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需要与生产力扩充计划的矛盾·第十一
军事需要与生产力扩充计划的矛盾·第十一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种形势下,企划院的物资动员也非常困难。1941年度物资动员计划和过去一样迟至7月才确定,第1季度计划按1940年第4季度计划执行。而钢材供应较1940年度减少10%,自1939年起年复一年地逐步下降。
造船是生产力扩充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造船能力集中用于造舰,民用船舶的生产逐年下降。
这是因为拨给造船部门的钢材优先满足军事需要,不能按计划进行分配,民用部分大大减少。以1939年度为例,陆、海军的需要量为126万吨,生产力扩充计划将指标定为200万吨,大力发展生产,即同时也重点增强国力,在执行时指标减为150万吨,削减了25%。以后,指标每年均作类似削减,至对美、英开战以后1942年度,军队需要量增至220万吨,而分配给生产力扩充计划的指标仅115万吨,反而低于军队需要量,被削减为1939年度的60%,计划指标实际上能有多大保证呢?
1944年度军事需要量为140万吨,造船部门的计划指标为39万吨,实际上几乎没有执行造船计划。这样,生产力扩充计划逐步落空,成了画饼。
生产力扩充计划勉强达到指标的产品仅铝、特种钢和工作母机,其他产品均未完成指标,电力供应也毫无增加。加之,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和各种仪表等机电产品的生产,由于军事需要绝对优先,设备用于生产武器,于1941年以后停滞不前,无法满足增加供电的要求,这也是作战能力与国力失调的一个佐证。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供电量急剧增长的美国则迅速扩大了军工生产。
为增加供电力量,机电产品生产必须先行。机电产品的生产在1931年以前的经济衰退时代曾一度下降,但在1931年至1937年,为实现国防国家体制和重工业化,而且1937年日中战争爆发,机电产品的生产不断大幅度上升。但是,在对美、英开战以后,机电产品制造公司被迫生产通信工具等电子装备,并增加一般武器的生产,机电产品的生产处于停顿状态,供电能力也就因此下降。所以,日本在1941年度以后为电力不足伤透了脑筋。飞机的主要原材料铝的生产是最消耗电力的。为生产飞机,必须增加铝的生产,因此分配给其他工业的电力就不得不削减。日本的铝产量只及美国的1/6,为德国的60%,比苏联多一倍。
生产力扩充计划成为画饼
“追两兔者不得一兔”。日本在国家总动员法颁布以后的1938年度和1939年度,可以说好容易才逮住了发展军工和生产力这两只兔子,但以后战线延长就完全行不通了。
这一责任应该全部由坚持军工优先的陆、海军承担。
另一方面,美国却逮住了这两只兔子,实现了国力和军工的双增产。这是因为美国有雄厚的工业力量,总统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有权作出统一安排。
第1个生产力扩充计划于1941年完成,第2个生产力扩充计划自1942年起执行,可是日本于1942年5月8日作出了如下决定。
日本将遂行战争必不可少的直接军用物资和造船列为优先发展项目,扩充设备的重点局限于钢铁、镍、铝、航空油料、工作母机和电力等项,由于停止或推迟扩充从铝钒土提炼的制铝设备和人造石油的低温干馏设备,虽说是扩充生产力,可是属于发展上述间接军用物资,不得不只逮军用物资这只兔子了。
首先,从空想计划来分析,日本在1938年至1941年的生产力扩充计划中,铝、特种钢和造船完成计划较好。这些产品可以说全是“准武器”物资,虽一度落后于计划1至3年,但最后达到了计划指标。这是陆、海军大力协作的结果。
可是,同陆、海军需要没有直接关系的物资,则大大低于计划指标,甚至到计划最后一年的1941年度,尚未达到计划第一年的1938年度的指标,的确成了画饼。
其主要原因是工业的粮食——钢材的供应能力下降,而陆、海军的钢材供应量却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武器的粮食有了增加,民用工业的粮食不断减少。如上图所示,陆、海军的军用钢材1938年度占钢材总供应量的25%,至1941年度上升为50%,占用钢材总供应量的一半。
煤炭工业的钢材等物资的配额及其影响年度\条件钢铁配额(%)炸药配额(%)水泥配额(%)坑木配额(%)机械故障率(%)煤炭产量的下降(%)人均年产量19401001001001001001001771941631008598951671942479881839115319434010063962308814619442910040941,610831221945307412865666为此,我们观察一下民用工业是怎样被压缩的,当时的主要能源工业——煤炭工业,以其1940年产量(1940年度,煤炭占我国全部能源的50%;1945年度,包括木柴在内,占全部能源的70%)为100,由于钢材等其他物资的配额逐年削减,至1945年煤炭的人均产量减为1/3,煤炭的总产量减为56%。钢材的配额减少后,无法修复有故障的机械,机械的损坏率1944年高达1941年的16倍。
钢材过多用于军工生产,其他产业部门所需的能源就严重供应不足。
其次,粮食生产必不可少的化肥工业也存在钢材过多用于军事需要的问题。肥料工业的钢材配额以1940年为100,如下表所示,逐年减少,结果例如硫酸铵产量以1941年为最高,以后急剧下降,至1945年降为1941年的1/5,对保证粮食生产令人感到忧心忡忡。
日本为对付战火迫近本土的局面,将炸药生产列为最优先的地位,重视为其提供钢材,结果连钢材、水泥工业的钢材配额也逐渐减少,钢铁、水泥工业的大幅度减产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了。可是,进入1945年,为准备本土决战,日本就陷入了连用于炸药生产的钢材也必须加以限制的困境。国力确实已经崩溃。
肥料工业的钢材配额年份窑业肥料磷肥1940100194370%40%194430%60%除船舶、特种钢和铝三项外,所有项目均大大低于生产力扩充计划的指标。现就其中明显未完成指标的项目作较细阐述。归纳起来来看,4年计划最后一年1941年度的产量低于指标,煤炭完成70%,钢材完成60%,铜完成53%,结果生产力毫无增长。日本就这样地走上了国力崩溃的道路。
***战争时期(1937年至1945年)的我***费为1,747亿日元,占国民收入3,738亿日元的47%。其中,在1941年12月8日以前的日中战争期间,军费占国民收入的25%;在对美、英开战以后,军费占国民收入的53%。
年份炸药生产的钢材保证率水泥工业的钢材配额钢铁工业的钢材配额1941100%85%63%194298814719431006340194410040291945741230据战后统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费为3,17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其次为德国2,729亿美元,苏联1,920亿美元,英国1,2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9,261亿美元的34%。
美国以占国民生产总值34%的军费,一面增加国力,一面最大限度地生产武器,同时为盟国提供武器等援助,工作非常出色。
我国由于工业水平较同盟国成员国落后15年至20年,不能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一面增强国力一面最大限度地生产武器。在1941年12月以前的日中战争中,军费占国民收入的25%,国力在这次军事动员中逐步衰退。在对美、英开战以后,军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至53%,我国为挽回战争败局而陷入了国力迅速衰竭的境地。
铃木贯太郎内阁与战败·第二十一
铃木贯太郎内阁与战败·第二十一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铃木内阁成立 小矶国昭内阁接替东条内阁,任期不长,执政仅8个月,在美军冲绳登陆后,很快于1945年4月5日宣布总辞职。 4月7日,枢密院议长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千叶县人,历任海军次官、联合舰队司令官、军令部长..
小矶国昭内阁·第十九
小矶国昭内阁·第十九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太平洋方向绝对国防圈最重要的一环马里亚纳群岛失陷后,东条内阁引咎提出总辞职。接任的小矶国昭(陆军大将)内阁在1944年8月19日的第8次御前会议上决定了下述最高方针: (一)彻底集中现有作战力量及本年度末可以用于作战的..
马里亚纳群岛争夺战·第十八
马里亚纳群岛争夺战·第十八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仓促防御的我陆、海军 1944年2月25日,天皇任命小畑英良陆军中将任马利亚纳地区的第31集团军司令官。小畑中将于1943年5月曾任第3航空军司令官驻南方前线,同年12月搭机前往缅甸方面时,失去音讯约一周。军队不可一日..
敌军开始反攻·第十五
敌军开始反攻·第十五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中途岛海战 1941年12月8日的偷袭珍珠港,是在山本五十六联合舰队司令官(新泻人,大将、阵亡后晋升元帅)的领导下,由第1航母编队(1941年4月10日编成。 司令官南云中一中将)的6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1艘重型巡洋舰等舰艇和..
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
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祈祷偷袭夏威夷成功。美国如何不冒太大危险而驱使日本打第一枪的呢? 这次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后,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即于1941年12月1日向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发布圣命如下: (一)帝国决定对..
本土决战的准备·第二十
本土决战的准备·第二十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驻菲律宾我军自1944年10月起,在日美决战中进行着极其壮烈的殊死战斗。1945年1月中旬,陆海军确定了本土决战的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 当时,驻本土的兵力为:陆军有10个师、6个独立混成旅、1个坦..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七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续)·第十七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43年7月7日,大本营陆军部第15课(负责战争指导)才流露下述考虑。 今后,超越国力的军事行动,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不能持久。统帅务须洞察并把握国力的变化。若按现状发展下去,则国力的基础将..
航空兵器在军备中从优先发展到绝对优先发展·第十六
航空兵器在军备中从优先发展到绝对优先发展·第十六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电子器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新装备。哪个国家认为应绝对优先发展电子器材并迅速努力发展电子器材,哪个国家就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与坦克都作为新式武器..
东条内阁组成·第十三
东条内阁组成·第十三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陆军大臣东条英机陆军中将在1941年10月16日 [ 译者注:疑17日之误 ] 下午的重臣会议上,被推选为近卫内阁辞职后的下届内阁首相的候选人。东条中将于下午4时30分,应召晋谒天皇,在接受重新研究国策的圣旨之后,受命组阁。此..
1941年9月6日通过重要的帝国国策纲要·第十二
1941年9月6日通过重要的帝国国策纲要·第十二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7月30日,我国完成对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进驻。8月1日,美国完全禁止石油出口。8月9日,我国放弃在北方对苏使用武力。8月17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对日本提出严重警告。 在此其间,与南方有关的所有..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迟至最重大转机的1941年,最高领导的政略和战略仍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936年“二·二六”事件以后广田弘毅内阁决定的国防方针及相应的国策纲要若完全付诸实施尚当别论,但在以后短时间内又连续发..
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这是我在轴心国(日、德、意)和同盟国(美、英、中、法、苏)交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内存在的疑团。德国在欧洲战场必胜的观点是作为我方开战的一大前提而受到重视的。但是,德国却比日本更早屈服。 我就双方国力..
危机感紧迫的1941年·第八
危机感紧迫的1941年·第八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在内外形势激烈动荡的1940年即将结束的12月23日,我国签订日泰友好亲善条约,建立日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迎来了1941年。 国家总动员法的条款几乎已全部付诸实施,国民生活日益严格控制。国民在忍受中坚持,不能如实..
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1月5日平沼骐一郎内阁接替近卫内阁,接着阿部信行内阁接替平沼内阁,米内光政内阁又接替阿部内阁。在执政均半年左右的三届短命内阁之后,第二次近卫内阁于1940年7月22日,即一年半之后宣告成立..
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除·第六
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除·第六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7月27日,美国通知我国废除自1895年持续44年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6个月后的1940年生效。 如上所述,美国自大正时期已完全持援华反日态度。在诺蒙坎事件中,日苏连续激战。在中国战场,日军攻入中国的内地..
日中战争爆发·第五
日中战争爆发·第五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华北、华中地区的日中紧张关系 1933年5月日中签订塘沽协定,华北地区脱离中国国民政府实行自治。我国根据该地区的重要资源,制定日、满、华北5年经济计划,实质上将华北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蒋介石对日本逐步打入中国的行动..
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翌年3月满州国成立,1933年3月改为满洲帝国。在此期间,1932年1月发生了上海事变。犬养毅于5月巧妙地撤出军队。但在5月10日的“五·一五”事件中丧命官邸。 犬养..
富国强兵政策难以推行·第三
富国强兵政策难以推行·第三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国防方针的决定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于1907年决定了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 这是政府和陆海军的今后行动指针。 天皇批准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保存正本。复制的5部副本分别由首相、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
昭和初年揭开动乱序幕·第二
昭和初年揭开动乱序幕·第二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昭和元年(1926年)仅一周时间。1927年初,若槻礼次郎内阁因经济危机等原因宣告辞职。 4月20日,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大将出任第27届首相。田中义一山口县(原长州藩)人,于1918年、1923年..
明治、大正的60年·第一
明治、大正的60年·第一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欧美国家对亚洲的入侵 1770年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末,在欧美有了很大发展。 这些先进国家,为了取得其产品的市场和原料而侵略未开发的亚洲: (一)荷兰自1596年至1757年入侵印度尼西亚。 (二)英国于1661年..
录入者声明
录入者声明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本书系引用版,根据影印部分OCR、校对、复校、排版而成。正文部分,读者可根据下标页码直接引用,例如,XXX页第X行第X字是。 复校发现错误:错字32个,错标点8个,修订格式8处。全书字符17万,错误率在复校发现错误率在万分三。预计..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