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手回师:停战议和共抗日·第十四计

繁体

得手回师:停战议和共抗日·第十四计

作者:刘济昆

出自————《***兵法》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时间/一九三六年二月~三月。

地点/山西汾河河谷地区。

名称/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

兵力对照/一万二千对七个师。

策略/高喊抗日口号,制造舆论。得手后立即回师,呼吁停战议和。

结果/消灭阎锡山七个师 ,歼一万三千人,俘四千馀人,旋即班师,

力主和议,避免与其三十万援军决战。

***率领的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后,即浩浩荡荡开进甘肃南部,连续突破渭河防线和西兰公路、平固公路之间的防线,越过了六盘山高峰,于十月十九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刘志丹为首的陕北红军会师。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完成战略大转移,整整经历了一年时间。

这次战略大转移,***称之为长征。***史书提到:“赤匪自称这次流窜为长征。遵义会议后的四个月中,军队差不多经常在移动,激烈的战斗也不断发生,经过无数的困难,穿过中国最长最深的河流,跨过最高最险的山隘,经历了广漠的草原,备受冷冻、炎热、风霜、暴雨,终至抵达陕北。”从这段文字中,亦可看出***的红军“长跑”时如何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

***有首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实,***本人在登上六盘山时已“开颜”。他有首词《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提到长征,极为自豪。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馀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赋诗填词、豪言壮语之外,***也冷静地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

看官,***早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时就表示要抗日,但是,五年漫长岁月,他却未抗过一个日本鬼子。原因主要有二:先是在江西鞭长莫及;后是“长跑逃命”无暇顾及。

如今在陕北,才开始履行“北上抗日”的承诺。

一九三六年初,***为首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特组织“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由彭德怀任总司令,***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总参谋长,全军约一万二千人。一月十五日,下达《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二月十七日,发表《东征宣言》,声称红军渡河东征的目的是为实现抗日。

二月二十日夜,红军在南起河口、北到沟口约一百华里的地段,分两路强渡黄河,一举突破了阎锡山在黄河由碉堡工事组成的黄河防线,进入山西。

阎锡山一面急电蒋介石求援,一面把晋绥军七个师兵力集中,阻止红军东征。

看官,中共做事,一向先造舆论,这次也不例外。

三月十日,东征红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布告》,指责蒋介石、阎锡山行径“反动”,重申红军“停止一切内战”、“东行抗日”、“挽救民族危亡”。

二十三日,蒋介石下令调洛阳、徐州、浦口等国防要地重兵十师以上共三十万人,进入山西堵截红军东征抗日,又下令东北军、西北军及陕甘其他***部队进扰红军后方根据地,蒋介石说:“今天我们可以说,日本不配做我们的敌人,我们当前的敌人,还是赤匪。如果我们在内部把赤匪的祸根消灭了,对日本是没有问题的。希望大家共同一致认定目标:对外是日寇,对内是赤匪。”也就是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东征红军在汾河河谷地区击溃阎锡山部七个师,歼敌一万三千多人,俘敌团长以下四千馀人,扩大新兵七千多人,在二十多个县“煽风点火”,鼓吹抗日。

得手之后,眼看蒋介石三十万援军快到。***即提出:在此种情势下,大规模内战迫在眉睫。中国抗日红军认为国难当前双方决战,必造成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故决定将人民抗日先锋军撤回黄河西岸。

一九三六年五月,***和朱德发表回师通电一一“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说明红军回师河西是“以此行动,向全国人民表示诚意,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部队,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停战抗日的目的。”并向***发出警告,用语十分坚决:“在亡国灭种紧急关头,理应翻然改悔,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如仍执迷不悟,甘为汉奸卖国贼,则诸公的统治,必将最后瓦解,必将为全国人民所唾弃所倾覆。”

红军回师陕北后,***继续向陕北进攻。红军为打破包围并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又发动西征,进入陇东,在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区扩大地盘。十月,攻克甘肃会宁,在那里,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会合,这是长征以来三大主力红军的历史性大会台,势力再度大膨胀。不久,***又指挥红军在马城堡歼***胡宗南部三个旅,这是结束十年内战的最后一次大捷。

东西突击:主力使用于侧面·第十八计

东西突击:主力使用于侧面·第十八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七年十月地点/山西忻口名称/忻口会战兵力对照/国共联军对日军策略/共军主力于日军后侧方骚扰,破坏其交通补给线结果/日军补给切断,被迫败退。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英国记者贝特兰,..

领土流动:打不赢敌人就走·第十七计

领土流动:打不赢敌人就走·第十七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策略/无胜战把握时,不死守固定领土、固定作战线。看官,毛泽东这个人,用反语来说,堪称“诡计多端”,他提倡运动战。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他首先看准红军作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作战线的不固..

瓮中捉鳖:第一仗务必打赢·第十六计

瓮中捉鳖:第一仗务必打赢·第十六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策略/形势不利时先行退却,避敌主力。一旦窥见敌方弱点,有把握战胜才打第一仗,务求一战而胜,壮己势,挫敌势,先声夺人看官,毛泽东在宣传时,常说红军“伟大”,但在打仗时,他却强调红军“弱小”。要以弱胜强,殊..

退让一步:察敌破绽再进攻·第十五计

退让一步:察敌破绽再进攻·第十五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策略/战略退却,形势弱时先予退让,保存军力,静待反攻时机,再一举溃敌。看官,毛泽东在陕北的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著书立说,写成一本可以与古代《孙子兵法》媲美的兵书:《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本书集毛..

深入不毛:敌方无从摸底细·第十三计

深入不毛:敌方无从摸底细·第十三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八月地点/甘肃大草地策略/出敌之意,化不可能为可能结果/穿越大草地,摆脱包围网,免除被歼灭之危机。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七日,毛泽东指挥红军过大草地:目的是陕西省北部。毛泽东首先指示先遣团:“北..

兵贵神速:三步并作两步走·第十二计

兵贵神速:三步并作两步走·第十二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地点/四川大渡河策略/以急行军制敌机先,抢占要塞结果/强越大渡河。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后,继续向大渡河挺进。看官,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又号“了了”,意为“成功便了..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第十一计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第十一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五年一月~五月地点/贵州、云南、四川兵力对照/三万对数十万策略/制造烟幕,隐藏动向结果/突破围堵,渡金沙江入四川。看官,春风得意马蹄疾,人逢喜事精神爽,自古而然,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刚刚掌握中共党..

万里长跑:战略转移保实力·第十计

万里长跑:战略转移保实力·第十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共三百六十八天地点/从江西出发至陕西止,历十一省、二万五千华里名称/二万五千里长征策略/大撤退,大转移结果/虽丧失根据地,但保住实力,伺机翻身。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

寸土不争:将欲取之先予之·第九计

寸土不争:将欲取之先予之·第九计 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红军总指挥/李德、博古兵力对照/十万人对一百万大军、二百架飞机策略/面对绝对优势敌人,不固守死阵线,必先放弃土地、转进待机, 以..

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虚弱·第八计

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虚弱·第八计 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一年七月~九月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兵力对照/三万对三十万策略/诱敌深入,择虚而噬结果/历时三月,共歼国民党军三万馀,缴枪一万四千。从一九三一年七月开始,蒋介石自任..

将来兵挡:游击战加运动战·第七计

将来兵挡:游击战加运动战·第七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三一年五月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名称/反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兵力对照/三万对二十万策略/以机动转进分散敌方主力,再伺机逐一歼灭结果/历时十五天,五仗全胜,缴枪两万馀看官,毛泽东还有一首词《渔家傲·..

捕鱼撒网:随时打开又收拢·第六计

捕鱼撒网:随时打开又收拢·第六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另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

草木皆兵:党与群众军事化·第五计

草木皆兵:党与群众军事化·第五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九年八月地点/江西井冈山名称/黄洋界保卫战兵力对照/二个连对一个师策略/充分利用地形及动员地方民众结果/确保井冈山看官,毛泽东有首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

敌进我退:隐势藏形山林中·第四计

敌进我退:隐势藏形山林中·第四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八年地点/江西永新兵力对照/两营兵力对国民党军十一个团策略/利用山险地形和广大民众掩护,采四面游击战术结果/牵制国民党军二十五天。那年五月,毛泽东提出了他的兵法中最重要的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

武装割据:石头击破大水缸·第三计

武装割据:石头击破大水缸·第三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七年~一九二九年地点/江西三湾村、井冈山策略/先在农村建立武装力量,再以乡村包围城市,扩展地盘结果/建立红色政权的雏形看官,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是不想以卵击石,避免工农革命军全军覆灭,..

逼上梁山:枪杆子里出政权·第二计

逼上梁山:枪杆子里出政权·第二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时间/一九二七年地点/湖南省策略/将工农武装化整为零,就地潜伏,等待时机结果/保存了工农武装的实力。看官,一九二七年夏,国共两党反目相煎,中共指蒋介石之“清党”为“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被杀。毛泽东本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