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决战的准备·第二十
本土决战的准备·第二十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驻菲律宾我军自1944年10月起,在日美决战中进行着极其壮烈的殊死战斗。1945年1月中旬,陆海军确定了本土决战的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
当时,驻本土的兵力为:陆军有10个师、6个独立混成旅、1个坦克师,海军有第2舰队(司令官伊藤整一大将,在冲绳特攻战中阵亡)的28艘舰艇,第6舰队(司令官醍醐忠重中将,战犯,被判死刑)的52艘潜艇,共有舰艇80艘,泊于濑户内海。航空兵陆海军合计仅676架飞机。
2月26日确定的本土决战实施基本纲要推动了陆、海军的联合,但是一个月后的3月26日又化为泡影。
因此,陆、海军各自加紧完成本土决战的准备,但是当时菲律宾决战处于战斗最激烈阶段,妨碍了这项工作的进行。
这时,日本对盟军的态势作了如下判断。
今年,东、西线战场都进入决战阶段,盟军的进攻将达到最高潮。在东线,美国将攻占吕宋岛,切断日本本土与南方的海上交通,并加强对我本土的空袭,企图破坏我军工生产,削弱我作战能力和国力,凭借其绝对优势的海、空兵力,一举决定战争胜负。
苏军开始兵力东运
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向美英保证参加对日作战,并就日本和满洲的处理达成了秘密协定。
根据协定,苏联利用西伯利亚铁路把驻欧部队和武器装备运往远东,如图所示,其数量是庞大的。尤其是5月德国投降以后,东运的兵力兵器急剧增加。8月份的苏远东最高兵力,与1944年底相比,兵员为2倍多,飞机为4倍,坦克达4.5倍,即4,500辆。我陆军自昭和元年(1926年)以来共生产坦克6,500辆,由此可见苏坦克是如何之多。而且,我驻满洲的飞机仅300架,苏机实际上是我方的30倍。
1939年诺蒙坎事件爆发,1941年德苏开战,到1945年,远东苏军的变化如图所示。
关东军紧急扩充军备
关东军于1941年7月进行关东军特种大演习,紧急扩充军备。当时关东军总兵力达到16个师,85万人。以后为了补充南线兵力,加强绝对国防圈的部署,以及保卫本土,陆续向外抽调兵力,至1944年底,关东军已减至10个师。而且1941年关东军特种大演习以后留下的精锐部队只剩下第39师(1939年在广岛组建)。到1945年,关东军紧急填补兵力缺额,于1月组建7个师,2月组建4个师,3月和5月各组建1个师,最后又组建7个师,共组建20个师,达到了30个师,为原来的3倍。其中,21个师部署在满洲,9个师部署在朝鲜。在其总兵力30个师中,2/3即20个师是1945年组建的,在满洲组建10个师,在朝鲜组建2个师。因此,组建部队装备(飞机、坦克、火炮等)很差,训练不足,编制不健全,这都是难免的。
相反,苏军在粉碎德国后东调远东。远东苏军的作战能力,无论士气,还是装备,都有很大提高。双方在综合作战能力对比上相差悬殊。
1945年4月3日,美国宣布太平洋战场的指挥官,陆军为麦克阿瑟上将,海军为尼米兹上将,航空兵为阿诺将军,并制定了对日本本土的早期进攻计划,作为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战略。
4月12日,罗斯福总统猝亡,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总统。当晚,杜鲁门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可以相信:我们决心竭尽全力,在东西两条战线上进行作战,并夺取胜利。”
日、美冲绳决战
3月25日,美军在冲绳以西20公里的庆良间群岛登陆,接着于4月1日在冲绳本岛登陆。
牛岛满陆军中将(鹿儿岛人,1944年8月从陆军士官学校校长调任现职)指挥的第32集团军以3个师为骨干,共86,400人;大田实海军少将指挥的海军部队约1万人。这支守军奋勇抗击3倍于己的敌人,即抗击美军7个师(3个陆战师、4个步兵师),共238,000人。最后寡不敌众,大田实海军中将于6月13日自尽,集团军司令官牛岛满陆军大将,集团军参谋长长勇中将,以及1945年1月31日就任县知事后带领居民协助军队作战的岛田睿知事,同于6月23日凌晨4时自尽。
6月17日,登陆冲绳的敌第10集团军司令官巴克纳中将,在距我军最后阵地摩文仁山冈一箭之遥的系满市真荣里村的小山上阵亡。
我海军第2舰队于4月5日接到“冲绳特攻命令”后由司令官伊藤整一海军大将率大和号战列舰(舰长有贺幸作中将),仅带单程燃料,于6日从德山海面启碇南下,7日在九州以南海面与优势的敌机交火。下午2时17分,大和号终于葬身海底。第2舰队司令长官伊藤大将与大和号舰长有贺中将在此次冲绳特攻作战中阵亡。伊藤整一大将系静冈县人,1944年12月从军令部次长调任第2舰队司令官。著名超弩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中之武藏号,已在1944年10月菲律宾海战中被击沉。
此外,1945年2月新编第5航空舰队的司令官宇垣缠中将也于8月15日在冲绳海域实施特攻时阵亡。在日美冲绳攻防作战中,我陆、海军最高指挥官和县知事全部阵亡,美军指挥官也以身殉国。我方阵亡89,400人,美方战后宣布阵亡12,280人。
本土决战的紧急部署
铃木首相与阿南陆军大臣商定的陆、海军的协同,仅落实在部分海运上,其余终未实现。
陆军将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合并压缩,人员削减了1/2(指标削减2/3),奔赴本土防卫作战的第一线。
本土部队的主要指挥系统分别在1月、2月、3月建立,第1线指挥系统和上述中央机构的合并压缩于6、7月完成。
1941年12月8日对美、英开战时,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即关东军13个师、中国派遣军21个师、南方军10个师、本土5个师和朝鲜2个师。由于战局不断恶化,要求自1944年度迅速增加兵力,1944年动员组建了32个师,1945年初至7月组建了70个师。部队的编成惊人迅速,装备当然严重缺编,师长中有9人还是少将。动员状况如图所示。
1945年8月15日战败时,我陆、海军实力如下表所示。负责本土防卫的59个师中,1944年组建的10个师,1945年组建的45个师,两年组建的部队占总兵力的90%以上。
陆军常备兵力中引以自豪的精锐师,最多时有21个,至1945年8月15日战败时,仅留下3个精锐师担负本土防御,即东京的近卫师,四国的第11师和北海道的第7师。其余精锐师有2/3在南方战场战斗最激烈的地区。
所谓“彻底动员”扩编的部队装备极差。这一点已经意识到了。因为3号军备计划原定在1946年、1947年组建65个师,这当然是在100个师的基础上按此计划在短时期内增加的师数。
1945年2月下旬,最后确定了本土军备计划,即在本土增加40个师,朝鲜增加4个师。本土的40个师是在2月组建9个,4月13个,5月9个,6月5个,7月4个,最迟在7月10日组建完毕,离战争结束不过一个月。而且,这种临时组建的师占本土总兵力的70%。
这些师都是1945年动员编成的,装备很差,训练不足也是难免的。
我军还从满洲和库页岛把山炮以上的野战火炮运回本土,以弥补装备之不足。
本土汽车极少,只有铁路才是运输骨干。当时敌机对地面、铁路均实施轰炸,铁路寸断。因此,铁路的年运输量迅速下降,1943年为16,500万吨;1944年减少10%,为15,000万吨;到1945年已不能实施统一运行,运输量减少了一半,降为7,500万吨。
各年组建师数陆军海军位置师数编成年飞机数飞机舰队平时193919401942194319441945本土(1945 4.6)北海道(第五方面军)道内351224,580架(含特攻机2,800架)1943年度以后军需省将生产的飞机平分给陆海军。因此飞机数量大致相同。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联合舰队、海上护卫舰队、镇守府警备队和航空部队全部合并为海军总队(联合舰队于一九四五年五月一日撤销),设于神奈川县吉台的庆应大学内。舰队的最后实力如下表所示。库页岛1千岛1东日本(第一总军)仙台62815东京16412名古屋615西日本(第二总军)大阪82217福冈142210直辖父岛、大岛、东京413合计593221045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坦克师211(福冈)高炮师1111(小仓)关东军满洲213011514300架朝鲜9126南方军直辖4147389920架马里亚纳3尚存数拉包尔3战列舰40中国中国本土25331645130架航空母舰60台湾862220架巡洋舰112驱逐舰4130合计169个师,另有99个独立团6,150架,240个中队潜艇59455,472,400人1,693,200人总计7,165,600人
英国的铁路运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持续增长,最后较战前增加了40%。海上运输则相反,由于德国潜艇的破坏,初期连续下降,最坏时降到战前的20%。从1943年起,海运得助于先进的电子器材的发展,才逐渐回升,制止了英国国力的衰竭。
作为岛国的日本和英国,这种海运量和地面运输量可以反映国力的一个侧面,英国飞机装备电子器材(由丘吉尔首相亲自挂帅研制)后,扼制了德国潜艇的活动,海运量以1942年最低,以后逐步回升。同时,高炮装备电子器材后,使德国难以空袭英国本土,地面运输量不断增加。
我国则任凭美国潜艇活动,1944年底起又任美自由空袭,陆、海运输量迅速下降,国力趋向崩溃。
加之,我国的最大弱点是工厂过于集中。以陆军兵器生产为例,以6个陆军兵工厂为中心,陆军管理监督的大工厂约有700家,其中关东地区占50%,近畿地区占22%,东海地区占16%,这3个地区共集中工厂88%。美国了解这种情况,对这些地区实施大规模空袭。
铁路无法统一运行后,汽车和油料本来就绝无仅有,所以原材料和承包工厂加工的部件、半成品都不能顺利运到总厂,武器无法组装。
其次是军官不足,陆军需要34万人,占陆军兵力的5%(每20人1名军官),但是只有25万人,占陆军兵力的4%。其中,现役军官约占1/5,预备役军官占4/5。现役军官中,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在第1线指挥作战的兵种军官,截至1945年夏约为18,000人,占陆军兵力的0.3%弱,即每1,000人不到3名。
现役军官48,000人,其中兵种军官29,000人(约占60%),技术部6,700人,经理部4,100人,军医部1,700人,兽医部1,000人,宪兵军官900人。
武器装备很差,指挥官也质量不高。而且,不满30岁的年轻军官占2/3。
日本以处于困境的177个师作最后抵抗,准备最后决一胜负。
据说美国把动员的庞大兵力,7成投入欧洲战场,3成投入太平洋战场。现在,德国已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只剩下日本。今后,盟军加上苏军,可以用全部兵力对付我国了。
1945年飞机、武器的生产也趋向崩溃
陆、海军的飞机生产以1944年6月的产量最高,以后逐月下降。其他武器的生产,1945年也急转直下。(如图所示)
从武器的生产情况看,已不再是可以进行战争的景象了。尤其是飞机生产,从1944年中期起,航空器材生产工厂原料告罄,已呈现国力崩溃景象。而且,这些工厂都集中在东京(关东地方)、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由于空袭加剧,器材运输困难,从业人员缺勤严重,生产一落千丈。一般武器的生产,1945年直线下降,以3月产量为100,8月就降到30。
飞机和其他武器当然都需要宝贵的钢材,而直接大量使用的物资则是铝和特种钢,因此陆、海军全面合作生产同样的武器。到1945年,生产已力不从心,如特种钢,1945年度仅生产7万吨,为1944年度产量的1/14。
铝由于七、八月间原料铝矾土不能从南方运回,精炼厂原料告罄,加工厂停工待料。铝的供应不久就陷入了中断的境地。这就是说,飞机生产只靠工厂的库存原材料,不久也就寿终正寝了。
主要交战国的铝产量国别产量(吨)%英、法、意77,0004.4苏联71,0004.8日本136,0008.5德国190,00012.0加拿大420,00026.0美国700,00044.0
1944年交战国的铝产量为:美国的产量最高,约占全世界的一半;我国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德国,居世界第4位,约为苏联的2倍。
但是,铝的原料铝矾土来自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和帛琉岛等地,以1943年最高,运回925,000吨,以后由于敌潜艇加剧击沉我船舶,1944年减到1/3,约运回350,000吨,1945年仅运回1,900吨。因此,铝的供应终于中断。
至7月,工人的出勤率因空袭而降为50%,即使出勤,也要躲避空袭或善后清理,加之原材料枯竭,所以开工率极低。
看到生产一落千丈,不妨说武器生产即将寿终正寝。没有武器的生产供应,战争就无法继续进行。
由于难以制止飞机减产,1945年春,陆、海军当局和军需省商讨将飞机工厂改为军事性组织,必要时收为国营,最后决定采用民有国营的特殊形式。1945年4月,将大量生产陆军飞机的中岛飞机工厂改为第1军需工厂;7月又将生产海军飞机的川西飞机工厂改为第2军需工厂。
从1944年中期开始,拼命确保的南方石油,也象铝的原料铝矾土的运输一样,已无法运回日本本土。没有至关重要的石油就无法发挥航空兵的战斗力。
国力(经济活动)先于兵器工业,早在1944年中期就已处于崩溃状态。关于代表国力的船舶保有量、钢材供应量和制造业生产指数,如下图所示。
1937年日中战争以前,国力处于上升时期;从第二年起,国力开始逐步衰退,在逐步衰退的过程中对美、英开战;从第三年即1943年起,国力迅速衰退;1944年中期,日本陷入经济崩溃状态。
从制造业生产指数看,以1931至1933年的平均值为100%,1945年7月为10.8%,8月实为7.5%,下降到1/13。以棉布为例,1945年与日中战争前的1936年相比,降为1/90,国力确已崩溃。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我国力上升的转机。但是,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日本由于缺乏先见之明而扩大战争,并陷入泥潭,从第二年起国力就逐步衰退。1941年对美英战争,适逢国力衰退最严重之时,初战的赫赫战果历时不足半年,接着国力逐步衰退,第二年以后就急剧衰退。从1944年中期起,国力处于崩溃状态;半年之后,作战能力的基础已崩溃;至1945年夏,国力和作战能力的基础已全部崩溃。
陆、海军在这种国力和作战能力的基础已全部崩溃的情况下,计划本土决战,用什么来谋取胜利呢?
铃木贯太郎内阁与战败·第二十一
铃木贯太郎内阁与战败·第二十一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铃木内阁成立 小矶国昭内阁接替东条内阁,任期不长,执政仅8个月,在美军冲绳登陆后,很快于1945年4月5日宣布总辞职。 4月7日,枢密院议长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千叶县人,历任海军次官、联合舰队司令官、军令部长..
小矶国昭内阁·第十九
小矶国昭内阁·第十九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太平洋方向绝对国防圈最重要的一环马里亚纳群岛失陷后,东条内阁引咎提出总辞职。接任的小矶国昭(陆军大将)内阁在1944年8月19日的第8次御前会议上决定了下述最高方针: (一)彻底集中现有作战力量及本年度末可以用于作战的..
马里亚纳群岛争夺战·第十八
马里亚纳群岛争夺战·第十八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仓促防御的我陆、海军 1944年2月25日,天皇任命小畑英良陆军中将任马利亚纳地区的第31集团军司令官。小畑中将于1943年5月曾任第3航空军司令官驻南方前线,同年12月搭机前往缅甸方面时,失去音讯约一周。军队不可一日..
敌军开始反攻·第十五
敌军开始反攻·第十五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中途岛海战 1941年12月8日的偷袭珍珠港,是在山本五十六联合舰队司令官(新泻人,大将、阵亡后晋升元帅)的领导下,由第1航母编队(1941年4月10日编成。 司令官南云中一中将)的6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1艘重型巡洋舰等舰艇和..
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
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祈祷偷袭夏威夷成功。美国如何不冒太大危险而驱使日本打第一枪的呢? 这次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后,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即于1941年12月1日向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发布圣命如下: (一)帝国决定对..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七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续)·第十七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43年7月7日,大本营陆军部第15课(负责战争指导)才流露下述考虑。 今后,超越国力的军事行动,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不能持久。统帅务须洞察并把握国力的变化。若按现状发展下去,则国力的基础将..
航空兵器在军备中从优先发展到绝对优先发展·第十六
航空兵器在军备中从优先发展到绝对优先发展·第十六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电子器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新装备。哪个国家认为应绝对优先发展电子器材并迅速努力发展电子器材,哪个国家就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与坦克都作为新式武器..
东条内阁组成·第十三
东条内阁组成·第十三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陆军大臣东条英机陆军中将在1941年10月16日 [ 译者注:疑17日之误 ] 下午的重臣会议上,被推选为近卫内阁辞职后的下届内阁首相的候选人。东条中将于下午4时30分,应召晋谒天皇,在接受重新研究国策的圣旨之后,受命组阁。此..
1941年9月6日通过重要的帝国国策纲要·第十二
1941年9月6日通过重要的帝国国策纲要·第十二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7月30日,我国完成对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进驻。8月1日,美国完全禁止石油出口。8月9日,我国放弃在北方对苏使用武力。8月17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对日本提出严重警告。 在此其间,与南方有关的所有..
军事需要与生产力扩充计划的矛盾·第十一
军事需要与生产力扩充计划的矛盾·第十一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种形势下,企划院的物资动员也非常困难。1941年度物资动员计划和过去一样迟至7月才确定,第1季度计划按1940年第4季度计划执行。而钢材供应较1940年度减少10%,自1939年起年复一年地逐步下降。 造..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
真正的总体战体制最终未能实现·第十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迟至最重大转机的1941年,最高领导的政略和战略仍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936年“二·二六”事件以后广田弘毅内阁决定的国防方针及相应的国策纲要若完全付诸实施尚当别论,但在以后短时间内又连续发..
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这是我在轴心国(日、德、意)和同盟国(美、英、中、法、苏)交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内存在的疑团。德国在欧洲战场必胜的观点是作为我方开战的一大前提而受到重视的。但是,德国却比日本更早屈服。 我就双方国力..
危机感紧迫的1941年·第八
危机感紧迫的1941年·第八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在内外形势激烈动荡的1940年即将结束的12月23日,我国签订日泰友好亲善条约,建立日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迎来了1941年。 国家总动员法的条款几乎已全部付诸实施,国民生活日益严格控制。国民在忍受中坚持,不能如实..
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1月5日平沼骐一郎内阁接替近卫内阁,接着阿部信行内阁接替平沼内阁,米内光政内阁又接替阿部内阁。在执政均半年左右的三届短命内阁之后,第二次近卫内阁于1940年7月22日,即一年半之后宣告成立..
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除·第六
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除·第六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7月27日,美国通知我国废除自1895年持续44年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6个月后的1940年生效。 如上所述,美国自大正时期已完全持援华反日态度。在诺蒙坎事件中,日苏连续激战。在中国战场,日军攻入中国的内地..
日中战争爆发·第五
日中战争爆发·第五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华北、华中地区的日中紧张关系 1933年5月日中签订塘沽协定,华北地区脱离中国国民政府实行自治。我国根据该地区的重要资源,制定日、满、华北5年经济计划,实质上将华北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蒋介石对日本逐步打入中国的行动..
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翌年3月满州国成立,1933年3月改为满洲帝国。在此期间,1932年1月发生了上海事变。犬养毅于5月巧妙地撤出军队。但在5月10日的“五·一五”事件中丧命官邸。 犬养..
富国强兵政策难以推行·第三
富国强兵政策难以推行·第三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国防方针的决定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于1907年决定了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 这是政府和陆海军的今后行动指针。 天皇批准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保存正本。复制的5部副本分别由首相、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
昭和初年揭开动乱序幕·第二
昭和初年揭开动乱序幕·第二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昭和元年(1926年)仅一周时间。1927年初,若槻礼次郎内阁因经济危机等原因宣告辞职。 4月20日,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大将出任第27届首相。田中义一山口县(原长州藩)人,于1918年、1923年..
明治、大正的60年·第一
明治、大正的60年·第一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 欧美国家对亚洲的入侵 1770年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末,在欧美有了很大发展。 这些先进国家,为了取得其产品的市场和原料而侵略未开发的亚洲: (一)荷兰自1596年至1757年入侵印度尼西亚。 (二)英国于1661年..
录入者声明
录入者声明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出自————《大东亚补给战》出自————《战争通史》本书系引用版,根据影印部分OCR、校对、复校、排版而成。正文部分,读者可根据下标页码直接引用,例如,XXX页第X行第X字是。 复校发现错误:错字32个,错标点8个,修订格式8处。全书字符17万,错误率在复校发现错误率在万分三。预计..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