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让一步:察敌破绽再进攻·第十五计
退让一步:察敌破绽再进攻·第十五计
作者:刘济昆
出自————《***兵法》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策略/战略退却,形势弱时先予退让,保存军力,静待反攻时机,再一举溃敌。
看官,***在陕北的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著书立说,写成一本可以与古代《孙子兵法》媲美的兵书:《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本书集***兵法之大成,只是香港和海外华人未必有机会拜读。这里,笔者择其要点介绍,应可使读者一开眼界。
这本兵书中,***谈论最多的是“战略退却”——***兵法中最重要一法。
***举例阐述:“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又提到:“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术。”
***在书中引用了《左传》中《曹刿论战》全文:
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遂之。
***分析道:“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随后又举了中国战史中“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有名大战实例——
楚汉成皋之战:成皋故城在今河南省成皋县西北境,为古代军事重地。公元前二零三年,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曾相持于此。当时项羽接连攻下荥阳、成皋,刘邦几乎溃不成军。但后来刘邦终于等待到楚军在筥水半渡的时机,大破楚军,复取成皋。
新汉昆阳之战:昆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叶县境内。公元二三年,刘秀(东汉光武帝)在这里击破王莽的军队。这次战争双方军力强弱悬殊:刘秀只有八九千人,而王莽有四十馀万人。但刘秀利用王莽的将军王寻、王邑轻敌懈怠,用精兵三千突破王莽军队的中坚,乘锐进击,大破敌军。
袁曹官渡之战: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二○○年,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战于此处。当时袁绍拥军十万,而曹操兵少粮尽。但曹操利用袁军的轻敌无备,实行轻兵偷袭,烧了袁军的辎重。袁军慌乱,曹军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
吴魏亦壁之战:吴指孙权方面,魏指曹操方面。赤壁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公元二零八年,曹操率兵五十馀万,号称八十万,进攻孙权。孙权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出兵三万,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用火攻烧曹军船只,大破曹军。
吴蜀彝陵之战:彝陵在今湖北宜昌县东。公元二二二年,吴将陆逊在这里大败蜀汉的刘备。这次战争开始,刘备军连战皆捷,进到彝陵,已入吴境五、六百里。陆逊守七、八月不战,直待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利用顺风放火,大破蜀军。
***非常精明地指出:“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
***嘲笑极左人物的原则,什么“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勇猛果敢,乘胜直追”、什么“全线出击”、什么“夺取中心城市”、什么“两个拳头打人”。
“两个拳头打人”,今天看来十分好笑,即使八岁小童也懂得两个拳头同时打人是打得不痛的,远不如一个拳头有力。但当年是极左人物指挥整个***作战的“伟大方针”,结果招致数以万计的红军战死沙场。即使不上战场的中共人员,一旦不赞成“两个拳头打人”,就会被整肃,被冠以“机会主义”的头衔。***本人就遭批判过。
邓小平、谭震林当时也因支持***“诱敌深入”、“抽肥补瘦”的军事路线而被指责。
东西突击:主力使用于侧面·第十八计
东西突击:主力使用于侧面·第十八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七年十月地点/山西忻口名称/忻口会战兵力对照/国共联军对日军策略/共军主力于日军后侧方骚扰,破坏其交通补给线结果/日军补给切断,被迫败退。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英国记者贝特兰,..
领土流动:打不赢敌人就走·第十七计
领土流动:打不赢敌人就走·第十七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策略/无胜战把握时,不死守固定领土、固定作战线。看官,毛泽东这个人,用反语来说,堪称“诡计多端”,他提倡运动战。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他首先看准红军作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作战线的不固..
瓮中捉鳖:第一仗务必打赢·第十六计
瓮中捉鳖:第一仗务必打赢·第十六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策略/形势不利时先行退却,避敌主力。一旦窥见敌方弱点,有把握战胜才打第一仗,务求一战而胜,壮己势,挫敌势,先声夺人看官,毛泽东在宣传时,常说红军“伟大”,但在打仗时,他却强调红军“弱小”。要以弱胜强,殊..
得手回师:停战议和共抗日·第十四计
得手回师:停战议和共抗日·第十四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六年二月~三月。地点/山西汾河河谷地区。名称/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兵力对照/一万二千对七个师。策略/高喊抗日口号,制造舆论。得手后立即回师,呼吁停战议和。结果/消灭阎锡山七个师 ,歼一..
深入不毛:敌方无从摸底细·第十三计
深入不毛:敌方无从摸底细·第十三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八月地点/甘肃大草地策略/出敌之意,化不可能为可能结果/穿越大草地,摆脱包围网,免除被歼灭之危机。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七日,毛泽东指挥红军过大草地:目的是陕西省北部。毛泽东首先指示先遣团:“北..
兵贵神速:三步并作两步走·第十二计
兵贵神速:三步并作两步走·第十二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地点/四川大渡河策略/以急行军制敌机先,抢占要塞结果/强越大渡河。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后,继续向大渡河挺进。看官,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又号“了了”,意为“成功便了..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第十一计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第十一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一月~五月地点/贵州、云南、四川兵力对照/三万对数十万策略/制造烟幕,隐藏动向结果/突破围堵,渡金沙江入四川。看官,春风得意马蹄疾,人逢喜事精神爽,自古而然,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刚刚掌握中共党..
万里长跑:战略转移保实力·第十计
万里长跑:战略转移保实力·第十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共三百六十八天地点/从江西出发至陕西止,历十一省、二万五千华里名称/二万五千里长征策略/大撤退,大转移结果/虽丧失根据地,但保住实力,伺机翻身。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
寸土不争:将欲取之先予之·第九计
寸土不争:将欲取之先予之·第九计 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红军总指挥/李德、博古兵力对照/十万人对一百万大军、二百架飞机策略/面对绝对优势敌人,不固守死阵线,必先放弃土地、转进待机, 以..
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虚弱·第八计
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虚弱·第八计 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一年七月~九月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兵力对照/三万对三十万策略/诱敌深入,择虚而噬结果/历时三月,共歼国民党军三万馀,缴枪一万四千。从一九三一年七月开始,蒋介石自任..
将来兵挡:游击战加运动战·第七计
将来兵挡:游击战加运动战·第七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一年五月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兵力对照/三万对二十万策略/以机动转进分散敌方主力,再伺机逐一歼灭结果/历时十五天,五仗全胜,缴枪两万馀看官,毛泽东还有一首词《渔家傲·..
捕鱼撒网:随时打开又收拢·第六计
捕鱼撒网:随时打开又收拢·第六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另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
草木皆兵:党与群众军事化·第五计
草木皆兵:党与群众军事化·第五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九年八月地点/江西井冈山名称/黄洋界保卫战兵力对照/二个连对一个师策略/充分利用地形及动员地方民众结果/确保井冈山看官,毛泽东有首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
敌进我退:隐势藏形山林中·第四计
敌进我退:隐势藏形山林中·第四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八年地点/江西永新兵力对照/两营兵力对国民党军十一个团策略/利用山险地形和广大民众掩护,采四面游击战术结果/牵制国民党军二十五天。那年五月,毛泽东提出了他的兵法中最重要的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
武装割据:石头击破大水缸·第三计
武装割据:石头击破大水缸·第三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七年~一九二九年地点/江西三湾村、井冈山策略/先在农村建立武装力量,再以乡村包围城市,扩展地盘结果/建立红色政权的雏形看官,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是不想以卵击石,避免工农革命军全军覆灭,..
逼上梁山:枪杆子里出政权·第二计
逼上梁山:枪杆子里出政权·第二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七年地点/湖南省策略/将工农武装化整为零,就地潜伏,等待时机结果/保存了工农武装的实力。看官,一九二七年夏,国共两党反目相煎,中共指蒋介石之“清党”为“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被杀。毛泽东本来..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