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马祖里湖区·第十四
首战马祖里湖区·第十四
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
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下一个任务——兴—鲁的计划——德军的重新组合——吉林斯基的部署——弗朗索瓦的迂回运动——弗朗索瓦的成就——俄军的反击——弗朗索瓦在追击中改变方向——伦嫩坎普夫军队的逃脱——吉林斯基的好运——伦贝格战役的最后阶段——撤退——启示录中的骑士——多种语言的军队——破碎的机器
01
德第8集团军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下,对萨姆索诺夫和伦嫩坎普夫的两支占优势的集团军进行了两次大战,这两次战争不但是军事上的经典之作,而且是战争艺术的一个缩影。我国最杰出的军官之一,艾恩赛德将军用了一整卷的篇幅来描述东普鲁士头30天的战事,该书是任何军事学家均不应忽视的读物。本章的内容不得不限于对军事行动的一般叙述,并把这些战事与整个欧洲战场联系起来。
到9月1日夜晚,坦嫩贝格战役的胜利者已转向新的任务,这个新任务应该是什么,胜利者没有丝毫的疑虑。霍夫曼说得很简洁:“萨姆索诺夫的军队已实际上被歼。他所率的5个半军,其中有3个半非死即俘,所剩约1个半军不得不返至华沙附近整编。现在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伦嫩坎普夫了。
德军信心十足,希望制订他们的计划。现在他们不再为可能遭到两支优势兵力的汇合进攻而焦虑不安,他们面临的问题变得单纯。许多未知的因素不复存在。他们已经检验了他们的军队在各种对敌作战中的品质。他们知道,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敌人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此外,临时从在法国的德军右翼撤出的两个新军(后备警卫军和第11军)已经抵达东普鲁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麾下已有17个师(原有的9个师和4个辅助师加上从法国调回的4个师)。这支劲旅,在胜利的鼓舞下,有资格感到自己优于伦嫩坎普夫的军队,不管后者是20个还是24个师。
攻击伦嫩坎普夫的方法不必到远处寻找。只须从波罗的海到马祖里湖区进攻他的防线。当伦嫩坎普夫受到这样的钳制的时候,他的侧翼非转向不可;如有可能,他的撤退将被右侧经湖区防线向北运动的德军切断。这条由湖面、沼泽和德军防御工事组成的防线呈现出巨大的战略优势。小型的勒岑要塞正处于南、北湖区之间的缺口上。它的坚定的指挥官不理睬俄军要求其投降的召唤,以开火作为回答,击伤并俘虏了受遣执行这个大胆任务的俄军军官和号兵。俄军在制订入侵东普鲁士的计划时忽略了需要少数重榴弹炮来攻下勒岑的必要性,所以面对那里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束手无策。因此勒岑成为攻击伦嫩坎普夫集团军的侧翼和交通线的重要桥头堡和出击口。宽度仅为1英里的缺口有一条优质军用公路和一条铁路经过,这两条路可通往吕克和俄国边界。在勒岑以南,一连串湖泊连续30英里,直至约翰尼斯堡,湖泊之间的许多缺口筑有野战工事来防守,在与萨姆索诺夫作战期间,德军未曾有一处工事失守。如果德军能够经过勒岑和湖泊间的其他缺口大举推进,用正面进攻把伦嫩坎普夫困在他的阵地上,那末,俘虏或击溃他的全军便是合理的预期。
需要决定的关键不是方法,而是对作正面运动和迂回运动的相对兵力的部署。切记:进行中的迂回运动将首先使自己的右肩,然后是后背,容易遭到在华沙或沿纳雷夫河的任何俄军的攻击。萨姆索诺夫集团军的余部或许不会马上构成威胁,但是德军无法知道沙俄帝国是否可能有其他军事力量集结在重要铁路中心华沙或他们设防河流的后方。必须在打败伦嫩坎普夫前挡开或阻延此种可能的介入。行动的时间越短越突然,风险就越小。“兴—鲁”决定派8个师进攻伦嫩坎普夫的正面,提供5个师加上2个骑兵师作迂回运动穿过各缺口,用剩下的3个师抵挡自南方来的俄军。对于这个布置从当时至现在一直存在两种意见。在迂回运动中被委任以主要角色的弗朗索瓦强烈要求再增拨一个军,这是很自然的,或许也是合理的。但是霍夫曼指出:兴—鲁无权忽视伦嫩坎普夫可能率大军向在他前面的德军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在这种形势下他将拥有二比一以上的优势。
于是随后做出如下决定:第20军、第11军、第1后备军和警卫后备军进攻伦嫩坎普夫正面;派第1军和第17军以及第3后备师加上骑兵师进行迂回。根据这些命令,德军用4天时间进行重新组合,9月5日他们开始了全面推进。
与此同时伦嫩坎普夫及其所率的俄军在干什么?吉林斯基又在干什么?直至8月27日,吉林斯基仍以为他的第2集团军在向北推进;但是他不安地感到,该集团军需要伦嫩坎普夫的支援。当日晚些时候他打电报告诉伦嫩坎普夫,德军正乘火车从伦嫩坎普夫的正面移动进行调动,猛烈攻击萨姆索诺夫。他说,“尽快调动你部左翼向他靠拢,与第2集团军协同作战。”但是吉林斯基的命令没有显示出对第2集团军有丝毫忧虑,而且他似乎对伦嫩坎普夫三个军中有两个向西南稍稍进军的调动感到满意。29日晚7时一个更紧急的命令来到:“鉴于第2集团军战斗激烈,总司令命令你调2个军驰援。骑兵应派往阿伦施泰因。”晚11时,“第2集团军撤退,”——当然毫不夸张——“因此总司令命令该两军停止前进。”30日:“萨姆索诺夫将军已遭彻底失败,敌人现在完全腾出手来对付你。务必采取一切措施,切断敌人有可能移师向你进攻的各铁路线。谨防敌人设法经勒岑对你进攻。”
然而甚至到此时,西北战线的司令官还没有放弃封锁柯尼希山的想法,9月1日,他的参谋部仍在为实现这一目的而组建一个后备军。坦嫩贝格战役的失败在吉林斯基和伦嫩坎普夫思想上引起的反应如出一辙。两人都指望俄第2集团军承受德军进攻的全部重压。伦嫩坎普夫决定撤退其全部兵力,集结在因斯特堡总防线,9月2日他发布命令,让他集团军主力驻守在有壕堑的阵地上,一侧临海,另一侧以湖区为依托。随后的3天用于构筑防线的工事;如没有勒岑缺口和德军进一步向南方的迂回运动,这条防线倒是安全的。因为对勒岑方面的危险非常敏感,他布置了整整一个军来守卫它的各个出口。吉林斯基赞同这些部署。他命令他的第1集团军“不惜一切代价抗击可能来犯的优势兵力之敌,守住现在阵地”。他命令第22军、第3西伯利亚军和第1突厥斯坦军增援第2集团军,第1突厥斯坦军本身已成为新的集团军——用以保护通向纳雷夫河下游的各个进路,目的是威胁(虽然有点够不着)德军计划的那个迂回运动。
但是在9月4日,冯·德·戈尔茨所率的两个半德军师为挡开俄军自南而来的干预,向姆拉瓦进军,并攻占了该镇。吉林斯基闻讯,便匆匆得出结论,认为德军并非用全力进攻伦嫩坎普夫,而是准备攻击华沙:他现在急切希望伦嫩坎普夫发动攻势。他拟定了发动另一场大规模的同心攻势的宏伟计划,计划规定第1集团军、第2集团军余部以及3个新军都将参加。这一攻势定于9月14日开始。
这就是吉林斯基将军在9月4日夜间所下达的命令。命令主要是针对虚幻的敌军和想象的局势的,但为现实所否定了。5日、6日和7日连续三天,负责对伦嫩坎普夫主攻的德军4个军轻而易举地推进,陈兵于因斯特堡壕堑阵地之前。他们直至9日才开始战斗。与此同时,德军的迂回运动取得了巨大进展。弗朗索瓦率3个师和一个骑兵旅,于9月7日将弱势俄军赶出了比亚瓦,并在翌日拂晓攻占了阿雷西镇,该镇和比亚瓦一样仅由俄军6个营和几个炮兵连据守。参战的两个德军师是在他们自己和平时期训练的土地上作战,他们熟悉每一码土地,很快就将这几支小分队击溃,弗朗索瓦乘胜率第1军转向正北,逼近伦嫩坎普夫的交通线。他派第3师攻占吕克,以便进一步扩大包围。
图33、坦嫩贝格之战后的重新集结。
3 Res. Div.,第3后备军;Alle,阿勒河;Allenstein,阿伦施泰因;Angerapp,安格拉普河;Angerburg,安格尔堡;Fortress Res.,要塞后备军;from Westem Front,自西线;GDR,警卫团;IR,第1后备军;Insterburg,因斯特堡;Johannisburg,约翰尼斯堡;K?nigsberg,柯尼希山;L?tzen,勒岑;Miles,英里;Narev,纳雷夫河;Rennenkampf,伦嫩坎普夫;Samsonov,萨姆索诺夫;Tannenberg,坦嫩贝格;Usdau,乌斯道;Wehlau,韦劳。
同时,马肯森率第17军进军通过勒岑缺口并部署在缺口之外。他们在这里与前来迎战的俄第2军遭遇,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战斗。8日俄军堵住了缺口。他们在各湖泊之间筑城沟防守,找不到任何手段来旋转他们的侧翼。原准备在第17军之后通过缺口的两个德军骑兵师,发现自己无望地被它的运输工具所阻塞。外加的两个俄军师于当日抵达,在暮色降临时俄军前线处处安全。
9月9日是大会战的一天。兴登堡率4个军进攻因斯特堡防线。第17军力图全部通过勒岑缺口。俄军顽强地顶住了所有的进攻。他们构筑的纵深战壕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德军大炮的伤害。他们不像萨佐诺夫左翼护卫部队那样,在坦嫩贝格战役的第2天被大炮轰出了浅浅的壕沟。现在,在德军狂轰之后,俄军仍有足够的将士活着来阻挡敌人步兵的进攻;德军没有足够的弹药把俄军阵地夷为平地,像在西线习以为常的那样。实际上,9日夜晚到来时,德军正处处进攻,而俄军防线处处完好无损。
但是,俄军没有办法阻挡自南而来的迂回运动。弗朗索瓦跟在坦嫩贝格战役中一样,这一天同样扮演了取得决定性的光辉胜利的角色。9日破晓时(3时30分)他所率的无坚不摧的两个师攻破了抵抗第17军的俄军左翼和后卫,使之动摇、混乱并溃不成军。勒岑缺口对面的整个俄军防线顿时大乱。在正面艰苦作战的4个师的精锐侧翼被迂回,后方遭攻击,终于被击溃并逃离战场,留下60门大炮、5000名战俘以及所有辎重都落入弗朗索瓦之手。战争中那些致命的转折的确太冷酷,太残忍,太不公正了,这些人们完全看不到和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夺去了英勇的士兵用他们的牺牲和他们的胜利得来的全部成果。据艾恩赛德将军计算,弗朗索瓦的两个师在4天之内行军77英里,其中有2天还进行了部署和战斗。所以,他们至少理应得到落入他们手中的一部分奖品。
在这些战争期间,弗朗索瓦的第3师在一次势均力敌的战斗中打败了驻吕克的俄军。伦嫩坎普夫左路军的侧翼现在受到阻挡,德军两个军和两个骑兵师只须稳步北进,经贡宾嫩进攻斯塔卢波嫩或维尔科维斯基,就可切断俄军退路。9月9日这一天在东普鲁士的浴血激战就此告终。
图34、马祖里湖区第一战,1914年9月9—14日。
3R,第3后备军;Alle,阿勒河;Angerburg,安格尔堡;Arys,阿里斯;Bialla,比亚瓦;Cav.,骑兵;Darkehmen达克门;Forest of Johannisburg,约翰尼斯堡森林;Forest of Rominten,罗明滕森林;Fortress Troop,要塞守卫部队;GDR,警卫团;Goldap,戈尔达普;Grajevo,格拉耶沃;Gumbinnen,贡宾嫩;1R,第1后备军;Insterburg,因斯特堡;Johannisburg,约翰尼斯堡;Lyck,吕克;L?tzen,勒岑;Mariampol,马里安波尔;Miles,英里;Omet,奥梅特河;Pregel,普雷格尔河;Rastenburg,拉斯滕堡;Schirwindt,希尔文特;Shaki,沙基;Stallup?nnen,斯塔卢波嫩;Wehlau,韦劳。
但是现在伦嫩坎普夫以全副精力投入工作。他没有费心跟吉林斯基打交道,便决定趁时间还来得及就逃跑。他一心想着逃跑。他的部队在勒岑前面大败的消息一传到司令部,他就命令全军立即总撤退,由两个师进行反击,作为掩护。艾恩赛德将军说,“俄第4军第40师和第2军第26师进行了最英勇的反击,完全成功地达到了目的。”这次反击持续了9月10日一整天。德军第20军给打得完全停顿,遭受了惊人的伤亡。它在打击面前立足不稳。直到48小时以后才重新前进。俄***事年鉴不应该忘记这一功绩。在这两个师的无畏保卫下,伦嫩坎普夫和俄第1集团军开拔回老家。他们开始时走得很快,以后则更快。面向正东方,他们又踏上了三周以前满怀过于自信的希望走过的老路。为了逃命冒尽一切风险。各师沿一条公路的两侧平行前进,公路上挤满了看不到尽头的运输队伍。他们彻夜行军,然后日日夜夜连续赶路。集团军主力在50小时内走了55英里,还依然保持队形。跌倒也好,蹒跚也罢,他们坚持前行以躲开敌人,敌人的诡计甚至比枪炮更可怕。
图35、俄军反击的结果,1914年9月10日。
Positions Sept. 9,9月9日防线;Positions Sept. 10,9月10日防线;Limit of adwance for Sept. 10,9月10日推进到达线;Appron line of Russian rearguards Sept 10,9月10日俄军大致后防线。
Angerapp,安格拉普河;Benkheim,本克海姆Darkehmen,达克门;Fran?ois,弗朗索瓦;Goldap,戈尔达普;Gumbinnen,贡宾嫩;Insterburg,因斯特堡;L?tzen,勒岑;Muschaken,穆沙肯;Miles,英里;Originally Intended Pursuit,原计划追击路线;Paulswaid,保尔斯瓦尔德;Russian Retreat,俄军退却路线;Stallup?nnen,斯塔卢波嫩。
但是如果弗朗索瓦和马肯森获准按原定方向进军的话,那末俄军无论怎样敏捷和迅速都无补于事。他们必然会在贡宾嫩与维尔科维斯基之间的退路上被德军切断,一切都将陷入混乱。逃跑的速度是至关重要的,但光靠速度本来不可能得救。正是不为历史注意的那两个英雄师的无名战士和指挥官的反击,才拯救了这支军队。他们给德第20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鲁登道夫思想中留下了更重要的印象。这位包含如此之多的优秀品质的伟大军人和天才,却深受他自己那非常活跃的理解力之害。他沉浸于计划的中心,每时每刻都收到纷至沓来的真真假假的消息,并对它们做出反应,所以鲁登道夫从俄军的反击中得出不祥的印象。他不让马肯森和弗朗索瓦朝东北方向迅速追击,而是将右翼部队缩回,以参加他预计于10日在达尔克门周围展开的战争。因此,当10日早晨太阳高悬天空之后,马肯森和弗朗索瓦所率漫长的纵队向北进发,部署在因斯特堡俄军阵地的战术侧翼,显而易见,他们只抓住了撤退俄军的边缘,甚至事实上扑了个空。
到了10日夜晚,拦截的机会已经消失。剩下来的办法只有穷追猛赶了,而在这方面,俄军比贪婪的追兵有更大的刺激力,因而更能加快步伐。13日以后德军的追击松弛下来,俄军的大批部队和车辆,在斯塔卢波嫩险些被一次阻塞梗住,他们经过每一条铁路、小道和羊肠小径朝东走,向回家的方向涌去。最后一战是在维尔科维斯基进行的。俄军后卫必须在这里作困兽斗以赢得几个小时,让大量后卫部队脱离险境。伦嫩坎普夫决定(或许是正确的)不采取任何办法来解救后卫部队。他们战斗到最后,全部被歼。但是在损失了4.5万名战俘、约200门大炮并遭受了约10万人的伤亡之后,伦嫩坎普夫大军从已经吞噬萨姆索诺夫的虎口中挣脱出来,逃到涅门河。
差不多有一个星期,吉林斯基频频向虚空发布命令。吉林斯基几乎每个钟头准时发出无线电报,发送类似梦游的命令,读了这些命令的德国人,对这些秘密感到困惑。他们不可能从俄军高级司令的命令中获得更多的消息了,即使把它们整理成册放在眼前也无甚价值,因为那些命令此时已经不再和现实有什么联系了。指挥俄军西北前线,雄踞一方的最高指挥官,调动百万大军犹如移动巨大棋盘上的棋子,听起来何其宏伟。但是当吉林斯基在这生死攸关的一个月内每日坐在比亚韦斯托克的办公桌前时,有哪一种精神折磨能比他遭受的折磨更大。他手下的两位集团军司令是拥有广泛的行动自由的举国闻名的战将。吉林斯基能够正确地发布的命令,是明朗清晰的,隔很久才有一次。没有出现什么情况的时候,他得到的情报非常之多,而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他得到的消息很少,或者没有。吉林斯基一生效命军旅,作为具有最高专业技能的指挥员而受到崇敬。在30天之内,他的了不起的好机会在彻底的灾难中烟消灰灭。现在他坐在同一房间的同一办公桌前,身旁还是同样的礼仪和惯例,却成了失败者、历史的笑柄和国家毁灭的根源——全都因为他以时时拍发电报作为他的职责,而事态发展却与这些电报完全相悖。军用地图依旧,电报依旧,平静的办公室依旧,战事却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灾难。这是现代战争中高级司令部——几乎是最高司令部——的魅力吗?据说这就是历史上伟大司令官的机遇和经历。多么骇人听闻的欺骗,一场莫大的讽刺!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指挥官们至少会策马驰骋于战场的硝烟之中,与他们实际指挥的士兵分担危难。但是这里周围只是一些地图,在空中晃动的军旗,全都为敌人所截获的电报的底稿,以及不连贯地来到的失败消息和愁眉不展的参谋们垂头丧气地带来的更多的噩耗。
军事评论家们对吉林木斯基的各项命令怒目而视,但是现在已经认识到东普鲁士战役的价值和分量的那些评论家中,几乎无人关心这些命令所提供的机会。最后,吉林斯基对伦嫩坎普夫勃然大怒。正如萨姆索诺夫在最痛苦的4天里不再与他的上司保持通讯一样,伦嫩坎普夫从他以值得赞许的敏捷和侥幸匆匆撤离因斯特堡防线的时候起,除了让自己的军队逃走——事实上无非是让他的司令部逃走之外,对什么都不操心。为此他最后的行动非常迅速。他们反复变动地点,往往一天变三四次,直到危机过去,而此后他让自己去了“远离狂乱人群”的科夫诺。
吉林斯基虽然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忽视的地位,但仍有许多事情应作解释,他向大公和俄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倾诉了自己的不满:“伦嫩坎普夫将军考虑得更多的是他的参谋部的安全,而不是指挥军队的运动,实际上他已经有好几天没有指挥他的军队了。他报告说他正在向维尔科维斯基转移,命令第3军和第26军向东撤退,而让他集团军中的其余军团听天由命。他的参谋部与他同行。这个集团军司令官的这种行为证明他已经不可能再指挥军事行动了。在过去24小时之内他变动司令部的位置达4次之多,每一次都完全中断了通讯联系。”在任何情况下都靠伦贝格战役的胜利为自己打气壮胆的俄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冷冰冰地接受了这些声明。他们答复说,“伦嫩坎普夫将军希望亲自指挥他的部队,这是很自然的”,建议吉林斯基应“努力设法与在维尔科维斯基的伦嫩坎普夫取得联系”。而伦嫩坎普夫已经到了科夫诺。
9月17日——伦嫩坎普夫的后卫部队在维尔科维斯基牺牲的那一天,吉林斯基被解除司令职务,从胜利的加利西亚战场来的鲁斯基将军受命负责西北战线。他将第1集团军集结在涅门河前面。霍夫曼在日记中写道:“啊,是啊;迄今为止我们依靠人数处于劣势的兵力已经打败了俄军大约15个军和8个骑兵师,但我们还没有完成任务。现在要再次打败他们。”
02
在此期间,奥匈帝国命运如何呢?
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在伦贝格战役中战斗到他的军队能够支撑的最后一颗子弹、最后一寸土地和最后一分钟。当9月11日他被迫发出极不情愿的撤退信号的时候,他几乎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撤退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各种运输车辆在公路上每四辆排成一排前进,仍受到逃难平民的阻碍。“大战之后普遍下了不寻常的大雨”,步兵步履艰难地穿过雨水浸透的田野。大炮不知怎样穿过交通阻塞处前行。后卫士兵中只有极少数愿意献身效命的人。恐怖的叫声“哥萨克来了”引发许多人的惊恐和慌乱。看不到尽头的悲惨的庞大人流——承受着各种肉体痛苦、疲惫、为阵亡战友的悲伤、为战事失利的悲哀,令人不堪回首——没精打采地穿过田野。这些地狱之河般的人流缓慢地流动;但不停地流动;在流向自己的家园;他们流动的速度比追赶的俄军要快。现代步枪、数挺机枪、一两个野战炮组所显示的威力,可以阻延追兵,使追兵停下来等待自己的炮兵,如果他没耐心等待,就杀死他,这或许是最初向奥匈帝***队灌输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他们在艰难地前进;在挣扎着前进;他们在不断远去,远离敌人的炮火,远离恐怖的战斗,远离被压倒的绝望感。
普热梅希尔是一座第一流的要塞。一大圈独立的堡垒守卫着军事地区,周围有一些公路向这里汇合,每条公路上都有人和车辆在徐徐移动。紧接着发生了无法摆脱的拥挤。几天来普热梅希尔本身已变成大炮和运输车辆阻塞得结结实实的地域。通往这里的公路上,各种车辆随时会停止不前。与此同时俄军的大炮在后面怒吼,步枪子弹和炮弹在瘫痪的队伍中开花。到最后,在无可求助的情况下,只好给马匹卸辘,扔下数英里长的运输工具,尽管有的质地很差,但也未必是不受胜利者欢迎的战利品。
普热梅希尔还是得到了一些宽慰的。除了它自己的特殊部队之外,又一个军留下把守这座要塞。后卫部队消失在广阔的要塞边缘。堡垒的大炮向俄军开火,俄军被迫停止前进或者绕行很远的路。但是奥军的退却在继续。在16日抵达桑河的时候,军队的状况使康拉德认识到不可能在那里转向。他命令继续向杜纳耶茨河退却,杜纳耶茨河在伦贝格以西130余英里处流入维斯图拉河。
(奥地利官方报道说)“日日夜夜,步兵跟在大队运输车辆后面行进,他们低着头,但并不气馁;大炮在公路上的泥淖里陷至轮轴,费力地慢慢向前曳动;各骑兵团,就像《启示录》中的骑士,在极度混乱中策马向前,几百匹马的擦伤处已化脓,散发着刺弃的气味,往往很远就暴露人马的行踪。” [ 原注:奥地利官方史,《奥匈帝国的第一次大战》(Oesterreich-Ungarns Letzter Weltkrieg),第344—345页。 ]
图36、伦贝格战以后奥军退却图,1914年9月。
Russian armies,俄军;Austrian armies,奥军;Conrads New A.O.K.,康拉德新指挥部;Cracow,克拉科夫;Dniester,德涅斯特河;Dukla Pass,杜克拉山口;Dunajets Steam,杜纳耶茨河;German Ninth Army(Assembling),德第9集团军集结地;Gorlice,戈尔利策;Jaroslav,雅罗斯瓦夫;Kranisk,克拉斯尼克;Lemberg,伦贝格;Lublin,卢布林;Miles,英里;New Sandez,新桑德兹;Nida,尼达河;Przemysl,普热梅希尔;Rava Russka,拉瓦鲁斯卡;San,桑河;Sept.28,9月28日;Tarnow,塔尔努夫;Third(Ruzski),第3集团军(鲁斯基);Uzsok Pass,乌佐克山口;Vistula,维斯图拉河;Wieprz,维普日河。
过了桑河之后,由于即将出现的原因,俄军的追击放松了。到9月26日,康拉德发现,在抵达杜纳耶茨河之前有可能构筑一道防线。6个星期以前的8月份在加利西亚投入战场的90万奥匈军队,现在只有远远不到三分之二重新渡过桑河。奥地利官方报道称:“俄军在其捷报中宣称,敌军有25万人死伤,10万人被俘,这并不夸张。”
但这还不是对奥匈帝***事力量的最严重的损害。奥匈帝***队的构成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一样。互相之间的猜忌,匈牙利人的傲慢,捷克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泛斯拉夫雄心,蒂罗尔人可疑的同情心,致使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忠诚极不可靠。军队的人员构成是:日耳曼人占25%,马扎尔人(匈牙利人)占23%,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占17%,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占11%,波兰人占8%,乌克兰人占8%,罗马尼亚人占7%,意大利人占1%。为了防止产生集体性的不满,在许多单位安排了民族的混编。但是在战前的军队干部中日耳曼民族的军官占了约75%,这个比例在低级军官和军士等永久性人员中大致相同。有一道80个词的德语训令影响着由不同民族组成的整个军队的训练和控制。但在日耳曼民族以外,许多军官对此一无所知。只是这个永久性的日耳曼民族的人员结构把全军连结在一起。这些勇敢坚定的职业军人表现出满腔的热情。战斗中他们伤亡的比例大大超过普通士兵。他们中有半数以上阵亡。他们是无法替补的。奥匈帝国虽然能指挥大量勇敢而驯服的男子汉,但再也不可能由日耳曼思想来引导了。由于大量起用捷克、罗马尼亚或克罗地亚等民族的新军官,因而许多憎恨日耳曼民族、对哈布斯堡王朝漠不关心的人获得了权力与职位。奥匈军队在被称为伦贝格战役的两国之间的可怕战争中遭受如此重创,与马恩河战役的转折一样,是1914年战争中不可改变的最重大的结果。这一结果是对康拉德主张紧张、真诚和勇敢的狭隘军事信条的最严厉的谴责。他最优秀的品质正是他国家毁灭的原因。在所有以往的战役中,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的战役是最需要利用时间的战役。自汉尼拔进军意大利以来存在过的所有军队中,奥匈军队是需要最细心的对待的一支。康拉德伤透了他们的心,在三周之内把他们的精力消耗殆尽。如果他处在毛奇的位置,有施蒂芬的计划可以执行,有德***队可以指挥,那末今天他可能会是史册中的杰出军人,当然,那些史册与现在将要出版的史册迥然不同。
附录、中东绥靖政策备忘录
附录、中东绥靖政策备忘录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陛下政府对1921年初伊拉克的形势最不满意。大战后一直维持着英国直接统治的制度,在前一年夏季垮台,当时,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局部反抗发展为严重的叛乱,历经重重困难才在印度增援..
世界危机的结束·第二十
世界危机的结束·第二十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概述:决定性行动——德国的战争计划——动员和战争——德皇的试验——致命的潮流——边界和马恩河——伊瑟河和僵持——“格本号”和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防守对进攻——历史..
恰纳克·第十九
恰纳克·第十九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希腊士兵——沉默的紧张——英国的冷漠,法国的敌意——美国退席——古纳里斯的呼吁——精疲力竭的劳合·乔治——与俄国的协议——土耳其暴行——希腊对君士坦丁堡的设计——决定性战役:阿..
希腊悲剧·第十八
希腊悲剧·第十八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回顾——韦尼泽洛斯的崛起——大战中的希腊——康斯坦丁的神圣权力——全面胜利——对色雷斯和士麦那的承诺——年轻的国王——猴子咬人——希腊选举——韦尼泽洛斯下台以及对此的反应——..
土耳其还活着·第十七
土耳其还活着·第十七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你愿意支持什么就支持什么吧!不过有一群可怜的人,他们在见到自己所希望见到的结果以前,将乐意洒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奥利弗·克伦威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土耳其——协约国..
爱尔兰自由邦的兴起·第十六
爱尔兰自由邦的兴起·第十六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选举协议——基础濒临崩溃——北爱尔兰的反应——致詹姆斯·克雷格爵士的信——圣灵降临周的辩论——是容忍还是轻信?——迈克尔·科林斯——佩蒂戈和贝尔利克— —爱尔兰宪法:..
爱尔兰协议·第十五
爱尔兰协议·第十五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 德·瓦勒拉的拒绝 — — 爱尔兰自由邦众议院内的辩论 — — 我成了实施协议的负责人 — — 主要目标 — — 北爱尔兰的防御 — — 爱尔兰的领袖们 —一 份初步调查报告 — — 克雷格和科..
爱尔兰的幽灵·第十四
爱尔兰的幽灵·第十四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 [ 原注:本章及下一章内容可参阅第16章末地图。 ]唉!弟兄们淌着鲜血!唉!创伤几时能愈合!岁月严酷无情!吾辈仇恨何时方能止休?吾辈良心,怎能躲避邪恶?克制贪婪掠夺,实因惧怕神..
维斯图拉河的奇迹·第十三
维斯图拉河的奇迹·第十三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我们走向世界胜利之路的下一步是摧毁波兰。”——托洛茨基关键——波兰问题——波兰的危险——布尔什维克的集中——波兰的前进——乌克兰——入侵波兰——停战谈判——致命的条..
俄国内战·第十二
俄国内战·第十二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幽灵的战争——农民——农民的长老或代表——半心半意的政策——寇松勋爵的批评——北俄罗斯——新建的旅——后卫——撤出——临别的打击——履行义务——高尔察克的垮台——援助的撤回—..
和平条约·第十一
和平条约·第十一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虽然我们得到了和平,但要解决所有事情还将要很长的时间。虽然风暴已平息,但在一场风暴后大海的波涛起伏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塞尔登《席间谈话》(Table Talk)领土问题的解决 — ..
“三头政治”·第十
“三头政治”·第十 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致你们全体三人,这个伟大世界的元老院议员。”——《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11,6威尔逊与预备条款 — — 贝克先生的第二次电影效果 — — 德国人的看法 — —断章取义的引述 — —..
未完成的任务·第九
未完成的任务·第九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布尔什维克主义威胁要以武力来强行统治那些反对过它,且应我们的要求组织起来的人。如果在他们为我们的目的服务时,在他们承受一切风险时,我们说,‘谢谢你们,我们非常感激你们,你..
国际联盟·第八
国际联盟·第八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三个阶段——有缺点的程序——最高级会议——双重关系——国际联盟委员会——盟约的起源——英国的贡献——怀疑态度——总统的国书——委任统治问题——自治领的观点——总统和自治领总理—..
和平会议·第七
和平会议·第七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1814—1919 — — 文献 — — 电影制作 — — 顶峰上的威尔逊 — — 国会选举——敌对的参议院 — — 威尔逊的误解 — — 后果 — — “普通老百姓” — — 秘密条约 — — 在胁迫下 — — ..
十四点·第六
十四点·第六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停战谈判——豪斯上校的说明——10月29日的会议——劳合·乔治先生的拒绝——豪斯上校的威胁——首相的顽强态度——协约国的保留意见——海上自由——达成一致——法..
干涉·第五
干涉·第五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顿河上的科尔尼洛夫和阿列克谢耶夫——俄国志愿军的兴起——在阿尔汉格尔的军需品——西线的严峻形势——美日跷跷板——新角色:马萨里克教授——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布尔什维克的背信——令人..
可怜的俄罗斯·第四
可怜的俄罗斯·第四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不愿意为社会革命胜利而牺牲他祖国的人不是社会主义者。”——列宁“我是永远否认一切的精灵。”——《浮士德》中的默菲斯托菲里斯语缺席者——“无名野兽”——回顾——1917年3月革命..
复员·第三
复员·第三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战争结束了,老战士静坐着,整个世界忙于护理创伤;整个世界,阴沉而可怕,它嘲弄着征服者凯歌的轻快旋律。”——拉迪亚德·吉卜林新政府的组成——在陆军部——陆军中的严峻形势——补救办法..
民众·第二
民众·第二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军需部的问题 — — 工作、工资和原料 — — 军需工业的复员 — — 战时团结 — — 党派政治的复活 —— 劳合·乔治先生和自由党人 — — 和平大会及其代表们—— 大选 — — 强硬路线 — — 全..
“战时魔力的消失”·第一
“战时魔力的消失”·第一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第五》出自————《战争通史》4个世纪的持续时期——胜利的庆典——喜悦与反应——世界的主人——停战梦——聚会——俄国——德国的机会——新武器——新贵族——不正常条件——无法预见的形势——和平的震动—..
俄国的崩溃·第二十四
俄国的崩溃·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1917年协约国的前景——突然的沉寂——沙皇的苦难——革命的制造者——罗江科向沙皇吁请——沙皇的退位——俄军的毁灭011917年3月13日下午,俄国驻伦敦大使馆通知我们说,他们已经..
勃鲁西洛夫的进攻·第二十三
勃鲁西洛夫的进攻·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1916年的协约国计划——俄军的攻势——俄军力量的恢复——意大利向沙皇呼吁——俄军最伟大的胜利——德国的决定——恢复防线——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法金汉被撤职——兴..
法金汉重返西线·第二十二
法金汉重返西线·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1915年的战果——法金汉的最高地位——不自觉的征服者——他的观点没有改变——德国在东线的另一选择——凡尔登——康拉德与法金汉——主张分歧圣诞节又来临了;法金汉和康拉..
对塞尔维亚的清算·第二十一
对塞尔维亚的清算·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保加利亚和达达尼尔海峡——苏夫拉湾战斗——保加利亚的决定——内部的斗争——兴—鲁对德军总司令部——法金汉的反驳——洛斯与香槟战役——西方协约国的战败——马肯森在..
华沙的陷落·第二十
华沙的陷落·第二十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俄军的灾难——德军进军的停顿——德国人的焦急——法金汉的问题——兴—鲁的野心——德皇与对立的两派——华沙的陷落——围攻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的陷落——..
在达达尼尔海峡那边·第十九
在达达尼尔海峡那边·第十九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法金汉的信条 — — 德国的新打击力量 — —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 — —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反应 — — 对法金汉的压力 — — 进攻点 — — 皇太子 — — 第11集团军的集合— ..
冬季会战·第十八
冬季会战·第十八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兴—鲁的东线计划——俄军的力量与弱点——“巨蟹”——轻率的泄密——蟹钳运动——第10集团军的迂回运动——德军前进——俄第20军——战役的结果——普热梅希尔的陷落01兴登堡占了法..
东进还是西击?·第十七
东进还是西击?·第十七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喘息时间——巴尔干各国——对比的命运——防御的优势——柏林的紧张关系——意大利的战争准备——兴登堡的挑战——德皇的决定——贝希托尔德的离开——德国的第一次恢复——英..
罗兹战役·第十六
罗兹战役·第十六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法金汉与东线——伊普尔——可靠的信使——亨奇的任务——兴登堡—鲁登道夫的问题——伊普尔:11月11日——法金汉的第二个想法——从托伦挺进——罗兹战役——运气转折——舍弗的功绩..
第二回合·第十五
第二回合·第十五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间歇——法金汉掌权——向北海赛跑——法金汉的新计划——安特卫普——佛兰德的英军——伊普尔之战的影响——兴—鲁的新军——法国对俄国的请求——大公的计划——德国对奥地利的援助..
坦嫩贝格之战·第十三
坦嫩贝格之战·第十三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法国人的记述——萨姆索诺夫——几种战略考虑——萨姆索诺夫的进军——伦嫩坎普夫——吉林斯基——萨姆索诺夫的险境——伦嫩坎普夫的迟钝——德军的两难处境——俄军的无线电报—..
对东普鲁士的入侵·第十二
对东普鲁士的入侵·第十二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俄军西北战线——对方的司令官——德军的部署——第一次遭遇战:贡宾嫩——麦肯森的败退——贡宾嫩战事以后——电话交谈——兴登堡——鲁登道夫——霍夫曼——鲁登道夫的到来..
伦贝格之战·第十一
伦贝格之战·第十一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向兹洛塔 — 利帕河挺进 — — 撤退中的奥第3集团军 — — 第3集团军的溃败 — — 在康拉德司令部 — — 康拉德的信 — — 奥芬贝格的机会 — — 普列韦的逃脱 — — 从伦贝格撤退 ..
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的战争·第十
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的战争·第十 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在加利西亚的集团军——俄军的挺进——伊万诺夫的集团军——克拉希尼克战役——奥军的优势——俄军被打败——伊万诺夫的反措施——科马鲁夫战役——普列韦的转轮——战..
东线军队的集结·第九
东线军队的集结·第九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奥地利对俄国——同盟国之间——毛奇致康拉德——康拉德致普里特维茨——奥地利骑兵侦察——俄国的抉择——决定——俄国的努力01奥地利的对俄作战计划仔细考虑了把部队集结在桑河..
动员的间隙·第八
动员的间隙·第八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比利时与塞尔维亚——意大利的回避——犹豫与放弃——奥地利的选择方案——康拉德的辩解——重大的错误——B方案被取代——解释——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塞尔维亚部署——波蒂奥雷..
宣战·第七
宣战·第七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最后通牒——海军的准备——奥地利宣战——塞尔维亚的答复——德皇备忘录——奇怪的延误——第二阶段——英国舰队——巴黎与伦敦——圣彼得堡——俄国的动员问题——沙皇与德皇——沙皇为和..
战线与战士·第六
战线与战士·第六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概述——军事行动的规模——波兰的凸出部分——战场——战略和地理——德国的计划——施蒂芬计划——比利时中立——列日瓶颈——动员意味着战争——康德拉—毛奇的安排——无法预计的..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第五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第五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德国的承诺——德皇的决定——德皇的臣仆——波茨坦接见,7月5日——德国海军采取的措施——奥地利内阁会议,7月17日——蒂萨的抵抗——蒂萨的忠告——空白支票——厄运——战争..
皇太子遇刺·第四
皇太子遇刺·第四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在海军部,1914年——表面的平静——科诺皮什泰会见——黑手——波蒂奥雷克将军——萨拉热窝的悲剧——奥地利的愤怒——康拉德的机会——切尔施基受训斥——德国的煽动——奥地利的询..
走向深渊·第三
走向深渊·第三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在走向战争的道路上 — — 1911年阿加迪尔 — — 对银行家的演说 — — 1911年英国与德国 — — 我任海军大臣 — — 海军竞赛 — — 奥地利的机会 — — 康拉德 —埃伦塔尔的争论 — — ..
吞并波斯尼亚·第二
吞并波斯尼亚·第二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奥地利的托管省——对青年土耳其运动的反响——布赫劳会谈——仆役的抹布——1908年欧洲危机——和平处于危急状态——英国的态度——德国对俄国的挑战——意志冲突——埃伦塔尔的胜..
哈布斯堡王朝的黄昏·第一
哈布斯堡王朝的黄昏·第一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出自————《战争通史》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对抗——难忘的战场——一个衰落中的帝国——不和的各民族——波兰的梦——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奥皇的圈子——奥皇的友谊——皇位继承人——他的婚姻..
军舰名译名对照表
军舰名译名对照表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Aboukir阿布基尔号;Acasta阿卡斯塔号;Admiral Farragut法拉格特上将号;Agamennon阿伽门农号;Agincourt阿金库尔特号;Ajax阿贾克斯号;Albion阿尔比思号;Algerine阿尔及利亚人号..
外汉人名对照表
外汉人名对照表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Aerenthal埃伦塔尔;Alberich艾伯里克;Albert阿尔贝特;Albrecht阿尔布雷希特;Allanson,Cecil阿兰森,塞西尔;Allen艾伦;Allenby艾伦比;Alp,Tekin阿尔普,特金;Alexeieff阿列克谢..
附录、英军、法军和德军伤亡正式统计报告
附录、英军、法军和德军伤亡正式统计报告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表I:英军在西线每月伤亡总数1914年8月14409.9月59615.10月66852.11月73888.9月15189.10月25909.11月46238.12月38620.10月30192.11月9263.12月13803.65761304..
胜利·第五十五
胜利·第五十五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大战现在进入了最后阶段。1918年期间,英国和不列颠帝国的努力达到了最高峰。帝国在各战区与敌人作战的兵力达450万人,处于备战状态的人员将近600万。大舰队各种舰只的实力达到最高..
日耳曼帝国的崩溃·第五十四
日耳曼帝国的崩溃·第五十四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在大战之前,人们似乎认为,这种恐怖和屠杀即使开始了,也不可能持续数月以上。而在大战最初两年以后,人们又难以相信它们竟会终结。我们与往常的生活好像被一条无限宽..
形势的转变·第五十三
形势的转变·第五十三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继努瓦永之战以后的一个月里,德国统治者面对一片令人沮丧的景象和日益加剧的听天由命之感,他们开始感到不寒而栗。在各国乃至全世界武装力量的强大联合中没有间隙、没有裂缝..
舍曼代达姆岭的突然袭击·第五十二
舍曼代达姆岭的突然袭击·第五十二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4月底,当北方的战斗渐渐平息的时候,鲁登道夫发现自己面对的敌军部队太多,于是把目光投向别的地方。他写道 [ 原注:《我的战争回忆录》,第615页。 ] ,“最有..
高潮·第五十一
高潮·第五十一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4月9日星期二,德军对英军的第三次大的战役努力开始了。为了阻止德军向亚眠的推进,道格拉斯·黑格爵士被迫削减其防线其它地方的兵力。他不是平均地削减,而是运用有选择的明智方法..
3月21日·第五十
3月21日·第五十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随着帕森达勒战役在隆冬的暴风雨和泥泞中停止,德国军事统治者们又集中注意力于一种新的局势。俄国的崩溃使他们能将100万军队和3000门大炮从东线运往西线。因此,从发动入侵以来,..
德军在西线的集结·第四十九
德军在西线的集结·第四十九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继1917年的大量屠杀生灵的一系列战争之后,出现了严重的人力危机,于是战时内阁对我国剩余的人力物力进行了一次长期探索性的调查。首当其冲受到屠杀的英国步兵可悲地减..
英国击败德国潜艇·第四十八
英国击败德国潜艇·第四十八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通常认为,德军1914年进攻巴黎和无限制的潜艇战都“几乎获得成功”。不过此说尚需加以分析,对陆战与海战之间的问题也要加以区别。观看一场势均力敌的足球赛的球迷,观..
在军需部·第四十七
在军需部·第四十七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1917年7月16日,首相邀请我参加新政府。他提议我或者在军需部供职,或者赴新设立的空军部上任,有一个附带条件是,如果我选择后者,他下午在政府必须要对人事重作安排。我立即表..
尼韦勒将军的试验·第四十六
尼韦勒将军的试验·第四十六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正当凡尔登之战高潮迭起的时候,注定要改变战争进程的几位新秀在隆隆的炮声中开始崭露头角。贝当手下最成功的指挥官是一位名叫尼韦勒的将军;此人原是一名炮兵军官,凭..
美国的介入·第四十五
美国的介入·第四十五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鉴于德意志帝国政府已对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和人民屡屡采取战争行动,因此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在联席会议上决定:兹正式宣布美国与德意志帝国之间处于由后者强加给美国的..
罗马尼亚的灾难·第四十四
罗马尼亚的灾难·第四十四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我们已经知道,1916年初处于孤立地位的罗马尼亚,多么容易受威逼利诱加入日耳曼强国阵营。我们已经看到法金汉如何把矛头转向西方对准法国,并让奥地利将矛头指向意大利,..
索姆河战役·第四十三
索姆河战役·第四十三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16—1918·第三》出自————《战争通史》01年底,驻法国的英军指挥部出现变动。我们已经知道,约翰·弗伦奇爵士在怎样的情况下怀着怎样的疑虑于上年9月在洛斯让自己卷入愚蠢的法国香槟的巨大攻势。他忠诚地最后甚至满怀..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