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五

繁体

卷九十五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封无知为闽越王都冶。孝惠三年,分闽越地,封摇为东 海王,即今浙江温州府地。又建元六年,封无知孙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其实皆闽越地也。元鼎五年,闽越乱,元封初平之,属会稽南部都尉《汉纪》:武帝平闽越,以其地险阻,数反覆,终为后世患,因迁其民于江淮间,而虚其地。后复为冶县,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始置建安郡,晋又分置晋安郡,皆属扬州。元康初,改隶江州,宋齐因之。梁普通六年,改属东扬州时增置南安郡。陈永定初,增置闽州领郡三。天嘉六年复旧。光大初,又置丰州。盖梁、陈时州名滋多,非古制也。隋大业中,亦属扬州部。唐属江南道刘句曰:初属岭南道。误。今以《六典》为据。开元中,分隶江南东道。唐末,王氏据有其地。及闽亡,入于南唐、吴越。宋为福建路。元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寻废《元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泉州。十八年迁福州,明年还治泉州。二十年,又徙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江浙行省。《三山续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福州。十六年罢。二十年复置。二十二年,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复置。明年,改行尚书省。二十八年,仍并入江西。二十九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图琉球也。三年罢。黄氏曰:《三山续志》作于元致和间,必有所本也。至正十六年复置,寻为陈友定所据,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直隶州一、属县五十七总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夏秋二税大约八十八万三千七百一十五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中。今亦为福建布政使司,领府州如旧。

◇福州府属县九

闽县附郭 侯官县附郭 长乐县 福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闽清县 永福县镇东卫梅花、万安、定海三所附见

◇兴化府属县二

莆田县附郭 仙游县平海卫莆禧所附见

直隶◇福宁州领县二

宁德县 福安县福宁卫大金所附见

◇建宁府属县八

建安县附郭 瓯宁县附郭 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松溪县 政和县 寿宁县

◇延平府属县七

南平县附郭 将乐县 沙县 尤溪县 顺昌县 永安县大田县

◇汀州府属县八

长汀县附郭 宁化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清流县连城县 归化县 永定县

◇邵武府属县四

邵武县附郭 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泉州府属县七

晋江县附郭 南安县 同安县 惠安县 安溪县永春县 德化县永宁卫福泉、金门、中左、高浦、崇武五所俱附见

◇漳州府属县十

龙溪县附郭 漳浦县 龙岩县 长泰县 南靖县漳平县 平和县 诏安县 海澄县 宁洋县镇海卫六鳌、铜山、玄钟三所附见

东、南皆据海,

东北自浙江温州府界,西南至广东潮州府界,大海回环,约二千里。福、兴、泉、漳四郡,福宁一州,皆列峙海滨,互为形援。

西抵粤东,

闽之西南境与广东潮州府相唇齿,水陆二途,皆为捷径。

北距岭峤。

闽亦称峤外地。自浙江衢州、处州而南,江西广信、建昌、赣州而东南,皆有崇山峻岭,纡回结曲,不特仙霞一道,为北面之巨障也。

其名山,则有武夷、

武夷山,在建宁府崇安县南三十里。有黄亭山麓始于此,又四十里乃入武夷。其山绵亘百二十里,有三十六峰,三十七岩又嶂洞泉石之属得名者复数十计。一溪缭绕其间,分为九曲《道书》以为第十六洞天。《汉·郊祀志》武帝祠武夷居,即此山之神也。宋刘斧曰:武夷山东南枕流水,一水北至,一水西来,凑大王峰前,合流为建溪。其山东望如楼台,南盼如城壁,西顾如庾廪,北眺如车盖。峰峦岩岫,四十余所,峭拔奇巧,高下相属,吞吐云雾,草木蒙茸,寒暑一色,岸壁红腻,棱叠可爱。朱子曰:武夷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中间,两岸绝壁,往往有枯楂插石罅间。又有陶器之属,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俗所居,而汉所祀者,即其君长欤。今从溪而入,第一曲为大王峰在山东南,一名天柱峰,亦曰仙蜕岩,方圆十里,高五千丈,一面向东瞰北溪,一面向南瞰西溪。峭壁缘崖,上哆下锐。峰之东麓有升真洞,西有铁板嶂石色苍黑,刂削如板,盘回数百丈,绝顶为投龙洞《志》云:洞门甚小,缒绠百二十丈乃至水。宋嘉熙元年,投金龙玉简于此,旁有天鉴池。峰之北又有幔亭峰一名铁佛嶂,甚奇胜,又有仙鹤等岩。第二曲有玉女峰,在溪南,亭亭姝丽,旁有马头、凌霄、虎啸等岩。第三曲有小藏峰亦在溪南,高峙峻拔,中有小藏岩,一名仙船岩。峰背为仙机等岩。第四曲溪南有大藏峰,高峙千仞,下临深溪《志》云:溪南又有李仙岩,一名灯窝岩,其前为御茶园,中有泉,旧于此制茶上供。元时设场官二人,掌茶园百有二所。明初有司董之,嘉靖中罢。李仙岩后又有云岩石室,可容百许人。溪北对峙者曰车钱峰,旁有升日诸峰,参差错列。第五曲有隐屏峰在溪北,平上锐下,凌空峭立,高广方正如屏。两麓坡陀环抱,朱子筑精舍于其处,峰之右又有接笋峰,北有玉华岩,皆奇胜《志》云:溪南有小隐屏,与隐屏峰对。一名紫石岩,今名晚对峰,因朱子晚对亭而名。第六曲有天游峰。在隐屏之后,外高敞而内幽邃。其右为仙掌峰,穹崖壁立,高广百余仞,旁有瀑布泉夹流下注,名仙浴池。溪之南有城高岩,山形高峙,长亘如城壁。第七曲有三仰峰。三峰耸拔相连,形若仰首,中有碧霄洞、小桃源诸胜。第八曲有鼓子峰。有石如鼓,其前为鼓楼,岩后有三层峰,尤高峻,旁又有天壶等岩。第九曲尽处曰灵峰,一名白云岩,壁立高峻,常有云气氤氲。其右为毛竹洞,甚幽邃,溪南为齐云、火焰诸峰。又有灵岩,崖壁削成,顶甚平旷,有石洞三,中一洞深广,风从中出,谓之风洞一云灵岩之东为揽石峰,亦高耸,在第二曲虎啸峰之南,去九曲差远。山之背有丹霞嶂,石色丹赤,雄峙若城,绵亘层叠,长数万丈,高称之。其东曰水帘洞《道书》谓之唐曜洞天,水自石壁泻下,随风飘洒,疏密不定,如垂帘然,声若金玉,流合溪水,溪源发于武夷西北二十余里之三保山流至黄村溪经星村市。潆回曲折,出石鼓渡合大溪,游九曲者,舟每从东溯流而入,西出将村,而境始穷。南麓则临石鼓渡,北止于黄村溪,两岸峰峦,率皆丰上敛下,奇变万状,神元刂鬼刻,骇目惊心。《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武夷其一也。

梁山、

梁山,在漳州府漳浦县西南三十里,广东大埔县西北二百里。一名高昌山,高千仞,盘亘百里,有九十九峰。亦名梁岳。《古记》:梁岳,闽中之望也《尔雅》: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或以为即此山,恐误。《胜览》:梁山秀丽而崇圆,故亦名圆山。《名山记》:山峰之得名者,凡十有二。唐开元中,钟绍京作尉是邑,增为二十有四,其中峰曰莲花峰,一名齐帝石,以齐武帝赜避兵揭阳时,曾游赏此峰也《南齐书》:武帝仕宋为赣令,晋安王子勋之乱,举义兵,众寡不敌,避屯揭阳山中。其最高者为狮子、金刚二峰二峰之外,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曰青阁,与莲花共为十二峰。又有双凤、玉乳、锦石、月桂、寿星、紫云、金鸡、丹灶、香炉诸山之名,则后人所增益也。吴明伟又云明伟,唐诗人:梁山翠峰三十六。盖峰岭环列,各以意言之耳。山之中,纡折回旋,有田、有村、有溪。溪之名,有长源溪、锦溪、万顷溪、仙溪、盛溪、锦石溪、垂玉溪、龙潭溪,分流洒道,互相萦绕《志》云:山东南盘石上有穴如井,水泉涌出,大旱不竭,谓之灵泉。南北两麓又各有汤泉。上有水晶坪,产水晶。元大德元年,福建平章高兴言,漳浦地产水晶,当发民采之,以资国用,因遣内监采取。明时亦尝命镇守内官采焉。又有中峰岩、瀑布泉,并称名胜。《志》云:山之西,接盘陀岭,丛薄崎峻,盘亘可十里,岭盖即宋葵冈岭,汉时为南越蒲葵关,闽粤通道也汉元鼎五年,汉击南越,东越王馀善以兵从至揭岭,以海风波为解,及汉破番禺,还击东越于蒲葵关,即此。宋潘存云:梁山根蟠楚蜀,作镇瓯闽,西南形胜,山为最著矣。

大姥。

大姥山,在福宁州东北百里,高十余里,周四十里旧名才山。《力牧录》云:黄帝时,容成先生尝栖此。王烈《蟠桃记》:尧时有老母居此仙去,因名大母山。汉武帝命东方朔校天下名山,又改母为姥。唐开元中,特图其形,敕有司春秋致祭。乾符四年,敕建兴国寺于山麓旧《志》:唐咸通中,林嵩建草堂,读书其中,因名草堂山。《通志》:嵩,盖宋真宗时人。又云王闽尝封此山为西岳。《三山志》:闽封高盖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未尝封此山也。其山千峰林立,秀拔得名者三十六峰《志》云:宋初僧师待图山之奇峰二十二,林陶次第其名,为新月豸冠诸峰,后人复增摩霄、仙掌等峰,为三十六。近代好事者复增益之,为四十五峰。又岩石溪谷泉洞之属,其得名者以百计,绝项为摩霄峰相传太母上升时,乘九色龙马摩霄而上,因名。东西北三面皆海,秋霁远眺,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自摩霄而下,千岩万壑,瑰奇灵异,不可悉数。大约东北诸山,大姥为之冠矣。

其大川,则有建江、

建江,亦曰闽江,亦曰建溪。至延平府境,亦曰剑江,至福州府境,亦曰西江。往往随地立名,实同一建江也。其源出建宁府浦城县北四十里渔梁山,绕流经县城南,达县西或曰:建溪之源,出自枫岭。今枫岭南里许有分水关,梨岭北麓之水,枫岭南麓之水,会流经此,即建溪上源也。按:水流环通,仙霞以南之水,东流则归于处郡之大溪,西流则归于广信之永丰溪,而南流大都归于建溪。渔梁岭路之极南,为众流所汇之地,从其易见者而言,遂谓建溪出于渔梁也。枫岭、梨岭,俱见浦城县,经滩涧中引而南,凡一百八十里,曰水吉镇,为建阳县界。又五十三里曰双溪口,而崇溪之水流合焉。崇溪源出建宁府崇安县西北七十里分水岭,流经崇安城东南,又南纳武夷九曲之水,历建阳县城东一名锦江,亦名西港,又东南至双溪口,而合于建溪,并流而南,八里为叶坊驿,又四十五里而达建宁府城西,绕城南而东,松溪之水亦流合焉。松溪源出浙江庆元县西南二十里松源山,入建宁府界,经松溪县城东北,引而南,政和县境之水,亦流入焉,谓之东溪。至府城东,而合于建溪旧《志》:建溪之源凡三,一出浦城,一出崇安,一出松溪。三源而下,凡五派合流,是为建溪。今考上游之水,自西北来者皆汇于建溪,三源、五流,亦概言之。又南行四十里,曰太平驿,又四十五里为房村铺,又十里曰大横驿,又三十里为黯淡滩,又五里至延平府城东南,而西溪流合焉。西溪上源,一出邵武府光泽县西北九十里之杉关岭,谓之杭川。南流至邵武府城北,合樵溪、紫云溪诸水,流入延平府顺昌县境,合顺阳诸溪,至县城南,合将乐县之将溪,又东至沙溪口,合沙县之沙溪。将溪、沙溪,即汀州府大溪之下流也。大溪发源汀州府宁化县山中,流经县东南,又东历清流县东南境,而为九龙滩。又东分二流一自归化东北流,入延平府将乐县界,谓之将溪,经县南至顺昌县城南,合于顺阳溪。一自延平府永安县东北流,经沙县南,谓之太史溪,亦名沙溪,又东北出沙溪口,而合于顺昌诸溪。其下复合,共引而东,谓之西溪。又东至延平府城西,绕出城东南,而合于东溪,谓之剑江。又东南四十里曰吉溪口,又十八里曰茶阳驿,又三十二里曰尤溪口,尤溪县之水自此北合于建江也。又十五里曰樟湖坂,又十二里曰苍峡巡司,又二十里为黄田驿,入福州府古田县界。又五十里而至水口,自水口已上,达于浦城,计程几六百里。滩石嵯岈,纵横林立,舟行罅隙中,滩高水急,略无安流,流船轻脆,石齿坚利,稍或不戒,沉溺及之矣。相传始于浦城,迄于水口,诸滩之有名者以三百计,然至险者亦不过数处,曰将军滩在浦城县南十里、和尚滩俗名阿弥陀佛滩,在建宁府北六十五里、黯淡滩在延平府北五里、大伤滩在延平府东南十八里、大湾滩在水口北二十里,其最著者也。次则火烧滩在浦城县南三里、倒乱滩在浦城县南百十里、大小罗滩小罗滩,在浦城南百十三里。又南十四里即大罗滩、树林滩在大罗滩南六十五里、大米、小米滩小米滩,在树林滩南十二里。又三里即大米滩、菱角滩去大米滩三十余里、梨滩在建宁府城北十五里、箭孔滩在延平府东南六十五里、梅花滩在箭孔滩南六十六里,亦时有摧溺之虑。而汀、邵二溪,又有九龙在清流、永安二县界内,称最险、三门、虎口在延平府西境诸滩之险。其水工非熟于水道,轻捷夙成者,则节节皆险耳。夫闽江本无正流,大约疏凿山峡而成,上流地高水迅,易于浅涸,居民往往积石壅水,为灌溉及水碓之利,山水骤发,辄冲激为患,滩险比下流较多,其下流水势益盛,滩益大而险。淫潦时,波涛汹涌,势若怀襄,旬日不雨,则石脊磷磷,浅狭处可褰裳涉也。水口滩险已尽,而列石江中,参差数里,水势震荡,势犹汹汹。出水口则江流浩衍,以风阻为虞矣。由水口而东五十里曰小箬驿,又东十里,曰闽清口,又四十里,曰白沙驿。自白沙而下,分为两支:其自东而南者,二十里为竹崎所,又四十里曰芋原驿,又东南至府西十里曰洪塘浦,又东南流二十里曰南台江,又东南流五十里为马肠江。其自南而东者,经府西南六十里曰阳崎江,折而东二十里曰西峡江,复东流二十余里会马肠江。府境诸水,俱会流于此以达海。盖自西北而东南,横亘三郡之中,几千余里,为津梁之要会。自剑溪东下福州,水路萦纡,几数百里,而水势湍疾,可以朝发夕至也。陈天嘉五年,章昭达自东兴岭趣建安东兴岭,见江西新城县,讨陈宝应,宝应据晋安、建安二郡,水陆为栅以拒之,昭达与战不利,因据上流,命军士伐木为筏,施拍其上,会大雨江涨,昭达放筏冲宝应水栅,尽坏之,宝应由此败灭。五代汉乾三年,南唐剑州帅查文徽,遣剑州刺史陈诲将水军下闽江袭福州,会大雨水涨,一夕行七百里,抵福州城下史作七百里,误也。自剑州至福州四百里,败州兵,整众鸣鼓,止于江湄。盖顺流漂急,势莫能御也。

海。

海在福建,为至切之患。汉元封初,伐东越,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句章,见浙江慈溪县,浮海从东方往,遂灭闽越。三国吴建衡初,遣军自建安海道与荆州之师会于合浦合浦,见广东廉州府,以击交趾。陈天嘉四年,章昭达自东兴度岭东兴岭,见上,趣建安,讨陈宝应,诏余孝顷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诸军,自海道会之。昭达败宝应水栅,诸军方攻其步军,孝顷自海道适至,因并力乘之,宝应败灭。隋开皇十年,泉州王国庆作乱,自以海路艰阻,不设备,杨素泛海奄至,击平之。五代汉初,吴越遣将余安自海道救李达达,即闽叛将李仁达,时据福州,为南唐所攻,遂有福州。宋德二年,张世杰等共立益王于福州,蒙古将阿剌罕自明州海道来袭,福州旋陷。明初讨陈友定,亦命汤和由明州海道取福州,八闽悉定。洪武十九年,倭氛告警,乃命江夏侯周德兴经理闽海,置烽火、南日、浯屿三寨于海中。正统九年,以侍郎焦宏莅其事,则迁烽火、南日于内地。景泰二年,尚书薛希琏出而经略,又迁浯屿水寨于夏门,议者以为弃其藩篱矣。是时虽增置小埕、铜山二寨,沿边卫所镇戍之设,渐加密焉,而奸商酿乱,勾引外夷,自潮州界之南澳及走马溪、旧浯屿、南日三沙一带,皆为番舶所据,浸淫至于嘉靖二十七年以后,祸乃大发。论者谓东南之倭乱,闽实兆之也。自是审斥堠,严会哨,寇去之后,犹亟亟不敢懈焉。盖列戍于海上,而哨守于海中,不易之法矣。说者曰:海中岛屿,东西错列,以百十计,但其地有可哨而不可守者,有可寄泊而不可久泊者,若其最险要而纡回,则莫如彭湖。盖其山周遭数百里,隘口不得方舟,内澳可容千艘,往时以居民恃险为不轨,乃徙而虚其地,驯至岛夷乘隙,巢穴其中,力图之而后复为内地,备不可不早也。又海中旧有三山之目,彭湖其一耳。东则海坛,西则南澳,皆并为险要。守海坛,则桐山、流江之备益固,而可以增浙江之形势。守南澳,则铜山、玄钟之卫益坚,而可以厚广东之藩篱。此三山者,诚天设之险,可或弃以资敌欤?

  其重险,则有仙霞、

仙霞关,在建宁府浦城县北百二十里,北至浙江江山县百里,本江山县地。关南三十八里有枫岭,则闽浙分疆处也。岩岭相接,纡回雄峻,南北经途,皆出于此。今详见浙江重险。

杉关。

杉关,在邵武府光泽县西北九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百二十里。有杉关岭,置关其上,为江闽往来之通道。说者曰:仙霞之途,纡回峻阻,其取之也较难。杉关之道,径直显露,其取之也较易。闽之有仙霞、杉关,犹秦之有潼关、临晋,蜀之有剑阁、瞿塘也。一或失守,闽不可保矣。元至正十九年,陈友谅兵陷杉关,侵福建。二十五年,明太祖遣胡深攻陈友定,克浦城及松溪,分遣朱亮祖自广信出铅山,王溥自建昌出杉关,会兵讨之。二十七年,胡廷瑞收江西,进取福建,自建昌入杉关,克邵武路。盖闽中西偏之要害矣明正统十四年,贼邓茂七据杉关攻光泽,既而顺流南下,闽中多为残破。

【按】福建之地,海抱东南,山连西北,重关内阻,群溪交流,虽封壤约束,而山川秀美,福州一郡,居然都会。说者谓温、处、衢、信信,江西广信府,闽之北藩也;建昌、南、赣,闽之右壁也;惠、潮,闽之西门也;大海,闽之东户也。建宁一郡,北当仙霞,虞浙江之突入;西瞰分水,虑江右之窥伺,东带松溪,防矿贼之窃发。是诚全闽之头目,保护不可或怠者也。邵武迫近建昌、杉关之冲,恒由不意,而汀、漳二郡与南、赣、惠、潮邻接,山溪旷邈,奸宄逋逃,易生衅孽。且漳州南控岛屿,其民险,往者倭奴流突,大率漳郡之人为之向导,不可不折其萌矣。福宁一州,屹峙东北,温州南下,此其最冲。夫以闽之封壤,而四境之间,敌皆可乘,乃欲高卧无患,真千古必无之事也。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分野《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六漕河 海道《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四淮水 汉水《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三大河下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二大河上《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隤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一《禹贡》山川郑氏樵曰:《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言山川者,未有不本于《禹贡》而能识其指归者也。夫《禹贡》亦纪治水耳,何必兼言山?盖山与川相因也,不相悖也。虽然,动静殊形,融结异理,体于不..

川渎异同序

川渎异同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如是,则曷异乎尔?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四◇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三◇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二◇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禹贡..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一《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曰:孙子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今夫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一旦武关入,阴平逾,所谓函关、剑阁者,曾不能如门阈之限焉。一成足以兴夏..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七◇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六◇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禹贡》..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五◇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四◇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三◇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禹贡》梁州..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二◇云南府东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东南至江府百八十里,南至临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东北至寻甸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里,至京师一万六百..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一《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七外国附考◇安南在凭祥州南五百五十里。东至海三百二十里,南至占城国界一千九百里,西至云南老挝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里,至广西布政司二千八..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六◇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五◇南宁府东至浔州府贵县五百里,东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三百十里,西北至思恩府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五十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十里..

卷一百九

卷一百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四◇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古百越地。秦为..

卷一百八

卷一百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三◇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禹贡》荆..

卷一百七

卷一百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二◇桂林府东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六十五里,东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平乐府百九十里,西南至柳州府四百里,北至湖广武冈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禹..

卷一百六

卷一百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一《禹贡》荆州南徼地。商、周时,皆为蛮夷国,所谓百越地也,亦谓之南越杜佑曰:南越亦曰蛮越。战国时吴起相楚,南并蛮越是也。其属有瓯越、雒越,种类甚蕃,故曰百越。后又谓之扬越。今详见广东。其在天..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六◇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五◇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古百越地。秦为南海..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四◇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九百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卷一百二

卷一百二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三◇韶州府东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里,东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广州府七百二十里,西至广州府连州四百里,北至湖广郴州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三十..

卷一百一

卷一百一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二◇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

卷一百

卷一百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一《禹贡》扬州徼外地。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题,额也。《礼·王制》: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玄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后为百越地,亦曰扬越《国策..

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

卷九十九

卷九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五◇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卷九十八

卷九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四◇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三◇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

卷九十六

卷九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二◇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禹贡》扬州..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六◇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五◇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四◇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三◇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

卷九十

卷九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二◇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

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一《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

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曰:越不尝以此亡吴乎?夫越之与吴抗也,越实不足以敌吴,而吴恒有吞越之志。夫差败越于夫椒,栖越于会稽,当是时,固已无越矣。而吴不取,乃从而受越之..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六◇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五◇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仰山水府南六十里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