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矶国昭内阁·第十九

繁体

小矶国昭内阁·第十九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太平洋方向绝对国防圈最重要的一环马里亚纳群岛失陷后,东条内阁引咎提出总辞职。接任的小矶国昭(陆军大将)内阁在1944年8月19日的第8次御前会议上决定了下述最高方针:

   (一)彻底集中现有作战力量及本年度末可以用于作战的国力,击败敌人,粉碎其继续战争之企图。

   (二)在一亿国民钢铁般的团结下,以必胜信念,保卫皇土,将战争进行到底。

   美军于1944年6月以来在欧洲发动惊人规模的进攻之后,在太平洋正面,于7月攻占塞班岛,接着在9月20日、21日两天,其特混舰队的舰载机袭击马尼拉,击沉我在马尼拉湾的10艘运输船(6万总吨),载运的极为宝贵的铝矾土、钨、锡和石油沉入了海底。

   美军本应沉重打击我舰队和驻岛守备部队,但在这一时期却袭击这种运输船。

   我们总是期待一场军队的决战,可是美军懂得切断运入日本的资源物资,才是最好的战术,这才真正是长期战争和总体战争。

   1944年9月26日,陆军下令曾攻占新加坡并于1942年夏调任关东军第1方面军(敦化)司令官的山下奉文大将,接替驻菲律宾的第14方面军司令官黑田重德中将。山下大将自满洲返京,与大本营进行了周密的研究,于10月6日抵马尼拉述职。

   1944年9月29日、30日,敌机对冲绳进行侦察;10月10日清晨6时40分起,敌机出动400架次,分4批袭击了那霸,那霸市9/10付之一炬。

   敌特混舰队于12日又袭击台湾,大规模轰炸琉球群岛,其轰炸愈演愈烈。

   特别攻击队

   1944年10月18日,天皇下达了保卫菲律宾的勅令。这是陆、海军事先共同制定的作战计划。

   10月19日晨,在菲律宾吕宋岛与棉兰老岛之间的莱特岛海面发现敌进攻部队。20日,麦克阿瑟率4个师,一举在莱特岛登陆。

   21日起,我海军神风特别攻击队出击,陆军也于25日派出特别攻击队。

   海军神风特别攻击队是由大西泷治郎海军中将领导的。大西在1943年10月军需省成立时担任航空兵器总局次长,致力于飞机的生产,1944年10月刚出任第1航空舰队司令官,即领导神风特别攻击队。他于1945年5月出任军令部次长,于战败第二天8月16日自戕,步殉国幼鹰之后尘。

   可敬的特攻勇士大量阵亡,如下表所示。

   驾驶飞机和舟艇的特别攻击队的亡灵,铸成高约55厘米金像,于1952年5月在护国寺开光供奉。7月在世田谷区下马四町目神圣的世田谷山观音寺内与主殿并列修建了一座佛堂,这些金像不分门第全部被迎奉过去。佛堂共供奉了4,615位陆、海军特攻队员,他们被称为特攻和平观音。1965年春,堂前又建立一座世界和平的基础之碑。

陆、海军特别攻击队阵亡人员统计(人)区分空中特攻水面特攻总计陆军1,8441411,985海军2,5251052,630合计4,3692464,615

   有去无回决心一死的攻击战术,恐怕在世界上是空前绝后的。我在佛堂前想起了这一点,不禁为神圣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久久不忍离去。

   前途无量的青年一心报国的决心及悲壮的行动,再次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回忆起必须采取这种战术的情景,痛感我们的罪孽是何等深重。谨在清秋向涅槃遥祭。

   如前所述,1944年5月27日海军纪念日那天,敌人在新几内亚西北海面,我国本土与南方海上运输线的要地比阿克岛登陆。

   为了夺回该岛,陆、海军协同反复在该岛强行登陆。这时,陆军第5飞行战斗队队长高田胜重少佐,断然率4架飞机朝驶近的敌舰撞去。南方总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对此壮举颁布战功奖状,通报全军。此事也在国内公布后引起了轰动,这就是空中特攻战术的先导。

   高田少佐的这一壮举是指人和飞机一起撞沉敌舰。这本是战斗危急时不期而行的战术动作。但是我国的战局,自1944年8月马里亚纳陷落以后,日益陷入了不得不重视这种违心的特攻战术的地步。

   但是,正式组建一支把死亡列为执行任务必备条件的部队,是违背带兵之道的,因而矢志特攻的忠烈之士,以个人的名义配属给作战部队,作战部队则临时将这些战士组成特别攻击队。

   这样,在1944年7月马里亚纳失守以后,陆海军就不得不把战备的重点转到特攻作战,开始研究利用飞机和舟艇的舍身战术攻击敌舰。

   1944年10月20日,敌在莱特岛登陆,我陆、海军按照事先拟定的“捷号作战方案”,殊死抵抗到12月初。

   在国内,陆军于10月中旬组建了“万朵特攻队”,装备18架经过改装的轻型轰炸机;10月25日又组建了富岳特攻队,装备16架经过改装的重型轰炸机,分别配置在茨城县鉾田和滨松。同时,前线陆、空军也陆续组建了若干特攻队。在对莱特岛的航空兵集中突击中,海军于10月24日、陆军于11月7日,先后出动了特攻队。

   在1945年4月1日打响的冲绳保卫战中,截至6月下旬,参加空中突击的特攻队,陆军飞机约900架,海军飞机约1,100架,合计2,000架,据报道战果辉煌。敌舰船(1,500艘)约有1/4即260艘被击沉,368艘被击伤,其中100艘需要大修,但未能粉碎敌登陆企图。上述电子器材一节曾谈到,美国研制并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器材,我特攻飞机煞费苦心突破美军警戒系统飞向目标上空,但我大批低速特攻飞机仍在途中被击落。

   1945年4月8日下达的本土决战计划“决号作战准备纲要”规定:陆军在6月以前组建360个特攻队(编特攻机2,160架);海军在1945年中期以前,应基本完成本土决战准备,包括全面贯彻特攻精神,主要作战手段为特攻机和水下、水面特攻艇。规定发展的特攻机有自杀飞机“樱花”,制式战斗机“秋水”、“桔花”,以及“藤花”、“神龙”、“梅花”特攻机等,从潜艇或基地起飞突击目标,计划各制造数百至数千架。在物资极端匮乏,空袭加剧的情况下,不知计划完成了多少。此外,规定发展的水下、水面特攻艇有小型袖珍潜艇“海龙”,袭击珍珠港安全返航的袖珍潜艇“蛟龙”(曾用代号为甲目标),小型摩托艇“震洋”,以及自杀鱼雷“回天”等。

   到1945年8月15日战败那天,我陆、海军航空兵部队拥有飞机6,150架,其中特攻飞机2,800架,占将近一半。此外,海军还设计了一种携带2枚100公斤炸弹的“肉搏攻击艇”,计划快速生产3,000艘。

   陆、海军为准备即将到来的本土决战,加紧制造各种昂贵的特攻武器,从而使国力(经济)加速崩溃,而且国力运转的动脉运输船极端匮乏,国力停止运转已迫在眉睫了。

   兵工厂面临停工待料的局面,空袭加剧使生产无法进行,想生产武器又没有原料。武器生产停顿,物资补给中断,决战无法进行。

   国力开始崩溃

   美国前线指挥官认为,日本拥有一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德、意军易歼灭,日军难歼灭,只好实施正面进攻,击沉船舶,切断交通动脉。美国竭尽全力攻击我运输船。

   因此,敌潜艇和飞机给我运输船造成的损失与日俱增。

   首相兼陆军大臣东条采取的立场是,纵然国力渐衰,我们也要坚忍不拔地把战斗坚持到底,战中应自己开辟打开战局的道路,无论如何应谋求战局的稳定。杉山元参谋总长则认为败于这场战争就完了,务必拼个胜负。因此,每当为对付战局变化而实施新战役时,两巨头必然在征用船舶问题上意见对立。

   陆海军根据战局发展增加征用船舶的问题,和两巨头意见对立一样,每一次都是陆、海军和政府有关人士的意见尖锐对立,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结果,我国的船舶,新建397万吨,沉没883万吨,相差486万吨,作战损耗将近新建的2倍。1944年沉没船舶最多,每月约50万吨,占全部沉没船舶的一半弱。

对美英作战期间我国船舶的演变(万吨)年份新建船舶沉没船舶差额19414.45.1-0.7194266.1109.5-43.41943106.7206.5-99.81944173.5411.5-238.0194546.5159.2-103.7总计397.2883.0-485.7(万吨)年份1942年1943年1944年开战前估算沉没船舶806070新建船舶506070实际情况新建船舶66106174沉没船舶109206412

   在马里亚纳群岛陷落后的1944年10月至翌年3月的5个月内,其间包括1944年12月我军在莱特岛殉国,1945年2月敌军攻入马尼拉,以及3月敌军在硫黄岛登陆,我国新建船舶81万吨,损耗船舶176万吨,相差95万吨,船舶总量急剧下降,船舶沉没率以这一时期最高,沉没船舶达新建船舶的2.2倍。

   1943年9月20日我决定设置绝对国防圈时的船舶损耗如下表所示,开战以来每月平均损失船舶10万吨。

   德国自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每月击沉敌船10万吨,到1942年中期共击沉美、英船舶300万吨。

   我国在1943年9月以后,每月被击沉船舶30万至50万吨,成为国力锐减的原因。相反,德国潜艇在遭到英国空军的攻击后,美、英的船舶损耗迅速减少,英国不但制止了国力的衰落,而且逐步得到了恢复。

   船舶的击沉、击伤如表所示。其中,50%的船舶是被敌潜艇击沉、击伤的。

船舶的损耗(万吨)

船舶的损耗(万吨)区分击沉击伤共计潜艇123.391.1214.4飞机30.453.684.0水雷8.610.619.2海难13.555.769.2总计175.7210.8386.6

   [ 注:截至1943年9月20日 ]

   战前虽对运输船作了充分的研究,但是估算和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1943年,实际沉没船舶为估算的3倍多,实际新建船舶为估算的1.6倍,新建船舶仅为沉没船舶的一半;1944年,实际沉没船舶为估算的6倍,实际新建船舶为估算的2.5倍,新建船舶与沉没船舶的差额更大。虽有人说战前对运输船的研究就象无法断定不能打这场战争一样,只是自圆其说,我也无言以对,只能说把事情想得过于容易了。

   德国潜艇自1939年9月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大量击沉英国船舶,这时由于英国发展了先进的电子器材,活动受到遏制,而英国则摆脱了危机。我国船舶护航的效果不大,沉没船舶有增无减,海运量直线下降,国力趋于匮乏;陆海军征用船舶也不能如愿以偿,以至影响了作战。最后连木质机帆船也被征用,决定陆军于1944年12月征用5万吨;海军于1944年11月、12月和1945年1月,每月征用20艘。

   海上运力一落千丈,国力和作战能力就一落千丈。截至1945年6月1日,陆、海军的征用船舶仅65万吨,为最高征用量的1/5,民用船舶仅100万吨,不过是战前最高民用船舶量的1/6。运输量为600万吨,是最高运输量4,700万吨的1/8。日本已经陷入几乎无法进行战争和形成国力的境地。

   美国在战后发表的结论指出,美空军自1944年底占领马里亚纳群岛后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日本的生产因此下降,但是日本船舶蒙受的损失则是日本经济衰退的最基本原因。

   军需大臣藤原银次郎在1944年8月19日小矶内阁的御前会议上,就国力问题提出了下述报告。

   海上运力,暂不谈开战前后那段时间的情况,原计划在开战第3年增加50%,由于陆、海军不能解除船舶征用和战损船舶大大超出预料,反而将计划压缩了一半,实际上调整后的计划仅完成1/3。

陆、海军的船舶征用量(万吨)年月陆军海军1941年12月106.4194.51942年12月126.4173.81943年12月118.4152.61944年7月82.793.51945年6月22.843.0

   因此,钢材产量迅速下降,军工生产也不得不减了下来。但是军工生产的比重一直在加大,民用生产进一步压缩,国力就逐渐衰退,实在令人痛心。

   船舶和石油也是如此,计划完全破产,战前研究的两大重点船舶和石油已处于最困难状态,国力面临崩溃。

   美空军对我本土的空袭

   上面谈了美国对日、欧战略的第1阶段和第2阶段。美国对日战略的第3阶段是通过空袭破坏日本的工业,使日本无法利用本土极其有限的库存物资制造飞机和其他武器装备,中断武器装备的生产和补充,然后再实施致命的登陆作战,决一最后胜负。

   春光明媚的1942年4月18日,举国上下都为***战争初期作战的赫赫战果感到兴高采烈,美空军杜利特尔率领的轰炸队于中午12时30分至1时50分首次轰炸本土,使我国国民接受了空袭的洗礼。战果虽然微不足道,但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

   在此之前,即在对美、英开战前的1940年7月5日,陆军虽成立了防卫总司令部,并在东京,名古屋、大阪、小仓、广岛、札幌、汉城和台北8城市配置了防空队,但武器不足,高炮很少。加之,防空航空战队仅4个,配置在京滨地区(2个)、阪神地区(1个)和北九州地区(1个),所以急忙在下田、大岛、大滨、胜浦、铫子和小名滨配置电子警戒机,以防敌机空袭首都,同时还采取了如增产高炮等强化防空对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飞机,需用野战高炮对付,陆军于1922年首次试制75毫米野战高炮。由于飞机发展迅速,这种高炮已不适用,于是在1928年试制75毫米新高炮,使有效射高(炮弹到达高度)从5,000米提高到7,000米。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加速发展,性能提高,如升限更高,航速更大,武器装备更强。因此,高炮必须对付这种飞机。陆军参考海军的120毫米高炮,在海军的技术协助下,加紧研制,于1943年3月制成,用于要地防空。1944年11月,陆军在东京配置了24门高炮。1945年5月,陆军又制成2门威力更大,射高更高的150毫米高炮,部署在东京都杉並区久我山阵地,开始发挥其巨大威力。但是,这种高炮参战太晚。

   新型75毫米高炮的射高为11,000米,120毫米高炮的射高为14,000米,150毫米高炮的射高达20,000米。

   但是,120毫米和150毫米高炮是战中遭到首次空袭后,为加强防空才紧急试制的,因此从1944年下半年起,120毫米高炮的月产量约10门,而150毫米高炮仅制成2门。我统帅部完全没有预料到战中会出现大规模战略空袭,造成惨重损失,虽尽最大努力生产120毫米和150毫米高炮,但高炮的产量是极为有限的。

   1942、1943年两年,B-17型战斗轰炸机曾在南方战场逞威风,使我军苦于空袭。美国空袭日本本土的B-29型轰炸机,载弹量是B-17型战斗轰炸机的两倍。为采取对策击落B-29型轰炸机,我国成立了一个有陆军省次官参加的委员会。在飞机、电子器材和高炮的研制、生产、装备部队和教育训练等方面,集思广益。

   要发挥高炮的威力,必须装备电子瞄准仪。但在电子器材的竞争中,我国已远远落后于对方,这就直接决定我在防空作战中彻底失败。

   1944年6月,以中国成都为基地的美第20航空队,出动47架B-29型轰炸机空袭北九州,集中轰炸八幡制铁所(今新日本制铁公司)。这次空袭,我方损失意外轻微。根据对击落的两架B-29型轰炸机的调查,该机的最大时速为600公里,最大载弹量为4吨(此时的续航距离为5,000公里),武器装备很强。根据美国的生产能力,到1944年底美军可能有1千数百架B 29型轰炸机。

   据后来了解,B-29型轰炸机的性能诸元为:发动机4部,翼展43米,机长30米,战斗全重47.5吨,续航距离9,350公里,最大时速585公里。武器装备为12.7毫米机枪10挺、20毫米机关炮1门,可携带4,000磅炸弹4枚。

   接着,以成都为基地的B-29型轰炸机于7月,对满洲和北九州各进行1次空袭,8月对满洲、朝鲜、台湾、北九州共实施6次空袭,9月又空袭满洲2次,前后9次都反复空袭生产设施,其中满洲的鞍山制铁所遭到5次空袭,损失不小。

   美军于1944年7月6日占领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仅用约100天时间就修成了航空基地。从该基地起飞的第一架飞机于11月1日首次侦察了东京。接着,B-29型轰炸机于11月24日、12月13日和12月19日,分别对京滨地区、名古屋及京阪神地区的飞机工厂,集中进行高空精密轰炸,给我飞机工厂的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是空袭名古屋,适逢该市大地震,造成三菱航空公司大减产。截至1945年2月的4个月内,B-29型轰炸机集中空袭上述3个地区(武器产量占全国武器总产量的16%)11次,其中40%的炸弹投在飞机工厂。

   来自塞班岛的B-29型轰炸机,通常实施高空精密轰炸。如我八丈岛电子警戒机发现北上目标立即报告东京,防空战斗机接到出动令起飞,迅速升至1万米高空,前后历时85分钟。B 29型轰炸机仅60分钟即可飞抵东京上空。我国高空战斗机和电子器材的研制都很落后,这是我国防空的致命弱点,我国防空力量是薄弱的。只有120毫米以上的高炮能打B-29型轰炸机,可是东京仅配置120毫米高炮24门。

   B-29型轰炸机可能发现了这一情况,自1945年3月起就改为2,000-6,000米的低空投掷燃烧弹,而且对城市实施地毯式轰炸。3月至6月,集结在塞班岛基地的约1900架B-29型轰炸机,编成100-300架的轰炸机队,反复空袭,投掷燃烧弹。

   B-29型轰炸机对以东京为中心的京滨地区实施10余次空袭,投下燃烧弹1万几千吨,对阪神地区实施7次空袭,投下燃烧弹约1万吨;对名古屋实施6次空袭,投下燃烧弹近1万吨。我方损失严重。我防空战斗机虽击落一定数量的敌机,但是我战斗机的武器装备差,而B-29型轰炸机有重装甲,所以给予的打击是微不足道的。此事令人后悔不已。

   1945年3月9日(第二天是我陆军纪念日)夜间的东京轰炸,下町一带烧毁民房26万户,死亡达10万人;4月13日至15日的空袭,明治神宫和池上本门寺全部烧毁;5月26日,皇宫终于中弹失火。

   6月以后,不但上述三城市地区,连中小城市,不论有无军需工厂,全面实施地毯式轰炸,共出动飞机8,000架次,空袭58座城市,投下了大量燃烧弹和炸弹。此外,美海军对沿海地区实施舰炮轰击,或派出舰载机扫射,广泛破坏交通工具和通信设施。

   1943年度以前持续增长的铁路运输能力,在1944、1945年因此激剧下降,至1945年终于无法进行直达运输。美军对我国的空袭,对地点不作选择,对生产有关的设施无遗漏地实施反复猛烈的轰炸。

   自1944年11月至停战的9个半月中,美航空兵共出动B-29型轰炸机17,500架次,投弹16万吨,规模之大远远超过德国对伦敦的大轰炸。

   于是,南方物资运输中断,工厂遭到破坏,交通运输困难,从业人员不能出勤,工厂停工待料,原料无法运输。在这种情况下,武器装备不能生产。飞机生产以1944年6月的产量最高,7月以后直线下降,至一年后的1945年8月,降为仅97架。继国力(经济)于1944年中期开始崩溃之后,武器生产也于1945年春彻底崩溃。

   败战前夕的1945年8月,我防空兵力的部署为:4个高炮师分别配置在东京、名古屋、大阪、小仓;6个飞行师配置在札幌1,东京3,大阪1,小月(山口县)1,数量很少,加之油料枯竭,成了名副其实的寡不敌众。

   “フ”号作战

   所谓“フ”号是取气球炸弹日语“风船爆弹”第一个日文字母フ,作为此次作战的代号。气球直径10米,吊运35公斤物体(无线电高空测候器,沙囊和投掷装置,燃烧弹或炸弹等),在10,000至12,000米高空,随冬季特有的自西向东的急气流,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飘行,用约40个小时,飞越8,000公里宽的太平洋,在美国本土投下燃烧弹。

   1944年11月至1945年5个月,战局对我最为不利,不是昨天挨打,就是今天挨炸,气球炸弹是唯一可攻击美国本土的武器。至于效果,实效虽小,却能使敌人在精神上感到痛苦。因为有这种特效,天皇每天格外期待关于气球炸弹战果的奏呈。

   我负责整理这种报告并呈递侍从武官府加以说明。由于有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大的情况,一次整理完报告上呈时,受到侍从武官的催询而感到惶恐。

   气球炸弹原由陆、海军分别研制,后决定陆军承担海军的研究项目,由陆军单独进行研制。

   气球是用日本纸和魔芋胶作外皮,为直径10米的球体,内充满氢气。急气流只在冬季出现,在冰天雪地的美国大陆使用燃烧弹,效果如何令人怀疑。但是若用炸弹,只能挂10公斤或15公斤小炸弹,效果更加有限,结果主要还是使用燃烧弹。

   我方在5个月内放出9,000只气球,其中估计有900至1,000只气球飘到了美国。

   美国在战后28年的1973年提出报告称:气球是纸糊的,直径33英尺,载重80磅,从日本的太平洋一侧放出,飘行速度为每小时200英里。报告判断,如果美国人民得悉日本放出这种气球炸弹,就会担心潜在的破坏和火灾,对美国人心理上的冲击要比物质上的损失大。结论指出,如果在相当于今天导弹的气球炸弹上装上细菌弹或毒气弹,那么将是美国人民的灾难。

   施放这种气球炸弹的阵地在茨城县的大津、福岛县的勿来和千叶县的一宫等海岸。1945年3月施放最多时,每天放出150只气球炸弹。青森县的古间木、宫城县的岩沼和一宫、以及后期在库页岛的上敷香等地的测向站,根据气球群中装有无线电高空测候器的气球发回的电波,及时掌握气球到达美国本土的位置。

   这种气球充填氢气,为了逐只装配检验,就在当时的日本剧场、浅草国际剧场、国技馆和歌舞伎座进行最后加工。女学生组成的挺身队是加工的主力,穿着裙裤显得意气风发。

   到1945年4月,急气流已不适宜这种作战,同时敌舰载机开始对施放气球的阵地实施空袭,加之美军由于前面所谈的担心,自2月起禁止这方面的报导,我们无法判断气球炸弹的战果。同时,我方败局已定,对这种作战就失去兴趣,遂于4月停止施放气球炸弹。

   据1973年美国发表的上述报告称,过去美国把气球炸弹列为仅次于原子弹的绝密,禁止一切有关的报道。这篇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美国北部施放的气球炸弹》的报告,全部公布了气球炸弹飘抵美国的285个地名、并认为此外可能还有大致相同数量的未确认物。在美国西北部濒临太平洋的俄勒冈州的山里竖立一座献给亡灵的墓碑,碑文写道:“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大陆遭到敌人攻击而丧生的唯一的地方”。据说,战争期间美国完全不告诉公众,是害怕由此产生的流言蜚语引起恐慌。

   据说在华盛顿的“航空和宇宙”博物馆中,气球与飞船部分展出了上述气球炸弹,有回收的投掷装置实物,并画有太平洋气流圈和气球炸弹飘越太平洋的航线图。

   在说明中指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用气球运载的炸弹,是最罕见的武器之一,并注明为“フ号武器”。

   在“フ号作战”之前,德国使用了闻名天下的V-1、V-2型火箭弹。这种进攻性武器不象我国フ号武器利用自然急气流,而是著名的现代化火箭的前身。1944年6月至9月,德军在其占领的法国和荷兰的阵地发射了约9,500枚V型火箭弹,越过英吉利海峡,袭击伦敦,从而震撼了美国。每枚火箭装1吨炸药,威力巨大。从美国空袭我国时投下1吨炸弹的体验,可以想象V型火箭的威力,因为炸药约占炸弹重量的一半。

   フ号武器在1945年3月自然急气流消失后停止施放,而德国的V-1、V-2型火箭则在英军破坏火箭燃料制造设施后才停止发射。

   无论是实施攻击的时间,还是使用武器的数量,东西战场都很相似,但是一想到这两种武器的技术水平的差距,实在令人羞愧。

   1976年,日文版《复仇》一书在美国出版。该书是一部大日本帝***队攻击北太平洋海岸史,作为对杜利特尔率航空兵空袭日本的反击,作了如下阐述。

   1942年4月18日,杜利特尔率领美轰炸航空兵沿东京、大阪、神户一线横越日本,对正为太平洋战争初战战果而雀跃的日本进行空袭。对此,日海军的“伊25号”潜艇于1942年6月21日,对俄勒冈州哥伦比亚河港口的防御设施发射了17发140毫米炮弹,仅一发爆炸。据说美国在爆炸点上立了纪念碑,写着“历史性弹着点”。

   美国为这次炮击大惊失色,迅速加强了西部的防御。据说在此之前,那里只配置一些1904年制造的射程只有1,600码的极陈旧的火炮。

   上面谈了我陆、海军分别对美国本土实施一次直接攻击的情况。但这同后来美军对我南方基地和本土的猛烈轰炸相比,在短暂的时间内证实敌我作战能力的差距是如何之大。

   曾有人考虑攻击美国本土的另一种武器,那就是陆海军和民间航空技术人员在中岛飞机公司联合制造的超大型轰炸机、1943年底开始设计,被命名为富岳。但是跨入1944年以后,随着马里亚纳群岛的陷落,敌人的反攻和空袭加剧,占优势的意见认为,制造超大型轰炸机(翼展61米,战斗全重116吨,载弹量5吨)须投入贵重的铝材、技术力量和熟练工人,与其如此不如将生产一架超大型轰炸机所需的人力、物力用于生产100架急需的战斗机。于是,制造超大型轰炸机的方案终于放弃。虽有人推测如果轰炸纽约,情况将如何如何,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放弃富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B-29与富岳的性能诸元项目B-29战略轰炸机富岳发动机4部翼展43米61米全长30米战斗权重47.5吨116吨续航距离9,350公里18,500公里时速585公里700公里武器装备12.7毫米机枪10挺,20毫米机关炮1门13毫米机枪1挺,20毫米机关炮3门载弹量4,000磅×45吨

   这是以昭和初期(20年代后期)作环球飞行的科研机(东京大学航空技术研究所制造)为基础提出的方案。

   富岳轰炸机和B-29型轰炸机的性能诸元如表如示。

   现将日本轰炸重庆,德国轰炸伦敦及V-1、V-2型火箭袭击,美国用B-29轰炸机空袭我本土,以及我国对美国本土的燃烧弹攻击列表于后,对攻击规模作一比较。

   如果把日本轰炸重庆作为1,那么,德国轰炸伦敦及火箭袭击则为7,美国轰炸我本土则为23。由此可见各国作战能力的大小。フ号作战(气球炸弹)和潜艇炮击无法与美、德航空突击相提并论,虽有其心理效果,也只一瞬即逝。

日、德、美对敌攻击的规模日本德国美国攻击手段陆海军航空兵轰炸重庆海军潜艇炮击美国西海岸陆军对美国本土实施气球炸弹攻击陆军V1、V2型火箭突击伦敦空军轰炸伦敦航空兵轰炸日本本土时间自1940年5月起历时4个月1942年6月20日自1944年11月起历时5个月自1944年6月起历时4个月自1944年9月起历时2个月自1944年11月至战败,历时9个半月机数等3,070架次1日1艘潜艇施放9,000只抵达1,000只9,500枚11,400架次17,500架次投弹量炸弹3,070吨140毫米炮弹17发燃烧弹15吨弹头装药9,500吨炸弹11,400吨炸弹、燃烧弹70,000吨

铃木贯太郎内阁与战败·第二十一

铃木贯太郎内阁与战败·第二十一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铃木内阁成立 小矶国昭内阁接替东条内阁,任期不长,执政仅8个月,在美军冲绳登陆后,很快于1945年4月5日宣布总辞职。 4月7日,枢密院议长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千叶县人,历任海军次官、联合舰队司令官、军令部长..

马里亚纳群岛争夺战·第十八

马里亚纳群岛争夺战·第十八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仓促防御的我陆、海军 1944年2月25日,天皇任命小畑英良陆军中将任马利亚纳地区的第31集团军司令官。小畑中将于1943年5月曾任第3航空军司令官驻南方前线,同年12月搭机前往缅甸方面时,失去音讯约一周。军队不可一日..

敌军开始反攻·第十五

敌军开始反攻·第十五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中途岛海战 1941年12月8日的偷袭珍珠港,是在山本五十六联合舰队司令官(新泻人,大将、阵亡后晋升元帅)的领导下,由第1航母编队(1941年4月10日编成。 司令官南云中一中将)的6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1艘重型巡洋舰等舰艇和..

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

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祈祷偷袭夏威夷成功。美国如何不冒太大危险而驱使日本打第一枪的呢? 这次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后,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即于1941年12月1日向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发布圣命如下: (一)帝国决定对..

本土决战的准备·第二十

本土决战的准备·第二十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驻菲律宾我军自1944年10月起,在日美决战中进行着极其壮烈的殊死战斗。1945年1月中旬,陆海军确定了本土决战的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 当时,驻本土的兵力为:陆军有10个师、6个独立混成旅、1个坦..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七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续)·第十七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43年7月7日,大本营陆军部第15课(负责战争指导)才流露下述考虑。 今后,超越国力的军事行动,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不能持久。统帅务须洞察并把握国力的变化。若按现状发展下去,则国力的基础将..

航空兵器在军备中从优先发展到绝对优先发展·第十六

航空兵器在军备中从优先发展到绝对优先发展·第十六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电子器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新装备。哪个国家认为应绝对优先发展电子器材并迅速努力发展电子器材,哪个国家就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与坦克都作为新式武器..

东条内阁组成·第十三

东条内阁组成·第十三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陆军大臣东条英机陆军中将在1941年10月16日 [ 译者注:疑17日之误 ] 下午的重臣会议上,被推选为近卫内阁辞职后的下届内阁首相的候选人。东条中将于下午4时30分,应召晋谒天皇,在接受重新研究国策的圣旨之后,受命组阁。此..

1941年9月6日通过重要的帝国国策纲要·第十二

1941年9月6日通过重要的帝国国策纲要·第十二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7月30日,我国完成对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进驻。8月1日,美国完全禁止石油出口。8月9日,我国放弃在北方对苏使用武力。8月17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对日本提出严重警告。 在此其间,与南方有关的所有..

军事需要与生产力扩充计划的矛盾·第十一

军事需要与生产力扩充计划的矛盾·第十一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种形势下,企划院的物资动员也非常困难。1941年度物资动员计划和过去一样迟至7月才确定,第1季度计划按1940年第4季度计划执行。而钢材供应较1940年度减少10%,自1939年起年复一年地逐步下降。 造..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迟至最重大转机的1941年,最高领导的政略和战略仍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936年“二·二六”事件以后广田弘毅内阁决定的国防方针及相应的国策纲要若完全付诸实施尚当别论,但在以后短时间内又连续发..

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这是我在轴心国(日、德、意)和同盟国(美、英、中、法、苏)交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内存在的疑团。德国在欧洲战场必胜的观点是作为我方开战的一大前提而受到重视的。但是,德国却比日本更早屈服。 我就双方国力..

危机感紧迫的1941年·第八

危机感紧迫的1941年·第八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在内外形势激烈动荡的1940年即将结束的12月23日,我国签订日泰友好亲善条约,建立日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迎来了1941年。 国家总动员法的条款几乎已全部付诸实施,国民生活日益严格控制。国民在忍受中坚持,不能如实..

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1月5日平沼骐一郎内阁接替近卫内阁,接着阿部信行内阁接替平沼内阁,米内光政内阁又接替阿部内阁。在执政均半年左右的三届短命内阁之后,第二次近卫内阁于1940年7月22日,即一年半之后宣告成立..

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除·第六

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除·第六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7月27日,美国通知我国废除自1895年持续44年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6个月后的1940年生效。 如上所述,美国自大正时期已完全持援华反日态度。在诺蒙坎事件中,日苏连续激战。在中国战场,日军攻入中国的内地..

日中战争爆发·第五

日中战争爆发·第五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华北、华中地区的日中紧张关系 1933年5月日中签订塘沽协定,华北地区脱离中国国民政府实行自治。我国根据该地区的重要资源,制定日、满、华北5年经济计划,实质上将华北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蒋介石对日本逐步打入中国的行动..

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翌年3月满州国成立,1933年3月改为满洲帝国。在此期间,1932年1月发生了上海事变。犬养毅于5月巧妙地撤出军队。但在5月10日的“五·一五”事件中丧命官邸。 犬养..

富国强兵政策难以推行·第三

富国强兵政策难以推行·第三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国防方针的决定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于1907年决定了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 这是政府和陆海军的今后行动指针。 天皇批准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保存正本。复制的5部副本分别由首相、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

昭和初年揭开动乱序幕·第二

昭和初年揭开动乱序幕·第二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昭和元年(1926年)仅一周时间。1927年初,若槻礼次郎内阁因经济危机等原因宣告辞职。 4月20日,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大将出任第27届首相。田中义一山口县(原长州藩)人,于1918年、1923年..

明治、大正的60年·第一

明治、大正的60年·第一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欧美国家对亚洲的入侵 1770年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末,在欧美有了很大发展。 这些先进国家,为了取得其产品的市场和原料而侵略未开发的亚洲: (一)荷兰自1596年至1757年入侵印度尼西亚。 (二)英国于1661年..

录入者声明

录入者声明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本书系引用版,根据影印部分OCR、校对、复校、排版而成。正文部分,读者可根据下标页码直接引用,例如,XXX页第X行第X字是。 复校发现错误:错字32个,错标点8个,修订格式8处。全书字符17万,错误率在复校发现错误率在万分三。预计..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