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中捉鳖:第一仗务必打赢·第十六计

繁体

瓮中捉鳖:第一仗务必打赢·第十六计

作者:刘济昆

出自————《***兵法》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策略/形势不利时先行退却,避敌主力。一旦窥见敌方弱点,有把握战胜才打第一仗,务求一战而胜,壮己势,挫敌势,先声夺人

看官,***在宣传时,常说红军“伟大”,但在打仗时,他却强调红军“弱小”。

要以弱胜强,殊非易事,***对这点有深入的研究,有精明的论述——

“退却的军队能够选择自己所欲的有利阵地,使进攻的军队不得不就我范围,这是内线作战的一个优良条件。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但是单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求别的条件和它配合。”

什么条件呢?***指出六点:

(一)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

(二)有利作战的阵地;

(三)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

(四)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

(五)使敌人疲劳沮丧;

(六)使敌人发生过失。

***又说:“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然而当敌人开始进攻时,我们往往不知敌之分进各军何部最强,何部次强,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个侦察的过程。往往需要许多时间,才能达此目的。战略退却的所以必要,这也是一个理由。”

***在写《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时,首次拜读了《孙子兵法》,并学以致用。

他说:“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须知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敌人会犯错误,正如我们自己有时也弄错,有时也授敌以可乘之隙一样。而且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要这样做,退却的终点,就不能限定于某一地区。有时退到该地区还无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几步,待敌发生可乘之‘隙’。”

***这些理论,对于今日在香港商场上“作战”的任何人来说,实可奉为“最高指示”。

弱军要打败强军,具备条件后,就要转入反攻。

***特别指出“反攻的第一个战斗,关系非常之大。”因为“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

这实际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颇为得意他说: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迭挫强敌震惊世界。

***总结五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

第一次反“围剿”时,进剿军不过十万人,其中张辉瓒、谭道源两个师各约一万四千人,张师又分置两处,***看准形势,指出红军一次打一个师是绝对优势。另外,红军实行中间突破,将敌军的阵线打开一缺口后,敌军东西诸纵队便被分离为远距之两群。

于是,红军的“第一仗就决定打而且打着了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九千人全部俘获,不漏一人一马。”

第二次反“围剿”时,进剿军二十万人,其中王金钰的第五路军从北方新到,表示恐惧。红军人数较上次战役时虽略减(三万馀),然有四个月的养精蓄锐,于是,***决定找王金钰打第一仗。

这第一仗打赢后,接着打其他敌人部队,势如破竹。

第三次反“围剿”时,进剿军三十万人,而且来势汹汹。进剿战略是“长驱直入”,企图压迫红军干赣江而消灭之。红军上次苦战后未休息,又要绕道千里。***决定对付方法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以最土头呆脑的师长上官云相为第一仗打击对象,果然一打就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缴枪数千。

第四次反“围剿”时,敌军分三路,主力在东路,西路两师暴露于红军面前,且迫近红军之集中地。因此***决定先打西路。

果然,第一仗就一举消灭敌军两个师。

但是,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第一仗一败涂地后,就接连失利。

***痛心疾首地写道:“第五次‘围剿’,敌以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前进,首先占领了黎川。我却企图恢复黎川,御敌于根据地之外,去打黎川以北敌之巩固阵地兼是白区之硝石。一战不胜,又打其东南之资溪桥,也是敌之巩固阵地和白区,又不胜。尔后辗转寻战于敌之主力和堡垒之间,完全陷入被动地位。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一年之久,绝无自主活跃之概。最终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据地。”

***因此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必须打胜。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开脚一步就丧失了主动权,真是最蠢最坏的打法。”

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这就是说,即使初战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仗不但不于全战役有利,反而有害时,则这个仗虽胜也只算败了。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致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虽结果不见得乃至决不会尽如所期,然而必须依据双方全局,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若只顾反攻,不顾反攻胜利后,或万一反攻失败后,下文如何做法??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总之,退却阶段时必须计算到反攻阶段,反攻阶段时必须计算到进攻阶段,进攻阶段时又须计算到迟却阶段。没有这种计算,束缚于眼前的利害,就是失败之道。”

看官,***以上三个原则,堪称“金科玉律”,如果你打算在千变万化的香港金融市场大展拳脚,牢记***这些原则,不仅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还可能钱生钱、利生利、财源广进呢!这三个原则充满人生哲理,人生奋斗之术尽在其中矣。如你上考场,第一仗败北,势必影响情绪,以后各科皆可能不及格矣。

东西突击:主力使用于侧面·第十八计

东西突击:主力使用于侧面·第十八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七年十月地点/山西忻口名称/忻口会战兵力对照/国共联军对日军策略/共军主力于日军后侧方骚扰,破坏其交通补给线结果/日军补给切断,被迫败退。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英国记者贝特兰,..

领土流动:打不赢敌人就走·第十七计

领土流动:打不赢敌人就走·第十七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策略/无胜战把握时,不死守固定领土、固定作战线。看官,毛泽东这个人,用反语来说,堪称“诡计多端”,他提倡运动战。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他首先看准红军作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作战线的不固..

退让一步:察敌破绽再进攻·第十五计

退让一步:察敌破绽再进攻·第十五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策略/战略退却,形势弱时先予退让,保存军力,静待反攻时机,再一举溃敌。看官,毛泽东在陕北的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著书立说,写成一本可以与古代《孙子兵法》媲美的兵书:《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本书集毛..

得手回师:停战议和共抗日·第十四计

得手回师:停战议和共抗日·第十四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六年二月~三月。地点/山西汾河河谷地区。名称/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兵力对照/一万二千对七个师。策略/高喊抗日口号,制造舆论。得手后立即回师,呼吁停战议和。结果/消灭阎锡山七个师 ,歼一..

深入不毛:敌方无从摸底细·第十三计

深入不毛:敌方无从摸底细·第十三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八月地点/甘肃大草地策略/出敌之意,化不可能为可能结果/穿越大草地,摆脱包围网,免除被歼灭之危机。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七日,毛泽东指挥红军过大草地:目的是陕西省北部。毛泽东首先指示先遣团:“北..

兵贵神速:三步并作两步走·第十二计

兵贵神速:三步并作两步走·第十二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地点/四川大渡河策略/以急行军制敌机先,抢占要塞结果/强越大渡河。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后,继续向大渡河挺进。看官,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又号“了了”,意为“成功便了..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第十一计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第十一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一月~五月地点/贵州、云南、四川兵力对照/三万对数十万策略/制造烟幕,隐藏动向结果/突破围堵,渡金沙江入四川。看官,春风得意马蹄疾,人逢喜事精神爽,自古而然,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刚刚掌握中共党..

万里长跑:战略转移保实力·第十计

万里长跑:战略转移保实力·第十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共三百六十八天地点/从江西出发至陕西止,历十一省、二万五千华里名称/二万五千里长征策略/大撤退,大转移结果/虽丧失根据地,但保住实力,伺机翻身。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

寸土不争:将欲取之先予之·第九计

寸土不争:将欲取之先予之·第九计 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红军总指挥/李德、博古兵力对照/十万人对一百万大军、二百架飞机策略/面对绝对优势敌人,不固守死阵线,必先放弃土地、转进待机, 以..

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虚弱·第八计

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虚弱·第八计 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一年七月~九月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兵力对照/三万对三十万策略/诱敌深入,择虚而噬结果/历时三月,共歼国民党军三万馀,缴枪一万四千。从一九三一年七月开始,蒋介石自任..

将来兵挡:游击战加运动战·第七计

将来兵挡:游击战加运动战·第七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一年五月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兵力对照/三万对二十万策略/以机动转进分散敌方主力,再伺机逐一歼灭结果/历时十五天,五仗全胜,缴枪两万馀看官,毛泽东还有一首词《渔家傲·..

捕鱼撒网:随时打开又收拢·第六计

捕鱼撒网:随时打开又收拢·第六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另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

草木皆兵:党与群众军事化·第五计

草木皆兵:党与群众军事化·第五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九年八月地点/江西井冈山名称/黄洋界保卫战兵力对照/二个连对一个师策略/充分利用地形及动员地方民众结果/确保井冈山看官,毛泽东有首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

敌进我退:隐势藏形山林中·第四计

敌进我退:隐势藏形山林中·第四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八年地点/江西永新兵力对照/两营兵力对国民党军十一个团策略/利用山险地形和广大民众掩护,采四面游击战术结果/牵制国民党军二十五天。那年五月,毛泽东提出了他的兵法中最重要的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

武装割据:石头击破大水缸·第三计

武装割据:石头击破大水缸·第三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七年~一九二九年地点/江西三湾村、井冈山策略/先在农村建立武装力量,再以乡村包围城市,扩展地盘结果/建立红色政权的雏形看官,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是不想以卵击石,避免工农革命军全军覆灭,..

逼上梁山:枪杆子里出政权·第二计

逼上梁山:枪杆子里出政权·第二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七年地点/湖南省策略/将工农武装化整为零,就地潜伏,等待时机结果/保存了工农武装的实力。看官,一九二七年夏,国共两党反目相煎,中共指蒋介石之“清党”为“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被杀。毛泽东本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