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三

繁体

卷八十三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

《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增置江州《宋志》:惠帝元康元年,始置江州,领十郡,治豫章。

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寻阳。参考王敦、温峤诸传,皆治武昌。《通释》:惠帝始置江州,傅为刺史,治武昌。是江州初置于武昌,其后或移豫章,又移寻阳也。宋以后因之。隋仍属扬州。大业末,为萧铣及林士弘所据。唐分十道,此属江南道。开元中,分置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境内州郡悉属焉。唐末,并于淮南,后属于南唐。宋属江南路。天圣中,亦分为江南西路仍治洪州。绍兴初,尝移治江州,寻复旧。元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移省于赣州。明年,复还龙兴。十七年,并入福建行省。十九年,复故,后陈友谅窃据其地。明洪武九年,置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属州一、属县七十七总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里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六十一万六千三百六十九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间。今仍为江西布政使司。

◇南昌府属州一 县七

南昌县附郭 新建县附郭 丰城县 进贤县 奉新县靖安县 武宁县

宁州

◇瑞州府属县三

高安县附郭 上高县 新昌县

◇南康府属县四

星子县附郭 都昌县 建昌县 安义县

◇九江府属县五

德化县附郭 德安县 瑞昌县 湖口县 彭泽县

◇饶州府属县七

鄱阳县附郭 余干县 乐平县 浮梁县 德兴县安仁县 万年县

◇广信府属县七

上饶县附郭 玉山县 弋阳县 贵溪县 铅山县永丰县 兴安县

◇建昌府属县五

南城县附郭 南丰县 新城县 广昌县 泸溪县

◇抚州府属县六

临川县附郭 崇仁县 金溪县 宜黄县 乐安县东乡县

◇吉安府属县九

庐陵县附郭 泰和县 吉水县 永丰县 安福县龙泉县 万安县 永新县 永宁县

◇临江府属县四

清江县附郭 新淦县 新喻县 峡江县

◇袁州府属县四

宜春县附郭 分宜县 萍乡县 万载县

◇赣州府属县十二

赣县附郭 雩都县 信丰县 兴国县 会昌县 安远县宁都县 瑞金县 龙南县 石城县 定南县 长宁县

◇南安府属县四

大 庾县附郭 南康县 上犹县 崇义县

东通浙、闽,

广信府东与浙江衢州府接界,南与福建建宁府接界。而建昌、赣州,亦皆与闽之邵武、汀州为邻。

南尽大庾,

大庾岭以南,即广东境。今南安府南六十里至大庾之巅,又六十里至广东之南雄府。二郡盖分据岭之南北。

西连荆楚,

九江、南昌、袁州、吉安、南安诸郡,皆与湖广接界,北至大江。

大江横亘于九江府北,广二十里。江之北岸,西入黄蕲,东接安庆,大江实为之限。

其名山,则有庐山、

庐山,在南康府西北二十里,九江府南二十五里,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叠嶂九层,川流九派。《禹贡》:过九江此九江谓湖广洞庭湖,至敷浅原。说者谓庐山高,而其中原田连亘,即敷浅原矣。《史记》:太史公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名山记》:山南滨宫亭湖,北对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其大岭凡七重,圆基周回,垂三五百里。《豫章古今志》:山本名南嶂亦曰障山,俗又讹为天子都、天子障,殷周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曰庐山俗字君平,一作匡续,字子孝,秦汉间人。或谓之靖庐山,亦曰辅山。相传周武王时,有方辅先生于此山得道仙去,惟庐存,因名。世皆谓匡俗所居,亦曰匡山,亦曰匡庐,亦曰匡阜,亦曰康庐。《图经》云:宋开宝中,避太祖讳,更匡山为康山。《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第三十六福地。汉庐江郡之名本此。又《汉祀典》以庐山贰于岳,《郡县志》:汉武封庐山神为南极大明公,俗号庐君,盖南方巨镇也。梁天监初,江州刺史陈伯之起兵寻阳,其长史程元冲失职家居,因聚众袭攻伯之,不胜,逃入庐山。《唐六典》庐山,江南道名山之一也。今峰岩洞壑,在南康界者,不可悉数,而最著者,曰五老峰府北三十里,石山骨峙,突兀凌霄,如五老人骈肩而立,为庐山尽处、石镜峰府西二十五里、紫霄峰府北二十五里,一名上霄峰,下有上霄源、凌霄峰府北四十三里、铁船峰府西北二十五里、汉阳峰。汉阳峰者,在庐山绝顶,望数百里,极目江汉,故名也一名汉王峰,相传汉武曾登此。汉阳峰之水,西流为康王谷之谷帘泉谷在府西三十五里,相传秦并六国时,有楚康王者,逃难谷中,因名。水流为谷帘泉,其水如帘,布岩而下,凡三十余派,东流为开先寺之双瀑寺在府西十五里庐山麓,本梁昭明太子栖隐处,南唐主李建寺。李白云: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是也。庐山之南,瀑布以十数,而开先之双瀑为最胜。五老峰下为栖贤谷府北十五里,唐贞元中李渤隐于此,因名。其西为三峡涧,涧受大小支流九十九派,水行石间,声如雷霆,拟于三峡之险。相近曰白鹿洞亦李渤与兄涉隐处,南唐升元中,建学馆于其下石晋天福五年,南唐升元四年也。时遣宦者祭庐山,学馆盖建于是时。宋时为白鹿书院《郡志》:白鹿洞,在水帘泉山涧中,书院在五老峰下,相去十余里。又有白云洞在府西四十里山顶上,南唐主李尝游此。原曰栗里原在府西三十六里,为晋陶潜隐居处。此南康之胜也。其在九江界者,曰双剑峰在府南五十里,形势插天,宛如双剑、莲花峰府东南三十里、香炉峰府西南五十里,峰形圆耸,南有巨石卓立,一名石人峰、石耳峰府南七十里,有二峰并耸、大林峰府西南五十里,相近为天池、铁船二峰、上霄峰。上霄峰,亦在庐山绝顶,有石室相传大禹石刻藏其中,又有石梁瀑布,秦始皇尝登其上,谓与霄汉相接也《志》云:峰有秦皇汉武刻。又太史公尝登此,盖即南康府之紫霄峰。又石门,在庐山西南,双阙壁立千仞,瀑布出其中。《山疏》云:石门者,山之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也。慧远诗《序》略云:石门一名障山,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周景式云:石门涧水出康王谷谷东北去府六十里,吐源深远,为众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转石发树,动数十里。此九江之胜也。《广记》云:庐山三面阻水,西临大陆,为群山所奔辏。山无主峰,蜿蜒蝉连,指列调敷,各自为胜。滨湖距江,回环垂五百里,亦尝为盗贼薮。正德中,庐山左湖湓塘贼作乱,指挥臣周宪讨平之。山薮藏慝,繇来旧矣。

怀玉。

怀玉山,在广信府玉山县北百四十里,高四百余丈,盘亘饶、信、衢三郡,约三百余里,当吴、楚、闽、越之交,为东南望镇。一名辉山,相传山有异光夜烛也县旧置辉山驿以此。唐贾耽《华夷图》:怀玉山上与云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循山之麓,升降凡十有五里,至大洋坂,地宽广约数百亩,而奇峰峻岭,怪石深池,环列于前后左右,仙灵之窟宅也《志》云:山有龙潭一十八氵祭,又有二十四奇,曰玉峰、银尖峰、狮子峰、石牛峰、云盖峰、天门峰、飞泉峰、屏风峰、蟠龙冈、金鸡墩、洗墨池、望香墩、七盘岭、九莲池、誓坡石、浴佛池、彩霞岩、过云洞、连理木、天圣松、金刚岭、石鼓山、罗汉峰、志初岩,俱称绝胜。山之水西出则入于江,东出则入于浙,盖江、浙山水之宗也。李翱《南来录》: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鄱阳七百有十里,顺流谓之高溪。又有三清山,《志》云与怀玉并峙《名胜志》:山高七百余丈,周回二百余里,江、浙之水盖源于此。盖怀玉之支峰而异名者也。

其大川,则有九江、

九江,即大江也,在九江府城北。其上流自湖广兴国州东流入瑞昌县界,又东南流,北岸为湖广黄梅县之新开口镇,东南流六十里而经府城东北之浔阳驿,又六十里为湖口县之彭蠡驿,又东北六十里为彭泽县之龙城驿,又百十里即江南望江县之雷港驿也。亦曰浔阳江,盖大江之随地易名耳。《禹贡》:九江孔殷。又曰:过九江。盖今之洞庭湖,而说者以为在浔阳。司马迁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淮南王安曰:禹凿江而通九路。班固曰:九江在浔阳南,东合大江。应劭曰:江自庐江、浔阳分而为九。郑玄曰:江至浔阳分为九道。郭璞《江赋》:源二分于居崃,流九派于浔阳。《浔阳地记》:禹疏九江,一乌白江,二奉江,三乌江,四嘉靡江,五畎江,六源江一作沙源江,七廪江,八堤江,九江,一作茵。张须元《缘江图》云:一三里江,二五州江,三嘉靡江,四乌土江,五白蚌江,六白乌江,七江,八沙提江,九廪江。参差随水短长,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张僧监曰:九江,一名白马江,去州五里,是大禹所凿九江,分流三百余里,至桑落洲合流。孔颖达曰:大江分为九江,犹大河分为九河。贾耽曰:江有八洲,与江为九。宋白曰:九江在江州西北二十五里。晁公武曰:九江一水而名九者,犹太湖一湖而名五湖,昭余祁一泽而名九泽耳。又刘歆言:九江者,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湖汉水,即今贡水。郦道元则云:自沔口以下,有湖口水、加湖江水、武口水、乌石水、举水、巴水、希水、蕲水、利水,皆南流注于江,皆可傅合九江之说。宋曾氏云:豫章之川如彭水即今章水、鄱水、淦水之类凡九,合于湖汉,东至彭蠡入江,九江之名,或取诸此。盖传疑久矣。今府治后百余步有庾公楼,其矶石突出江干百许步,为岷嶓以下滔滔东流之少驻。自六朝以来,江州常为中流雄镇,得其人守之,未易越浔阳一步也。至于江中洲屿,节节有之,自昔舟行附南岸者,谓之内路;附北岸者,谓之外路。宋晋安王子勋将刘胡自鹊尾见江南繁昌县败还浔阳,于江外夜趋沔口。苍梧王初以黄门郎王奂镇夏口,恐过浔阳为桂阳王休范所劫留,使自太子洑竟去太子洑,见湖广黄梅县。盖即江外趋沔口之路。今江防之设,始自浔阳。盖大江越梁、荆而来,小水附入者益多,波流衍溢,汊港纵横,且东近金陵,风帆易达,故为备不可缓也。

水、

赣水,亦曰南江。其上流分二源,西出者为章水,东出者为贡水。《志》云:章水出湖广郴州南三十六里之黄岑山,自宜章县流入南安府崇义县界,经聂都山,《汉志》谓之彭水《汉志注》:彭水出豫章南楚县,东入湖汉水。是也。又东经府城南,亦谓之横江,亦谓之横浦。东北流,经南康县城南,亦谓之芙蓉江。又东北经赣州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贡水出福建汀州府西六十里新路岭,流入赣州府瑞金县界,经县南,《汉志》谓之湖汉水《汉志注》:湖汉水出雩都县东,至彭泽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又西经会昌县北,谓之湘洪水。又西北达雩都县西,而府东北宁都、石城二县之水,府南安远、龙南、信丰三县之水,又北兴国县之水,皆汇焉。西北流,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始名为赣水。汉时,亦谓之领水。淮南王安上书言:越人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峻峭,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亦谓之大庾峤水庾仲初云: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即此。以其自南而北,通谓之南江。梁末,陈霸先起义师讨侯景,军于南康,寻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辨之师。又自南康至豫章,其地皆谓之南川。陈初,临川周迪欲自据南川,是也。从赣城北至吉安府万安县,江中有一十八滩,谓之赣石旧《志》:虔州城至万安县凡一百八十里,一云赣石之险凡三百里。五代梁贞明四年,杨吴遣兵击谭全播于赣州,时严可求以厚利募赣石水工,故吴兵奄至城下,虔人始觉。又东北经泰和县,至府城东折而北,绕吉水县城西而东北流,亦谓之吉水。入临江府峡江县界,经县城南,亦谓之峡江。又东北经新淦县城西,又东北经府城南,亦谓之清江。又东历樟树镇,入南昌府丰城县界,经县城西南而至府城西,亦谓之章江。绕城而流广十里,渡江之北,曰石头口。又东北流入于鄱湖北,出九江府湖口县西,而入于江。唐《十道志》:江南大川,一曰赣水,自南昌以南诸郡之水悉流合于赣水,而委输于鄱湖,地势南高而北下,上流之重,恒在南方。故岭峤发难,赣江上下千里之间,皆为战地,振古如兹矣。

鄱阳湖。

鄱阳湖,即彭蠡湖,在南昌府东北一百五十里,饶州府西四十里,南康府城东五里,九江府东南九十里,周回四百五十里,浸四郡之境。《禹贡》:彭蠡既猪。《史记》: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又汉武帝浮江出枞阳,过彭蠡枞阳,见江南桐城县。后亦谓之扬澜左里。晋末,刘裕破卢循于左里,即彭蠡湖口也今南康府都昌县有左里城。《水经注》:赣水总纳十川,同凑一渎,注于彭蠡,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汇注于江。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大业十二年,刘子翊讨鄱阳贼林士弘,战于彭蠡湖,败死。唐《十道志》:彭蠡,江南之大川也。《六典》曰:彭蠡,一名宫亭湖。《图经》:鄱阳湖东至饶州余干县之康郎山,西至新建县之荷陂里,南至进贤县之北山,北至南康府都昌县,其南入南昌界者,则为宫亭湖。《饶州志》:鄱阳湖收江、饶、衢、徽之流,会大江入海,长三百里,阔四十里,中有雁泊小湖,每春涨则与鄱江连接,水缩则黄茅白苇,旷如平野。湖中之山,其最大者,曰康郎山,在湖西南涯。其近湖西北岸者,曰鞋山,曰大孤山。又湖之西北近南昌、南康之界,有狭处,谓之罂子口。明初,陈友谅攻洪都,太祖赴救,至湖口,友谅闻之,解围东出,与我师遇于鄱阳湖之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鞋山。我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既又移泊于左蠡,截友谅于湖口。友谅旋败死。猗欤!一统之业,肇于鄱阳一战,较之垓下、昆阳,宁有忝哉?

其重险,则有大庾、

大庾岭,在南安府南二十五里,广东南雄府北六十里,磅礴高耸,为五岭之一。

《水经注》云:涟溪山,即大庾岭也。秦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五十万戍五岭,大庾其第一塞之岭。又《秦纪》:秦使屠雎将兵十万守南楚之峤。谓此矣。《广记》:大庾在五岭最东,亦名东峤。《图经》云:山延袤二百里,上有横浦关,秦末赵陀欲据越,移檄告横浦诸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者也。及汉武帝时,吕嘉反,函封汉节至塞上塞上,即谓大庾,使杨仆讨之,出豫章,下横浦。盖逾岭而南也。在秦时谓之塞上,亦名塞岭。汉伐南越时,有监军庾姓者城此,故名大庾。又名为台岭山,以岭上有石如台也。或以形如廪庾,故谓之庾岭。又谓汉庾胜者,本梅将,为汉守台岭,筑城岭下,因有大庾之名。晋义熙六年,徐道覆以刘裕方北伐南燕,劝卢循乘虚袭建康时循为广州刺史,道覆为始兴相,曰:若裕平齐之后,自将屯豫章,遣诸将帅锐师过岭,恐君不能当也。或谓之南康山。道覆谋为乱,先使人伐船材南康山中。盖岭在南康郡境也。梁太清末,陈霸先为始兴太守,起兵讨侯景,遣其主帅杜僧明顿于岭上,霸先旋发始兴,至大庾。隋开皇十年,番禺黎帅王仲宣反,围广州,遣其党据大庾,立九栅,诏裴矩巡抚岭南,矩至岭,击破之。唐《十道志》:江南名山曰大庾。《张九龄集》云: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志》云:东峤古路,在今安里之游仙径,崎岖荦确,入逾六七里,两山对峙,螺转而上,周围九磴,至顶而下。又逾七里,始平。上有横浦关,此古入关之路。开元四载冬,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人始便之。自九龄凿新路后,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为梅岭一云:本汉初梅曾将兵至此,故有梅岭之名。白居易云:大庾多梅,南枝既落,北枝始开。是也。僖宗时,黄巢入广南,高骈请帅重兵繇大庾击贼于广州。自五代以后,驿路又复荒远,室庐稀疏,而梅岭之名亦虚张九成谓岭并无梅,盖蓁芜已久也。宋嘉八年,蔡挺详刑江西,弟抗漕广东,乃商度工用,陶土为甓,各其境。北路广八尺,长一百零九丈;南路广一丈二尺,长三百一十有五丈,仍复夹道种松,以休行旅,遂成车马之途。又立关于岭,上植柱揭,名梅关,以分江、广之界。章颖诗云:两州南北护梅关,尽日人行石壁间。盖实录也。景炎元年,叛将吕师夔等导蒙古兵度梅岭,败宋军于南雄。二年,蒙古将塔出等复以步卒入大庾,追二王,既而广州复为宋有。蒙古将李恒复以步骑由梅岭袭广州,至清远今广东广州府属县,败宋兵,遂入广州。明初,陆仲亨以赣州之师逾大庾,破韶州。岭诚噤喉要地矣。又《南安志》:大庾岭东北为白猿洞,洞北为梅关,关侧为云封寺,俗名挂角寺,今祠张曲江于其处。祠左有霹雳泉,一名卓锡泉。明张以宁云:庾岭之巅折而东,有一峰甚奇秀,稍下平,为娥嶂《新修岭路记》:成化十五年,郡守张弼病岭路狭隘,复谋开道,凡巨石之扼路者,火而斧之;流泉之浸路者,沟而分之;土石之积者,剔而平之。螺转之磴,因其高下为级一百二十余,长短参差,务适于平。岭路始为宽平。《舆程志》:南安南行六十里至大庾岭,上有红梅关《郡志》:府至岭二十五里,又五里至南雄府红梅铺,又南行六十里,为南雄府城。岭据南北之咽喉,为战守必争之地。今关有官军戍守,犹秦汉之旧迹也。

湖口。

湖口,在九江府东六十里,今为湖口县。其地上据钟石,傍临大江。彭蠡之水,汇章、贡及群川之流,北注于江,湖口其委输之处也。刘宋时,置湖口戍。齐东昏侯末,萧衍引兵东下,前锋邓元起将至浔阳,江州刺史陈伯之退保湖口。由齐、梁至陈,皆为戍守重地。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以其冲要,特置湖口镇。乾符五年,王仙芝余党王重隐陷洪州,江西观察使高湘奔湖口。南唐始立县。盖湖口之缓急,江南之盛衰。江南有事,欲保固江右,则湖口不可以无备也。或曰:湖口,即古之钩圻。《水经注》:赣水历钩圻邸阁下,而后至彭泽。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也。今江西之运凡四十余万石,悉自湖口以达于江。所谓粮运资储仰此气息者,非乎?且自皖口溯江西上,则越小孤,径彭泽,不待叩浔阳之城,而直掩湖口,江西已岌岌矣!湖口于九江,又独当东南一面之险也。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江州,遣别将栅小孤山,自据鄱阳口,缀江西要冲,以图恢复,既而为贼所败。鄱阳,盖即湖口云。

【按】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亦非无事之国也。是故九江雄据上游,水陆形便,足以指顾东西,非特保有湖滨而已。南、赣为南方藩屏,汀、漳、雄、韶诸山会焉,连州跨郡,林谷茂密,盗贼之兴,斯为渊薮,故设重臣临之。岂徒扼闽岭之襟喉哉?抑且临南昌之项背矣!九江、南昌,皆与湖广连壤,而袁州逼近长沙,逋民客户,颇难讥察。自吉安以南,益与郴、桂相比,称岩险焉。饶州东北与新安相错,而广信东通衢、婺,为江浙之门户。其南则路入建宁,又江、闽之津梁也。建昌与闽亦为邻境,而驿骚之患,视广信为稍杀焉。夫庐阜为之山,彭蠡为之泽,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形胜有由来矣!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卷七十七

卷七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三◇承天府东至德安府三百二十九里,东南至汉阳府五百六十里,南至岳州府六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三百二十里,北至襄阳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南京二千六百八十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二武昌府东至江西九江府五百四十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里,西南至岳州府五百六十里,西至汉阳府隔江七里,东北至黄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黄州府蕲州四百九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十五里,至..

卷七十五

卷七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一《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荆山,见襄阳府南漳县。《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州《尔雅》:汉南曰荆州。应劭曰:荆,强也,言其气躁劲。或取名于荆山焉。又诗人所谓蛮荆也。春秋至战国,并为楚地。其在..

湖广方舆纪要序

湖广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

卷七十四

卷七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九◇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乌蒙府四百九十里,西至常郎堡生吐蕃界五十里,南至云南武定府七百八十里,北至黎州所界五百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五百里。《..

卷七十三

卷七十三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八◇龙安府东北至陕西沔县五百里,南至成都府绵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松潘卫三百三十里,北至陕西文县三百三十里,东至保宁府剑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成都府茂州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八十里,至..

卷七十二

卷七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七◇嘉定州东至成都府内江县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叙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雅州二百三十里,北至眉州百七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南京六千七百七十里,至京师九千八百四十五里。《禹贡》梁州地。汉为..

卷七十一

卷七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六◇潼川州东至顺庆府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重庆府九百里,西至成都府汉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简州百八十里,西北至成都府绵州百三十里,北至保宁府剑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保宁府三百十五里。自州治至布..

卷七十

卷七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五◇遵义府东至贵州偏桥卫界四百八十里,南至贵州养龙坑长官司界九十里,西至泸州合江县界九百里,北至重庆府六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九千七百里。《禹贡》..

卷六十九

卷六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四◇夔州府东至湖广归州三百三十里,南至湖广施州卫五百里,西至重庆府忠州七百里,北至陕西平利县八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五百三十里,至京师六千九百八十里。《禹贡》荆、梁二州..

卷六十八

卷六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三◇保宁府东至夔州府达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顺庆府三百里,西北至龙安府五百十里,西南至潼川州三百十五里,北至陕西沔县六百三十里,东北至汉中府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百里,至..

卷六十七

卷六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二◇成都府东至潼川州三百六十五里,东南至重庆府九百五十里,南至眉州百八十里,西南至邛州三百十里,西至杂谷安抚司七百里,北至龙安府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一《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应劭曰:梁州者,言西方金刚,其气强梁也。夏殷之间,梁州为蛮夷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也《史记》: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高阳。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至周衰称王,长曰蚕丛..

四川方舆纪要叙

四川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昔者汉高尝用之矣。汉高王巴蜀,都南郑,出陈仓,定三秦,战于荥阳、成皋之间,而天下遂归于汉。诸葛武侯亦用之..

卷六十五

卷六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陕西十四诸夷附考哈密卫在肃州卫西北一千五百十里。至京师七千四百里。南抵沙州,西距火州,北连瓦喇。古伊吾庐地。《通典》:伊吾在敦煌北大碛外,自昔为戎狄地,不在九州之限。后汉明帝始取其地为屯田镇戍之所..

卷六十四

卷六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十三行都司下西宁卫甘州卫东南一千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临洮府兰州六百三十里,东南至临洮府河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庄浪卫四百十里,西至生蕃界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八十..

卷六十三

卷六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十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临洮府兰州黄河一千一百七十五里,南至西宁镇黄河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西至肃州卫嘉峪关五百七十里,北至亦集乃地一千五百里。自镇治至京师五千四百里,至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至..

卷六十二

卷六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陕西十一宁夏卫东南至后卫三百六十里,南至庆阳府环县五百七十里,西南至中卫三百六十五里,西至贺兰山边界百里,北至西瓜山边界二百九十里。自镇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三千..

卷六十一

卷六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十榆林镇东至山西偏头关百六十里,西至宁夏后卫七百二十里,南至延安府绥德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千余里。自镇治至京师二千五百里,至南京三千一百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春秋时白翟地。战国属赵。秦始..

卷六十

卷六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九◇临洮府东至巩昌府二百里,南至洮州卫三百十里,西至河州卫百八十里,北至庄浪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四千六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禹贡》雍州地。春秋、战国时,为..

卷五十九

卷五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八◇巩昌府东至凤翔府陇州六百六十里,南至汉中府宁羌州一千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岷州卫二百四十里,西至临洮府二百里,西北至临洮府兰州四百二十里,东北至平凉府固原州六百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六百二十里..

卷五十八

卷五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七◇平凉府东至西安府州三百里,南至凤翔府陇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巩昌府秦州三百四十五里,西北至宁夏中卫四百六十里,东北至庆阳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八十里,至..

卷五十七

卷五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六◇延安府东至山西黄河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山西吉州二百九十里,南至西安府耀州六百六十里,西至庆阳府四百五十里,北至榆林卫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二百里,至南京四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七百..

卷五十六

卷五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五◇汉中府东至湖广郧阳府一千一百六十里,南至四川巴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四川广元县朝天岭四百九十五里,北至凤翔府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五百三十里,至南京三千五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九百六十里..

卷五十五

卷五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四◇凤翔府东至西安府乾州二百里,南至汉中府六百三十里,西至巩昌府秦州五百里,西北至平凉府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庆阳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二百里,至南京四千八百里,至布政司三百四十里。《禹..

卷五十四

卷五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陕西三西安府下华州府东二百里。东至河南、陕州三百十里,南至商州二百里,北至同州七十里。周畿内地,郑始封邑也地名咸林。《毛诗谱》:宣王封其弟于咸林之地,是为郑。《周语》: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后..

卷五十三

卷五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二◇西安府东至河南陕州四百五十里,东南至河南南阳府九百九十里,南至汉中府兴安州六百八十里,西至凤翔府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平凉府六百五十里,北至延安府七百四十里,东北至山西蒲州黄河界三百五十里。..

卷五十二

卷五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一 《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按:黑水在雍州西北,西河在州东。此主冀州而言,故曰西河。《周礼·职方》:正西曰雍州应劭曰: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为固也。又为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壅阏也。..

陕西方舆纪要序

陕西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

卷五十一

卷五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六◇南阳府东至汝宁府二百九十里,南至湖广襄阳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湖广郧阳府五百四十里,西至陕西商州七百四十里,西北至河南府陕州七百三十里,北至汝州三百七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一百四十五里,至..

卷五十

卷五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五◇归德府东至江南徐州五百十里,南至江南亳州一百三十里,西至开封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开封府陈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山东曹县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山东兖州府四百十七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二百三十里,至南京..

卷四十九

卷四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四◇怀庆府东至卫辉府二百七十里,东南至开封府郑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府百四十里,西至山西绛州五百二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阳府六百五十里,北至山西泽州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亦一千八百里,至南京..

卷四十八

卷四十八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三 ◇河南府东至开封府四百二十里,东南至许州三百三十里,南至南阳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陕西商州八百八十六里,西至陕西华州五百七十里,西北至山西绛州五百里,北至山西泽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怀庆府..

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河南二◇开封府东至归德府三百十五里,东北至山东曹州一百里,东南至南直颍州五百四十里,南至汝宁府四百六十里,西至河南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南阳府裕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怀庆府三百里,北至直隶开州百五十..

卷四十六

卷四十六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一《禹贡》曰:荆、河惟豫州荆,荆山。见湖广襄阳府。《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性,音生。春秋时,为周畿邑,又为宋、郑、卫诸国地..

河南方舆纪要序

河南方舆纪要序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周之东也,以河南而衰;汉之东也,以河南而弱;拓跋魏之南也,以河南而丧乱。朱温篡窃于汴梁,延及..

卷四十五

卷四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山西七外夷附考◇北翟东抵兀良哈,西连西番,北逾沙漠。自和林距京师,凡四千余里。《四裔考》:北翟历代为患,种类不齐,称名各异:夏殷曰獯鬻,周曰犭严狁,秦、汉曰匈奴,汉末曰乌桓,晋曰鲜卑,南北朝有蠕蠕..

卷四十四

卷四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西六◇大同府东至保安州五百里,南至太原府代州雁门关二百九十里,西至大同右卫黄土山墩二百三十里,北至废宣宁县猫儿庄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师九百里。《禹..

卷四十三

卷四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西五◇泽州东至河南卫辉府四百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河南府二百八十里,西至平阳府绛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平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潞安府一百九十里,东北至河南彰德府三百二十里。自州治..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西四◇汾州府东至潞安府四百四十里,东南至沁州四百八十里,南至平阳府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平阳府隰州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至京师一千三百八十里。《..

卷四十一

卷四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西三◇平阳府东至潞安府三百九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十里,南至黄河二百六十五里,又渡河至河南之陕州一百二十里,西至黄河三百十里,又渡河西北至陕西延安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汾州府三百九十里,东北至沁州三..

卷四十

卷四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山西二 ◇太原府东至直隶赵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辽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陕西吴堡县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师一千二百里。..

卷三十九

卷三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西一古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此为并州应劭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亦曰卫水、常水之间也。今卫水、常水,俱见北直真定府。《禹贡》仍曰冀州其地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

山西方舆纪要序

山西方舆纪要序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

卷三十八

卷三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九外国附考◇朝鲜在辽东都司东千八百里。东至海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千三百里,西南至海八百里,西北至鸭渌江七百五十里,北至女真界千四百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三千五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里。古朝鲜国,箕..

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八◇辽东旧都司城。东至鸭绿江五百六十里,南至旅顺海口七百三十里,西至山海关一千一十五里,西北至大宁废卫八百六十里,东北至故建州卫七百九十里。自都司至山东布政司二千三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七 ◇莱州府东北至登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海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莒州四百五十里,西至青州府三百十六里,北至海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五百里,至京师千四百里。 《禹..

卷三十五

卷三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六◇青州府东至莱州府三百十六里,东南至海五百里,南至兖州府沂州四百四十六里,西南至兖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济南府三百二十里,东北至海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千五百里,至京师千..

卷三十四

卷三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五◇东昌府东至济南府三百里。东南至兖州府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兖州府曹州四百三十里,西至直隶大名府一百八十里,北至直隶清河县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九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四十五里。《禹..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四兖州府下济宁州府西六十里。东南至江南徐州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归德府三百五十七里,北至东平州百五十里。古徐州地。春秋属鲁。战国属宋,后属齐。秦属砀郡。汉属东平国。后汉为任城国章帝元和初,析..

卷三十二

卷三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山东三◇兖州府东至江南海州五百六十里,南至江南徐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河南归德府四百十七里,西北至东昌府三百八十里,东北至济南府三百三十四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千二..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