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四

繁体

卷一百二十四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一《禹贡》山川

郑氏樵曰:《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言山川者,未有不本于《禹贡》而能识其指归者也。夫《禹贡》亦纪治水耳,何必兼言山?盖山与川相因也,不相悖也。虽然,动静殊形,融结异理,体于不变者,山也;归于必变者,川也。此异同所由分也。欲知今日之川渎,盍先观《禹贡》之山川。

《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蔡氏沉曰:此导北条大河北境之山也。岍山,今见陕西凤翔府陇州。岐山,见凤翔府岐山县。荆山,见西安府富平县。壶口,见山西平阳府吉州。雷首,见山西名山雷首。太岳,见山西名山霍山。底柱,见河南名山底柱。析城,见泽州阳城县。王屋,见河南怀庆府济源县亦见山西垣曲县。太行,见河南名山太行。恒山,见直隶名山恒山。碣石,见直隶名山碣石。孔氏颖达曰:《禹贡》山川之分,见于九州者其经也,聚见于后者其纬也。无经,则不知其定所;无纬,则不知其脉络。禹本导水,而先之以导山者,天下之水,未有不源于山者也。司马迁曰: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苏轼曰:地之有山,犹人之有脉。有近而不相连者,有远而相属者,虽江河不能绝也。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蔡氏曰:此导北条大河南境之山也。西倾,见陕西名山西倾。朱圉,见巩昌府伏羌县。鸟鼠,见临洮府渭源县。太华,见陕西名山太华。熊耳,见西安府商州。外方,见河南名山嵩高。桐柏,见南阳府桐柏县。陪尾,见山东兖州府泗水县。曾氏肇曰:《禹贡》所纪诸山非水之所出,即水之所经,故初则随山以相视群川之源委,次即导山以经理群川之脉络。又即导山旁涧谷之水以尽达之川,其后则旅平焉,以告治水之成功。禹施功在水,而致意于山盖如此。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蔡氏曰:此导南条江汉北境之山也。嶓冢山,见陕西名山嶓冢。荆山,见湖广襄阳府南漳县。内方,见安陆府荆门州。大别,见湖广名山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蔡氏曰:此导南条江汉南境之山也。岷山,见四川名山岷山。衡山,见湖广名山衡岳。九江,见湖广大川洞庭湖。敷浅原,见江西九江府德安县。博阳山,或以为即庐山。吕氏祖谦曰:岷山之脉,其一支为衡山者,已尽于洞庭之西。其一支又南而东度桂岭者,则包潇湘之原而北经袁筠之境,以尽于庐阜。其一支又南而东度庾岭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尽于建康。其一支则又东包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尽于会稽,南其尾以尽于闽越也。《左传》昭四年,晋司马侯曰:四岳所谓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也、三涂今河南嵩县有三涂山。服虔云:虎牢、轘辕、崤渑,此三涂也、阳城太室谓阳城之太室,今河南登封县之嵩山是也、荆山见上,或以为湖广南漳县之荆山、终南见陕西名山终南,九州之险也。《史记·封禅书》:自崤以东崤,三崤也,见河南名山,名山五、大川二:山曰太室。太室者,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见浙江名山会稽、湘山即湖广岳州府之君山。水曰济,曰淮。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即雷首山。岳山即太岳、岐山、吴岳吴岳,见陕西陇州、鸿冢司马贞曰:黄帝臣大鸿葬雍,因名鸿冢。即今陕西凤翔县也、渎山。渎山者,蜀之汶山也即岷山。水曰河,祠临晋见陕西朝邑县;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见陕西固原州;江水,祠蜀。公孙卿曰:天下名山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太山、东莱今山东平度州莱山也,此五山也。又《管子》云: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亦见《山海经》。《淮南子》: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九州之名类皆诡诞,今不载。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九山者,曰会稽,曰泰山,曰王屋,曰首山,曰太华,曰岐山,曰太行,曰羊肠羊肠即太行之险道也。或曰今山西交城县之羊肠山,曰孟门见山西吉州。九塞者,曰大汾或云今山西曲沃县之蒙坑是也,曰冥厄见河南重险,曰荆厄或曰即湖广南漳县之荆山,曰方城见河南裕州,曰崤即三崤,曰井陉见直隶重险,曰令疵亦曰令支,见直隶永平府,曰句注见山西名山,曰居庸见直隶重险。《吕氏春秋》亦言九塞,与此合。九薮者,越之具区见江南大川太湖,楚之云梦见湖广安陆县,秦之扬纡《职方》以为冀州薮。《尔雅》十薮,秦有扬纡。《穆天子传》:西征至扬纡之山。又《淮南子》:禹治洪水,具祷扬纡。高诱亦以为秦薮也。纡,一作华,或作夸,晋之大陆见直隶隆平、宁晋、广阿三县,梁之圃田《尔雅》作郑有圃田。见河南中牟县,宋之孟诸见河南商丘县,齐之海隅今登州之地,赵之巨麓即大陆也。或曰在赵州隆平县者为大陆,在顺德府巨鹿县者为巨麓。夫巨鹿、隆平,地本相接,一泽弥漫,岂容分之为二。正如具区五湖,为川为薮,后儒曲为之说,于义实有未安。《尔雅》十薮,鲁有大野。今山东巨野县有巨野泽,即《禹贡》所云大野既潴者,燕之昭余《职方》并州薮曰昭余祁。《尔雅》亦作昭余祁。《吕氏春秋》作燕之大昭。今见山西祁县。《尔雅》又云:周有焦获,凡十薮也。今陕西泾阳县有焦获泽。夫九塞十薮,《尔雅》及《吕氏春秋》皆前言之,而独以《淮南子》为据者,取其备也。《国语》周太子晋曰: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也。马氏融云:地东西为广,南北为轮。凡言山川之序皆先北而南,自西而东,必然之势也。右导山。

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蔡氏曰:北导西流之川也。弱水,今见陕西甘州卫。合黎山亦在焉。流沙,今卫西北境居延海。《汉志》注云:古文以为流沙也《淮南子》曰:弱水出穷石山。班固《地理志》:金城郡临羌县西有弱水。又张掖郡删丹县注: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括地志》曰:兰门山,一名穷石山,在删丹县西南七里。《通释》: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删丹县西流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是也。盖《禹贡》时之弱水大抵湮没,今可见者,张掖河之源流耳。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蔡氏曰:此导南流之川也。黑水,今见陕西肃州卫。三危山,见废沙州卫孔安国曰:黑水自北而南,径三危山入南海。杜佑《通典》曰: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径敦煌,过三危山,又南入南海。此云在肃州卫者,盖据此为说。又按《山海经》曰:黑水出昆仑西北隅。班固《地理志》益州郡滇池县有黑水祠。又《汉志》注:犍为郡南广县有汾关山,黑水所出,北至道入江。司马贞《索隐》则引《地志》之在滇池者。张守节《正义》则引《地志》之在南广者,又引《括地志》曰:黑水出梁州城固县之北太山。《唐史》:咸通中,樊绰宣慰安南,亲见山川,以丽水为即古之黑水。夫丽水乃金沙江之异名,在云南北境。其下流仍合大江,初非入南海之水。樊绰所称丽水者,缪以澜沧江为丽水下流也。宋程大昌乃云:丽水狭小,不足以界别雍、梁二州,而以西珥河、榆叶泽相贯,为足当黑水之称,其言固已支离失叙。元金履祥又误以泸水为黑水,转辗滋缪。李元阳始益畅程氏之说,而证澜沧江为黑水。说者谓雍州西境有三危山,而黑水之流今已不至其地,澜沧去南海虽近,而于三危之境无关。疑以传疑,似无容强为之说矣。丽水、澜沧,今俱详云南大川。易氏祓曰:欲正主水,先清客水。弱、黑二水,皆水性之异者。一西流而一南流,经行荒僻,初无与于中国。当洪水泛滥,二川亦失其故道,漫漶而东,为中国病。大禹先从而经理之,二川安流,而中国之川可以次第治矣。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至于大亻丕;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北条北境之大河也。积石山,见陕西名山。积石山有二,此即西宁卫西南境之大积石山也。龙门山,见陕西韩城县。马氏曰:河源不始于积石,此记其施功之始也。诸家皆言河出昆仑,经积石乃为中国之河。禹自此导之东北流,又北折而南出龙门中。悬流奔浪,所谓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华阴,即华山之阴。山当大河南下之冲,河水至北乃复折而东,潼关在焉潼关,见陕西重险,为古今形胜之会。《陕西志》云《陕西通志》,明马理撰:黄河由积石暨潼关,凡五大折。由积石北径湟中,则鄯、兰也,是一折也。自兰州益转而东北,直至灵州西南,为凉、会诸州之境,是又一折也。自灵州更折而北,经宁夏、榆林之间,直至古丰州西北,是又一折也。自古丰州西北复转而东,出三受降城之南,是又一折也。经古胜州之北,又转而南,经古胜州之东,废东胜州之西,又南流出秦、晋两境之间,以直抵于潼关,是又一折也。盖包络全陕之三面,回环五千馀里。秦中为关河天险,不信然与?底柱山,在河南陕州、山西平陆县之间,河自蒲津西来,至是微折而南。山当转曲之间,河水包山而过。自汉至唐,皆为漕运之道详见河南名山。自此而东,至于孟津,为古来南北之津要,河阳三城在焉详见河南重险。又东至巩县之北,洛水入焉。曰洛者,河之南,洛之北,其两间为也。河、洛清浊异流,焉殊别。应《灵河赋》:资灵川之遐源,涉津洛之阪泉。谓此矣。大亻丕,在直隶大名府县城东。黎阳白马之津,皆在其境。昔为天下要冲,今则一望平陆耳。盖河流南徙,陵谷改观也。洚水,即今顺德府广宗县境之枯洚渠。大陆泽,见前大陆薮。九河,《尔雅》:曰徒骇,曰太史,曰马颊,曰覆,曰胡苏,曰简,曰《尔雅》注疏皆作,蔡传讹作氵,曰钩盘,曰鬲津。《汉书》:成帝时,许商以为古说九河有徒骇、胡苏、鬲津,见在成平今直隶献县东南有废成平县、东光今直隶河间府属县、鬲今山东德平县东有故鬲城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余里。孔氏曰:九河故道,河间成平以南,平原鬲县以北,徒骇最西。以次而东,今略载其可知者。徒骇,地志即古今舆地诸志以为池也滹沱河,今见直隶大川。许商谓徒骇在成平。孔氏曰:在沧州景成。《寰宇记》:在沧州清池县西五十里。《九域志》:在故沧州西北二十里。《元志》云:在山东齐河县。景成,今亦见献县境内。太史,在徒骇之东《通典》:九河,四在景成,二在平原。其太史、简、氵,未详处所。《元志》云:太史河在沧州南皮县治北。盖亦臆言之耳。马颊,《舆地志》以为笃马河也今见山东德州。《元和志》:笃马河,在德州安德、平原二县东。《寰宇记》:在棣州商河县北。《一统志》:在东光县界。覆,在平原界中亦作釜。《通典》:覆釜河在德州安德县。或云在沧州庆云县,今亦见山东海丰县。胡苏,在勃海《汉志》注:勃海郡东光有胡苏亭。许商亦云:在东光。《寰宇记》:在沧州饶安、无棣、临津三县。《元志》:在庆云县西南。

简亦在勃海。,与简相近《舆地记》:简、,在沧州之临津县。孔氏谓简在贝州历亭县,误也。《元志》云:简、,在南皮城外十余步。又蔡氏曰:九河一为经流,先儒误分简氵为二。曾氏亦主此说。林氏曰:河自大陆以北,播为九道,安得以一为经流,八为支派耶。钩盘,亦在平原颜师古曰:平原般县,即九河之钩盘。《寰宇记》:钩盘,在乐陵东南,从德州平原来。《元志》:献县东南八十里有钩盘河。鬲津,在钩盘之北《汉志》注:平原鬲县,平当以为鬲津。许商亦云:鬲津在鬲县。《通典》云:在献县之废饶安县。《舆地记》:在无棣。《寰宇记》:在乐陵东,西北流入饶安。《元志》:在庆云县,又在乐陵西三十里。今亦见山东齐河县。夫黄河自塞外而来,盘曲万山之中,汇合百川之水,自巩、洛而东,已出险就平。大亻丕以北,地势益复广衍,大陆则又钟水之区也。乘建瓴之势,注沮洳之乡,奔腾横溢,必不能免。禹因而疏之,顺其性之所便,从其地之所近,而九河以名。此在洚洞之时,最为当机而扼要。禹平成之烈,亦莫著于此也。自禹治河之后,河遂得其所归,计初时泛滥乍平,九河自必势均力敌。既而横流益杀,更复冬春消减。九河之或盈或涸,或通或湮,亦理所必有,为时益远。后人但见安澜之效,而忘其弭患之功。遂置九河于度外,而任其升沉。壅阏益远,淫潦乘之,河于是起而发大难之端矣。夫九河之湮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则九河之复也,亦必非一手一足之烈。然治平成以后之河,与治洪荒时之河,亦复不同。不得其意,漫欲师神禹之故辙,势必如汉行封建而反者九起,王安石法《周官》而祸及鸡豚矣。郑玄谓齐桓霸世,塞河广田,于是九河为一《书纬》云: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郑氏之说本此。夫齐桓方申曲防之禁,岂躬为遏塞之举乎于钦云:河自大陆趣海,势大土平。自播为九,禹因而疏之,非禹凿之为九也。禹后历商周至齐桓时千五百余年,支流渐绝,经流独行,其势必然,非齐桓塞八流以自广也?《周谱》云:定王五年,大河南徙,九河之湮废,当始于此时三代之时,河患见于经传者绝少。虽盘庚之诰有荡析离居之言,然其时之臣民,方且恋恋厥居,不以从迁为乐。盖止于滨河侵溢之患,不若后世漂隤田庐,千里一壑之甚也。汉代河患渐多,自宋以后,大河未有十年无事者。说者以为天地之气,古今不同,岂其然乎。汉世去古未远,九河之迹已不能详究,后代乃欲凿空驾虚以实其说,多见其不知量矣王氏曰:汉世去古未远,讲求九河,止得其三。唐人集累世积传之语,遂得其六。欧阳《舆地记》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载以旧名,或一地而互为两说,皆无依据。又汉平帝时,司空掾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郦道元谓今碣石沦于海水,王横之说信而有征。宋世诸儒主此说以释《禹贡》,谓沧州以北之勃海与北平接境,相去五百余里,《禹贡》九河当在其地。于钦云:据《禹贡》之文,则大陆与九河相接,大陆去海岸已数百里,若又东至海中,始叙九河,则大陆与九河相去千里,不应如是之远。王横谓海溢出浸数百里,而青、兖、营平郡县不闻有漂没之处,乃独浸九河,此亦不可信也。今平原迤北诸州,虽皆树艺,已为平土,而地势河形,高下曲折,其为九河之迹无疑也。逆河当九河之下流,为河海相接之处。孔氏曰:九河至沧州同合为一,谓之逆河。蔡氏曰:逆河以海潮逆入而名也。盖海水内吞,河水外灌,不惟藉水力以刷沙,而海之潮淤亦藉河力以敌之,此禹以水治水之法矣。潘季驯曰:九河非禹所凿,特疏之耳。盖九河乃黄河必经之地,势不能避,而禹仍合之同入于海。其意盖可见也。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南条北境之汉水也。嶓冢山,在陕西汉中府宁羌州东北三十里详见陕西名山嶓冢。汉水出焉,亦曰漾水阚る曰: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其说似诞。《华阳国志》:漾水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曰漾。漾山,或曰即嶓冢之别名。言东源者,别于西汉水也。西汉水,亦详见大川汉水。一名沮水,以其初出沮洳然也《水经注》:以沮水为汉之别源。一名沔水。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东南流为沔,至汉中东行为汉。如淳曰:北人谓汉为沔,汉、沔通称也。今由汉中府而东,则曰汉水。自襄阳而下,亦曰沔水,亦曰夏水,其实即汉水矣。沧浪水,在今湖广襄阳府均州。《北地志》云: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汉水亦名沧浪水俗讹为千龄洲,在今均州城北四十里,又《水经注》:荆山相邻有康狼山,或谓之沧浪。荆山,即襄阳府南漳县之荆山。《禹贡》曰:东为沧浪,明非别水也。三澨,在今安陆府沔阳州。孔氏曰:三澨,今景陵县三参水是也参,去声。今京山县有澨水,出县西七十里磨石山,南流径景陵县西南三十里,又东入蒿台湖,曰三汊口,亦曰三汊水。或以为三澨,或以为三参。又许慎曰:澨者,增埤水边土人所止也。楚中多以澨名者。《左传》文十六年,楚师次于句澨,以伐诸庸此澨水当在今郧阳府境,与上庸近。宣四年,楚令尹子越将攻王师于漳澨今安陆府荆门州当阳县北有漳水,杜佑以为即春秋时之漳澨。昭二十三年,楚司马越追吴师不及,缢于澨或曰:在京山县。定四年,吴败楚师于雍澨。五战及郢,既而楚左司马戍败吴师于雍澨,三战皆伤,死之今京山县西南之澨水,刘氏以为即春秋之雍澨。或云:京山县有汊澨、漳澨、澨,此《禹贡》之三澨也。盖汉水之旁以澨名者,非一处矣。《书》疏此即明茅瑞徵所辑《禹贡汇疏》:三澨,一在沔阳,一在景陵,一在京山。自南而北,皆有澨水,与汉水相距又甚近也。大别山,在今汉阳府城东北百步详湖广名山大别。汉水自西北来,经其东而南入于江,所谓汉口也详湖广重险夏口。江汉合流而东,水势益盛,至浔阳之境,则章贡诸川之水,复北流来会焉。弥漫汹涌,于是回薄而为彭蠡之泽章贡水,详见江西大川赣水。彭蠡,详见江西大川鄱阳湖。又东为北江,以趋于海。朱子曰:彭蠡之为泽也,在大江之南,其源东自饶、徽、信州、建昌军信州,今广信府。建昌军,今建昌府,南自赣州、南安军,西自袁、筠以至隆兴、分宁诸邑筠,今瑞州府。隆兴,即南昌府。分宁,即宁州,方数千里之水,皆会而归焉。北过南康杨澜、左里杨澜、左里,俱见南康府都昌县,则西岸渐迫山麓,而湖面稍狭,遂东北流以趣湖口而入于江。然以地势北高南下,故其入于江也,反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而自潴以为彭蠡,初非有资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不惟无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日高,势亦不容江汉之来入矣。又况汉水自大别山下南流入江,则与江为一。已七百余里,谓其至此而一先一后以入于彭蠡。既汇之后,又复循次而出以为二江。则其入也,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水而先行?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后会?其出也,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水而今分之以北,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之以居中耶?且以方言之,则应曰南汇而不应曰东汇。以实计之,则湖口之东但见其为一江而不见其分流也。湖口横渡之处,但见舟北为大江之浊流,舟南为彭蠡之清涨而已。盖彭蠡之水虽限于江而不得泄,亦因其可行之隙,而未尝不相持以东也,恶睹所为北江、中江之别乎?吴氏澄曰:汉既入江,与江为一,而又曰东为北江,似别为一水者,何也?盖汉水源远流大,与江相匹,与他小水入大水之例不同,故汉得分江之名而为北江也。纪其入海者,著其为渎也。明邵氏宝曰:江汉水涨,彭蠡郁不流,逆为巨浸,无仰其入而有赖其遏,彼不遏则此不积,所谓汇者如此。汇言其外,蠡言其内也。曰北江者,江水浚发,最在上流。其次则汉自北入,其南则彭蠡自南入。三水并峙而东,则中为中江,汉为北江,彭蠡所入为南江,可知矣。非判然异流也。且江汉之合,茫然一水,惟见其为江,不见其为汉,故曰中江,曰北江,非经误也。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蔡氏曰:此导南条南境之大江也。岷山,在四川成都府茂州西北五百里详见四川名山岷山,江水出焉。《益州记》:江源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觞。说者曰:羊膊岭,岷山别阜也。自《禹贡》以来,书传所载,皆言江出岷山。或者蔽于所见,以为江源不在岷山也。易氏祓云: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远在西徼松山之外。范氏成大曰:江源自西戎中来,由岷山涧壑出而会于都江,世云江出岷山,自中国所见言之也。陆氏游曰:尝登嶓冢山,有泉涓涓出山间,是为汉水之源。事与经合,及西游岷山,欲穷江源,而不可得也。盖岷山盘回千里,重崖蔽亏,江源其间,旋绕隐见,莫测其端,不若汉源之显易也近代有创为迂诞之说者,谓江源亦出昆仑。好事者复为之附会,以实其说,陋矣。沱,江之别出者也。孔氏曰:汉出为潜,江出为沱,犹之河出为氵,济出为沮也。《汉志》蜀郡郫县,南郡枝江县,皆有江沱。今按沱水大抵在四川境内,或以灌县湔江当之《汉志》注: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玉垒山,见灌县江阳,今泸州也。郦道元乃曰:湔江,蜀相开明所凿开明,七国时蜀相。《华阳国志》:杜宇称帝于蜀,其相开明决玉垒以除水害,即湔江也。或非《禹贡》时之江沱矣。又或以成都内江、外江为沱水内外江俱见成都府附郭县。夫二江为秦时蜀守李冰所引,益非当日之沱,明矣。澧水,在今湖广澧州境,亦谓之澧江,源出慈利县西三十里之历山,流经石门县及澧州城南,又东经安乡县、华容县境而入于洞庭湖。今澧水与大江相距几一二百里,曰东至于澧者,洪荒之时,澧未必不与大江接也。九江,即今之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一里详见湖广大川。以沅、渐、[C043]、辰、叙、酉、澧、资、湘九水所会,故曰九江。今大江横过洞庭之口,又东引而北出,九江之水悉灌输焉,即过九江之谓矣洞庭入江之口,曰三江口。详见湖广重险。东陵,朱子曰:即今之巴陵罗泌曰:东陵与夷陵相对,夷陵曰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汇者,水流回合之名。汉水南来,江水北注,其会合之处,若迎若却,必有折旋之势,所谓汇也。许慎曰:迤,邪行也。江水自东陵而东,迤逦而北,会于汉,故曰东迤北会于汇旧本皆作于汇,俗本误作为汇,辞旨俱失,今为订正。或误以汇为彭蠡之泽,相去何啻千里哉!或曰:江在汉南,彭蠡又在江南,今于导漾言,东汇泽为彭蠡,而导江则不及焉,毋乃参错失伦乎!曰:此《禹贡》之文所以为简且尽也。江固大川,而又益之以汉,势盛流溢,不能无回薄之处。系彭蠡于导漾之下,明乎彭蠡之汇由于汉入江,而江不能尽容也。此曰东迤者,则对东至大别以立言;曰北会于汇者,则对南入于江以立言。导江导汉,所重全在合流之处。江汉合而下流遂无事可书矣。使略其正流之所会,而详其余波之所溢,岂圣人所以立言之旨哉!且于导漾明言入江而后汇于彭蠡,则彭蠡非无与于江可知。正不必繁其文辞矣。其曰中江,亦对北江而言,见水流顺轨并趣而东,滔滔以达于海也。说者曰:天下之水,在北莫大于河,在南莫大于江。今自岷山而下,巫峡而上,盘回百折,蜀中大小群川悉输之于江。而后东下荆楚,则洞庭合西南之水而出岳阳汉江,统西北之水而趣鄂渚,又经黄、蕲而向浔阳,则彭蠡会赣江东西之水而来湖口。又东北纳淮南之众流,泄宣润之陂泽,而后放于大海。天地间之川浍,其附江以达海者,十且居其四五焉。江为四渎之长,不信然与?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北条之济水也。济水,出河南怀庆府济源县西八十里之王屋山,亦曰沇水《山海经》作联水。郭璞曰: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俗或讹为衍水。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今自王屋山下伏流而东至济源县城西北三里,重源双发而为东西二泉,并流而东南合为一川,谓之济水。经温县西南虢公台下,又南注于河。此济水之在河北者,自源而流,终古未变者也。郦道元云: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矣。荥,荥泽,今开封府郑州有荥泽县。原隰匀匀,无所谓泽也。盖大河决塞,陵谷顿殊,济水之堙遏,当由于汉季之河患,岂真以旱涸之故耶?又《水经注》云:济渎受河有石门,谓之荥口。石门,此即后汉永平中导汴分河之处今详见河阴县石门渠。盖借汴水之分源,迹济渎之余派,非竟以汴水为济水也汴水,见河南大川。陶丘,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七里。曰出者,折旋之间,因丘为隐见耳。夫济水,昔萦流于豫兖之境,汉时以济阳名县见河南兰阳县,济阴名郡今山东曹州。经流故迹,大概可知。又《水经》云:济水经定陶故城南。意是时故渎犹有可见者与《水经》所载南济、北济之名,大都牵合附会,今并不载!菏,菏泽,今曹州东南三十里有菏水,说者以为即菏泽。汶水,在今山东汶上县详见山东大川。济水自西南来,,汶水自东北至,故曰会也。由是并流而北,复折而南,以达于海。今山东之境,有大小二清河,经济南、青州二郡之间者,或曰即济水之委流矣详见山东大川。杜佑曰:今自东平以东,有水流经济南、淄川、北海界中入海者,谓之清河。盖汶水、菏泽之合流,非古时之济水也。夫济为四渎之一,自昔推为九州大川。而堙没无征,莫甚于济,何与?至于三伏三见之说,出于近代俗儒。自孔、郑诸家以迄于宋世诸儒,未有主此说者。盖发源之处,或有伏见之分;入河而后,未尝伏而复出也。且经文已明言之矣。曰浮于汶,达于济。又曰浮于济、漯,达于河。岂有伏见不常,而可为转输之道者哉!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北条南境之淮水也。桐柏山,在南阳府桐柏县东里许。《山海经》曰:淮出余山注云:余山在湖阳东义乡西,盖即今桐柏县地。《汉志》: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大复山,在桐柏山之东三十余里。《志》云:淮出桐柏,又潜流出于大复山。《水经》:淮水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胎簪山,在桐柏山西北三十里。《地志》曰:胎簪、大复皆桐柏之支陇,然则淮实出于桐柏也。自桐柏而东,出豫州之境而入徐州之域。泗、沂,皆徐州川也。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西南历江南徐州城东北,又东南流经邳州城南,而沂水流合焉泗水,详见江南大川清河。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西南历沂州城东,又南至邳州城北,分东西流入于泗沂水,详见沂州及邳州。沂、泗并流,东至淮安府清河县治西南而入于淮。今黄河夺沂、泗之流,可见者沂、泗二水之上源耳。淮会泗、沂,由是而东,以达于海也。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蔡氏曰:此导雍州大川也。鸟鼠同穴山,今在陕西临洮府渭源县西二十里。《水经注》:渭水出南谷山,在鸟鼠西五里。其别源出鸟鼠同穴山,渭水流合焉。夫南谷去鸟鼠止四五里,则导渭自鸟鼠同穴,宜矣。程大昌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泉源周七尺,四时流注,即渭水之原云。沣水出终南山谷中,北至咸阳入渭终南山见陕西名山,沣水见西安府。泾水出开头山见陕西平凉县,南至高陵,入渭详见陕西大川泾水。漆水出同官川见陕西同官县,东南至三原县,合于沮水。沮水出子午岭见陕西中部县桥山,南至三原县,合漆水沮水,亦曰洛水。今漆、沮俱详见陕西大川洛水。并流而东南,至朝邑县,南入渭。渭水逾陇阪而东,则沣水先会焉,次则泾水会焉。又东则漆沮水入焉,又东注于大河也。今详见陕西大川渭水。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蔡氏曰:此导豫州大川也。熊耳山,在陕西西安府商州西五十里。郑玄曰:河南卢氏县熊耳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则《禹贡》导洛处也。《山海经》:举之山,洛水出焉。《汉志》:雒水出上雒冢岭山在今商州南六十里。陆澄曰:冢岭,即举山。《志》云:商州西北百二十里有举山,则非一山矣。夫举、熊耳、冢岭三山,同在上洛之地。溪涧相通,无容岐别。而卢氏之熊耳,洛水经流在焉。谓导洛始功于此,未为缪也。涧水,出河南渑池县白石山,东至洛阳,南入洛。水,出洛阳县西北城山,至洛阳故城西南而入洛涧、二水,俱详见河南大川洛水。伊水出卢氏县峦山即闷顿岭也。东北至偃师县西入洛伊水附,详见河南大川洛水。洛水自熊耳而东北,则涧、二水先流入焉,又东北而伊水流合焉。又东北入于大河,谓之洛,亦谓之洛口。今详见河南大川洛水。《禹贡》曰九川涤原,此概言九州之川耳。或即以黑、弱九水当之,误矣。九水之中,黑、弱则荒裔之川也。河流自塞外而经中国,回环半于天下。在《禹贡》九州,则雍、豫、冀、兖,皆其所经。今且折而入徐、青,侵扬州北境矣。江流萦纡广衍,其在《禹贡》则梁、荆、扬三州之地,其所经也。究其源流,与河大抵相埒。南江北河,实所以统纪群川。故于天象,亦以两河分界,而中原之形胜胥萃于此焉。汉水出梁州之北,经荆州之半而合于江。淮水出豫州之南,绕徐州之境以注于海。比之江河源流,未逮其半。济出于冀州之南,虽经豫、兖二州之境,然大都于淮、汉比肩,不能与江、河并驾也。今且灭没难明,在阙疑之列矣。渭、洛在雍、豫中,足为群川之长,然皆以河为宗,如大国之有附庸然,故更次于淮、济之后也。或曰:言渭水,以雍州为天下险;言洛水,以豫州为天下中也。然其为川也,仅及于境内,恐未足以该天下矣。是九川之中,其条贯犹存而经纬可见者,惟江、淮、河、汉四水而已矣。嗟乎,江河日下,即安能以既倒之狂澜,而复为《禹贡》之山川乎!《管子》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与《山海经》合。又曰:水出山而流入海者,曰经水;引他水入大水及海者,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海者,曰川水也。《唐六典》: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也。其余百三十有五,是为中川。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为小川王氏云: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有七,江河在焉。道元《水经注》引支水一千二百五十三,即古今有名之川,大概可见。《六典》所称,盖本之也。夫山川沸腾,流移决塞,朝更暮改。今汴、泗、汝、颍之流,尚且销沉难问,而陂、池、沟、洫之属,其不可知者,正不知其几矣。本《禹贡》之旧文,准以今时之川渎,务其大者、远者,或庶几乎!

右导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分野《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六漕河 海道《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四淮水 汉水《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三大河下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二大河上《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隤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

川渎异同序

川渎异同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如是,则曷异乎尔?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四◇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三◇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二◇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禹贡..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一《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曰:孙子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今夫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一旦武关入,阴平逾,所谓函关、剑阁者,曾不能如门阈之限焉。一成足以兴夏..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七◇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六◇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禹贡》..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五◇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四◇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三◇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禹贡》梁州..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二◇云南府东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东南至江府百八十里,南至临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东北至寻甸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里,至京师一万六百..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一《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七外国附考◇安南在凭祥州南五百五十里。东至海三百二十里,南至占城国界一千九百里,西至云南老挝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里,至广西布政司二千八..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六◇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五◇南宁府东至浔州府贵县五百里,东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三百十里,西北至思恩府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五十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十里..

卷一百九

卷一百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四◇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古百越地。秦为..

卷一百八

卷一百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三◇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禹贡》荆..

卷一百七

卷一百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二◇桂林府东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六十五里,东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平乐府百九十里,西南至柳州府四百里,北至湖广武冈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禹..

卷一百六

卷一百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一《禹贡》荆州南徼地。商、周时,皆为蛮夷国,所谓百越地也,亦谓之南越杜佑曰:南越亦曰蛮越。战国时吴起相楚,南并蛮越是也。其属有瓯越、雒越,种类甚蕃,故曰百越。后又谓之扬越。今详见广东。其在天..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六◇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五◇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古百越地。秦为南海..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四◇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九百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卷一百二

卷一百二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三◇韶州府东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里,东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广州府七百二十里,西至广州府连州四百里,北至湖广郴州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三十..

卷一百一

卷一百一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二◇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

卷一百

卷一百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一《禹贡》扬州徼外地。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题,额也。《礼·王制》: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玄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后为百越地,亦曰扬越《国策..

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

卷九十九

卷九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五◇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卷九十八

卷九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四◇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三◇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

卷九十六

卷九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二◇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六◇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五◇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四◇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三◇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

卷九十

卷九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二◇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

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一《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

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曰:越不尝以此亡吴乎?夫越之与吴抗也,越实不足以敌吴,而吴恒有吞越之志。夫差败越于夫椒,栖越于会稽,当是时,固已无越矣。而吴不取,乃从而受越之..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六◇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五◇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仰山水府南六十里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