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繁体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作者:许保林·著

  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第一节概述

  军事地理,是指从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础,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影响,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提供依据,内容包括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城镇要地、历史战例等。记述这些内容的兵书就是军事地理类兵书。

  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为了探讨地理因素对军事的影响,夺取战争的胜利,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军事地理的研究。《孙子兵法》中有《地形篇》、《九地篇》,《管子》中有《地图》篇,都是现存较早的重要军事地理文献。

  《武经总要》前集以五卷的篇幅记述了宋代边防各路州的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险要、道路关隘、军事要地等军事地理资料。明清时期屡有边患,一些旨在记述边、海疆军事地理的兵书应运而生,如明许论的《九边图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等。明末施永图参照《筹海图编》等兵书的军事地理资料,撰成《武备地利》。明末清初顾祖禹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阐述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撰成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成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地理的代表作。

  军事地理包括普通军事地理、区域军事地理和专题军事地理,所以军事地理类兵书也包括边防、海防、江防等类兵书。

  军事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古代,这一分支学科尚未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所以,古代书目多将军事地理类兵书归入史部地理类,或归入地理之边防、海防、江防类。

  第二节筹海图编

  《筹海图编》是为抗倭而著的关于海防的专著。本书作者本来是郑若曾,但自从胡宗宪之孙胡灯和裔孙胡维极窜改为胡宗宪辑议之后,《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千顷堂书目》便都将此书作者著录为胡宗宪,从而引起了本书的作者之争。康熙年间郑若曾的五世孙郑起泓曾对这种窜改进行了辩证,并在重刻本上恢复了郑若曾著。后世海内外学者对此也都有考证。说是郑若曾著的根据,一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本、隆庆六年(1572年)本均题为昆山郑若曾辑,第一次在卷端出现胡宗宪名字的是所谓胡灯重校本,此本乃据嘉靖刻板剜改后重印本,将原昆山郑若曾辑改为明少保新安胡宗宪辑议,孙举人胡灯重校,昆山郑若曾编次,至天启年间胡维极重刻此书时,完全删掉了郑若曾的名字,其演变之迹甚明。二是本书郑若曾自序、胡宗宪序(以上两序被胡氏后裔撤掉)、茅坤序、卢镗跋都明确记载为郑若曾辑著,如胡宗宪在序中说:余既刊其(注:指郑若曾)《万里海防》行世,复取其是编(注:指《筹海图编》)厘订以付诸梓,以裨传之奕祀。三是书中称谓,凡引胡宗宪言论,均称总督侍郎胡公宗宪、总督胡公宗宪或胡公,显然是他人对胡宗宪的尊称,而非胡自称,凡是作者按语,嘉靖本或康熙本称曾按或若曾按。而胡氏后代剜改本和重刻本虽将原作者按语改为予按,但未将总督胡公宗宪改掉,露出了篡改的马脚。四是本书中的《沿海山沙图》有关中日交流、日本历史、风土人情、倭患等内容源自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和《日本图纂》。这些都充分说明本书的真正作者是郑若曾,而非胡宗宪。

  当然,本书也不是与胡宗宪没有一点关系。胡宗宪当时总督江浙等地抗倭军务,听说郑若曾好言兵事,对海防和倭患有研究,便招聘入幕府,编辑《筹海图编》,书成又出资刊印。公正地说,他确为本书的编辑和刊行创造了条件,但不能把他说成是本书的著者。

  郑若曾(1503-1570),字伯鲁,号开阳,江苏昆山人,嘉靖初贡生。曾以王守仁为师,有经世志向,倭患起,为抗击倭寇,潜心研究沿海防御,绘制沿海图,后随胡宗宪御倭。

  勤于著述,除有《筹海图编》外,还有《郑开阳杂著》、《江南经略》等。

《筹海图编》十三卷,沿海地图114幅,战船图18幅,兵器图41幅,共计173幅。其卷目如下:

  一:舆地全图、广东沿海山沙图、福建沿海山沙图、浙江沿海山沙图、直隶沿海山沙图、山东沿海山沙图、辽阳沿海山沙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

  卷二:王官使倭事略、倭国事略。

  卷三:广东沿海总图、广州府图、雷州府图、高州府图、广州府图、惠州府图、潮州府图、广东兵防官考、广东倭变记、广东事宜。

  卷四:福建沿海总图、章州府图、泉州府图、兴化府图、福州府图、福宁州图、福建兵防官考、福建倭变记、福建事宜。

  卷五:浙江沿海总图、温州府图、台州府图、宁波府图、绍兴府图、杭州府图、嘉兴府图、浙江兵防官考(兵制附)、浙江倭变记、浙江事宜。

  卷六:直隶沿海总图、松江府图、苏州府图、常州府图、镇江府图、扬州府图、淮安府图、直隶兵防官考、直隶倭变记、直隶事宜。

  卷七:山东沿海总图、登州府图、莱州府图、山东兵防官考、山东倭变记、山东事宜、辽阳图、辽阳兵防官考、辽阳事宜。

  卷八:嘉靖以来倭奴入寇总编年表、寇踪分合始末图谱。

  卷九:大捷考。

  卷十:遇难殉节考。

  卷十一:经略一:叙寇原、除内逆、定庙谟、择将材(御将附)、选士卒、恤军属、精教练、足兵饷、清屯种、汰冗食、慎募调(客兵附)、集众谋、收图籍、定武略、鼓军气、公赏罚、禁妄杀、处首级、恤伤残。

  卷十二:经略二:御海洋、固海洋、勤会哨、谨了探、重邻援、散贼党、慎招抚、择守令、拯民穷、严城守、筑城堡、广团结、行保甲、通贡道、开互市。

  卷十三:经略三:兵船:广东船图说、尖尾船图说、大头船图说、大福船图说、草撇船图说、海沧船图说、开浪船图说、高把梢船图说、艟船图说、苍山船图说、八浆船图说、腐船图说、渔船图说、网梭船图说、两头船图说、蜈蚣船图说、沙船图说、船碇图说、兵船总说、兵船梢手论;兵器:粤兵盔甲图说、燕尾牌图说、挨牌图说、藤牌图说、铜发贡图说、佛狼机图说、鸟铳图说、铳图说、子母炮图说、一窝蜂图说、天堕炮图说、地雷图说、大蜂窠图说、火妖图说、火药桶图说、火砖图说、喷筒图说、火器图说、炮图说、两广药箭图说、边箭图说、驽箭图说、伏驽图说、马箭图说、火箭图说、神机箭图说、标枪图说、长枪图说、梨花枪图说、狼筅图说、棍图说、天蓬铲图说、偃月刀图说、剑图说、衔枚图说、兵总器。

  从以上卷目可以看出,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勘称防海抗倭大全。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沿海形势。通过74幅地图,详细记述了沿海海岸、海域的地形地貌、要塞关隘,以及州县、巡司、卫所、驿站、烽堠等设置情况。首载《舆地全图》,末载《日本岛夷入寇之图》,记述了倭寇入侵的三条路线及各个登路地点。三条路线是:倭寇至闽广总路、倭寇至直浙山东总路、倭寇至朝鲜辽东总路。

  二、中日交流史和日本国情。详细考述了自魏正始元年中国遣使日本和日本入贡的情况,日本的历史、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文化风俗、战船兵器、作战特点,以及风候对入寇中国的影响等。

  三、沿海各省防务。编制了沿海省、州、府图,考述了沿海驻防情况,包括军官编制,卫所兵额,战船配置,水寨、烽堠、了望哨设置,海岸、海港、海中设备,倭寇历年搔扰情况,以及御倭措施等。

  四、倭患编年史。按照时间顺序,以表的形式详载嘉靖以来倭奴入寇情况,包括入寇时间、地点、头目和明军抗击入寇的将帅及战绩。

  五、抗倭战役。记述了永乐以来十四次抗倭大捷,如望海埚之捷、平望之捷等,并附有平倭录,叙述平倭事迹,意在鼓舞士气。

  六、抗倭死难英名录。详细记述了为抗倭而死的将士,以及不甘倭寇蹂躏而自尽的烈女贞妇,意在激发仇恨。

  七、御倭之策。分类辑录了朝臣将帅御倭的言论,共分33类。不管意见是否一致,凡是有关御倭方面的,都在辑录之列,以备决策参考。

  八、舰船兵器。以图说的形式详载了当时各种舰船和水战武器装备,既有传统的冷兵器,又有先进的火器。

  《筹海图编》是专为抗倭而作,在著者的按语和辑录的御倭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军事思想。在沿海防御方面,提出了御海洋、固海洋、严城守的海防战略,主张陆海相互策应,水陆夹击;各部相互配合,协谋会捕;军民协力,相互支援;城防内外相联,攻守结合,建立海洋、岛屿、沿岸、城镇多层次防御体系,御寇远洋,击贼近洋,歼敌于将登而未登岸之时。在治军方面,提出了有良将无弱兵,将帅要在行伍惯历战阵者中选拔,在民间豪杰中选拔,在练兵中选拔;主张寓兵于农,练乡兵与练正规军相结合。它十分强调御倭中的粮饷补给,在谈到辽阳一带防御时,指出:此其患不在兵之不强,而在食之不足;食足则兵强,兵强则守固矣。(卷七)并建议恢复国初军屯商中之制,以解决粮饷不继。

  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重视地理和气象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不审形势,不可以施经略。(《筹海图编·凡例》)所以全书以74幅地图开篇,注意研究季风和春汛、秋汛与倭寇活动的关系。本书的《沿海山沙图》、《沿海省府州县图》和《日本岛夷入寇图》是当时制定作战方略的依据,对抗倭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地图的画法以上为海、以下为陆,由近及远,颇具特色,是研究地图学的重要史料。

  《筹海图编》是明代海防和抗倭的名著,不仅在当时抗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时人的重视,也为后世筹划海防提供了借鉴,受到后人的重视。明末大型兵书《登坛必究》、《武备志》都收录了本书的文字内容和地图。

  《筹海图编》初刻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刻于隆庆六年(1572年),更正了嘉靖本的某些错字,个别卷增加了某些内容,基本保持着嘉靖本的原貌。万历年间胡灯将嘉靖刻板挖改后重印,明天启四年(1624年)胡维极又据挖改本重刻。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郑若曾的裔孙为恢复嘉、隆本原貌,又进行了重刻,此本移入一些郑若曾其他著作中的文字。清乾隆修四库时,据安徽巡抚采进本重抄,此本系胡氏后代篡改本。以上各本以隆庆本为优;万历本、天启本劣在篡改,康熙本则病在妄增。

  第三节海防图论

  《海防图论》又称《海防图说》、《海防论》等,是明代关于海防的兵书,旧题胡宗宪撰,实际是由胡宗宪汇编而成。这在胡宗宪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凡耳目所历,哨探所传,无微不核,无细不综,因汇次为《海防图论》,凡若干篇。经核对,自广东要害论至山东预备论辑录自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图论》(见《郑开阳杂著》)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所以,有的版本又著录为郑若曾撰。《辽东军响论》由明万世德补辑,《日本考略》由明殷都补辑,但其资料都源自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给《筹海图编》所作的序中说:余既刊其(注:指郑若曾)《万里海防》行世。据此推测,《海防图论》当即是《万里海防图论》。题郑若曾撰是正确的。

  《海防图论》主要篇目有:海防图、广东要害论、琼管论(原作琼馆守御论)、广福通番当禁论、福洋要害论、福洋五寨会哨论、福宁州论(原作福宁州守御论)、广福浙兵船当会哨论、浙江四参六总分哨论(原作浙洋守御论)、舟山论、浙直福兵船当会哨论、浙直福兵船当会哨论、苏州水陆守御论(原作苏松水陆守御论)、江北设险方略论、江淮要害论、山东预备论、辽东军饷论(《万里海防图论》,亦有是篇,文字有所不同)、日本考略。本书铅印本后附《阵纪》八篇:战令、战机、摧陷、水战、火战、夜战、山林泽谷之战、风雨雪雾之战。以《武经七书》的言论为根据,阐述战场律令、战机选择和各种天候地形条件下的作战特点。

  《海防图论》以地形和倭情为依据,论述了沿海各地的战略形势和在抗倭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加强防御的措施。其总的防御思想是御之于远洋,歼敌于近岸,各省联合防御,协同会剿,内外夹持,水陆兼备。具体措施主要有加强鱼船管理,除掉内奸,使倭寇失去耳目和向导;占领海上要害岛屿,封锁倭寇必经之路;分哨和会哨紧密结合,尤其要加强防御接合部的会哨,堵塞一切空隙;在沿岸港口设水陆把总和游兵把总,既能水上击敌,又能在陆上堵截歼敌;组织团练乡兵,使处处有御倭之兵。每篇之后有辑录者的评论,如苏州水陆守御论后,针对原文提出的调募客兵不如调土著之兵,可调习而有常;官造战船不如雇民间造私船,皮坚久而省费的主张,评论说,苏松海防所依赖者,无过兵船。

  第招募客兵亦未为不可,至于战船民造,实为坚久,是当永为例云。《海防图论》是明代的重要海防文献,所提出的御倭方略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据胡宗宪《筹海图编·序》可知,此书在嘉靖年间刊印过,称《万里海防》,此刊本今不可见。万历年间刻本改称《海防图说》。以后被《兵垣四编》、《长恩书室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等丛书收录,均题《海防图论》。

  第四节江南经略

  明郑若曾撰。郑若曾完成海防专著《筹海图编》以后,为使江海巨防相为表里,操小舟遨游于三江五湖间,所至辨其道里通塞,录而识之。形势、险阻、斥堠、要津,令工图之。相度于居民,爰谘于父老。集一方之识,即为一方之计,务求切实可行,不必奇诡迂诞也。虽僻远未经移书往通亦得其概。凡二越岁,而略者始详,讹者始信。为书九百九十翻,为图一百八十有五,论议、考说、记辨三百五十有奇,而举要之类不与焉。共计十余万言。(《自序》)作成江防专著《江南经略》。福建林润任应天巡抚时,郑若曾将该书进献,受到林润的重视,为其评点,并于隆庆戊辰(1568年)刊行。

  《江南经略》共8卷,每卷又分二子卷。卷一之上为兵务总要;卷一之下为江南内外形势总考;卷二之上至卷六之下记苏州、常州、松江、镇江四府所属山川险易、城池兵马,各附以土寇、要害;卷七上下论战守事宜,卷八上下则杂论战具、战备,而终以水利、积储与苏松之赋粮。卷一之下至卷六之下附有南畿全图、倭寇海洋来路之图、府州县全图、江河湖图、海防图、江防图、湖防图、备寇水陆路图、险要图等地图。全书详细篇目如下:

卷一上:兵务总要、海防、江防、太湖之防、四郡、各州县、腹内地方要害、御将、揽权、选兵、养兵、练兵、设险、分合、赏罚、兵戒、兵器、重守令、守城、土寇。

  卷一下:南畿总论、备留都六议、苏松常镇四府总论、海防论、兵船会哨论附录、江防论、江淮要害论附录、江防议附录、太湖考、太湖兵防考、湖防论、吴淞江考、刘家河考、白茆河考、黄浦考、薛淀湖考、三泖。

  卷二上:苏州府总论、苏州府疆界考、苏州府城池考、苏州府备寇水陆路论、吴县境考、吴县备寇水陆路考、胥口险要说、石湖险要说、五龙桥险要说、洞庭东山险要说、洞庭西山险要说、吴县巡司弓兵数附。

  卷二下:长州县境考、长州县备寇水陆路考、陆泾坝险要说、唐浦险要说、镬底潭险要说、夹浦北险要说、蠡口险要说、浒墅险要说、长州县巡司弓兵数附、石湖之战议、昆山县总论、昆山县境考、昆山县备寇水陆路考、奣子西险要说、千墩浦险要说、周市险要说、真义铺险要说、斜堰险要说、昆山县巡司弓兵烽堠附、昆山县倭患事迹。

  卷三上:常熟县总论、常熟县境考、常熟县城考、常熟县备寇水陆路考、福山险要说、福山堡城池考、福山筑堡议、福山堡兵防考、白茆港险要说、浚白茆港议、白茆水兵议、巡司弓兵议、白茆港寨兵防考、许浦险要说、许浦港兵防考、三大浦险要说、梅李镇险要说、吴塔险要说、唐市险要说、常熟县巡司弓兵烽堠附、常熟县倭患事迹、吴江县总论、吴江县境考、吴江县城池考、吴江水兵议、吴江县备寇水陆路考、夹浦南险要说、平望险要说、平望兵防考、鲇鱼口险要说、简村险要说、同里险要说、汾湖险要说、烂溪险要说、吴江县巡司、吴江县倭患事迹、嘉定县总论、嘉定县境考、嘉定县城池考、嘉定县备寇水陆路考、江东二旱寨险要说、宝山筑堡议、御制宝山碑附录、宝山旱寨兵防考、高桥镇旱寨兵防考、老鹳嘴贼巢议、吴淞所险要说、吴淞所城池考、吴淞江兵船议、福船捕盗议、江湾镇险要说、娄塘镇险要说、外冈镇险要说、南翔镇险要说、嘉定县巡司弓兵烽堠附、嘉定县倭患事迹。

  卷三下:太仓州总论、太仓州境考、太仓州城池考、太仓州备寇水陆路考、太仓卫兵防考、镇海卫兵防考、刘家河险要说、刘家河新建堡议、七鸦港险要说、奣子铺东险要说、夏驾浦险要说、涂松险要说、太仓州巡司弓兵烽堠附、请重建兵备道疏代、太仓州倭患事迹、太仓使往日本针路附录、明初太仓州至北京海运故道附录、崇明县总论、崇明县境考、崇明县城池考、崇明县兵防考、崇明县海洋路辨、三爿沙险要图、新灶沙险要说、竹箔沙险要说、三沙险要说、县后匾担二沙险要说、南沙险要说、南沙营兵防考、营前沙险要说、诸沙总论、崇明县巡司弓兵烽堠附、崇明县倭患事迹、与唐荆川论三沙战法。

  卷四上:松江府总论、松江府疆界考、松江府城池考、松江府守城官兵考、松江府备寇水陆路论、松江府海防论、松江府海防议、松江府经略议、松江海塘考、沿海墩塘考、西仓堡守御论。

  卷四下:华亭县总论、华亭县境考、金山卫险要说、金山卫城池考、金山卫兵防考、以船易马议、柘林筑堡议、柘林堡城池考、柘林堡兵防考、青村所险要说、青村所城池考、青村所兵防考、曹泾镇险要说、叶谢镇险要说、张泾镇险要说、朱泾镇险要说、华亭县巡司弓兵数附、华亭县倭患事迹、上海县总论、上海县境考、上海县城池考、上海县备寇水陆路考、南汇所险要说、南汇所城池考、南汇所兵防考、川沙堡险要说、川沙堡城池考、川沙堡兵防考、黄浦险要说、闵行镇险要说、乌泥泾险要说、唐行镇险要说、上海县倭患事迹。

  卷五上:常州府总论、常州府疆界考、常州府城池考、常州府备寇水陆路论、武进县总论、武进县境考、武进县备寇水陆路考、孟渎堡险要说、孟渎口筑堡议、孟渎堡城池考、孟渎堡兵防考、马迹山险要说、黄山门险要说、奔牛镇东险要说、横林险要说、武进县险要总论、武进县巡司弓兵数附、无锡县总论、无锡县境考、无锡县城池考、无锡县备寇水陆路考、独山险要说、双河口险要说、望亭镇险要说、无锡巡司弓兵数附、华重庆掳入朝鲜始末附录。

  卷五下:江阴县总论、江阴县境考、江阴县城池考、江阴县兵防考、江阴县备寇水陆路考、黄田港险要说、三沙险要说、杨舍险要说、杨舍堡兵防考、青旸镇险要说、江阴县巡司弓兵数附、江阴县倭患事迹、靖江县总论、靖江县境考、靖江县城池考、靖江县兵防考、靖江县水陆路考、新涨沙险要说、靖江兵务议附录、靖江县巡司弓兵数附、宜兴县总论、宜兴县境考、宜兴县城池考、宜兴县兵防论、湖汊险要说、下邾险要说、宜兴县巡司弓兵数附。

  卷六上:镇江府总论、镇江府疆界考、镇江府城池考、镇江府守城官兵考、巡江营官兵考、镇江府守御论、镇江府备寇水陆路论、丹徒县总论、丹徒县境考、圌山险要说、圌山兵务议、圌山营官兵考、金焦二山险要说、丹徒镇险要说、下鼻浦险要说、丹徒县巡司弓兵数附、丹徒县倭患事迹。

  卷六下:丹阳县总论、丹阳县境考、丹阳县城池考、丹阳县备寇水陆路考、奔牛镇西险要说、吕城镇险要说、练湖险要说、曲阿险要说、延陵险要说、丹阳县巡司弓兵数附、丹阳县倭患事迹、金坛县总论、金坛县境考、金坛县城池考、金坛县备寇水陆路考、珥村险要说、长荡湖险要说、白龙荡险要说、金坛县巡司弓兵数附。

  卷七上:见行兵政一:戒谕将吏计十条(务实心、明纪律、固城池、严哨报、察寇情、收蓄聚、养威望、收群策、精器械、审机宜)、行军节制计五十六条。

  卷七下:见行兵政二:水兵号令计三十三条、水操事宜计八条、弭盗事宜计十条(严城禁、守要害、立保甲、设耆捕、置水栅、谨盘诘、饬将领、弭窝盗、处娼优、明赏罚)、海防条议计五十条。

  卷八上:杂著:兵器总论、火器论、处置焰硝议、制火球法附录、海船论、福船论、沙船论、黄鱼船议、官兵议、水兵议、水操法论、水战陆战不同论、御海洋论、海程论、洋山记、潮候利害论、开互市辨、论屯田、守城论、无城堡而守之之法论。

卷八下:杂著:营阵论、选将论、慎调募论、调湖兵议、调狼兵记、僧兵首捷记、公赏罚论、勒功三誓、御寇说、复当道问兵务札子、与当道论积米、论东南水利、论东南积储、苏松浮赋议。

  《江南经略》是专为倭患而作的江防专著,和《筹海图编》是姊妹篇。因此,在编纂方法上也有其特点,比如在编排次序上,按倭寇的进犯路径安排资料,御寇之法,海战为上,故先之以海防图。海防失守,而后滋蔓及江,故江防图次之。倭舶自东南而来,华亭、上海首当其冲,次嘉定,次太仓,次常熟,故序海防以松江居前,苏州次之。其入江也,常熟首当其冲,次靖江,次江阴、武进,次丹阳、丹徒,故序江防,以苏州居前,常镇次之。(《江南经略凡例》)在内容上和《筹海图编》互相补充,杭嘉湖等府事宜之详,予已别载《筹海图编》,同志者合而观之,当互见矣。(《江南经略凡例》《江南经略》作为一部为抗倭而作的江防的兵书,主要篇幅是对江南形势、府州县的山川险易、历史变迁、战略地位、城池兵马、倭患历史等详加考证,并附有大量的地图。但卷一和卷七、八则主要是对军事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其军事思想也比较丰富。

  关于防御思想。作者分析了倭寇袭扰的目的和特点,提出了御寇于海的防御思想,认为哨捕于海中,而勿使近岸,是为上策;拒守于海塘、海港,而勿容登泊,是为中策;若纵之深入,残害地方,首当坐罪。(卷一上《海防》)

  关于训练。不仅强调要加强训练,而且强调要练而能战,有军不练与无军同,练而不战与不练同。(卷八上《官兵议》)对于训练内容,提出:练兵之法有五:一曰练胆,二曰练艺,三曰练阵,四曰练地,五曰练时令。(卷一上《练兵》)重视将帅训练,为今之计,练将第一,练兵次之。(卷一上《御将》)并主张从选兵、练兵到领战要让同一将领担任,以便兵将相识。

  关于选兵。认为兵贵精不贵多。要选那些膂力强壮,肉实筋粗,目有精神,貌类朴实,身体便捷,手足舒长的人为兵。主张就地选兵,用土著之兵,提出以一方之食,养一方之兵,支一方之患。(卷八上《水兵议》)

  关于守城。作者认为守城的关键是要守城外,反对关门死守。指出:守城之法,当辨内外。善守者,守于外;不善守者,守于内。填门守堞,皆守于内,守之最下者耳。有识者,坚壁清野,贼深入吾地,进不得攻,退无所操,饥则困而击之,逸则挠而疲之,去则伏而袭之,阵则奇而冲之,开门延敌而敌不敢犯,此守之上焉者也。(卷八上《守城论》)

  关于民本思想。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了民众在抗倭中的作用,提出了利民、爱民的主张,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卷八下《论东南积储》)凡可以利民者,无所不用其极。民心爱戴,虽从贼者皆归化而捍贼。否则,寇未至而民先困,寇将至而民益扰,良民且怀叛乱之思矣。因此,作者向封建官吏提出要爱民如子(卷一上《重守令》)。尽管在封建社会不可能真正做到,但这种民本思想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关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作者认为情况是变化的,任何战法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产生出来的,有只能用于一时的,也有长期管用的,要区别对待,法有宜于昔而不宜于今者,有宜于暂而不宜于久者,有宜于久不可易者。(卷一下《海防论》)

  该书作者还对明朝的时弊进行了激烈地抨击,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如他指出明廷军政不肃,其表现有六:一曰不择将领,二曰不慎选募,三曰不谙训练,四曰不明赏罚,五曰不惜财用,六曰不核图籍。(卷八下《复当道问兵务札子》)并针对这六种表现建议明廷整肃军政。

  《江南经略》专为当时抗倭而言,故多一时权宜之计。然而,所列江河湖海之险要,道路之冲僻,多经作者亲自实地调查,凡水陆道路,躬亲阅历,多方考证,一一著明,而于所当设险之处,又为图,为说,罔敢阙略,庶后之经略者可考而知焉。(《江南经略凡例》)若曾尝乘海舠,凌惊涛,览形胜。(卷一下《海防论》)尤其是有些地方向无图志,是作者第一次绘制,如太湖图古所未有,乃操小艇,历五湖,越半载始有所得,凡港渎通塞之迹,古今异同之名,何者为水利之所关,何者为兵防之所要,悉详识之,而绘为二图。绘全湖之图者,昭形胜也。绘沿湖之图者,详区划也。庶司兵者得有所据以便规画矣。(卷一下《湖防论》)因此,该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军事地理学价值。

  《江南经略》初刻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据隆庆本重刻,清康熙年间郑若曾子孙郑起泓、郑定远又行刻印,乾隆时收入《四库全书》。这四种版本现均存世。

  第五节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撰。顾祖禹(1631-1692),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因生于常熟,故自署常熟人。后迁居无锡城东之宛溪,所以学者又称宛溪先生。他是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少承家学,熟谙经史。清军入关以后,随父躬耕于虞山之野,隐居不仕。他报着反清复明的愿望,在其先辈研究边防和军事地理的基础上,阅览群书,尤其是正史和方志,考证史事;跋山涉水,实地考察,从二十九岁(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起,直到临终止,历三十余年撰成《读史方舆纪要》这部军事地理巨著。顾祖禹撰写这部军事地理著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垂之后世,俾览者有所考镜(《原叙》二)。其主要特点是:(1)史、地结合。他在《凡例》中解释书名时说:是书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质之以方舆。史其方舆之向导乎,方舆其史之图籍乎,苟无当于史,史之所载不尽合于方舆者,不敢滥登也。故曰《读史方舆纪要》。意思是,这部著作是以古今地理记述历史,而又以古今历史说明地理。历史是理解地理的向导,地理是解释历史的图籍。假如与历史不相符合,或史书虽载,但与地理不尽相符,却不敢随意写进书里。本书将历史和地理紧密结合,所以叫《读史方舆纪要》。(2)着眼于军事,尤其是着重于明代国防。魏禧《读史方舆纪要·叙》称:其书言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所可见;而景物游览之胜不录焉。全书核心是阐述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价值。以一代之方舆,发四千余年之形势,治乱兴亡,于此判焉。(《凡例》)(3)参阅广博,考证详审。熊开元在为本书写的序言中说:宛溪坐筹一室,出入二十一史,纵横千八百国,凡形势之险厄,道里之近遥,山水之源委,称名之舛错,正其讹,核其实,芟其蔓,振其纲。(4)体例完备。全书按一定的指导思想按排内容,有逻辑秩序。《凡例》中说,是书首以列代州域形势,先考镜也。次之以北直,尊王畿也。次以山东、山西,为京室之夹辅也。次以河南、陕西,重形胜也。次之以四川、湖广,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东南财赋所聚也。

  次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自北而南,声教所为远暨也。又次以川渎异同,昭九州之脉络也。终之以分野,庶几俯察仰观之义与?《读史方舆纪要》130卷,其中,历代州域形势凡九卷,南北直隶十三省凡一百十四卷,山川源委凡六卷,天文分野一卷。(魏禧《读史方舆纪要·叙》)另外,末附《舆图要览》4卷。全书共134卷,约280万字,舆图36幅,沿革表35份。历代州域形势部分,主要是考证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势及其与用兵得失和兴亡成败的关系。方舆部分,以明代疆域和当时的行政区划为依据,记述各省的府、州、县区划和形势沿革、各地历代发生的重要战争及兵家有关论述。川渎部分,记山川源委,江河形势,漕河海运等。分野部分,记天文星野,以与地理相匹配,以备方舆之缺(《分野序》)。

  舆图要览部分,由文字说明、图和表二部分组成。文字说明,总论天下大势,分论各省形势,记述州县及卫所数量、户口物产、兵员粮饷等情况;图,有舆地总图、京省舆图、九边总图、河海图、沙漠图等地图;表,主要记府、州、县设置沿革、道里、山川险要、关城、卫所设置等。各部分的主要篇目如下:历代州域形势(卷一至卷九):唐虞三代、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十六国附)、南北朝、隋、唐上、唐下、五代(九国附)、宋上(辽夏附)、宋下(辽金元附)、明。直隶等省方舆(卷十至卷一百二十三):

  直隶:封域、山川险要、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永平府、保安州、延庆府、万全行都司(开平、大宁二卫及诸卫附)。江南:封域、山川险要、应天府、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卢州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州。

  山东:封域、山川险要、济南府、兖州府上、兖州府下、东昌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辽东行都司、朝鲜等附。

  山西:封域、山川险要、太原府、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泽州、沁州、辽州、大同府、蒙古等地附。

  河南:封域、山川险要、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归德府、汝宁府、南阳府、汝州。

  陕西:封域、山川险要、西安府上、西安府下、凤翔府、汉中府、延安府、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河洮岷三卫、榆林镇、宁夏镇、甘隶行都司(羁縻卫附)、哈密等地附。

  四川:封域、山川险要、成都府、保宁府、顺庆府、夔州府、重庆府、遵义府、叙州府、潼川州、眉州、邛州、嘉定州、沪州、雅州、龙安府、马湖府(镇雄等各羁縻府司卫所附)、建昌行都司(番戎附)。

  湖广:封域、山川险要、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施州等羁縻卫司附)

  江西:封域、山川险要、南昌府、瑞州府、南康府、九江府、饶州府、广信府、建昌府、抚州府、吉安府、临江府、袁州府、赣州府、南安府。

  浙江:封域、山川险要、杭州府、严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处州府、温州府。

  福建:封域、山川险要、福州府、兴化府、福宁州、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邵武府、泉州府、漳州府。

  广东:封域、山川险要、广州府、肇庆府、罗定州、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

  广西:封域、山川险要、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浔州府、柳州府、庆远府、南宁府、太平府、思恩军民府、镇安府、思明府、田州(泗城等羁縻州县及长官司附)、安南等国附。

  云南:封域、山川险要、云南府、曲靖军民府、寻甸府、临安府、澄州府、广西府、广南府、元江军民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武定府、景东府、镇沅府、大理府、鹤庆军民府、丽江军民府、永宁府、北胜府(澜沧卫附)、永昌军民府、蒙化府、顺宁府、云州、车里等各羁縻土司附。

  贵州:封域、山川险要、贵阳军民府、安顺军民府、都匀府、平越军民府、黎平府(各卫所附)、思南府、思州府、镇远府、铜仁府、石阡府(各卫附)、龙里军民等卫。

  川渎(卷一百二十四至卷一百二十九):禹贡山川、大河上、大河下、淮水、汉水、大江、盘江、漕河、海道。

  分野(卷一百三十)。

  舆图要览:

  卷一:舆地总图、京师、江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

  卷二: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卷三:九边总图、辽东、蓟州(内三关附)、宣府、大同、榆林、宁夏、庄宁、山丹、洮河、松潘、建昌、麻阳图、虔镇图。

  卷四:黄河图说、海运图说、漕运图说、朝鲜图说、安南图说、海夷图说、沙漠图说。

  《读史方舆纪要》作为一部军事地理著作,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军事地理学思想。首先强调地理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且孙子有言:不出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利之妙,亦莫如孙子。(《总叙》二)认为地利是行军之本,只有懂得地利才能动无不胜(《总叙》三)他还进一步阐明了从皇帝、朝臣到监官、县令,甚至老百姓都应懂得地理知识。指出,皇帝对内要统管各个小诸侯国,对外面临处理与四方民族的关系,只有了解各地的地理情况,才能选拔有能力的人,并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地方。宰相辅助皇帝治理国家,只有了解边防的地理情况,才能懂得军队在哪里驻守,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各司府官员为皇帝管理财物,只有了解地理,才能知道哪里征收多少赋税,哪里可屯蓄军资。监官、县令受皇帝委托,治理地方,只有了解地理,才能知道管辖地区的域池交通,山川湖泽及其给农业带来的利害。就是四方百姓,为国家服役,常年在外奔走,也应知道水陆交通的情况。尤其强调战时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以历史上的正反事例来论证: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谋。先知井陉之堰,而后可以决胜赵之计。不然,曹瞒之智犹惕息于阳平,武侯之明尚迟回于子午。(《总叙》三)

  其次,提出要知地利于平日,战时用向导作补充。指出: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迷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其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总叙》三)因为行军的方向、攻击的目标、奇正的运用,都要根据地形条件进行权衡,这些只有大将才能掌握,不可能去问向导。大的方面事先要胸有成竹,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总叙》三)

  第三,提出形胜未可全恃、设险以得人为本的思想。他以函关、剑阁为例。来说明形胜未可全恃的道理: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总叙》二)认为设险得地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指挥员和过硬的部队去防守,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塿之邱(注:小土包),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第四,强调利用地理条件要知变。他指出,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所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者乎!(《总叙》二)地形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利用地形的方法却要随时不断地变化。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

  阴阳无常位,寒署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总叙》二)

  以上这些思想闪耀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在边备设防方面,还提出了重点设防、积极防御的思想等。

  《读史方舆纪要》既是一部军事地理名著,又是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它在军事学术史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成书之后便受到兵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魏禧称此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也。祖禹贯穿诸史,出以己所独见,其深思远识有在于言语文字之外。(《魏叙》)吴兴祚则评论说:本书昭时代则稽历史之言,备文学则集百家之说,详建设则志邑里之新旧,辨星土则列山川之源流,至于明形势以示控制之机宜,纪盛衰以表政事之得失,其词简,其事核,其文著,其旨长,藏之约而用之博,鉴远洞微,忧深虑广,诚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也。(《吴叙》)当然,这部军事地理名著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比如对农民起义的诬蔑,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对明代疆域概括失当等。

  《读史方舆纪要》撰成后,藏之家塾,以俟来者。(《总序》三)始以稿本传世。其稿本一直流传到今天,现藏上海图书馆。由于作者是为反清复明而著书的,所以书中的语气都是以明人的口气。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尤氏刊印,清光绪庚子(1900年)广雅书局重刊。此外,还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新华三味书室节选历代州域形势刊本、清刊节选二卷本等。这些清刊本改变了稿本中的明人口气及对清不敬的内容。民国以后,又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排印本行世。

  第六节灰画集

  《灰画集》是辑录体军事地理著作。取王五公山人诗句灰画何年计得成之语,以明本书为灰画山川形势之作,故名为《灰画集》。

  《灰画集》由李培编辑。李培,字益谿,清初直隶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他酷爱地理,日夜玩索其说,写画其图,各省以及江防九边,俱集成卷,废寝忘食,不忍释手。(《灰画集序》)毕生致力于军事地理研究,以考今昔兴亡得失。(《灰画集序》)他对《读史方舆纪要》等军事地理著作进行了深入地钻研,《聚米集散稿》、《五公皇舆志略》、《焚余集》、《方舆纪要》、《吴子兵镜》、《天涯不问》等书,未尝顷刻离案头间。康熙癸巳(1713年)甲午(1714年)间,他就职于忻州祝振南署中,朝夕与张文升促膝讲地理,指画今古开创守成,行师奇正形势,积累了大量资料。雍正四年(1726年)他自城归乡教书,开始整理平生研究成果,昼夜辑所阅诸地理,先边腹总论,次京省利弊,九边要说。(《灰画集序》)经过两年多时间,于雍正六年(1728年)纂成《灰画集》一书。他认为,培自幼习地理之功,尽录于此矣。(《灰画集序》)

  《灰画集》既是一部辑录体兵书,又兼有专科军事类书的性质。它采集资料比较广泛,所采著作有三十多种,其中录用内容较多的有《读史方舆纪要》、《文武库》、《焚余集》、《居诸编》、《秦边纪略》等书。它将采集的资料条分缕析,分类编排,先总后分,以地区立类,颇具特色。但它又与一般的辑录体兵书或军事类书不同,编者不仅辑进了自己的著作,而且对所辑资料,不足之处予以补充,错误之处予以辩证,还对全书进行了注释。编者自己的著作有《辽东明志录》、《山西大同边说》、《书〈北直历代善政录〉后》。补充和辩证之处见下文卷目。

  《灰画集》是一部从历史地理角度研究经国用兵方略的兵书,内容包括山川形势、驻防兵额、风俗民情、屯田水利、财经物产、水陆交通、古迹胜景、各地重要历史人物等,但核心是围绕地理讨论兵略,对天下大势和各省形势历陈诸家之说。但是缺少西藏、新疆等省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全书卷目如下:

  第一卷边腹总论:四序文(焚余集、方舆纪要、皇舆志略、舆地全览);贾长沙治安策流涕二;陈龙川中兴论;元郝经献议,附恕谷大兄一说;王五公论地势守战;王宗沐论燕海漕;张弘范论;陈同甫论大略;聚米集;江防图论;海防图论;放开双眼;五公山人兵民经略图说;居诸编论大明;天涯不问;吴子兵镜论烽燧传烽歌;戚继光传烽炮台下水池法(内有培一说)。

  第二卷边腹总论:方舆纪要凡例(下俱纪要);虞十二州;禹贡九州;商九有;周职方九州;春秋十四国、子男国,附见异裔国;战国东西周;战国七雄;秦兼天下;秦四十郡;楚项羽分王诸侯;汉一天下;汉封建;汉景帝七国之变;汉十三部;汉末群雄割据;汉世祖中兴、东汉郡国;曹魏取中原、曹魏州镇;孙吴取江南、孙吴州镇;汉先主保巴蜀、后汉州镇;晋并天下、晋十九州;晋南渡重镇、晋十六国。

  第三卷边腹总论:刘宋代晋、宋州镇(以下俱方舆纪要);齐州镇;梁州镇、梁侯景之变;陈州镇;北魏州镇、北魏六镇之变;北齐州镇、北周州镇;隋并天下、隋所有郡国、隋末群雄割据;唐平天下;唐十道;唐十五道、二十四都督、六都护,附见唐十节度使、唐安史之变;朱梁所有州,后唐灭梁、后唐所有州,晋灭唐、晋所有州,汉所有州,周所有州、周季七国;宋平天下、宋十五路、宋东西重镇、西夏附见;宋二十三路、宋增建州军、宋靖康之变、宋高宗南渡、南宋十六路;宋亡、金蒙古南侵、蒙古亡宋;辽所有州域、金所有州域、元所有州域、元末群雄割据。

  第四卷北直: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居诸编皇舆志略序;方舆胜略言水田;文武库言开屯;文武库北直全说;居诸编北直全说;聚米集;九边全图说,永平、蓟州、宣府;北直志、万季野经济说九边,言北直边未入,予松林不可听商贾砍伐说;本朝辛丑夏季爵秩全览言北直;王昆绳舆图指掌论北京;予书北直历代善政录后。

  第五卷南直: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南直全说;居诸编南直全说(内入培雨花台及道书洞、天福地辨);辛丑爵秩全览言南直;王昆绳舆图指掌南京。

  第六卷盛京:焚余集序;居诸编言辽东;九边全图说辽东;方舆纪要;万季野经济九边辽东;本朝爵秩全览言盛京;培辽东明志录。山西: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山西全说;居诸编山西全说;九边全图说山西大同(末补入培查考言丰州、胜州、山河关塞等形胜);万季野经济说九边大同;爵秩全览言山西;王昆绳舆图指掌论山西;培山西大同边说。

  第七卷山东: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山东全说;居诸编山东全说;聚米集;山东志(培新录)。

  第八卷陕西: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陕西全说;居诸编陕西全说(巩昌培补入);聚米集;陕西志(培新录,内有培辨);九边全图说河套、延绥(即榆林)、宁夏、固原、临洮、甘肃;万季野经济说九边言陕西诸边。

  第九卷河南: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方舆胜略序;文武库河南全说;居诸编河南全说。

  第十卷四川: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四川全说;居诸编四川全说。

  第十一卷浙江: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浙江全说;居诸编浙江全说(内有培辨)。

  第十二卷湖广: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湖广全说;居诸编湖广全说(内有培辨)。

  第十三卷江西: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江西全说,内有缺略,予以一统志补之,予复有所说;居诸编江西全说,内有缺略,予以一统志补之,予复有所说,且五公原文稍删之。

  第十四卷福建: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方舆胜略序;文武库福建全说;居诸编福建全说;爵秩全览言福建;王昆绳舆图指掌论福建。

  第十五卷广东: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广东全说;居诸编广东全说(内有培辨);爵秩全览言广东;王昆绳舆图指掌论广东。

  第十六卷广西: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广西全说;居诸编广西全说;爵秩全览言广西;王昆绳舆图指掌论广西。

  第十七卷云南: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云南全说;居诸编云南全说;聚米集;爵秩全览言云南;王昆绳舆图指掌论云南。

  第十八卷贵州:焚余集序;文武库序;舆地全览序;皇舆志略序;文武库贵州全说;居诸编贵州全说。

  第十九卷秦边纪略:全秦边卫序(内入耐安氏说);蛟湖赵公识(内入培一说);河州;西宁卫;庄浪卫;凉州卫;甘州卫;肃州卫;靖远卫;宁夏卫;延绥卫;西宁边堡;庄浪南边;凉南边堡;甘州南边;肃州南边;肃州北边。

  第二十卷秦边纪略:甘州北边;凉州北边;庄浪北边;靖鲁边堡;宁夏边堡;延绥边堡;近疆自西宁东南接河州起折西北接庄浪界止;自庄浪西南接西宁起折南折西凉州界止;自凉州东南接庄浪起西接甘州东界止;自甘州东南接凉州起甘州西南接肃州界止;自肃州东南接甘州起迤西折东甘州西北界止(附嘉峪哈密路程);自甘州西接肃州起东北接凉州界止;自凉州西接甘凉起东接宁夏界止;自宁夏西接凉州起东接河套界止;自宁夏东北起榆林东北止皆河套(以上俱系近疆);外疆;近疆西彝传;河套部落;附蒙古四十八部落考略;嘎尔旦列传。

  《灰画集》虽然是一部军事地理著作,又多录自他书,但是由于它溶铸了李培一生的研究成果,在选材、立论方面都有可取之处。其主要论点有:(1)方舆是经国用兵之本。认为征战、攻守、兴废、成败、利钝、得失,并耕屯、盐铁、经国、阜民诸大政,无一不本之于方舆。(2)形势与德政相依附,缺一不可。指出:形势犹身,德犹气也。无身则气何附,气尽而身立亡。是以无德者虽险不守,有德者乘势而王,两俱要也。(卷一《边腹总论》)(3)天下大势犹人身,肩背手足要相承而奉元首,以听命于心。(卷一《边腹总论》)认为京师是元首,玉门、辽阳、上谷、云朔是肩背,河渠是咽喉,伊洛、湘汉、江淮之间是腹心,齐鲁秦晋是左右手,闽蜀是两腋,交广滇粤是足。要使肩背厚实,咽喉畅通,腹心坚实,左右手、腋强硬,各部分相互配合,共卫京师,听命于朝廷。这样便能形成坚强的全国防卫体型。(4)边外防边,河外防河。李培在《山西大同边说》中说:边外防边,河外防河,真大略也。乃万古永安之长策也。还具体提出:为今日计者,莫若急收河套(注:宁夏东北至榆林北),远逐于外,复丰(注:内蒙呼和浩特东北)、胜(注:内蒙托克托)、三受降城(注:内蒙包头市西、托克托南和杭锦后旗),设险而为塞,直出据阴山,以扼其吭,再东复开平(注:内蒙正蓝旗东)、兴和(注:河北宣化)、大宁三卫,西复敦煌、玉门、阳关,以通西域诸国。(5)兴修水利,以富京师;植树造林,以制敌骑。李培认为,水利兴而京师可富矣。沟洫成,多植树木,制敌精骑,而中国胜外之长技得矣。(第四卷《培书〈北直历代善政录〉后》)书中还提出建设绿色长城的建议,九边塞宜多植树木,连绵厚积,万里不断,久之成林,可以为万里长城。(第四卷《万季野经济说九边》)

  因此号召防边将士,岁植松木。(第四卷《万季野经济说九边注》)这一主张不仅对军事,而且对经济、气候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6)据守关隘,万无一失。认为倒马、紫荆、居庸、古北口、山海关等为天下雄关、必守要地,万万不可失守,山海一失,全辽非吾有矣。且北京之背薄,酋虏之患迫,使天寿与异域为邻,地险全失矣。(第四卷《九边全图说》)还指出偏头、雁门、宁武三关不但是山西的重镇,而且直接关系到畿辅的安危。

  《灰画集》对顾祖禹至李培期间军事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保留了一些他书少载的资料,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在军事地理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本书也有明显的缺陷,作为军事地理著作,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地图。

  本书成书于雍正六年(1728年),但未见有清刻本行世,现在所见到的只有辛亥***以后的铅印线装本和平装本。

  第七节海国图志

  清魏源撰。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予浙东抗英战役。他是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生著述甚丰,鸦片战争前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等,鸦片战争后主要有《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此外,还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海国图志》是在《四州志》的基础上几经增补编辑而成的。《四州志》是根据英人慕瑞()著的《地理大全》Murray编译的,文字经过林则徐修饰,主要概述世界各国史地政治情况,全书约八、九万字。林则徐被革职后,将此书和有关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嘱其编撰《海国图志》。魏源遂以《四州志》为基础,广泛搜集中外有关著述,增补整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二月撰成《海国图志》五十卷,共计五十七万字,较《四州志》内容增加了五倍多,另有地图二十三幅,洋炮图式八页。五十卷本刊行后,国内争相传诵。魏源复加增补,扩为六十卷,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刊于扬州。这次刊行增入西南洋、希腊等四国,五印度沿革总考,欧洲总沿革,北洋普鲁社国、琏国(即丹麦)以及外大西洋墨利亚(美利加)洲,及南洋西洋各国教门表,中国西洋历法异同表,中国西洋纪年通表等。西洋技艺部分,五十卷本只有附录一卷,六十卷本增为八卷,其内容原来只介绍洋炮,六十卷本增加火轮船、地雷、水雷、望远镜等器艺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此后,继续加以补充,并且亲到澳门、香港等地游览采访,终于竭十年之力,编成《海国图志》一百卷,于咸丰二年(1852年)刊于高邮。百卷本全书约八十八万字,各种地图七十五幅,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七十五页,还增补了地球天文合论、国地总论等九卷,各卷并增添了很多新见资料。地志部分扩充到六十六卷,西洋技艺增为十二卷。百卷本卷目如下:

  卷一:筹海篇:议守上、下。

  卷二:筹海篇:议战、议款。

  卷三:海国沿革各图、地球正背面图、亚细亚洲各图。

  卷四:利未亚洲各图、欧罗巴洲各图、亚墨利加洲各图。

  卷五:东南洋海岸诸国、越南。

  卷六:越南分国沿革。

  卷七:暹罗。

  卷八:暹罗本国沿革。

  卷九:暹罗属国今为英夷新嘉坡沿革。

  卷十:缅甸。

  卷十一:东南洋海岛诸国、吕宋、吕宋所属岛。

  卷十二:荷兰属岛、大岛、英荷布路三夷分属地间等岛。

  卷十三:英荷二夷所属葛留巴岛。

  卷十四:附葛留巴所属岛。

  卷十五:英荷二夷所属亚齐及三佛齐岛。

  卷十六:英夷所属新阿兰岛。

  卷十七:日本岛。

  卷十八:东南洋诸岛形势。

  卷十九至卷二十:西南洋各国、五印度总述上下。

  卷二十一:中东印度分述。

  卷二十二:北南印度分述。

  卷二十三:西印度巴社国。

  卷二十四:西印度阿丹国。

  卷二十五:各国回教总考。

  卷二十六:西印度如德亚国。

  卷二十七:天主教考。

  卷二十八:南土鲁机回国。

  卷二十九:五印度沿革总考、附恒河考。

  卷三十:中印度沿革、东印度沿革、南印度沿革、西印度沿革、北印度沿革。

  卷三十一:北印度西北邻部附录。

  卷三十二:北印度以外疆域考。

  卷三十三:利未亚洲总说、东利未加阨日多国、未利未加阿迈司尼国。

  卷三十四:东利未加分隶他国兼摄者八国、北利未加分隶他国兼摄者四国、南利未加分隶西洋各国兼摄者五国土酋自主者四国。

  卷三十五:西利未加二十四国。

  卷三十六:中利未加二十五国。

  卷三十七:欧罗巴洲总沿革。

  卷三十八:布路亚国。

  卷二十九:大吕宋国。

  卷四十:荷兰及弥尔尼壬国。

  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二:佛兰西上下。

  卷四十三:意大里国。

  卷四十四至四十五:耶马尼国上下、附分国二十五部。

  卷四十六:欧塞特里阿国、附寒牙里九部、波兰国。

  卷四十七:瑞士国。

  卷四十八:北土鲁机国。

  卷四十九:希腊国。

  卷五十:英吉利兰墩国都五十三部、附英吉利斯葛兰岛三十部、英吉利爱伦岛三十部。

  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三:英吉利国广述上、中、下。

  卷五十四:俄罗斯国东五部、俄罗斯国西八部。

  卷五十五:大俄罗斯十八部、小俄罗斯三部、南俄罗斯五部、加匽俄罗斯四部、俄罗斯南新藩五部、俄罗斯东新藩四部、西悉毕厘阿二部、东悉毕厘阿二部。

  卷五十六:俄罗斯沿革。

  卷五十七:普鲁社国。

  卷五十八:琏国、大尼国、瑞丁国、那威国。

  卷五十九至卷六十一:外大西洋亚墨利加洲、弥利坚国总记上、中、下。

  卷六十二:弥利坚东路二十部。

  卷六十三:弥利坚西路十一部。

  卷六十四:北墨利加洲墨西科国、附西南四国西方三国及西北诸蛮。

  卷六十五:北墨利加洲内英俄各国属地。

  卷六十六:德沙国、危地马拉国。

  卷六十七:南墨利加洲智国、金加西腊国。

  卷六十八:巴拉大河国、伯西尔国。

  卷六十九:智利国、各国兼摄地在南墨利加洲内者。

  卷七十:南墨利加诸岛、西海诸岛、南极未开新地附录。

  卷七十一:南西洋各国教门表。

  卷七十二:中西历法同异表。

  卷七十三:中西纪年通表。

  卷七十四至卷七十六:国地总论上、中、下。

  卷七十七至卷八十:筹海总论一、二、三、四。

  卷八十一至卷八十三:夷情备采一、二、三。

  卷八十四:仿造战船议。

  卷八十五:火轮船图记。

  卷八十六:铸炮铁模图记。

  卷八十七:仿铸洋炮议、炸弹飞炮说、炮车炮图说。

  卷八十八至卷八十九:西洋用炮测量记上、下。

  卷九十:西洋炮台记。

  卷九十一:西洋自来火铳法。

  卷九十二至九十三:攻船水雷图记上、下。

  卷九十四:西洋技艺杂述。

  卷九十五:西洋远镜作法。

  卷九十六至卷一百:地球天文合论一、二、三、四、五。

  魏源编《海国图志》参考和征引的文献资料数量多、范围广,涉及中外古今各类著作。除《四州志》以外,还有历代史志如《汉书》、《隋书》、《元史》、《明史》等;明以来岛志书如《海岛逸志》、《岛夷志略》等;外国人著作如英国人马礼逊《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地理备考》、美国人高理文《美理哥国志略》等;并且还亲自询问英夷俘虏,将了解来的情况,写成文章辑入本书,如《英吉利小记》。百卷本先后共征引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30多种。

  《海国图志》既是一部记述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宗教、文化等情况的外国史地著作,又是一部军事地理著作,是一部海防大全。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一部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卷首)的愤时之作,介绍史地知识、科学技术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目的。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反侵略思想,从选材到内容安排,都紧紧围绕这一思想展开。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贯穿全书的最主要思想。魏源从介绍夷情入手,用师夷作手段,以制夷为目的。他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

始。(《海国图志》卷一)

  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海国图志》卷首)魏源通过鸦片战争,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劣,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制夷),必须向西方学习(师夷),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对于以洋艘洋炮为长技的侵略者,既不要惧怕,也不要轻敌,主张对英国侵略者要力持鸦片之禁,关其口,夺其气,把外流的白银,用来购洋炮洋艘,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道光洋艘征抚记》下)。

  依靠人民群众,反对外国侵略,是《海国图志》的又一重要思想。魏源通过沿海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事实,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提出了利用民众的力量打击侵略者的主张。他认为,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挑选土著之利有三:一曰服水土;二曰熟道路;三曰顾身家。并指出:广东岸上力作之人与水中渔贩之人,其技勇皆欧罗巴人所不及,若挑练此等人为兵卒可谓一等勇壮之兵。(《海国图志》卷一)他还主张裁减水师,以本地人充任,取诸沿海渔户枭徒者十之八,取诸水师旧营者十之二,尽裁并水师之虚粮冗粮,以为募养精兵之费。(《海国图志》卷二)魏源把抵抗侵略的人民群众称为义民、义兵,予以歌颂赞美;而对那些仇视、害怕和污蔑人民为汉奸的投降派的无耻澜言予以坚决驳斥:若谓闽粤民兵虽可用,而多通外夷,那么何以广东之斩夷酋、捐战船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海国图志》卷二)并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具体事例说: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以款后开网纵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海国图志》卷一)

《海国图志》还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海国图志》卷一)的海防思想。魏源之所以提出与明代郑若曾等人完全相反的海防思想,是因为,清朝所面临的敌手和明代倭寇有很大不同,他们船坚炮利,具有海上作战的优势,清军必须扬长避短,方能制服敌人。所以,魏源提出要采取类似游击战的战术,具体战法是:选择有利地形,扼守内河,坚壁清野,选练精兵,备好火攻,埋伏奇兵,诱敌深入,然后依靠兵炮地雷,水陆埋伏,狠狠打击侵略者。他认为采取这种战术,就会:如设阱以待虎,设罾以待鱼(《海国图志》卷一),必制敌于死地。

  《海国图志》的内容和思想都很丰富,研究成果也很多,这里仅挂一漏万地介绍了它军事方面的主要思想。该书出版后,对洋务派、改良维新派,以及国内当时及其后史学界对世界史地和西北地理、元史等史学研究,对中国海防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改良维新派的启迪。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在国外也引起了重大反响。英国人威妥玛曾将其日本部分译成英文,刊于《中国丛报》第19册,向西方介绍;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也对该书作了选译,供西方研究者参考。它在国外的影响,最大的是日本,他们几经辗转翻刻,传播甚为广泛。中外学者对该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清张之洞说:《海国图志》是为中国知西政之始。(《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三)日本盐谷世弘称赞《海国图志》是名为地志,其实武备大典。(《翻刻海国图志序》,《宕阴存稿》卷四)

  当然,《海国图志》也有其局限性。在编撰方面,除《筹海篇》和各部分的叙文和按语,以及《元代北方疆域考》等文字为他精心撰述外,大多是辑录他人著作汇编而成。而且汇编时其中原有的欠缺与错误,也没有作较多的纠正。在思想方面,他主张利用民力反对外国侵略,却又想借此转移斗争目标,企图使沿海销无数之械斗。中原收无数之枭匪,并称之为以毒攻毒(《海国图志》卷一)。他主张师夷,但只限于学习造船制炮和养兵练兵之法;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虽沾沾称许,但却没有改革封建统治制度的意向。尽管如此,《海国图志》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海国图志》出版后,进行了多次翻刻,有道光甲辰年(1844年)古微堂聚珍版五十卷本、道光己酉年(1849年)古微堂重刊六十卷本、咸丰二年(1852年)高邮刊百卷本(以下均为百卷本),同治六年(1867年)陈善圻重刊于郴州本、光绪二年(1879年)魏光焘平庆泾固道署重刊本、光绪六年(1880年)邵阳急当务斋新镌本等十余种版本。

  第八节洋防说略

  徐家干撰。徐家干,字稚荪,清末义宁(今江西修水)人,荆州太守。他在为本书写的《跋语》中说:予往从军苗疆,考究舆图,于江海、山川、险要稍知涯略。癸未(1883年)冬,服官来鄂,适海疆事起,复佐督帅卞公筹办江防,乃取沿海、沿江形势,详记道里,考校中西各图附载岛屿沙线,分衍为说,并次古今兵防利钝,参以管见而列于篇。上述跋语说明了撰写本书的缘起和成书时间,以及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所说海疆事起,是指法国于1883年12月挑起的中法战争。由此可知,本书是为抵御外国侵略而作。

  《洋防说略》分上、下卷,约4万字。上卷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记述沿海诸省形势、道里、岛屿、沙线等情况。其篇目有:奉天海道、直隶海道、山东海道、江苏海道、浙江海道、福建海道、广东海道、长江道里。

  上卷的特点是对于有的地方不仅记述其地理形势,而且指出其战略地位,亦间有对以往战事的记载,如《长江道里》对福山和君山的记述:福山居其南岸,在常熟县北四十里,下有港,曰福山港,可以内达常熟,其山紧临江岸,与狼山南北相值。嘉靖中倭乱,筑堡屯兵,为控御要地。君山以春申君名,历代为战守要地。山之西北麓悬出于江岸者,曰鹅鼻嘴,对岸曰刘闻沙,系靖江南境,江宽三里三分,江自西北流来,至此折而东北,曲成窄道,又得君山以为形胜,实长江第一关隘也。下卷主要内容是阐述沿海设防部署,如在《防海说》中指出:奉天之防,旅顺最要,应派重兵驻守,并于铁山、城隍两岛之间设立水炮台,与登州联络,于牛庄上游酌派数千人扼住内河,再以数千人屯驻山海关,即可内外有恃。下卷篇目有:防海说、防江说、地营图说、润土炮台说、开地隧伏炮说、陆战宜先避敌枪说。以上各篇,《防海说》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其他各篇都较短。

  《洋防说略》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下卷,尤其是集中在《防海说》中。(1)主张建立海、江、陆联合防御体系。作者认为只有海防和江防、陆防相结合,才能万无一失。敌人突破我海防,即沿江而进,我则以江防御敌。若突破江防,我便以陆防御敌,并发挥我陆战的特长,歼敌于陆地。所以,他坚决反对拘泥专守海岸的旧法,提出海军要与陆军互相战守,陆师会同舟师水陆夹击,守陆地,而以兵轮相辅(《防海说》)。(2)提出重点设防的思想。作者认为,中国沿海万有余里,城镇林立,而兵力有限,不能处处设防,只能在要害之地重点设防。地之要害,犹人有六尺之躯,护风寒者,只此数处,奉天之旅顺,直隶之天津、北塘,山东之登州,江苏之江阴、龙华镇,浙江之定海,福建之福州、台湾,广东之广州、琼州。要害之处,是宜驻军严备;其余海口边境,可以略为布置,或即责成提镇派兵守御。倘有挫失,于大局究无甚碍。(《防海说》)他不仅论述了沿海各省的防守重点,而且论述了沿海七省的防守重点,认为,论天下根本,自以直隶为重;因根本而计财赋,江苏一面自不可轻。海疆七省以直隶、江苏为重。(《防海说》)(3)发挥了魏源御外洋不如御海口,御海口不如御内河的防御思想,进一步提出御内河不如御陆地。作者通过对敌我双方长短分析,认识到,今之所谓敌者,外洋是其所长,海口亦非其所短。魏源之言,曰御外洋不如御海口,御海口不如御内河。予应为之续,曰御内河不如御陆地。故无论团练之乡民,须据陆地以为守。即官军驻重之处,或有战舰而不能必胜,有炮台而偶为所败,亦应设间示弱诱敌登陆,要于险阻而出奇以制之,乃可反败以为胜。(《防海说》)(4)提出以民卫民的防御思想。作者认为,解决官军不足的最好办法是在沿海实行团练之法,官府发给民众军械、火药,按时教练,令其家自为守,人自为战。(《防海说》)即所谓以民卫民(《防海说》)。(5)提出不与敌长比高低,而以己长制敌所短。

  作者似乎不赞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认为洋夷枪炮准捷,今师彼长,已居其后。我竟以此相角,恐仍为彼可乘。提出我以枪炮为正,而以长矛为奇。枪炮长矛正以互相为用,特不专恃枪炮以趋其所长者耳。(《防海说》)此外,还具体提出了以小制大,地营与地雷、暗坑互相为用,诱敌深入、设伏截击等战法。从以上五点可以看出,作者的防御思想比较注重从实际出发,敢于修正前人的防御思想。

  《洋防说略》成书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现存有此本,前有湘乡杜俞云秋序,后有作者自跋。

更新于:20天前

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

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0101北京图书馆0102首都图书馆0107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0141北京大学图书馆0142清华大学图书馆014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014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0145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0146北京师..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中国步兵战法三册 1913年上海求学进步社富华图书馆石印子目: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素书、心书、握机经、六韬孙子浅说一册蒋方震刘邦骥注解 民国4(1915)年铅印本(3..

七·清

七·清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七·清兵迹十二卷附校勘记一卷(清)魏禧撰校勘记(民国)刘家立撰豫章丛书(胡思敬辑) 民国4(1915)年南昌刊本(3001)兵谋一卷(清)魏禧撰 清咸丰十(1860)年刊本题左氏兵谋二卷(3001)昭代丛书(道光本..

六·明

六·明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六·明左氏略三十二卷(明)陈禹谟撰明万历吴用先彭端吾等四川刻本(0161、0701、1601、1801、2041)明天启刻本题左氏兵略(2801)明刊本(缺1-2卷)(3001)左氏兵法测要二十卷首二卷(明)华亭宋征璧(尚木..

五·宋辽金元

五·宋辽金元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五·宋辽金元1.宋行军观象书歌注一卷(宋)朱宏 诒庄楼藏元至正二十五(1365)年写本(《历代兵书目录》)武经总要前集二十二卷后集二十一卷(宋)曾公亮丁度等撰 明正统四(1439)年李进刻本附行军须知..

四·隋唐五代

四·隋唐五代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隋唐五代唐卫公兵法辑本三卷(唐)李靖撰(清)汪宗沂辑编 清光绪二十(1894)年桐庐袁昶渐西村舍刊本(3001、1701)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注:附《旧唐书·李靖传》考证李卫公问对三卷(唐)李靖..

三·三国晋南北朝

三·三国晋南北朝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三·三国晋南北朝1.魏魏武帝注孙子三卷  (周)孙武撰(魏)曹操注两江总理营务处刊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金陵汤明林聚珍书局印(1605)清光绪戊戍(1898)年成都志古堂刊本(3001)清同治十(1..

二·秦汉

二·秦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二·秦汉西汉韩信兵策平城妙策阴符经注一册(汉)张良著 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行本(3001)黄石公三略兵法占书上、中、下卷一册(汉)黄石公撰 清嘉庆年抄本(3001)注:附黄石公占风云气色要略..

一·先秦

一·先秦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先秦孙子三卷(春秋)孙武撰宋刊本(日本静嘉堂)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2201)清咸丰四(1854)年丁晏抄本一卷本清段朝端跋(0201)清光绪六(1880)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1701)清刊..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下编文体虽然与上、中编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上编是从宏观上探讨历代兵书的源流、发展、价值和影响等;中编是从微观上对不同类别的具体兵书进行较详细介..

第十五章·丛书类

第十五章·丛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五章·丛书类第一节概述将若干部兵书收集在一起,并冠以总名的一套兵书,叫做兵书丛书。它和类书不同,不是对原书进行摘抄、剪裁,按类或韵部进行编排,而是将原书原原本本地收录进来。我国丛书有的认..

第十四章·类书类

第十四章·类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四章·类书类第一节概述军事类书是按编纂方式区别出来的一种兵书类型。它是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把古代军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的一种兵书。就其收录资料广泛来说,它和综合性兵书是相同的。我国类书..

第十三章·综合类

第十三章·综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三章·综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综合类兵书,是指内容包括军事领域多个门类知识的兵书。这类兵书,由于涉及到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知识内容,分到哪一类都不合适,所以不能按内容属性来区分,只能按形式特征进行..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二章·名将传类第一节概述名将传是记述历代著名将帅军事生涯的兵书。中国历代名将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业绩辉煌。他们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许多流芳千古的战法,为撰写将帅传记提供..

第十章·兵器类

第十章·兵器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章兵器类第一节概述古代兵器包括冷兵器和火器、火药及攻守器械。记述冷、热兵器和攻守器械的种类、性能、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兵书即为兵器类兵书。西汉任宏《兵书略》首创兵技巧类目,收录兵器类兵书,共十..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九章乡兵团练类第一节概述乡兵团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完全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组织,大都有当地的地主分子所掌握,所以也可以说是地主武装组织。乡兵自北魏末年地方豪强建立以来,隋、唐、五代均有设置..

第八章·兵制类

第八章·兵制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八章兵制类第一节概述兵制,古代又称兵志,《辽史》称兵卫志,就是古代的军事制度。自有军队,即当有组织军队的制度。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兵制的零星记载,如王作三自等。周代对兵制有了系统的记载。任..

第七章·城守类

第七章·城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七章城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城守,就是城邑防御。现存最早的城守方面的文献是《墨子》之《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

第五章·兵略类

第五章·兵略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略类第一节概述兵略者,用兵之方略也。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名将辈出,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是一笔珍贵的军事遗产。为继承这一遗产,汇集历代战争实例,借鉴古代用兵谋略而写..

第四章·阵法类

第四章·阵法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阵法类第一节概述阵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兵略纂闻》)。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但上古荒邈,阵法不传。春秋时代,史书偶有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有郑为鱼丽之阵,《..

第三章·兵法类·下

第三章·兵法类·下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法类·下第一节兵垒《兵垒》尹宾商撰。尹宾商,字毫翕,一说字亦庚、夷耕,号白毫子,故《兵垒》又称《白毫子兵垒》。宾商正史无传,《湖北通志》、《汉川县志》有零星记载。方以南序称吾楚明儒..

第二章·兵法类·中

第二章·兵法类·中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法类中第一节行军须知《行军须知》,作者不详。明刻《武经总要》附刻本只题豫章新斋李鼎长卿订。本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杨士奇所著《文渊阁书目》始见著录,继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

第一章·兵法类·上

第一章·兵法类·上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中编分论第一章兵法类上第一节概述古代称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为兵法。它包括战略战术和建军理论等,如兵法之教(《战国策》),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

第六章·训练类

第六章·训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六章·训练类第一节概述训练是军队平时提高战斗力的途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训练。许多兵书都反复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如《吴子》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司马法》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等等。兵书中关..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第一节历代对兵书的整理对兵书的整理始于西汉,盛于西汉。据史书记载,西汉政府对兵书进行过三次整理。第一次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乱,天..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第一节兵书的发展中国兵书成熟很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就产生了高度成熟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术上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后人的推崇..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第一节兵书是一座宝藏兵书不但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而且内容极其丰富。上文所述种类,是从图书分类的角度、就兵书整体而划分的种类,远远不能概括每部兵书所记述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第一节兵书有哪些种类随着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兵书的内容不断丰富,种类也不断增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兵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分,有兵法、兵略、训练、阵法..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上编总论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第一节兵书释义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兵书也是这样。兵书是军事图书的一种,军事图书又是一般图书的一个类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