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繁体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作者:许保林·著

  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第一节概述

  名将传是记述历代著名将帅军事生涯的兵书。中国历代名将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业绩辉煌。他们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许多流芳千古的战法,为撰写将帅传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首先为名将立传的是西汉司马迁,他的《史记》中的《孙吴列传》等军事人物列传,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将帅传名篇。司马迁为名将立传,具有发凡起例的作用,以后的各代正史均有名将传记。但是,关于名将传的专书直到宋代才出现。现存最早的名将传专书是宋张预的《百将传》,其传记资料辑自十七部正史,故又称《十七史百将传》。名将传书一出,即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它寓将帅修养和兵法于故事之中,可读性强,适于将士及各阶层人士阅读。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规定将士要读《百将传》,熟悉诸将人品、心术、功业,以为借鉴。所以继张预之后,又有宋章颖的《南渡十将传》、《六将传》、《四将传》、明何乔新的《续百将传》、黄道周的《广名将传》、清尹于皇的《百将全传》等兵书相继问世。

  名将传类兵书属于传纪类图书的一种,所以,古代书目往往将此类兵书归入史部之传记类。但名将传类兵书与一般传记类图书有所不同,它紧紧围绕军事问题选材,以借鉴名将军事实践经验立意,与此无关者一般略而不录。

  第二节百将传

  《百将传》,宋刻残本称《张氏集注百将传》,元、明刻本又称《十七史百将传》、《正百将传》。张预撰。张预,字公立,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生平不详,只知他注过《孙子》(见《十一家注孙子》),非常推崇孙武。他用数年的工夫,按照《孙子》的思想,选编了《百将传》。他在该书进表中说:观历代史书,上下千余载间将兵者,所以成,所以败,莫不与武之书相符契。因择古之所谓良将者,得百人,以其传集成一书,分为十卷,以太公为首,而其次皆以年代,题曰:《百将传》。(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序》)本书名将事迹虽采集自五代之前的史书,但并非原封不动地照录原书传记,而是按照一定的选材标准和编纂体例进行重新编辑。其选材标准和体例是:凡史辞泛漫而不切于兵者,一删去之;或非兵略可以资人之智虑者,间亦存焉。虽期便于观阅,然亦全其始末。传取数事,先以《孙子兵法》题其后,次以行事合之参校其得失。(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序》)张预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者观此不独简而易习,明而易晓,抑亦知孙子之书不为空言,而古之贤将所以成立功名者,岂无法哉。(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序》)

  《百将传》,张预进表和现存元、明刻本均著录为十卷,但现存宋刻残本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著录为一百卷,可能是以人分卷的缘故。全书辑录自周初太公迄五代刘词(明万历本《正百将传评林》词作嗣,《四库总目提要》称终于五代刘鄩)共一百人,每卷十人。具体卷目如下:

  卷一:周齐太公、吴孙武、越范蠡、齐孙膑、齐田穰苴、魏吴起、秦白起、秦王翦、燕乐毅、赵李牧。

  卷二:赵赵奢、赵廉颇、齐田单、汉张良、汉韩信、汉周亚夫、汉李广、汉卫青、汉霍去病、汉赵充国。

  卷三:汉陈汤、汉冯奉世、汉邓禹、汉寇恂、汉冯异、汉岑彭、汉贾复、汉吴汉、汉耿弇、汉耿恭。

  卷四:汉王霸、汉臧宫、汉祭遵、汉马援、汉班超、汉虞诩、汉皇甫规、汉张奂、汉段纪明、汉皇甫嵩。

  卷五:汉朱隽、魏张辽、魏张郃、魏徐晃、魏李典、魏邓艾、魏司马懿、蜀诸葛亮、蜀关羽、蜀张飞。

  卷六:吴周瑜、吴吕蒙、吴陆逊、吴陆抗、晋羊祜、晋杜预、晋王浚、晋马隆、晋周访、晋陶侃。

  卷七:晋谢玄、燕幕容恪、秦王猛、宋檀道济、宋王镇恶、梁韦睿、梁王僧辨、陈吴明彻、魏崔浩、魏于谨。

  卷八:齐斛律光、周宇文宪、周韦孝宽、隋杨素、隋长孙晟、隋韩擒(韩擒虎)、隋贺若弼、隋史万岁、唐李孝恭、唐尉迟恭。

  卷九:唐李靖、唐李勣、唐苏定方、唐薛仁贵、唐裴行俭、唐唐休璟、唐张仁愿、唐王晙、唐郭元振,唐李嗣业。

  卷十:唐李光弼、唐郭子仪、唐李抱真、唐李晟、唐李愬、唐马燧、唐浑瑊唐王忠嗣、梁刘鄩(五代)、周刘词(五代)。

  《百将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辑评名将传略的兵书。它记述人物,着重在用兵的谋略和战法方面。如孙膑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田单诳称神师下凡,夜摆火牛阵;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背水而战,半渡而击;耿弇逼巨里而致费邑,攻西安而拔临淄;耿恭以毒药傅矢而谓汉家箭神;段纪明欲击鲜卑而诈为召还;檀道济夜唱筹粮沙,等等。

  每将传记最后都有一段评语,先以孙子曰引一句《孙子》中的话,再讲人物的一件用兵事例,以说明《孙子兵法》的实用性和名将用兵之法的继承性。评语长短根据人物事迹而定,长至百余字,短则十余字,如司马懿的评语一百七十字,而王猛的评语只有十八个字。这些评语既诠释了《孙子》的军事论点,又评论了名将的用兵得失,也反映了编辑者的军事思想。

  《百将传》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兵书。它将深奥的军事理论寓于生动活泼的战争故事之中,加上画龙点睛似的评语,读者既可学到名将们的用兵艺术,又可加深对古代兵法理论的理解。因此,它的读者面较为广泛,受到后世兵家将帅的重视。明庆远府儒学训导高谅陈演在为本书写的后序中说:此乃军旅之龟鉴,而中兴之急务也。此足为治乱持危之筌蹄,而为将者不可不知。(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后序》)为适应将帅学习的需要,之后又产生了续、评、增补《百将传》的兵书。

  首先续编《百将传》的是何乔新。何乔新,字廷秀,明景泰(1450-1456)进士,历任刑部侍部、刑部尚书等职,为人刚正,长于著述,著有《元史臆见》等多种著作。他在出镇北陲,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时,自念累世儒家于行师御众、营垒战阵之法,素未之讲,大惧无以应变于仓卒。乃取公立所编(注:指张预编《百将传》),正其讹,补其缺,治戎之暇,辄取而阅之,以考古人用兵胜负之迹,庶几缓急不至于偾事。(《百将传续编序》)但又感到张预《百将传》有欠缺,意欲续编。便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考五代及宋元史,又得王彦章以下四十人,芟其浮辞,摭其实事,以续公立所编,本传有缺者,杂取它书以补之。于是上下数千年元戎大帅用兵之迹,可以一览而得矣。(《百将传续编序》)他采用张预《百将传》的体例,每将传之后也有一段以孙子曰开头的评语,将续收的40名将帅传记编成四卷本的《百将传续编》。其卷目如下:

  卷之一:梁王彦章、唐周德威、郭崇韬、宋曹彬、曹翰、王全斌、潘美、曹玮、李继隆、尹继伦。

  卷之二:狄青、种世衡、郭逵、王韶、种师道、宗泽、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锜。

  卷之三:吴玠、吴璘、李显忠、杨存中、王德、王彦、刘子羽、魏胜、李宝、赵方。

  卷之四:孟宗政、孟珙、杜杲、余玠、赵范、赵葵、曹友闻、史天泽、伯颜、张弘范。

  明万历年间出现赵光裕评本,全称是《新刊官校批评正百将传十卷》,著录为东光张预公立集,东浙赵光裕克荣评。

  此本在原本上增加了眉批。之后,又出现《正续百将传评林》,一称《正续百将传节评》,题宋东光张预集录,明六安张澡节评。所谓节是指对于传中无关于大体者节而删之(《锲百将传节评引》),所谓评是指张澡的评语,附在原评语之后,并另起一段,均以平曰开头。张澡,字子新,号阳泉,明代六安人。袭职六安卫指挥,积功至参将,先后驻浙江十年,御倭有战功,授征蛮将军印。曾镇粤西,寻以南京都督致仕。他文武并用,翩翩有古儒将风。(《锲百将传节评引》)所以,他节评的《百将传》,节则简,简则不滥;评则核,核则不晦;俾后学一展卷间道善败如别苍索,不至于按图索骥焉。其功倍于作者多矣,讵徒述焉已哉!(《锲百将传节评引》)明天启三年(1623年)陈元素编出《名将传》,所收名将逾百人。它虽然源于张预《百将传》,但从内容到书名都有了很大变化,当是另一部独立的兵书,将另文介绍。

  第三节将鉴论断

  今存本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的两淮盐政采进宋麻沙本均题宋戴溪少望撰。《宋史》有戴溪传,为淳熙进士,开禧时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绍定间追谥文端,学者称岷隐先生,著有《春秋讲议》等。然而该书自序题宋绍兴辛酉(1141年),当成书于1141年,此距戴溪登第时间甚远,是否为该书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出疑问:考沈光作戴溪岷隐春秋传序,称其字曰少望,则此书当为溪作。然溪以淳熙五年登第,开禧中尚官资善堂说书,而此书自序,题绍兴辛酉,为高宗十一年,下距其登第之岁三十八年,距开禧元年更六十五年,溪不应如是之老寿,疑别一人,其名偶与溪字同也。戴少望撰《将鉴论断》的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大抵多为南渡后时事而发,如第一条诋孙武之徒能灭楚,终于恃强以亡吴,盖隐以比金兵破汴之事;第二条称范蠡能复吴仇,为春秋大夫第一,则又隐激诸将恢复之心,而耿弇一条,窦宪一条,尤三致意焉。大旨主于尚仁义,贱权谋,尊儒者,抑武臣。其自序对撰写该书的目的讲的更加清楚,指出:三代而下,为将者计功不计德,任将者择才不择行,文武之道于是分裂,而仁义诗礼之师殆十未一二也。尝取春秋迄五代诸将行事得失之概,折衷以理而论述之,凡一百篇,目曰:《将鉴论断》。善者可法,恶者可戒,皎然明白,如指诸掌,所冀后人观往以知来,选而入之,推而广之,损其有余,抑其太过,而勉其不及,孝于亲而忠于君,勇于义而忠于礼,崇廉耻谦逊之风,杜乘争凌犯之衅,知柔知刚,知弱知强,可以养心,可以修身,可以利国,可以便民,可以保功,可以全名,可以居安,可以临危,可以守常,可以应变,进退去就,辞受取舍,无施不可而期于合理,不专诡诈,果敢驰骋行阵而已矣。至若历代华夷之盛衰,用兵彼己之胜负,商榷评订亦具载焉。噫!区区论述之意,欲以少补于世,世必有能详之者矣。《将鉴论断》又称《将鉴博议》,或《历代将鉴博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明武定侯郭勋尝重刻之,前有正德十年达宾序,题曰《将鉴博议》,与宋版不同。考《永乐大典》,已引为《将鉴博议》,则其来久矣。今存清康熙三十年朝鲜刻本亦题《将鉴博议》。据考《宋史艺文志》始即改题《历代将鉴博议》。今存明刻(残)、明抄本仍题《将鉴论断》,说明元明以后两种名称并用。

  《将鉴论断》十卷,共百篇,收录自春秋孙武迄五代郭崇韬九十四人,明抄本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两淮盐政采进本收录九十三人。其中韩信等六人分上下篇。全书卷目如下:

  卷之一战国(注:应为春秋战国):孙武、范蠡、田穰苴、孙膑、吴起、乐毅、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白起、王翦、蒙恬。

  卷之二西汉:张良、韩信上下、樊哙、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赵充国、冯奉世、陈汤。

  卷之三东汉:邓禹、邓训、寇恂、冯异上下、贾复、吴汉、岑彭、耿弇、耿恭。

  卷之四东汉:王霸、臧宫、祭遵、马援、班超、窦宪、虞诩、皇甫规、皇甫嵩。

  卷之五三国:魏:张辽、司马懿上下、邓艾。蜀:诸葛亮、关羽、魏延。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

  卷之六西晋:羊祜、杜预、王浚、马隆、周处。东晋:祖逖、周访、陶侃、谢玄。

  卷之七南北朝:秦:王猛上下。宋:檀道济、王镇恶。梁:韦睿。魏:崔浩上下、于谨。齐:斛律光。周:韦孝宽。

  卷之八隋:长孙晟、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

  卷之九唐:李靖、李勣、李孝恭、蔚迟恭、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唐休璟、张仁愿、王忠嗣、李光弼。

  卷之十唐:郭子仪上下、李抱真、李晟、李愬、马燧、浑瑊。五代:梁:王彦章。唐:郭崇韬。

  《将鉴论断》选录军事人物与《百将传》有所不同,重在将帅品德高下、器量大小、智计短长,且详加评论其得失,较之《百将传》理论色彩为浓。其体例是以人物标目,目下有一句总的评语,如评孙武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张良有道之臣,进退尽善,李广用兵失纪律,冯异不伐其功,祭遵有德之将,邓艾有才智而无气度,诸葛亮有仁人君子心,有英雄豪雄(杰)才,有忠臣义士节,羊祜仁义之将等。接着是人物传记,最后是戴氏的论断。其论断的特点:一是不执一端,比较客观,如对韩信的评论,首先实事求是地肯定了韩信的用兵才能,自古用兵全胜未有如韩信者。接着又站在国君的立场上指出:智与忠皆不足论也,信譬则虎也,人不刺虎,虎必伤人,决无两利俱全之理。二是不囿旧说,比较深刻,如对田单的评论,田单守即墨,亡骑劫,再造齐国,一般认为是因田单使用了纵间谍、立神师、用火牛阵的计谋方略,而戴溪却认为这些都不是田单的制胜之本,他引用鲁仲连的话说:单尝攻狄三月不克,问计于鲁仲连也。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也,坐则织篑,立则仗锸,为士卒倡。宗社亡矣,当此之时,将军有必死之心,而士卒无幸生之气,闻君之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今将军东有夜邑之俸,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驰驱于临淄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单于是励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援抱鼓之急,狄人乃下。最后得出结论:故夫国大而兵众者未必强,国小而兵弱者未必弱。强者未必长胜,弱者未必长败。国大兵强而狃于胜则将军情而士卒骄,忽于料敌而轻于使人。国小兵弱而戒于败,则上下心专而力齐,虑患深而难犯矣。三是以懦家正统思想评论军事问题,极力为国君辩护,如对周亚夫的评论,称周亚夫失君臣之礼,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此之谓也。观亚夫初营细柳,屈天子之尊,伸将军之威,后击吴楚,守便宜,不奉诏,委梁于吴,以收全胜,可谓为将善用兵矣。然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欲以行阵之仪而行庙堂之上可乎?四是极力推崇具有道家思想的《三略》,对孙吴之书有所贬低。

  戴氏认为,三略之书不可不知,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王用之则王,伯用之则伯,为将者用之可以立功而保身,非孙吴比也。盖孙吴之书,知有权谲而已。可用之于危而不可用之于安,可用之于暂而不可用之于久,然其利近而效远,故后世谈兵者必先焉。若夫《三略》之书,则其旨远,其理深,人君惟光武知之,故能以神武定四方,又能以柔道理天下,能驾二十八将以成功。故知夫《三略》之书有补于世,而又念夫为将者,不可不熟穷其义而用以立功,用以保身也。《将鉴论断》中除了包含有所录将帅的军事思想以外,评论中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编辑者的军事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仁义为本。该书通篇贯穿着封建阶级的仁义思想,认为仁义之道,若大路然,有目者所共睹也,有足者所共由也。蹈之则为君子,背之则为小人。戴氏虽承认《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价值,可谓善之善者也,但却又指责说,然武之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可以为春秋诸侯之将,而不可以为三代王者佐矣。夫考其所行与所言而知之。古者文武一道,伊尹之于鸣条,太公之于牧野,皆以大圣大贤而任将帅之事。其用兵也,以安民为心,以安社稷为心,非善战争也,非贪势利也,非幸功名也,以仁伐不仁,以义伐不义,而权谋亦寓夫仁义之间,如《六韬》、《司马法》之所陈,本末先后自有序也。2.以德为先。戴氏认为,为将首先要有德。似乎不同意兵家的功德论,指出:兵家之论将曰功而已,次以德。懦家之论将曰德为先,功次之。何为功?守城野战有劳于国是也。何谓德?爱人利物,尽忠于君是也。他称赞祭遵为有德之将。3.以气为主。该书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力与气的关系,如上文引用的对田单的评论,认为田单致胜的根本原因是励气。主张以气为主,人之勇以力,力之奋以气。以匹夫而抗万乘,以一身而凌三军,岂惟力有所恃哉,必其气有所激也。4.主张重敌轻死。戴氏认为,为将之道,贵夫重敌而轻死,重敌而轻死,其为将之大要欤!并对重敌轻死作了解释:何谓重敌,知彼知己,虑善以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是也。何谓轻死,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是也。善将者如此,故百战而百胜。事有出于意外,则身虽殒而名不泯。并认为李陵是轻敌而寡谋,所以败也。重死而偷生,所以降也。5.反对贪小利邀近效。戴氏认为,良将不贪小利而邀近效,贪小利者不足于成大功,邀近效者不足于图远略。重国体,爱民命,戢兵锋,畜士气,时出而用之,伐谋伐交,折冲尊俎,无知名,无勇功,而智者、勇者莫能加焉。以我之佚待彼之劳,以我之锐乘彼之惰,有所不举,举必克矣。6.在作战指导上,主张以强击弱,稳操全胜。该书指出:善用兵者,必先料敌之强弱,强则避之,所以挫其锐也。弱则取之,所以乘其弊也。挫其锐而乘其弊,然后可以收其全胜之功,小而用于一阵,大而用于天下,莫不尽然。并且认为以弱击强为不得已,不是兵家的常法,以弱敌强,如周瑜之与曹操,谢玄之于苻坚,是皆迫于不得已而斗,非兵家之常法也。7.主张学习兵法,反对拘泥兵法。戴氏针对霍去病顾方略何如耳,不在学古兵法的说法,指出使去病之言为然,孙吴之书宜投诸火,何乃世传而代习耶。盖兵法其来者尚矣。兵法不可不学。同时又指出:虽然兵法不可不学也,学兵法而不达其意,亦不可也。赵括读父书而兵败,不是兵法的罪过,而是赵括死读兵书未达其意的结果。

  《将鉴论断》是一部史论结合的名将传类兵书,与同类兵书相比,以评论将帅得失见长。但全书以儒家正统思想衡量将帅功过是非,尚仁义,贱权谋,尊儒者,抑武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许多观点失之偏颇,甚或错误。

  《将鉴论断》原有宋刊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兵家类存目》著录的两淮盐政采进本即为宋麻沙版,今不得见。元代有至正乙巳(1365年)重刻本,元泰定进士杨维祯为该本作序,序言说:今二百余年,而我右辖张公得其书于吴兴,以其论裁不谬于理,而深有警劝于人,命工录其本而锓诸梓,将以分示诸校。编成,遣使驰书云间,征余一言以为序。说明该书在元代曾被官方刊行,分发给将校。明代有武定侯郭勋重刻本,前有正德十年(1515年)达宾序。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朝鲜以至正本翻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此本,首册封面题东阳家藏,最后一页题庆尚道咸昌县芝山里虎严材。现存本还有明刻本残卷(存一至四卷)和明抄本。

  第四节古今将略

  《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著录为明冯孜撰。冯孜,字原泉,桐乡(今浙江省嘉兴地区)人,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但后来的刊本改题为冯时宁以一甫撰,前有李维桢写的序言,亦称冯时宁所撰。李维桢与冯孜同登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并在序言中称时宁为年侄,照理不会有误。然与《明史·艺文志》和《千顷堂书目》有矛盾。对此矛盾,冯孜的六世孙冯浩作了解释。他在为本书写的跋语中称:孜生三子,次子曰时宁,孜殁时仅六岁,及年渐长,忽有志习武,乃妄窃父书,凿改己名,且求父之同年李维桢为序。维桢诡随徇物,竟不为之是正。此话出自冯氏子孙,当必有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著录为确,此书实为冯孜所撰。

  《古今将略》是关于将帅用兵方略的兵书。从史书中选辑了自上古至明朝以战功显著的将帅的用兵事迹,并对照其用兵思想从《武经七书》中摘取相应的文句附在事迹之后,作为佐证。是书纪其人则名震而士思慕,叙其绩则事核而士思奋,证以法则言有据,而士无敢矫诬。(李维桢序)

  《古今将略》四卷,以朝代为序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各集篇目如下:

  元集(卷一):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亨集(卷二):三国、晋、南北朝、隋。

  利集(卷三):唐、五代、宋、元。

  贞集(卷四):国朝(明朝)。

  《古今将略》在内容选录和编排上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对于商汤放桀,武王伐纣,王莽篡汉、安史反唐等事例均不予收录。二是虽名为将略,但不局限于将帅事迹,而对有雄才大略的明君贤主如汉、唐、宋、明创业中兴之主,以及能运筹帷幄的文臣如寇准、范仲淹等也予收录。三是选录以制胜的正面事例为主,但也适当选录一些失败的反面事例,以为鉴戒,间有筹画未当,节制罔遵,而偶遭挫衄者,亦录其一二,以为明鉴,俾临敌知所警戒。(《古今将略凡例》)四是以人列条,但不录人物全传,而是随事节录,一人有数事者,分别列条,集中排列,如明王守仁一人就列有14条,这是本书与其他名将传略类兵书的区别。五是有实践有理论,这理论是《武经七书》的论述,但没有编者自己的言论,类同张预《百将传》。

  《古今将略》是一部辑录体兵书,书中的军事思想即《武经七书》的思想及将帅们用兵实践中反映的军事思想,全书没有一句编者的言论,所以这里不再介绍编辑者的军事思想。本书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刻本、遗经堂丛书本等刻本传世。

  第五节广名将传

  《广名将传》,又称《广名将谱》、《广百将传》。它是在宋张预《百将传》的基础上,几经增删评注而成。而它的直接前身是明陈元素增补的《百将传》。因所收名将已逾百人,所以改名为《名将传》。后来有的版本卷端虽题陈元素原本,但未经后人增删评注的原本至今尚未见到。《广名将传》保留的陈元素的原序记载了他编纂此书的有关情况。陈元素为明代长洲人,字古白,一字孝平,诸生。他曾受一位掌握有刊印力量的客人的邀请,校正《武经》刊行,并一起刊行《百将传》。他认为,从古至今,其间祸乱时有,英雄代生,将才不仅仅只有百人,会须翻廿一史更搜之,而客不能待,仍以旧本请标目。而于我明,君(捃)取李温陵江编稍退进之。总题之曰:《名将传》,言不止于百也。(《增补〈百将传〉序》)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元素原打算在廿一史中广搜博采,编一部贯通古今的《名将传》,但因客人不能等待,只好以急就的方式改编成了《名将传》,并说明明代有关名将传记从李贽著作中采录了资料。

  继陈元素之后,黄道周对《广名将传》又进行了改编。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平或作玄),一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时任右中允,因上疏指斥大臣杨嗣昌等人,被谪戍广西。越年复故官,以病辞归故里。南明弘光帝任为礼部尚书,南京失守,与郑芝龙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自请前往江西征集军队,至婺源与清兵遭遇,力战兵败,被俘,后在南京被杀,谥忠烈。他博学多思,勇于任事。一生著述宏富,见于记载的就有《洪范明义》、《易象正义》、《孝经集传》等十余种。

  黄道周生活在内忧外患,国事危艰的明朝末年。他企图从历史材料中寻求借鉴,来挽回民族危机和明廷的衰败,主张读《名将》一书。但他又对原《名将传》不甚满意,指出:倘纂修无识,只辑繁文,反遗精要,纵三绝韦编,于武何益?此旧本所以不足重轻也。(黄道周《自序》)他决心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编《名将传》,取而细较之,芟其繁文,出其精要,再入妙旁批,有疑夹注,又总断结其智勇之所在,虽仍是此百数英雄,只觉一经洗发,而面目精神皆跃跃纸上,使览之者会心点首。(黄道周《自序》)他改编的《名将传》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是经芟其繁文,出其精要的名将传记。二是在传记精妙之处所作的旁批。如他在吴起对魏武侯说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这段话的旁边批道:此兵家最贵之言,起能言之,则起之抱负不浅。旁批中常有危语、妙策、确论等词。三是对有疑问的文句作的夹注。如在李牧传中百金之士五万人下夹注道:曾破敌受赏百金者。四是名将传记之后以断曰标目的四字韵文断赞。这些断赞于各名将立功名成之要,言之甚备,且均属韵语,尚便诵习。(《武学丛抄》)

  如田穰苴的赞断:穰苴庶族,人微权轻。燕晋压境,齐国殆倾。晏婴明识,荐苴用兵。法斩贵族,一军皆惊。再加恩驭,莫不奋兴。未经血战,势已雷轰。敌人潜遁,追奔扫清。尊为司马,兵法垂名。《广名将传》的著者本来很清楚,各本均著录为黄道周注断。但丁日昌在其辑编的《百将图传》自序中说:《广名将谱》十七卷,不著撰人姓氏,《将苑》及《广名将谱》则又坊肆依托。从现存各本考察,丁日昌看到的大概是坊肆刊行的未著黄道周姓氏的简本或者是残本。书商为了赚钱,在版本上作些手脚是常有的事,但不能说《广名将传》这部书是坊肆依托之作。丁日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广名将传》二十卷,现存本所收名将人数有所不同。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刊《新镌旁批详注总断广名将谱》收录名将一百六十八人,删去了张预《百将传》中的刘鄩、刘词两人,另外增补七十人,除西汉程不识、六朝梁程灵洗之外,均为五代至明代名将。其卷目如下:

  卷之一:周姜太公、吴孙武、越范蠡、魏吴起、齐田穰苴、齐孙膑、秦白起、秦王翦、燕乐毅、赵李牧。

  卷之二:赵赵奢,赵廉颇、齐田单、西汉张良、西汉韩信、西汉周亚夫、西汉李广、西汉卫青、西汉程不识。

  卷之三:西汉霍去病、西汉赵充国、西汉陈汤、西汉冯奉世、东汉邓禹、东汉寇恂、东汉冯异、东汉岑彭。

  卷之四:东汉贾复、东汉吴汉、东汉耿弇、东汉耿恭、东汉王霸、东汉臧宫、东汉祭遵、东汉马援、东汉班超。

  卷之五:东汉虞诩、东汉皇甫规、东汉张奂、东汉段颎、东汉皇甫嵩、东汉朱隽、汉(三国)诸葛亮、汉(三国)关羽、汉(三国)张飞。

  卷之六:魏(三国)张辽、魏(三国)张郃、魏(三国)徐晃、魏(三国)李典、魏(三国)邓艾、魏(三国)司马懿、吴(三国)周瑜、吴(三国)吕蒙、吴(三国)陆逊、吴(三国)陆抗。

  卷之七:晋羊祜、晋杜预、晋王浚、晋马隆、晋周访、晋陶侃、晋谢玄、燕(北朝)慕容恪、秦(北朝)王猛、宋(六朝)檀道济。

  卷之八:宋(六朝)王镇恶、梁(六朝)韦睿、梁(六朝)王僧辩、陈(六朝)吴明彻、魏(北朝)崔浩、魏(北朝)于谨、齐(六朝)斛律光、周(北朝)宇文宪、周(北朝)韦孝宽、梁(六朝)程灵洗。

  卷之九:隋杨素、隋长孙晟、隋韩擒(韩擒虎)、隋贺若弼、隋史万岁、唐李孝恭、唐尉迟恭、唐李靖、唐李勣。

  卷之十:唐苏定方、唐薛仁贵、唐裴行俭、唐唐休璟、唐张仁愿、唐王晙、唐郭元振、唐李嗣业、唐李光弼。

  卷之十一:唐郭子仪、唐李抱真、唐李晟、唐李愬、唐马燧、唐浑瑊、唐王忠嗣。

  卷之十二:梁(五代)王彦章、晋(五代)周德威、唐(五代)郭崇韬、宋曹彬、宋曹翰、宋王全斌、宋潘美、宋曹玮、宋李继隆。

  卷之十三:宋尹继伦、宋狄青、宋种世衡、宋郭逵、宋王韶、宋种师道、宋宗泽。

  卷之十四:宋岳飞、宋韩世忠、宋张俊、宋刘锜。

  卷之十五:宋吴玠、宋吴璘、宋李显忠、宋杨存保、宋王德。

  卷之十六:宋王彦、宋刘子羽、宋魏胜、宋李宝、宋赵方、宋孟宗政、宋孟珙、宋杜杲。

  卷之十七:宋余玠、宋赵范、宋赵葵、宋曹友闻、元史天泽、元伯颜、元张弘范。

  卷之十八:明刘基、明徐达、明常遇春、明李文忠、明沐英、明邓愈、明俞通海、明傅友德。

  卷之十九:明姚广孝、明刘江、明王骥、明于谦、明郭登、明韩雍、明马文升、明王信、明张辅。

  卷之二十:明罗通、明项忠、明陶鲁、明王越、明王琼、明马昊、明王守仁、明杨锐、明仇铖、明戚继光、明沈希仪。

  本立堂刊本《新镌锈像旁批详注总断广百将传》,著录为古闽黄道周石斋注断、长洲陈元素孝平原本、后学周亮辅猷庵增补。此本共收名将一百八十五人(程济、陈九畴有目无传,不包括在内),比《广名将谱》本增加明代将帅17人。其中李善长、铁铉、程济、朱能、张玉、杨一清、俞大猷等七人附于二十卷之后,既有传记,又有注断;而汤和、胡大海、郭英、康茂才、山云、余子俊、周金、胡宗宪、刘显、刘綎等十人附于全书最后,只有简略传记,而无注断,可能是黄道周死后,由周亮辅所增补。另外此本增补了二十幅木刻人物画,其中十八幅有画题,二幅缺画题。

  《广名将传》的军事思想主要寓于名将们的言行之中,而黄道周的赞断除了评论名将们的事功之外,也有对古代军事思想的概括和发挥,如在战争观方面,认为兵者凶器,战者逆德(《范蠡》),主张修德用武(《太公》);在战略战术方面,认为剽轻难制,坚壁守之,以挫其气(《周亚夫》),主张出其不意(《李牧》);在治军方面,主张法令为先(《孙武》),既严且锐(《周亚夫》),再加恩驭(《田穰苴》),妄谏者死,善谏者容等等。同时也需指出,黄道周赞断中也夹杂有天命论思想,如勾践犯之,故遭天责(《范蠡》),迷道自刭,天意难量(《李广》)等。

  《广名将传》是明代辑评历代名将传略的兵书,它寓理于史,把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起来,扩大了读者面;黄道周的韵文断赞,对各名将一生军事实践及用兵之法,进行了高度概括,言简意赅,而且便于诵习,后人甚至把它单独析出,独立成册,收入《武学丛抄》之中。因此,本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就连清王朝也允许这位反清人士著的兵书刻印,以供武人学习。本书除了有崇祯刻本、本立堂刻本、清道光耆英刻本等单行本行世外,还被收入《海山仙馆》等丛书中。

更新于:20天前

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

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0101北京图书馆0102首都图书馆0107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0141北京大学图书馆0142清华大学图书馆014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014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0145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0146北京师..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中国步兵战法三册 1913年上海求学进步社富华图书馆石印子目: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素书、心书、握机经、六韬孙子浅说一册蒋方震刘邦骥注解 民国4(1915)年铅印本(3..

七·清

七·清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七·清兵迹十二卷附校勘记一卷(清)魏禧撰校勘记(民国)刘家立撰豫章丛书(胡思敬辑) 民国4(1915)年南昌刊本(3001)兵谋一卷(清)魏禧撰 清咸丰十(1860)年刊本题左氏兵谋二卷(3001)昭代丛书(道光本..

六·明

六·明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六·明左氏略三十二卷(明)陈禹谟撰明万历吴用先彭端吾等四川刻本(0161、0701、1601、1801、2041)明天启刻本题左氏兵略(2801)明刊本(缺1-2卷)(3001)左氏兵法测要二十卷首二卷(明)华亭宋征璧(尚木..

五·宋辽金元

五·宋辽金元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五·宋辽金元1.宋行军观象书歌注一卷(宋)朱宏 诒庄楼藏元至正二十五(1365)年写本(《历代兵书目录》)武经总要前集二十二卷后集二十一卷(宋)曾公亮丁度等撰 明正统四(1439)年李进刻本附行军须知..

四·隋唐五代

四·隋唐五代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隋唐五代唐卫公兵法辑本三卷(唐)李靖撰(清)汪宗沂辑编 清光绪二十(1894)年桐庐袁昶渐西村舍刊本(3001、1701)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注:附《旧唐书·李靖传》考证李卫公问对三卷(唐)李靖..

三·三国晋南北朝

三·三国晋南北朝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三·三国晋南北朝1.魏魏武帝注孙子三卷  (周)孙武撰(魏)曹操注两江总理营务处刊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金陵汤明林聚珍书局印(1605)清光绪戊戍(1898)年成都志古堂刊本(3001)清同治十(1..

二·秦汉

二·秦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二·秦汉西汉韩信兵策平城妙策阴符经注一册(汉)张良著 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行本(3001)黄石公三略兵法占书上、中、下卷一册(汉)黄石公撰 清嘉庆年抄本(3001)注:附黄石公占风云气色要略..

一·先秦

一·先秦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先秦孙子三卷(春秋)孙武撰宋刊本(日本静嘉堂)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2201)清咸丰四(1854)年丁晏抄本一卷本清段朝端跋(0201)清光绪六(1880)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1701)清刊..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下编文体虽然与上、中编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上编是从宏观上探讨历代兵书的源流、发展、价值和影响等;中编是从微观上对不同类别的具体兵书进行较详细介..

第十五章·丛书类

第十五章·丛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五章·丛书类第一节概述将若干部兵书收集在一起,并冠以总名的一套兵书,叫做兵书丛书。它和类书不同,不是对原书进行摘抄、剪裁,按类或韵部进行编排,而是将原书原原本本地收录进来。我国丛书有的认..

第十四章·类书类

第十四章·类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四章·类书类第一节概述军事类书是按编纂方式区别出来的一种兵书类型。它是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把古代军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的一种兵书。就其收录资料广泛来说,它和综合性兵书是相同的。我国类书..

第十三章·综合类

第十三章·综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三章·综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综合类兵书,是指内容包括军事领域多个门类知识的兵书。这类兵书,由于涉及到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知识内容,分到哪一类都不合适,所以不能按内容属性来区分,只能按形式特征进行..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第一节概述军事地理,是指从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础,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影响,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

第十章·兵器类

第十章·兵器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章兵器类第一节概述古代兵器包括冷兵器和火器、火药及攻守器械。记述冷、热兵器和攻守器械的种类、性能、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兵书即为兵器类兵书。西汉任宏《兵书略》首创兵技巧类目,收录兵器类兵书,共十..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九章乡兵团练类第一节概述乡兵团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完全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组织,大都有当地的地主分子所掌握,所以也可以说是地主武装组织。乡兵自北魏末年地方豪强建立以来,隋、唐、五代均有设置..

第八章·兵制类

第八章·兵制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八章兵制类第一节概述兵制,古代又称兵志,《辽史》称兵卫志,就是古代的军事制度。自有军队,即当有组织军队的制度。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兵制的零星记载,如王作三自等。周代对兵制有了系统的记载。任..

第七章·城守类

第七章·城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七章城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城守,就是城邑防御。现存最早的城守方面的文献是《墨子》之《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

第五章·兵略类

第五章·兵略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略类第一节概述兵略者,用兵之方略也。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名将辈出,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是一笔珍贵的军事遗产。为继承这一遗产,汇集历代战争实例,借鉴古代用兵谋略而写..

第四章·阵法类

第四章·阵法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阵法类第一节概述阵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兵略纂闻》)。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但上古荒邈,阵法不传。春秋时代,史书偶有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有郑为鱼丽之阵,《..

第三章·兵法类·下

第三章·兵法类·下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法类·下第一节兵垒《兵垒》尹宾商撰。尹宾商,字毫翕,一说字亦庚、夷耕,号白毫子,故《兵垒》又称《白毫子兵垒》。宾商正史无传,《湖北通志》、《汉川县志》有零星记载。方以南序称吾楚明儒..

第二章·兵法类·中

第二章·兵法类·中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法类中第一节行军须知《行军须知》,作者不详。明刻《武经总要》附刻本只题豫章新斋李鼎长卿订。本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杨士奇所著《文渊阁书目》始见著录,继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

第一章·兵法类·上

第一章·兵法类·上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中编分论第一章兵法类上第一节概述古代称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为兵法。它包括战略战术和建军理论等,如兵法之教(《战国策》),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

第六章·训练类

第六章·训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六章·训练类第一节概述训练是军队平时提高战斗力的途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训练。许多兵书都反复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如《吴子》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司马法》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等等。兵书中关..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第一节历代对兵书的整理对兵书的整理始于西汉,盛于西汉。据史书记载,西汉政府对兵书进行过三次整理。第一次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乱,天..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第一节兵书的发展中国兵书成熟很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就产生了高度成熟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术上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后人的推崇..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第一节兵书是一座宝藏兵书不但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而且内容极其丰富。上文所述种类,是从图书分类的角度、就兵书整体而划分的种类,远远不能概括每部兵书所记述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第一节兵书有哪些种类随着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兵书的内容不断丰富,种类也不断增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兵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分,有兵法、兵略、训练、阵法..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上编总论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第一节兵书释义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兵书也是这样。兵书是军事图书的一种,军事图书又是一般图书的一个类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