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东汉攻灭北匈奴的战争
十三、东汉攻灭北匈奴的战争
作者:颜吾芟
出自————《中国秦汉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十三、东汉攻灭北匈奴的战争
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强盛起来,控制了西域和东北的乌桓等族,并在刘秀进行统一战争时,支持渔阳的彭宠、五原的卢芳反对刘秀。刘秀为了减轻北部的压力,曾遣使与匈奴修好,但没有取得结果。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军抗击匈奴,作战1年,未获任何战果。后东汉政府被迫下令将雁门、代郡、上谷3郡居民内迁至常山关(今河北涞源北)、居庸关以东地区。匈奴左部乘机入居塞内,不断南下虏掠,袭击上党(今山西长子西南)、扶风(今陕西兴平)、天水(今甘肃天水)等郡,给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东汉无力回击,只能采取消极防御措施,极为被动。
正在这时,匈奴遭到了连年的早蝗灾害,赤地数千里,人畜死亡无数,实力大减。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夺统治权的内讧,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南边八部拥立日遂王比为单于。南单于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四、五万人归附东汉,东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2部。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东汉政府设置使匈奴中郎将,主管领护南匈奴事务。后来为了加强北边防务,又增设度辽将军,统领度辽营,屯兵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北匈奴的力量进一步减弱,原受其压迫的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西方的西域各族乘机起来反抗,加之东汉与南匈奴多次击败北匈奴,其内部矛盾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跟随北单于,大批地向东汉投降。
到汉明帝时,东汉国力已得到相当的恢复,于是东汉政府决定,抓住机会,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遏制其南犯,并相机打通西域。
(一)天山之战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北匈奴侵袭河西,明帝决定发兵进攻北匈奴。次年二月,东汉政府大发边军,并联合南匈奴、卢水羌胡、乌桓、鲜卑共数万人,分4路出击:谒者仆射祭彤与度辽将军吴棠出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进袭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的北匈奴皋林温禺犊王;奉车都尉窦固及骑都尉耿忠出酒泉塞(今甘肃酒泉),进击白山(今新疆天山);驸马都尉耿秉与骑都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向三木楼山方向进攻;骑都尉来苗与护乌桓校尉文穆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向匈奴水(今内蒙古翕金河)方向进击。
4路军中,窦固(?~公元88年)、耿忠一路战绩最佳。2人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1.2万骑兵出塞后,长驱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斩杀千余人,随后又追击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在这里设置宜禾都尉,留驻吏卒屯田,然后返回。其余3路均因北匈奴远遁无功而还。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窦固二次兵伐天山,在蒲类海击破白山部匈奴,进而前至车师,复置西域都护,戊已校尉,恢复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这次东汉4路大军出击,虽未消灭北匈奴的主力,但是重新打通了西域,实现了斩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在这次战役中,东汉首次征调少数民族军队共同进击匈奴,为其“以夷伐夷”战略方针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二)稽洛山之战
天山之战以后,北匈奴在南匈奴、鲜卑的不断进攻下,实力进一步削弱。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为了彻底解决北边之患,东汉政府派车骑将军窦宪(?~公元92年)、执金吾耿秉等率北军五营、黎阳营、雍营及缘边12郡骑士8000人,会同南匈奴骑兵及羌、胡兵3万人,分3路深入漠北进攻北匈奴:一路由窦宪、耿秉各领4000骑兵,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的1万骑兵,出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一路由南单于屯屠河卒万余骑兵出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县境内);一路由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8000骑,与南匈奴左贤王安国所统的1万骑兵,出稠阳塞(今内蒙古包头地区)。3路大军会师涿邪山后,窦宪又命副校尉阎盤、司马耿夔、耿谭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领精骑万余,进击稽洛山,向北单于发动猛攻,大破其军。北单于逃走,窦宪挥军追击,直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泊),斩杀名王以下13万人,获牲畜百万余头。北匈奴81部,共20万人投降。窦宪、耿秉一直北进到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出塞3000余里,登山刻石作铭而还。
这一仗,北单于元气大伤,其衰落已成无可避免之势。
(三)金微山之战
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稽洛山之战的第二年,南单于上书请求再击北匈奴。于是中郎将耿谭遣部将监护南匈奴左右部骑兵8000人,出鸡鹿塞,抵涿邪山,留下辎重,兵分两路袭击北单于:左部向北绕过西海,进至河云(今蒙古吉尔吉斯湖西南)以北;右部从匈奴河(今蒙古拜达里格河)向西绕过天山,南渡过甘微河(今蒙古札布汗河)。两军会合后,乘夜围攻北单于。北单于大惊,急率精兵千余人迎战。激战中,北单于负伤落马,仅领轻骑数十人逃走,所部8000人被歼,数千人被俘。北匈奴势力更加衰弱。
次年,窦宪决定彻底消灭北匈奴,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远袭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单于军,斩阏氏、名王以下5000余人,北单于领数骑逃脱。
此次汉军出塞5000余里,是汉军出击匈奴行程最远的一次。这次战役后,北匈奴一部向西远徙,余部溃散。东面的鲜卑逐渐西移,占据了北匈奴的故地。
北匈奴败亡后,南匈奴曾数次叛汉,但都被东汉平定。随着南匈奴内附日久,其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汉族一样过定居生活。南单于的地位也发生变化,或由东汉政府所立,或须经东汉政府认可,同内地诸侯王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了。
东汉取得攻灭北匈奴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东汉王朝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是为保卫北部边疆的安宁,统一中国北部而进行的战争。其次,双方国力相差悬殊。东汉经光武中兴以来四、五十年的恢复、发展,出现了国富兵强的殷盛局面,国力增强,为战争准备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而匈奴不仅遭受连年的旱蝗灾害,而且内部分崩离析。先是南匈奴归附东汉,继而大批部众不断向东汉投降,周边各族乘机起兵围攻,使其实力一降再降,在几次大战中,根本无还手之力,损失惨重。再次,东汉政府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东汉初,面对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势,东汉政府采取守势,避免与其争锋,致力于发展经济、恢复国力,待其内部混乱,实力大减时,抓住战机适时地发动了大规模战争,使北匈奴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在战争中,以窦固、窦宪为首的东汉诸将,英勇敢战,成功地运用长途奔袭、穷追猛打的战术连战连胜,同时大量使用南匈奴、羌胡、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军队,将东汉先进的战略战术、治军方略及武器装备,与少数民族骑兵的骠悍勇猛结合起来,使东汉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少数民族军队为东汉攻灭北匈奴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