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卷三十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一
《禹贡》:海、岱惟青州。《周礼·职方》:正东曰青州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春秋时齐地。其在天文,虚、危则齐分野,亦兼鲁、卫之疆今泰山以南,兖州府至沂州之境。《禹贡》徐州地也。春秋时属鲁。天文奎、娄分野。济河以北,东昌府及兖州府之西境,济南府之北境。《禹贡》兖州地也。春秋时属卫,于战国兼得魏、宋、齐、赵之郊。卫分野,见河南封域。秦并天下,置齐郡、东郡、薛郡、琅邪及辽东等郡。汉置十三州,此亦为青州及兖州地详见州域形势,下仿此。后汉因之。魏、晋亦置青、兖二州。永嘉以后,陷于石勒及慕容。后又入于苻坚,坚败,归于晋晋置幽州于广固,以辟闾浑为刺史。寻复为慕容德所据。义熙六年,刘裕克南燕,复置青州及兖州。刘宋时,兼置冀州治历城。其后入于后魏,改冀州置齐州。魏亡,属高齐,寻为后周所并。其分析不可得而详也。隋亦置十三部,而不详所统。唐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宋初隶京东路及河北路,后又增置京东西路曹、郓诸州属京东西路。金人分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东路理益都,西路理东平。元亦置益都、济南等路,直隶中书省谓之腹里。明初,置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六、属州十五、县八十九总为里六千四百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八十五万九百五十三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间。今仍为山东布政使司。
◇济南府属州四 县二十六
历城县附郭 章丘县 邹平县 淄川县 长山县新城县 齐河县 齐东县 济阳县 禹城县 临邑县长清县 肥城县 青城县陵县
泰安州属县二
新泰县 莱芜县
德州属县二
德平县 平原县
武定州属县四
阳信县 海丰县 乐陵县 商河县
滨州属县三
利津县 沾化县 蒲台县
◇兖州府属州四 县二十三
嵫阳县附郭 曲阜县 宁阳县 邹县 泗水县 滕县峄县金乡县 鱼台县 单县 城武县
济宁州属县三
嘉祥县 巨野县 郓城县
东平州属县五
汶上县 东阿县 平阴县 阳县 寿张县
曹州属县二
曹县 定陶县
沂州属县二
郯城县 费县
◇东昌府属州二 县十六
聊城县附郭 堂邑县 博平县 茌平县 莘县 清平县冠县
临清州属县二
丘县 馆陶县
高唐州属县三
恩县 夏津县 武城县
濮州属县三
范县 观城县 朝城县
◇青州府属州一 县十三
益都县附郭 临淄县 博兴县 高苑县 乐安县寿光县 昌乐县 临朐县 安丘县 诸城县
蒙阴县
莒州属县二
沂水县 日照县
◇莱州府属州二 县五
掖县附郭
平度州属县二
潍县 昌邑县
胶州属县二
高密县 即墨县
◇登州府属州一 县七
蓬莱县附郭 黄县 福山县 栖霞县 招远县 莱阳县
宁海州属县一
文登县
◇辽东都指挥使司属卫二十五 州二
定辽中卫附郭。又有定辽左、右、前、后四卫,及东宁卫、自在州,俱在郭内
海州卫
盖州卫
复州卫
金州卫
广宁卫又有中、左、右三卫,俱在郭内
义州卫又广宁后屯卫,在郭内
广宁中屯卫又广宁左屯卫,亦在郭内
广宁右屯卫
广宁前屯卫
宁远卫
沈阳中卫
铁岭卫
三万卫又辽海卫及安乐州,俱在郭内。羁縻属夷附见
东据海,
海,自登、莱以南,接南直安东所界;环绕而北,接辽东、朝鲜之境。又西至济南府滨州东北,而北接直隶盐山县界,凡千余里。
南距淮,
自沂、兖以南,古所称淮北地也。
西接梁、宋,
今河南开封归德府境,即古梁、宋地。
北走燕、赵。
山东去京畿密迩,水陆往来,皆取途于此。远至浙、闽,近自江、淮,皆以山东为走集之冲也。
其名山,则有泰山、
泰山,在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亦曰东岳,亦曰岱宗。《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诗》: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周·职方》: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孟子》曰: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管子》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梁父山,见泰安州,七十二家。《战国策·苏秦说齐宣王》: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史记》:昔黄帝东至于海,登岱宗。又《齐世家》:齐自泰山属之琅邪琅邪亦名山也,见下,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货殖传》:泰山,其阳则鲁,其阴则齐。山之东北址,旧有明堂,为成周时朝会诸侯之处。秦汉以下言封禅者,必于泰山。秦始皇二十八年,至泰山下,议封禅。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汉元封初,封泰山,下阴道,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亦见泰安州。乃议以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明年,复祠泰山。五年,南巡狩,还至泰山增封。又太初元年,行幸泰山,禅蒿里蒿,一作高,亦见泰安州。二年,修封泰山,禅石闾同上。天汉三年,行幸泰山修封。太始四年,幸泰山修封,禅石闾。征和四年,复幸泰山修封,亦禅石闾。从来封禅之数,未有如汉武者也。后汉建武中元元年,东巡封泰山,禅祭地于梁阴梁父山之阴也。章帝元和二年,幸泰山,柴告岱宗。安帝延光三年,东巡,幸泰山。桓帝延熹四年,岱山颓裂,自是天下渐多故矣。《通义》曰: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白虎通》曰:王者受命必封禅。封,增高也。禅,广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址以报地史称无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皆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甫。汉武封泰山,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修封者凡五是也。《汉官仪》:泰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如从穴中视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泰山记》:山有秦观,望见长安,吴观望见会稽,周观望见齐。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趾,盖侈言之也。又周观亦曰日观,相传鸡鸣时可见日出。吴观亦曰越观,又名月观,以与日观相对也,与秦观为泰山三峰云。隋开皇十五年,东巡,顿齐州,为坛于泰山,柴燎祀天,礼如南郊。大业九年,齐郡丞张须陀击群贼王簿于泰山下,大破之。唐乾封元年,登泰山,封玉牒,禅于社首亦泰安州山。又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祀昊天上帝于山上,群臣祀五帝百神于山下之坛,又祭皇地于社首。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亦禅于社首《宋史》:时王钦若判兖州,上言: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又木工董祚于泰山醴泉北,见黄帛曳林木上,既而帝至泰山,登山道经险峻,降辇步进,卤簿仪卫列于山下,享昊天上帝于圜台,陈天书于左,以太祖太宗配,命群臣享五方帝及诸神于山下封祀坛。明旦,禅祭皇地于社首山,如封祀仪,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唐六典》:河南道名山曰泰山,山周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郭璞云:从泰山下至山头,百四十八里三百步。一云泰山周回二千里。又《山海经》云:泰山上多玉。尸子谓山中有神房、阿阁,以及诸家夸诞之说,今皆不取。群峰之得名者:望秦、独秀、鸡笼、老鸦、狮子、莲花、悬石,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又有百丈、马棚、鹁鸽、舍身诸崖,石经、石壁、酆都、桃花、佛寺、鬼儿、椒子、马蹄、溪里诸峪,回马、雁飞、黄岘、思乡、青峰、西横诸岭,迎阳、吕公、白云、遥观、蝙蝠、鬼仙、水帘诸洞,玉女、王母、白鹤、白龙诸池。又有明月嶂、登仙台,及东西南三天门,东西中三溪,为山之最胜。其余峰峦峒,层见叠出,不可胜数也。自岳顶而东南二十里曰雕窠山,西南十里曰亭禅山即社首山,亦曰蒿里。南五十余里曰石闾山,又南五里曰亭亭山,东六十里曰梁父山,又东曰云云山俱见泰安州。《志》云:岳顶东南十里有东神霄山,下有东溪神庙。西南十里有西神霄山,下有西溪神庙。又西十里曰石后山、三尖山。其在岳阴者,又有孤山、襁山、鹤山,相去各十里。虽随地异名,实皆泰山之支峰别阜也永乐十四年,祠祭郎中周讷请封泰山,不许。魏氏野曰:自成皋以东,历梁、宋、曹、郓诸州,几千余里,大抵经途沃野,无大山重阻,而泰山忽焉特起,博厚崇隆,拱卫南北。自此群山翼带,直抵海滨,为天下之奥区,神皋形胜,直与关中并峙。五岳为群山之尊,而泰山又为五岳之长,不信然欤《灾异志》:汉元凤三年,泰山大石起立,说者以为宣帝特起民间之象。成化二十一年,泰山屡震,说者谓应在武宗也。
琅邪、
琅邪山,在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其山三面皆浸于海,惟西南通陆《山海经》:琅邪台,在勃海间,琅邪之东是也。《管子》:齐桓公将东游,南至琅邪。《孟子》:齐景公问晏子,欲放于琅邪。《竹书》:越王勾践二十九年,徙都琅邪。《越绝书》:勾践既灭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立观台于山上,周七里,以望东海今山在海滨,盖筑以望远耳。《国策》苏秦说齐宣王: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史记》: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又三十七年,从会稽还过吴,并海上,北至琅邪之罘之罘山,见登州府福山县。汉初,田肯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武帝元封五年,东巡,北至琅邪并海。太始三年,幸琅邪。《封禅书》八祀曰:四时主,祠琅邪。《子虚赋》:齐东渚巨海,南有琅邪,是也。郭璞曰:琅邪临海有山,焦特起,状如高台,即琅邪台也。战国时,齐筑长城以拒楚,自琅邪台入海,即其地矣。
沂山。
沂山,在青州府临朐县南百十五里。《周·职方》:青州,其山镇曰沂山。一名东泰山。《史记·封禅书》:公玉带言,黄帝封东泰山,禅丸山即临朐县之丹山。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山卑小,不称其费,乃令礼官祠之,而不封禅。魏文帝亦尝致祀焉。隋开皇十四年,诏以沂山为东镇,后代因之,载在《祀典》。《志》云:山西宗岱岳,东俯琅邪,背负凤凰岭即沂山北岭,东接穆陵关即县之大岘关,其巅为百丈崖,壁立万仞,形如斧削,有飞泉下洒,曰瀑布泉。弥水出其西麓,又沂水亦出其西,沭水出其东也。《水经注》:汶水出朱虚县之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千有余里。盖田氏遗址也。
其大川,则有济水、
济水旧自河南流入境,其上源曰沇水。《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又曰:浮于济漯,达于河。《职方》:兖州,川曰河济。春秋时,济水经曹、卫、齐、鲁之界。庄三十年,公及齐侯遇于鲁济。杜氏曰,济水历齐、鲁间,在齐界为齐济,在鲁界为鲁济也。又僖三十一年,取济西田,分曹地也。襄十一年,晋率诸侯伐齐,会于鲁济。定九年,齐与卫地,自济以西。济之见于《春秋》者,不一处矣。《战国策》苏秦说齐宣王:齐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所谓清河,即济水也。又燕王谓苏代曰: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史记》:齐王四十年,乐毅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战于济西,齐师大败,遂入临淄。《汉志》:济水过郡九河东、河内、陈留、梁国、济阴、泰山、济南、齐郡、千乘,此九郡也,行千八百四十里《淮南子》:济水通和宜麦。《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其下流东北入海旧《志》:济水自河南巩县南入河,并流过成皋、荥阳,溢为荥。东过阳武、封丘县北,又东过冤句、定陶南,又东北流,与菏水合。东至乘氏,西分为二:其一东北入巨野泽,过寿张西,合汶水;其一合菏水,东南流入泗,故泗水亦有南清河之称。今详见曹州。郦道元曰:王莽之世,川渎枯竭,济水但入于河,不复绝流而南。其余流自东平以东北者,皆谓之清水。晋太和四年,桓温自兖州伐燕,至金乡,凿巨野三百里,导汶水会于清水,温引舟师自清入河。郗超曰: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温不听,败还刘氏曰:时清水入河,亦即在高敖、东阿间,非《禹贡》浮汶达济之道也。义熙十三年,刘裕伐秦,将水军自淮泗入清河,溯河西上。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取河南,与魏人战,不克,乃沿河置守,还保东平。复引兵自清入济,南至历城按:此误以巨野北出者为清水,汶水合流者为济水也。郭缘生《述征记》亦云:清河首受洪水,北流入济。洪水亦巨野泽之分流,一名桓公渎,详见巨野县。八年,檀道济自清水救滑台,至济上,转战至历城。二十三年,魏人寇青、兖、冀三州,至清东而还时青治东阳,兖治须昌,冀治历城,皆在清水东也。《唐六典》:河南大川曰济水。杜佑曰:济水绝流已久,今自东平以东北入海者,实菏泽、汶水之合流耳。宋乐史曰: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王应麟曰:济水通得清水之名,以水道清深也《宋史》:李师中知济、兖二州,济河堙塞久,师中访古道,自兖城西南启凿之,功未半而去。今大清河自汶上县北出其上源会东南诸山泉沟泽之水,与会通河合流,至东平州西安山闸旧时济流经此,始与汶合。今并注于南旺湖,合流而北出。又西北与运河分流,经东阿县西,复折而东北,径东阿县北。又东径平阴县北。又东北径长清县西南,齐河县东。又北径历城县北,而东北会于泺水即小清河。又北经临邑县东。又东北径济阳县南。又北径齐东县北。又东北径武定州南。又东径青城县北及滨州之南。又东北径蒲台县北,至高苑县北县属青州府。又北径利津县东,而东北入于海。繇安山闸而下,皆谓之大清河。近《志》:元人始于宁阳县北筑罡城坝,遏汶水入,以通运河。永乐中,又于东平州东筑戴村坝,尽遏汶水入会通河。今之大清河,乃自平阴县南之柳沟诸泉,繇东平州北门外,过西折而东北。夏秋运河泛涨,则张秋迤南东岸张秋即安平镇,见东阿县。有减水闸,分流来合,而东北出此即今盐运所经,盐船自泺口故关,由大清河而上,泊于鱼山。又南,则由河渠至于东平,西则由小盐河至于张秋。故大清河有盐河之名,即济水之故道。说者谓大清河古济而今汶者也旧《志》:济水劲疾,故穴地伏流。郭缘生《述征记》:济水入河,性与河别,渗漉入地,伏行而溢为荥。今之历下,发地皆是流水,济所过也。东阿之井,正济所溢,清而且重,善下,故阿胶能治淤浊逆上之疴。唐高宗尝问许敬宗,济水甚细,何以列于四渎?对曰:渎之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者也。夫济流虽与古异,然今东平、历下诸泉,皆入大清河,则仍为济水溢流,不得全谓之汶水矣于慎行曰:大清第得汶之首尾,实以东平诸泉由济故渎入海。又小清河一名泺水,源出济南府城西南趵突泉。《水经注》:泺水出历城故城西南,泉源上涌若轮,是也。合马跑、金线诸泉,并城北流,屈而东,至城北水门,大明湖水出注之,东北经华不注山,合华泉,又东北入大清河。伪齐刘豫始导之东行,至韩家店,西分一支,为小清河,径章丘县及邹平县北,又东径长山县东北及新城县北,会孝妇河。又东径高苑县及博兴县南。又东径乐安县北博兴、乐安,亦属青州府,至马车渎入海。屈曲行几五百里。自历下以东之水,昔入济者,并入小清河。近年河渐淤,其水复由东北入大清河矣。盖泺水亦即济水之伏流旁出者,与大清河虽分二流,而脉络正同也。今见川渎异同元《五行志》:至正二年,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小清河。又黑水、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民居千余家。黑水等寨,俱在济南府西南。
汶水、
汶水,出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东北七十二里原山之南,《水经》所谓北汶也。又有汶水,出县东南寨子村,俱流经州东南徂徕山阳。又一源出岳北仙台岭,会诸山谷之水,经州东四十里,曰堑汶。西南流,经徂徕之阴,又南流三十里,曰大汶口,而与莱芜之汶水合流又有小汶水,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出泰山之龙池,西南流百余里,亦合于汶水。自州西南流,经宁阳县北罡城坝,分二流:其正流西经平阴县,南过东平州界,又西南流至汶上县,东北合白马河、鹅河诸水,凡八十里,入南旺湖,南北分流,为分水闸,即今会通河也。支流为河,自宁阳县西南流,达兖州府城西,合沂、泗二水,凡百余里,至济宁州南,天井闸东,而合于分水。南流之汶,亦即运道所经也。《运河记》:明邵宝辑汶水自泰安州经宁阳、汶上县界,又西至东平州注济水,此故道也。蒙古宪宗七年,济倅毕辅国,始于汶阴罡城之左,作斗门一,遏汶南流,至任城合泗水,以饷宿、蕲戍边之众江南宿州南有故蕲县。时蒙古置戍于此,与宋相持,谓之引汶入泗,而汶始南通于泗。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自任城开渠,达于须城安山,为一闸于奉符即罡城闸,时宁阳县废,其地属奉符县也,以导汶入。为一闸于兖州今府城东金口闸是也,以导泗、沂会。合而至会源闸,南北分流。二十六年,又用寿张尹韩仲晖等言,复自安山西开河,繇寿张西北至临清,直属卫、漳,谓之引汶绝济,而汶始北通于漳。前朝永乐九年,时以北京为行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故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其淤者三之一,可浚之以通漕。乃命廷臣宋礼等往治,筑坝于东平州之戴村,横亘五里,遏汶水西南流,令尽出于南旺见汶上县。至分水龙王庙,分为二支:四分南流,以接徐沛,六分北流,以接临清。盖运河之原委,全藉汶河也。《禹贡》:浮于汶,达于济。《诗》:汶水汤汤。《史记·河渠书》:泰山下引汶水穿渠,溉田万余顷。汶水之为大川,繇来旧矣。
会通河、
会通河,在兖州府济宁州城南,元至元中所开也。《志》云:蒙古初于罡城见上作斗门以遏汶,流益泗漕,而漕渠始开。既而浚济州泗河至新开河,繇大清河至利津入海。未几,以海口沙壅,复从东阿陆挽二百里至临清,入御河。时又开胶莱新河见平度州以通海道,劳费少成效。至元中,伯颜始创海运,与济州河并行。寻用韩仲晖等言,自安民山见东平州,即安山闸开河,北抵临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绝济,直属漳、卫,名会通河。元臣宋文瓒言:世祖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漕粟至京者五百万石。然河渠易于浅涩,舟不能负重,其后渐减至数十万石,于是海运不能废。明初饷北平、辽东,亦仍用海运。永乐九年,浚故道,自济宁北至临清,凡三百八十五里。南至江南沛县,凡三百里。而南旺湖地势特高,于是相地置闸,以时启闭。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为闸十有七,而达漳、卫。南至沽头见沛县地,降百有十六尺,为闸二十有一,而达河、淮。岁漕四百余万石,皆取道焉,诚咽喉重地矣《漕河考》:会通河凡七百十里入卫河,又四百里,始出境达京师,山东为府者三,为州者四,为县者六,由鱼台至临清,得、汶、泗、沂四水其泉百七十余,会于四水,而分流于漕渠,为闸百三十,为浅二百有二十,皆有司分掌之,而统于司空御史台。议者曰:运河以汶水为源,然汶水之西全出人力,而南旺土脉特高,水非由地,势难久安,尽括泉源,千里焦烁,频年修浚,劳费不訾,民力穷而国计亦病矣。今详见川渎漕河。
海。
海在山东东北境者,皆谓之勃海亦曰渤。苏秦曰:齐北有勃海。田肯曰:齐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又谓之少海。《韩非子》:齐景公游于少海。少海,犹云小海也。《书疏》:青州之境,越海而有辽东。又云:青州东北据海。盖跨有此小海也。北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门岛,皆为勃海之口,阔五百里,西入直沽几千里。《广志》:山东自兖州东昌而外,其当大海一面之险者,济南东北境也海丰、滨州、利津、沾化、蒲台,皆滨渤海。当两面之险者,青州府北及府东南境也博兴、寿光滨渤海,日照则滨大海。当三面之险者,登、莱二府之东南北,皆以海为境也东面则宁海、文登。南则胶州、即墨,皆滨大海。北则登州、莱州,以及昌邑、潍县,皆滨渤海。至越海而有辽东,则又与山东共险者也今盛京,即故辽东都司地。旧《志》云:辽东金州卫,则南面、西面皆滨渤海。复州、盖州、海州三卫,则西面滨渤海。而广宁义州中屯、右屯、前屯诸卫,皆南面滨于渤海云。春秋时,吴人尝遣舟师自海入齐。秦并天下,欲攻匈奴,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垂、琅邪负海之郡黄垂,见登州府黄县,转输北河。汉元封中,伐朝鲜,杨仆等自齐浮勃海而进。三国时,孙权遣将周贺使辽东通公孙渊,还至成山,魏人邀击杀之。及渊灭,吴复遣羊击魏辽东,俘人民而去详见南直大海。隋开皇十七年,伐高丽,使周罗分道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大业七年,伐高丽,亦使来护儿自东莱入海趣平壤。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使张亮自莱州泛海趣辽东。二十一年,复遣牛进达等自莱州渡海击高丽。又显庆五年,苏定方伐百济,自成山济海。开元二十年,渤海大武艺遣将帅海贼寇登州,杀刺史韦俊。盖山东海道与高丽、渤海相接也。宋建隆二年,女真泛海,自登州来贡马。重和元年,遣马政从此道使女真,与约攻辽,遂成宋室之乱。金明昌三年,尚书省奏辽东北京路金北京,即明废大宁都司城,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因按视近海诸处,置仓贮粟,以通漕运。元至元中,伯颜建议:海运皆取道登、莱,大约自江南海州以至登州,六百里而近。惟登、莱三面岛屿环抱,几及千里,若从利津至直沽,亦六百里而近耳。明洪武及永乐初,转输辽、蓟,亦取道于此详川渎海道。既而海运废,登、莱至旅顺之道亦禁绝,然南北两岸渔贩往来,动以千艘,官吏不能尽诘也。嘉靖间,督臣王竱尝请因其势而导之,明开海禁,使山东之粟,方舟而下,则辽东可无荒歉之患。诏从其请,时以为便,未几复罢。夫海道之险,不可不备,而海道之利,不可不繇,与时推移,是在救时之君子哉。又《海防考》明唐顺之等辑:山东海防,惟在登、莱二郡。而成山以东白蓬头诸处,危礁乱矶,伏沙险湍,不可胜纪,故守御较易。然自宋以前,日本入贡,皆自新罗趣山东。而元人海运故辙,亦出成山以东,风帆络绎,渤海之险,未尝不视为坦途。今岂可视为泄泄,无思患预防之策乎!
其重险,则有穆陵。
穆陵关,在青州府临朐县东南百有五里大岘山上,山高七十丈,周回二十里,道径危恶,一名破车岘。其左右有长城、书案二岭,峻狭仅容一轨,故为齐南天险。《左传》: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晋义熙五年,刘裕伐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公孙五楼曰:吴兵轻果,利在速战,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然后简精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兖州兵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慕容镇曰:今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弃险固。超不从。裕过大岘,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敌入我掌中矣。宋景平元年,魏叔孙建攻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檀道济自彭城赴援。魏刁雍谓建曰:大岘以南,处处狭隘,车不得方轨,请据险邀之,破之必矣。建不听。道济至临朐,建遂烧营遁。又元嘉二十三年,魏人寇兖、青、冀诸州,何承天请徙三州新旧降附民三万余家于大岘南,以实内地。唐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以淄、青拒命,引兵出穆陵关。宋绍定中,李全据淮安,略金临朐,扼穆陵关。今亦置戍守于此。
【按】山东界南北之间,北走景、沧,南达徐、邳,东出辽海,西驰梁、宋,为辐辏之道。春秋以及战国,大抵皆齐地也。管仲对楚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季札以为泱泱大风,苏秦以为四塞之国也。又黄歇说秦曰: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西倚河。又楚人谓顷襄王:王射蜀鸟于东海,还盖、长城以为防盖,今见沂水县。长城,见平阴县,朝射东莒,夕发贝丘见博兴县。或曰:谓清河之贝丘也,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收,而泰山之北举矣。韩非说秦曰:往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汉初,郦食其曰:齐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虽数十万师,未可岁月破也。田肯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盖三齐形胜,拟于关中矣。说者曰:自古及今,天下有事,未尝不起于山东。繇秦汉以迄宋元,可更仆数也。若其攻取大略,彪炳史册者,莫如乐毅,毅并护赵、楚、韩、魏之兵,为燕昭王伐齐,败齐兵于济,西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帅燕师,长驱逐北,遂入临淄。又遣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泰山,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并北海而抚千乘,以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是也。次则莫如元季之察罕。元至正中,山东为群盗田丰等所据,察罕奋自草泽,既克河南,乃分兵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以重兵屯太行。既而自陕抵洛,发并州兵出井陉见直隶重险,辽沁军出邯郸直隶广平府属县,泽潞军出磁州见河南,怀卫军出白马见直隶滑县,与汴、洛水军俱下,身将铁骑渡孟津见河南府属县,逾覃怀见河南怀庆府,鼓行而东,复冠州、东昌,师至盐河见东阿县马颊河,遣精骑捣东平,克之,又克济宁。时大兵犹未合,群贼皆聚济南,而出兵齐河、禹城拒战,于是分遣奇兵,取间道出贼后,南略泰安,逼益都,北徇济阳、章丘,中循滨海郡邑,乃自帅大军渡清河,破贼于临济见章丘县,或作分济,进逼济南,齐河、禹城来降。南道诸将亦败益都兵于好石桥见益都,海滨郡邑皆来降,济南亦下,乃围益都。会察罕为降贼田丰等所杀,其子扩廓代总其兵,攻益都,拔之,山东悉定。明初,太祖命徐达北讨,既下沂州,遣使谕之曰:闻将军已下沂州,若向益都,当遣精锐扼黄河要冲,断其援兵,可以必克;若益都未下,宜即进取济南、济宁。二城既下,益都以东,势力穷蹙,如囊中物矣。噫!真庙算也。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福建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六◇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五◇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四◇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三◇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
卷九十
卷九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浙江二◇杭州府东南至绍兴府一百三十八里,西南至严州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嘉兴府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九百里,至京师三千三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越国之西境,后属楚。秦..
卷八十九
卷八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一《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
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曰:越不尝以此亡吴乎?夫越之与吴抗也,越实不足以敌吴,而吴恒有吞越之志。夫差败越于夫椒,栖越于会稽,当是时,固已无越矣。而吴不取,乃从而受越之..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六◇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五◇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仰山水府南六十里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四◇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禹贡》扬州地。..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三◇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
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
卷八十三
卷八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江西一《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
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
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七◇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
卷八十
卷八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六◇长沙府东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宝庆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七百里,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五◇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四◇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
卷七十七
卷七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三◇承天府东至德安府三百二十九里,东南至汉阳府五百六十里,南至岳州府六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三百二十里,北至襄阳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南京二千六百八十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二武昌府东至江西九江府五百四十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里,西南至岳州府五百六十里,西至汉阳府隔江七里,东北至黄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黄州府蕲州四百九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十五里,至..
卷七十五
卷七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湖广一《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荆山,见襄阳府南漳县。《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州《尔雅》:汉南曰荆州。应劭曰:荆,强也,言其气躁劲。或取名于荆山焉。又诗人所谓蛮荆也。春秋至战国,并为楚地。其在..
湖广方舆纪要序
湖广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
卷七十四
卷七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九◇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乌蒙府四百九十里,西至常郎堡生吐蕃界五十里,南至云南武定府七百八十里,北至黎州所界五百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五百里。《..
卷七十三
卷七十三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八◇龙安府东北至陕西沔县五百里,南至成都府绵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松潘卫三百三十里,北至陕西文县三百三十里,东至保宁府剑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成都府茂州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八十里,至..
卷七十二
卷七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七◇嘉定州东至成都府内江县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叙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雅州二百三十里,北至眉州百七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南京六千七百七十里,至京师九千八百四十五里。《禹贡》梁州地。汉为..
卷七十一
卷七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六◇潼川州东至顺庆府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重庆府九百里,西至成都府汉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简州百八十里,西北至成都府绵州百三十里,北至保宁府剑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保宁府三百十五里。自州治至布..
卷七十
卷七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五◇遵义府东至贵州偏桥卫界四百八十里,南至贵州养龙坑长官司界九十里,西至泸州合江县界九百里,北至重庆府六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九千七百里。《禹贡》..
卷六十九
卷六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四◇夔州府东至湖广归州三百三十里,南至湖广施州卫五百里,西至重庆府忠州七百里,北至陕西平利县八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五百三十里,至京师六千九百八十里。《禹贡》荆、梁二州..
卷六十八
卷六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三◇保宁府东至夔州府达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顺庆府三百里,西北至龙安府五百十里,西南至潼川州三百十五里,北至陕西沔县六百三十里,东北至汉中府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百里,至..
卷六十七
卷六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二◇成都府东至潼川州三百六十五里,东南至重庆府九百五十里,南至眉州百八十里,西南至邛州三百十里,西至杂谷安抚司七百里,北至龙安府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四川一《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应劭曰:梁州者,言西方金刚,其气强梁也。夏殷之间,梁州为蛮夷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也《史记》: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高阳。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至周衰称王,长曰蚕丛..
四川方舆纪要叙
四川方舆纪要叙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昔者汉高尝用之矣。汉高王巴蜀,都南郑,出陈仓,定三秦,战于荥阳、成皋之间,而天下遂归于汉。诸葛武侯亦用之..
卷六十五
卷六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陕西十四诸夷附考哈密卫在肃州卫西北一千五百十里。至京师七千四百里。南抵沙州,西距火州,北连瓦喇。古伊吾庐地。《通典》:伊吾在敦煌北大碛外,自昔为戎狄地,不在九州之限。后汉明帝始取其地为屯田镇戍之所..
卷六十四
卷六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十三行都司下西宁卫甘州卫东南一千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临洮府兰州六百三十里,东南至临洮府河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庄浪卫四百十里,西至生蕃界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八十..
卷六十三
卷六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十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临洮府兰州黄河一千一百七十五里,南至西宁镇黄河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西至肃州卫嘉峪关五百七十里,北至亦集乃地一千五百里。自镇治至京师五千四百里,至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至..
卷六十二
卷六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陕西十一宁夏卫东南至后卫三百六十里,南至庆阳府环县五百七十里,西南至中卫三百六十五里,西至贺兰山边界百里,北至西瓜山边界二百九十里。自镇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三千..
卷六十一
卷六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十榆林镇东至山西偏头关百六十里,西至宁夏后卫七百二十里,南至延安府绥德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千余里。自镇治至京师二千五百里,至南京三千一百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春秋时白翟地。战国属赵。秦始..
卷六十
卷六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九◇临洮府东至巩昌府二百里,南至洮州卫三百十里,西至河州卫百八十里,北至庄浪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四千六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禹贡》雍州地。春秋、战国时,为..
卷五十九
卷五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八◇巩昌府东至凤翔府陇州六百六十里,南至汉中府宁羌州一千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岷州卫二百四十里,西至临洮府二百里,西北至临洮府兰州四百二十里,东北至平凉府固原州六百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六百二十里..
卷五十八
卷五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七◇平凉府东至西安府州三百里,南至凤翔府陇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巩昌府秦州三百四十五里,西北至宁夏中卫四百六十里,东北至庆阳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八十里,至..
卷五十七
卷五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六◇延安府东至山西黄河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山西吉州二百九十里,南至西安府耀州六百六十里,西至庆阳府四百五十里,北至榆林卫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二百里,至南京四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七百..
卷五十六
卷五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五◇汉中府东至湖广郧阳府一千一百六十里,南至四川巴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四川广元县朝天岭四百九十五里,北至凤翔府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五百三十里,至南京三千五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九百六十里..
卷五十五
卷五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四◇凤翔府东至西安府乾州二百里,南至汉中府六百三十里,西至巩昌府秦州五百里,西北至平凉府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庆阳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二百里,至南京四千八百里,至布政司三百四十里。《禹..
卷五十四
卷五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陕西三西安府下华州府东二百里。东至河南、陕州三百十里,南至商州二百里,北至同州七十里。周畿内地,郑始封邑也地名咸林。《毛诗谱》:宣王封其弟于咸林之地,是为郑。《周语》: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后..
卷五十三
卷五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二◇西安府东至河南陕州四百五十里,东南至河南南阳府九百九十里,南至汉中府兴安州六百八十里,西至凤翔府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平凉府六百五十里,北至延安府七百四十里,东北至山西蒲州黄河界三百五十里。..
卷五十二
卷五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一 《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按:黑水在雍州西北,西河在州东。此主冀州而言,故曰西河。《周礼·职方》:正西曰雍州应劭曰: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为固也。又为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壅阏也。..
陕西方舆纪要序
陕西方舆纪要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
卷五十一
卷五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六◇南阳府东至汝宁府二百九十里,南至湖广襄阳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湖广郧阳府五百四十里,西至陕西商州七百四十里,西北至河南府陕州七百三十里,北至汝州三百七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一百四十五里,至..
卷五十
卷五十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五◇归德府东至江南徐州五百十里,南至江南亳州一百三十里,西至开封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开封府陈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山东曹县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山东兖州府四百十七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二百三十里,至南京..
卷四十九
卷四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四◇怀庆府东至卫辉府二百七十里,东南至开封府郑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府百四十里,西至山西绛州五百二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阳府六百五十里,北至山西泽州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亦一千八百里,至南京..
卷四十八
卷四十八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三 ◇河南府东至开封府四百二十里,东南至许州三百三十里,南至南阳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陕西商州八百八十六里,西至陕西华州五百七十里,西北至山西绛州五百里,北至山西泽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怀庆府..
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河南二◇开封府东至归德府三百十五里,东北至山东曹州一百里,东南至南直颍州五百四十里,南至汝宁府四百六十里,西至河南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南阳府裕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怀庆府三百里,北至直隶开州百五十..
卷四十六
卷四十六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一《禹贡》曰:荆、河惟豫州荆,荆山。见湖广襄阳府。《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性,音生。春秋时,为周畿邑,又为宋、郑、卫诸国地..
河南方舆纪要序
河南方舆纪要序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周之东也,以河南而衰;汉之东也,以河南而弱;拓跋魏之南也,以河南而丧乱。朱温篡窃于汴梁,延及..
卷四十五
卷四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山西七外夷附考◇北翟东抵兀良哈,西连西番,北逾沙漠。自和林距京师,凡四千余里。《四裔考》:北翟历代为患,种类不齐,称名各异:夏殷曰獯鬻,周曰犭严狁,秦、汉曰匈奴,汉末曰乌桓,晋曰鲜卑,南北朝有蠕蠕..
卷四十四
卷四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西六◇大同府东至保安州五百里,南至太原府代州雁门关二百九十里,西至大同右卫黄土山墩二百三十里,北至废宣宁县猫儿庄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师九百里。《禹..
卷四十三
卷四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西五◇泽州东至河南卫辉府四百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河南府二百八十里,西至平阳府绛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平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潞安府一百九十里,东北至河南彰德府三百二十里。自州治..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西四◇汾州府东至潞安府四百四十里,东南至沁州四百八十里,南至平阳府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平阳府隰州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至京师一千三百八十里。《..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