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

繁体

卷一百六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一

《禹贡》荆州南徼地。商、周时,皆为蛮夷国,所谓百越地也,亦谓之南越杜佑曰:南越亦曰蛮越。战国时吴起相楚,南并蛮越是也。其属有瓯越、雒越,种类甚蕃,故曰百越。后又谓之扬越。今详见广东。其在天文,则翼、轸分野。秦始皇平南越,此为桂林、象郡地。秦末,赵陀兼据此。汉元鼎六年,讨平之,改置苍梧、郁林二郡,属交州,其地又分属荆州。后汉因之。三国时,属于吴,此为荆州及广州地。晋时属于广州永和初,割始安、临贺二郡属湘州。咸和四年,复故。义熙八年,复属湘州,十三年复故。宋属湘、广二州。齐、梁因之。隋属扬州部,而不详所统。隋末,为萧铣所据。唐讨平之。贞观初,属岭南道。咸通三年,始分为岭南西道《方镇表》:开耀后,置桂管经略使,治桂州。天宝十四载,置邕管经略使治邕州,容管经略使治容州。三管俱属岭南道。乾元二年,升邕管为节度使。上元元年罢。咸通元年,又升邕管为广南西道节度,仍治邕州。唐末,属于湖南马氏。五代周广顺初,属于南汉。宋初属广南路,至道三年分为广南西路治桂州。元初,置广西等道宣慰司,隶湖广行省。至正中,始分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改置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内羁縻府三、州四十七内羁縻者三十八、县五十三内羁縻者八,又羁縻长官司四总为里一千一百八十三,夏秋二税约四十三万一千三百六十石有奇,而卫所诸司参列其中。今仍为广西布政使司。

◇桂林府属州二 县七

临桂县附郭 兴安县 灵川县 阳朔县

全州领县一

灌阳县

永宁州领县二

永福县 义宁县

◇平乐府属州一 县七

平乐县附郭 恭城县 富川县 贺县 荔浦县修仁县 昭平县

永安州五屯守御千户所附见

◇梧州府属州一 县九

苍梧县附郭 藤县 容县 岑溪县 怀集县

郁林州

博白县 北流县 陆川县 兴业县

◇浔州府属县三

桂平县附郭 平南县 贵县

◇柳州府属州二 县七

马平县附郭 洛容县 柳城县 罗城县 怀远县融县 来宾县

象州领县一

武宣县

宾州领县二

迁江县 上林县南丹卫迁江屯田千户所附见

◇庆远府属州四 县五

宜山县附郭 天河县

河池州领县二

思恩县 荔波县

南丹州

东兰州

那地州领县一 长官司二

忻城县 永顺长官司 永定长官司河池守御千户所附见

◇南宁府属州七 县三

宣化县附郭 隆安县

横州领县一

永淳县

新宁州

上思州

归德州

果化州

忠州

下雷州驯象卫附见

◇太平府属州十八 县三

崇善县附郭

左州

养利州

永康州

上石西州

太平州

思城州

安平州

万承州

全茗州

镇远州

思同州

茗盈州

龙英州

结安州

结伦州

都结州

上下冻州

思明州

陀陵县 罗阳县

◇思恩军民府属县一

武缘县

◇镇安府

直隶◇归顺州

◇思明府属州一

下石西州禄州、西平州附见

直隶◇田州属县一

上林县恩城州、上隆州附见

直隶◇泗城州属县一

程县

直隶◇利州

直隶◇奉议州

直隶◇向武州属县一

富劳县

直隶◇都康州

直隶◇江州属县一

罗白县

直隶◇思陵州

直隶◇龙州

直隶◇凭祥州

直隶◇上林长官司

直隶◇安隆长官司

东达湘水,

湘水,出桂林府兴安县南九十里之海阳山,径全州南,而东北流入湖广永州府境。出湘水,则湖南之地在襟带间矣。

南控交趾,

自南宁府南及太平府、镇安府、思明府,以及思陵州、龙州、凭祥州之西境、南境,皆与交趾界接。

西接滇、黔

自泗城州而西,出上林、安隆二长官司,俱接云南广南府界。由泗城州而北,则达贵州之永宁州。又自利州北境,以迄庆远府之北、柳州府之西北,皆与贵州接壤也。

北逾五岭。

五岭,在广西北境者二:自湖广道州入平乐府贺县者,萌渚岭也;自全州入桂林府者,越城岭也全州,旧属湖南,其地在岭北。盖广西之地,实逾岭而北矣详见下。

其名山,则有越城岭萌渚岭附、

越城岭,在桂林府兴安县北三里。一名临源岭,亦曰始安峤。《通典》:五岭以次而西,其第五岭曰越城岭,在始安郡北、零陵郡南。盖自衡山以南,东穷于海,皆一山之限耳。汉武帝元鼎中,遣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路盖出于此。后汉建初八年,郑弘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东冶,今福建侯官县,风波艰阻,沉溺相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自是遂为通路。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今梧州府合兵出零陵,憩于越城岭,却步骘,即此岭也。《水经注》,漓水与湘水出海阳山而分源,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亦曰越城峤者,是也。又其地临湘、漓二水之源,亦谓之临源岭,又谓之全义岭以兴安县本名全义也。唐光化二年,静海帅刘士政以马殷悉定岭北地,大惧,遣将戴可屯全义岭备之,为马殷将秦彦晖所破。后唐清泰三年,楚王马希范疑其弟静江帅希杲会汉兵侵蒙、桂二州,遂自帅军如桂州,逾全义岭而南,名为御汉,实以防希杲也。王氏曰:从来越全义则已夺桂州之险。盖粤西之咽喉,实自全义岭操之。其在平乐府贺县东北二百里者曰萌渚岭萌,亦作,与湖广永州府道州江华县接界,盘峙百余里,其水皆南北分流,亦曰萌渚峤,亦曰临贺岭,亦曰白芒岭,亦曰桂岭。《广州记》:五岭,一曰临贺。《丹铅录》萌渚之峤在临贺,即此矣。晋建兴初,荆州刺史陶侃击杜于此。隋开皇十七年,桂州李世贤反,诏虞庆则讨平之,将还潭州,临桂岭观眺山川形势,曰:此城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为怨者诬以谋反,坐死。宋开宝三年,潘美击刘,自临贺而南。绍兴三年,群盗曹成据道、贺二州,岳飞讨之,追破之于贺州。成乃自桂岭置寨至北藏岭,连控厄道,以众十万守蓬头岭。既而飞登桂岭破之,成奔连州,又走邵州。盖北藏、蓬头二岭,俱与桂岭相接也。

勾漏山。

勾漏山,在梧州府郁林州北流县东北十五里平川中。有石峰千百,皆矗立特起。其岩穴勾曲穿漏,因名。容县之都峤、浔州府贵平县之白石,其林麓皆相接也。山之胜者曰普照岩,岩如覆釜,洞穴当其前。岩之西曰独秀岩,洞门弘邃,中有石室,容数千人。岩东五里许有白沙洞,纵广一顷,高数十仞,下有涸井数处,皆旧时采砂处,其沙独白,因名。其相近者曰玉虚洞俗名念经窟、观冲洞,洞中虚明莹洁,有云从洞中出则雨,风从洞出则霁。洞西南有巫山寨,规围二顷,绝壁千仞,围环左右者凡十有二峰。寨之北曰玉田洞,洞辟三门,中门明广可入,中有石田数丘,田中积水,无间冬夏。洞之南半里为王田寨,高十余仞,其深莫测,北流为二池,中有小岛,其南潜流北出则溢入大江。又西北曰宝圭洞,为勾漏之正洞,有石室三,《道书》以为第二十二洞天也。宝圭之西则为勾漏洞,其旁又有龙潭、太阳、太阴诸洞,皆洞之支出者也。《志》云:勾漏洞天,四面石山回绕,其中忽开平野数里,洞在地上,不烦登陟,外微敞豁,中有暗溪穿贯而入,与北流水合。其最胜者则为白沙洞。祝穆云:勾漏甲于天下,而白沙又为勾漏第一也。

其大川,则有漓江、

漓江,与湘江同源,出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汉志》注:漓水出零陵县阳海山,东南至广信入郁,行九百八十里。东北流,至兴安县北酾为二流,漓水则从灵渠南出,绕桂林府城而南流。岸旁数山,或扼其冲,或遮其去,故间有乱石沙潬处,清浅为滩,湛碧为潭。余虽深至一二丈,俯视水中,草石洞然,清澈无翳也。《志》云:漓水上流谓之灵渠,自兴安县而南有斗门,上下六十里。昔秦戍五岭,命史禄凿渠,以通舟楫。汉灭南越,使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又东汉建武十七年,马援讨征侧,因史禄旧渠,开湘水六十里以通馈饷。后江水溃毁,渠遂浅。唐宝历初,观察使李渤立斗门以通漕舟,自是累加修浚。或谓之埭江。《新唐书》:景龙中,王都督桂州,因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输。又咸通五年,安南为南诏所陷,诸道兵屯聚岭南、江西、湖南,馈运皆溯湘江入澪渠漓水,劳费艰涩,诸军乏食。有润州人陈石,请自福建运米,泛海不一月至广州。从之,诸军食始足。九年,桂州刺史鱼孟威因大修灵渠,增置斗门,渠复通利。宋初,计使边诩复修之。嘉四年,提刑李师中更加浚治。今自灵川县而南,亦曰灵江,入临桂界,亦曰桂江,亦曰始安江。又经阳朔县东而入平乐府界,亦名府江。自平乐而南,经昭平县西以入于梧州界。平乐旧《志》云:府江北抵桂林,南连梧州,上下八百余里,两广舟船必繇之路。其西岸山势劈削,树木丛密,苗贼往往据险出没,致江道阻塞。虽调兵征剿,而林箐深密,不能尽殄也《府江考》:府江,自桂林达梧州,亘五百余里,为广右咽喉。东岸连富川、贺县,北抵恭城,西岸连修仁、荔浦,南抵永安。东则有上、中、下古折及桂冲石峒、黄泥岭、葛家峒诸巢,西则有大小黄牛、大小桐江及碌象矶、马尾冲、莲花汀等巢,而朦胧、仙回、高天、水等峒,与五指、白冒诸巢皆为羽翼。江介诸岭,深箐蒙翳,诸犭凭阻其间,纵横为患。成化以后,始渐就抚。未几,纵恶如故。万历初,患始息。《南征记》:府江诸滩鳞次,由梧州而上有象棋、大结、小结、简较、三门、锣鼓诸滩,皆奇险,而雷霹滩尤为险恶。府江至梧州之西北仍曰桂江,亦曰漓江,南流过府城西,合于左、右二江,谓之三江口,又东入广东封川县界,谓之西江,东至番禺入于海。范成大曰:湘、漓二水皆出灵川之海阳山,行百里分南北下,北下曰湘,稠滩急泷,二千里而至长沙,水始缓;南下曰漓,名滩三百六十,至梧州,又千二百里而至番禺云。

  右江、

右江之源有三:一曰福禄江。源出贵州古州长官司西南,下流入柳州府怀远县境,绕县西,历融县东,亦曰融江。又南历柳城县,东合龙江,至府城西而名柳江。溯其源而言,亦曰黔江,从其流而名,亦之曰浔江也。一曰都匀江。源出贵州黄平州西南,下流入庆远府天河县,又东南历府城北,谓之龙江。又东经柳州府柳城县西南,又东合于融江,并流至府城西南而为柳江,又东南经象州西,亦曰象江。又南入武宣县界合于横水江。一曰都泥江。源出贵州定番州西北界三源委曲,俱详见川渎异同,流入庆远府南丹州南及那地州北,又东历忻城县南,又东南经迁江县北,复东南流,经宾州南为宾水,又东北流,历来宾县南,又东至武宣县西而合柳江。以其自西而东,或谓之横水江也。三水同流,历武宣县东南而为大藤峡,两岸连山,中多滩险,绵亘数百里,经浔州府武靖州而南,绕府城北,至城东而合于郁江。二江同流,又东过平南县而为龚江,又东入梧州府藤县而为藤江,至府城西合于桂江。又经府城南而东流,以至于番禺,通名为大江也。繇西北而东南,中分粤西之地,犭犭童出没多在其间。而自黔入粤,此实为必争之道矣。

左江。

左江之上源,即盘江也。有二源:一曰北盘江。出四川乌撒府西乱山中,经贵州慕役长官司,东南合于南盘江。一曰南盘江。源出云南曲靖府东南两源委曲,俱详川渎异同,亦流经慕役长官司,东南而会于北盘江。由此并流而入广西界,经泗城州东始谓之左江,从其流而言之亦曰郁江。郁江历田州东南、奉议州北,而入南宁府界,经归德州南、隆安县北,又东经府城之南,有左江、右〔江〕自府西南来合焉二江出交趾界,流合郁江,非左、右江正流也。详见南宁府。又东流经永淳县及横州南,又东经贵县及浔州府城南,绕府城而东合于黔江。并流经藤县北,至梧州府城西而合于桂江,又东而为广东肇庆府之西江也。本名江。《汉书·西南夷传》:夜郎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粤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夜郎国,见四川遵义府。颜师古曰:桐师,西南夷种也,在夜郎西叶榆西南。唐蒙乃上书曰:南粤地东西万余里,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若通夜郎,浮船,出其不意,此制粤一奇也。元光五年,司马相如通西夷,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见四川大川泸水及大渡河,南至为徼。元鼎五年秋,伐南粤,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江:咸会番禺。盖自蜀入粤之道,自汉启之也。《汉志》注: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注又云:温水出郡镡封县,豚水出郡夜郎县,俱东至广郁入郁水。按:镡封县,晋属兴古郡,宋、齐属梁水郡,当在贵州省普安州及云南曲靖广南之境。或曰在今遵义府东境。夜郎,见遵义府桐梓县。欧阳曰郁江即豚水,似误。又陶弼咏郁江云“昔年观地志,此水出”,亦未是。盖江以道通而名,非遂出于也,东至四会入海四会,即今广东属县,过郡四郁林、苍梧、合浦、南海,行四千三十里。《水经注》云:温水出夜郎县与《汉志》不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汉时谓之江。然则,漓、郁二江自汉已为通道,惟黔江则近代始辟焉。故大藤峡之蓁塞,几如异域也。又西南土司皆以左右江为分。右江所辖者,庆远境内羁縻州、县、长官司,及镇安府田州、向武、奉议、泗城、归顺诸州,安隆、上林二长官司以至思恩九巡简司是也。左江所辖者,南宁境内羁縻诸州,及太平以南羁縻府、州、县皆是也。苏《土司志序》曰:两江溪洞,旧皆荒服。唐太宗时,诸夷内附,始置羁縻州、县,隶于邕州都督府。宋参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推其雄者为首领,籍民为壮丁,以藩篱内郡。其酋皆世袭,分隶诸寨,总隶于提举。元丰以后,制渐隳矣。元以左、右两江羁縻州县俱属南宁帅府,分司管辖,而上下相遁,姑息为甚。有明受命,两江土酋,东溯交关,西缘,际滇之广南,莫不纳土归款,朝廷第因旧疆稍稍增省而已。其初,约束甚坚,绥怀亦至,间有调发,趋命恐后,事已则赐赍亦随之,边陲无警者且百年。其后,桀骜渐萌,反覆多有。议者欲仿贾生众建之说,择封疆延袤、兵力雄盛者,则因其势而瓜分之。夫西南土司与交州为邻,交人不敢窥内地者,以土酋力足制之耳,而可自薄其藩垣哉?嗟夫!中官武弁视土官为外府,而墨吏以渔人收之,土司尚知奉我之威令乎?故曰:黩货则玩,玩则无震。言两江者,盍亦反其本哉?

其重险,则有严关秦城附、

严关,在桂林府兴安县西南十七里。兴安,旧全义县也。县北三里曰全义岭,自严关而南二十里为古秦城关,实为楚、粤之咽喉。今其地两山壁立,中为通道,置关其间,署曰严关。或曰:汉归义越侯严出零陵,下漓水,定越建功,故以严为名。或曰:关当隘路,而可畏也。唐光化二年,静海帅刘士政以马殷悉定岭北,大惧,遣将戴可屯全义岭备之。殷遣将秦彦晖击士政,至全义,士政又遣将王建武屯秦城。会可掠县民耕牛犒军,民怨之,乃为湖南向道曰:此西南有小径,距秦城才五十里,仅通单骑。彦晖即遣别将李琼由小径袭秦城,中宵逾垣而入,擒王建武,还示全义壁,全义兵震恐,因击之,擒可,引兵趣桂州。秦城以南二十余壁皆惊溃,遂围桂州,士政出降。范成大曰:秦城,相传秦始皇发兵戍五岭之地。城在湘水之南融、漓二水间,遗址尚存,石无恙。城北近严关,群山环之,鸟道不可方轨。秦取南越,以其地为桂林、象郡,而戍兵乃止湘南。盖岭之喉衿在是,稍南又不可以宿兵也。宋景炎元年,元将阿里海涯谋取广西,马以所部兵守静江,而自帅兵守严关。元军攻关不能克,乃以偏师入平乐,过临桂,夹攻,退保静江近代徐谨《征西记》云:关本为马坑岭,马以阻元兵凿岭断路处。按:成大已前言之,此说恐未当。魏氏曰:严关北负峻岭,坡陀险阻,若守御严密,以逸待劳,敌师虽多,无能难也。一失其险,则会城单外,势不能孤立矣。严关之安危,非即粤西之存亡哉?

大藤峡。

大藤峡,在柳州府象州武宣县东南三十里,浔州府西北百五十里。《志》云:峡跨柳、浔二郡间,夹浔江,而南带象州、永安、修仁、荔浦、平乐,武宣、桂平诸州县界。峡中之水,皆夹山涧而下,令砑[B18D]{山辟},最为险恶。而自大藤峡截浔水而东,又为府江,府江、大藤相去约二百五十里《志》云平乐府南至浔州府平南县断藤峡二百五十里,是也。诸蛮每恃藤峡为奥区,以桂平之大宣乡崇姜里为前庭,象州东南乡、武宣北乡为后户。藤县五屯障其左,贵县龙山据其右,若两臂然。峡以北岩峒以百计,如仙女关、九层崖,称险绝者亦十数处,迤南又有牛肠、大岵诸村,贼皆傍山缘江立寨。又藤峡、府江之间,有力山险于藤峡数倍。力山南则府江也,地域约六百里,中多犭人,以胡、蓝、侯诸姓为渠魁。其力山诸处犭童人,更善傅毒弩矢,中人则立毙《藤峡考》:大藤峡磅礴六百里。峡以北,巢峒屋列,不可殚名,而西罗渌,东紫荆,后根姜、老鼠、白石、横石、寺塘、桂州、仙女关、九层楼尤极险隘。峡以北,山稍廉瘠,而牛肠、大岵、大寺、白银、大湾诸村亦皆倚江立寨,四塞难通。自紫荆折而稍东,为茶山,为力山,力山尤险。自紫荆折而东北,为沙田,为林峒,迤北折而稍西为罗运,罗运之险又倍力山。万山中,犭蛮盘据,登峡巅环眺,则远近数百里动静举在眉睫间。叛犭每恃险寇盗,急则窜伏林中,莫可究诘。永乐初,南丹蛮乱《志》云:即罗渌山蛮也。先是洪武二十年,大亨、老鼠、罗渌山生犭作乱,戕杀官吏,至此复叛,杨文讨之。文分兵剿大藤峡、江南岩、莲花寨诸犭,悉平之。久之,复炽。景泰间,犭人侯大狗为乱,诸种皆应之,浸淫至广东雷、廉、高、肇之境。成化初,命督臣韩雍讨之。雍至南都,会诸将议进兵,皆曰:两广残破,盗所在屯聚,宜分兵:一由庾岭入广东驱广东贼,一由湖广入广西困广西贼。雍曰:不然。大藤峡,贼之巢穴,不覆其根本而剪其枝叶,非计之得也。今鼓行而前,南可攻大藤峡,援高、雷、廉,东可应南、韶,西可取柳、庆,北可断阳峒诸路,如常山势,动无不应。既溃其腹心,他无足虑矣。遂进至全州。会阳峒、西延苗贼为梗阳峒,在全州境内。西延,在全州西北,今有西延巡司,击灭之。至桂林,众议乘胜攻峡,雍按图籍曰:修仁、荔浦为藤峡翼蔽,须灭此而后可弱其党。乃以永顺、保靖及两江土兵分五路进,追至力山,大败之。雍抵浔州,延父老问计,皆以大藤险毒,不宜深入,莫若屯兵围守,坐令贼毙。雍曰:山峡辽远六百余里,势不可围。今吾新破府江,士气十倍,贼且落胆,若遂乘之,破竹之势成矣。乃遣欧信等率右军自象州武宣分五道入攻其北,白全等帅左军自桂平平南分八道入攻其南,又遣孙震等攻左江及龙山五屯,绝其奔轶。雍驻高振岭以督诸军,又令欧信既破山北,便提兵深入,夹攻桂州、横石诸崖;又以村峒沙田府江间道也,复令夏正统兵越古眉、双髻诸山,伏林峒,扼其东奔。于是诸路并进,别遣兵断诸山口。贼闻官兵至,置妇女积聚于桂州、横石、寺塘诸寨,而悉力栅峡南以拒官军。官军登山力战,尽破山南、石门、大信、道袍、屋夏、诸舍、老鼠、寨岭、竹踏、紫荆、良胸、沙田、古营、牛肠、大岵等寨。贼遁入桂州、横石、寺塘、九层楼,皆悬崖绝壁,林箐丛恶,据险立寨以为固。雍伐山通道至其地,出奇奋击,用火箭焚其栅。夏正又自林峒出,迎击之,贼大溃。破贼巢三百三十有奇,擒侯大狗而还《杂志》云:时雍又破五村、大帽山、黄沙、吴峒等寨。斩藤峡断之,易名断藤峡,分捕雷、高诸寇,悉平之。雍乃即断藤峡奏置武靖州,又议设东乡、龙山等巡司,俱以有功土人为之。贼稍戢。至正德中,峡南贼复出没横江,督臣陈金使商人入峡者,皆出鱼盐啖之,易峡名为永通。贼益无所忌。嘉靖初,断藤峡等处贼犭上连八寨,下通仙台、花相等峒,盘亘三百里,流劫浔、梧上下,遂成大寇。五年,王守仁奉命督两粤,驻南宁,既招降,思南叛目王受、田州叛目卢苏等,议八寨去断藤稍远,先攻峡贼,而分兵剿八寨,贼可灭也。于是按兵南宁,遣还永顺、保靖土兵,密使乘机击之。于是永顺兵攻牛肠,保靖兵攻大寺诸巢,出贼不意,四面突进。贼大败,退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兵复攻拔之,又拔油榨、石壁、大陂等巢,贼走断藤峡。官军追至横石江,贼舟覆死者甚众。守仁还兵浔州,密檄诸将,分兵剿仙台等贼。于是永顺兵由磐石、大黄江口登岸,进剿仙台、花相等峒;保靖兵由乌江口、丹竹埠登岸,进剿白竹、古陶、罗凤等巢。贼初闻牛肠等寨贼破,皆严为守备。官军两路奋击,大破之,贼走保永安力山,复进兵捣之,贼大溃,奔诸路者皆为官军所歼。断藤峡复宁。十五年,峡北贼复聚弩滩为乱弩滩,旧在武靖州北,今见浔州府,行杀武靖城下。督臣潘旦议讨之,参将沈希仪谓:宜俟春水涨,从武宣顺流下扑之。不听,使邬阅等道浔州击之,无功。十七年,诏以蔡经代旦。时酋长侯丁公横甚,浔州参议田汝成以计诛之,因请乘此时灭贼。经于是遣副总兵张经等将左军会师于南宁,都指挥高乾将右军会师于宾州。继而左军分六道进。王良辅由牛渚湾越武靖,攻紫荆、大冲、根姜、老鼠诸巢。朱升由三等村渡廖水,攻二驴、石门、军营、大安、黄泥岭诸巢。柳溥由白沙湾攻道袍、大井、李仪、洪泥、梅岭诸巢。凌溥亦由白沙下湾攻大昂、屋夏、小梅岭诸巢。周维新由白沙上湾攻胡塘、渌水、竹埠诸巢。孙文绣由断藤峡溯流,与六军合攻大坑巢。右军分四道进。孙文杰由武宣过太山庙,从流而下攻碧滩、渌水诸巢。王俊由武宣逾山而东攻罗渌上峒。戚振攻罗渌中峒。吴同章攻罗渌下峒。两军并进,贼大窘,奔林峒而东,欲北走府江。王良辅邀击之,贼中断,复西奔。官军毕至,贼大败,东奔者入罗运山,复进攻之。右军抵长洲,沿江绕出贼背,贼漫走山谷间。官军不能穷追,乃还。时永安一云在平南有小田、罗应、罗凤、古陶、古思诸犭,亦据险为乱,并扑灭之。盖大藤之险,凡三兴大役而后底定。《志》云:大藤峡口旧有藤,大逾斗,长数丈,连峡而生,犭蛮藉以度峡涧,如徒杠然。其地最高,登藤峡巅,数百里可一目尽也。韩雍讨峡贼,断其藤,汁流水赤,贼巢一空。然而,伏戎于莽,消弭之功未可以旦夕奏矣。

【按】广西,在五岭西偏,襟带三江,堤封甚广。然而外迫交趾,内患犭犭童,诸土司之顽梗,又数数见也。桂林以密迩湖南,声援易达,故藩司设焉。而平乐以东,实为东粤之肘腋,疆壤相错,祸患是均,非可东西限也。梧州据三江之口,联络东西,控扼夷夏,故特设重臣,为安攘之要策。而柳、庆接壤黔中,有右江为通道,田、泗比邻滇服,有左江以启途。一旦有事,皆未可泄泄视也。南宁控扼西江,坐临交趾,粤西保障,端在是焉。魏《西事珥》曰:古之部置方州,皆因山川形便与其道里远近所宜。故或因建瓴之势以临制上游,或顺臂指之义以控运四海,要归于建威销萌以久安长治而已。若悉割两江,东包廉、钦、浔、郁,以尽乎宜、柳之境属之邕管,使自为牧镇,此所谓臂指之义也,则两江溪洞可以驯服。两江既治,虽以南略交可也。或曰:如此,则何以为广西?曰:桂林,故衡湘地也,天文分野上翼属轸。九疑、苍梧之山,形势曼衍,首起衡岳,腹盘八桂,而尾达乎苍梧,湘、漓二水分绕其下,桂林据其上游,若屋极然,所谓建瓴之势也。衡、永、邵、道、桂、郴诸郡缀附广西,并故所辖桂、昭、梧三郡统之,其封略故为不小矣。今荆湖地理阔远,行部使者病不能遍历,而衡湘间数郡,且岁调兵食以给广西,何如举而移之,为岭服长治久安之计乎?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分野《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分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后世言分野之始也。《晋志》云:职方掌天下之土,保章辨九州之野。《春秋传》:子产曰,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外传》:伶州鸠曰,岁之..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六漕河 海道《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河即漕也。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漕..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五大江  盘江       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亘古未改,周匝两垂,吞吐百川,江诚浩博矣哉。是为江纪。     江源出于岷山。        《禹贡..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四淮水 汉水《禹贡》言导九川。孟夫子推禹抑洪水之功,则第曰江、淮、河、汉。此四大川者,其亘千古而不易乎?虽然,汉合于江者也;今日之淮,又合于河者也。陵谷渐移,平成难冀。吾又安知河之不独为一川,..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三大河下大河今自阳武县南,又东径开封府城北,封丘县南。大河今在开封府城北十里。宋元符三年,河决开封之苏村旧《志》云:府西三十余里有苏村。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开封、祥符等郡县十五处开封、祥符、..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二大河上《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隤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川渎一《禹贡》山川郑氏樵曰:《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言山川者,未有不本于《禹贡》而能识其指归者也。夫《禹贡》亦纪治水耳,何必兼言山?盖山与川相因也,不相悖也。虽然,动静殊形,融结异理,体于不..

川渎异同序

川渎异同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如是,则曷异乎尔?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四◇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三◇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二◇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禹贡..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一《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

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曰:孙子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今夫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一旦武关入,阴平逾,所谓函关、剑阁者,曾不能如门阈之限焉。一成足以兴夏..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七◇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六◇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禹贡》..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五◇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四◇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三◇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禹贡》梁州..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二◇云南府东至曲靖府二百九十里,东南至江府百八十里,南至临安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府二百里,东北至寻甸州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里,至京师一万六百..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云南一《禹贡》梁州南徼地。殷周时,皆为蛮夷所居,或曰即百濮之国也《逸周书》:献令西南有产里、百濮。产里,或曰今之车里。百濮,盖以种分百国而名。其在天文,亦井、鬼之分野。汉武帝元封二年,开西南夷,..

云南方舆纪要序

云南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云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七外国附考◇安南在凭祥州南五百五十里。东至海三百二十里,南至占城国界一千九百里,西至云南老挝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里,至广西布政司二千八..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六◇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五◇南宁府东至浔州府贵县五百里,东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三百十里,西北至思恩府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五十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十里..

卷一百九

卷一百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四◇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古百越地。秦为..

卷一百八

卷一百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三◇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禹贡》荆..

卷一百七

卷一百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二◇桂林府东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六十五里,东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平乐府百九十里,西南至柳州府四百里,北至湖广武冈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禹..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六◇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五◇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古百越地。秦为南海..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四◇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九百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卷一百二

卷一百二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三◇韶州府东北至南雄府二百九十里,东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广州府七百二十里,西至广州府连州四百里,北至湖广郴州四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三十..

卷一百一

卷一百一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二◇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

卷一百

卷一百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东一《禹贡》扬州徼外地。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题,额也。《礼·王制》: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玄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后为百越地,亦曰扬越《国策..

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

卷九十九

卷九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五◇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

卷九十八

卷九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四◇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三◇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

卷九十六

卷九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福建二◇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六◇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五◇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四◇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三◇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

卷九十

卷九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二◇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

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一《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

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曰:越不尝以此亡吴乎?夫越之与吴抗也,越实不足以敌吴,而吴恒有吞越之志。夫差败越于夫椒,栖越于会稽,当是时,固已无越矣。而吴不取,乃从而受越之..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六◇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五◇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仰山水府南六十里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