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四
◇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汉为西南夷地。唐、宋时,皆为罗甸蛮地。元置平伐等处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志》云:元初置龙里州,隶八番罗甸宣慰司。至元末,改为平伐长官司。大德元年,平伐首领内附,乞隶亦奚不薛千户,从之。寻改隶新添葛蛮安抚司。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龙里卫,属贵州都司。二十九年,又升为军民指挥使司《志》云:洪武四年,置龙里驿。十九年,改曰龙里站。二十三年,始置卫,属贵州都司,而总领于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增置贵州布政司,卫仍属贵州都司,领长官司一。今以龙里卫并龙里长官司,置龙里县,属贵阳州。
卫咫尺会城,噤喉要地。脱有不虞,则黔、楚之路绝,而肘腋之患至矣。故曰:欲保贵阳,先守龙里。此前鉴也天启初,安邦彦作乱,犯贵阳,先据龙里,以绝官军之援。既而官军克龙里,贼遂引而西。
○龙里废县卫东南五十里。《志》云:元初置县,属龙里州,寻省入平伐长官司。又龙里废州,在今卫治西。亦元初置,寻废。今卫城,明洪武二十三年筑,以石,有门四,城周四里。
平伐废长官司卫东南六十里。元置,明初因之。万历十八年省,今见贵阳府。又哝耸、古平等处废长官司,《志》云:在卫东十里。元置,隶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
○龙架山卫南一里。卫西南一里又有回龙山。卫西一里又有马鞍山。《志》云:卫城东有紫虚观山,又龙里站旁有潮音山,参差角立,为近郊之险。
冗刀山在废平伐司西南八里。峰峦如列戟,上有营垒故址,今见贵阳府。又长冲山,在卫西四十里,旧为苗贼出没之所,成化间,置哨堡以守之。
○簸箕河卫北四里。入新添卫境,下流合清水江。又原溪在卫西南五里。东北流,合于簸箕河。今其地有广济桥,为往来者必经之道。○加牙河,在废平伐司北,源出卫东南谷者寨,流入大平伐之瓮首河。
○长冲关卫西十七里。又龙耸关,在卫东二十里。俱洪武二十五年置,设兵戍守。《志》云:卫西一里有西关,东一里有东关。又卫西五里有永通关,二十里有黎儿关,皆戍守处也。
龙头营在卫东。天启初,安邦彦犯会城,抚臣王三善赴救,自新添抵龙头营,败贼兵,夺龙里,是也。○白杵营,在卫东南。安邦彦犯会城,其党洪边土司宋万化据龙里,官军不能进。别将杨愈懋等与贼战于江门白杵营,死之。
莲花堡在卫西。天启三年,安邦彦再犯会城,使贼党何中尉据龙里。抚臣王三善遣别将祁继祖等下龙里,破莲花堡,连烧上中下三牌贼寨百余处。于是龙里之路始通。又高寨亦在卫西。王三善克龙里,引兵复进,夺高寨、七里冲,乘胜进兵毕节铺,遂抵会城,是也。○龙里驿在卫城西。又龙里站,亦置于此。
大平伐长官司卫南八十里。洪武十九年置,授土酋宋隆豆为副长官,属贵州卫。二十八年改今属,编户四里。今亦设平伐司。
○谷峡山司治东北,连峰峭壁,中一径可通。旧与平伐长官司分界。
○瓮首河司东南二十里,下流合清水江。
◇新添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南至都匀府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平越府七十里,西南至龙里卫六十里,北至乖西长官司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五百六十里。
《禹贡》荆、梁南境。秦为黔中郡地。汉为西南夷柯郡地。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服麦新等地,以其子胜守之,改麦新曰新添。元至元间,置新添葛蛮安抚司初隶湖广行省,后改属云南行省。至正间废。明洪武四年,置新添长官司。二十二年,增置新添千户所,属贵州卫。二十三年,改所为卫。二十九年,又升为军民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都司仍统于四川。永乐中,始增置贵州布政司,而卫所悉属于贵州都司。后仿此,领长官司五。今置新添卫。
卫当出入之交,居形援之要。会城有警,新添无恙,折冲不虞无术也。盖根柢滇黔,控扼蛮左,卫实居其上游矣天启初,安邦彦之乱,贵阳围,龙里陷。贼方分兵下瓮安,袭偏沅,以断我军。时主师者出平越,抵新添,西指会城,贼旋引却。瓮安县,见平越府。
○新添长官司附郭。明洪武四年置,授土酋宋仁贵。初属贵州卫,寻为卫治。《城邑考》:卫城俱洪武二十二年筑,以石,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瓮城都桑废长官司卫西南二十里。元置,属新添安抚司,明初废。
○金星山在卫城西。又西二里有银盘山。又象鼻山,在卫北一里。卫北十里,又有杨宝山,峰峦秀耸。○文笔山,在卫南六里,亦名笔峰山,以山势高耸也。城南十里又有天马山,与文笔山对峙。
谷定山卫西北五里。又卫东北十里,有蔡苗山。上有飞泉,悬崖而下,宛如玉虹。《志》云:县东十里有东山,南十五里有松牌山。
猪母洞卫东二十里。天启初,安邦彦围贵阳,抚臣王三善自平越赴援,至猪母洞。明日次新添,是也。《志》云:猪母洞今名凭虚洞,其后又有雷鸣洞。
○清水江卫西北三十里。自贵阳府流入界,又东北入平越府境。○大笼河,在卫东六十里,北流入清水江。又八字河,在卫东二里,有东西二水,合流如八字,其下流亦入清水江。
瓮城河卫西南二十里。源出龙里卫废平伐长官司界。东北流经此,下流亦入于清水江。天启初,安邦彦犯会城,据龙里。王三善进兵平越,别将徐时逢败,死于瓮城河。又官军讨邦彦于水西,不克,退屯威清。苗仲乘官军之溃,大掠龙里。至瓮城,尸横四十里。即此。《志》云:瓮城河受众水之流,涨溢独甚。横截官道,津济为艰。旧有浮梁,弘治六年改建惠政桥于其上。其处即元瓮城司废址也。○乾溪,在卫西十里,流合瓮城河。又麦新溪,在卫城西,流合八字河,上有麦新桥。
○谷忙关卫东十五里,与平越卫接界。又卫西南十五里,有瓮城关,俱洪武二十三年建。《志》云:卫城东有东关。又有西关,在卫西。○新添驿,在卫城北。又新添站,亦置于此。
小平伐长官司卫西南五十里。元为雍真、乖西、葛蛮等处长官司,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志》云:元为雍真等处蛮夷长官司。大德初,改平伐等处兼雍真蛮夷长官司,似误。明洪武十五年,置小平伐长官司,授土酋宋斌保,属贵州卫。二十三年,属龙里卫。二十九年,改今属。编户〔六〕里。
○谷阻山司东五里。又司西十里有陇冒山。
○雍真河在司治西,流入清水江。元长官司以此名。
把平寨长官司卫南六十里。元置,属顺元路安抚司。明洪武五年,仍置司,授土酋萧任成,属贵州卫。二十三年,属龙里卫。二十九年,改今属。编户〔二〕里。
○摆笼山司东二十里。又司北十五里有翁黄山。
○翁黄河在翁黄山下。又司南有罗鸭溪。皆流入瓮城河。
丹平长官司卫西南百里。《志》云:元置丹平等处蛮夷长官司,属广西南丹州,后废。明洪武三十年,仍置司,授土酋莫谷送,改今属,后废。永乐元年复置,编户〔四〕里。
○陇黄山在司治南。又司东二十里,有摆铺山。司东北三十五里,有洞得山。
○甲港溪司东十五里,亦流入瓮城河。
丹行长官司卫西南百二十里。《志》云:元置丹行等处蛮夷长官司,属广西南丹州,后废。明洪武三十年,仍置司,授土酋罗海。又改今属,寻省。永乐元年复置,编户四里。
○睹虎山司西十里。多林木,谓之睹虎大箐。又藤茶山,在司治西南。
○藤茶河在司东南。源出藤茶山,东北流,亦瓮城河之上源也。
◇威清卫指挥使司东至贵阳府六十里,东南至定番州百三十里,南至金筑安抚司八十里,西至平坝卫六十里,北至水西鸭池河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五十里。
汉为西南夷地,后为郡地。唐、宋羁縻蛮地。元为贵州宣慰司地。洪武二十一年,置威清站,隶贵州卫。二十三年,改置卫,隶贵州都司。〔今亦设威清〕卫。
卫肘腋会城,控扼孔道,襟带山川,拒塞苗左,西偏要地也。
○威清城今卫治。洪武二十六年建,以石,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马鞍山卫城东南。又有笔山,亦在城东。《志》云:卫西北五里,又有蜜蜂山。○铜鼓山,在卫西南二十里。相传诸葛武侯南征,获铜鼓于此。又羊耳山,在卫北。天启初,别将张彦方败水西贼于此。
香炉岭在城西。又城南一里,有曹本洞,明敞如堂室。又卫西南十里,有凉伞洞,一名华盖洞。近时或易为云龙洞,其相对者曰扁洞。洞口匾窄而中宽广。○耸翠峰,《志》云:在卫东十里石宫堡。
○的澄河卫西八里。《志》云:源出普定九溪坝,东流入界,经卫西入山洞中。伏流十里,至青山长官司界而复出,合于陆广河。今有的澄河巡司,在卫西五里,永乐中置。
鸭池河卫西北百里,与水西为界。天启初,王三善解会城之围,乘胜而前。一军屯陆广,向大方。一军屯鸭池,向安邦彦巢穴。贼纠其党攻陷陆广,乘胜赴鸭池,王师退屯威清。既而官军复振,贼堑鸭池以自守,是也。
大坝洪卫西北百五十里,入水西境内。天启初,别将张彦方败贼于羊耳,追至鸭池河,深入大坝洪、红冈岛,即此。○汲波塘,在卫西南二十里,壅溪涧诸流,灌田甚广。
○的澄关卫西八里,临的澄河上,因名,路出滇南。○三坌寨,在卫西北,与水西接境。崇祯初,督臣朱燮元讨水西,分兵三道。一出三坌,一出陆广,一出遵义,即此。又威清驿,在卫城南,威清站亦置于此。
◇平坝卫指挥使司东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金筑安抚司九十里,西至普定卫六十里,北至水西界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七十里,至京师八千五十里。
汉为南夷地,后为柯郡。唐、宋俱为罗国地。元为金竹府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卫,属贵州都司。今亦设平坝卫。
卫背负崇冈,面临沃野,山川环峙,控扼要冲。
○平坝城今卫治。洪武二十三年建,有门四,周四里有奇。
○鹿角山卫城南十里。石峰耸立,形如鹿角。又马头山,在卫东南二十五里。群山连络,高耸凌空,状如马首。○天马山,在城西一里,又城南一里,有圆帽山。三里,有笔山。八里,有蹲狮山。亦名狮子山。又团山,在城内,卫治南小山也。又卫治西南,有观音山。
袈裟岩卫南五里,削壁千仞,如展袈裟,其相接者又有包玉岩。○南仙洞,在卫东南十五里,石壁高十丈,入洞二十余武,地势广平,可容千人。其西有深潭。又洛阳洞,在卫东十五里,下有洛阳河。
○车头河卫南十里,水势百折。又南十里有麻绵河,卫东十五里为洛阳河,其水皆汇流而东北入于鸭池河。○东溪在卫城东,源出东北石洞中。流灌田亩,人赖其利。又龙洞泉在卫南二十五里龙洞堡侧,亦有灌溉之利。
○滴水关卫南三十里。又平坝驿,在卫城东南。又卫城南有沙作站。
◇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平坝卫六十里,东南至金筑安抚司界百里,西至安庄卫六十里,东北至水西界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六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里。
古西南夷地。汉为郡地。晋为兴古郡地。唐为罗甸蛮地《志》云:唐为罗鬼、犭乞犭老、可历刂苗民所居,号普里部。元初,置普定府,属云南行省《志》云:元初置普定万户,寻改为府。至元中,又创置罗甸宣慰司于此。二十七年,司罢,仍为普定府,领安顺、永宁、镇宁、集安四州。大德七年,改府为路仍属曲靖宣慰司。寻改属湖广行省。明洪武十四年,仍置普定府,属贵州布政司。未几,增置普定卫。十八年府废。二十五年,改置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仍属四川领三州,六长官司。正统中,始割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改属贵州都司。
卫山川扼塞,民夷辐辏,襟带三州谓四川、云、贵,控引百蛮,边鄙一都会也。
○普定城今卫治。《志》云:故城在今城东二十里。洪武十四年筑,明年,改筑今城,以石,府卫皆治焉。有门四,水关三,城周八里。
○旗山卫东南一里,峻拔如卓旗。又城东有马鞍山。城西一里,有龙井山。二里有印山。三里有大林山、小林山。又有唐帽、猫儿等山。《志》云:卫治东南有东胜山,高数仞,长倍之,俗名青龙山。又治西有西秀山,上有浮图七级,二山皆在城内,与近城诸山互相掩映。○搏翠山,在卫东北五里。其上危峰雄峙,下有龙潭洞,泉石甚胜。又玄真山在卫西十五里杨家桥铺。山高险,一径逶迤,可达其巅。
欢喜岭卫北二里。洪武中,蛮贼攻城,指挥顾成大破之于此。军民皆喜,因名。《志》云:卫东南二里,有清虚洞,亦幽胜。
○九溪河卫东南四十里,溪流九曲,萦回而东,即威清卫的澄河之上源也。○龙泉,在城西一里,出龙井山。又永济泉,在城西北二里,水出石中,涌流成溪。又枪凿泉,在城西十里,自山麓下流。俗传诸葛武侯驻兵于此,将士以枪凿之,泉即涌出。又圣泉,在卫东北五里,亦自山麓引流。《志》云:卫城四面皆深濠,山溪水注之,萦纡四达,皆流会于九溪河。
思腊河在卫北境,接水西界。天启初,官军议讨水西,使黔兵繇普定渡思腊河,径趋贼巢,谓此。
○罗仙关卫东十里。又杨家关,在卫东三十里。老虎关,在卫西三十里。牛蹄关,在卫西五里。大屯关,在卫西十五里。旧皆为戍守处。
何买寨在卫北。洪武十年,安陆侯吴复遣将杨文击普定贼,破何买等寨,是也。又穿心堡,在卫东二十里,有穿心堡桥。《志》云:卫西十里,有诸葛营,相传武侯遗址。○普利驿在城南门外,隶安顺府。又城西一里,有普定站。
◇安庄卫指挥使司东至普定卫六十里,东南至安顺府九十里,西至安南卫百十里,北至水西界百二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二十里,至京师八千三百里。
古西南夷地。元为永宁、镇宁二州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庄卫《志》云:洪武十四年,置纳吉堡,是年改为卫。隶贵州都司,领守御千户所一。
卫近接黔、蜀,远控滇、粤。而关索岭者,又明初用兵之地也。洪武十六年,太祖尝谕傅友德云:关索岭非古道,古道又在西北,可以大军蹂之,开此道以接普定,即芒部渠长可尽获也。噫!用兵于西南卫,其绾毂之口矣。
○安庄城今卫治。洪武二十五年筑,以石。有门四,周四里有奇。
○青龙山在卫城南。连峰叠,委迤如龙,下有嘉乐池。其对峙者曰白虎山,亦在城南。又龟山,在卫西南五里。○东坡山,在卫东三里,逶迤盘郁,高三十里,亘十余里,卫之名山也。《志》云:卫东一里有玉京山,又有笔架山,皆与东坡山相接。
环翠山在城北。林木苍翠,环拱卫城。又白崖山,在卫西三里,山势起伏联络。自水西至普定欢喜岭、老虎关、马场铺、龙井铺等处,绵延百里,至此而止。又慈母山,亦在卫西三里,形如母负子,俗名背儿崖。又有螺山,在卫西三十里,下有大河。○白马洞,在卫南三里。又卫西五里,有紫云洞,一名太极洞,以上圆下方也。又有巢云洞,在卫北二十里,皆有泉石之胜。又有黑洞,在卫东一里。又卫东南五里,曰仙人洞,皆深黑,非秉炬不可入。
○乌泥江《志》云:在卫南百里。源出山箐中,汇诸溪涧之水,其流始盛。东南流入金筑安抚司界,又东南入定番州界,流急水浑,故曰乌泥,即都泥江也。详见川渎盘江。
白水河卫南三十里。源出山中,悬崖飞瀑,自高注下,三相承,凡数十仞。湍激若雷,时有云雾塞其下。《滇程记》云:白水驿达渣城有鸡背、关岭、白石堡、安笼箐,凡六亭。谚云:渣城白水,半人半鬼。盖滇路之险绝者。南流经慕役长官司,注于盘江。
杨吉河卫西南十五里,下流注于白水河。又贺家溪,在卫城北,源出东坡山。东北流,绕卫城中西出,溉田甚广。又石溪,在卫南四十里,流入慕役长官司界,注于白水河。○荻芦池,在卫北六十里。周回八里,中有小岛,居人资以灌溉。又有石泉,在卫西三里,出石窦中,引流灌田。其相近有丰泉,出白崖山下,浸灌颇广。又清泉亦出白崖山,其下流为浦泉,合于城西五里之碧溪,入白水河。
○老虎关在卫东二十五里。与普定卫接界,又木各屯,在卫东南九十里,旧为戍守处。
白水堡卫南二十五里,堡东为安庄站。又北口堡在卫南五十五里。南口堡,在卫南八十里。堡东为查城站。又有查城驿,西南至安南卫三十里。
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卫南五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关索岭、鸡公背二堡,寻并鸡公背入焉。二十五年,置为所,建城,以石,有门三,城周三里。亦置关岭所。
○关索岭即所治,滇黔通道也。洪武十五年,谕吴复等取关索岭。既又敕曰:若通关索岭,慎勿与蛮人战于岭上,当分哨直捣其巢穴,以掩袭之,使彼各救其家,不暇纠合以抗我师。其旁土寨即未能下,合兵攻之,无不克也。继而诸将克关索岭,又取其旁土寨数十。《滇程记》:鸡公背与关索岭相对,两山之趾,界以溪涧。岭凡四十三盘,至巅,有香树坡、小箐口坡、白口东坡、安笼箐坡、胡椒凹、象鼻岭,左右皆崖箐万仞,中仅有道如梁。行者忄栗且汗矣。今亦见永宁州顶营长官司。
○马跑泉所北十里。相传关索领兵至此,马跑泉出,因名。
○阿咱寨在所南。洪武十五年,吴复等攻关索岭,别将顾成克阿咱等山寨。既而蛮攻安庄,成复击破之,进击阿咱寨及围鹿角、当硬诸寨,追破慕役诸蛮贼,是也。
◇安南卫指挥使司东北至安庄卫百十里,南至普安卫安笼所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普安州安南所百五十里,西至普安州百六十里,北至普安州界二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三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一十四里。
古西南夷地。蜀汉及晋俱属兴古郡。唐为国地。宋为罗甸国地。元为普安路地,隶云南行省。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南卫先是,洪武十七年,置尾洒驿,属普安军民府,至是改置今卫。隶贵州都司。今亦置安南卫。
卫据山川之胜,扼往来之冲,指臂滇、黔,恃为襟要。
○安南城今卫治。《志》云:洪武十七年置尾洒驿。二十年,置尾洒递运所。二十一年,置尾洒站及尾洒堡。二十三年,置卫治江西陂。二十五年,迁治尾洒堡,因筑卫城,以石。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尾洒山卫南二里。山势高耸,其巅常有云雾,土人因名尾洒,犹华言水下也。又玉枕山,在卫南一里。独秀山,在卫东一里。又东一里,有飞凤山。卫东北五里,有龙翔山。○白基山,在卫西三十二里。巍峨挺秀,旁有削壁。《志》云:卫西南五十里有白石崖。崖壁峭绝,飞泉下垂。
盘江山卫东三十七里。东北与安庄卫为界,石路屈曲,降陟峻险。西南至普安州百八十里,山盖诸州之望也。○爆石岩,在卫东二十里。岩崖高峻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窦中,流注深潭。又清源洞,在卫东十二里,洞深旷,有清泉流出,当官道傍,行旅资焉。又朝阳洞,在卫城西南一里,岩峦高耸,林箐茂密,日出则光先照,有泉出石隙中,澄澈如练。
江西坡卫西南三十里,高耸宽平。洪武中,置卫于此。后迁今治。坡旁有河。洪武十五年建桥跨其上,曰江西坡桥。又江西坡铺,亦置于此。商民辐辏,无异城市。
○盘江卫东四十里。自云南沾益州流入界,又南入安顺府境。其间崖壁隘束,林箐障阻,纡回隐见,广不过里许。至沙麓津则上下皆迫狭,岸广中深,其流尤细而瘴疠郁蒸,行旅艰阻。嘉靖初,尝疏涤之。未几壅滞如故。《志》云:盘江自乌撒过西堡诸溪,流经皮古、毛口诸屯,合规模小溪水,至下马坡转南,入岩穴,或见或隐,下通乌泥江。似误。今详大川盘江。
者卜河卫东南四十里。源出普安州杨那山,曲折二百余里,至永宁州界,入于盘江。又江西坡河,自江西坡东南流,亦入于盘江。
○乌鸣关卫南二里山巅。下入深箐,称为奇险。洪武中,置有戍兵,俗称老鸦关。
又盘江关,在卫东盘江上。其下即盘江渡,为云贵孔道。两山陡夹,水势汹涌,行者惮之。○尾洒堡,在卫城东北,又尾洒驿、尾洒站及递运所俱置于此。
◇毕节卫指挥使司东北至赤水卫百七十里,南至水西奢香驿百六十里,西至四川乌撒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镇雄府二百四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九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九千六百六十里。
汉属西南夷地,后属郡地。唐宋为罗鬼国地。元为八番顺元等处军民宣慰司地。明初为贵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六年,始置毕节卫《志》云:洪武十五年,傅友德平乌撒诸蛮,置乌蒙卫于乌蒙境内。明年,奏请徙置于此,因毕节驿为名。隶贵州都司,领守御千户所一。今仍置毕节卫。
卫通道滇、蜀,控扼苗蛮。洪武中傅友德驻此,以其地宽广,四面皆夷,路当冲要,因请置今卫以保障边隅,联络形势。其后群蛮蠢动,所藉以解散奸谋,振扬武略者,恒繇于此。天启初,水西安邦彦作乱时邦彦结永宁贼奢崇明、乌撒贼安效良寇掠川贵及滇南之境,而邦彦为最强,议者谓以重兵临毕节,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后可以奇兵四面俱进。由贵州抵大方大方,水西贼巢,路险,贼惟恃毕节一路外通。毕节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贼所必争者也。毕节守而贼四走之路断矣。既而水西克平,果繇毕节为我所扼也。唐凤仪言:毕节诸蛮出入之所,为川、贵藩篱。自四川之镇雄乌撒永宁以迄云南沾益,其安危之故,系于毕节而已。
○毕节城今卫治。洪武十六年,傅友德使别将汤昭立排栅为守。二十年,始筑卫城,以石。有门四,周三里有奇。
○木稀山卫东四十里。崖陡峻,石磴崎岖,仅容一马,设关以守其险。《志》云:卫东一里,有青螺山。二里,有东壁山。其相接者曰崧山。又卫南二里有南霁山。北一里,曰北镇山。又北一里,曰脱颖峰,亦曰笔峰。又云峰,在卫北五里,一名灵峰。卫北百里又有石笋峰,以孤峰独立而名。
翠屏山卫西九十里。四时苍翠,望之如屏,与四川乌撒府接界。又七星山在卫西九十里,七星关置于此。见前重险七星关。○鼍音洞,在卫南五十里。一名响鼓洞。又丰乐原,在卫西十里,平原沃野,丰乐铺置于此。
○响水河卫东二里。源出四川镇雄府。东南流经此,悬崖飞瀑有声如雷。《志》云:河源有三,合流为一。南入落析水河。○落析水河,在卫南八十里。经归化、鸽鸦二关间,流入水西境,为陆广河之上源。又南加河在卫南十里,源出卫西四十里之清水塘,流入落析水。
七星关河卫西九十里,即盘江也。自乌撒卫流经此,两岸壁立,有七星渡。嘉靖中,改建桥于其上。下流入云南沾益州境。○威镇河,在卫东十里,上有桥,路出赤水卫。又归化河,在卫南四十里,其下流皆入水西界,合于落析水。
○善欲关卫南五里。又老鸦关在卫西三十里,道出乌撒。○木稀关,在木稀山上,与赤水卫接界。又北镇关,在卫北二里北镇山下。《志》云:卫西北二十里,有罗罗关。卫南八十里,又有落析关,临落析河渡。又铁锁关,在卫西南。戴金云:由四川永宁赤水以至毕节,重冈巨箐,马不成列,间关百倍。由毕节铁锁关而入,则山箐益深,道路益险,部落有名,巢居非所矣。
层台驿卫北六十里,接赤水卫界,川贵之通道也。《志》云:层台驿,西去乌撒三百里。○周泥驿,在卫西六十里,周泥站亦置于此。有小城,设兵戍守。又西六十里为黑章驿。入乌撒府境,又西六十里为瓦甸驿。明初太祖谕傅友德曰:云南士卒粮食少,不宜分屯。止于赤水、毕节、七星关各置一卫,黑章之北,瓦甸之南,中置一卫,如此分守,则云南道路往来无碍。谓此地也。
毕节驿卫东一里,隶贵州宣慰司。又毕节站亦置于此。《志》云:卫东南三十里,有归化驿。又东南三十里,曰阁鸦驿。又五十里,曰金鸡驿。又五十里,即奢香驿也。为往来之孔道。
守御七星关后千户所卫西七星关山上。洪武二十一年置,属乌撒卫。永乐十二年,改今属。《城邑考》:所城,洪武中置,有四门,周二里有奇。
◇赤水卫指挥使司东至遵义府三百里,南至毕节卫百七十里,西至镇雄府三百里,西北至永宁卫百四十里,北至普市所九十五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九千五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南裔。汉为地。唐为蔺州地。宋为疆州地。元为永宁路地。明洪武二十二年,分置今卫,隶贵州都司,领所四。今亦置赤水卫。
卫连络滇、黔,藩屏川蜀,山川环峙,亦控扼处也。
○赤水城今卫治。洪武二十二年筑,以石。有门五,周三里有奇。
○雪山卫北二十里。岩高峻,亘数十里。方冬积雪,春尽始消。中通一道,置关于此,有兵戍守。又落幔山,在卫北十里,峰峦高出群山之上,如悬幔然。又海洪山,在卫西北四十里。延袤高秀,林木深密。卫北四十五里又有摩泥山,亦高峻。
层台山卫西南百里。山高箐密,烟雾晦冥,接毕节卫界,层台驿置于此。《志》云:卫西有香炉山。西南五十里,又有相见坡。两山相对,道经其上。行者交相望见,故名。又倒马坡,在卫西南百十里。以升陟峻险而名。○东陵山,在卫城东。水石清幽,苍翠如挹。又猿窝山,在卫城东南。山势险阻,林木蓊郁,为猿猱窟宅。《志》云:卫东有东山。又卫东北五十里,有黑泥坡,官道所经,泥泞为甚。
石窦岭在卫城南,与卫北雪山对峙。又曰崖山。在卫南五十里。西崖在城西,皆高耸。○水脑洞,在卫西四十二里。成化四年,讨叙州都掌蛮。别将崔由普市水脑进,是也。又西接镇雄府界,又滑石洞,在卫东南百二十里。
○赤水河卫城南。源自四川镇雄府,经城西五十里之红土川。东流经此,每遇雨涨,水色深赤。下流至永宁界,入永宁河,一名赤虺河。《志》云:河当川贵驿道,初以舟济,寻为浮桥。其南北近岸处,水浅流阔,船不能及岸,人犹病涉。正统中,增造小舟相维,始与岸接。其后相继修葺,在今城南。
杉木河卫东南五十二里。土人伐木山中,皆繇此出。又白撒溪在卫东南白撒所旁,下流皆入赤水河。又龙溪,在卫北十二里。其源曰瀑布泉,飞流成溪,东南注于赤水河。○三渡水,在卫东北七十里。水流曲折,横截官道,行者三涉。南流入赤水河。又一碗水,在卫东北四十里,泉出石隙,氵亭泓仅如一碗,虽群聚饮不竭。
○雪山关在卫北雪山上。又赤水河关,在卫城南一里。○石关,在卫东北八十里。又木稀关,在卫西南七十里,与毕节卫接界。
白崖驿在卫南白崖旁。又西南六十里,为层台驿。《里道志》:卫城南关有赤水驿。城东南又有赤水站。又阿永站,在卫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为阿永驿。古阿永蛮部也。旧《志》云:永宁江出于此。又有落台站,在城南百里。摩泥站,在卫北四十里,又北去永宁卫九十里。四站俱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所建。
红崖囤卫东南百里,水西贼巢也。天启初,川兵克永宁,进兵追奢崇明,连克红崖、天台二寨,贼数千人迎降,遂安抚红缭四十八寨。又天启三年,贵州总兵鲁钦自遵义直入贼巢,进营红崖。红崖与天台、水脚、娄石、牛酸草等囤,素称天险。至是多为官军所破。旧《志》:赤水卫至水西大方六十里,红崖盖在大方迤北。
赤水前千户所在卫南百里层台山下。《志》云:赤水五千户,四在城南,惟前所置于此。洪武二十七年,筑所城,有门三,周一里有奇。
摩尼千户所卫北四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阿落密千户所卫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七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白撒千户所卫东南七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乌撒卫在乌撒府治南。洪武十五年置,属云南都司。永乐十二年,属贵州都司,领千户所一。详见四川乌撒军民府。今仍设乌撒卫,属贵州都司。
乌撒后千户所卫南二百四十里,在云南沾益州治西北,永乐二年置。
◇永宁卫在永宁司治西南。洪武四年置,属贵州都司。今详见四川永宁宣抚司。
普市守御千户所北至永宁卫五十里,南至赤水卫摩尼所五十里,西南至毕节卫二百四十里,西至永宁九姓长官司百二十里。自所治至布政司七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八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二百五十里。
古西南夷地。汉为地。唐属蔺州,广德中州废。元为永宁路地。明初属四川永宁宣抚司。洪武二十二年置普市所,直隶贵州都司。
所四山围绕,峻险如壁。明初以地当滇贵要冲,设所以莅之。控扼群蛮,为边隅之襟带。
○普市城即所治。《志》云:洪武二十五年建,有门二,周二里有奇。
○木案山所东二里,茂林修竹,横亘青翠。下平如案。洪武中,以山当南北之道,乃置所于山下。又秀林山,在所南二里,山多竹树,郁然森秀,又所北有锦屏山。
○落窝溪所东十里。《志》云:所东六里,有龙泉涧,出山谷中。至所南潜流入洞,出为落窝溪,下流入永宁河。
○猫儿关在所西北。东去永宁卫五十里,为猫夷出没之处,有险可恃。向设兵戍守。○普市驿,在所南三里。又普市站,亦在城南西,去永宁卫五十里。
附考:水西宣慰司在贵阳府西北二百里。土酋安氏世守其地。其先济火之后也。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帅济火积粮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罗甸国王,居普里,即今普定卫。俗尚鬼,号正祭者为鬼主。唐开成初,鬼主阿风内附。会昌中,封罗甸王。后唐天成二年,罗甸王普露靖率九部入贡。宋开宝间,有普贵者纳土归附,仍袭王爵。自济火至普贵,凡三十六世矣。时有宋景阳者,真定人,奉诏平定诸蛮,因析置大万谷落总管府授之。元开置安抚长官,分授诸酋长。明洪武四年,有霭翠、宋钦及土人安沙溪等归附,诏以霭翠为贵州宣慰使。钦与沙溪等俱同知,皆设治于会城内。仍各统所部居水西,而霭翠最强。霭翠死,弟安的袭职,因为安氏。安氏以罗夷民四十八部。部长曰头目。宋氏世居卫城侧,领夷民十二部。部长曰马头。同知安氏领夷民一部,部长亦曰头目。安氏西据水西之地,南逾陆广,东接遵义,西连赤水,北抵永宁。延袤数百里,山险箐深,有水西、大方、织金、火灼诸城堡,而大方尤为险固。役属部落日以富强。万历中安疆臣潜与播酋相结,继而朝廷赫然诛播,惧祸及,遂悉力深入。播平,朝廷嘉其功,不问也。天启初,疆臣死,子位幼弱,土目安邦彦挟之以叛。时永宁贼奢崇明者亦倡乱,与邦彦相结,朝廷讨之。崇明败归邦彦。又乌撒土目安效良,沾益土目李贤等皆叛应邦彦,邦彦纵横滇黔之交,南犯会城,东袭偏沅。洪边土司宋万化及东西诸苗悉叛应之。官军四面攻讨,未克。四年,督臣朱燮元议以滇兵出沾益,遏乌撒应援,而别布天生桥、寻甸,以绝其走。蜀兵临毕节,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别出龙场、岩头以夺其险,黔兵由普定渡思腊河,径趋邦彦巢,而陆广、鸭池,捣其虚。粤西出泗城,分兵策应,然后率大军由遵义鼓行而进。燮元旋以忧去。崇祯二年,燮元复督川湖云贵广五省之兵再莅黔,乃檄滇兵下乌撒,蜀兵出永宁、毕节,扼各路要害,而自帅大军驻陆广,逼大方。会邦彦与奢崇明犯赤水,深入永宁,乃遣官军一从三坌入,一从陆广入,一从遵义入。复以奇兵绕出其后,贼不能支,遂大溃,斩邦彦等,围安位于大方。贼窘,请削水外六目地及开毕节等驿路以降,许之。燮元又遣兵诛摆金、两江、巴乡、狼狈、火烘五峒叛苗,以孤其势,位寻死,其族党争纳土归附。燮元因请分水西之壤授诸渠长及有功汉人,使势少力分,易以制驭。于是水西复定。
○水西城水西巢穴也。直贵阳府之北,旁多大山深箐,径路迂回。夷恃为险。《野记》云:夷人所据,或箐名,或洞名,皆因险筑垒,如内地之城郭,而所属之地界多谓之则溪,如内地之乡邑。其号为则溪者,凡十有一,而箐洞之属,以累百计,未易悉数也。
大方城在水西西偏,与毕节卫相近。险固匹于水西。蛮人以为重地。天启三年,黔抚王三善讨水西,入大坝、洪江、乌江,直逼大方。贼焚大方老巢,遁入火灼堡。崇祯二年,督臣朱燮元围大方,贼降。旧《志》:大方南近陆广河,西近赤水卫,是也。
织金城在水西西北,地深阻,蛮人以为险巢。天启三年,黔抚王三善逼大方,安邦彦窜入织金,既而三善为降贼所诱,师陷,邦彦遂复炽。
火灼城在水西北,深险与织金相次。○果勇底城在水西西北,水西酋险巢也。亦曰果勇底寨。其东十余里为沙窝等寨,皆险奥可凭。
○比喇大箐在水西、大方之间。东北去果勇底寨五十里。崇岩茂林,四面深阻,中平广,容数万人,夷酋奥地也。又有波罗箐及白蜡等箐,皆山岭险恶,仅通一径。蛮人筑垒其上以为固。又有塔寨箐,近水西。来泥箐,近果勇底。相去皆二十余里。○陇跨箐,在大方东北,与比喇相近。又有木泥箐在其东,皆深阻盘回,夷人窟穴其间。又以列箐,在陇跨北,自遵义出水西,由此达赤水、乌蒙之境。
十万溪大箐水西东境。《野记》:自新添山寨西三十里入箐中,溪水回环,山峦峭拔。又六十里悬崖绝壁,无径可行。遥望一山甚危峻,四面皆设屯寨,即十万溪箐也。○杓里箐,在水西东北,路近遵义,中有平川,可容数万人。入路极险,其西有莫陇法地,危峰突峙,四面绝壁,蛮人周为石垣,上营木城,后有间道可登。
白玉洞在水西东北,亦曰白玉岩。夷酋聚粮处,洞险恶,西近卧遮龙场。《志》云:自卧遮出平越府,杨义司之杉木箐,约五十里。
阁鸦洞在大方西南,近毕节之阁鸦驿。《志》曰:落析水自毕节流径此,谓之阁鸦江,流颇盛。渡江而北,即至大方,有阁鸦洞。俗名牛皋子洞。悬崖绝壁,下临巨川,舟行洞中,深广不可测。登降以梯,乃得上。夷人常保此,以为大方之障蔽。《滇纪》:由阁鸦至大方洞,凡三十有四,而阁鸦最险。又有岩底水洞,在大方城南,洞深广二十余里,相近又有水银洞、岩下洞,俱险峻。
角溪洞在大方东,洞最深险。中又有洞,为水所限。又阿足洞,在大方东北,一名阿脚洞。奇险难入,与红岩洞、比喇箐皆相近。又有险水洞、阿母遮洞,皆蛮人据守处。○比渡坡,在大方东南。《志》云:渡六归河至比渡坡,趋以列箐,道险隘。
○陆广河在水西南境。《志》云:水西之河,最大者曰陆广,其上流曰鸦池,下流东注,曰黄沙渡。会于清水江,又东会于涪江。鸦池,或曰即鸭池河,涪江即乌江别名也。○落淅水,在水西西境,下流为鸽鸦河。又有西溪,源出毕节卫界化阁山,流合落析水,下流为鸦池河,即陆广河上源也。
六归河在水西城西三十余里。自山箐中汇流而东出,经岩石间,湍流峻急,阔处几数十丈。涉渡为艰,蛮人以阁鸦江为外险,六归河为内险,下流入于乌江。○以撒河,在果勇底东北,湍流迅险,流合六归河。
○化乍关在陆广河西北。蛮人于此戍守,为中外之界。○老塘铺,在阁鸦驿西十里,水西通乌蒙之道也。又有牛羊山铺,道出毕节,自此而西南,至乌撒之养马川,为捷径云。又官庄,在水西城西六归河上,为往来通道。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分野《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六漕河 海道《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四淮水 汉水《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三大河下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二大河上《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隤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一《禹贡》山川郑氏樵曰:《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言山川者,未有不本于《禹贡》而能识其指归者也。夫《禹贡》亦纪治水耳,何必兼言山?盖山与川相因也,不相悖也。虽然,动静殊形,融结异理,体于不..
川渎异同序
川渎异同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如是,则曷异乎尔?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三◇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二◇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禹贡..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一《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曰:孙子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今夫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一旦武关入,阴平逾,所谓函关、剑阁者,曾不能如门阈之限焉。一成足以兴夏..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七◇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六◇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禹贡》..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五◇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四◇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三◇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禹贡》梁州..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二◇云南府东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东南至江府百八十里,南至临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东北至寻甸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里,至京师一万六百..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一《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七外国附考◇安南在凭祥州南五百五十里。东至海三百二十里,南至占城国界一千九百里,西至云南老挝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里,至广西布政司二千八..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六◇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五◇南宁府东至浔州府贵县五百里,东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三百十里,西北至思恩府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五十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十里..
卷一百九
卷一百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四◇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古百越地。秦为..
卷一百八
卷一百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三◇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禹贡》荆..
卷一百七
卷一百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二◇桂林府东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六十五里,东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平乐府百九十里,西南至柳州府四百里,北至湖广武冈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禹..
卷一百六
卷一百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一《禹贡》荆州南徼地。商、周时,皆为蛮夷国,所谓百越地也,亦谓之南越杜佑曰:南越亦曰蛮越。战国时吴起相楚,南并蛮越是也。其属有瓯越、雒越,种类甚蕃,故曰百越。后又谓之扬越。今详见广东。其在天..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六◇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五◇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古百越地。秦为南海..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四◇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九百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卷一百二
卷一百二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三◇韶州府东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里,东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广州府七百二十里,西至广州府连州四百里,北至湖广郴州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三十..
卷一百一
卷一百一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二◇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
卷一百
卷一百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一《禹贡》扬州徼外地。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题,额也。《礼·王制》: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玄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后为百越地,亦曰扬越《国策..
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
卷九十九
卷九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五◇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卷九十八
卷九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四◇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三◇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
卷九十六
卷九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二◇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六◇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五◇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四◇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三◇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
卷九十
卷九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二◇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
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一《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
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曰:越不尝以此亡吴乎?夫越之与吴抗也,越实不足以敌吴,而吴恒有吞越之志。夫差败越于夫椒,栖越于会稽,当是时,固已无越矣。而吴不取,乃从而受越之..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六◇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五◇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仰山水府南六十里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