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曰:岷山导江。荀卿曰:江出汶山汶、岷通 。《山海经》亦曰:岷山,江水出焉。《水经》:岷山,江水所出。或作山,或作文山,其实一也。大江发源于岷山,审矣。山谷纡回,泉流隐伏,盘溪曲涧,汇流成川。郦道元云:岷江泉流深远,为四渎首。是也。《江谱》《岷江渠堰谱》,宋张韪撰:岷江发源临洮木塔山临洮,今陕西洮州卫,山当在其南境。或曰木塔山,即岷山之支陇。《益州记》:江源出岷山羊膊岭宋任豫《益州记》:江出羊膊岭,经甘松至灌千余里。
《洮岷记》:大江出陕西岷州岷山,南流入川。《舆程记》:江源出松潘卫北二百三十里之大分水岭,或以为即羊膊岭,似误,分二流:一西南流,为大渡河详见四川大川。一南流,为大江《水利志》:岷江出羊膊岭,分二派。一西南流,为尖囊大渡河。一正南入溢村,至石纽,过汶川,历今灌县境,即禹所导之大江也。今松、茂以北,接陕西洮岷之境,群山错杂,其涧谷之水,皆奔辏而南,合为大江。然则江源本无正流。《禹贡》以岷山表识之,而江源可以依据。此圣经之文,所以为不可易与!
西南流经松潘卫西,又南经叠溪所西。
大江在松潘卫西六十里,其上流自大分水岭而来也。又南流经叠溪所西三里,盘旋崖石间,曾不容舠矣。
又南经茂州城西,又西南经威州之西,又南经保县东,又东南流至汶川县西。
大江经茂州城西北,折而西南,经威州北三十里高碉山下,唐维州城故址在焉。三面临江,号为险塞。又西经保县城东十里,复折而东南,经汶川县治西。曲折环流,蜀境西北之保障也。
又东南经灌县西,又东南流经崇庆州北,又东南经新津县南。
大江自汶川县东南流,几二百里而至灌县西,去城三十三里,离堆在焉。秦李冰凿渠分流入成都处也有内江、外江及都江之分,今详见成都府。其正流经崇庆州西北五十里,又南为味江唐贞元十一年,蜀州江溢,即此。又东南流经新津县城南,亦谓之皂江。又东南流入眉州境。《蜀记》本唐郑撰。此盖袭前人旧名也:大江在威、茂之间,谓之汶江。自汶川县而南,往往随地易名,不可更仆数也。
又东南经彭山县东,又南经眉州之东,又南经青神县之东。
大江在彭山县东北二里,其支川自灌县分流,经成都南境者,于新津、彭山之间,复次第流合焉。经县城东,江流益盛,亦谓之武阳江。又南经眉州城东四里蟆颐山下,亦谓之坡黎江。又南经青神县东二十里,南流入嘉定州境。
又南经嘉定州东,又南经犍为县东。
大江经嘉定州城东,亦谓之通江。至城东南而大渡河合青衣江之水自州西南流合焉,亦兼合水之称。又南经犍为县城东,复折而东南,流入叙州府境。
又东南经叙州府城北,又东南经南溪县东。
大江自犍为县东南流,凡三百六十余里而至叙州府城北,经城东南,而马湖江自西南流合焉马湖江,详四川大川泸水。又东南流百二十里,经南溪县城东三里,又东南入泸州境江之北岸,为富顺、隆昌之境。《志》云:大江在府境,亦兼外水之称,控御蛮,襟带两川,为腰膂之寄。
又东经江安县北,又东经纳溪县北,又东北经泸州城东,又东经合江县北。
大江自南溪县东南百二十里,而至江安县北。南去城二十里,又东南六十里,至纳溪县城北。又折而东北流七十里,经泸州城东南,资江自北流合焉,所谓中水是也详见四川大川雒江。又东北几二百里,而至合江县北。南去城五里,又东北入重庆府境。《志》云:大江自泸州而上,滩碛交错,江流阔狭不常,由嘉定州而上,则重山曲折,崖高流迅,牵挽益艰。自泸州而下,虽滩碛间列,而江深岸阔,江淮朦艟,可以溯流而达矣。
又东北经壁山县南,又东北经江津县北,又东北经重庆府南。
大江自合江县东北流百八十里,至壁山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北百三十里,而经江津县城北二里。又东北二百余里,而经重庆府城东南。涪江合嘉陵江自北流合焉,所谓内水也详见四川大川涪江。府居内外二水之间,凭高据深,为全蜀之襟要。
又东经长寿县南,又东经涪州北。
大江自重庆府城东流二百余里,至长寿县城南。又东流百三十里,而经涪州城北。至城东黔江,自南流合焉亦曰涪陵江,今详见涪州。东通湖广,南入贵州,黔江其径道矣。
又东北流经酆都县南,又东北经忠州城南。
大江自涪州东北流百四十里,而经酆都县城南《舆程记》:涪州六十里至东青水驿,一名焦崖驿。又八十里即酆都县。又东北百九十里,而至忠州城南,又东入夔州府境。
又东北经万县南,又东经云阳县南。
大江自忠州东北流二百余里,而至万县城南。又东二百七十里,至云阳县城南。又东百七十里,即夔州府城矣。
又东经夔州府城南,又东经巫山县南。
大江经夔州府城南,又东八里,而为瞿唐峡,所谓瞿唐、滟,天下之险也详见四川重险瞿塘关。又东百二十里,至巫山县城南。又东三十里,经巫峡中,峡长百二十里。两岸连山,舟行其间。江流至此,为出蜀而入楚之处详见四川名山巫山。波涛崩湃,崖石嶙峋,诚古今之至险,亦山川之奇胜。《江行记》:巫山东至巴东县,凡一百六十里,皆在峡中行也宋张《禹庙记》曰:夔门当西蜀川流之聚,合数百源而委之。沆氵奔泛滥,又甚他所。而巴冈、巫桥,崔嵬盘错,壁立骨峙,绵亘峻极,固塞其冲。奔溃汹涌之势,艰乎为力哉。已而瞿唐瓜分,滟孤蹲。千崖万磴,两两却立。黄流钜浸,帖帖东下。环数千里之地,既宅既旅,既蚕既粒,孰知疏凿功用之至于斯耶。
又东经巴东县北,又东经归州城北。
大江经巴东县城北,又东九十里,经归州城北。山峡连绵,与蜀相接,所谓步步皆险也。
又东经夷陵州南,又东经宜都县北。
大江自归州东屈曲流,凡百八十里,至夷陵州城南、城西北二十五里,西陵峡在焉。与夔州之瞿唐、巫山之巫峡,共为三峡。州当三峡之冲,故言形胜者,恒以西陵为吴、楚之西门。又夷,平也。江流至州西,始出险就平,故曰夷陵也详见湖广重险西陵。自州而东,又曲折流六十余里,而至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之荆门山,与南岸虎牙山对峙,自昔为险厄之处详见湖广重险荆门。《江行记》宋范成大撰,一名《吴船录》曰:蜀中之江,会流于三峡者,凡二百八十有奇。蜀中之滩,次及于荆门者,凡四百五十有奇。自荆门以东,其以滩碛名者,无复嵯岈之势,亦无栉比之多矣。又东南流经宜都城北三里,而东达于枝江县境。
又东北经枝江县北,又东南经松滋县北。
大江自宜都县东北流七十余里,而经枝江县城北。江流至此,分而为二,间以大洲,谓之百里洲。洲之北曰北江,南曰南江。《禹贡》东别为沱,即此地也。又东南流七十里而经松滋县城北,江流至此,复支分为三派,名曰川江。又东北流入江陵县界。
又东北经荆州府城南,又东南经公安县北。
大江自松滋县东北流百二十里,而至荆州府城南。府翼带江沱,称为都会。府东二十里曰江津口,江水支分于枝江以东者,至此洲尽而流合,势益盛。昔时滨江置戍,为江陵重地。又东南四十里,即公安县也。江流经城东北三里,又东南入石首县界。《荆州记》旧记晋郭仲产撰:江水方出峡,势如建瓴。夏秋泛涨,顷刻千里。然夷陵而上,山阜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阔,顺流直注。又两岸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惟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之间,江流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迁回。至岳阳复自西南转东北,湖水迸流,易于涨遏,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往往沿岸为堤,咫尺不坚,千里为壑矣吕后三年,江水、汉水溢,流四千余家。八年,江汉水溢,流万余家。
又东南经石首县北,又东经监利县南,又东经华容县北。
大江自公安县东南流百十里,至石首县城北。又东南流百二十里,至监利县城南。又东南流六十里,经华容县东北境之黄家驿驿西南去华容县九十里,东北至城陵矶亦九十里。江流深阔,商旅往来,所在辐辏。
又东经岳州府北,又东经临湘县北。
大江经岳州府城西北十五里之城陵矶,洞庭之水自南而北,由此注于大江,谓之荆江口。亦谓之西江口,又谓之三江口。以洞庭及澧水与大江并会于此也详见湖广重险荆江口。控据要津,为湖南北之喉吭。又东北七十余里,经临湘县城北《舆程记》:城陵矶驿南二十里,为洞庭湖口。东六十里至临湘县之鸭栏水驿,皆滨江要地也。又东北入武昌府境。
又东北经嘉鱼县西,益折而北,经汉阳府城东,武昌府城西,而会于汉水。
大江自临湘县而东百十里,至石头口驿驿为嘉鱼、临湘县分界处。又东北七十里,至嘉鱼县城西北七里。又东北九十里,至洲镇属嘉鱼县有洲驿。又九十里至金口驿属江夏县,又六十里,经汉阳府城东北之大别山南。东折而北出,会于汉水,所谓汉口也。亦谓之夏口详见湖广名山大别及重险夏口。夏口之南,即汉阳府。夏口东岸,正对武昌府。二城隔江相对,不过七里,为襟束之处。天下有事,无不注意于此者。又北出而东折,即黄州府境矣。
江水会于汉水,并流而北,复折而东。江之北岸,为黄陂县及黄州府境。南岸为武昌府及武昌县境。
江汉并流,北出而东折,去汉口三十里曰青山矶在江南岸,为津渡之要。又东十五里,为黄陂县之沙口镇在江北岸,亦曰沙武口,西北去县五十里。又十五里为阳逻镇在江北岸,有阳逻驿,属黄冈县。《舆程记》:阳逻而东十里,为抽分厂竹木抽分处也。又东二十里,曰白湖镇,在江南岸,属江夏县,有巡司。对岸即双流夹。又八十里曰团风镇,又二十里曰三江口《江行记》:汉水入江,江水益盛。黄州西百里,有双流夹。以江水分流而名。此曰三江口,又以江分为三,至此合流而名也。又三十里经黄州府城南。隔江相望者,为武昌县县在江南岸,距黄州府十里。又东南三十里曰巴河口在江北岸,巴河入江之口也。南北纷纭,江滨多故,此皆烽火之区矣。
大江又东,经蕲水县南,又东经蕲州城南。江之南岸,为兴国州之境。
大江自巴河口东三十里,至蕲水县之兰溪驿东北去县四十里。又东南九十里,至蕲州西之蕲阳口亦曰蕲口,蕲水入江处也。又三十里,至州城南。大江至此益折而东南。又三十里为马口渡渡在江北岸,东接广济县境。又东南二十里为富池驿在江南岸,属兴国州。西南去州城六十里。江之南岸,接江西九江府瑞昌县之境兴国州东即瑞昌县境。
又东南经广济县及黄梅县南境。江之南岸,为九江府城之北。
大江自富池驿而东。又东南六十里,经广济县之龙平镇镇西北去广济县百余里,盖大江自蕲州益引而南也。又东南十里,经黄梅县之新开口镇东去县七十里。又东南五十五里,即九江府城也大江北岸,即黄梅县界,北去县城五十里。江流至此,阔二十余里,波涛浩瀚,谓之浔阳江《唐·五行志》:大历九年,江州江溢。舟行其间,有内路、外路之分并江南岸为内路,江北岸为外路。《舆程记》:九江府城稍西北五里,地名官牌夹。从江中至龙坪六十余里,遇大水时,自夹中直上龙坪五十里而近。亦谓之九江也详见江西大川九江。古称湓口重镇,中流襟带。盖府城当吴、楚之要会,不特江右安危,视九江之缓急,而上游之势,淮南、江左祸福与共,所谓地有常险者,非与?
又东经湖口县北,又东北经彭泽县北。江之北岸,为宿松县及望江县之境。
大江自九江府城而东六十里,经湖口县城北。湖口,江西之噤吭也。彭蠡之水,自县西南二十里,注于大江。环城而北出,故县以湖口为名详见江西重险。又东北六十里,经彭泽县西北二里。江流至此,益折而北。江心有小孤山,与宿松县分界《志》云:小孤山北去宿松县百二十里,宿松西南,则与黄梅县接界。江滨又有马当山,与东流县分界马当在江东南岸,去东流县七十余里。小孤、马当,皆江津之险也。自彭泽而东北,凡百二十里,至望江县之雷港口雷池,入江之口,古所谓大雷也。西北去县城三十五里。又《唐志》:太和四年,江水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盖江南、江西、湖广三境之地,犬牙相错,滨江环峙,为设险处。
又东北经东流县北,又东北经安庆府城南。
大江自雷港而东北,又二十里,江之南岸,为东流县。北去县城二里,又东北流九十里,江之北岸,经安庆府城南,所谓皖口之险也。特立江滨,江环三面,屹为形胜。盖南畿上游之屏障矣。
又东北经桐城县南境。江之南岸,为池州府北。又东经铜陵县之北。
大江自安庆府城东北流九十里,经桐城县之枞阳口西北至县百二十余里。又西十里,经池州府之池口驿。南去府城五里,又东北四十五里,至梅根港,古所谓钱溪也。梅根港而上,江岸颇狭。今南北往来者,往往截流而渡。南自池州出江右,走闽广;北自庐州走濠、寿,趋徐、汴,为捷径云。又东北二十里为大通驿,又三十里经铜陵县城北。又二十里曰丁家洲,又四十里为荻港驿俱在江南岸,入繁昌县界。《江防考》:大通驿而下,江面阔三十余里,上游之险,莫过于此。又兼汊港丛杂,戍守切矣。
又东北经无为州南境。江之南岸,为繁昌县之北。又东北经芜湖县之北。
大江北岸,自桐城县南之枞阳口至无为州南境之泥汊河口,几二百里南岸即繁昌县界,江面阔二十余里。又东接和州之境。南岸则自荻港而东三十里,经繁昌县城北十五里。又东北四十里,经三山矶。又二十里,经鲁明江口亦曰鲁港口。又东北十里,经芜湖县城西五里。又东北流,入当涂县界。
又东北经和州之东,太平府之西。
大江北岸,自泥汊河而东北百二十里,曰裕溪口北去和州九十里。河口为无为州巢县之通道。又北二十里,为西梁山。江之南岸,则自芜湖北五十里,至东梁山与西梁山隔江相对,所谓天门博望之险也详见江南名山梁山。又北四十里,经采石圻,亦曰牛渚坼。江之西岸,为和州之横江浦西北至州城二十五里。自古有事于东南者,多自横江济采石,形胜莫重焉详见江南名山采石。今沙洲横亘,或非利涉之道矣采石江滨旧有洲曰成洲,横列矶下。又西南有陈家洲及新洲诸沙渚。今延袤相接,益复回远。滩浅错杂,舟行甚艰,故道出采石者益少。天地之气日就迁移,山川形胜,岂有常哉。又东北二十里,经太平府城西北五里,又东北五十里经烈山入江宁府界。
又东北经江宁府城西北。江之北岸,为江浦县及六合县之境。
大江自烈山而东北十余里,经三山。又六十里,至江宁府城西北观音门外。自观音门渡江而西北二十里,曰浦子口。又西五里,即江浦县也。自观音门渡江而东北四十里,曰瓜埠口。又西三十里,则六合县也。昔人称建康江流险阔,气象雄伟,信矣。
又东北经句容县北,又东北经仪真县南。
大江自金陵而东北八十里,曰黄天荡。南北两岸,阔四十里。洲港错杂,防闲未易。又东十余里,经江南岸之龙潭驿。南去句容县城七十里。又东北四十五里,经江北岸之仪真县城南。县控临江津,南北往来,亦利涉之所也。
又东北经镇江府北,扬州府南。
大江南岸,自龙潭而东百里,至镇江府城西北。渡瓜洲,江面不过七里有奇。又北四十里,即扬州府城矣。大江北岸,自仪真东至瓜洲五十余里,而金山屹峙大江之中。又东十五里,为焦山。皆控扼江心,并称形胜。然金山近在津途,尤为要会。扬帆击楫,必以金山为表识矣。昔人言京口、采石并为东南重镇,而采石江岸比京口为狭,故备采石者恒切于京口。乃今昔变迁,京口江面殆更不及昔时之采石矣。安得不以备采石者转而备京口乎?况岁漕数百万粟,皆自仪真、瓜洲而达。天下之吭,自金山上下数十里间操之耳。由京口而东,渐近大海,岛夷出没,京口尤为扃钥之地。谈形势于东南,安有先于京口、维扬间者与!
又东南经丹阳县北,又东经泰兴县西南。
大江自镇江府城东折而东南流,六十里经山下。又东南二十里,经丹阳县北大江在县北五十里。又东,即常州府界也。大江北岸,自瓜洲而东百二十里,曰三江口。又四十里,曰周家桥,始与南岸山相对,为江津戍守处。盖南岸江流直而北岸曲也。又东北四十余里,经泰兴县西南。又东,即靖江县境矣。
又东经常州府北及江阴县之北。江之北岸,为靖江县及如皋县南。
大江自丹阳县而东三十里,经常州府西北之孟渎口东南至府八十里。为戍守要地。又东九十里,至江阴县之夏港口。又十里,即县城北也南去城一里。又东三十里,为杨舍镇,与常熟县接界。江之北岸,旧自泰兴而东为如皋县南境大江北去县城六十里。而靖江县在江阴之西北,隔江相望,四十余里,孤悬江中,称为京口外卫。今北面堙为平陆,东北与如皋接,西北与泰兴接,而东西南三面屹峙江滨,与江阴、武进为唇齿之势云。
又东经常熟县北。江之北岸,为通州之南。
大江自江阴县而东,至常熟县北四十里之福山镇。江之北岸,为通州南十五里之狼山镇。二山隔江相对,江岸阔几八十里。滨江置戍,恃为门户之险。然江流浩淼,风帆倏忽,欲却敌于江中,未易言也。又东经海门县南,江之南岸,为太仓州之北,由此入于海。大江自狼福两山而东。波涛汹涌,与海相接。而海门旧在通州东百余里,称为江海出入之门。太仓西北去常熟百里,东北至海七十余里。亦江面回合处也。今海门益沦于海,形势又一变矣。至于崇明环海为邑,沙渚迂回,江口倚为外卫。然而自守则有余,制敌或未足。江防险易,安可一律论与。○按大江自源徂流七千余里《汉志》:江水出湔氐道西徼外山,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九郡,谓蜀郡、犍为、巴郡、南郡、江夏、庐江、九江、丹阳、会稽也。广陵固其入海之处,故不在九郡之列,或称为南北之限,或恃为天堑之防。然用之得其当,则节节皆险。失其宜,亦处处可渡。险易固无定形矣。善哉,陆抗之言曰:议者以长江峻山限带封域,此守国之末务,非智者所先也。右大江。
五岭以南,非禹迹所及乎?曰:理或有之。然则秦汉以前,岭南不得为中国地矣。曰:否。夫尧命羲叔远宅南交,南交载在《尧典》,则《禹贡》时可知也。又周公化行,越裳重译。越裳来自成周,则唐虞时更可知也。且南交、越裳,其去岭南也更远矣。安得谓岭南遂无与于中国乎?然则岭南山川,何以不列于《禹贡》?曰:岭南隔越重山,当时洚洞之害,固无与焉。《禹贡》所书,皆神禹疏导之实,安得滥及于岭外也。且夫重内可以略外,举近可以该远。《禹贡》言黑水、衡阳,实包乎岭以南之地矣。言岛夷、和夷,实兼乎岭以南之人矣。安得谓岭南必无与于中国也?然则纪盘江而不及五岭也,何居?曰:山主分而水主合,山之条列易知,水之脉络难辨也。然则何以不言左右江?曰:盘江之源,出于四川、云南之境,而经贵州、广西、广东之地。其在贵州者曰盘江,在广西则曰左江、右江,在广东则曰西江,而统之以盘江者,从其源之远者言之也,故但曰盘江也。盘江有二源,其出四川境内者曰北盘江,北盘江出四川乌撒府西百五十里乱山中一名可渡河。东南流经贵州毕节卫西东去卫九十里,亦曰七星关河,又南至云南沾益州东北南去州百二十里,又东南流经贵州安南卫东西去卫城三十七里,又南经永宁州西境及普安州东境东去永宁州三十里,西去普安州百里,又东经慕役长官司东西去慕役长官司四十里,司属永宁州,又南则南盘江流合焉。
其出云南境内者曰南盘江。南盘江出云南曲靖府东南二十余里石堡山下一名东山河。首受白石、潇湘二江之水,汇流出于山南。南流经陆凉州东西去州七十里,亦名中延泽,又西南流经云南府宜良县东西去县八十里,亦曰大池江,又南经江府路南州西东去州二十里,亦曰巴盘江,又东南流经广西府西北境东南去府百余里,又东经师宗州西北境去州五十里,而盘江之支川流合焉江府南境之水汇流于临安府境,至阿迷州北二十里,亦谓之盘江。复东北流经广西府弥勒州东南百里,又北经广西府西五十里,至师宗州西二十里,又北入于巴盘江。盖南盘江川流浩衍,分合回旋,互相灌注也。纪载荒略,源流多误,略为考正。又东入曲靖府罗平州东南境西北去州九十里,又东经贵州慕役长官司东南,而北盘江合焉。
二源合流,而入广西境内,谓之左江。
南北盘江同为一川,自慕役长官司境东南流百余里,而入广西泗城州境,谓之左江。经州东西去州城八十里,又东南流,经田州东南境西北去州三十里,又东经奉议州城北,又东经归德州西南《志》云:江在州西南数百步,又东经隆安县南北去县二里,又东经南宁府城南,亦谓之大江府境又有左右二小江,自交趾境内流入府境。合流至府城西南,入于左江,故言大江以别之。又东经永淳县南北去县十余里,又东经横州城南,又东历贵县城南,又东经浔州府城南,至城东,合于右江。《志》云:左江一名南江,以在广西南境也。一名郁江,以浔州府旧为郁林郡也。一名柯江,以昔时道通柯郡也。而其上流,则为南北二盘江。
江之别出于贵州境内者,又有三源:一曰福禄江,一曰都匀江,一曰都泥江。
福禄江,出贵州黎平府古州蛮夷长官司东北蛮峒中一名古州江,南流经黎平府西境去府七十里,又南经永从县西南东北去县三十里,又经西山阳洞长官司东南去司三十余里,有大岩江流合焉,而入广西柳州府怀远县界。○都匀江,出贵州黄平州界初名两坌江,在州西南十五里,南经平越府东南名麻哈江,在府东南三里,又东南历麻哈州治西南,又南历邦水长官司东西去司十五里,亦曰邦水河,又东南经都匀府城西亦曰都匀河,又东南经独山州南北去州二十里,亦曰独山江,又东流入广西庆远府天河县界。○都泥江,出贵州贵阳府定番州西北乱山中一名柯江。一云出安庄卫南百里,经金筑安抚司流入定番州界,东南流入广西庆远府南丹州界。此广西右江之上源也。
流经广西境内,谓之右江。
福禄江自贵州永从县界南流,经怀远县西东去县三十里。又南历融县东,而谓之融江西去县十五里,亦名潭江。又东南经柳城县东西去县三十里,而都匀江流合焉。都匀江自贵州独山州界,东流经天河县西南,亦谓之龙江东北去县二十里。又南经庆远府城北,又东经柳城县西南去县十里,又东南合于融江。二江合流经柳州府城西南,而谓之柳江。又东南经象州城西亦谓之象江。又南经武宣县西,而都泥江流合焉。都泥江自贵州定番州界东南流经南丹州南境,又东历那地州北境,又东经忻城县北南去县一里,又东经迁江县北南去县二里,又东南经宾州南北去州三十里,亦谓之宾水,又东北历来宾县南北去县四十里,又东至武宣县西,而合于柳江。三江同流,势益盛。历武宣县东南三十里,而为大藤峡口。由此而南,山峡深险,盘纡回伏三百余里,为犭犭童啸集处,粤西肘腋之患也详见广西重险大藤峡。又东南经故武靖州南,又东南至浔州府城北,绕城而东,合于左江。《志》云:右江一名北江,以在广西北境也。一名黔江,以源出贵州境内也。亦曰浔江,以自浔州合于左江也。左右二江并流而东,经平南县东南西北去县十余里,一名龚江,又东经藤县之北南去县三十里,亦曰藤江,又东至梧州府城西,而漓江流合焉见广西大川漓江,亦曰三江口。又经府南而入广东肇庆府境。
左右江合流于广东境内,谓之西江。至广州府南而入于海。郁江、黔江、漓江三江合流,东经广东封川县南北去县一里,所谓封川扼三江之口也。又东经德庆州城南自此以下,皆谓之西江。州人亦谓之南江,又东经肇庆府城南,又东经顺德县北南去县七十里,一名龙江,又东经广州府西北东去府城二十里,而北江来合焉北江详广东大川。自西而南,则东江之水来会焉东江附详广东大川北江。亦谓之三江口。又南流注于大海。此盘江源流大略也。盖经行滇黔两粤之间,回环四千里之外,自岭以南,川之大者无有逾于盘江者也。可以《禹贡》所未详,《职方》所不载而忽之与?右盘江。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分野《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六漕河 海道《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四淮水 汉水《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三大河下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二大河上《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隤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一《禹贡》山川郑氏樵曰:《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言山川者,未有不本于《禹贡》而能识其指归者也。夫《禹贡》亦纪治水耳,何必兼言山?盖山与川相因也,不相悖也。虽然,动静殊形,融结异理,体于不..
川渎异同序
川渎异同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如是,则曷异乎尔?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四◇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三◇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二◇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禹贡..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一《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曰:孙子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今夫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一旦武关入,阴平逾,所谓函关、剑阁者,曾不能如门阈之限焉。一成足以兴夏..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七◇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六◇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禹贡》..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五◇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四◇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三◇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禹贡》梁州..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二◇云南府东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东南至江府百八十里,南至临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东北至寻甸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里,至京师一万六百..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一《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七外国附考◇安南在凭祥州南五百五十里。东至海三百二十里,南至占城国界一千九百里,西至云南老挝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里,至广西布政司二千八..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六◇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五◇南宁府东至浔州府贵县五百里,东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三百十里,西北至思恩府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五十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十里..
卷一百九
卷一百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四◇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古百越地。秦为..
卷一百八
卷一百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三◇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禹贡》荆..
卷一百七
卷一百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二◇桂林府东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六十五里,东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平乐府百九十里,西南至柳州府四百里,北至湖广武冈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禹..
卷一百六
卷一百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一《禹贡》荆州南徼地。商、周时,皆为蛮夷国,所谓百越地也,亦谓之南越杜佑曰:南越亦曰蛮越。战国时吴起相楚,南并蛮越是也。其属有瓯越、雒越,种类甚蕃,故曰百越。后又谓之扬越。今详见广东。其在天..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六◇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五◇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古百越地。秦为南海..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四◇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九百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卷一百二
卷一百二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三◇韶州府东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里,东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广州府七百二十里,西至广州府连州四百里,北至湖广郴州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三十..
卷一百一
卷一百一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二◇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
卷一百
卷一百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一《禹贡》扬州徼外地。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题,额也。《礼·王制》: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玄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后为百越地,亦曰扬越《国策..
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
卷九十九
卷九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五◇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卷九十八
卷九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四◇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三◇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
卷九十六
卷九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二◇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六◇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五◇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四◇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三◇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
卷九十
卷九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二◇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
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一《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
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曰:越不尝以此亡吴乎?夫越之与吴抗也,越实不足以敌吴,而吴恒有吞越之志。夫差败越于夫椒,栖越于会稽,当是时,固已无越矣。而吴不取,乃从而受越之..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六◇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五◇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仰山水府南六十里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