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类书类

繁体

  第十四章·类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

  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四章·类书类

  第一节概述

  军事类书是按编纂方式区别出来的一种兵书类型。它是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把古代军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的一种兵书。就其收录资料广泛来说,它和综合性兵书是相同的。

  我国类书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始于三国时期魏文帝命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两晋南北朝时期,新编类书接踵出现,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徐勉等撰的《华林遍略》和北齐祖珽等撰的《修文殿御览》。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现存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隋末唐初虞世南撰的《北堂书钞》。唐宋类书的编纂出现了新的局面,官修类书一般部头很大,材料丰富,如唐代类书《艺文类聚》一百卷,七百二十七个子目,引用古籍达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宋代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四千五百五十八个子目,引用资料十分丰富。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明代《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引书达七、八千种,现仅存七百三十卷。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一亿六千多万字。这些类书大都有军事类目,如《太平御览·兵部》有九十卷,内分叙兵、将帅、命将、抚士、机略、料敌、训兵、征伐、决战、叙兵器等一百七十多个类目;《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则有三百卷,内分兵制、兵法、兵略、武器等三十部,部下又分汇考、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这些军事类目虽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编排有序,属于典型的军事类书,但是它们是综合性类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军事类书。独立的军事类书,现存较早的是宋代綦崇礼的《兵筹类要》,原书分百余类,今存本只有二十篇。明清时期军事类书编纂较多,篇幅长短不一,风格各异。但这一时期的军事类书中也有辗转抄袭,编纂粗劣之作。

  有些军事类书,在分类辑录军事资料的同时,亦间有辑录者的议论,和辑评体兵书很相近。在这点上,与完全述而不作的类书又有所区别。

  第二节兵筹类要

  綦崇礼撰。綦崇礼,字叔厚,山东高密人,后徙北海(今山东潍坊),史称其妙龄秀发,聪明绝人,登重和元年(1118年)上舍第。宋高宗南渡后,为起居郎,召试政事堂,拜中书舍人,历官翰林学士,知绍兴府,退居台州,死后赠左朝议大夫。著作有《北海集》。《兵筹类要》就是他在翰林院时所撰写的,被收录在《北海集》中。

  綦崇礼在翰苑时,深感学习军事的重要,认为文武并用,是帝王之极功(《进历代兵筹类要表》),而古代名将的用兵事迹,诗书所传,载籍所记,散漫难穷,学者病之(《进历代兵筹类要表》)。在他之前,张预虽然撰有《百将传》,并献给了朝廷,但对这部兵书他并不满意,认为握兵制胜,为王牙爪者,何世无之,独百人乎哉?矧遇敌制胜契于事机,殆非一途。(《进历代兵筹类要表》)所以,他采择古代兵法,汇集历代将臣军事言论和治军用兵事迹,以及前王驾驭将帅之术,参校得失,评论利弊,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编纂,名曰《兵筹类要》,并写了进表,进呈给皇帝。

  作者在进表中称《兵筹类要》凡十万言,分百余门,而今存本只有约三万字,二十篇。仅存有原著的一小部分。这二十篇的篇目是:廉正篇、至公篇、器识篇志大意广附、志气篇、忘身篇、忘家篇、诚感篇、族属篇、家资篇、誉望篇、知将篇、荐举篇、君命篇、礼貌将臣篇、内御篇奉上附、学古篇不学古附、儒学篇、镇静篇、决水篇、火攻篇。

  《兵筹类要》是一部类书性兵书。但是,和一般性类书又有所不同,除了类辑军事资料外,还有辑录者的议论。其体例是,首先将内容分为若干门(篇),每篇之中,开头以臣尝谓或臣闻、臣观引出一段概括本篇中心思想的言论,如《志气篇》开头说:臣尝谓:将以志为主,以气为辅。

  志藏于神而为气之帅,气藏于肺而为体之充。苟气不足以发志,志不足以运气,则何以勇冠三军,而威振邻敌。故曰:功崇惟志。又曰:志至焉,气次焉,知此则知所谓大勇矣。接着辑录与此有关的历代人物事例,并按时代先后排列,根据所辑人物事迹的利弊得失,间以臣读某兵书,引一段切题的兵法言论,如《忘身篇》列举司马穰苴等临阵忘身的事迹后说:臣读《吴子》,曰:必死则生。若穰苴、马援类能进此。最后以论曰对全篇进行评论,如《学古篇》最后说:论曰:赵奢与子括论兵,奢不能难,亦不谓善。传称括自少学兵法。臣意,其法于法而不知法之所以为法者也;知法之所以为法,则心术内融,可与应机,可与成功,非特能言而已。必曰:如是而合于古,如是而戾于古,鏖兵接战惟古之法,是按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也,以乡饮酒之礼礼军士也,君子病诸。《兵筹类要》选材比较广泛,历代皇帝廷臣,文武官员的言行,凡他认为有借鉴价值的都予收录,但至于事涉浅近,不足为后世法者,亦所不取。所收事例,大都进行了概括归纳,文字比较简练,多则十数言到数十言,少则只有一句话。

  《兵筹类要》从现存的20篇看,主要是君主驾驭将帅和将帅自身修养方面的内容,只有《决水篇》、《火攻篇》两篇讲到作战问题。在君主驾驭将帅方面,作者认为君主只有知将才能得将,人君雍容帷幄,折冲千里,以其得人也。欲得人,在乎知人。其未得之则知其才,既得之则知其功,如是而后可以屈群策。(《知将篇》)他还认为,用贤之道,相易而将难。(《知将篇》)难就难在贤将的德行不能著于平素,不能单靠近臣举荐得来,也不能靠论资排辈选拔得来,他往往崛起于卒伍、草野。所以,作者主张,折冲御侮得其人则用之,不以资计而序迁。(《知将篇》)他还主张君主要礼貌待将,并用封建的君臣关系解释说:盖君臣之道,施报而已。

  施之不尽而报之尽未之有也,故礼貌大臣,所以尽其节。狎侮君子则罔以尽人心。况夫将者,民之司命,时之安危,国之荣辱系焉,可不厚礼以责其效乎?(《礼貌将臣篇》)指出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内御篇》)作者还主张君主和将帅要相互信任,君主要保证将帅有职有权,兵机若神,应事立断。(《内御篇》)这样,虽近在朝廷,远在万里,莫不上令而下从,若合符节。(《内御篇》)在将帅修养方面,主张将帅要廉正,行师之道,以廉正为先。(《廉正篇》)要有器度,吞勍敌,著洪列者,以器度凝远为先。(《器识篇》)要有志气,将以志为主,以气为辅。(《志气篇》)要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忘家篇》)要爱民爱兵,将臣出万死一生之地,保人民,卫社稷。(《诚感篇》)古之善养兵者,相亲以恩,相结以诚,与之安,与之危,惟所用之往无不利。(《族属篇》)

  《兵筹类要》出自儒生之手,有明显的儒家思想倾向,如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及忠君思想等。此外,也有明显的天人感应思想,如在《诚感篇》中说:庆忌以谗自刎,而慧星袭月。邹衍以忠见弃,而繁霜夏陨。刘昆向火叩头,而反风降雨。戴封积薪***,而大雨立至。天人之应甚于影响。这是阅读本书时需要注意批判的。

  《兵筹类要》原书散佚,今存残篇,保存在《四库全书·集部》,编在《北海集》第三十七至四十六卷,共十卷。

  第三节武编

  《武编》又名《唐荆川纂辑武编》,唐顺之纂辑。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明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一。曾以郎中身份督兵浙江,与胡宗宪共同抵御倭寇,因有战功,升任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

  史称顺之于学无所不窥。凡兵法、弧矢、壬奇、禽乙,皆能究极原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兵家类》)对天文、地理、音乐、数学都有所研究,善长散文。一生著述甚富,有《荆川先生文集》、《广右战功录》等十来种。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明崇祯年间追谥为襄文。

  本书纂辑于明嘉靖中。当时,明廷武备废弛,将帅缓带轻裘,军队养成懒惰散慢的习性,徒有简兵练卒之名,而无强兵锐卒之用,一有战事,则蒙头缩项,胆落神悸,毫无战斗力。唐顺之有慨于此,为振兴武备,广搜博采,从历代兵书及其他史书中辑录对于武备有所裨益的资料,一切命将驭士之道,天时地利之宜,攻战守御之法,虚实强弱之形,进退作止之度,间谍秘诡之权,营阵行伍之次,舟车火器之需,靡不毕具。(吴用先《武编序》)编纂成《武编》一书。后来唐顺之抗倭和巡抚凤阳期间,多得力于该书。明郭一鹗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说:得是编熟之化之,天下无勍敌矣!荆川先生熟而化此,以南剿倭,北创虏,十用其七八。然而本书当初并未刊行,只有抄本传世,为秣陵(南京)焦澹园所收藏。焦氏非常珍视这部书,时常有人向他索要藏本刊行,他都以兵阴道也,乃阳言之乎?危道也,乃安谈之乎?非其时也为由,拒绝刊印。到了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后金政权起兵反明,明军损兵折将,连连败退。这时,焦氏才认为是刊印此书的时候了。于是将抄本交给徐象枟雕版印行,使这部沉睡多年的兵书得以广泛流传。

  《武编》是一部军事类书。全书分前后二集,共十二卷。

  前集六卷,五十五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为五十四门);后集六卷,一百三十四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为九十七门),其卷目如下:

  前集卷一:将、士、制、练、令、料、觇、间、明、疑、诡。

  卷二:战、攻守、攻、守、地、水、方、营、行、止、宿、警、节度、战、营制。

  卷三:阵。

  卷四:阵。

  卷五:牌、铁、火器、射、弓、弩、甲、拳、枪、剑、刀、简,锤、扒、挡、火、夷。

  卷六:车、水磨,桔槔、马、牛、舟、军需、矿、药方、杂术。

  后集卷一:料敌、抚士、信、勇、严、赏、罚、五危、贪、骄、将自表异、军政不一、练士、绝技、激、攻心、推诚、用敌人、诡道、权奇。

  卷二:息乱、定乱、抚降、处降、招降、杀降、用间、反间、使间、乡间、内间、死间、生间、俘间、漏间、不信间、谍间、察间、隐语、伐交、合交、攻、守。

  卷三:示弱、示强、示远、示近、声此击彼、利、毒、乱、诡异、避、怒、卑、劳、离、不备、不意、未成列、新集、未集、远来、饥渴、粮尽、不整、不戒、不、离部、移阵、心怖、半济、渡、地利、天时。

  卷四:佯北、阙围、穷寇、归师、截归、疑、先声、声、降、退、诡声、诡形、死战、乘胜、两敌、退据、苦战、败、攻必救、掩巢、坚壁、摧标。

  卷五:先锋、奇兵、伏、伏城、邀、首、尾、横、夹、独战、阵、大阵、分、合、分敌、聚敌、先、后、迟、速、缓、轻、重、瑕、坚。

  卷六:车、骑、舟、火、水、粮道、水、渡水、地、天、夜。

  《武编》前集主要辑录有关兵法理论方面的资料,内容包括将帅选拔,士伍训练,行军作战,攻防守备,计谋方略,营制营规,阵法阵图,武器装备,人马医护等等。后集全部是用兵实践,其体例与《武经总要·后集》略同,系从古代史籍中概取有关治军和用兵的故事,以为借鉴。

  《武编》采集资料的范围比较广泛,从《武经七书》、《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续武经总要》等兵法典籍到汉唐以来的名臣奏议,无不摭集,仅前集所注明的就有40余种。其中保存了一些他书少载的资料,如农民起义领袖孙恩曾经用过的演禽战法等。本书比较注意辑录当朝的有关军事资料,如前集卷一比较详尽的辑录了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制定的赏罚条令;前集卷四辑录了赵本学、俞大猷有关阵法资料,尤其是辑录了当时被称为称战的戚继光鸳鸯阵。另外,还比较注意辑录反面战例资料,以为鉴戒。如在后集卷一就辑录了历史上一些将自表异、军政不一而招自失败的事例。

  本书在编纂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类名重复过多,甚至在同一卷中类名有重复,象后集卷六就有两个类目是水,一个讲水攻,一个讲水源,若将其改为水攻和水源,既能准确具体地表达类目意义,又能避免类目重复。

  在选材方面,编者比较注重实用,但在《前集卷六·杂术》中辑录了所谓避箭法、鬼门关等纯属荒诞迷信的东西,是本书的糟粕。

  《武编》虽然述而不作,但它出自既有军事实践又有历史知识的学者之手,加之专为振兴明廷武备而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今天来说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是编虽纸上之谈,亦多由阅历而得,固未可概以书生之见目之矣。本书自明徐象枟曼山馆刊印之后,受到后人的重视,清代又有重刻本、抄本行世。

  第四节运筹决胜纲目

  原书题总督三边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叶梦熊著。叶梦熊,字男兆,归善(今广东省惠阳)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进士,由福清知县入为户部主事,改御史。后任赣州知府、浙江副使等职。万历十七年(1589年)由山东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不久改陕西。因与经略使郑洛议论不合,又改巡抚甘肃。史称他有胆决,敢于任事。哮拜反明,他上疏自请讨伐,不久代为总督,宁夏平息,以功进右都御史,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运筹决胜纲目》由《运筹纲目》和《决胜纲目》两部分组成。这两书虽然均题叶梦熊著,但经核查,《决胜纲目》从篇题到内容全部抄自《百战奇法》,仅其卷八归战、逐战,卷九饵战、离战,卷十书战、变战、畏战、好战的顺序稍有变化而已,实非叶梦熊之作。对此,明清以来诸家书目,乃至近年来出版的有关研究《百战奇法》(《百战奇略》)的专著和论文,都未言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在为本书撰写提要时,就本书论本书,虽发现《运筹纲目》和《决胜纲目》体例小异,但未深究,仍据原书所题指称为叶梦熊著。《明史·艺文志》只著录有《叶梦熊运筹纲目》,未见著录《决胜纲目》,可能是不将其视为叶梦熊之作的缘故。

  《运筹纲目》,《明史·艺文志》著录为十卷,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写的提要称:《运筹纲目》凡八卷,为纲八,为目八十,纲目之下,俱有统论,各采史实以证之。此本当为残本。今存本与《明史·艺文志》著录相同,十卷,共分为十大类,即所谓纲;每纲之下有子类十个,全书共一百个,即所谓目;每目之下录三人有关事迹作为史证,全书共录史证三百条。纲和目均有著者的按语,援引古代兵法,评论将帅用兵得失,阐述作者的军事主张,如卷一御军按语:愚按:孙子谓不知三军事权,而同三军之政与任,则军士惑且疑。故号令必严,赏罚必明,骄悍必诛,士卒必爱,事权莫重于此。故揭御军之纲。全书纲目如下:

  御军:法令必行、军静不乱、有罪必诛、优恤疮痍、财不私己、劳必共众、严斩败逃、谋诛骄悍、申严约束、整肃部伍。

  料敌:名将料敌、儒生料敌、间人辞色、智将测度、设方误敌、乘机破众、兵贵乘劳、事机宜密、谋当从容、救须密迩。

  合战:佯北试敌、严刑作气、从旁横击、三面夹攻、弱战强继、前邀后击、多伏合围、选锋锐进、冲贼疲倦、击敌衰惰。

  伏兵:华伏破夷、夷伏破华、偃戈诱敌、诈降设伏、预伏待敌、佯北掩击、诈丧诱劫、据险败敌、料伏搜山、诈藏疑虏。

  水战:囊沙壅水、灌水冻冰、攻击半渡、阻绝汲道、用毒败敌、背水成功、设疑潜渡、据高纵水、计败船只、诱取战具。

  火攻:焚草败虏、夜火却敌、焚烧草莽、火燔辎重、晚防斫营、风当纵火、火畜成功、烧船建绩、籍地用火、因敌反烧。

  出奇:休士鼓气、示缓进速、变服诈敌、设计暗遁、断饷败敌、虚粮诳众、增减军灶、药毒酒食、纵畜饵贼、扬尘助势。

  用间:赂宠祸将、因使安仇、设间惑虏、伪书诈敌、反间疑心、谣言惑众、厚谍得情、图形建绩、因隙成惑、纵降反报。

  狙诈:冒险破敌、张疑张势、疑似惑军、假祀安众、据理破疑、伪退掩袭、声东击西、诈降夜袭、计用牛马、差迟更漏。

  城守:随机应变、示弱解围、诡计击虏、权道制敌、诈谋诱敌、乘时进取、撤围散势、缓功诱众、藏伏乘虚、伪辞掩袭。

  《运筹纲目》将历代御军用兵的实例概括归纳为10类100条,并加以评论,旨在以古喻今,为明廷军事上提供借鉴。

  因此,在许多按语中,对当时的军事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火攻按语说:今北虏猛悍,难与角力,若能明于火攻,发之以时,应之以兵,虏必警溃败北,不敢再入矣。《运筹纲目》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纲目和按语中,如纲目中的法令必行、有罪必诛、忧恤疮痍、财不私己、劳必共众、随机应变、诈谋诱敌、乘时进取等观点,都是古代治军作战的经验之谈。尤其是按语中所包含的军事思想更为丰富一些。在军队建设方面,主张精选兵员,厚养将士,选之贵精,养之贵厚。(《合战》)重视任用智将、儒将,认为兵非出奇不能胜,奇非智将不能出,书生博古通今,深谋远虑,故能料敌情伪,用兵贵奇谋,而儒者不可轻也。(《料敌》)在作战指导方面,强调掌握敌我情况,认为能知彼己,则守其可守,攻其可攻。(《料敌》)重视战前筹画,认为致胜虽在于临战,而筹画则定于平日。(《合战》)平日筹算的周密而符合实际,战时胜利的把握就大些。主张伏击歼敌,认为兵贵以律,尤贵有伏,否则虽多必败。(《合战》)特别强调战争的指导者要因敌变化而取胜,指出:善用兵者,无不奇,无不正,使敌莫测,则不敢轻与我战。(《城守》)又指出:奇本身也是千变万化的,兵以奇胜,自昔而然。但奇之名虽同,而奇之实则异,神出鬼没,变化无穷。(《出奇》)所以主张战争中要以奇制奇,比如,对垒将战,而夜先斫营,亦兵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奇也。然智谋之士,必先为之备,而敌反堕我计中。(《火攻》)对于古代战法的学习与运用,主张师其意,反对泥其迹,在《火攻·火畜成功》按语中,对历代使用火牛火马作战的得失进行了有见地的分析:田单火牛败燕军,复齐城,古今脍炙人口。至若王则用之则为明锅所败,邵青用之,则为王德所败,何也?夫善法古者,师其意而不泥其迹。田单之火牛非法楚王之燧象乎?然先诡谈神师,以疑敌之心;尽以龙纹,以疑敌之目;外则衔枚夜击,内则铜器助威,斯克有济。若别无善策,而专倚火牛,王则、邵青是已。

  至于杨旋之火马,则又善于法单者,故亦能平苍梧。对于天时、地利、人事三者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兵城者,地利也。风零者,天时也。谋智者,人事也。非天时则地利不能成,非人事则天时不能识,三者可相有而不可相无,然人事其本也。(《水战》)另外,书中也有一些明显的糟粕内容,如美化帝王,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把朱元璋说成不学而能的先知先觉者,若我太祖,则天纵神圣,不学而能。(《料敌》)

  本书刻于明末,现存有明余泗泉卒庆堂刻本和明史氏琢庵冯琦序刻本。

  第五节经武要略

  《经武要略》,庄应会编辑。庄应会,字春侯,明末清初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明朝末年进士,始任福建提学仪制司郎中,继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分管淮扬、浙江、山东等处漕储,兼巡视河道。明亡后,清顺至初补江西参政,迁右布政使,官至刑部侍郎。

  《经武要略》纂于明崇祯年间。当时明朝政权已经衰败不堪,朝廷昏庸,政治腐败,人民被逼到死亡的边缘,纷纷起来造反。面对后金政权的南下和农民起义,官军连吃败仗。对于形成这种形势的原因,庄应会认为,是由于承平日久,人不知兵,世人以金革抢攘为迂,以铁马金戈为耻造成的。所以他提出要让将帅朝臣通晓兵法战策,懂得千古将略,以资筹帷制胜之用。(《自序》)为此,他广收博采,上自素书、握奇,鹰扬六韬,下及孙吴、卫霍,隆中坛上僭箸被褐之谈,以至熙朝佐命元勋诸策(《自序》),条分缕析,以类相从,编成《经武要略》。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进呈皇帝。

  《经武要略》共二十四卷,约五十余万字,分上集和正集两部分。上集二卷,分类记述明代历朝皇帝及佐命元勋庙堂胜算、疆场筹策、德政礼治、择臣御将、恩威赏罚等事迹,即所谓胜迹,用标历代帝王之准,为圣子神孙之所取法。(《经武要略》上集序)每类之中以年号标目,按时间顺序排列史料。正集二十二卷,从《武经七书》及阵法图记、战守备御等兵书和经、史、子、集中辑录可资谋勇的历代军事史料,并进行了分类排纂。其中第四卷灭虏、荡寇专记明朝抵御少数民族政权和***农民起义的遗事。全书前有总序,每集前有集序,天头有眉批,文中有编辑者的评语;上集前有小引,正集前有进《经武要略》表。全书卷目如下:

  上集:

  一卷:圣猷庙胜、皇仁绥戡。

  二卷:德礼顺治、简用推赤、便宜责成、恩威赏罚、兵马饷械、保勋长治。

  正集:一卷:德征、内治、忠赤。

  二卷:阵法上。

  三卷:阵法下。

  四卷:灭虏、荡寇。

  五卷:兵制、兵法、权变、机颖、机势。

  六卷:将权、纪律、号令、戒严、禁戢、训练、团募。

  七卷:方略、胜算。

八卷:简帅、罗材、识拔、广智、恩礼、奖宥、奋迹。

  九卷:英武、骁鸷、奋击、奇功。

  十卷:卓识、正论、料敌、奇计、阴谋、警速、干敏。

  十一卷:胆略、威望、权谲、冲突、掩袭、邀截。

  十二卷:奇正、虚实(附分合、主客)、缓急、用敌、设疑、示弱、诱歼、不意、乘懈。

  十三卷:经理、操纵、营壁、肩任(附励志)、胜气、备预、防弭(附厘剔)。

  十四卷:攻围、鏖战、城守、堵御。

  十五卷:勘定、威远、入险、趋利、构持、力全。

  十六卷:赏罚、鼓励、恩抚(附得心)、威克、财致、感动、坐制(附犄制)、光复(附持胜)。

  十七卷:宽仁、公普、刚断、明察、布信、详慎、绥怀、安众、屈服。

  十八卷:考仪、节侠、廉让、和辑、谦牧、识量、慎重、静暇(附秘密)。

  十九卷:天时(附太乙略、奇门略、六壬略、推占)、控扼、因地、火攻、水战。

  二十卷:形势。

  二十一卷:转输、屯种、车骑。

  二十二卷:密间、伏翼、侦侯(附向导)、马政、军资、庞识、止戈。

  《经武要略》基本上是一部军事类书。它与一般军事类书的不同点是文中有编辑者的评论,所以又可称为辑评体兵书。

  编者的评论共一百一十二条,或评论古人用兵得失,或抒发编者的见解。评论多集中在编辑者比较熟悉的明代事例,所以评论中不乏有切中时弊的真智灼见。如他针对明军缺乏训练,军饷不足的情况,提出:兵非素练不可用,非足饷不为用。然召募佥派乌合之众,既无死敌之心,坐縻赡家月粮,尺籍有兵,战阵无兵,亦奚用此?惟有团练土著之兵,不烦更戍之劳,又免安家之费。(上集二卷《简用推赤》评语)他还提出屯守兼顾的主张,认为兵饷取给于屯,最为上策。屯守兼而兵农斯济矣。遇警则合力捍圉,宁静则尽心屯种。(上集二卷《便宜责成》评语)眉批中也有可资借鉴的内容,如胜负不系兵之多寡,而在将之知(智)愚;师克不在两军对垒之时,而在谋臣协恭之日。有备庶可无患。等等。

  《经武要略》为挽救明廷败局而作,评论为有感而发,内容也较丰富,保存的明代史料较多,有一定史料价值,在当时也有一定现实意义。本书编纂方面的缺点是没有注明资料来源。由于编辑本书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后金政权南下,书中称后金(清朝前身)为建夷小丑,所以在清代未见刊行。

  现在见到的惟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刊本,而且只有少数大图书馆有收藏,流传不广。

  第六节兵机类纂

  张龙翼编辑。张龙翼,字羽明,明末松江(今上海松江县)人,生平未详,明末清初人钱谦益为本书写的序言称:张子幼即受书黄石,弃儒冠练习时务,又加考索,编摹数十年,勒成此书。说明张龙翼为编此书下了很大功夫。

  所谓兵机,这里是指军国筹策,机权谋画;所谓类纂,就是分类编纂。顾名思意,本书是一部军事类书。全书三十二卷,分为三十二大类,三百一十八小类,共辑录自先秦迄明代用兵方面的正反事例二千一百一十四条(其中反面事例一百五十七条),阵法三十条,每条多则数百字,少则数十字,文字比较简练。为便于了解全书所辑内容,现将其类目抄录于下:

  疑兵:曳柴疑敌、燃火疑敌、扬旗鼓疑敌、偃旗鼓疑敌、变服帜疑敌、效敌兵取胜、解鞍疑敌、陈伎乐疑敌、指挥疑敌、开门疑敌、虚营疑敌、假营疑敌、草人疑敌、致别疑敌、缓服疑敌、添灶疑敌、办马槽疑敌、驱牛驴疑敌、散舟疑敌、纵虏疑敌、立堰疑敌、车声疑敌、犒军疑敌、牧马疑敌、列阵疑敌、诡炮疑敌、会兵疑敌。

  诈兵:示弱破敌、示不进破敌、声此击彼、攻此救彼、佯败破敌、诈降破敌、诈馈饷破敌、诈和破敌、诈迎抚破敌、诈胜破敌、诈会盟破敌、诈取敌城、谬言诒敌、扬言敌败、兵败诈称佯败、扬威恐敌、假称神助、无粮示有粮、有舡示无舡、挫敌诈谋。

  伏兵:诱敌入伏、伏兵击敌、潜兵为内应、破敌伏兵。

  掩袭: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兼行克敌、潜师袭敌、暮夜袭敌、冒雪袭敌、雨中袭敌、践水袭故、雾中袭敌。

  奇兵:奇兵破敌、夹击破敌。

  锐兵:摧敌锋锐、致军死战、严令取胜。

  重兵:恒慎不懈、持重不轻。

  乘机:乘机破敌、乘胜破敌、乘敌国乱、乘敌军乱、乘敌困疲、乘敌谋未合、乘敌未整、乘敌自退、乘敌犹豫、乘敌莫测、乘敌不相救、乘敌畏惧、乘风沙破敌、乘水破敌、乘机封建、乘机易帅、乘机安全、乘机报仇、乘谍书取胜。

  伺便:待敌气衰、待敌疲敝、待敌自生变、伺敌懈怠、待敌近奋击、半渡击敌。

  致敌:诱敌来战、诱敌出战、激敌出战。

  喂敌:赂敌取胜、赂敌解围、留敌缓追兵、饵兵破敌。

  敝敌:绝敌粮馈、绝敌水草、断敌援路、断敌归路、毁敌桥梁、坚壁老敌师、困敞敌人、攻敌根本、以计取敌马、断敌弓弦、羁縻敌兵、使敌自相图、分敌兵势、使敌兵不得合。

  权变:矫制击敌、不请命击敌、不请命封赏、违命破敌、不待命受降、因符节立功、便宜立功、伪书说降、以计救主、以计脱难、托事免疑、推戴立功。

  反间:间易敌将、间杀敌将、间罢敌将、间疑敌党、间敌自相图、间止敌兵、间敌使敝、间敌绝和、间人使叛、间敌党附己、用间救难。

  奇法制胜:断弰破敌、短兵破敌、袖棒破敌、药箭惊敌、磁石制敌、折行马为兵、偏厢车破敌、筒鞭发矢、系戟于马、羽矛为矢、扬灰破敌、散豆破敌、木履去蒺藜、牛羊塞巷、火牛破敌、蒙虎皮破敌、蒙羊皮胜敌、鹅鹜乱声,哨鸽发伏、青蓑舁舟、毳帽潜贼、搅地龙陷敌、车营御虏、编篾为。

  破阵:破骑阵、破象阵、破火牛阵、破战车、破战舡、破铁浮图。

  火攻:火攻破敌、破敌火攻。

  水战:壅水破敌、移敌涉水表、引舟入水、设钩距破敌、锁江拒敌、破江中铁锁、设计渡水。

  据地利:据地利破敌、据城破敌、据粟取胜。

  攻城寨:火炮攻城、地道攻城、凿堑围城、堰水攻城、乘高攻下、持练缘城、缒纺登城、悬布登寨、穴地泄水、火猱破寨、破敌水栅、夜斫敌营、不越次攻城、长围困敌、纵樵采縻敌、撤围散敌。

  守城寨:毁敌攻具、拒敌攻具、毁攻城舡、炮击攻者、开突门破敌、穿地道破敌、截敌地道、御敌土山、决水灌攻者、烧退攻者、战退攻者、伺间破围、灌水冻城、补城捍敌、移城穷敌。

  激励:激劝众使战、激众使从己。

  游说:游说图敌、游说退敌、合纵破敌。

  招降:恩信招降、诱敌使降、说降敌将、威信服敌、慰谕平乱。

  用敌人:用降击敌、用俘取胜、不杀降取胜、以夷狄攻夷狄、存敌为捍蔽。

  报军情:觇视敌营、通报声息、懦卒为探。

  料敌:料敌可克、料敌必退、料敌必来、料敌不至、料敌必降服、料敌不敢战、料敌必诈、料敌有伏、料敌未易克、料自师必败、料敌所向、料筑城可成、料安营得失。

  备敌:筑垒城御敌、烧栈道备敌、穿池备敌、障虏通道。

  谋画:谋创基业、赞成其业、赞助安国、陈献谋策、结聚豪俊、任用材智、养民图敌、声罪伐敌、收取图籍。

  杂类:亲征取胜、和邻图敌、结夷狄为助、小舟运粮、铁笼免危、市马破敌、挫抑敌谋,使敌不追、不露虚实、军乱能整、使兵识将意、计诛叛党、设计平乱、以计平盗、设计避仇、以计弭变、以计止叛、以计止暴掠、设计认贼、设计偷营、诈病图人、设计图人、诱还亡臣、诱盗还物、徙营避变、储雨济渴、毒洒毙贼、纵烟隐身、以计得兵、小失大得、暗藏军令。

  阵势:积卒、握奇、三才五行、兵农、崇卒、乘之阵、鱼丽、荆尸、大偏小偏、五军、八阵、方圆大阵、连马方阵、却月、结车为阵、高欢圆阵、赵仲卿方阵、周法尚方阵、行宫营阵、六花、长蛇、马燧车营、梁晋方圆阵、金人骑兵阵、平戎万全阵、叠阵、张贵船阵、张世杰舶阵、元制四阵、鸳鸯阵。

  不用计:不用计致败、不用计无功、不用计无成、不用计生患。

  《兵机类纂》作为一部军事类书,编纂上有其特点:一是类目设置比较全面、细致,大类下有子类,全书共有三百五十个大小类目;为容纳不便归类的内容设有杂类;为突出反面事例的作用,还设置了容纳反面事例的类目不用计,这样使所有关于兵机方面的事例都能有所归属。二是选材紧扣主题,又不因人废言,即专以兵机为主,非军国筹策,概不录及;苟于军国有关,虽君相山野之谋,与将略一体收辑,重在谋画,不专重品格。(《兵机类纂·凡例》)三是广搜博采,又删繁就简。全书搜集大小事例二千余则,上起轩辕,以及昭代(按指明代),其间雨臣云将,匡王定鼎之谟(钱谦益序),均在收录之列;每则事例,凡与兵机无关的文字尽行删除,言简而意赅。四是采集以经史为主,一切野史不经之论,悉为弃去。(《兵机类纂·凡例》)五是编排上以类聚事,不以人归类,一人有几事者,按照事例的性质分别归入相应类中;一类之中再按时代先后排列。

  《兵机类纂》不仅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便于查阅古代有关军事资料,而且可读性较强。钱谦益在序中称其事博而该,文简以严,诚哉!其为兵机妙纂也。柳茂枝在书名页题词说:是集也,《广将传》、《将略》之不及,而芟其繁,汇千变万化之奇正而析其类,使探珠者不烦阅五车而今古无遗;登坛者未及历百战而机权预谙,真济时之宝筏,疗馁之金丹也。《兵机类纂》刻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书前有钱谦益和东吴伟业骏公序,卷端除题张龙翼羽明父辑外,并题:瑞屏大宗伯鉴定,同郡吴志葵圣阶父较,长洲朱正明伯亮父阅。

  第七节治平胜算全书

  《治平胜算全书》,清代军事类书,题年羹尧辑,书前有年羹尧自序。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任四川、广东乡试考官,后迁内阁学士。他因深通兵法,熟谙地理险要,擢升巡抚,历任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平西将军、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是清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多次上疏言兵,提出了以番攻番,宜步不宜骑的御边之策,并亲自驰骋在西北西南疆场十余年,勘乱西藏,平定青海,为捍卫和巩固多民族的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雍正三年(1725年)因所写贺表有误,触怒雍正,削去总督之职,调任杭州将军。又因他抗旨不遵,职务尽削。继则罗列九十二条罪状,被雍正赐死。

  年羹尧《自序》称:爰不揣鄙陋,采辑古来帝师王佐营阵,以及先民制器尚象阵式,汇为一册,二十卷。久欲谋之梨枣,以公同志,无奈南辕北辙,东讨西驰,刻无停晷,未能竣事。今谪官武林,闭门谢客,旅舍无聊,检点旧箧,复观此书,因叹数十年之精力,至今日乃湮没于残笥破簏之中,亟为装订成帙。如果这篇《自序》可靠的话,说明本书由年羹尧亲手采集军事资料汇编而成。由于他身任军职,南征北战,无暇刻印。直到他被贬官杭州时,才装订成帙。自序时间题为雍正二年春三月,似有误,因他谪官武林是雍正三年春天,所以自序时间应为雍正三年。他在《自序》中还说:窃欲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以俟将来君子。说明他自己未有刊印。而他于雍正三年十二月被赐死身亡,后人也未为之刊印,因此只有抄本传世。

  《治平胜算全书》二十卷,一种抄本作十二卷,系以类目分卷;还有一种抄本分为二十八卷。全书约十五万字,附图四百五十余幅。为便于了解它的收录内容和编排体例,特将其详细卷目抄录于后:

  卷一战地:杂叙战地、叙战、九地、六形、土俗、城制图、弩台图。

  卷二仪制:仪注、庙誓、军誓、军祭、定惑、行赏、临行变阵图、大将军行营旗鼓说、军约、结状式。

  卷三仪制:排列图、乡导、间谍、阵号、符契、字验、传信牌、干酪、备干粮、斥堠听望、探旗、探马、递铺、烽火、行烽说。

  卷四古阵:古阵叙法、大阵、东西拐子马阵、先锋阵说、策先锋阵、分马后队、八阵法、黄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续握奇图说、握奇阵记、李靖阵法、万全阵法、大宋平戎万全阵图、宋八阵法、诸葛八阵记、诸葛瞿塘方阵辩、伏羲六十四卦内外图、黄帝纵布握奇图、孙武八阵图、阵法正宗十八势。

  卷五阵法:阵法总说、裴子法、裴子又法、方阵图说、圆阵图说、牝阵图说、牡阵图说、冲方阵图说、车轮阵图说、罘罝阵、雁行阵、方大阵、圆大阵、牝大阵、冲方大阵、车轮大阵、罘置大阵、雁行大阵。

  卷六阵法:八阵图、推演八阵法、八阵图说、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阵法十四势、鱼复江八阵、骑兵二十四阵、骑滚兵阵、骑兵归营、常山蛇阵、骑兵战方阵、炮方阵、

  卷七下营:诸军营法、下营法、绿营杂制法、偃月营法、裴绪营法、警备法、备夜战、立号法、定铺法、持更法、迫探法、漏刻法、防毒法、寻水泉法、养病法、征马法。

  卷八下营:营法(并图三)、行别方阵、右方营法、行军辎重、立成方阵。

  卷九守城:守城法、守城论、守城说、守城问答、原信、暗门、插板、钓桥、垂钟板、蓖篱笆、皮竹笆、木马子、狗脚木、竹立牌、布幔、皮帘、土色毡帘、撞车、绞车、铁撞车、刀车、木女头、木擂、砖擂、夜叉擂、车轮擂、狼牙拍、飞钩、水袋、水囊、麻搭、唧筒、风扇车。

  卷十守城:穿环、陷马坑、机桥、鹿角木、搊蹄、地涩、铁蒺藜、铁菱角、拒马木枪、拐枪、抓枪、拐刃枪、钩竿、锉手斧、叉竿、布城说、布城图式、拒马式、蒺藜式、软壁式、木城式、刚柔牌式、鬼箭式、张弩式、连驽式、飞炬、燕尾炬、鞭箭、火药鞭箭、铁火床、游火箱、行炉、引火球、蒺藜球、铁火鹞、竹火鹞、猛火油柜图说、火楼、拶丝杈、横筒、通锥、钓锥、碗、勺、沙罗、霹雳火球、火锋、烙锥、烙铁、地听。

  卷十一攻城:攻城法、攻城略、地道、木排搭绪棚、绪棚盖笆、绪棚两边垂笆、雁翅笆拐、木挂搭绪、排搭绪棚、屏风牌、屏风笆、编皮笆、上头车梯、炮楼、壕桥式、行炮车、折叠桥、云梯、火车、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蒺藜车、木牛车、尖头木庐、木幔、望楼图说。

  卷十二攻城:火镰、火叉、铁锚、火钩、短刃枪、短锥枪、蒺藜枪、拐枪、抓枪、烈钻、欢耳枪、镬锥、蛾眉斧、风头斧、注盘、木鱼、皮幔图说、皮透槽、行天桥、绳梯、擂梯、把车、扬尘车、填濠车、濠皮车、巢车、搭天车、枪车、饿鹘车、钩撞车、地戟、风轮船、下城缒车、虎皮车、运干粮车、巷战车、象战车。

  卷十三旗号:带甲神旗、中军坐纛旗、清道旗、金鼓旗、门旗、大五方旗、五方神旗、五方高照旗、五色展光旗、展光杂色旗、五行旗、角旗、主将号旗、豹尾旗、主将认旗、主将腰旗、中军腰旗、千把总腰旗、塘报旗。

  卷十四旗号:二十八宿旗、号带旗、六丁六甲旗。

  卷十五火攻:火攻说、火器说、原火器、神铳议、大神铳滚车、灭虏炮车、轻车、战车、佛郎机图说、小佛郎机说、虎蹲炮式、无敌神飞炮、天坠炮、万弹地雷炮、地雷式、地雷问答、石炸炮、石炸解、炸炮说、自犯炮、地雷炸营、西瓜炮图说、木炮式、子母炮总形、子母铳说、赛贡铳图说。

  卷十六火攻:锡铅铳说、无敌竹将军图说、木发贡说、飞天烟喷筒说、满天烟喷筒式、喷筒式、火妖、火砖包式、火桶、火罐、火枪、飞枪刀式、飞剑、神机箭、火箭问答、火龙箭式、雀杏、火禽、火兽、火牛、火兵、火盗、火船、烟球、行烟说、毒药火球、窝蜂图说、小窝蜂式、蜂窠式。

  卷十七水战:水战、水攻、水济、水平、照板、度竿、蒲筏、飞絙、浮囊、皮船、木罂、械筏、战船说、浮艇图说、蒙冲图说、走舸图说、斗舰图说、海鹘图说、火龙船图说、子母船图说、破船筏图说。

  卷十八原铳:火攻要言、原铳、说铳,铳法或问、炼大小铳火药、大铳药方、小铳药方、火箭方、火弹方、鸟铳药方、火门药方、见血封喉方、器解(即制炮法)、试旧炮法、捻药线法、火药法、炼硝法。

  卷十九原铳:粪炮灌法、制火药法、论铅子、火药问答、噜密铳全形散形、西洋铳全形散形、掣电铳全形散形、轩辕铳全形散形、九头鸟、火弹铳、火溜箭全形散形、鸟嘴铳全形散形、连子铳式、钻筒图、钻架图式、滚槽弹模、钻火箭图式、定火箭图、定自然打成线眼图、定火箭匣式、分形、定自然眼图、定自然眼座式。

  卷二十持铳:持铳图、倒铳药图、装铳药图、实药装弹图、着门装药图、着火绳图、噜密人打放图、立放图、十数步打放图、五六步打贼图、西洋人打放图、改西洋铳图、五人更番打放图、放掣电铳图、装轩辕铳图、着轩辕铳图、放九头鸟铳图、迭放火箭图、单梢炮图说、双梢炮图说、五梢炮图说、七梢炮图说、旋风炮式、虎蹲炮图说、拄腹炮、独脚旋风炮、旋风车炮式、车行炮式、车炮式、总梢炮式、合炮式、火炮式、炮车式、炮说、铳歌、炮歌。

  从以上卷目可以看出,本书所辑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军事地理、条令条例、阵法阵图、城邑攻守、旗帜号令、火攻水战、兵工制造及火器使用等。资料来源主要是《武经总要》、《武备志》等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有其他兵书如《兵法百战经》、《救命书》等的内容。综观全书,采辑资料比较重视实用,少有空谈虚论。所辑阵法阵图较他书更重实战应用,如辑录了阵法正宗十八势、阵法十四势等内容,对阵法的变换运用讲的甚细。卷一所辑对《孙子》九地、六形的解释,通俗而深刻,比《兵法百战经》所载内容为多。

  书中一些思想与年羹尧奏疏中的思想相吻合,如以蛮夷攻蛮夷,以边塞之民,召募为用,开辟广土,以食厚赏(卷一)等。在辑录的内容中也有些真智灼见,如卷九提出的积极防御思想:守城当出奇用诈,以战代守,以击解围等。

  但是由于本书辑录资料以实用为主,所以整部书理论价值不高。在编排上也较散乱,比如关于火铳的制造与使用本应归入火攻一类,反而放在了水战之后,单独列为两类,违背了分类的逻辑性原则。

  另外,题名年羹尧撰的《经帮寇轨》(见《清隐山房丛书》),又称《年大将军兵法》(见《八旗丛书》),与本书是同类书,但它录自《登坛必究》,内容只是本书中的一部分。需要提及的是,它将攻城法一筹(见《治平胜算全书》卷下)移至其卷端,作为序言,并题年羹尧自序。

  第八节知古录

  清代军事类书。分类辑录古代兵家将帅言论和事迹,取宋范仲淹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之意,取名为《知古录》,意在以古人之性情正众人之心术,以古人之事功广众人之见闻。(盛福跋)倡导学习历史和军事理论。

  《知古录》系恒秢据其读史笔记整理而成。恒秢,字寿之,清绥芬人,旗校出身,身隶旗籍,职厕兵官。(自序),从军燕齐徐泗间(今河北、山东、江苏一带)。曾统领本旗兵守卫京师,治军严整,不惮劳瘁。(伊兴额序)他博览群书,注重研读古代兵法,遇古人一言一事之足为师法者,往往情不自禁辄手录之,积日既久,裒集斯多。(自序)但他又感到故纸成堆,终归无用。(自序)于是,于咸丰五年(1855年)利用军务闲暇,整理旧日札记,重新加以校阅,从中选出对军事有所裨益的三百余条,分门别类,汇为一书。作者除编有本书外,还辑有《韬钤拾慧录》,系摘抄《百战奇法》、《金汤借箸十二筹》、《练兵实纪》、《虎钤经》等兵书中的片断章节。

  《知古录》共三卷,二十八类,约二万字,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兵法通论,选录古代兵家将帅的三十七条兵法言论,以资借鉴;二是内篇性情,选录一百三十二条有关将帅修养方面的事例,以正心术;三是外篇事功,选录一百二十二条有关将帅治军用兵的事迹,以广见闻;四是巾帼,选录七条有关古代妇女用兵御敌的故事,以愧须眉;五是鉴戒,选录十三条古代将帅的恶德败绩,以作鉴戒。具体卷目如下:

  第一卷:兵法通论(三十七则)。

  第二卷:内篇性情:仁(八则)、贤(二十六则)、能(二十二则)、勇(十一则)、智谋(二十五则)、忠诚(十五则)、恩信(六则)、公正(七则)、谦退(四则)、廉洁(八则)。

  第三卷:外篇事功:整暇(十一则)、镇定(八则)、持重(三则)、备御(十一则)、军律(二十七则)、用间(五则)、料敌(十二则)、抚众(十一则)、安民(八则)、受降(三则)、城守(六则)、边防(十一则)、水军(六则)。

  附录:巾帼(七则)、鉴戒(十三则)。

  恒秢以军人的眼光选录历代军事史料,比较重视实用。与同类书相比,其突出特点是比较简练,很少有繁冗的文字。有人称其条目赅括,拣练精详,在韬钤诸书中,询属言简意深。(盛福跋)《知古录》较之《兵法类案》颇易观览。(毓孚序)本书的另一特点是注意到了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辑录了妇女御敌的故事,尽管他的目的是以愧须眉,但在男尊女卑思想极其严重的封建社会,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本书的再一个特点是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特意辑录了古代将帅中骄横无礼、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等所谓恶德的反面事例,使人们以此为戒。

  本书因系由读书笔记整理而成,所以资料来源只限于编者读过的书,采集面较窄;史料虽辑自正史,但编者在摘录时也有剪裁失当之处。作为军事类书,类目过少,内容也过于单簿。

  《知古录》书成于咸丰五年,未尝轻以示人(自序),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他随军驻防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才在伊兴额的提议下,由盛介臣、续小泉等捐资刊印。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避热窝重刊。

  第九节兵镜类编

  清末李蕊编撰。李蕊,广东羊城(今广州)人,曾投笔从戎,驰驱秦陇,览山川于戎马间,继复游历东南,极江海之壮观,辨主客,审地利、人心,统中外以规大局。(自序)有较丰富的军事知识。他对外国列强侵略自己的祖国非常愤恨,目见耳闻,逼人太甚,有不胜流涕痛憾(自序),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天下事皆己分内事(自序)。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有裨益于时务,便于随事随时抽查,以资谋略(凡例),于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开始编辑《兵镜类编》,经过四年的辛勤笔耕,于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成书,次年又进行了续补。

  《兵镜类编》从书名上看,完全象是一部军事类书,从内容和编排方法上后,也具有类书的性质和功用,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军事类书,编者在分类辑录军事史料的同时,对每条史料都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评语,即有辑有评。另外第四十卷有《附录臆说十种》和《续录臆说补遗》,为李蕊手著。

  《兵镜类编》四十卷,约五十万字。卷前有自序和凡例。

  所采军事史料上自春秋,下至明代,均出自正史,稗官野史不予收录。全书共录军事史料一千四百七十一条,分为六十八类,每类中以朝代为序排列。另附臆说十种、臆说补遗二十条,其类目如下:知人、用人、将将、选兵、练兵、励士、行权、将本、卓识上、卓识下、智术上、智术下、胆智、反间、张疑、设伏、奇险、机巧、诈害、料敌上、料敌下、诱敌、乱敌、罢敌、豢敌、饵敌、震敌、轻敌、计退、夹攻、暗攻、水攻、火攻、风攻、诈攻、横攻、反攻、绕攻、急攻、缓攻、分攻、合攻、攻坚、攻瑕、战守、力守、备守、诈降、招降、慰降、解散、解围、持重、神速、静镇、奋励、退让、执法、大义、严整、慎秘、作气、精艺、学古、恤民、本计、词令、劈奸、疏虞、远虑上、远虑下、名论上、名论下;附录臆说十种:陪京说、守城说、扼要说、海防说、练兵说、用兵说、避炮说、用炮说、审长短说、杜乱源说;续录臆说补遗二十条。

  《兵镜类编》是一部史论结合,以时务立论的兵书。编者在类编部分写下了一千四百七十一条评语。这些评论都是有感而发,考古成法,变而通之(自序),纵横议论,评论古人用兵得失。或以古喻今,如在薛弼条下评论水战不若陆战,意在论今之海防不如陆防:彼之长可避而不可斗,此犹水战之小者耳。若争之于海,其宜避更何如?岂可强为斗计,争所不必争而忘其当争乎?(卷三十九《名论上》)或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通过评吴璘用兵,阐述了长与短的辩证关系:弱出强继,此法甚善;反我之短制敌之长,此法更善。反字中有无穷妙用,必审实长短所在。有所长必有所短,亦有所短必有所长。善于反即善于制变化之妙,总在一心,岂可安于短而惟长是畏乎?(卷四《将本》)或对古代兵家著述进行品评,如对戚继光的两部兵书评论说:《新书》所言练兵脚脚踏实,但不及《实纪》六练之全备耳。六练当以练将为第一,篇中条款亦极精密。胆气为练法所最重,发挥出却未见醒亮。营阵阵法计七十七条,皆系营中纪律,无一语及阵法,似不宜以营阵名。(卷二《练兵》)另外,在其他一些评论中,也不乏有真智灼见,如善用兵者贵精不贵多。(卷二《练兵》)军事尚才,将贵有谋,谋为行军之要(卷一《知人》)知人贵有远见,尤贵有细心。(卷一《知兵》)以民心卜天意,为举事成功之本。(卷五《卓识》)事有应变,安可预定。(卷三《行权》)等等。

  本书《臆说十种》和《臆说十种补遗》理论价值较高。

  十说皆按切目前时势立论,有推衍于《兵镜》中者,有特创于《兵镜》外者。(《臆说十种》)它是古代兵法与近代军事学结合的产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著者的军事思想,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一、海陆说。他从敌我双方分析了海、陆利弊得失,得出了防水不如防陆的结论:水路之险,险与敌共;陆路之险,险系我专。买船、买炮,修炮台,设水雷、鱼雷,以全力防水路,致陆路暨城内外概置弗论,倘敌由陆路将奈何?

  况水少陆多,争城必在陆地,故防水不如防陆。(《臆说十种》)

  二、长短说。这是本书的最精彩思想,也是防水不如防陆的理论根据。在评论中他曾论述了长与短的辩证关系(见上文),在《臆说》中着重用长短理论来说明海防与陆防的关系,以及在反抗外国殖民者的斗争中如何扬长避短。他首先提出兵事争短不如避长。接着总结了以往争短犯长的教训,炮火舟楫水利皆彼之长,我之短也。十余年来,竭天下之精华以防于海,是极力以争所短也。适以犯人之长(争短无功,犯长更有害),故常处不胜之势,致饮憾切齿于亿万姓(此即我所当用之长处)。夫寇之所恃者水利,于水者必不利于陆,以陆处之众当航海之师,审主客,度众寡,其胜负可知。(《臆说十种》)他又认为仅知长短还不够,还必须会用长短,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非谓知即能胜,谓审于彼己之间,而善用其长短也。(《臆说十种》)并具体分析了敌我长处,认为敌人的长处有五:炮利船坚、令严、财足、用汉奸、联与国。我之长处有十:众怒难犯,众志成城;以主待客,以逸待劳;地广人众,招募便捷;表里山河、关津险阻;凭城固守,出奇无穷;诱用伏兵,追截归路;孤军无援,四面夹攻;坚壁清野,阻绝粮道;兵民相习,能聚能散;远近夷险,成竹在胸。敌人的长处我虽不及,但是我可御,可避,可学,可绝,可转害为利。这样就能变敌长为我长,变敌长为敌短,避其长以用我之长,结人心,据险塞,运以精兵,寇必危,出奇计以歼灭之,而使入于海口者无一复出于海口,是避之正所以破之也。(《臆说十种》)

  三、古今说。他认为时代不同了,武器发展了,战法也要随之发展。一方面强调古法仍然可用,关键是要会活用,如奇正,若能做到时而正,时而出奇制胜,用暗不用明,斗技更斗智,炮虽利不及放,人虽众不敢当。就能战胜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敌人。另一方面又指出有些古代战法已经过时,不可套用,如守城之法今与古异,古人以战为守,今人当以弃为守。这里所说的以弃为守非真弃也。而是先躲避敌人的炮火,减少伤亡,待敌入城,不能发扬火力时,用短兵巷战消灭敌人。他并提出了一些适应近代作战的战术,如散队战术,以空城、空寨、地孔(地道)、地雷诱歼敌人的战术等。

  《兵镜类编》作于中国频遭外国殖民者欺凌的年代,具有鲜明的反侵略思想。所类辑的古代军事史料,具有工具书的作用。评语和《臆说》运用古代兵法,结合近代军事实际,提出的一些军事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本书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刊本。

  第十节医时六言

  明清兵家多喜欢以医喻兵。所谓《医时六言》,就是医治时局的六篇军事言论。比喻以兵法之医药,医疗社会之弊病,挽救危亡之时局。这一比喻也道出了作者编纂本书的缘起和目的。

  该书由翁传照编纂。翁传照,字少畦,清善化(今湖南长沙)人。其父为按察使,临终手书遗嘱,告诫传照继承他的遗志,为国立功。在翁传照三十岁时,即光绪二十年(甲午年,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9月,中国陆海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受挫。所有爱国之士都为国家的安危而担忧,都想尽自己的力量救国,翁传照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身为弱书生,不能亲自赴边杀敌,就把爱国之心倾注在著书上。乃发书陈箧,凡二十日,辑兵家古法二百三十则,自为言一万四千,署曰:《医时六言》。(《自序》)十月八日书成后,立即抄写俩份,一份寄京师(北京),一份存姑苏(苏州),期望有济于时局。

  《医时六言》是一部夹有辑录者大量评论的军事类书。卷首有《例言》,记述了该书资料来源,选材标准,分类依据,编排方法等。该书资料录自翁传照家藏兵书《帷幄全书》。这是一部由清尚书姚国庵手抄的军事丛书,收录《武侯兵法心要》、《金汤十二筹》、《施山公心略》、《百战奇略》、《六甲奇书》、《戚总戎兵法》、《风角占》、《医方备要》、《行军指掌》、《弩法备考》、《弓法拾遗》、《青田剑法》、《舆图备览》、《沿海形势》等14种兵书。作者对辑录的上述每部兵书的内容都一一注明出处。

  该书的编辑目的是济世救国,所以紧紧围绕切于实用选材,或借古以喻今,或援古以证今,或取语言以为发端,或汇书数则以互相发明。(《例言》)对于《帷幄全书》中已经过时的古代阵法阵图,弩法剑法,以及无实用价值的六甲奇书,术数之学一律不录;而《舆图备览》及《沿海形势》由于篇幅较长,加上当时的舆地之学已较发达,新的地图更加精确,所以这两部书也不予收录。

  该书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作者认为,用兵首在选将,选将始能选兵,有备而后可战,可战而后能用奇,用奇制胜而可守。(《例言》)所以全书按照这一秩序分为将、兵、备、战、奇、守六大类,共六卷。每类之前有作者的一段论述,然后分段辑录有关选将、任将、将帅修养、选兵、练兵、爱兵、备御之物,医病之方,行军作战,奇谋方略、攻敌奇具,屯田守备等方面的资料。在辑录的资料中穿插有作者的议论,或谈自己的心得,或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记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论对守边御敌的看法。虽然是书生谈兵,其中也有一些真智灼见。例如,针对外国侵略者船坚炮利的实际情况,提出不要死打硬拼,要避敌所长,欲求胜敌,必先筹所以避之。避,非怯也。(《例言》)避其长以救吾之短,安吾短以废彼之长。敌有千里镜,电气灯,我则焚五色烟,五里雾,以迷敌眼。敌不轻易放枪,我则每放一枪,连放大纸爆,以乱敌耳。敌所恃唯枪炮,我则长以参短,短以参长,疾趋而前,短兵相接,以忙敌手。(《战》)这样,敌人枪炮虽利,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敌人善于海战,我则长于陆战,提出守海不如守陆(《奇》)的战略主张。他还针对日本侵略者与西方侵略者习性和作战特点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要拘泥三十年前与法国人打仗的战法,要根据日人的特点创造新的胜敌方法。认为守城不如守险,因为城有定而险无定,城有形而险无形,城明险暗,城少险多(《守》),守险有利于打击和消灭敌人。他针对以往放炮心慌意乱,敌未到便将炮弹放光的弊端,提出对敌作战首先要胆壮,等到敌近前才能开火。如果敌人不敢近前,先以纸炮引诱,敌以为我火器已完,驰马来攻,方以火器齐发。如果敌势大,再以重型炮大将军轰击。这些见解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医时六言》由于仓促成书,二十天脱稿,有些资料归类欠妥当,作者评论内容较杂,文字也比较粗糙。但此书为卫国御敌而作,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成书后的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刊印行世。

更新于:21天前

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

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附录一藏书单位代号表0101北京图书馆0102首都图书馆0107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0141北京大学图书馆0142清华大学图书馆014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014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0145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0146北京师..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

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八·民国以后兵书研究中国步兵战法三册 1913年上海求学进步社富华图书馆石印子目: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素书、心书、握机经、六韬孙子浅说一册蒋方震刘邦骥注解 民国4(1915)年铅印本(3..

七·清

七·清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七·清兵迹十二卷附校勘记一卷(清)魏禧撰校勘记(民国)刘家立撰豫章丛书(胡思敬辑) 民国4(1915)年南昌刊本(3001)兵谋一卷(清)魏禧撰 清咸丰十(1860)年刊本题左氏兵谋二卷(3001)昭代丛书(道光本..

六·明

六·明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六·明左氏略三十二卷(明)陈禹谟撰明万历吴用先彭端吾等四川刻本(0161、0701、1601、1801、2041)明天启刻本题左氏兵略(2801)明刊本(缺1-2卷)(3001)左氏兵法测要二十卷首二卷(明)华亭宋征璧(尚木..

五·宋辽金元

五·宋辽金元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五·宋辽金元1.宋行军观象书歌注一卷(宋)朱宏 诒庄楼藏元至正二十五(1365)年写本(《历代兵书目录》)武经总要前集二十二卷后集二十一卷(宋)曾公亮丁度等撰 明正统四(1439)年李进刻本附行军须知..

四·隋唐五代

四·隋唐五代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隋唐五代唐卫公兵法辑本三卷(唐)李靖撰(清)汪宗沂辑编 清光绪二十(1894)年桐庐袁昶渐西村舍刊本(3001、1701)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注:附《旧唐书·李靖传》考证李卫公问对三卷(唐)李靖..

三·三国晋南北朝

三·三国晋南北朝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三·三国晋南北朝1.魏魏武帝注孙子三卷  (周)孙武撰(魏)曹操注两江总理营务处刊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金陵汤明林聚珍书局印(1605)清光绪戊戍(1898)年成都志古堂刊本(3001)清同治十(1..

二·秦汉

二·秦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二·秦汉西汉韩信兵策平城妙策阴符经注一册(汉)张良著 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行本(3001)黄石公三略兵法占书上、中、下卷一册(汉)黄石公撰 清嘉庆年抄本(3001)注:附黄石公占风云气色要略..

一·先秦

一·先秦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先秦孙子三卷(春秋)孙武撰宋刊本(日本静嘉堂)清光绪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2201)清咸丰四(1854)年丁晏抄本一卷本清段朝端跋(0201)清光绪六(1880)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1701)清刊..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

下编·现存兵书简目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下编·现存兵书简目》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下编·现存兵书简目说明:下编文体虽然与上、中编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上编是从宏观上探讨历代兵书的源流、发展、价值和影响等;中编是从微观上对不同类别的具体兵书进行较详细介..

第十五章·丛书类

第十五章·丛书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五章·丛书类第一节概述将若干部兵书收集在一起,并冠以总名的一套兵书,叫做兵书丛书。它和类书不同,不是对原书进行摘抄、剪裁,按类或韵部进行编排,而是将原书原原本本地收录进来。我国丛书有的认..

第十三章·综合类

第十三章·综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三章·综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综合类兵书,是指内容包括军事领域多个门类知识的兵书。这类兵书,由于涉及到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知识内容,分到哪一类都不合适,所以不能按内容属性来区分,只能按形式特征进行..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二章·名将传类第一节概述名将传是记述历代著名将帅军事生涯的兵书。中国历代名将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业绩辉煌。他们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许多流芳千古的战法,为撰写将帅传记提供..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第一节概述军事地理,是指从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础,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影响,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

第十章·兵器类

第十章·兵器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章兵器类第一节概述古代兵器包括冷兵器和火器、火药及攻守器械。记述冷、热兵器和攻守器械的种类、性能、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兵书即为兵器类兵书。西汉任宏《兵书略》首创兵技巧类目,收录兵器类兵书,共十..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九章乡兵团练类第一节概述乡兵团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完全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组织,大都有当地的地主分子所掌握,所以也可以说是地主武装组织。乡兵自北魏末年地方豪强建立以来,隋、唐、五代均有设置..

第八章·兵制类

第八章·兵制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八章兵制类第一节概述兵制,古代又称兵志,《辽史》称兵卫志,就是古代的军事制度。自有军队,即当有组织军队的制度。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兵制的零星记载,如王作三自等。周代对兵制有了系统的记载。任..

第七章·城守类

第七章·城守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七章城守类第一节概述所谓城守,就是城邑防御。现存最早的城守方面的文献是《墨子》之《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

第五章·兵略类

第五章·兵略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略类第一节概述兵略者,用兵之方略也。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名将辈出,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是一笔珍贵的军事遗产。为继承这一遗产,汇集历代战争实例,借鉴古代用兵谋略而写..

第四章·阵法类

第四章·阵法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阵法类第一节概述阵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兵略纂闻》)。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但上古荒邈,阵法不传。春秋时代,史书偶有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有郑为鱼丽之阵,《..

第三章·兵法类·下

第三章·兵法类·下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法类·下第一节兵垒《兵垒》尹宾商撰。尹宾商,字毫翕,一说字亦庚、夷耕,号白毫子,故《兵垒》又称《白毫子兵垒》。宾商正史无传,《湖北通志》、《汉川县志》有零星记载。方以南序称吾楚明儒..

第二章·兵法类·中

第二章·兵法类·中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法类中第一节行军须知《行军须知》,作者不详。明刻《武经总要》附刻本只题豫章新斋李鼎长卿订。本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杨士奇所著《文渊阁书目》始见著录,继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

第一章·兵法类·上

第一章·兵法类·上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中编分论第一章兵法类上第一节概述古代称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为兵法。它包括战略战术和建军理论等,如兵法之教(《战国策》),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

第六章·训练类

第六章·训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六章·训练类第一节概述训练是军队平时提高战斗力的途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训练。许多兵书都反复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如《吴子》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司马法》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等等。兵书中关..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第一节历代对兵书的整理对兵书的整理始于西汉,盛于西汉。据史书记载,西汉政府对兵书进行过三次整理。第一次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乱,天..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第一节兵书的发展中国兵书成熟很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就产生了高度成熟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术上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后人的推崇..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第一节兵书是一座宝藏兵书不但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而且内容极其丰富。上文所述种类,是从图书分类的角度、就兵书整体而划分的种类,远远不能概括每部兵书所记述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二章·兵书的种类和数量第一节兵书有哪些种类随着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兵书的内容不断丰富,种类也不断增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兵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分,有兵法、兵略、训练、阵法..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作者:许保林·著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上编·总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上编总论第一章·兵书的产生和社会意义第一节兵书释义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兵书也是这样。兵书是军事图书的一种,军事图书又是一般图书的一个类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