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兵书的特点
历代兵书的特点
出自————《兵家学派》
中国历代兵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特点,概括说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源远流长。
中国兵书起源较早,自《军志》、《军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问世也有2500多年,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所 著的《历史》(又译作《希腊波斯战争史》),是欧洲最早的一部军事历史著作,它的成书年代不但远晚于《军志》和《军政》,而且也晚于《孙子兵法》。之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前395年)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前354年)所著的《长征记》,古罗马的恺撒(G.Julius Caesar,公元前102—前44年)所著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相继问世,它们的成书年代明显地晚于《孙子兵法》。在亚洲,印度孔雀王朝开国皇帝的大臣考底利耶(Kautilya),约于公元前4世纪著成一部带有军事内容的《政事论》,其成书年代也远在《孙子兵法》之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直到17世纪初,欧洲处于中世纪的黑暗年代,其间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军事著作甚少。中国则不同,从公元前6世纪到17世纪初,其间出现了两次兵书著述高潮,有数百部乃至上千部各有特色的兵书问世,即使是在两次高潮之间的低谷时期,也有一些著名兵书流传至今。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兵书著述虽然受挫,但是也有著名的兵书传世。至19世纪后期,在西方军事科学、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又出现了从传统的著述方法,转向以翻译和著述新兵书并重的方法,出现了兵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由此可见,中国历代兵书的发展,源远流长而持续不断。它既不像古希腊、罗马和印度那样,在瞬息闪烁之后便光消焰灭;也不像有些国家那样,于资本主义到来之前,在兵学论坛上还一无所闻。
(2)理论体系完备
上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军事著作,并不是按照军事理论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的,而是以时间先后与地区国别为经纬,在叙述历史事实和神怪传说中,夹杂着对战争与军队建设问题的认识,大致是属于军事历史性的著作。古印度的《政事论》是一部治国安邦策略的著作,书中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了国防建设的方法和军事斗争的艺术,军事理论色彩则失之于淡薄。中国历代兵书则不然,自诞生伊始,便带着浓郁的军事理论色彩,即或是散见于其他著作中的《军志》和《军政》的片断论述也是如此,几乎每一条言论,都是高度浓缩了的军事理论结晶。自《孙子兵法》以后的兵法著作,尽管论述的角度不同,但都是按照军事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设置篇章,逐层依次展开论述的。在进行论述时,则注重把握战争全局,注重谋略运用,注重抽象思维和对普遍规律的概括,为后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因此,中国历代著名兵书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融汇于军事理论之大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
(3)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中国历代兵书虽然不是哲学或军事哲学专著,但是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却闪烁在字里行间。
首先是关于准备和进行战争的唯物论思想。绝大多数兵书都认为,国家拥有的人力、土地、物产、粮食、辎重等资源、物力和财力,是战争赖以进行的客观物质基础,政治、天时、地利、人和、将帅的素质、兵员的数量和训练程度、法令的顺利贯彻、赏罚的公平实行等因素,则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客观条件。物质基础雄厚,客观条件具备,战争就能进行和取胜。
其次是关于进行战争的唯物论认识论的思想。它们认为,要夺取战争的胜利,还须对双方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对比,以全面掌握敌我双方优劣之所在。只知己而不知彼,或只知彼而不知己都不行,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要知彼知己,就不可祈求于鬼神,不可只凭信于类比和推测,不可用日月运行的度数去验证吉凶,办法是只能从本部的官兵中了解己情,从知道敌人内幕的人中去了解敌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对战争指导者而言,还要通晓战争的全局和战争的各个发展阶段,掌握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势,才能驾驭战争而稳操胜券。
其三是关于进行战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们注重对战争中各种矛盾和对立事物的分析,如敌我、彼己、主客、治乱、离合、锐惰、赏罚、贫富、动静、进退、攻守、速久、疾缓、胜败、虚实、坚瑕、奇正、轻重、避就、围阙、专分、利害、优劣、勇怯、刚柔、智愚、安危、存亡、险易、广狭、远近、众寡、强弱、劳逸、饱饥等,并能通过这种分析,充分认识并巧妙运用这些矛盾双方的消长和转化,把握战机,夺取胜利。
其四是强调充分发挥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自己转劣为优,趋利而避害,扬长而避短;消减敌人的优势而加重其劣势,扩大敌人的不利而缩小其有利,削弱敌人的长处而暴露其短处。《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计篇》中的“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都是关于通过战争指导者的主观努力,促使战争的形势向着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之转化的精彩论述。所以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192页中说:《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优秀的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像《孙子兵法》这样的精彩论述,在其他的兵书中也有很多。
通观历代兵书,可知在中***事领域中,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已得到较早和较快的发展,并以其特有的形态和方式,影响和充实着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出自————《兵家学派》何汝宾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兵书著述家,他所编著的《兵录》,最主要的特点是把既往的兵法理论,同火绳枪炮的使用技术及战术结合起来,受到世人的重视。(1)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何汝宾,字寅之,一作仲升,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明史》无传,生卒年月不详 。据..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出自————《兵家学派》茅元仪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编纂的兵学巨著《武备志》,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军事百科全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1)兵学巨匠茅元仪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朝著名学者茅坤之孙,..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出自————《兵家学派》孙承宗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他与鹿善继、茅元仪、杜应芳合著的《车营扣答合编》,是论述在西洋大炮大量使用情况下,车、步、骑、辎重相结合战法的专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孙承宗,字稚绳,别号恺阳,祖籍河南,世居高阳(今河北高阳城北)..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出自————《兵家学派》孙元化是明末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他撰写的《西法神机》是明末关于西洋火炮的专著,对明末和清代的火炮研制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孙元化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嘉定(今属上海)人。出生年月不详。《明史·徐从治传》后附其小传,称他..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出自————《兵家学派》焦勖是明末著名的火器理论家,他所编著的《火攻挈要》,对明末及清代的火器制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火器理论家焦勖焦勖,宁国(今安徽贵池)人。生卒年月和事迹不详。他主要活动于明末动乱之时,目睹朝政腐败,武备松弛,人民遭受的战乱之祸,于是“日究心于将..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出自————《兵家学派》黄道周生活在内忧外患频繁、国运衰微的明末时期。他所注释的《广名将传》,被誉为“营伍中必不可少之书”。(1)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黄道周,字幼平(平一作玄),一字螭〔chi痴〕若,号石斋,漳浦(今属福建)人。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生,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出自————《兵家学派》顾祖禹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既是一部内容详备的历史地理巨著,又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故被认为是一部军事地理巨著,可堪称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1) 隐居不仕的宛溪先生顾..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出自————《兵家学派》魏源是清代后期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的倡导者,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全面反映了其军事地理思想和海防思想,可谓清代后期推行军事自强国策的思想武器。(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倡导者魏源魏源,原名魏远达,字默深,又字汉..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出自————《兵家学派》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军事技术家和数学家,他同英国人傅兰雅合译的《防海新论》,对当时海防的筹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华蘅芳,字若汀,无锡(今属江苏)人。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出生。青少年时,他不习时文,摒弃科举,而是钻研中国古代自..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出自————《兵家学派》徐建寅是晚清军事技术家、科学家,他为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奋斗一生,最后以身殉职。他所编著的《兵学新书》,是一部集当时兵学之大成,开创新兵学之风的新型军事著作。对戊戌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晚清军事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影响。(1)兵工专家徐建..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出自————《兵家学派》笔者虽然以本书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我国25位名家撰写的28部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主要朝代在军事学的主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在数量上也仅仅占有百分之一或数百分之一。那么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呢?史家们虽曾经过多方努力,但大致也只能求得一个精选后的近..
历代兵书的分类
历代兵书的分类出自————《兵家学派》随着兵书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便试图根据兵书中主要内容的属性,进行适当的分类。首创其例者是汉代刘歆所著《七略》中的《兵书略》。《兵书略》系汉代步兵校尉任宏所辑,书中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大类。《兵书略·小序》对这四类兵书的含..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内容博大精深,论述宏阔,它既包括战争、军事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诸方面关系的内容,又包括战争、军事领域内诸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1) 战争和政治的关系中国历代军事家在探讨战争和军事问题时,都无不同政治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内容和表述方..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论述的问题,不仅包容了军事领域内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旁及其他诸多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指导战争实践每一种兵书,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指导其后的战争。孙武得益于《军志》、《军政》而成功。韩信(见..
宋武庙七十二将
宋武庙七十二将出自————《兵家学派》武庙又称武成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高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
中外兵书的交流
中外兵书的交流出自————《兵家学派》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的现象,它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而增加,军事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它的载体有多种,但最多的则是兵书。中国向外国流传的兵书固然不少,外国传入中国的军事著作也很可观。1994年10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于汝波、皮明勇、高殿芳等人合编的《孙子学文献提..
吴起兵法网·使命
吴起兵法网·使命出自————《兵家学派》一、将兵法上升到有系统性辩证思想的军事哲学。二、致力于将兵法从古代近代完成向现代化革新。三、提取兵法中精髓应用于当代适用于不同领域。 四、为兵家继绝学,承传兵家学派,弘扬兵家文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 卷一百 子部十○兵家类存目△《握机经》·三卷、《握机纬》·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曹允儒撰。允儒字鲁川,太仓人。是书首载风后古文一十九字,次载太公望增衍三百六十五字,次载宋阮逸所撰《李卫公问对》中六十七字,采辑诸家注释,於衡冲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卷九十九 子部九○兵家类《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其最古者,当以..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作者:范希曾出自————《兵家学派》兵家第三(兵者人事,《太白阴经》、《虎钤经》之属,诡诞不经,不录。《登坛必究》、《武备志》多言占候,所言营陈器械,古今异宜,不录。《握奇经》、《三略》、《心书》、《李卫公问对》,伪书,不录。《武编》、《兵法百言》之属,多空谈,不录。)《历代兵..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