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分野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
《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星纬分验之文。左氏多有,今略举二条。子产之说,即二十八宿之分也。伶州鸠之说,又即五星之占也。然则分野之验,其传旧矣。
郑氏曰:此即《周礼》星土之说也。易氏曰:在诸侯则谓之分星,在九州则谓之星土。九州星土之书亡矣,今其可言者,十二国之分谓十二次之分,详见下。考之传记,灾祥所应,有可证而不诬者。昭十年,有星出于婺女,郑礻卑灶曰:今兹岁在颛顼之墟,姜氏、任氏实守其地,释者以颛顼之墟为玄枵。此玄枵为齐之分星,而青州之星土也。昭三十二年,吴伐越。晋史墨曰: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释者以为岁在星纪,此星纪为越之分星,而扬州之星土也。昭元年,郑子产曰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实沉为参神。此实沉为晋之分星,而并州之星土也。襄九年,晋士弱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此大火为宋之分星,而豫州之星土也。昭十七年,星孛及汉。申须曰:汉,水祥也。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此娵訾为卫之分星而冀州之星土也。襄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蛇乘龙。龙,宋郑之星,此寿星为郑之分星而亦豫州之星土也。《郑语》:周史曰:楚,重黎之后也。黎为高辛氏火正,此鹑尾为楚之分星而荆州之星土也。《尔雅》曰:析木谓之津。释者谓天汉之津梁为燕,此析木为燕之分星而幽州之星土也。以至周之鹑火,秦之鹑首,赵之大梁,鲁之降娄,无非以其州之星土而为其国之分星,所占灾祥,其应不差。陈氏曰:先儒谓古者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焉。观《春秋传》凡言占相之术,以岁之所在为福,岁之所冲为灾。故师旷、梓慎、礻卑灶之徒,以天道在西北而晋不害,岁在越而吴不利,岁淫玄枵而宋郑饥,岁弃星纪而周楚恶,岁在豕韦而蔡祸,岁及大梁而楚凶。则古之言星次者,未尝不视岁之所在也。又梓慎曰:龙,宋郑之星也。宋,大辰之虚也。陈,太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卫,高阳之虚也,其星为大水。以陈为火,则太之木为火母故也。以卫为水,则高阳水行故也。子产曰: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然则十二域之所主,亦若此也。《史记·天官书》:杓,自华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济之间;魁,海岱以东北。此以中宫斗杓言分野也。《春秋纬·文耀钩》因其说而广之。其言曰:布度定纪,分州系象。华、岐以西,龙门、积石,至三危之野,雍州,属魁星。太行以东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属枢星。三河、雷泽东至海岱以北,兖州、青州,属机星。蒙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扬之州,属权星。大别以东至彭泽、九江,荆州,属衡星。荆山西南至岷山、北岖、鸟鼠,梁州,属开星。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豫州,属摇星。此九州属北斗。星有七,州有九。但兖、青、徐、扬并属二州,故七星主九州又《后汉志》注:玉衡九星,主九州。第一星主徐,二主益,三主冀,四主荆,五主兖,六主扬,七主豫,八主幽,九主并。《晋志》则曰:北斗七星:一秦,二楚,三梁,四吴,五燕,六赵,七齐。
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觿、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又曰:昴、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其阳阳国。
此以二十八宿言分野也。后班固、皇甫谧诸家之说,大都不出于此。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燕、齐之疆,候在辰星,占于虚危。宋、郑之疆,候在岁星,占于房心。晋之疆,亦候在辰星,占于参罚。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阳则日。岁星、荧惑、填星占于街南,毕主之。其西北则胡犭各、月氏诸裔,旃裘引弓之民为阴,阴则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昴主之。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是以秦晋好用兵,复占太白。太白主中国。胡犭各数侵掠,独占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翟。其大经也。此以五星占分野也。《星经》曰:岁星主泰山、徐、青、兖;荧惑主霍山、扬、荆、交;镇星主嵩高、豫;太白主华阴、凉、雍、益;辰星主常山、冀、幽、并。其以五星分配五岳、九州,盖亦本于此。而唐一行山河两戒之说,亦由此而推广之。
《汉书·地理志》: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今河南灵宝县废函谷关以西京兆今西安府、扶风今凤翔府、冯翊今同州、北地今庆阳以北、上郡今延安以北、西河今汾州府以西北、安定今平凉府、天水今秦州、陇西今韦昌府,南有巴今重庆府、蜀今成都府、广汉今汉州、犍为今叙州府、武都今阶州,西有金城今兰州以西、武威今凉州卫、张掖今甘州卫、酒泉今肃州卫、敦煌今废沙州,又西南有柯今遵义府、越今建昌行都司、益州今云南府,皆宜属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觜、参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以东尽河东今平阳府、河内今怀庆府,南有陈留今河南有陈留县,及汝南之召陵见河南郾城县、〈氵隱〉强见许州、新汲见洧川县、西华今县、长平见陈州、颍川之舞阳今县,郾即今郾城县、许即许州、鄢陵今县,河南之开封见开封府附郭祥符县,中牟今县、阳武今县、酸枣见延津县、卷见原武县,皆魏分也。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阳、城俱见今河南府附郭洛阳县、平阴见今孟津县、偃师今县、巩今县、缑氏见偃师县,是其分也。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为周之分。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韩分晋得南阳郡今府及颍川之父城今见汝州郏县、定陵见舞阳县、襄城今县、颍阳见登封县、颍阴见禹州、长社见长葛县、阳翟今禹州、郏即郏县,东接汝南今汝宁府,西接弘农,得新安今县、宜阳今县,皆韩分也。自东井六度至亢六度,谓之寿星之次。郑之分野与韩同分。
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今北直冀州、真定今府、常山今元氏县,故郡治也、中山今定州,又得氵豕郡之高阳今县、莫阝今见任丘县、州乡见河间府附郭河间县,东有广平今府、钜鹿今顺德府境、清河今有清河县、河间今献县是其治也,又得勃海之东平舒今大城县、中邑在沧州境、文安今县、束州见河间县、成平见献县、章武见盐山县,河以北也。南至浮水即浮阳,今沧州治,废清池县也。讹曰浮水、繁阳见内黄县、内黄今县、斥丘见成安县,西有太原今府、定襄见朔州、云中见大同府境、五原见榆林卫、上党今潞安府,皆赵分也。
燕地,尾、箕分野也。东有渔阳今蓟州、右北平今永平府、辽西今广宁等卫、辽东今辽阳等卫,西有上谷今宣府卫境、代郡今蔚州、雁门今代州境,南得涿郡之易今易州、容城今县、范阳见易州、北新城见安肃县、故安见易州、涿县今州、良乡今县、新昌见新城县,及渤海之安次今东安县,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今朝鲜境,亦宜属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川今县、东莱今莱州府、琅邪今沂州地、高密今县、胶东今即墨县、泰山今泰安州、城阳今莒州、千乘见高苑县,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见北直南皮县、高城见盐山县、重合见沧州、阳信今县,西有济南今府、平原今德州境,皆齐分也。鲁地,奎、娄之分野也。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见邳州、睢陵见盱眙县、僮见虹县、取虑亦见虹县,皆鲁分也。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宿州境、梁归德府、楚徐州、山阳见山东金乡县、济阴今曹州境、东平今州、东郡之须昌见东平州、寿张今县,皆宋分也班固又云:东平、须昌、寿张皆在济东,属鲁,非宋分也,当考。盖固本据旧文,不敢以己意刊正。古人之不敢自用类如此。
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也。今之东郡今北直开州及魏郡彰德府境、黎阳见县、河内之野王今怀庆府附郭河内县、朝歌见卫辉府淇县,皆卫分也。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荆州府、江夏武昌府、零陵永州府、桂阳郴州、武陵今常德府、长沙今府,及汉中今府、汝南郡,尽楚分也。
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苏州府以南、九江寿州以南、丹阳应天府以西、豫章南昌府以南、庐江庐州府以南、广陵扬州府以北、六安郡治六县,见庐州府舒城县、临淮郡郡治徐县,今见泗州境,尽吴分也。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梧州府、郁林今郁林州以西北、合浦今廉州府境、交今太平思明等府境、九真今安南境内、南海今广州府、日南今安南境内,皆粤分也。此十二国分野之详也本志所载十三国,而曰十二国者,吴粤本同分也。王氏曰:十二国分野,本出于七国甘、石之学《天官书》:传天数者,在齐甘公、魏石申是也。汉之言天数者,复以当时郡县分配之。班氏志地理,遂从而著其说。其后张衡、蔡邕亦传述焉。郑康成曰:九州诸国中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正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后之言分野者,益从而附会之,诞矣。○《山居杂论》曰:分星之说,载之《周礼》,散见于左氏。司马迁世掌天官,亦言曰:天有日月,地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列宿,地有州域。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乘兼之北斗乘十二辰,兼十二州也。所从来久矣。然参考诸家,惟班氏所载,庶不大悖于古,亦可兼通于今。因差次其文,以备一家之学。至于《晋志》所载,魏太史令陈卓更定郡国所入宿度,其辞虽详,然大旨不出于《班志》而特为支离穿凿之耳。其尤不经者,柯、越而概之以魏,酒泉、张掖而系之于卫,济阴、东平而属之于郑,上党、太原而别之为秦。则其术之疏缪,固不必累举而见也。乃后代犹袭其缪而附益之,不亦异乎?
《帝王世纪》:黄帝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星纪之次。今吴越分野于辰在丑,律中大吕。斗建在子,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今齐分野于辰在子,律中黄钟,斗建在丑,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豕韦亦曰陬訾,今卫分野于辰在亥,律中应钟,斗建在寅。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今鲁分野于辰在戌,律中无射,斗建在卯。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今赵分野于辰在酉,律中南吕,斗建在辰。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今晋魏分野于辰在申,律中夷则,斗建在巳。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今秦分野于辰在未,律中林钟,斗建在午。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今周分野于辰在午,律中蕤宾,斗建在未。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今楚分野于辰在巳,律中仲吕,斗建在申。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今韩分野于辰在辰,律中姑洗,斗建在酉。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今宋分野于辰在卯,律中夹钟,斗建在戌。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今燕分野于辰在寅,律中太簇,斗建在亥。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此皇甫氏谧略言十二国所入宿度也。案蔡氏邕《月令章句》及陈氏卓《郡国宿度》,其所入之数虽微有不同,而大抵相类,故不并著。王氏曰:杜佑谓国之分野,上配天象,始于周季。《世纪》所云,盖以星官之书自黄帝始也。○又《广雅》云:东方七宿三十三星,积七十五度《星经》:角四星十二度,亢四星十度,氐四星十七度,房四星五度,心三星六度,尾十星十八度,箕四星九度,是三十三星七十五度也。南方七宿六十四星,积百十有二度《星经》:井八星三十二度,鬼四星二度,柳八星十三度,星七星七度,张六星十八度,翼二十二星二十一度,轸九星十九度,是六十四星,百十有二度也。西方七宿五十一星,积八十度《星经》:奎十六星十七度,娄四星十二度,胃三星十五度,昴七星十一度,毕八星十五度,觜三星半度,参十星十度,是五十一星八十度也。北方七宿三十二星,积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星经》:斗七星二十五度,牛六星七度,女四星十一度,虚二星十二度,危三星十度,室八星十九度,壁二星九度,是三十二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也。四方凡一百有八十星,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九州十二国之分野各以类推。杜佑《分野议》曰:《左传》周敬王鲁哀公之时,吴为越所灭。其后六十九年,至威烈王,始命韩魏赵为诸侯。后十七年,安王之时,三国共灭晋而分其地。后五十六年,显王之时,而越为楚所灭。当吴之未亡,天下列国尚有数十,其时韩魏赵又未为诸侯,晋国犹在,岂得分其土地?自吴灭至分晋,凡八十八年。时既不同,班固《汉书》、皇甫谥《帝王世纪》所列分野,下分区域,上配星躔,固合同时,不应前后。又考所在封疆,详辨隶属,甚为乖互。勾践灭吴称霸时,未尝有苍梧、郁林之地。越灭后十代,至闽君摇,汉复立为越王,都东瓯。其时秦南海尉赵陀亦称王,五岭之南皆陀所有也。其于会稽之越,地分星躔,皆不相涉。未审二子何所依据,览者所当察也。○孔氏曰:星纪在于东北,吴越实在东南。鲁卫东方诸侯,遥属戌亥之次。又三卿分晋,方始有赵,而韩魏无分,赵独有之。《汉书·地理志》分郡国以配诸次,其地分或多或少。鹑首极多,鹑火极狭。徒以相传为说,其原不可得闻。其于分野,或有妖祥,而为占者多得其效。盖古之圣哲有以度知,非后人所能测也。易氏曰:分野之说,有可疑者。武王伐殷,岁在鹑火。伶州鸠曰:岁之所在我有周之分野,盖指鹑火为西周丰、岐之地。今乃以当洛阳之东周,何也?周平王以丰、岐之地赐秦襄公,而其分星乃谓之鹑首,何也?又如燕在北,而配以东方之析木;鲁在东,而配以西方降娄;秦居西北,而鹑首次于东南;吴越居东南,而星纪次于东北。贾氏以为古者受封之月,岁星所在之辰,恐不其然。若谓受封之辰,则春秋战国之诸侯以之占妖祥可也,后世占分野而妖祥亦应,岂皆古者受封之国乎?唐氏曰:子产言封实沈于大夏,主参。封阏伯于商丘,主辰。则分星之说,其来已久,非因封国始有分野。若以封国,岁星所在即为分星,则每封国自有分星,不应相土因阏伯,晋人因实沈矣。又汉魏诸儒,辰次之度,各用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亦非天象度数之正也。○袁氏黄曰:分野灾祥,应尝不爽。稽之后代,四星聚牛女而晋元主吴,四星聚觜参而高齐王邺。彗扫东井而苻坚亡国,岁见尾箕而慕容复燕,此其最著者。郑康成曰:分野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气,为象当矣。又分野之次于东西南北,有相反而相属者。《三礼义宗》有云:晋属实沉者,高辛主祀;宋属大火者,阏伯当飨;齐属玄枵者,逄公托食。意者五德之后,各有攸主,而五气类应焉。征之传记,可以意通也或曰:燕属析木,高辛所建。鲁属降娄,少始都也。
《唐·天文志》:李淳风次《汉书》度数,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两戒之说,本于《汉志》。武帝元封中,星孛于河戒。占曰:南戒为越门,北戒为胡门。其后汉兵击拔朝鲜,朝鲜傍海,越象也,居北方,胡域也。《天官书》:越之亡,荧惑守斗。朝鲜之拔,星于河戒。是也。又《星传》云:月入牵牛南戒。又曰:积薪在北戒西北。积水在北戒东北。南戒、北戒,即南河、北河也。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貊、朝鲜。是为北纪,所以限戎翟也。南戒自岷山、冢,负终南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为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陕为两河之会,五服诸侯在焉。自陕而西为秦梁,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陕而东,三川、中岳,为成周。西距外方、大亻丕,北至于济,南至于淮,东达巨野,为宋、郑、陈、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邶、、卫;汉东滨淮水之阴,为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南纪之东,至南河之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涉江汉,为吴、越: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翟。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始终,而分野可知矣。此以山河两戒言分野也孔氏曰:南河、北河三星分夹东井。南河为南戒,一曰阳门,亦曰越门。北河为北戒,一曰阴门,亦曰胡门。两戒间,三光之常道也。史又云: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河下流。陬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河济间。星纪得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又曰:斗杓谓之外廷,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斗魁谓之会府,以治内,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星经》: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其余列舍在云汉之阴者八,为负海之国。在云汉之阳者四,为四战之国。降娄、玄枵负东海,岁星位焉。星纪、鹑尾负南海,荧惑位焉。鹑首、实沉负西海,太白位焉。大梁析木负北海,辰星位焉。鹑火、大火、寿星豕韦为中州,镇星位焉。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而著其分野。其州县虽改隶不同,但据山河以分,可得天象之正一云:云汉自坤抵艮为地纪。北斗自乾携巽为天纲。乾维内为少昊之墟,外为颛帝之虚。巽维内为太昊之虚,外为列山氏之墟。徐氏曰:九州十二域,或系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五星。至唐一行,又为山河两戒之说,而宋世之言分野者多宗之。然而因数推理,验往察来,则经纬分而主客辨,度数定而方位明。如昔人所称,汤王殷而星聚房房,宋亳之分,武造周而星聚柳柳,河洛之分。三星会而敬仲知齐之必霸会于虚危,齐分也,五星会而甘氏知汉之必兴会于东井,秦分也。火守心而子韦以为宋当其祸心为大火,宋分也,日食毕而仲舒以为晋大其民毕为大梁,晋分也。太白蚀昴而赵括长平之事应昴在赵分,荧惑守斗而吕嘉南越之衅成斗为越分。自古及今,类皆不爽,固不必为更新之论矣。然而因源溯流,由微察著,所贵通于感召之几,明于天人之际。而拘牵拟议,守象纬之成说而不知变者,无当于知天之学也。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六漕河 海道《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四淮水 汉水《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三大河下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二大河上《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隤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一《禹贡》山川郑氏樵曰:《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言山川者,未有不本于《禹贡》而能识其指归者也。夫《禹贡》亦纪治水耳,何必兼言山?盖山与川相因也,不相悖也。虽然,动静殊形,融结异理,体于不..
川渎异同序
川渎异同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如是,则曷异乎尔?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四◇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三◇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二◇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禹贡..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一《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曰:孙子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今夫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一旦武关入,阴平逾,所谓函关、剑阁者,曾不能如门阈之限焉。一成足以兴夏..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七◇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六◇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禹贡》..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五◇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四◇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三◇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禹贡》梁州..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二◇云南府东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东南至江府百八十里,南至临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东北至寻甸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里,至京师一万六百..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一《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七外国附考◇安南在凭祥州南五百五十里。东至海三百二十里,南至占城国界一千九百里,西至云南老挝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里,至广西布政司二千八..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六◇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五◇南宁府东至浔州府贵县五百里,东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三百十里,西北至思恩府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五十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十里..
卷一百九
卷一百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四◇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古百越地。秦为..
卷一百八
卷一百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三◇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禹贡》荆..
卷一百七
卷一百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二◇桂林府东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六十五里,东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平乐府百九十里,西南至柳州府四百里,北至湖广武冈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禹..
卷一百六
卷一百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一《禹贡》荆州南徼地。商、周时,皆为蛮夷国,所谓百越地也,亦谓之南越杜佑曰:南越亦曰蛮越。战国时吴起相楚,南并蛮越是也。其属有瓯越、雒越,种类甚蕃,故曰百越。后又谓之扬越。今详见广东。其在天..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六◇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五◇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古百越地。秦为南海..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四◇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九百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卷一百二
卷一百二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三◇韶州府东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里,东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广州府七百二十里,西至广州府连州四百里,北至湖广郴州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三十..
卷一百一
卷一百一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二◇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
卷一百
卷一百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一《禹贡》扬州徼外地。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题,额也。《礼·王制》: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玄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后为百越地,亦曰扬越《国策..
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
卷九十九
卷九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五◇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卷九十八
卷九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四◇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三◇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
卷九十六
卷九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二◇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六◇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五◇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四◇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三◇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
卷九十
卷九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二◇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
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一《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
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曰:越不尝以此亡吴乎?夫越之与吴抗也,越实不足以敌吴,而吴恒有吞越之志。夫差败越于夫椒,栖越于会稽,当是时,固已无越矣。而吴不取,乃从而受越之..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六◇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五◇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仰山水府南六十里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