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兵略类
第五章·兵略类
作者:许保林·著
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五章·兵略类
第一节概述
兵略者,用兵之方略也。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名将辈出,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是一笔珍贵的军事遗产。为继承这一遗产,汇集历代战争实例,借鉴古代用兵谋略而写成的兵书,称为兵略类兵书。因为有借鉴古人用兵得失之意,故有的称其为兵鉴类兵书。又因为这类兵书内容为用兵方略,方略即战略,故又有的直称为战略,如司马彪的《战略》、茅元仪的《二十一史战略考》等。
首创兵略体例的是晋司马彪。他所著的《战略》,分条辑录有关战略运用方面的战争实例。虽然大部失传,但从几条佚文中仍可窥见其基本体例。南北朝赵煚又作《战略》二十六卷,全书亡佚,不得其详。继彪、煚之后,唐李筌仿其体例,作《阃外春秋》》十卷,记自周武王胜殷迄唐太宗擒窦建德,明君良将战争攻取之事。按时间先后排纂史料。史料选择重在谋略。现仅存第四、五两卷(收入《鸣沙石室佚书》,伯希和曾言存第一、四、五共三卷,第一卷今未见),记两汉事。宋代兵略体兵书不多,而明清时代盛行。
兵略类兵书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按照某一指导思想辑录历代有关战争战例,如茅元仪《战略考》,非略弗录,略非奇不录,专收历代奇谋伟略;二是专门辑录某一部书中的谋略实例,如陈禹谟《左氏兵略》、宋征璧《左氏兵法测要》、魏禧《兵谋》、《兵法》等,都是专门研究和辑录《左传》中的用兵谋略的兵书;三是从有关史书中广泛摘抄有关战争战例,按照时间先后汇编成书,如胡林翼《读史兵略》及其续编。这类兵书详于记事,故又可作战史读。
兵略类兵书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按照类书的体例进行编排,或以兵法区别义类而分隶以史事,如明唐顺之《武编》;或以己意论列得失而佐证以史事,我们将这类兵书按其编纂体例归入类书类。所以,兵略类与类书类亦有交叉。
第二节战略
《战略》,司马彪撰,所以又称《司马彪战略》。司马彪,字绍统,河南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西晋史学家。他是晋朝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少年时好学不倦,但好色薄行。因此被司马睦严加斥责后,出继给另一位宗室,使其不得继承高阳王爵位。自此,他屏绝交游,专心研究学问。所以能博览群书,从事著述。著有《兵记》、《九州春秋》、《续汉书》等。
曾任骑都尉、秘书丞、散骑侍郎等职。卒于晋惠帝末年,大约是公元306年。时年六十余岁。
《战略》原书散佚,其佚文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太平御览》等史籍中,清代黄奭将其辑佚成编,收入《汉学堂丛书》(又名《黄氏逸书考》)。《战略》具体成书年代已不可详考,但从文献记载上推测,当成书于陈寿《三国志》之后,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以前。陈寿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比司马彪约大九岁,早死九年。他著《三国志》时可能《战略》尚未问世,所以《三国志》中未言及《战略》一书。东晋以后,陈寿死后大约一百三十余年,史料的发现渐渐多起来,裴松之广泛地搜集资料来补充陈寿书,为《三国志》作注,至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年)告成。其中,引用了《战略》中的五段内容为《三国志》中的人物作注,因为有关战略方面的内容《战略》一书详于《三国志》。可见裴松之看到了《战略》原书,说明南北朝初年,《战略》仍在流行。但公元636年成书的《隋书·经籍志》,公元940年至945年成书的《旧唐书·经籍志》和公元1044年至10606年成书的《新唐书·艺文志》都未著录此书,说明南北朝以后原书在战乱中散佚。可是,正象部分内容保留在《三国志注》一样,也可能有部分内容保留在其它诸书之中,所以唐代类书《初学记》,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中又载有《三国志注》以外的《战略》佚文。
关于《战略》一书的性质,由于原书失传,只能据佚文来讨论。裴松之虽然是采集《战略》中的内容为《三国志》中的人物作注,黄奭辑佚本也以人物名字列目,但窥其内容,却都是讲战略问题的。或举成功的事例,以证执行正确战略决策必胜的道理。如刘表一条,记述了蒯良、蒯越从政治、军事、谋略等关系战争全局的方面对敌我形势进行分析,为刘表提出的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夺取荆州八郡,平定江南的战略方针,刘表采纳了这一方针,故江南遂悉平;或举失败的事例,以证拒绝执行正确战略决策失败的必然性。如蒋济一条,记述了魏明帝曹睿不采纳蒋济提出的战略方针,无功而还的失败事例:太和六年,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陆道,并攻辽东。蒋济谏曰: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易轻伐。伐之而不制,是驱使为贼。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己。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考,不乏职贡。议者先之,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倘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帝不听,豫行竟无成而还。(《黄氏逸书考·子史钩沉·司马彪战略》)很显然,蒋济的进谏都是从战略上论述攻辽之弊的。由此可见,《战略》一书从书名到内容都是讲战略问题的。它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战略问题专著。只不过古代战略概念与现代战略概念有所不同罢了。
《战略》今存佚文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初学记》、《太平御范》三书,明代茅元仪《战略考》、清代钱仪吉《三国志证闻》、赵一清《三国志注补》亦有转录。清黄奭将这些佚文辑出,编为一卷,共7条和1则附录。7条是刘表、傅幹、孟达、司马懿、蒋济、傅嘏、王基等7人关于战略谋画的言行,其中5条录自《三国志注》,2条录自《太平御览》;附录辑自《初学记》,说的是楚庄王赐宴群臣,命宫中美人逐席敬酒,蜡烛被风吹灭,有位武将酒后不检点,拉美人衣袖,美人乃扯掉其帽子上的缨饰,禀告庄王。庄王不愿为全美人名节而当众使一位武将难堪受辱,便命群臣都去掉冠缨后,点燃蜡烛继续欢宴的故事。这一则内容《初学记》称引战略。黄奭认为《司马彪战略》多是三国时事,与《九州春秋》相表里。此叙及古事,疑非一手,或是叙说中一段未可知。又案《隋书经籍志》载《兵记》八卷,司马彪撰,此或是《兵记》中语。(《黄氏逸书考·子史钩沉·司马彪战略附录注》)所以,他将这条内容列为附录。
从《战略》仅存的几条佚文看,《战略》一书继承了《孙子》、《三略》等先秦、秦汉时期兵家的战略思想。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顺道者昌,逆德者亡。(《黄氏逸书考·子史钩沉·司马彪战略》)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黄氏逸书考·子史钩沉·司马彪战略》)强调慎战、先胜和全胜。
战略是军事学术的高级领域,是军事理论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因此,这一概念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出现的时间早或晚,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国家或民族军事学术的发达程度。中国是军事学术发达之国,早在春秋末期,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战略思想,孙武是当时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者。西汉又出现了以《略》命名的专讲战略问题的兵书《三略》。司马彪继承前人关于战略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战略运用的实际经验,明确提出了战略这一概念,并直接用战略一词命名他所著的关于战略问题的兵书。而在国外,关于涉及战略问题的最早的军事著作,直到大约五世纪时,才在古罗马和希腊出现。(瓦·达·索科洛夫斯基主编《军事战略》第16页,战士出版社)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是世界上形成战略思想、提出战略概念、出现战略问题专著并以战略命名书名的最早的国家。可是,一度有人断言战略概念是舶来品,认为在我国现用的辞汇中,,战略二字严格来说是一种外来说(钮先钟《国家战略概论》第2页)一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战略名词是以毛莱斯的《战略学》为根源(钮先钟《战略思想与历史教训》第6页);一说战略一词系由日本军语传译而来。(孙绍蔚《概论战略思想之演进》,见台湾《军事杂志》46卷4期22页)
《战略》一书的客观存在使这些说法不攻自破。《战略》对后世颇有影响,后魏赵煚、明代茅元仪、徐子等都曾仿照司马彪以战略命名自己的兵书。(徐子《战略》见《武备全书》)《战略》不仅在中***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节乾坤大略
明末清初人王余佑撰。王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卒后其学生私谥文节先生,《自序》称己为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一说为直隶新城(今河北新城县)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早年受业于孙奇逢(明万历进士),学习兵法,并随其征战。明朝灭亡,又从奇逢讲性命之学,隐居五公山聚众授徒,五公山人即由此而来。他虽隐居山野,然性不平,好武健,雅不欲以腐木烂草掷此生平,虽巢栖薇茹,时一室叫跳,辄觉须眉如刀槊。故独慕陈同甫之好谈霸王大略。复熟览天下之大势,推求古今帝王得失成败之机,然后标为十目,各成一卷,摭以古事,定以今评。(《乾坤大略总序》)撰成《乾坤大略》。此外还著有《八阵图》、《万胜车图说》、《兵民经略图》等。
《乾坤大略·跋》指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兵则千百端而不尽,略则三数端而已明矣。至于选将、练兵、安营、布阵、器械、旗鼓、间谍、向导、地利、赏罚、号令种种诸法,如人之耳目口体一物不可少者,则各有专书,不在此列矣。意思是本书不含军事上的具体问题,而只讲扭转乾坤的用兵方略,即乾坤大略。因本书按类汇辑历代战争战例,以为用兵的借鉴,所以,山西育才馆民国9年(1920年)铅印本又题《兵鉴》。
《乾坤大略》十卷,补遗一卷。卷目如下: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卷二:兵进必有奇道;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卷四: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卷五: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卷六:攻取必于要害;卷七:据守必审形胜;卷八:立国在有规模;卷九:兵聚必资屯田;卷十:克敌在勿欲速;补遗:佐胜之著,编中未录者,偶记于此。
《乾坤大略》是一部辑评历代用兵得失的兵书。十卷挨次而进,各有深意。观其内容,各卷之间互相联贯,自成体系。其体例与他书有所不同,全书之前有总序,每卷之前都有自序。去掉这些序文,便成为一部纯粹的军事类书。
每卷围绕某个主题,辑录了较为丰富的历史上的军战史资料,如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就辑录了纪信假扮刘帮诈降诳楚,大胜项羽等二十余条历代用兵故事。自序着重是对某个军事问题的评述,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军事思想。下面按照原书的顺序对其军事思想作一简述。
兵起之先,强调要审敌强弱,选准正确的进攻方向,确定正确的战略部署。他认为,战争往往在瞬间决定胜败;优柔寡断,进攻方向不明,注定要失败。明确进攻方向以后,一要进取、疾速,兵贵进取,贵疾速。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卷一自序)二要避实击虚,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旁剪其支。乘势而趋利。(卷一自序)这样,就能使敌惊骇万状,而我则军威大振。
兵进之时,强调奇正之变,主张以奇道取胜。他认为,作战不得奇道以佐之则不能取胜,一阵有一阵之奇道,一国有一国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时正可为奇,奇亦可为正。夫兵进而不识奇道者,愚主也,黯将也。(卷二自序)
重视初战,主张要尽全力争取初战胜利。他认为,初起之兵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盖兵即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恐我声势之成,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卷三自序)
作战之时,强调出奇设伏。他指出,战争的情况很复杂,古有百战之说(如《孙子》的百战不殆,宋代的《百战奇法》等),其实远不止百战。但无论何种战争,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善于出奇设伏。所谓善于出奇设伏,就是能用众以覆众,因弱而为强。(卷四自序)
乘胜略地,主张用招降之法。一场战争取得胜利,便成破竹之势,乘胜略地,扩张战果,无需继续用兵,不烦兵也(卷五自序),而以安抚招降为上。但招降之法,必须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对敌造成强大威势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因为,胜则人慑吾威,而庇吾势,利害迫于前,祸福怵其心,故说易行而从者顺;若在我无可恃之形,而徒以虚言嬲众,是犹梦者之堕井,无怪乎疾呼而人不闻也。(卷五自序)
进攻战,强调要首先攻取要害之地,扫清进退障碍。他认为,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则进退不能如意,而形相制,势相禁。(卷六自序)敌若凭险反击,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块也(卷六自序),必置我于死地。他并总结历史教训说,古恒有军既全胜,而一城扼险,制吾首尾,几覆大业者。(卷六自序)进一步强调攻取要害之地的重要性。
防御战,强调要固守住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意义的战略目标。他指出:能取非难,取而能守之为难;汛守非难,守而能得其要之为难。昔项羽委敖仓而不守,弃关中而不居,而卒使汉资之以收天下,此最彰明较著者也。他如陈豨之不知据邯郸而阻漳水,董卓之不知依旧京而守洛阳,自古及今坐此患者,不可胜数,而独南宋君臣守江失策尤为可笑。(卷七自序)
在国防后备建设方面,一是强调立国要有正确的方略和宏大的规模,改革旧制,创立新法,朝廷之上置中书以总机务,疆场之外,建专阃以总征伐;经理度支,抚驭军民,适宽严之宜,得缓急之序;崇大体,立宏纲,破因循之旧格,布简快之新条,使人人辑志,处处向风。(卷八自序)二是主张屯田,减轻民众负担,解决军队粮饷。他认为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卷九自序)如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节,卒致米尽人散;而刘帮却以能食敖仓之粟,得以亡楚兴汉。屯田一著,所谓以人力而补天工也。(卷九自序)
本书在最后一卷,论述了用兵全胜之术,主张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待机而动;反对死打硬拼,鲁莽从事。他以与虎搏斗作比喻,指出,斗虎当设网罗,掘陷井,围绕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将自困,若奋不顾身,径进而与之斗,鲜不伤人矣。(卷十自序)斗敌与斗虎理同,故欲克敌者,强其势,厚其力,谨其制,利其器,然后堂堂阵,正正旗,声罪致讨,而施戎索,乃全胜之术也。(卷十自序)
《乾坤大略》初以抄本行世。辰州秦聚奎在为本书写的序中说:他在任职肃水时看到的抄本,往往事不归类,踳驳颇多。他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任职饶川时,王余佑之裔孙王懋亭茂才来饶,携其先人藏书数种,内有此书原本,因重校一遍,始知篇中错杂重复之处,为后人所窜入,而原书本来是融会贯通的。当时筹防吃紧,到处戒严,韬钤攻守之术,尤为救时良剂。于是,他据原本重录一份,与旧本相校,将后人窜入的十三条,删其重复,另记于后,以资参览。这就是所谓的秦校本。本书被收入《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宝兴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翻刻、山西育才馆于民国9年(1920年)翻印。这些不同的版本,或以秦校本为底本,将窜入的十三条附于书后,如山西育才馆铅印本;或以旧抄本为底本,但在后人窜入的内容后面一一注明秦校原本无此条,如《畿辅丛书》本即如此。
第四节兵谋与兵法
《兵谋》一卷,清初魏禧撰。魏禧事略见本书中编第十三章第八节。
《兵谋》是一部辑录《左传》用兵谋略的兵书。魏禧认为:凡兵有可见,有不可见,可见曰法,不可见曰谋。法而弗谋,犹搏虎以挺刃而不设阱也;谋而弗法,犹察脉观色而亡方剂也。所以,他很重视用兵之谋和用兵之法,便把《左传》中的有关谋和法的史实进行剖析梳理,综合归纳,编成《兵谋》和《兵法》二书。
《兵谋》概括出了《左传》中的三十二条用兵谋略:(1)和,上下礼让,同心和睦;(2)息,息民养战;(3)量,度量敌我;(4)忍,忍辱含垢,以图大谋;(5)弱,示弱骄敌;(6)弱而示之强,以震慑敌人;(7)致,调动敌人,迫于就范;(8)畏,敬畏,优而不恃,胜而不骄;(9)防,防敌谋我;(10)需,迟缓以老其师;(11)疾,急速乘敌之隙;(12)久,持久固守要冲;(13)激,抑制自己冲动,激怒敌人,使其暴躁,失去常态;(14)断,果断不疑;(15)听,倾听部众贤能的意见;(16)诡,诡诈,知人之诡,我以诡人;(17)信,信用礼节;(18)谍,间谍;(19)间,离间,间而挠之,间而离之;(20)内,内奸;(21)衅,间隙,乘敌之隙;(22)逼,以势逼敌投降,不战而胜;(23)与,与国,国家之间结盟共同抗敌;(24)胁,胁从,逼迫敌人听从我调动;(25)假,假借占卜、神鬼、物象等蒙骗敌人;(26)名,师出有名,执义循礼;(27)辞,辞令,以辞令赢得战争胜利;(28)备,戒备,未战备战,未败备败,有备无患;(29)法,赏罚之法制;(30)同,与士卒同甘共苦;(31)本,以民为本,修其本以胜敌;(32)保,保障胜而不败,保卫胜利果实。
每条谋略之后辑录《左传》中有关战例若干条,每条战列都一一注明了《左传》上的年份,便于查找。如弱条下辑录了文公退三舍以骄子玉(夹注:僖廿八。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等十全条战例故事。从全书看,里面也夹有辑录者的观点,如听条下指出:或听于众,或听于贤,或听于能,或听于尊;不听则败,听于私则败。等等。
本书既是读《左传》的札记,又是讲谋略的兵书,对研究《左传》中的谋略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昭代丛书丁集新编补》收录有此书,书后有吴江沈茂德《兵谋跋》。
《兵法》一卷,魏禧撰。《兵法》是一部辑录《左传》用兵之法的兵书,其体例同《兵谋》,每法之后辑录《左传》中的有关战例故事,并注明《左传》中的年份。本书将《左传》中的用兵之法归纳概括为二十二条,即:(1)先,先声夺人,先发制敌;(2)潜,隐蔽袭敌;(3)覆,埋伏乘敌;(4)诱,示弱诱敌;(5)乘,乘敌不意,攻其无备,如乘于未阵,乘于半济等;(6)衷,分割包围;(7)误,多方误敌;(8)瑕,罅隙,攻敌簿弱之处;(8)援,声援,兵必置援以备不虞,且张其声;(10)分,兵必分道,以攻则奇,以守则固,以罢人则逸,以息民则不劳,以备不虞则不败;(11)尝,尝试,试探;(12)险,战必知地之险阻;(13)整,军容严整;(14)暇,示闲暇造成敌人判断失误;(15)众,示众慑敌;(16)简,简选精锐;(17)一,统一进退号令;(18)劝,激励士气,劝道有四,曰恩,曰威,曰忿,曰身;(19)死,拼死作战;(20)物,以物助战,兵之变无所不有,故物无所不备;(21)变,权变,因敌制变;(22)将,统率将领的方法。
该书把《左传》中的用兵之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类,为研究《左传》的军事思想提供了一些方便。此书收录在《昭代丛书丁集新编补》中,书后有吴江沈茂德《兵法跋》。
第五节读史兵略
题清胡林翼撰。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一作润之或咏之),湖南益阳人。清道光进士,曾授编修。道光三十年(1850年)署贵州镇远知府,***苗民和李元发起义,制定保甲团练条约。第二年补黎平知府。咸丰三年(1853年)***瓮安榔军斗争。咸丰四年(1854年)补贵东道员,率地主团练赴湖北、湖南等地***太平军。同年迁四川按察使,调任湖北。咸丰五年(1855年)配合曾国藩湘军攻江西九江、湖口。旋为湖北布政使,率部援武汉。后以其破武昌有功升任湖北巡抚。咸丰七年(1857年)与湖广总督官文派兵援安徽庐州(今合肥)。次年复同官文派兵犯安庆,图庐州。
咸丰九年(1859年)元月出驻黄州,整理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元月,驻太湖,分兵济饷。接着因太平军入鄂,急忙派兵回援武汉,又遣军助攻安庆。同年6月,太平军抵武昌县,他亲自率部返救武昌。9月5日所遣之军攻陷安庆,清廷赏胡林翼太子太保,30日在武昌呵血而死。
胡林翼的军事生涯就是***农民起义的生涯。他自1854年始,一直到死,始终在***太平军的第一线,何暇编纂《读史兵略》这样大部头的兵书呢?实际上,《读支兵略》是胡林翼召集幕僚汪士铎等编纂的。汪士铎,原名鏊,字振庵,别字晋侯、梅村,号悔翁、芝生、无不悔翁,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道光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逃至皖南绩溪,居山间五年,讲读不辍。胡林翼遣使将其迎入湖北,研究政事得失,从《左传》、《通鉴》中辑录有关兵略的内容,编纂《读史兵略》。汪士铎为总编辑者,还有分辑者胡兆春、张裕钊、莫友芝、丁取忠、张华理。这在胡林翼的序言中有所交待:林翼造时多故,过蒙殊恩,畀以疆事,与使相襄平官公同修兵戎于江汉。受任既重,深惟负乘之惧,顾才不副志,略不称心,私窃忧之。戎幕相与从容风议者,辄及二书(引者注:指《左传》、《资治通鉴》),因条取其言兵者,汇而编之,以朝夕循览。编辑者及门江宁汪孝廉士铎;分辑者,汉阳孝廉胡君兆春,武昌孝廉张君裕钊,独山孝廉莫君友芝,长沙明经丁君取忠,长沙布衣张君华理也。编纂《读史兵略》始于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一日,完成于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十二日。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武昌官署刊行。此刊本所记战史终于五代。《续编》宋元明三代战史于咸丰十年也已编出初稿,准备分卷删定后刊行,其宋元明三史亦皆告成,将俟续刊之(胡林翼序)。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胡林翼已死。此搞交付给了当时参加编辑的莫友芝。八年之后,即同治戊辰(1868年)莫友芝将旧稿从箱底翻出,并专门写了跋语(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兵家类》,中华书局1983年版)。后又进行详细校理分卷,编为十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行。
《读史兵略》四十六卷(一作十二卷),卷一又分上下卷,其资料辑自《左传》;卷二至卷四十六,其资料辑自《资治通鉴》。
其卷目如下:
卷一上:左传。
卷一下:左传。
卷二:通鉴:周纪、秦纪。
卷三:汉纪。
卷四至卷十一:汉纪。
卷十二至卷十七:晋纪。
卷十八至卷十九:宋纪。
卷二十:齐纪。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梁纪。
卷二十五:陈纪。
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七:隋纪。
卷二十八至卷四十二:唐纪。
卷四十三:后梁纪。
卷四十四:后唐纪。
卷四十五:后晋纪。
卷四十六:后汉纪、后周纪。
《续编》十卷,其卷目如下:
宋纪:卷一:太祖、真宗、太宗。
卷二:仁宗、神宗。
卷三:哲宗、高宗。
卷四:高宗。
卷五:孝宗、光宗。
卷六:宁宗、理宗。
卷七:理宗。
元纪:卷八:世祖、成宗、泰宗。
明纪:卷九:太祖、惠帝、英宗、宪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
卷十:嘉宗、崇祯。
《读史兵略》是一部辑录体编年战争史,与其他兵略类兵书相比有其特点:
(1)以年系史。全书以所记战争的朝代及年号为标目,以时间先后排纂战争史料。以往兵略类兵书除茅元仪《战略考》外,多以类书体汇集战史资料,或以兵法区别义类,或以己意论列得失,而《战略考》虽按时间先后编纂史料,但不标具体年代,更不如《读史兵略》详实。
(2)选材以知兵略为标准。凡以谋略制胜,既使没有战场争斗,也一概收录;有的虽然有战事记载,但无谋略可言,亦不收录。清陈庆年说:文忠是编,所辑兵事以知略为本,如伐某国取某邑,虽有兵事而无当于兵略者不录;又凡以谋略胜人,但为强兵之至计,虽不必有兵事之可言,而亦必录入。(《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3)以战史为经,以地理为纬。作者认为,以兵略为本,而兵略以地理为要。所以对战争发生的地点详加考订,引用前人如胡三省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注释,尤其对古今地名的对比注释较同时代他书为精。陈庆年称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无过此者(《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4)评论得失,深切著明。该书对一般战例只注地理,不作评论,而对于远略奇谋,往往用一句简练的话进行评论,言简意赅,如卷一下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条,记述子西分析昔日阖闾食不二味,爱军恤民;今日夫差观乐是务,视民如仇,得出吴不会败楚的结论以后,评论说:远识可为国监。又如卷二显王十年条,记述商鞅变法,实行之前,悬赏能将三丈之木搬到北门者予五十金之后,评论说:按示民以信,非以空言也。《读史兵略》虽然系从史书中辑录有关战史资料而成,议论亦不很多,但该书以战争与地理互为经纬,颇具特色;古代象这样以年系史的专门战争编年史也不多见。在清末有一定影响。讲授战史的学者陈庆年给予该书以较高的评价:《读史兵略》,其摘录程式,视茅书(引者注:指茅元仅《战略考》)为近而详实过之。上自春秋下迄五代,兵事方略灿然可详;所释今地亦较他书为精;间论其事之得失,每下一句,深切著明,欲讲求此事,取资其中已足致用。(《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
《读史兵路》初刊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此后,相继有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俪峰书屋刊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排印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富文书局石印本、上海绍先书局石印本。《续编》初刊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湘省学堂重刊。上述各种版本均流传至今。
第六节兵法史略学
陈庆年撰。陈庆年,字善馀,清末丹徒(今江苏丹徒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优贡生。始应曾国藩之召,赴南京主修《两淮盐法志》,继应张之洞之召,任江楚译书局总纂,主译西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在两湖书院讲授《兵法史略学》。戊戌变法时,详呈刊繁文以守约,扫群碎以治要等治史方法。作《卫经答问》驳康学。后受端方聘赴武昌,任文事、普通两学堂讲师,主讲中国历史,用章节体新编《中国历史教科书》,又编《列国政要》。此外,还著有《知忘录》、《辽史讲义》等。
《兵法史略学》共八卷(一本只二卷,无《列国盟战》部分),约15万字,由《课程义例》(卷之一)、《春秋时局》(卷之一至卷之二)、《列国盟战》(卷之三至卷之八)三部分组成。作者所说的兵法史略就是战史,即古代的所谓兵略。
《课程义例》是全书的总纲,下分兵法必立史略学之意、兵史诸书之大略、外国兵史之大略、讲授兵史之例等四个子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述建立兵法史略学课程的意义和学习时应掌握的重点。作者认为,欲明兵法,先明方略,欲明方略,先明史事,取古今战争得失之数,设身处地以求之,博习其故,可以得实理。这就是建立兵法史略学课程的意义之所在。强调学战史必须紧紧围绕方略这一中心,兵史所重,重在即史以专求方略,并非舍方略而广览史事。欲治此学,存乎精义穷理,不在记事少多。无略可言即可不习。二是评述古今中外战史著作。作者认为,中国以往所编战史著作,虽然用意各不相同,但其体例不外两种:一则以兵法区别义类而分隶以史事;一则以已意论列得失而佐证以史事。其弊端也有两条,一为区别太繁,如检谱角抵,但讲呆法;二为论列过当,则凭臆说,不贵实形。作者比较推崇茅元仪的《战略考》,惟明茅元仪《武备志》卷首有《战略》一门,自西汉迄元,皆有崖略,录自史书,但第时代,不分门类,使研究方略者优柔餍饫,自求之,自得之,最为可法。但是,他又认为茅氏失之简略,不如胡林翼《读史兵略》详实,所以他尤其推崇胡林翼的《读史兵略》。指出:文忠广之录,取《左传》、《通鉴》兵谋兵事为《读史兵略》。
其摘录程式视茅书为近,而详实过之。上自春秋,下迄五代,兵事方略灿然可详,所释今地亦较他书为精,间论其事之得失,每下一语,深切著明,欲讲求此事,取资其中已足致用。文忠此书异于诸家者,诸家或主兵法,或主论说,不过以史事证之。其所证之史又皆事之一节一目,其义甚细。文忠则以史事为经,而以地理纬之。对于外国兵史著作的评论,认为欧人著战史最为注意事变,愈大战,域愈广,则其书愈繁。欧洲战史概括起来有如下五种体裁:综叙一事,备其终始,谓之纪事战史,如《近世战史略》是也;至如普人希理哈著《防海新论》,就所经历以造知识,谓之新理战史;普人斯拉弗司著《临阵管见》,摭其利病,以资修改,谓之评论战史;英人克利赖著《前敌须知》,广其事证,以备部署,谓之引证战史。外国战史,作者最推崇法国人维亚尔的战史,称其简册无累,而情事悉备,条理分明,脉络贯通,得战史之要领。三是论述编写和讲授战史的理论和方法。作者通过对古今中外战史著作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对编写战史的看法:(1)先明时局,后记战事。提出欲明一朝之战事,先明一朝之时局,遍知天下兵主之事。他认为,时局先明,始能外观内戒,深识祸原,疏通知远,以持世变。博求战术,犹是后事。若世界先不识,尚何言待敌乎?故凡授某朝兵事,必先某朝之时局,战事次之。(2)以地理为要,附载战史图。
作者提出,今治兵史,以地理为首要,凡所授课,遇有地名,必注今释,复就今图一一注示,令形势方面皆能昭晰。并要附载古今对照的战史图。(3)以大战统小战。凡治兵事宜先晓大战事,而后小战事得以比类旁求,有所依附。提出,每朝战事,取其有关于天下之故者讲之。(4)注重战争的萌发和战后的影响。作者认为,凡兵事先必有发端,后必有结局。每一大战事,往往于未战之前数年端绪先萌;既战之后数年局势大变,但考一端,必不能悉。今必参会前后,令人易晓。(5)重视对战略战术的归纳和阐释。作者强调,凡谋略战术,事资惩毖,期于今日有所鉴戒,他年得所持循,或汇为总释,或显以细书,为之发明,不厌求详。(6)主张广泛占有资料,并要文字晓畅,言简义赅。作者强调,既要广收博采,参考各方面的资料;又不能照录原书,要概括归纳,删繁就简,使战史具有可读性,令易昭晰,使便识别。
《春秋时局》,是作者按照编战史必先明时局的指导思想,通论春秋时列国兵争大要。其篇目有:春秋战势大局、春秋不能不求战、春秋必联与国而后战、春秋盟约不足恃、春秋惟恃战备、春秋治兵必先理财、春秋兵饷之本、春秋治兵必急兵器、春秋行军必明地图、春秋立战全恃国政、春秋内乱召外兵之祸、春秋外交之重、春秋交涉之严,春秋用客卿谋战、春秋外人之阴谋、春秋外人之构祸、春秋君臣皆勉于战、春秋十民皆能辅战、春秋以历耻为战本、春秋以先发为战术、春秋以用众立兵势。从以上篇目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春秋时代的时局和战争特点,如在时局方面,春秋列国争雄,弱于兵者,往往为强者所龁;强者欲争诸侯,其势不能不治兵备,盟约不足恃,惟恃战备;在治国与治军方面,立战全恃国政,治兵必先理财;在作战方面,以历耻为战本,以先发为战术,以用众立兵势等。
《列国盟战》,详细记述春秋时代的七次大战,即:僖公四年齐楚召陵之盟、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成公二年晋齐鞌之战、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定公四年吴楚柏举之战、定哀之世吴越之战。每次战争,都详细地记述了战前的形势、战争的起因、作战经过和作战谋略,以及战后的影响,如晋楚城濮之战,记有楚强之原因、晋霸之根本、相竟之筹策、出师之谋略、当战之情事、战楚之理势、谲楚之平议、战后之事变。这部分内容最多,共有五卷。
《兵法史略学》是一部古代兵略和关于兵略编纂方法的兵书。作者总结古今中外编纂战史的经验,提出了编纂战史的理论和方法,并按其理论和方法编纂了春秋战史。《课程义列》是一篇战史编纂方面的重要文献。《列国盟战》部分正式使用了战役概念。它在兵书尤其是战史编纂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兵法史略学》始以课程本流传,现存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两湖书院正学堂课程本。后有杨州益知书社排印本、安庆正谊书局重印木活字本。民国九年徐鼐霖以为原书排印了草,又重排铅印。此外,还有抄本行世。
更新于:22天前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
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0101北京图书馆0102首都图书馆0107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0141北京大学图书馆0142清华大学图书馆014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014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0145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0146北京师..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中国步兵战法三册 1913年上海求学进步社富华图书馆石印子目: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素书、心书、握机经、六韬孙子浅说一册蒋方震刘邦骥注解 民国4(1915)年铅印本(3..
七·清
七·清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七·清兵迹十二卷附校勘记一卷(清)魏禧撰校勘记(民国)刘家立撰豫章丛书(胡思敬辑) 民国4(1915)年南昌刊本(3001)兵谋一卷(清)魏禧撰 清咸丰十(1860)年刊本题左氏兵谋二卷(3001)昭代丛书(道光本..
六·明
六·明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六·明左氏略三十二卷(明)陈禹谟撰明万历吴用先彭端吾等四川刻本(0161、0701、1601、1801、2041)明天启刻本题左氏兵略(2801)明刊本(缺1-2卷)(3001)左氏兵法测要二十卷首二卷(明)华亭宋征璧(尚木..
五·宋辽金元
五·宋辽金元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五·宋辽金元1.宋行军观象书歌注一卷(宋)朱宏 诒庄楼藏元至正二十五(1365)年写本(《历代兵书目录》)武经总要前集二十二卷后集二十一卷(宋)曾公亮丁度等撰 明正统四(1439)年李进刻本附行军须知..
四·隋唐五代
四·隋唐五代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隋唐五代唐卫公兵法辑本三卷(唐)李靖撰(清)汪宗沂辑编 清光绪二十(1894)年桐庐袁昶渐西村舍刊本(3001、1701)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注:附《旧唐书·李靖传》考证李卫公问对三卷(唐)李靖..
三·三国晋南北朝
三·三国晋南北朝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三·三国晋南北朝1.魏魏武帝注孙子三卷 (周)孙武撰(魏)曹操注两江总理营务处刊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金陵汤明林聚珍书局印(1605)清光绪戊戍(1898)年成都志古堂刊本(3001)清同治十(1..
二·秦汉
二·秦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二·秦汉西汉韩信兵策平城妙策阴符经注一册(汉)张良著 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行本(3001)黄石公三略兵法占书上、中、下卷一册(汉)黄石公撰 清嘉庆年抄本(3001)注:附黄石公占风云气色要略..
一·先秦
一·先秦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先秦孙子三卷(春秋)孙武撰宋刊本(日本静嘉堂)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2201)清咸丰四(1854)年丁晏抄本一卷本清段朝端跋(0201)清光绪六(1880)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1701)清刊..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下编文体虽然与上、中编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上编是从宏观上探讨历代兵书的源流、发展、价值和影响等;中编是从微观上对不同类别的具体兵书进行较详细介..
第十五章·丛书类
第十五章·丛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五章·丛书类第一节概述将若干部兵书收集在一起,并冠以总名的一套兵书,叫做兵书丛书。它和类书不同,不是对原书进行摘抄、剪裁,按类或韵部进行编排,而是将原书原原本本地收录进来。我国丛书有的认..
第十四章·类书类
第十四章·类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四章·类书类第一节概述军事类书是按编纂方式区别出来的一种兵书类型。它是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把古代军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的一种兵书。就其收录资料广泛来说,它和综合性兵书是相同的。我国类书..
第十三章·综合类
第十三章·综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三章·综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综合类兵书,是指内容包括军事领域多个门类知识的兵书。这类兵书,由于涉及到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知识内容,分到哪一类都不合适,所以不能按内容属性来区分,只能按形式特征进行..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二章·名将传类第一节概述名将传是记述历代著名将帅军事生涯的兵书。中国历代名将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业绩辉煌。他们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许多流芳千古的战法,为撰写将帅传记提供..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第一节概述军事地理,是指从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础,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影响,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
第十章·兵器类
第十章·兵器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章兵器类第一节概述古代兵器包括冷兵器和火器、火药及攻守器械。记述冷、热兵器和攻守器械的种类、性能、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兵书即为兵器类兵书。西汉任宏《兵书略》首创兵技巧类目,收录兵器类兵书,共十..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九章乡兵团练类第一节概述乡兵团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完全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组织,大都有当地的地主分子所掌握,所以也可以说是地主武装组织。乡兵自北魏末年地方豪强建立以来,隋、唐、五代均有设置..
第八章·兵制类
第八章·兵制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八章兵制类第一节概述兵制,古代又称兵志,《辽史》称兵卫志,就是古代的军事制度。自有军队,即当有组织军队的制度。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兵制的零星记载,如王作三自等。周代对兵制有了系统的记载。任..
第七章·城守类
第七章·城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七章城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城守,就是城邑防御。现存最早的城守方面的文献是《墨子》之《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
第四章·阵法类
第四章·阵法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阵法类第一节概述阵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兵略纂闻》)。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但上古荒邈,阵法不传。春秋时代,史书偶有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有郑为鱼丽之阵,《..
第三章·兵法类·下
第三章·兵法类·下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法类·下第一节兵垒《兵垒》尹宾商撰。尹宾商,字毫翕,一说字亦庚、夷耕,号白毫子,故《兵垒》又称《白毫子兵垒》。宾商正史无传,《湖北通志》、《汉川县志》有零星记载。方以南序称吾楚明儒..
第二章·兵法类·中
第二章·兵法类·中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法类中第一节行军须知《行军须知》,作者不详。明刻《武经总要》附刻本只题豫章新斋李鼎长卿订。本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杨士奇所著《文渊阁书目》始见著录,继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
第一章·兵法类·上
第一章·兵法类·上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中编分论第一章兵法类上第一节概述古代称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为兵法。它包括战略战术和建军理论等,如兵法之教(《战国策》),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
第六章·训练类
第六章·训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六章·训练类第一节概述训练是军队平时提高战斗力的途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训练。许多兵书都反复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如《吴子》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司马法》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等等。兵书中关..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第一节历代对兵书的整理对兵书的整理始于西汉,盛于西汉。据史书记载,西汉政府对兵书进行过三次整理。第一次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乱,天..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第一节兵书的发展中国兵书成熟很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就产生了高度成熟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术上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后人的推崇..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第一节兵书是一座宝藏兵书不但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而且内容极其丰富。上文所述种类,是从图书分类的角度、就兵书整体而划分的种类,远远不能概括每部兵书所记述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第一节兵书有哪些种类随着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兵书的内容不断丰富,种类也不断增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兵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分,有兵法、兵略、训练、阵法..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上编总论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第一节兵书释义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兵书也是这样。兵书是军事图书的一种,军事图书又是一般图书的一个类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