思。通常我们总是两人交谈,因此可以无话不讲。俄语他不光是说得流利,而且非常喜欢,语感非常好。
在二十七大上雅鲁泽尔斯基是客人。我们单独见了面,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我们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来促进波兰和苏联社会各方面相互了解,我们认为这对于互相支持各自国内的民主化进程有很大的作用。
1986年,社会主义各国执政党纷纷召开党代会。***决定,苏共派出的代表团将由领导成员率领,而***将参加德国统一社会党的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有的人认为,我访问柏林后,花时间参加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的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是非常得体的,即便时间很短。另外一些人的看法相反,他们反对这么做,理由是波兰局势近来不稳。但这一点恰恰是促使我决定访问华沙的原因。我应该支持雅鲁泽尔斯基和波兰统一工人党内的改革派。
此时,波兰的改革正遭到行政管理机构的抵制。反对力量相当活跃。西方国家继续对波兰实行封锁,而封锁是在宣布实行军事管制状态时开始的,尽管军事管制早已经被取消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讨论的中心,是有关加强与发展社会主义革新方针的问题。
记得我在波兰***员们面前讲话是多么困难。当时我还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我已经尖锐地感觉到用这种思想来解释现实的生活有多么困难,更不用说指明其发展前景了。
70年代末,波兰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莫斯科认为这是波兰领导人软弱和优柔寡断的结果。实际上情况要严重得多。实行与波兰格格不入的社会—政治模式(即使对这种模式作了较大的改变,使之多少适合于本国的条件)已受到居民们的强烈抵制,其中包括工人阶级中多数工人的抵制。刚开始时人们的不满情绪带有消极性质,用说当局的笑话的方式加以宣泄。但是长年累月,易燃物越积越多,发生社会和政治爆炸(1953年、1970年、1979年),一次比一次更厉害。冒险主义的政策终于把波兰拖入欠西方的巨额外债之中。波兰实质上第一个进入了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普遍危机的时期。国家处于机构瘫痪的边缘,距离一片混乱和民族灾难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势力用“团结”为自己鼓气,提出了波兰—立陶宛王国的自治纲领;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传统领导,更不用说苏联***和“大家庭”其他各执政党的领导了,他们都不无道理地认为这个纲领意在宣布消灭波兰现存国家制度,退出华沙条约国组织,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领导人在两种同样都不能接受的立场(放任波兰混乱,进而使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或者武装干涉波兰事件)中急切地在寻找出路。占主导的意见,我再说一遍,是这两种立场都不可取。尽管如此,我们的军队和坦克纵队陈兵波兰边境,苏军强大的北方集团军就驻扎在波兰本土——一旦情况紧急,所有这一切都能派上用场。
救星还是叛徒?
在这种极其复杂的情况下,1981年10月接替C.卡尼亚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的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仔细权衡和评估了事态发展可能出现的几种形式。所有的形式显然都不可取。一个被认为是危害最小的意见占了上风——全国实行军事管制:1981年12月12日夜宣布实施。这与其说是一项军事措施,还不如说是一项行政性的政治措施,不过部队和警察的力量都投入了准备和实施行动。
据我所知,前些年雅鲁泽尔斯基是反对动用军队平息骚乱的。1981年的***措施,毫无疑问,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西方对雅鲁泽尔斯基体制实行封锁的压力下,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一些国家对波兰大量的物质和金融援助起了稳定的作用。在随后的几年,苏联拿出20亿左右美元和数十亿卢布支持波兰人。我们的军队得到命令:决不许卷入波兰事件,可以说,他们的表现是无可指摘的。
不过,对雅鲁泽尔斯基有帮助,但也有干扰。总是想告诉他:应该回避谁,应该依靠谁。这些建议到底怎么样,我们从诸如杰出活动家梅奇斯拉夫·拉科夫斯基的实际评价中便可以知道。进入战时状态后,莫斯科和柏林清楚地暗示行动一定要果断,不能表现出软弱和自由主义。雅鲁泽尔斯基委婉但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企图强加给他的方针路线,贯彻自己旨在稳定局势、推行民族和解和逐步改革政治体制的方针。正像他后来告诉我的,那时他当然不得不考虑对莫斯科的实际依赖关系。
雅鲁泽尔斯基的军事管制不仅没有结束改革,反而以独特的方式促进了改革。波兰改革派利用国内恢复秩序之机不是走回头路,而是相反,他们团结社会上一切健康力量,要求承认政治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
80年代上半期,波兰的形势本质上和我们的情况差不多,但是从经济改革的意义上说,波兰人明显地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还只是刚刚开始认识波兰和匈牙利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质——真正明白过来是在1985—1986年间。
雅鲁泽尔斯基的思想
必须克服出现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两国人民之间的疏离状态。这在不小程度上是苏斯洛夫长期领导的***波兰专门委员会活动的结果。委员会及其官僚机构无时不在关注波兰事态的发展进程,对其做出自己的评估,向***、各部委、社会组织提出建议。围绕正在罢工、暴动、闹事的波兰的四周,实际上建立起了一道防疫线,冻结或者大幅减少一切人道主义的,其实也不只是人道主义性质的接触。
直到80年代中期,从华沙发往莫斯科的新闻报道中甚至常常冒出诸如“社会主义革新”这样的词,要知道,这可曾经是波兰统一工人党的正式方针呀。由于害怕“波兰传染”,甚至像这样明显的事实也视而不见:和东部邻居实际上完全隔绝的波兰舆论,正单独面对受西方支持的反苏敌对分子。这些人利用当时的局势,煽风点火,进行反苏反俄的活动。
根据雅鲁泽尔斯基的提议,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和苏联***领导的支持下,准备制订一份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我们两国的接近与合作。这样便产生了关于苏波在思想、科学和文化领域合作的宣言。
这份文件当然还没有摆脱当时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是实质上它的许多思想保留了它本身的现实迫切性。当时为恢复和大大扩大两国的社会学家、文学家、新闻工作者、学者、文化活动家的接触,总之,为一切创作界的知识分子和青年的联系开了绿灯。这一措施在波兰和苏联社会的民主派中产生了良性互动,它驱散了反动分子在我国和波兰散布的怀疑、敌视和相互仇恨情绪。这份文件说:
“历史不应该成为思想投机和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借口。”
为了签订这一宣言,1987年4月,雅鲁泽尔斯基对莫斯科进行了短暂的访问。在这之后,苏波历史学家合作委员会加强了工作。必须彻底地消除“空白点”:1920年的苏波战争,斯大林对波兰***的***,尤其是波兰人最敏感的卡廷悲剧 [ 译者注:指卡廷屠杀案。这是二战期间对波兰军官的集体枪杀。1939年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军把占领的波兰领土上的大批波兰军人关进苏联境内的俘虏营。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波兰流亡政府决定在苏联境地内组建一支波兰军队,与苏军共同抗敌。波方请求苏联将关在俘虏营的1万—1.5万名波兰俘虏交给他们。但苏方说这些俘虏大都逃往中国东北,只交给他们448名军官。1943年4月德国人说他们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中发现大批波兰军人的尸骨,经验证就是那批被关在俘虏营的波兰军官,而苏联方面则说这些波兰战俘是德国人杀害的。1943年4月波兰政府要求苏联政府对此事做出说明。不久,两国断绝外交关系。后来经调查证实,苏联治安当局可能是根据德国人的要求,于1940年春将这批战俘处死的。 ] 。
当时,1987年4月。我坦率地和雅鲁泽尔斯基谈了改革的困难。希望党的机构能够支持民主化的思想,希望革新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但是都落空了。不仅如此,它们对改革的反抗却加大了力度。雅鲁泽尔斯基非常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想法,他也谈了自己的感受:党代会后波兰统一工人党很少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在地方上,党的机构在对抗改革。
我对波兰的发现
再次和雅鲁泽尔斯基会晤是在11月十月***七十周年纪念会上。我们商定我去访问波兰(苏共中央***上一次正式访问华沙是在1974年)。波兰人希望我不仅访问首都,而且也到克拉科夫、卡托维兹和波罗的海沿岸访问一下。我则表示希望能了解一下波兰农民的生活,会见一些知识分子代表,和神职人员们谈一谈。访问于1988年7月11—14日进行,超乎我的预料的是:日程安排得相当满,而且很富有感情色彩。
在波兰,人们很了解苏联的改革,知道苏联关于裁军、停止东西方对抗的倡议。访问之前,我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第4版问世,并被抢购一空。波兰的媒体(自由开放的、多种声音的)在我访问前夕和访问过程中发表了大量各式各样的材料。
自然,从官方安排开始,然后是和雅鲁泽尔斯基的谈判。不过所采取的大部分安排都是“公开”的,其中最大的一项措施就是在波兰议会发表讲话。我这次讲话的主要思想——俄国和波兰历史发展的轨迹并非简单地互相交叉,我们在很多方面是共命运的。还有:我们必须共同探索对社会主义观念的全新的、更开阔、更现代的解释。
对克拉科夫的访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东道主原来担心这个波兰天主教中心会怠慢我这位“头号***人”。但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这一点。相反,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大街和广场上,在玛丽安茨天主教教堂里,在瓦维利城堡的波苏青年群众大会上,都洋溢着真挚友好、热心好客的情意。
在克拉科夫一条名叫塔杰乌什·科斯秋什科的大街上,我访问了37号楼房,1945年红军的医院就设在这里。我父亲负重伤后就是在这里治疗的。我默默地站了一会儿。什么话也没说。心想:有多少苏联战士的鲜血洒在波兰的土地上,洒在了全欧洲的土地上。
访问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沿海的什切青市,这是一座有许多造船厂和历史文物的城市,是“团结”工会的大本营。我们在这里受到了市里的神甫、社会各界代表和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与巴尔巴拉的欢迎。这里使人想起了在瓦尔斯基造船厂的情景。苏联专家帮助他们恢复生产,1988年年中根据苏联的订货建造了200多艘船只。“乔治·奥茨号”柴油发动机轮船就是在这里诞生的,雷克雅未克苏美谈判时我就下榻在这艘船上。成千上万的人们欢迎代表团。华沙报纸《晚间快讯》写道:“戈尔巴乔夫应该还有很多反对者,他应该在自己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
电影明星别阿塔·特什克维奇(我和我妻子都是她的崇拜者)在《波兰快报》上说了一些对我大加赞美的话:“这个人使我感到着迷。很难相信,他竟如此地引人注意,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我是个演员,我知道疲倦和劳累是很难掩饰的。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这从他迈出的每一步上都看得出来。他非常投入,所以取得了成就。他所有的成功都是他个人的胜利。”
谢谢,别阿塔夫人!
在什切青和在华沙一样,我去了对所有苏联和波兰爱国人士都非常神圣的战士墓地。可惜许多苏联战士的墓都没有姓名。战斗非常激烈,有时候整个部队连同指挥官都牺牲了。因此我们特别感谢像Я.普希马诺夫斯基这样热心的波兰作家,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终于查出成千上万为将波兰从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而牺牲的苏联战士的名字。
什切青郊区农村有一个叫“古梅尼采”的联合公司,我们在那里举行过几次有趣的会面。在去华沙的路上还去过马泽沃村的农民Ф.巴坎的家庭农场。他和妻子、儿子们经营28公顷土地。日子过得不错,但是困难也不少,每天从早干到晚。
和科学与文化工作者会晤,是在从废墟上修复的皇家城堡里进行的,它是波兰国家与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可以说是波兰知识界的一枝花。而我们这方面随同我一起去的有钦吉兹·艾特马托夫、斯维亚托斯拉夫,费奥多罗夫、谢尔盖·扎雷金和其他名人。
向客人们致欢迎词的是波兰的一位资深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波格丹·苏霍多利斯基。赖莎·马克西莫夫娜认识他,苏联文化基金会和波兰国家文化委员会有联系,这位教授是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他的许多想法我都记得。主要是: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没有理由把欧洲文化分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更不用说将二者对立起来了。
谈到斯大林的***行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活动家都身受其害,苏霍多利斯基问道:社会主义真的需要做出这样的牺牲,而且为了它的存在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吗?他谈到参与感和一般的责任感,谈到为社会的完善共同行动的愿望。我和他的观点很接近。
由于日程安排太满,我去不了卡托维兹这个西里西亚矿工们的中心。赖莎·马克西莫夫娜去了那里。她向西里西亚人转交了我的致敬信,和巴尔巴拉·雅鲁泽尔斯卡娅一起向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遇难者表示敬意。赖莎回来后对她的所见所闻感到非常震惊。
访问快结束时,有时间出来随便在华沙走走。这是一次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大街小巷、街头广场和优雅舒适的小咖啡馆内和华沙人友好交流的经历。我们在拉赞斯克公园肖邦纪念碑旁坐了一会。赖莎·马克西莫夫娜有机会去参观了肖邦博物馆,作为荣誉贵宾,被正式邀请参加第十二届肖邦国际钢琴家大赛。
关于这次访问的友好气氛,私人农场主安娜和卡罗尔·帕维亚克的信可以证明。
“尊敬的赖莎·马克西莫夫娜!我非常高兴把一束刚刚培育出的新品种鲜花送给您,我们用您的名字给它命名。我们将非常高兴,如果这种花的新的样式,它那独一无二的色调能够符合您的情趣……
“深深向您表示敬意,声援和支持您的活动,同样,也声援和支持您深受尊敬的丈夫的工作。”
1988年夏天和波兰人的会晤,对于我来说,意义真是太大太大了。谈判的内容和气氛、群众大会、无数自发性会面的内容和氛围、和人们的交谈,深深地使我激动。对于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我充满着乐观精神。
“波兰试验场”
雅鲁泽尔斯基及其志同道合者所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波兰统一工人党内改革派的悲剧,其原因在于他们好像夹在铁锤与铁砧之间:反对派自然不相信他们,波兰统一工人党内的保守派又千方百计地反对变革。1988年8月,北方又发生风潮,接着波及到全国的矿区,这时雅鲁泽尔斯基想到要召开“圆桌会议”,请“团结工会”的代表参加。Э.梅斯涅尔下台,部长会议主席由拉科夫斯基担任,不久,我和他在莫斯科进行了会晤。他是位很有意思的交谈者。
他认为,主要的困难是从过渡到经济改革的第二阶段开始的,中心问题是提高了物价。波兰领导人就这个问题采取公民投票的办法,就是说,用民主的方法行事。但是实行新价格对社会是一次巨大的心理震动。市场情况恶化,通货膨胀加剧。反对派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点:喏,请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没有提高物价,然而我们波兰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另外一个原因是反对派的进逼,用我的交谈者的话说,是西方的政治,西方公开向“团结”工会提供金融援助。所有它的“被冻结了的”组织机构由于这种援助而积极活动了起来。罢工的规模虽不算太大,但站在罢工者一方的大多数是工人,他们认为进行罢工是迫使政府采取行动的惟一手段。拉科夫斯基说,这才“使我们坐到圆桌旁边来”。
与此同时,波兰的事态,和我们一样,发展非常之快。1989年4月我和雅鲁泽尔斯基再次会晤。我们刚刚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民主选举。尽管我一再呼吁要学习在民主条件下工作,但苏共对此并没有做好准备。此外,人们的意见很大,在许多情况下选举人不相信党组织的领导人,原因是他们对许多紧迫的问题(住房、供应等问题)解决得不好。由上面“挑选”代表的时代结束了。这些问题,在中央全会上都进行过讨论,而且结论只有一个——必须尽快对党组织本身进行改革。
雅鲁泽尔斯基说,这一切使人想到了波兰的情况。可惜大多数党的工作者都缺乏主动精神。战时状态在拯救国家的时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它对党有副作用,它成了“一种特殊的保护伞,有些同志在下面安心地打起盹来。”党的积极分子形成了在军队的保护下生活的习惯。“党应该恢复自己的政治肌体,在直接的竞争中证明自己的领导权。如果我是党的领导人,我就要说服人民,说我懂的和会的比别人多,我将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不是简单地(如果上级任命了我)说:我是领导,你是傻瓜。”
我和雅鲁泽尔斯基认定,一年前通过的宣言已经开始生效。当再次提到“空白点”的话题时,他满意地谈到了苏波学者共同起草的那个文件,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最初的日子。但是对于卡廷疑案的问题,他伤心地说,至今还没有眉目。
我看得出,雅鲁泽尔斯基真的感到非常伤心,我明白:必须做点什么事情。我们商定要在合作委员会范围内加快落实历史学家们的例行会晤,委托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部、档案部门办理此事。雅鲁泽尔斯基对卡廷案件资料的收藏整理,对保证死者亲属能够查阅案宗记录表示谢意。
我很想从雅鲁泽尔斯基那里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波兰领导人和反对派进行谈判的。他说,我们迈出这一步,是因为社会舆论要求我们要让“团结”工会进行登记,以期达到停止罢工的目的。另一个原因带有战略性质:需要保持制度的稳定性,需要加强党作为改革的发动机和民族和解的带头人的地位。落实政治多元化的思想必须以党的革新为前提,这样它才能够在新的条件下发挥领导作用。应该说,就是“团结”工会也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其核心是以瓦文萨为首的温和的多数派。这就有可能达成协议,共同与极端分子进行斗争。
我仔细地听雅鲁泽尔斯基说着,心里想,这也是关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是这一切在我们这里更复杂一些。我问道,波兰社会不希望对抗,我的这个评价对吗?——这一点,您感觉得到,天主教会和瓦文萨也感觉得到。雅鲁泽尔斯基作了肯定的回答。
“雅鲁泽尔斯基:你们的改革具有很大意义。要知道,我们这里并非人人都是社会主义的敌人。许多人反对过去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可是现在他们看到,无论是在你们那里,还是我们这里,发展模式都在改变。主要的教训是:违背人民的情绪和意志,只能够得逞于一时。”
“戈尔巴乔夫:没有人民的参加,违背人民的意愿,社会主义是寸步难行的,否则那便是冒牌社会主义。”
“雅鲁泽尔斯基:是的。某个时期我们使用军事方法自有它的道理,但是长此以往是不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波兰成了一个改革试验场。糟糕的只是我们在等待着电闪雷鸣,届时我们就可以在恶劣条件下,着手改革了。”
“戈尔巴乔夫:在我们的中央全会上,有人仍然在发表希望改革刹车的言论。但是惟一正确的结论(我在讲话中已经坚定地说过)是向前走。”
“雅鲁泽尔斯基:现在我们非常注意强化党的工作,发扬地方的主动精神,特别是在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认真做好干部任用工作。最主要的是通过一切办法使党的组织民主化,在党内可以自由讨论,交换意见,使人们产生兴趣,愿意做政治工作。总之,我主张党的工作要尽量公开,包括直接意义上的敞开大门,——我是指党委会大楼。党委会大楼的大门应该对所有人开放!”
“戈尔巴乔夫:这是我经常对自己同志们所说的话。”
我诚恳地和雅鲁泽尔斯基谈了我计划访问意大利和准备会见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事。
雅鲁泽尔斯基对这一想法表示赞赏。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他说,“有革新的思想。他不喜欢的许多东西不仅社会主义有,资本主义也有。他同时指出这两种制度的优点,并得出结论说:必须在上帝祝福下将它们拉到一起。”
当时我和雅鲁泽尔斯基探讨的紧迫问题中还有裁军这个课题。这位波兰领导人关于国防与政治的关键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许多地方和我很接近。应该说,当时我正忙于准备和西方就裁减军备的问题进行重要谈判。我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还因为我即将要和美国总统会晤。
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军人,雅鲁泽尔斯基非常清楚苏联肩负的重担,因为他实在了解什么叫现代的坦克、飞机和全球保护伞,知道这一切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关于狗鱼和鲤鱼
持续不断的经济和政治困难是不会不付出代价的。1989年6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在议会和上议院的选举中遭到严重失败。对于国家来说,新的社会—政治发展阶段开始了。7月9日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华沙条约国执政党领导人会议上,雅鲁泽尔斯基详细分析了所发生的事情。下面援引一段我保存的记录。
“波兰统一工人党的最大悲剧是大批工人离开了它。口头宣传无济于事,强迫压制达不到目的。波兰的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56年。当时坦克都上了街,造成了牺牲。
“第二次大的危机是在1970年,就是说,发生在14年之后。第三次(1980年)已经相隔了10年。1981年坦克再一次上了街。1988年,即又过去了7年,发生了新的危机。但现在我们力求不使用武力,不发生流血事件。但总不能够这样无限期地拖下去。使我们和工人阶级之间出现裂口,这种裂口也许什么时候就无法修补了。
“我们有些朋友对我们的行动可能会产生疑问。但我想使他们明白:我们不能够不顾客观条件地一意孤行,我们将通过文明的方式努力克服所产生的困难。我们在寻求正常发挥党和国家功能的办法。在波兰实行军事管制,从军事的角度讲,是一个胜利,但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则是一次失败。之所以不得不实行军事管制,是因为党无法通过政治方法解决问题。然而,即使在军管的保护下,党也未能表现出应有的战斗精神,而这在政治斗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在选举中,我们无法把人们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
“现在谈谈反对派的问题。最初,‘团结’工会像台风一样刮进了我们的生活。它掌握了工矿企业,把政治带入了经济。也许是我们自己在禁止任何反对力量活动的时候将他们推向了企业。如果使它合法化,允许它进入议会,企业里政治斗争也许就不会有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进行公开政治斗争的机会。当然,并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进行这种斗争。但如果在池塘里放养一条狗鱼,那么肥胖的鲤鱼就会开始游得快一些。
“在军管的保护下,党失去了牙齿;而且总的说来,波兰统一工人党内很久以来就存在着一种错觉,好像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已经被对外批评完全取代了。遗憾的是情况并非如此。党内开始出现僵化现象,而来自内部的反对力量又非常不够。我认为,如果能够激发起党的生命力,得到盟友的支持,同时建立起广泛的联盟,那样就能够提出一个总的建设性纲领,特别是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
“我认为加强社会主义各国的合作是极其重要的。应该消除一切使我们分离的东西。道路和形式的多样化本身应该使我们经常进行探索:什么使我们联合起来,什么使我们能够相互学习对方的经验。
“但最重要的是要使改革取得成功。这是个巨大的机遇,它能够确保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信明显提高与巩固。我们完全同意戈尔巴乔夫在这里讲的关于改革的哲学。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它完全符合目前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波兰的条件,我们的情况,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值得我经常借鉴的是,要善于准确地、明白无误地评价其复杂的局势,而且这样做的时候不要总是老生常谈,不要使用粗俗的报纸语言,而要观点鲜明,形象动人。将军是有文学天赋的。
1989年7月19日,国民议会选举雅鲁泽尔斯基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总统。他把自己担当此任的政治立场定位为这样:“我致力于做一位和谐的总统,所有波兰人的代表。”鉴于他被选上国家的最高职位,他退出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集体,拉科夫斯基被选上担任第一***的职务。
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继续在发生变化,眼见对这个实际上在国内执政45年的党很是不利,但同时也没有为以执政为己任的“团结”工会增加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支持全民族和解,支持国内和平是很重要的。我觉得,雅鲁泽尔斯基总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解决这一任务方面做得是非常成功的。
两位总统的会晤
1990年4月13日,我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雅鲁泽尔斯基,这时他已经是波兰共和国的总统了。他来访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和加强近年来我们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两国关系的水平。和往常一样,我们的谈话是非常坦诚的。从雅鲁泽尔斯基的谈话中,我听到了充满痛苦与感伤的话语:
“现在我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因为当时我们对局势的评估太肤浅了,我们过分安心于乐观的估计了。我们被欺骗了,确切地说,是我们自己让雷鸣般的掌声欺骗了自己,被各种大会上所发出的完全‘热烈支持’的赞美声给蒙骗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民群众对局势的看法和想法跟我们不一样。这一点,首先在去年选举的结果中表现得最准确不过了。
“出现过相当有趣的现象,一种特殊的稀罕事。舆论调查表明,近年来对苏联领导人持好感态度的人数比例居高不下。例如,对戈尔巴乔夫有好感的人1987年占被询问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六;1988年——百分之七十九点六;今年2月——百分之七十八点八,而表示反感的人则相应是百分之六点二、五点二、四点九。这还是在卡廷悲剧事件快到五十周年,反苏情绪相当强烈的特殊时候调查的……”
坦率地说,我很满意,因为这时候我能够打断对方的话,对他说,从看押部门档案中找到的有关卡廷案件的文件将转交给波兰人;这些文件会一劳永逸地填补上这个“空白点”。
波苏历史学家委员会的建立,大大推动了我国研究者的活动。他们当中有H.C.列别杰娃、B.C.帕尔萨达诺娃和Ю.H.佐里亚。她们从未放弃探索的努力,即使在情况陷入绝境的时候。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探索会陷入死胡同:当时的文件根据前克格勃创导人A.谢列平的批示干脆被销毁了。几位历史学家所找到的档案材料间接地,但是令人信服地证明,贝利亚、梅尔库洛夫及其手下人对卡廷森林的暴行负有直接责任。对此,1990年4月13日我把这些材料交给雅鲁泽尔斯基时曾经公开说过。这里说的是苏联档案工作者和历史学家们发现的名单和其他材料;这些材料是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和被拘留人员管理总局找到的,其中有1939—1940年关押在内务人民委员部设在科泽尔斯基、奥斯塔什科夫斯基、斯塔罗别利斯基的集中营的波兰公民的姓名。
苏联方面,正如1990年4月13日塔斯社公开声明的那样,为卡廷悲剧事件表示深深的遗憾,声明这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
至于其他与卡廷悲剧事件有关的文件,我记得还有两个文件夹,它们是博尔金在我访问波兰前夕拿给我看的。但里面的材料旨在证明布尔坚科院士的委员会的一种说法。这是一些东拼西凑起来的材料,都是证明这一说法的。真正能够直接证明卡廷悲剧事件实际肇事者的材料,我们只是在1991年12月才接触到,实际上这时候再有几天我就要从苏联总统的职位上退下来了。正是在这个时候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列文科(总统办公厅主任)要我务必了解一下保存在特殊卷宗里的东西。作为总统,我最后一次讲话的底稿被公布了出来。这件事,还有其他的事我全都非常关注。
尽管如此,列文科还是坚持,并且在我和叶利钦会晤前夕把一个卷宗夹子交给了我,说好在会晤的过程中把这包卷宗转交给他。我打开卷宗,里面有贝利亚的一份关于波兰军人和波兰社会其他阶层代表的报告,这些人被有关部门收押在好几个集中营内。报告最后建议把所有被拘押的波兰人统统从肉体上消灭。报告结尾部分用线条标出,斯大林在旁边用蓝铅笔批示:“***决定。”然后是签字:“同意——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这份该死的文件简直使我透不过气来,它一下子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我把卷宗夹放进了保险柜,在和叶利钦谈话的过程中,当我们要为中央办理签字移交这批特殊档案(其中有1500或2000份这样装有特别重要文件的所谓特档)手续时,我把它取了出来。当着雅科夫列夫的面,我给叶利钦看了并向他读了这份文件,说好把它转交给波兰人。
“不过现在,”我说,“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 [ 译者注:指叶利钦。 ] ,这已经是你的使命了。”
卷宗里还有一份文件,上面有当时任克格勃主席的谢列平的亲笔签名。他在请示赫鲁晓夫时建议把所有这些有关内务人民委员部消灭波兰军人行动的文件统统销毁掉,因为据说布尔坚科院士的说法已经被认可和肯定了。
这一切1992年我都对波兰记者们讲了,这已经是在俄联邦宪法法院就苏共一案的诉讼程序几乎就要落下帷幕的时候了,这时总统突然下达命令,认为把有关卡廷悲剧一案的文件材料给法院看是很“符合时宜的”,并且将副本转交给了波兰方面,声称这份文件材料戈尔巴乔夫没有让波兰人知道。波兰新闻记者问道:这份文件为什么在叶利钦那里放了这么久?为什么我在和瓦文萨会晤时没有告诉他有这么一份证明?但这恰恰是我本人产生的疑问:为什么叶利钦不利用自己和波兰总统正式会晤的机会把有关卡廷森林悲剧的文件材料交给他呢?要知道,我们曾经是说好了的:把文件转交给波兰人——这是俄国总统职权范围内的事。现在已经明白了:有人想利用苏波关系中这一极其惨痛的悲剧再次向戈尔巴乔夫身上泼肮水。
当时,1990年4月,我们就我们两国和世界的政治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详细的谈话。
“戈尔巴乔夫:现在左派和右派都批评我。而且州委第一***中也有人在选举苏联总统时号召人们投票反对我。”
“雅鲁泽尔斯基:这样的事我也经历过。直到现在我还能听到相当粗暴的毫无道理的指责。顺便说一句,盖莱克在刚出版的回忆录中声称雅鲁泽尔斯基是苏联安插进来的人,而他盖莱克则是在为波兰的独立而斗争。他甚至写到好像我和格列奇科去阿富汗打过猎,其实那里我一次都没有去过。”
“戈尔巴乔夫:情况之复杂还在于我们国内有许多人不愿意面对当前的现实,他们要求用过去强制的手段来解决当前的矛盾,要是你不这样做,他们就说你背叛了社会主义的原则。结果是不流血,不强制,社会主义就不能生存。”
“雅每泽尔斯基:他们不愿意理解,看来,也无法理解我们谈的是要避免一场灾难。”
“戈尔巴乔夫:如果俄国发生罗马尼亚那样的情况,那么整个国家都会被毁掉。如果考虑到它所拥有的战略威力,那么很可能整个世界都会被毁掉。我的目的,我的主要的战略任务,是推进改革,实行改良,使社会在不发生流血、不发生国内战争的情况下实现民主化。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极其复杂,非常尖锐。现在,当我被选为总统后,压力更大了:您手里有这个权力,进行打击吧!”
参加我们谈话的,苏联方面有谢瓦尔德纳泽、马斯柳科夫、亚佐夫、法林、古边科、马尔丘克、涅纳舍夫、斯米尔诺夫、沙赫纳扎罗夫;波兰方面有奇列克、奥西亚廷斯基、德拉维奇、盖伊什托尔、库利斯基、奥恩什凯维奇、芬达赞、乔塞克、马尔沙列克—姆雷奇克、普哈尔、马奇舍夫斯基。
我知道雅鲁泽尔斯基将军在总统岗位上所遇到的困难,所受到的来自“团结”工会方面许多人的猜疑和不信任。雅鲁泽尔斯基痛苦地忍受着说他背叛的莫须有的指责。然而他勇敢地顶了过来,没有怨天尤人。我觉得对他来说访问苏联非常必要。和他一同来莫斯科的巴尔巴拉·雅鲁泽尔斯卡娅和赖莎·马克西莫夫娜一起去过圣·达尼洛夫修道院,其余时间都是在政府迎宾馆里度过的。她的情绪往轻里说比较消沉,虽然她也在坚持顶着。她很信任地向赖莎·马克西莫夫娜承认:“太让人难受了,日子过得一点乐趣都没有。9年来雅鲁泽尔斯基所干的一切都被泼了脏水。我已经快坚持不住了。”
我和赖莎·马克西莫夫娜是1990年春天和雅鲁泽尔斯基夫妇道别的,作为他们的朋友,我们尽量表示支持他们,给他们鼓劲,但是承认我们这里也很不容易,大概对他们也不是多大的安慰。
自1990年春天起,波兰发生了新的政治骚乱,原因是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日益不满,而这时政府已经由“团结”工会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领导了。有人提出要求,要总统辞职,而总统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马佐维茨基的政府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雅鲁泽尔斯基再次表现出了责任心和战略远见,建议议会通过宪法的程序,进行大选,用这种方式把权力移交给新当选的国家首脑。大选于1990年1月举行,正如人们所预料的,“团结”工会领导人获得了选举的胜利。顺便说一句,还在1989年11月的时候,有一次我和马佐维茨基谈话,他就瓦文萨可能访问苏联这件事问我是什么态度,我说,从苏波联系的角度看,这样的访问很自然,也很现实,我们尊重波兰人民的选择。
我和瓦文萨总统会晤是他主动先提出来的,但成行已经是1992年春天了,当时他访问的是俄罗斯联邦。我们的谈话是活跃的,有趣的,当我们对照各自改革的情况时,我们相互非常理解,而且还一致同意:当反对派比实际负责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康要简单多了。会晤之后在简短的记者联合采访中,瓦文萨说:“我是戈尔巴乔夫的学生……”
一位永远需要的人
无论是和瓦文萨总统谈话,还是和马佐维茨基、巴利采罗维奇、米赫尼克等波兰其他活动家谈话,我总是强调我对雅鲁泽尔斯基作为一位政治家和作为一个人的深深敬意。至今我还认为,波兰在许多方面应当感谢他。首先是因为相对而言他顺利地,尤其是平稳地、不流血地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模式,而这件事情可是极其复杂和充满爆炸性危险的。
我可以说,我为和他的友谊而感到骄傲。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是一位永远需要的人。
更新于:2个月前
附录·第四·苏联总统米·谢·戈尔巴乔夫致为成立独联体赴阿拉木图参加会晤者的信
附录·第四·苏联总统米·谢·戈尔巴乔夫致为成立独联体赴阿拉木图参加会晤者的信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 [ 作者注:该信1991年12月18日发给会晤参加者,12月20日公布。 ]“尊敬的同志们:你们的会晤将确定新的主权国家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附录·第三 ·苏联总统米·谢·戈尔巴乔夫致函议会
附录·第三 ·苏联总统米·谢·戈尔巴乔夫致函议会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 作者注:1991年12月3日送交议会。 ]“尊敬的主权国最高委员会代表:我对祖国的生活感到忧心如焚,所以才向你们写这封信。我国所遭受的众多危机中,最危险的莫过..
附录·第二·主权国家联盟协议草案
附录·第二·主权国家联盟协议草案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 [ 作者注:载于1991年11月27日《真理报》。 ]本协议签字国遵循其所公布的主权宣言,承认各民族的自决权利;鉴于协议方各民族历史命运相近并体现其和睦相处的意愿,以发展平等互..
附录·第一·关于无核武器和非暴力世界原则的德里宣言
附录·第一·关于无核武器和非暴力世界原则的德里宣言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 [ 作者注:载于1986年11月28日(真理报)。 ]今天,人类正处在自身历史发展的关键性的转折阶段。核武器正在威胁着人类,它不仅能毁灭人们许多世纪来所创造的一..
我们和政变后的外部世界·第四十四
我们和政变后的外部世界·第四十四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国外是如何看待政变的政变分子们打算无视国际社会的反应。他们不考虑我国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与美国和欧洲各国关系上的变化。最初有些国家可能还有点犹像不决,但是很快,..
9-12月最后的努力与别洛韦日协议·第四十三
9-12月最后的努力与别洛韦日协议·第四十三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重新启动改革进程为消除政变后果所采取的最初步骤意义虽然重大,但那些日子里我最关心的却是如何重新启动改革进程。老实说,这个任务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得到根本解决我是信..
八月政变·第四十二
八月政变·第四十二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罪恶的冒险行动日前,当我已经修改完这部分回忆录时,突然得到一条与1991年冬夏事件有关的、意想不到的新闻。1994年2月18日的《新每日报》刊登了帕夫洛·沃夏诺夫(俄罗斯总统前新闻秘书)的材料..
1—7月,危险与希望·第四十一
1—7月,危险与希望·第四十一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年分法”我开始按时间顺序回忆1991年所发生的种种风波。但后来我感到很难做从容不迫的叙述,因为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加上有许多情况当时我并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也没..
再次“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观点”·第四十
再次“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观点”·第四十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改革和新思维的“第三维”“第三维”是列宁的著名用语,我在书中就不同的问题曾多次使用过它。首先,这个用语告诉人们,怀疑共产主义理想某些信条的人中我不是第一个..
越南走出战争的小路——老挝和柬埔寨——我们的友邦蒙古·第三十九
越南走出战争的小路——老挝和柬埔寨——我们的友邦蒙古·第三十九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从我担任苏共总书记职务的最初几天起,我就在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关系问题上花了很多时间。在这几个国家内,全面对抗非常激烈。印度支那成了冲..
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交谈·第三十八
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交谈·第三十八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我对古巴人最早的直接印象来自60年代。当时有几千古巴男女青年在斯塔夫罗波尔、库班、克里米亚和乌兹别克学习。在我们那个边疆区,他们住在格里戈里波利斯基镇,那里有一所非常老..
昂纳克:拒绝改革·第三十七
昂纳克:拒绝改革·第三十七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欧洲的社会主义前沿阵地无论是对于苏联,还是对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署着最强大的苏联军队,这第一个德意志工农共和国(正如人..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一个独裁者的下场·第三十六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一个独裁者的下场·第三十六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我们对声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平等、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的国家的新的态度,使我们有可能在跟罗马尼亚的关系上出现好的转机。这种关系本来就不那么简单..
南斯拉夫:拖延改革的代价?·第三十五
南斯拉夫:拖延改革的代价?·第三十五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我对南斯拉夫一向抱有好感。这大概首先因为我是属于那一代人——他们清楚记得在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日子里,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人毅然跟我们站在一起,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在..
托多尔·日夫科夫及其他人: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信任危机·第三十四
托多尔·日夫科夫及其他人: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信任危机·第三十四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在我被选为总书记之前,我已不止一次到过保加利亚。和大多数俄国公民一样,有许多东西把我和这个国家联系在一起,但是最主要的恐怕是历史的记忆了..
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十三
捷克斯洛伐克·第三十三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1968年综合症人们常常问我:苏联为什么这么晚(只是到了1989年末)才承认1968年的武装干涉是毫无道理和错误的呢?应该说是时机未到。而且许多东西首先应该从苏联变起。1969年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亚诺什·卡达尔·第三十一
亚诺什·卡达尔·第三十一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匈牙利改革的命运盟国中和我关系相当密切的头一个领导人是卡达尔。有一次,我在基斯洛沃茨克休养,苏斯洛夫打来电话:“亚诺·什·卡达尔同志要到基斯洛沃茨克休养。请多加关照,他非常需..
转变的开始·第三十
转变的开始·第三十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中央全会选我为总书记后,我决定立即同华沙条约成员国 [ 作者注:通常我们称“华约国”。以下皆用此简称。 ] 的领导人进行紧急会晤。我在电话上跟他们每个人都谈了——以新的身份,建议他们来莫..
政变三周前——乔治·布什在莫斯科·第二十九
政变三周前——乔治·布什在莫斯科·第二十九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1991年7月底,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回访苏联。预定举行战略进攻武器条约的签字仪式。在写下这些以及下面几行文字之前,我认真重读了当时所作的笔记,再次感受到了那些日子..
伦敦“七国集团”会晤对经济改革的认可·第二十八
伦敦“七国集团”会晤对经济改革的认可·第二十八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与“七国集团”接近的开端我们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经济表现出明显的自给自足倾向。苏联很少参与国际分工,其对外经济联系大多为双边贸易,而且主要是与“兄弟国家”进..
另外几幅肖像·第二十七
另外几幅肖像·第二十七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因此我在动笔撰写回忆录时,头脑中牢记不忘的首先是那些标志着80年代后期世界政治中的各种转折的事件。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些事件总是与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
日本——苏联总统的正式访问·第二十六
日本——苏联总统的正式访问·第二十六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访问日本的邀请是我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最早接到的邀请之一。这是中曾根首相访问莫斯科时发出的。但是随后经过了“长时间的熟悉主题”,方知此事竟然十分艰难。同这个伟大邻..
中东冲突·第二十五
中东冲突·第二十五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中东与世界中东冲突的由来极其久远,而且也许堪称错综复杂无比,在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截至1985年止,苏方对这一地区的政策都是从安理会第244号和336号决议出发,致力于和平解决。..
消除欧洲分裂·第二十四
消除欧洲分裂·第二十四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欧洲进程我认为,1989年欧洲的发展过程进入了一个更为活跃的新阶段。这首先与东欧各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进展有关。美国和北约对华沙条约国关于在欧洲裁军减员的倡议作出的建设性反响,便是对这..
从相互谅解到伙伴关系·第二十三
从相互谅解到伙伴关系·第二十三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1990年访美马耳他会晤过了将近半年,我和布什总统再次会晤,这一次是在华盛顿。我上一次去华盛顿是在1987年12月,那时白宫的主人是里根。现在需要做的是,在新的水平上推动我们两国..
德国的统一·第二十二
德国的统一·第二十二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 1988年以前的德国问题马耳他会晤之后,我确信我们终于闯过了第一道难关。对西方关系的晴雨表指针在战后年代第一次停止了左右摆动,而停在“晴”的刻度上。我相信我们终于冲出了难得一见的“..
走向新的世界秩序·第二十一
走向新的世界秩序·第二十一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印度——我们新外交政策的伙伴历史往往把它的里程碑安排得很不规则,事件的一般含义直到后来才显露出来。我和里根在雷克雅未克会晤之后去了印度,和拉吉夫·甘地签署了关于非暴力世界原..
欧洲:探索新的立足点·第二十
欧洲:探索新的立足点·第二十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欧洲——我们的共同家园”关于我1984年12月率领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问英国的经过,我已经谈过了。那次访问迫使我对欧洲在世界的作用和地位作了认真的思考。在向英国国会议员发表..
苏美关系的转折、核裁军的开端·第十九
苏美关系的转折、核裁军的开端·第十九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第一步:日内瓦——1985我本人和我的一些国际事务中的同道,都认为应当从美国着手。美国既是一个超级大国,又是公认的西方世界领袖,没有它的首肯,任何企图求得东西方关系突..
出发点
出发点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要在经济领域和政治体制中实行彻底的改革,就必须在对外政策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否则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大概不证自明。作为开头,至少也得把“冷战”的积雪扫除干净,把由于我们..
怎样进入市场·第十八
怎样进入市场·第十八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加深了改革力量和保守势力之间的分野。我们成功地维护了改革路线,肯定了既定方针,包括市场改革的方针。在进一步分清党和国家的职能方面又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党和改革·第十七
党和改革·第十七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苏联共产党开始变革在有倾向性的改革史编纂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提法,似乎苏共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变革的反对派,而且尽其所能地干着阻挠改革事业的勾当。也许,党内确有不愿见到任何变革的阴鹜的保..
民族政策:困难的探索·第十六
民族政策:困难的探索·第十六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根深蒂固现在,当我正书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无比痛苦地看到我的国家正在发生的情景。族际冲突演变成了战争,几十万难民背井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土地、房舍和祖先的墓地。威风凛凛的..
权力从老广场转到克里姆林宫·第十五
权力从老广场转到克里姆林宫·第十五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在立法的日子里最高苏维埃第二次会议自1989年9月25日至11月28日举行,主要议题是立法工作。与第一次会议相比,我在秋季的这次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出面主持的机会少得多了。不过,..
政治改革·第十四
政治改革·第十四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选举如果想简要地说明政治改革的意义,它是怎样构思的,又是怎样实施的,可以说,就是把权力从独家操纵的共产党手中交到按宪法本应属于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的苏维埃手里。因此,完全可以理..
事业与思考·第十三
事业与思考·第十三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总书记的假期怎么过8月1日我去休假,像往常一样去克里米亚。经常有人问我,我是怎样休息的?在空闲时间干些什么?这里试着用1988年夏季作例子,来展示一下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假期是怎么过的。其实..
决定性的一步·第十二
决定性的一步·第十二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史学家们酷爱在归属他们的“天地”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如今他们正在就改革的分期问题展开争论:这改革该是始于1985年的3月呢,还是某个稍晚一些的日期?我曾经讲过,我之所以执掌权力..
经济改革:初步的尝试·第十一
经济改革:初步的尝试·第十一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改革的前奏我还将不止一次地回到公开性的话题。它既是目的本身,也是在各个生活领域进行改革的强有力的手段。而在这些领域之中,经济更是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之行..
多一点光亮:公开性·第十
多一点光亮:公开性·第十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复杂的遗产“多一点光亮”,布尔什维克党处于地下状态的时候,列宁常常这样说。我早在大学时代就读到了这句话,它已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政治活动经验愈来愈使我确信..
总书记·第九
总书记·第九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 “手稿烧不尽”我一生中从来不写日记,但常常使用记事本,历年来己积累了许多册,这是我的个人工作实验室。1991年12月离开总统的岗位,经历了俄罗斯当局对待我的种种不礼貌行与之后,我也并未放过事..
安德罗波夫·第八
安德罗波夫·第八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新任总书记在行动那是一段极其紧张的日子。安德罗波夫与大家频频通话和会面。当务之急是决定如何对待已为勃列日涅夫拟好的那篇报告。当然,它只能作为新任总书记思想意图的出发点加以利用。但使他..
在老广场·第七
在老广场·第七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我们在首都没有马上分到住房。临时安置在戈尔基10号别墅。伊琳娜和阿纳托利仍然留在斯塔夫罗波尔。从第一天起,就出现了孤独的感觉:仿佛被抛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简直弄不..
权力的考验·第六
权力的考验·第六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1970年春天,叶夫列莫夫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他调回莫斯科了。我面前放着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党委全会4月10日会议的记录。叶夫列莫夫被批准为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因此免去其边疆区..
党内仕途的开始·第五
党内仕途的开始·第五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库拉科夫在斯塔夫罗波尔1960年1月,列别杰夫被别利亚耶夫所取代,H.И.别利亚耶夫此前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哈萨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他是在铁米尔套发生悲剧事件之后到我们这里来的,他在..
初试锋芒·第四
初试锋芒·第四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省城斯塔夫罗波尔没有人来迎接我。我把东西放在车站寄存处,便出去找安身之地了。我对城里情况一无所知,以前只是偶尔光顾。找到了一个旅馆,名叫“厄尔布鲁斯” [ 译者注:俄罗斯一山名。 ] [ 法郎..
莫斯科大学·第三
莫斯科大学·第三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录取为住校生我于1950年中学毕业,因成绩突出获得银质奖章。我已满19周岁,是应征入伍的年龄,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办?父亲的话言犹在耳:“毕业以后你自己看着办。你要是想工作,我们就一起干。..
斯塔夫罗波尔—莫斯科—斯塔夫罗波尔·第二
斯塔夫罗波尔—莫斯科—斯塔夫罗波尔·第二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从斯塔夫罗波尔乘飞机去莫斯科,对我说来已是家常便饭。中央全会,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会议和讨论会,去首都解决边疆区的问题……起初是在矿水城上飞机,而当斯塔夫罗波..
当选中央书记·第一
当选中央书记·第一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笔记本上留有这样的字样,这个笔记本是我在自己的档案里找到的。那是我政治生涯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1978年11月27日,星期一,苏共中央全会召开的日子,我在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结局出乎意..
致读者
致读者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值此动荡不安的时期,我们俄罗斯、前苏联各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向自己提出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大家遭遇到了什么事情?眼前发生的悲剧是社会发展进程所注定的呢,还是人的意愿(一说是善良意愿,一说是..
告苏联公民书·代序
告苏联公民书·代序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苏联总统电视演说1991年12月25日“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我做出这个决定,是出于原则性的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
出版者的话
出版者的话作者: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国出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出自————《战争通史》如果历史可以像录像一样可以回放,那么这样几个镜头您可能还记忆犹新——1991年12月25日那个夜晚,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神色黯然地坐在摄像机前,向苏联也向全世界发表了他最后一次电视讲话,宣布中止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