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

繁体

卷一百二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三

◇韶州府东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里,东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广州府七百二十里,西至广州府连州四百里,北至湖广郴州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汉初属南越,元鼎以后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置始兴郡治曲江县。《寰宇记》云后汉置始兴都尉,误。晋因之。宋泰豫初改曰广兴郡。齐复为始兴郡,梁、陈因之。隋平陈,郡废属广州,寻属番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置番州于此,寻曰东衡州。贞观初改曰韶州,天宝初曰始兴郡,乾元初复为韶州。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为韶州亦曰始兴郡。元曰韶州路。明改曰韶州府,领县六。今因之。

府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且地大物繁,江山秀丽,诚岭南之雄郡也。晋末,徐道覆以始兴之众逾岭而北,几覆建康。陈霸先当萧梁之季,倡义始兴,卒平侯景。唐皇甫曰:岭南属州,韶为最大,蛮越有事,提兵逾岭,韶为必争之险也。宋初,潘美伐南汉,据连州而东,进拔韶州。韶,汉之北门也。于是汉人大惧,美进拔英州,长驱至广州而汉亡。蒙古南略,遣降人吕师夔败宋师于南雄,进取韶州,而广东悉为残破。明初,命将取广东,陆仲亨自大庾而南入韶州,捣英德以西,如破竹然。韶之所系,顾不重哉?

曲江县附郭。汉置县,属桂阳郡。吴为始兴郡治。隋属广州。唐、宋以来,皆为韶州治。今编户三十六里。

○始兴郡城在府城南官滩下十里。晋卢循寇番禺,以徐道覆保始兴,因徙郡城而北,当岭门以自固。刘裕讨之,遣沈田子筑城伏兵于此,后遂为郡治,亦名沈将军垒。《志》云:汉城在浈水东莲花岭下,隋城在武水西,地势卑湿。五代时,南汉移治于中洲,在武水之东、浈水之西。白龙二年,始筑州城。宋皇以后,屡加增修。明洪武三年,因故址修筑。永乐初城圮,十五年复修治。天顺、成化以后,时加营缮。有门五,城周九里有奇。

临泷废县在府西。唐武德四年置,属番州,寻属韶州。贞观八年废。又西南有良化废县,亦武德四年置,贞观八年废。○永通废监,在府城内。宋皇中,诏韶州钱监为永通监。先是庆历八年以天兴场岁采铜,置监,至和二年以韶州岑水场铜发,令漕司益铸钱。《宋志》曲江县有永通钱监、灵源等三银场、巾子银场,是也。

○莲花山府南五里,与郡治相对。宋开宝三年,潘美伐南汉,南汉主刘使其将李承渥列象为阵,拒美于莲花峰下,美大败之,遂进拔韶州。又笔峰山,在府北一里,一名帽子峰,松竹蓊蔚,团如帽,左浈右武,悉聚目前,《志》以为郡之镇山也。其北二里曰皇冈山,高峻端整,俨如屏障,阳有虞泉,以虞舜名也。又北六里曰越王山,一名武临原,俗呼白虎山,下有皇潭水,西流二里入武水。○芙蓉山,在府西五里。山形簇起,状似芙蓉。山半有石室,顶有玉泉井。《志》云:府东五里有灵鹫山,旧名虎市山,山多虎。晋义熙中改今名。又玉山,在府东北五里。《湘州记》:其山草木滋茂,泉石澄润,曾有得玉璞于此者,因名。又东北里许有灵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浈水经其下。

桂原山府西北四十里。亦曰桂山。宋李渤《记》略云:山之盘礴方广几千百里,峻极崇高几五千仞,青峰碧嶂,云霞所栖,为郡之望。上有温泉三穴,其下桂水出焉。《志》云:山周数百里,多产菌、桂。又西北七十里有林源山,山有石室,林水出焉,南流六十里入于武水。○韶石山,在府北四十里,迤逦而东,有三十六石,古名曲红冈。旧《图经》:汉初置县,本名曲红,或云古江字皆作红也。《郡国志》:韶州斜斗劳水间,有韶石二,状如双阙对峙,相去又一里,高百仞,广圆五里,相传虞舜南游,登此石奏韶乐,因名。今呼左阙、右阙。又有宝盖、奏乐、骆驼三峰,其凤阁、左右球门、大小香炉等石,即三十六石也,双阙尤为挺拔。惟太平石稍低平,屹立犹二十余仞,樵人牧子尚怯攀援也。

钱石山府东北六十里。山形四方如台,巨石三面壁立,上有碎石如钱。又大峒山,在府东北八十五里。宋余靖《记》略云:自州治水行七十里,得月华山,舍舟道樵径,又十五里乃至大峒,其山磅礴耸峭,秀倚天际,绝顶之上,千里在目,涧声泠泠,清入毛骨,真可遗世而绝俗也。○石头山,在府北十三里,上有巨石特起,俗名鸡冠石,石上有洞深邃,一名貂蝉岭。又浮岳山,在府东北二十里,其山蹑一处则百余步皆动,若在水中,后没于五渡水。

南华山府南六十里。峰峦环抱,如莲花然,曹溪水出其东南。又虎榜山,在府南四十里,西面临江有石,高十余丈,阔五十馀丈,中有小洞,容二百许人。府南十五里又有宝石山,一名伏虎山,氵溪之水出焉,南流二十里入于曹溪。○书堂岩,在府东南二十里,岩洞豁然,泉清而洁,为张九龄读书处。又城西南十二里有紫薇洞,中若大厦,容百余人,其东大涌泉出焉。宋舍人朱翌谪居时游此,因名。

○浈水在府城东。源出大庾岭,经南雄府而南,至府东南,武水流合焉。二水相合,谓之相江。其水抱城回曲,故曰曲江。又流经城东,亦曰东江也。西南流经英德县,谓之始兴江。《志》云:府东北有利水,浈水之沱流也,一名斜斗劳水,经韶石山南流,经灵石下注于东江。余详大川北江。

武水在城西。源出湖广临武县西山,流经宜章县南入郡境,又流经乐昌县西,东南流经城西,又东南合浈水为北江。《郡志》:府城三面有濠,西临武水无濠。是也。古名虎溪,唐讳虎,改今名。岩崖峻阻,湍泷危急,亦名泷水。又桂水,在府西北四十里,源出桂原山,东南流合于武水。《志》云:府北有卢水,南流合武水,至为湍险,亦名新泷水,相传汉太守周昕所开。

修仁水府东北二十里。源出浮岳山,《水经注》谓之邸水,下流为五渡水,注于浈水。又灵水,在府东七十里,《志》云:源出始兴县界清化岭,西流九十里入浈水,俗呼零溪。又府东九十里有梨溪,出始兴县界东坑岭,西流百五十里入浈水,岸多棠梨,因名,亦曰利水。○双下水,在府西五十里,有两涧合流,因名。南流五十里入于浈水。又胆矾水,在府西南三十里,宋初置场采铜,谓水能浸生铁成铜。又出生熟胆矾,役民采之,岁以充贡。明成化初,督臣韩雍奏革。

曹溪府东南三十里。源出南华山之狗耳岭,西流三十五里入浈水。又宣溪,在府南八十里,源出螺坑,南流入于浈水。○目岭水,在府东北百里,水中有石穴如人眼,瞳子黑白分明,下流五十里入浈水。

○平圃镇府北九十里。有巡司。又府南百里有巡司。俱洪武十六年设。○上道营,在府东北。又乌石营,在平圃巡司东三里。营,在驿西五里。又有白土营,在府南五十里。《志》云:府境又有中堂、苏渡、乱石、鱼梁、磨刀、白芒、蓑衣、黄茅、高桥、小坑、连环、土岭、官村等十三营。

鸡冠寨府北十里。又北二十里有老龙寨,又北二十里有古羊寨,西北三里又有上窑寨。○白沙堡,在府南。《志》云:曲江县境又有总铺、古羊、白芒、黄金等堡,向俱设官兵戍守,以防沿江盗贼。又有幽溪、列溪、葵溪、西山等犭山凡四。

芙蓉驿在府治东。又新馆驿,在府治北。平圃驿,在平圃巡司东。驿,在巡司东。《舆程记》:自南雄府黄塘驿而南,百里至平圃驿,又百里而至芙蓉驿,又百里为驿,又百里为英德县之清溪驿。○浈水馆,在府城南,宋州守狄咸建。又有迎山馆,在府城东南通津门外曲江亭西偏,为过客憩息之所,亦宋时建。《志》云:曲江亭,临江舣舟处也。又东浮桥,在城东门外横江,长七十丈。又西门外有西浮桥,用舟六十有二。

英德县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广州府清远县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惠州府长宁县百六十里。汉置浈阳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泰始三年,改浈为贞。齐仍为浈阳县。梁、陈因之。隋平陈,县属广州,开皇十六年省入曲江县。唐武德五年,改置真阳县,属氵匡州。贞观初,州废,仍曰浈阳县,属广州。五代梁贞明中,南汉置英州治焉。宋因之。宣和二年曰贞阳郡,庆元初以宁宗潜邸,升为英德府。元至元十五年改为英德路,寻降为州。大德五年,复升为路。至大初,又降为州,以浈阳县省入。明初降州为县,又改今属。城周三里,编户九里。

○浈阳废县即今县治。汉置,隋废,唐复置,元省。《城邑考》:古县城,在县北一里大庆山上。今城宋庆元中所筑,后毁。明天顺五年重修,七年复筑外城。成化三年,增修。正德初,内外二城门皆以石。嘉靖以后,屡经修筑。

含氵匡废县县西七十五里。汉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始兴郡。晋、宋、齐因之。梁置衡州及阳山郡。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氵匡州。开皇二十年,州废,县属广州。唐武德四年,复置氵匡州。贞观初州废,县属广州。南汉因之。宋开宝四年,改隶连州,六年,隶英州,又改含氵匡曰含光县。元属英德州,寻省县入州。明初于故址置含光巡司。正德初,修筑故城,恃为保障。嘉靖以后,亦屡修复。

○南山县南二里。以当县治之南而名。其阴为鸣弦峰,相传舜南巡时尝弹琴于此峰。下为涵晖谷,谷有阳岛、飞霞岭、凌烟嶂、梦弼岩及桃花、栖云、潜灵三洞。山之阳有莲花峰,攒簇高耸,如莲花然。○金紫山,在县北十里。石山耸拔,冈脉南出为县北一里之大庆山,俗名龙山。其右则绵亘数十峰,自西北徂于南山鸣弦峰,壁立江浒。

浈山县北四十里。县之主山也。相传尉陀筑万人城于此,今浈水经其南。又北二十里有龙头影山,山势雄峙,其下石壁玲珑,临清溪水,即浈水也。○英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州以此名。

皋石山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团山。在浈水西,崖壁千仞,猿猴莫上。又西南二十二里,曰太尉山,一名香炉峡。汉邓彪尝至岭南,召还为太尉,因名。《舆地志》:皋石、太尉二山之间,是为浈阳峡,两崖杰秀,壁立亏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崖相接,以拒徐道覆。由此南出至清远峡。宋嘉四年,转运使荣〈黑〉开峡至口,作栈道七十余间,以便行旅。其下矶石横截,水势湍急,名牯牛石,又名抄子滩。《一统志》:牯牛石,在县南十九里浈阳峡中,浈水为峡山所束,两石相抄,故名抄子滩。其下巨石横截,即牯牛石,为行舟之害。谚云:过得牯牛抄子滩,寄书归去报平安。言其险也。○尧山,在县西四十里,四面瀑布悬流,倾泻万丈。王韶之《始兴记》:尧山下有平陵,陵上有古大堂基十余处,谓曰尧故亭,父老相传尧南巡时登此。

观州岭县东北五里。盘礴蜿蜒,登之可望一境。又有浈石,在县东北二十八里,一名赌妇石,东枕浈水。又弹子矶,在县北六十里,一名轮石山,高数十丈,壁立江浒,崖半有窝,高广数尺。

麻寨冈县西十三里。唐末黄巢犯境,有虞夫人者,率兄弟及乡人拒巢于此,贼为之却。又蛾眉冈,在县西南五十里。《志》云:在旧含氵匡县南,高三百余丈,东西望如蛾眉。其西十五里有石莲冈,以形似名。又碧落洞,在县南十七里,石室深邃,旁有小洞,号云华洞。南汉主晟尝假宿于此。《志》云:洞南二里又有通天岩,横冈峻岭,奇胜万端。

○浈水县西十五里。自曲江县南流经县北浈山下,西南流出浈阳峡,又西南入广州府清远县界。县境群川皆流会焉。○氵匡水,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湟水。自广州府连州境东南流入县界,经废含氵匡县,又南流入广州府清远县界,而会于浈水。

泷头水县南十里。源出翁源县翁山,经象冈流至此,亦谓之翁源水,与泷水合。泷水,即武水之别名,浈水合于武水,故兼有泷水之称。其地险隘。宋潘美伐南汉,由韶州进克英、雄二州,次泷头,刘遣使请和,美疑有伏兵,乃挟使,速渡诸险,是也。○隆水,在县东六十里,源出县东百四十里之羊岭,东南入翁源水。又沱水,出县东南九十七里茗茶山,北流合翁源水。又县有风水,出县北二百里重岭下,南流入于浈水。

清溪县北六十里。岑水自翁源县流入界,经龙头影山与曲江水合,洑流三湾,环山而潴,澄澈可鉴,故曰清溪。清溪驿以此名。○滑溪,在县西一里,源出县西旗山,南流合浈水。又桃溪,在县西四十里,源出崇山。溪上多桃,因名。又西有桂溪,源出旧含氵匡县之五山,旁多桂树,因名。又有凤溪流合焉。俱注于罗溪。罗溪,即氵匡水之别名也。

○氵匡浦关在县西南。《唐志》:浈阳县有氵匡浦故关。又清溪镇,在县北百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设,有将军寨、箭筒径等处,防三板滩诸贼巢,清溪驿亦置于此。又象冈巡司,在县东百里。氵匡口巡司,在县西南五十里,扼大小罗山、陈、黎二峒之吭。又县西有氵含巡司,即旧含光县也,扼五山径、大小枫林之冲。皆为要害。○浈阳驿,在县西南四十里。《舆程记》:自清溪驿南行百里,至浈阳驿,又一百二十里而至广州清远县之横石驿。

跌牛石营在县西二十里。《志》云:县境旧有金皂口、虎尾径、鱼梁埠、燕石、麻埠、丹竹径六处戍兵。嘉靖三十四年,议以跌牛石为适中地,因置营于此,增设官兵,倚为重地。○虎尾径营,在县北五十里,清远西山犭寇出没,道每经此,旧有戍兵,后并于跌牛石营,仍调兵驻守。又县境有大庙、黎峒、杀鸡坑、流寨、鹿子矶、波罗坑,及黄寨、大塘、沙口埠、三板滩、望夫岗、石尾、大平等十余营,又有榄坑隘,俱拨兵戍守。《志》云:县境江道,上达韶阳,则有高桥、观音坑诸营,弹压上游;下通广海,则有口、大小樟、杀鸡、蚊虫诸营,控制浈峡。其犭山则有杉木角、黄茶山。

乐昌县府西北八十里。西至连州阳山县百八十里,西北至湖广宜章县界百五十里。汉曲江县地。梁置梁化县,属始兴郡。隋平陈,县属广州。开皇十八年,改曰乐昌县。唐武德四年,县属番州,寻属韶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乐昌废城县西南二里。《志》云:秦时任嚣所筑,置戍兵于此,后废。隋为乐昌县治,后又移今治。《城邑考》:今县城,洪武二年筑。成化三年,复修城浚濠。弘治九年,因旧城增拓,并以砖石。嘉靖二年以后,屡经修治。

平石废县在县南。梁置平石县,属始兴郡。隋开皇十二年,省入梁化县。《志》云:县南五里有任嚣城,昔秦楚之际,南海都尉任嚣因中国鼎沸,筑此城以图进取云。

○昌山县东三里。有二石山相连,上小下大,如昌字,旧产磬石及紫竹,可为乐器,县以此山名。又桂堂山,在县北三里,宋元兵乱,民倚为险,亦名寨山。北崖有谷,产菌、桂。《邑志》:县东十里有五将军山,五峰竦立,如甲胄之士。○周山,在县北十五里,一名白石岭,亦曰宝山,为北达郴州之道。又北五十里曰九峰山,下有巡司。

泠君山县东北三十五里。泠,亦作灵。高数十仞,周回数百里,山巅有池,广十里,深五尺。其西有龙山,亦幽胜。○监豪山,在县西六十里。旧《志》:山广圆五百里,接曲江县界,崖岭峻阻,其上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以泷水所经也。泷水悬湍回注,崩浪震山,有新泷、腰泷、垂泷之名,曰三泷水,皆周府君昕所凿,甚险峻。亦名韩泷,以唐韩愈尝过此也。元邑人张思智任本县尹,始凿新泷东西路。嘉靖二十年,署邑推官郑文锡复凿之。今为坦道。《图经》云:县西北九十里又有蔚岭,联络三泷,高入云汉,有径通郴、桂。上有泉甘冽,俗名六祖泉。

泐溪岩县西北三里。岩有石室,深三丈,广五丈余。《道书》以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北五里泐溪水出焉,南流入武水。

○武水在县西。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监豪山中,谓之三泷水,亦曰新泷。《图说》:武水环绕县西,飞湍急,有星泷、垂泷、崩泷、腰泷、金泷、白茫泷,谓之六泷,又东南下祁门滩,峻急如瞿塘,经县南入曲江县界。《志》云:县西百四十里有白石溪水,源出西北衡口岭,东南流二百里入武水。

泠溪水县东北三十里。《水经注》:泠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千丈,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今泠溪南流四十里,入于武水,是也。○萦溪水,在县南三十里,源出乳源县北境,东流四十里入于武水。又沧湖,在县东南七里,周围三十五里,东通泷水。

○高胜镇县东三十里。有巡司,今废。又县北六十里有九峰巡司,其地四山壁立,称为险隘。县西北百二十里有罗家渡巡司,在长涟山峡中,有塘口、杨毡二隘,称天险,惟临封梅花峒犭宜防。县西北百六十里又有黄圃巡司,在山谷间,接近楚省,有白石隘、担盐凹隘及更鼓坪隘为防守处。俱洪武中置。

黄土岭隘在县东三十里,路通仁化县。又县东北三十里有龙山口隘,北三十里有铜锣坪隘,西北百里有象牙山隘,百五十里有塘口隘,路出宜章县界。县南五十里又有九牛岭隘,又县东南五十里有企冈岭隘,俱通乳源县。向皆设兵戍守。《志》云:县境象牙山、老虎洞等处,旧为贼巢,正德中讨平之。又县东南有梳妆台,接曲江县界。又有狮子寨,防九阳犭童寇。皆县之巨防也。

仁化县府东北八十里,东北至江西南安府二百四十里,东至南雄府百八十里,北至湖广桂阳县界百五十里。本曲江县地。唐垂拱四年,析置仁化县,属广州。天宝中,改属始兴郡。南汉仍属韶州。宋开宝五年省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今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五里。

○仁化旧城县北百三十里。《志》云:尉陀自王南越,筑城于此。唐垂拱中,置县于仁化乡之走马坪,在古城南二十里。宋咸平中,改置县于光泽乡,即今治也。成化四年,始筑土城,寻复增修,以砖石。

○廉石山县北二十里。县之主山也。相传黄巢过此,投枪竿于石罅中,至今不朽。又骆驼山,在县东一里,下临深潭,环绕县治。○凉伞山,在县南十五里,山形圆耸。《志》云:县南十里有书堂岩,壁立千仞,岩窦隐见,无路可攀。又南五里即凉伞山也。山南七里曰锦石岩,石壁斑斓,望之如锦,分上、中、下三岩,宛若堂殿。其径湾环,直上千余级,夹道杉松,高凌霄汉,幽胜并于武夷。岩前有锦江,分流为锦石溪。

青云峰县北五十里。高耸凌云,一水萦回,四山环拱。又北十里曰康溪岭,康溪水出焉,西流五十里合于滇水。○吴竹岭,在县西北三十里,吴溪水出焉,下流亦入滇水。又七里径,在县西七十里,径长七里,通乐昌县。

○会浈水在县治南。源出廉石山,流经锦石岩,为锦江水,又西南流会于浈水。○扶溪水,在县东北百里。《志》云:源出南安珠子山,经左泷岭,东南流百八十里,合浈水。今县东北五十里有紫岭,扶溪经其下。一云县东三十里有潼阳溪,即扶溪下流也。经县南六十里有潼夹石,二石并峙,潼水经其中,又西南合于浈水。

恩溪县北百里。《志》云:源出湖广郴州界,入县境,注于浈水。又有合溪,在县北五十里,源出康溪东平岭,北流与浈水合。

○扶溪镇在县东北五十里紫岭下。有巡司,接江西南安府界,洪武七年设。又恩村巡司,在县北八十里,地名城口,接湖广郴州界。○高冈堡,在县东北十里。又平安营,在县东北五十里。盘石营,在县东五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厚塘营,县北七十里又有水西营。《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繁华堡。

风门凹隘在县东北。又赤石径隘在县西四十里,七里径隘在县西六十里,长江隘在县北七十里,城口隘在县北百三十里。《志》云:县境又有界牌、洞口、百步、水头等营,皆有官兵戍守。

乳源县府西百里。东南至英德县百五十里,西北至连州阳山县二百里。本曲江、乐昌二县地。宋乾道二年,析置今县。今城周一里有奇,编户四里。

○乳源故城县东十里,地名虞塘。宋乾道二年,以韶州诸县水道不通,因置县于依化乡花村头津口。明年,筑土城,其后屡为贼毁。明洪武初,迁于洲头津,修筑土城,即今治也。天顺六年,改以石,浚濠环之。成化十七年以后,屡经修筑。

○双峰山县西二里。有两峰对峙。又县治北一里有钟乳岭,一名丰冈岭,形如卧象,县之主山也。山腰有岩穴,穴中有水南流,产钟乳充贡。成化初,督臣韩雍奏革。○文秀山,在县南五里,有三峰尖耸。

云门山县东北十里。盘礴高峻,常兴云雾。又风门山,在县西十五里,两山夹立,中通一路,风从中出。又县西百三十里有石城山,高三十余丈,峙立如城,盘回如龙,一名石龙山。

腊岭县西七里。高四百余仞,周三十里,脉接风门山。郴州骑田岭,为五岭之一,此其支也。夏天寒如腊月,因名。一名支岭。○关春岭,在县西二百二十里,路通宜章,即古入京之道。

○洲头水在县城南。源出双峰山,东北流入曲江县境,注于浈水。又小溪水,在县西,源出腊岭,南流经文秀山,复北流至县前,入洲头水。又紫泷水,出县东三十里三峰石,亦流合洲头水。

○武阳镇县西二百七十里。有巡司,司前有武阳渡。○风门关,在县西风门山下。又有小梅关,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县北百八十里有白花营,东十五里有天德寨。

分水凹隘县南百二十里。又高车岭隘,在县西北百七十里。旧《志》:县北有平头隘,又有黄金峒隘,皆路出宜章。又西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阳山县。《图说》:县境有高车、坪址、青石、深庄等十四隘。中间若黄公岭、沿沙隘,与跳石、高车俱犭民错杂。其西山、牛婆洞,与湖广宜章及阳山县接壤,旧皆贼巢也。

翁源县府东南九十里。东南至惠州府河源县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江西龙南县三百里,北至南雄府始兴县百三十里。汉桂阳郡浈阳县地。梁置翁源县,寻又置清远郡治焉。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唐武德五年,置氵匡州治此。贞观初,州废,县属韶州。宋因之。元大德五年,改属英德州。明初仍属韶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翁源故城《志》云:县治至明初凡六徙。一在今县东北六十里安阳里之罗江,一在今县北五十里之下窖,一在曲江县南百里之巡司,一在今县西北四十里岑水之东,一在今县东南四十里之细草冈。洪武初,建县于长安乡,即今治也。《城邑考》:县城,元末尝筑土城。天顺六年,改筑砖城。成化三年以后,屡经修缮。

建福废县县东五十里。宋宣和三年,析曲江、翁源二县地,置建福县,属韶州。建炎初省。

○宝山县北二十五里。山产铜矾,高千仞,周百余里,巅有巨石,下有池环绕,左右东岩出泉,深不可测,岑水盖源于此。又北三十里为九曲岭,盘旋凡九,旁有耽石泉,高山绝顶,巨石倚空,飞泉泻落,为绝胜处。唐时有僧耽玩不舍,泉因以名。

灵池山县东百二十里。亦曰翁山。壁立千仞,巅有石池,池中有泉八,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乳泉、玉泉,乃翁溪之源,所云八泉汇而为池者也。相传有老人隐此,故山溪俱以翁名。又东十里曰利山,一名甲子山。又东五十里曰铁山,山出铁,接惠州府河源县界。《志》云:县东南八十里又有纸山,产竹可造纸。

狗耳岭县西北九十里。两峰并立,状若狗耳,曹溪水出焉,即南华山之支岭也,与曲江县接界。又梅岩,在县西十三里,深邃纡曲,容数百人。《志》云:宋天圣间,邑人梅鼎臣者读书于此,因名。○白石岩,在县东南七十里,石室高敞,可容千人,秉炬穷入,深逾数里,有泉下滴,味极香冽。

羊径县北七十五里。两崖对峙,岑水中流,石径二十余里,险峭曲折,不亚羊肠。旧《志》:岭南每深山穷谷,中通一路,即谓之径。县境万山环合,两壁屹峙,以径名者甚众,羊径其最著者。县东三十里又有猿腾径,亦深险。又东十里曰书堂石,在罗江泷水中,高九十丈,周围五里。唐邑人邵谒读书于此,因名。罗江泷水,即翁溪水也。岭南水石相激处,多谓之泷。

○翁溪在县东。源出灵池山,西南流二百四十里至英德县,合于浈水,所谓泷头水也。○岑水,在县北。源出羊径,一名铜水,可浸铁为铜。水极腥恶,两旁石色皆赭,不生鱼鳖禾稼之属,与曲江县胆矾水同源而异流,入英德县界,会于清溪水。

○桂丫山镇县东百二十里。有巡司,洪武初设。又县东百四十里有黄峒巡司,旧为贼巢,弘治十四年设,后改入兴宁县,万历中革。○三华镇,在县北三十里三华山下。有城,嘉靖中筑,控制诸隘,为保障。又有大功桥,路通曲江。又麻砂寨,在县东南五十里。又东南有李坑、黄茅二隘,通惠州府河源、和平二县界。

南北岭隘县东百八十里。又县东百二十里有冬桃岭隘,百五十里有银场径隘。又有桂丫山、冬瓜岭、佛子凹等隘,皆在县东百二十里。相近又有甲子、道姑岩等隘,俱与惠州府河源县、南雄府始兴县、江西龙南县接界。○梅花隘,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亦接河源县境。又县东北百九十里有画眉隘,亦接龙南县境。又九曲隘,在县北三十里,路出曲江及英德县。《志》云:县东李村有人头径、花瓶径,路通惠州府长宁县。又县北九十里有开场里铁场,其地有天子岭,亦险峻。

附见:

韶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南,即元万户府旧址也。明初为韶州卫,洪武初改为所,属清远卫。

◇南雄府东至江西信丰县界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里,西南至韶州府二百九十里,西北至湖广郴州三百五十里,北至江西南安府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三百里,至京师六千七百四十五里。

《禹贡》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汉兼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始兴郡。宋属广兴郡。齐复属始兴郡。梁属安远郡。隋属广州。唐属韶州。五代初,南汉置雄州。宋开宝四年,曰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也。宣和二年,又赐郡名曰保昌。元曰南雄路。明初改为南雄府,领县二。今因之。

府当庾岭要口,为南北噤喉。秦王翦降百越,谪戍五万人守五岭。汉武平南越,遣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即此地矣。南汉置雄州为北面重镇。宋末,叛将吕师夔以元军度岭,败宋军于南雄,遂取韶州。旧《记》云:州以雄名者,盖控带群蛮,襟会百越,岭南气息,仰此一州也。

保昌县附郭。晋始兴县地,属始兴郡。隋属广州。唐属韶州,光宅初,始置浈昌县,仍属韶州。南汉置雄州治此。宋以仁宗嫌名,改为保昌。今编户四十四里。

○浈昌废县在府治东。唐县治此。宋曰保昌。《城邑考》:郡有古城,仅环府治。宋皇四年,始开拓之。元至正十七年,因故址重修。明洪武初,增缮土郭,名曰斗城。寻以旧城浅隘,于东门外增筑土墉,名曰顾城。成化四年,以砖石。七年,又于城北筑土城,沿河俱设木栅。十四年,斗城为西河所决,复营治之。弘治十一年,流贼穴入土城,明年复修筑。正德三年,并以砖石,九年城始就。其南面滨江,仍周以木栅,谓之新城。三城共有门七,周六里有奇。

大庾废县在府北。本始兴县地。《志》云三国吴尝置斜阶县,属始兴郡,似误。一云萧齐置正阶县,梁并入始兴也。《隋志》:梁置安远郡,属东衡州。隋平陈,改郡置大庾县,属广州。开皇十六年,废大庾入始兴县。《新唐书》始兴县东北有安远镇兵,开元中置,盖在大庾岭上。

○大庾岭府北六十里。一名东峤,以在五岭最东也。汉初为南越之北塞。武帝讨南越时,有将军庾姓者筑城于此,因名大庾岭。由豫章趣岭南,此为噤喉之道。唐开元四年,诏张九龄开新道于此,自是益为坦途。大庾而东南四十里,又有小庾岭,间道所经也。详见江西重险大庾。

州案山府南二里。状如马背,一名金马山。又三峰山,在府西十里,三峰并峙。○巾山,在府北三十里,郡治主山也。端正如巾凌,江水绕其南。巾山之东为威凤冈,高耸轩举,形如翥凤。

天峰山府东北八十里。山形陡峻,高插霄汉,有泉出焉。兵乱时,乡民多避难于此。其东十余里曰洪山,高数仞,周围五十里。《志》云:府东北百二十里有油山,高数十仞,其势突兀,旁有一小穴出油,人取以为利。又东三十里曰冯大山,形势高耸,山顶宽平,可容千人。○青嶂山,在府东南四十里,翠阜屹立,松桧阴翳,瀑布潺,称为奇胜。

杨历岩府西北二十里。山巅方广百余丈,前后皆奇峰怪石,飞泉泻空。相传汉楼船将军杨仆曾经此,因名。又仙女岩,在府东北百里,一名阚象山,松桧蔚翳,泉石潺,如仙女之秀丽,因名。

○浈水在府城西。一名保水。源出大庾岭,东南流,复折而西南至城西,与凌水合,又绕城而南出,入始兴县界,萦回城邑如腰带然。详见大川北江。

凌江水在城西北。源出府西北百余里百丈山,南流,绕巾山西麓而南出,至城西合于浈水。宋天禧中,保昌令凌皓凿渠堰水灌田,因名。又昌水,在府北三十里,源出江西信丰县界,西流入境,合于浈水。《志》云:县旧名浈昌水,浈水、昌水合流也。又有长圃水,在府东北四十里,亦出大庾岭,流合浈水,一名长浦水。○鲢水,在府西北四十里,源出凌江,流合浈水。又修仁水,在府南三十里,亦流合于浈水。

五云泷府西北四十里。群峰险峻,泉水潺,飞流曲折,高下成潭,深不可测。相近又有九牛泷水,自山巅飞注深潭,响应远近。○叶陂,在府北,明初守臣叶景龙开以灌田,因名。

○梅关在大庾岭上。两崖壁立,道出其中,最为高险。或以为即秦之横浦关也。旧《志》:府东北四十里有秦关。《南康记》:大庾岭横浦有秦时关,后为怀化驿。盖横浦关,秦所置也。唐、宋以来,谓之梅关。明成化中,好事者更为岭南第一关。今亦详见江西重险大庾岭。○盐关,在府城南。明天顺二年抚臣叶盛奏置,以榷盐税。成化以后,屡经修葺。《志》云:府南有太平桥,跨浈江上,桥之南即盐关也。

小梅关在府东北四十里小梅岭上。山径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龙南、信丰等处,贼每由此窥窃往来。旧有土城,恃为限蔽。嘉靖三十四年,贼从此突入,寻复由此逸去。三十六年,改砌砖城,东西二十余丈,与新城相为形援。万历以后,屡经修筑。又中站递运所,在梅岭东,去府城七十里,与江西南安府接界。嘉靖三十六年,盗贼出没于此,劫掠商贾,因与南安府共筑城垣,设兵戍守。其城阻溪负岭,周不及一里。

平田镇府东南百里。有巡司,洪武二年置。又百顺巡司,在府北百里,洪武十年置。《志》云:府北又有红梅巡司,洪武十六年置于梅关下,后迁火径村,与中站相近。○平田凹隘,在府北。又有红梅、新茶园二隘,极险峻。府东有南亩、杨婆岭等隘,西有百顺侧、旧百步等隘。《志》云:旧百步隘山,最深僻。又有旧茶园隘,则南雄通道也。杨婆岭隘,临九渡水,为兵冲之地。府东南又有冬瓜隘。其地有犁壁山,近龙南贼巢。又东有上泷头隘,亦贼境要口也。县境又有不劳石及白石冈等隘,向俱设兵哨守。

叶田口在县东南。《志》云:平田司相近有叶田等六口子。又有林溪、石闲、塘源等三口子及红地村口子,与百顺司相近。北坑村及赵坑口子,与红梅司相近。又修仁堡,在府南。又有古塘、塘角、界滩等堡。俱江防巡哨处也。

凌江驿在府城南。《志》云:宋置寄梅驿,取江淹庾岭折梅逢驿使之语。明改曰凌江驿。又黄塘驿,在府南。宋置沙水驿,在沙水镇。明改置今驿。《舆程记》:自红梅关六十里至凌江驿,下水九十里至黄塘驿,又百里至韶州府境之平浦驿。

始兴县府西南百十里。西南至韶州府曲江县百十里。汉豫章郡南野县地。三国吴置始兴县,属始兴郡。晋、宋因之。梁末置安远郡,兼置东衡州。隋平陈,郡废,改置广州总管府于此。开皇末,广州移治南海,县仍属焉。唐属韶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改属南雄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始兴故城在县东北。三国吴置县治此。晋以后因之。梁承圣中,置东衡州,授欧阳为刺史。时衡州治含氵匡,故以此为东衡州也。陈大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叛,攻衡州,即此。隋改置广州,寻移治南海,并移县于今治。《城邑考》:县旧无城,明天顺中始筑土垣。成化十一年,以砖石。十八年以后,相继增修。

○丹凤山县北五里。其峰如戟,为县主山。相传梁天监中,有凤集此。又九凤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天柱峰,奇峭秀拔,高插霄汉。相传梁天监中,有九凤来集。○机山,在县南十里,一名玲珑岩。平地石峰屹立,有二石室高大如屋,窍户相通。《志》云:山有下三岩、上三岩,皆绝胜。

谢公山县南三十里。峰峦耸拔,独高诸阜。昔有谢姓者隐此,因名。又白牛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势昂耸,与谢公山对峙。又桂山,在县北百里,林谷深邃,桂树森立,张九龄故宅在焉。○塔岭,在县西十里,巍然耸峙,上有浮图。

○浈水县西十里。自保昌县流入境,又西南流入韶州府界,亦谓之始兴江,县境群川悉汇入焉。○跃溪水,在县东四十里,源出江西龙南县界,流入境。又有杜安水,在县东北三十八里,源出江西信丰县,流入境。俱西流会于浈水。

斜阶水县南百三十里。源出曲江县东南界丹桂岭,北流至县西,与浈水合。又肥水,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曲江县云溪岭,东北流会于斜阶水。○清化水,在县南百二十里,源出翁源县界,东北流至县东,合于朔水。《志》云:朔水出江西龙南县界,流经县东四十余里,又南合清化水,月朔则涨,至晦则减,因名。亦西注于浈水。

墨江水县西十五里。《志》云:源出翁源县界,水色如墨。又有官石村水,亦出翁源县界。下流皆入于浈水。又凉水,在县东南三十里,自江西信丰县界竹岭分流,经白牛山下,合清化水。旧《志》云凉水流合斜阶水,恐误。

○黄塘镇在县东北五十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设。《志》云旧置于东北四十里璎珞铺,寻移于黄田铺,即今司也。又清化径巡司,在县南百里,洪武十五年置。○黄田隘,在县东北。《志》云:县东南有河溪、桂山丫二隘,县东有花腰石、沙田二隘,西南有扬子坑隘,西北有上台隘。又有凉口隘,当河溪、桂山丫、花腰三隘之会。猪子峡隘,当沙田一路之冲,而河溪为东南险要,沙溪为东北险要,扬子坑为西南要会,防御最切。又有界滩、斜潭、江口、水口诸哨堡,则江防所系也。

附见:

南雄守御千户所在府治西。洪武初建,隶清远卫。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分野《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六漕河 海道《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四淮水 汉水《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三大河下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二大河上《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隤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一《禹贡》山川郑氏樵曰:《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言山川者,未有不本于《禹贡》而能识其指归者也。夫《禹贡》亦纪治水耳,何必兼言山?盖山与川相因也,不相悖也。虽然,动静殊形,融结异理,体于不..

川渎异同序

川渎异同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如是,则曷异乎尔?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四◇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三◇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二◇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禹贡..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一《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曰:孙子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今夫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一旦武关入,阴平逾,所谓函关、剑阁者,曾不能如门阈之限焉。一成足以兴夏..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七◇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六◇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禹贡》..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五◇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四◇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三◇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禹贡》梁州..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二◇云南府东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东南至江府百八十里,南至临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东北至寻甸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里,至京师一万六百..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一《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七外国附考◇安南在凭祥州南五百五十里。东至海三百二十里,南至占城国界一千九百里,西至云南老挝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里,至广西布政司二千八..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六◇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五◇南宁府东至浔州府贵县五百里,东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三百十里,西北至思恩府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五十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十里..

卷一百九

卷一百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四◇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古百越地。秦为..

卷一百八

卷一百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三◇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禹贡》荆..

卷一百七

卷一百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二◇桂林府东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六十五里,东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平乐府百九十里,西南至柳州府四百里,北至湖广武冈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禹..

卷一百六

卷一百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一《禹贡》荆州南徼地。商、周时,皆为蛮夷国,所谓百越地也,亦谓之南越杜佑曰:南越亦曰蛮越。战国时吴起相楚,南并蛮越是也。其属有瓯越、雒越,种类甚蕃,故曰百越。后又谓之扬越。今详见广东。其在天..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六◇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五◇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古百越地。秦为南海..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四◇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九百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卷一百一

卷一百一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二◇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

卷一百

卷一百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一《禹贡》扬州徼外地。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题,额也。《礼·王制》: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玄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后为百越地,亦曰扬越《国策..

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

卷九十九

卷九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五◇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卷九十八

卷九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四◇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三◇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

卷九十六

卷九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二◇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六◇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五◇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四◇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三◇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

卷九十

卷九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二◇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

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一《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

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曰:越不尝以此亡吴乎?夫越之与吴抗也,越实不足以敌吴,而吴恒有吞越之志。夫差败越于夫椒,栖越于会稽,当是时,固已无越矣。而吴不取,乃从而受越之..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六◇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五◇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仰山水府南六十里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