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丛书类
第十五章·丛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
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五章·丛书类
第一节概述
将若干部兵书收集在一起,并冠以总名的一套兵书,叫做兵书丛书。它和类书不同,不是对原书进行摘抄、剪裁,按类或韵部进行编排,而是将原书原原本本地收录进来。
我国丛书有的认为始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但早在宋初即有《兵法七书》流行,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184年)编修的《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即载有《兵法七书》。所谓《兵法七书》就是收录七部兵书的军事丛书。它具体收录那七部兵书,《太平御览》未予说明,据推测,很可能是《武经七书》的前身。
《武经七书》是现存最早的军事丛书,它校定颁行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比《儒学警语》要早一百二十多年。
明清时期,兵书丛书有了较大发展。无论是丛书的数量,还是一部丛书收录的子书数量都有很大增加。这个时期数量最多的丛书是以《武经七书》为底本产生的训解、阐释之作,如《武经七书直解》、《武经七书开宗》、《武经七书汇解》等。
部头较大,收书较多的是《韬略世法》、《武书大全》等,前者收录十九种兵书,后者收录十八种兵书。
兵书丛书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综合性的,如《帷幄全书》,所收子书包括兵法、城守、兵器、训练、军事地理、边防、医药、阴阳占卜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专题性的,如《武经七书》专收兵法之书,《耕余剩技》专收兵器之书,等等。
第二节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这七部兵书已分别介绍,这里只介绍作为丛书的《武经七书》的整体情况。
《武经七书》这部兵书丛书是封建社会根据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的需要逐渐形成的。早在南北朝时《孙子》就被称为兵经(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宋初也曾出现过七书之称(七书指哪七部书不详,见《太平御览》),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初二,公历24日),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武经七书》中七书的次序,是北宋国子司业朱服组织校定七书时确定的。他校定的顺序是:《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现存最早的朱服校定的《影宋抄本武经七书》就是按这个顺序排列的。到了南宋,这个顺序开始被打乱。宋孝宗时刊本七书的顺序变成了《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见清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六)。现存最早的宋刊本《武经七书》,即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的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刊本,又把《六韬》提到了《孙子》之前,其排列顺序是:《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到了明代,刘寅著《武经直解》时,又恢复了朱服校定的次序,仍以孙、吴居首,《六韬》居尾。后来,虽又出现许多不同的排列次序,但是《孙子》、《吴子》居《武经七书》之首基本上再没有改变,只是后边的几部书互相移位罢了。
关于《武经七书》的注释。七书颁定之前,各书已都有注释,注释最早、注家最多的首推《孙子》。但七书颁行时,只有《孙子》录有曹操注,其它六种书都未用注。而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宋刊本连曹注也去掉了,只剩下了七书的原文。把《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始于宋代的施子美《七书讲义》。此书既有自己的见解,又广引史传作论证,内容丰富,说服力较强。继施子美之后,注解《武经七书》最突出的是明代刘寅。他所著《武经七书直解》,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字解与意解相结合,间以史实相参证,是《武经七书》注解中的佳本。明清学者游士,为应武闱答策之需,注解《武经七书》蔚然成风,出现许多开宗、辑注、汇解、全解之类的注释书,如明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李清《武经七书集注》、陈元素《武经七书评注》、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等。但这些注释书都在刘寅直解以下,往往辑录诸家旧说,以汇辑前人注解为主,间有自己的评注,少有创见。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第一部兵书丛书,是宋代官方校刊颁定的军事教科书。它的颁定,确立了兵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不但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素负盛名。
《武经七书》的版本流传经受了坎坷的经历。从史书和书目记载看,《武经七书》是有北宋刊本的。元丰三年就雕叛印行过。清代《皕宋楼藏书志》还载有北宋刊本,可惜今不可见。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刊本,原书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国内通行的是这个版本的影印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抄本是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的影宋抄本《武经七书》二十五卷(缩微胶卷,原书藏台湾省),著录为宋朱服等校定,张蓉镜等跋。此外还有宋刻元明递修本、明初刻本、明嘉靖二十一年陕蕃刻本、明国子监刻本等。注释本《武经七书直解》曾在明代盛行一时,现在尚能见到的有明成化二十二年赵英刊本、明万历九年莫与斋刊本、明崇祯十年翁洪业刊本、明刊本等。然而到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竟未收录全书,只收《三略直解》一种。其他六种及至民国才得以从丁氏八千卷楼旧藏中发现出来,影印、排印行世。明清以来各种注释本相继刻印,流传至今的也较多,如明万历乙未年筹胜堂刻周国雍注本、明天启四年李逢申刻李清集注本、明天启元年茅震东刻王守仁评注本、明万历三十二年陈汝忠弘锡堂刻何守法音注本、明末东壁斋刻李贽参同本、明万历十六年刻赵光裕标题正义本、明末金陵唐锦池刻标题正义本、明末金闾十乘楼刻陈玖学注释本、明王立贤刻黄榜重编考注本、明末刻谢弘仪辑注本、明崇祯九年经世堂刻沈应明辑注本、明崇祯十年吴氏富酉堂刻黄华旸类注本、明龚绍山刻陈元素辑注本、明崇祯刻孙履恒裒谷子商骘本、明崇祯刻沈际飞合笺本、明崇祯九年刻黄献臣开宗本、明崇祯五聚堂刻开宗本、清康熙沈定远订正开宗本、清康熙四十八年宝旭斋刻鲁经会解本、清刊(清康熙三十九年刊、四十四年三畏堂光启堂合刊、康熙年间怀山园刊、光绪二年古经阁刊、辉发索绰氏岭南校刊)朱墉汇解本、日本宽文辛丑年(清顺治十八年)日本嵩山堂刻张居正辑注本、清康熙赐书堂刻丁洪章全解本等。
第三节施氏七书讲义
《施氏七书讲义》,亦称《武经全书讲解》,是注释《武经七书》的兵书。宋施子美注。施子美,《宋史》无传,生平不详。与其同郡的江伯虎为本书写的序言中保存了点滴资料:三山施公子美为儒者流谈兵家事,年少而升右庠,不数载而取高第,为孙吴之学者多宗师之。今得其所著《七书讲义》于学舍间。由此可知,《施氏七书讲义》问世之后,影响较大,曾作为学习兵学的教材而流传于当时的学校中。福州别称三山,但查有关工具书,未见有施子美其人,且我国地名为三山者不止一处,故其里籍不可遽定。日本文久3年刊本之江伯虎序后署贞禡壬午,贞禡为金宣宗年号,故也有人认为施氏为金人。据查年表,金宣宗贞禡年间并无壬午之年,金宣宗元光元年为壬午年(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说明《施氏七书讲义》成书于公元1222年以前。
《施氏七书讲义》四十二卷,内容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唐太宗问对》等七部兵书的原文和注释。七部书的注释体例基本一致。
书前都有解题,概述作者、成书、存佚等情况,如《司马法》解题:《司马法》出于何时?当威王之世,大放穰苴之法以用兵,而诸侯朝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号曰《司马穰苴兵法》。穰苴在齐司马也,因号为司马穰苴,故其书曰《司马法》。今考其书,有春秋之法,有振旅治兵之法,有发之九禁之法,是皆得于古司马遗意也。尝考之艺文志,曰:古司马法得百三十篇。今所存者五,何者?
历世既久,简编残缺,而为后世之所删定。学者能于五篇之中而攻之,亦足以发矣。不然,虽多亦奚以为。另外,《孙子》十三篇和《尉缭子》的《天官》篇也有解题,概述本篇主要思想。
《施氏七书讲义》均采用分段注释的方法。每段先解释文意,后引史实相参证,史论结合,比较有说服力,如对《孙子·始计》中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解释:此言制敌之机,不可不密也。吾本能矣,而示以不能,彼必以吾为不能,而不吾敌(注:不以我为敌手),吾乃可以施其能。吾欲用矣,而示以不用,彼必以吾为不用,而不吾备(注:不防备我),吾乃可以施其用。李牧收堡雁门,匈奴以为怯;韩信半渡而走,龙且以为怯,是皆能而示之以不能也。
班超欲击莎车,诡说散去;裴行俭欲袭都支,伪示间暇,是皆用而示之以不之用也。《施氏七书讲义》不仅引用其他文献如《管子》、《老子》等进行注释,而且注意引用七书中的相同观点进行解说,如引《三略》中的与众同好靡不成解释《孙子》的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引《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解释《三略》的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等等。这样,不仅便于理解原文,而且便于读者了解七书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施氏七书讲义》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盲从,有肯定也有批评,如对《孙子》道的解释就批评了曹操的解释,肯定了杜佑的解释:道者何?曹公曰导之以教令,恐未足以尽之也。杜佑《通典》释道曰德化,此说是也。对有争议的问题,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摆出不同的说法,阐明自己的意见,如对《司马法》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的解释,首先指出:中人有二说,一曰:中人执中者也。一曰:中人者宦人也。宦者之说如唐使宦者监军容是也。执中者如孟子所谓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然后阐述自己的看法:中人之所为,守一而不知变,是孔子所谓未可与权之也。权变之道,实出于战,岂守一不变之中人所能为哉!此汤武之所以兴,汉高祖、唐太宗之所以起。战为有权,中人岂知所谓权!此泓之战,宋襄所以败;井陉之役,陈余所以死,皆中人之所为,不足以言战之权也。当然,此书中也有一些地方因袭传统错误的观点,如认为《三略》为姜太公著作等。
《施氏七书讲义》是第一部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的兵书,在兵书编纂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作为兵学教材,内容丰富,在当时比较通俗易懂,对传播军事知识有积极作用。
《施氏七书讲义》为江伯虎得到后,于是锓木以广其传(江伯虎序)。这说明此书曾有宋刊本问世。然而,在我国,不仅宋刊本早已不得见,而且此后未见刻印,仅在明代《文渊阁书目》中见到一条武经七书讲义一部二册阙的记载。宋刊本传到日本以后,日本建治2年(1276年)武将北条实时曾命其子北条显时抄写,即所谓金泽文库抄本,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抄本。所据底本宋刊本在日本也已亡佚。北条实时是金泽文库的创立者,北条灭亡后,藏书散佚。至近代,曾搜集到金泽文库《施氏七书讲义》抄本残卷。在日本,宋刊本和金泽文库抄本虽然先后亡佚和散佚,但多种抄本、活字本和刊本却相继问世。据有关书目著录,日本现存抄本有金泽文库抄本残卷,足利学校旧藏天正4年(1576年)校定抄本、米泽市立图书馆藏抄本;活字本有日本庆长12年(1607年)活字本、日本元和7年(1621年)岩田七兵卫活字本(山口图书馆藏)、日本宽永(16271643年)活字本;刊本有元禄11年(1698年)刊本、文久3年(1863年)官刊本等。我国目前收藏较多的是日本文久3年(1863年)刻本。民国16年(1927年)自强书局据日本文久3年刊本石印,封面改题《武经全书讲解》,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有收藏。
第四节耕余剩技
《耕余剩技》是古代关于冷兵器制造、操练的兵书丛书。
全书由四部子书组成:《少林棍法阐宗》、《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明程宗猷撰。程宗猷,字冲斗,新都海阳人。约生活于明万历年间。少年习武,得少林棍法真传,武艺超群,对古代冷兵器有研究。在火器大量出现以后,他认为,火器虽然是制敌利器,但它也有短处;冷兵器能行于古,也能行于今,可以补火器之不足。所以撰写了这部关于冷兵器的专著。
《少林棍法阐宗》上、中、下三卷。论述了棍法与兵法的关系,认为少林棍法与兵法一样,有正有奇,有虚有实,度众寡强弱之势,决高下劳逸之机,识前后左右之局,审彼己主客之形。有长而匿短,有短而见长,有呼而动九天,有吸而静九地。能阴能阳,能柔能刚,可攻可守,可纵可横。(《少林棍法阐宗·总论》)记述了少林名棍源流、棍法棍谱和套路图,解说了有关少林棍法训练中的问题。其卷目是:上卷:纪略、总论、大圣紧那罗王显神像、紧那罗王赞、名棍源流、小夜叉第一路棍谱、小夜叉第一路棍图、小夜叉第二路棍谱、小夜叉第二路棍图、小夜叉第五路棍谱、小夜叉第五路棍图、大夜叉第一路棍谱、大夜叉第一路棍图、阴手第一路棍谱、阴手第一路棍图、破棍谱并注凡六路、又破棍谱并注凡三路。中卷:棍式一图、枪式三图、棍势五十五图、棍式歌诀五十二首。下卷:回答四十条。本书《武备志》改题《少林棍法》,坊间排印本改题《少林棍法图说》。
《蹶张心法》一卷,详细记述了弩和弩箭的形制、用料、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还记述了作者根据古弩机创制的新弩机。制弩之法到明代时已失传。程宗猷偶从寿春一土人手中购到一个古代铜弩机,经过精心研究,制成了力量可达三十六钧(合当时1080斤)的腰开弩。这是程氏的一个贡献,也反映了明代的技术革新情况。全书内容有:蹶张弩说、蹶张弩铭、戒射禽铭、古铜弩机说、法古制铜弩机分寸说、改古新制铜弩机说、改古新制铜弩机分寸说、造弩身用木色说、造弩身尺寸说、造弩担用竹说、造弩担尺寸说、鹞子担说、造弩托尺寸说、弩担扎用绳索说、造弩弦说、造膝绊脚索说、造上弩弦腰绊说、用腰绊上弩弦说、造削弩箭刀说、造削弩箭刀鞘说、削弩箭说、削弩箭歌诀、造弩箭筒说、造弩箭端说、造铁箭头说、造盛药壶说、脚踹上弩说、膝上上弩说、搭弩箭说、发弩说、轮流发弩进弩上弩说、射弩兼用枪刀说、弩兼枪刀行阵说、弩兼枪刀临敌说、腰开弩说、腰开弩铭、古铜大弩机说、古铜弩机分寸说、造弩担用木色并上弩弦说、造腰开弩身担尺寸说、腰开弩担铁绊说、造腰钩说、造腰绊说、造箭筒说、造铁箭说、上腰开弩说、发弩说、窝弩说、造窝箭说、窝弩铭、下窝弩说。上窝弩说。有说有图,共附图四十七幅。
《长枪法选》一卷,古代的枪就是矛。记述了古代长枪的源流、枪法枪势,每一势即每一个动作都有解说,有图像,共附图十八幅。主要篇目有长枪说、六合原论并注,散札拔萃二十六条、长枪势说、长枪式图、长枪图势十八式并说。本书坊间排印本改题《长枪法图说》。
《单刀法选》一卷。记述了古代刀法源流、刀法回路和各种动作,图文并茂,附图三十八幅。其篇目有:单刀说、单刀式说、单刀式图、单刀势图二十二式、续总刀图说、总叙单刀一路、总叙单刀图、续刀势图十二式。本书坊间刻单行本改名为《单刀法图说》。
《耕余剩技》是明代关于冷兵器的重要兵书。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茅元仪不仅将本书的内容收进了《武备志》,而且在评论中给予很高的评价,如在《阵练制·练·教艺·棍》中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故特采之。它具有一定的军事史料和科技史料价值。
《耕余剩技》又是一部军事丛书,初刻于万历年间,之后,它的子书有多种单行本刊行。明天启年间又有人将《蹶张心法》、《长枪法》、《单刀法》合刻在一起,称《程氏心法三种》。
第五节武备三大秘书
原题绣水施永图山公氏辑,男施袞、施裘、施冕参校。施永图,字山公,一字明台,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据光绪《嘉兴府志·秀水文苑传》记载:永图由贡生仕至凤泗道,归里后,著《五经四书慧解》、《历代纪异》及《医方本草》诸书。
《武备三大秘书》六卷,故名思意,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由《武备天文》一卷、《武备火攻》一卷和《武备地利》四卷三部分组成。《清史稿·艺文志》只著录《武备地利》四卷,当由未见全编。清康熙年间卧云居刊本书名页署诸葛武侯原本《武备秘书》,翻刻千里必究,卧云居藏,卷端题绣水施永图山公氏辑,男施袞、施裘、施扆参较。版心题心略卷一,火攻类、心略地利卷二。说明版归卧云居时,已佚去《武备天文》一卷,所以书名页所题去掉了三大二字,而题为《武备秘书》。
《武备天文志》一卷,主要记述天体运行、气象变化的自然现象,以及根据这些自然现象预卜人间吉凶祸福,属于兵阴阳类内容。其篇目有:天体、天度、天占、日象、日占、日珥、日晕、日蚀、月晕、月掩列星、日月会次、北斗宫、盖天图、浑天图、南极北极、三垣图、二十八宿、列宿分野、星体占、经星占、纬星占、金星占、木星占、水星占、火星占、土星占、祥灾星占、客星占、流星占、星变、慧星占、日月星占图、风占、测天赋、雨占、云占、风雨之气、瑞气、日月星占、战阵之气、军胜之气、军败之气、暴兵之气、伏兵之气、文守之气、阴谋之气、雾占、虹占、占霞、占雨电、雷占、电占、霜占、露占、冰雪占、天文志摘录。这部分内容中,有古人对天体运行、季节和气象变化的认识,如盖天图描绘了各个星座的位置,观日占中有根据经验对未来天气的预测,这无疑是研究古代天文、气象的资料,但更多的是把自然现象与人事附会的诡诞不经之谈,宣扬的是天人感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武备火攻》一卷。因内附有关水攻内容,故卷端又题《武备水火攻》。由以下六部分内容组成:
(一)火攻神略(卷端题火攻类,附水攻)。辑录历代火攻、水攻战例七十五个,始于田单火牛,终于清兵焚桌渡江,均为草木火攻。
(二)火攻要策,并载火攻相地法、火攻相时法、火攻神器策、火攻宜戒策。主要记述火攻的种类、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古代草木火攻归纳为五类:火人(焚其人)、火积(焚其蓄积)、火辎(焚其辎重)、火库(焚其府库)、火队(焚其队伍)。指出火攻要审天时,察地理,备器具,并认为水火攻只可作为用兵的附助条件,即佐攻。所以,要火发于内,兵应于外,或设伏埋奇,或用间诱入,或内应外合,趁敌慌乱自救之机,消灭敌人。(三)火攻神器。辑录各类火器图说并四十四则,有图式,有解说,说明火器的制法和用法。(四)火攻要诀。辑录各类火药配方共四十四条。(五)水火攻神器。辑录水攻船只器械图式十一条。(六)水攻要诀。指出水攻之道有四;一因(因风纵火,顺流焚舟),二贼(我居上流,用药毒敌),三逆(筑堤以障其下,决堤以灌其营),四绝(贼必籍水阴为深渠以涸之)。
《武备地利》四卷,各卷主要内容如下:
卷之一:一统京省总图,附天下一统全图,共录地图18幅;地利古今将略,辑录孙子、吴子等11家论地利的言论,附载《治安十策》中有关地利的论述;京省舆地,记述京省辖区、山川、形胜、关梁、风俗等;京省便览,记述京省户口数量、物产钱粮、卫所设置、兵马数额等。
卷之二:防海要图论、海防略、日本入犯图、六省(广东、福建、浙江、江南、山东、辽东)防海图、御海洋论、洋山记、固海岸论、勤会哨论、江南防海总图、苏松常镇扬淮六府沿海图、江南海防略及事宜、浙江防海总图、嘉杭绍宁台温六府沿海图、浙江防海略及事宜、山东防海总图、登莱防海略及事宜、福建防海总图、福建各府防海图、福建防海略及事宜、广东防海总图、广东各府防海图、广东防海略及事宜、辽东防海总图、辽东各卫防海图、辽东防海略及事宜。本卷辑录了沿海各省的地形图及防海事宜,并提出了防海十策。
卷之三:防江要略论、防江图、江防略、太湖图略、防湖论、河漕略、漕河总图、海运图、海运要略。本卷辑录江、海、湖图及漕运、防御事宜,并提出江防十策。
卷之四:九边图略论、九边图、九边考、外国图略、外国图、外国考略(共计九十四国)、通外国图略、通外国图、安营图(共计十四则)、营地略(共计二十四则)、屯田略、矿砂略、度险略(共四则)、地古略、三十六洞天、五岳图、七国争雄图、禹疏九河图、禹注江海图、河图洛书、十五国风图、春秋列国图、禹贡九州图。本卷主要记述边防形势以及与边防有关的外国资料等。
《武备三大秘书》是一部军事丛书,后两部子书系由杂抄《筹海图编》、《武备志》等诸家兵书中的有关内容汇编而成,辑录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如从《武备志》中辑录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等。另外,本书为兴利除弊,振兴武备而作,书中间有著者施永图的议论,或抨击时弊,或提出御敌之策,如作者对九边的论述:施子曰:天下大要在于西北,东至辽海,西尽酒泉,延袤万里,中间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六十余万,竭天下之膏血,以供诸镇,惟赖以供卫神京。今文皆爱钱,武皆惜死,文臣冒虚功以自固,武臣假妄报以苟延,攻守无策,偷惰成风,文网太密而巧避益多,贿赂公行而实效愈寡,斥堠不严而寇情未得,赏罚不明而劝惩无术,以致丧师辱国,粮饷不充,今宜痛革诸弊,坚壁固守,为耕牧之长计,而无狃于近利必恩抚土著,使守望相助,更火械齐备,使兵精粮足,一或不支,使附近地方响应之,既不缺兵又不缺饷,再使韩范大臣以抚励之,则九边衽席矣。(《武备地利·九边图略论》)
《武备三大秘书》现在见到的最早刻本是清康熙年间刊本,一为六卷足本,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一为五卷本,即卧云居本。另外,三部分都有独立的单行本行世,如《武备天文志》有清顺至三年刻本和清抄本,《武备地利》有清刻本和清抄本等。
第六节汪氏兵学三书
清代汪宗沂辑编的一部军事丛书。汪宗沂,字仲伊,亦号弢庐处士,歙县人。宗沂自弱冠时,避寇辍举业,居深山中,留意兵家言,得刊本《握机经》而善之,为作注、补图及伍法,凡三卷,曰:《握机八阵心法》。(《武侯八阵兵法辑略·序》)此书今不得见。说明他早年即爱好兵法,著过兵书。光绪年间举进士,任山西知县,加五品卿衔。精通《礼经》,洞悉乐吕,著作有《周易学统》、《管乐元音谱》、《孟子释疑》、《三湘兵法》等。
《汪氏兵学三书》又称《三家兵法》,收录的是三部古佚兵书的辑佚本。它们是:《太公兵法逸文》、《武侯八阵兵法辑略》、《卫公兵法辑本》。这三部兵书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其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可惜这三部兵书都已散佚,部分内容散见于类书、政书等史籍中,汪宗沂博采诸书,汇辑成编,并一一注明出处,间有评论性按语,其功当不可没。据《太公兵法逸文》自序可知,此书成书于光绪五年(1879年),当时并称为《三家兵法》。
《太公兵法》是有关太公兵法著作的通称。一般认为《汉书·艺文志》中《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的《兵八十五篇》,即是通常所说《太公兵法》。而《太公兵法》又包括《六韬》、《阴谋》、《金匮》等篇。汪宗沂辑《太公兵法逸文》实兼《六韬》、《金匮》、《阴谋》三书。(《古史辩》第四册《战国无私家著作说》)他辑录的范围大致有:《说苑》引《太公兵法》;《皇览》、《意林》引《金匮》、《阴谋》;《左传》、《国语》、《大戴礼》、《史记》、《汉书》、《通典》、《御览》引《周书》;《逸周书·武称》、周、汉、隋、唐人引兵书、《军志》、兵法,如孙武、萧统、萧吉、欧阳询等;唐人书引《六韬》佚文,如《群书治要》;《黄石公记》佚文;以及辑者认为今本《六韬》近古者。将这些佚文以类相从,别为篇第,共一卷七篇。虽然全书不成系统,有些佚文也未必一定属于《太公兵法》,但其中确有一些古色古香,涵意深刻的论兵要言,如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引自《意林》),故战不必任天道,饥饱劳逸文武最急,地利为宝(引自《群书治要》),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胜矣(引自《说苑》),智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智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引自《御览》)等等。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一卷,是汪宗沂从《水经注》、《环宇记》、《晋书》、《御览》、《文选》、《通典》、《北堂书抄》、《玉海》、《杜牧孙子注》等史籍中辑录出的有关诸葛亮八阵的资料,内容涉及八阵图遗迹、八阵布列及各部分名称等。每条资料后有汪氏的按语。后附《用阵杂录》,系从有关史书上辑录的运用阵法的资料,共十四则。
李靖是唐代著名军事家、兵法家(其事迹见本书《李卫公问对》介绍),但他的兵书却没有能完整地流传下来。宋神宗在熙宁八年(1075年)向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下诏令说:唐李靖兵法,世无完书,杂见《通典》,离析讹舛。又官号物名与今称谓不同,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令枢密院检详官与王震、曾收、王白、郭逢源等校正,分类解释,令今可行。(《宋史·兵九》,卷195)对诏令中说的李靖兵法究竟是李靖兵法书的总称,还是指的象《太平御览》中的独立兵书《卫公兵法》,姑置不论,至少说明,在宋神宗时李靖兵法就已经世无完书了。而王震等人校正的本子不知是未行世,还是行世后失传?未见后人提及。汪宗沂推测,未立学官,未见书目,当由书未编成。所以,他以个人的力量对李靖兵书进行了辑佚。主要从唐杜佑《通典》、《杜牧孙子注》、宋《太平御览》、《武经总要》、明唐顺之《武编》等书中所引佚文,参互辑录,分类编排,区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三篇:
一将务兵谋,二部伍营阵,三攻守战具。关于辑佚的原则,在凡例中指出:辑者认为本非《卫公兵法》而他书误注者不录;凡佚文在《通典》未注明著者而又不见他书注明者,无凭取信,暂从缺。说明辑佚的标准是比较严的。书后附有《旧唐书李靖传考证》。此书将散佚的李靖兵法资料汇集成帙,为研究李靖军事思想提供了很大方便。虽不能窥李靖兵法之全貌,已可从某些方面反映李靖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用兵特点,如主张将之上务在于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远虑,用兵上神,战贵其速,同时,又要懂得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敌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赏罚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数,在必当等。再如,在审察敌人之形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敌有十五形可击,即新集、未食、不顺、后至、奔走、不戒、动劳、将离、长路、侯济、不暇、险路、扰乱、惊怖、不定。
《汪氏兵学三书》现存版本有清光绪甲午(1894年)避舍盖公堂校刊本、刊本、光绪乙未(1895年)渐西村舍汇刊本等。
更新于:20天前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
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0101北京图书馆0102首都图书馆0107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0141北京大学图书馆0142清华大学图书馆014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014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0145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0146北京师..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中国步兵战法三册 1913年上海求学进步社富华图书馆石印子目: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素书、心书、握机经、六韬孙子浅说一册蒋方震刘邦骥注解 民国4(1915)年铅印本(3..
七·清
七·清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七·清兵迹十二卷附校勘记一卷(清)魏禧撰校勘记(民国)刘家立撰豫章丛书(胡思敬辑) 民国4(1915)年南昌刊本(3001)兵谋一卷(清)魏禧撰 清咸丰十(1860)年刊本题左氏兵谋二卷(3001)昭代丛书(道光本..
六·明
六·明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六·明左氏略三十二卷(明)陈禹谟撰明万历吴用先彭端吾等四川刻本(0161、0701、1601、1801、2041)明天启刻本题左氏兵略(2801)明刊本(缺1-2卷)(3001)左氏兵法测要二十卷首二卷(明)华亭宋征璧(尚木..
五·宋辽金元
五·宋辽金元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五·宋辽金元1.宋行军观象书歌注一卷(宋)朱宏 诒庄楼藏元至正二十五(1365)年写本(《历代兵书目录》)武经总要前集二十二卷后集二十一卷(宋)曾公亮丁度等撰 明正统四(1439)年李进刻本附行军须知..
四·隋唐五代
四·隋唐五代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隋唐五代唐卫公兵法辑本三卷(唐)李靖撰(清)汪宗沂辑编 清光绪二十(1894)年桐庐袁昶渐西村舍刊本(3001、1701)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注:附《旧唐书·李靖传》考证李卫公问对三卷(唐)李靖..
三·三国晋南北朝
三·三国晋南北朝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三·三国晋南北朝1.魏魏武帝注孙子三卷 (周)孙武撰(魏)曹操注两江总理营务处刊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金陵汤明林聚珍书局印(1605)清光绪戊戍(1898)年成都志古堂刊本(3001)清同治十(1..
二·秦汉
二·秦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二·秦汉西汉韩信兵策平城妙策阴符经注一册(汉)张良著 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行本(3001)黄石公三略兵法占书上、中、下卷一册(汉)黄石公撰 清嘉庆年抄本(3001)注:附黄石公占风云气色要略..
一·先秦
一·先秦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先秦孙子三卷(春秋)孙武撰宋刊本(日本静嘉堂)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2201)清咸丰四(1854)年丁晏抄本一卷本清段朝端跋(0201)清光绪六(1880)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1701)清刊..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下编文体虽然与上、中编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上编是从宏观上探讨历代兵书的源流、发展、价值和影响等;中编是从微观上对不同类别的具体兵书进行较详细介..
第十四章·类书类
第十四章·类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四章·类书类第一节概述军事类书是按编纂方式区别出来的一种兵书类型。它是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把古代军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的一种兵书。就其收录资料广泛来说,它和综合性兵书是相同的。我国类书..
第十三章·综合类
第十三章·综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三章·综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综合类兵书,是指内容包括军事领域多个门类知识的兵书。这类兵书,由于涉及到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知识内容,分到哪一类都不合适,所以不能按内容属性来区分,只能按形式特征进行..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二章·名将传类第一节概述名将传是记述历代著名将帅军事生涯的兵书。中国历代名将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业绩辉煌。他们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许多流芳千古的战法,为撰写将帅传记提供..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第一节概述军事地理,是指从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础,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影响,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
第十章·兵器类
第十章·兵器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章兵器类第一节概述古代兵器包括冷兵器和火器、火药及攻守器械。记述冷、热兵器和攻守器械的种类、性能、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兵书即为兵器类兵书。西汉任宏《兵书略》首创兵技巧类目,收录兵器类兵书,共十..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九章乡兵团练类第一节概述乡兵团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完全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组织,大都有当地的地主分子所掌握,所以也可以说是地主武装组织。乡兵自北魏末年地方豪强建立以来,隋、唐、五代均有设置..
第八章·兵制类
第八章·兵制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八章兵制类第一节概述兵制,古代又称兵志,《辽史》称兵卫志,就是古代的军事制度。自有军队,即当有组织军队的制度。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兵制的零星记载,如王作三自等。周代对兵制有了系统的记载。任..
第七章·城守类
第七章·城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七章城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城守,就是城邑防御。现存最早的城守方面的文献是《墨子》之《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
第五章·兵略类
第五章·兵略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略类第一节概述兵略者,用兵之方略也。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名将辈出,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是一笔珍贵的军事遗产。为继承这一遗产,汇集历代战争实例,借鉴古代用兵谋略而写..
第四章·阵法类
第四章·阵法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阵法类第一节概述阵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兵略纂闻》)。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但上古荒邈,阵法不传。春秋时代,史书偶有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有郑为鱼丽之阵,《..
第三章·兵法类·下
第三章·兵法类·下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法类·下第一节兵垒《兵垒》尹宾商撰。尹宾商,字毫翕,一说字亦庚、夷耕,号白毫子,故《兵垒》又称《白毫子兵垒》。宾商正史无传,《湖北通志》、《汉川县志》有零星记载。方以南序称吾楚明儒..
第二章·兵法类·中
第二章·兵法类·中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法类中第一节行军须知《行军须知》,作者不详。明刻《武经总要》附刻本只题豫章新斋李鼎长卿订。本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杨士奇所著《文渊阁书目》始见著录,继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
第一章·兵法类·上
第一章·兵法类·上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中编分论第一章兵法类上第一节概述古代称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为兵法。它包括战略战术和建军理论等,如兵法之教(《战国策》),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
第六章·训练类
第六章·训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六章·训练类第一节概述训练是军队平时提高战斗力的途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训练。许多兵书都反复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如《吴子》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司马法》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等等。兵书中关..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第一节历代对兵书的整理对兵书的整理始于西汉,盛于西汉。据史书记载,西汉政府对兵书进行过三次整理。第一次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乱,天..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第一节兵书的发展中国兵书成熟很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就产生了高度成熟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术上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后人的推崇..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第一节兵书是一座宝藏兵书不但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而且内容极其丰富。上文所述种类,是从图书分类的角度、就兵书整体而划分的种类,远远不能概括每部兵书所记述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第一节兵书有哪些种类随着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兵书的内容不断丰富,种类也不断增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兵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分,有兵法、兵略、训练、阵法..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上编总论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第一节兵书释义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兵书也是这样。兵书是军事图书的一种,军事图书又是一般图书的一个类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