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繁体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出自————《兵家学派

  徐建寅是晚清军事技术家、科学家,他为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奋斗一生,最后以身殉职。他所编著的《兵学新书》,是一部集当时兵学之大成,开创新兵学之风的新型军事著作。对戊戌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晚清军事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1)兵工专家徐建寅 。

  徐建寅,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晚清军事技术家、化学家徐寿之子,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生,自幼受家学熏陶,好学善思,自然科学知识的功底甚厚。咸丰十一年(公元1862年)底,随其父入安庆市内军械所工作,协助其父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建成中国第一艘蒸汽舰船“黄鹄”号。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随其父调至江南制造总局。在局七年,先后参与建成“恬吉”号、“驭远”号等六艘蒸汽舰船,研制枪炮弹药,同外籍人员合作,翻译了《炮与铁甲论》、《格林炮操法》等军事与科技书籍。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四年(公元1873—1878年)间,曾先后赴援天津和山东两机器局,对两局的建设和军工产品的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光绪五年至十年(公元1879—1884年)任清政府驻德使馆二等参赞,参观了英、法、德等国的许多军事基地、军工厂、造船厂和学术机构,详细记录了参观的内容。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督办金陵机器局,以新法治局,受到好评。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任福建船政局提调。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辑成《兵学新书》。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调往汉阳兵工厂,主持制造黑色火药。次年春(1901年3月21日),在亲率工匠试制无烟火药时,因车间发生爆炸而殉职。一生共译书27部,著书四部,另有论文10篇。《兵学新书》是其代表作。

  (2)独具特色的《兵学新书》

  《兵学新书》是徐建寅在任福建船政局提调总办时,利用公暇发奋编著而成,既是他在兵工厂勤奋工作30多年的经验总结,又是他吸收西方军事成就的结果。全书16卷,约20多万字,附图200多幅。现存有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刊本。

  《兵学新书》第一至第十卷以军事训练为主,兼及军事给养等内容,第13卷为军队驻营后的食宿事项。第11、12、14、15、16各卷,论述了兵器、野战工事、了望哨所、军事铁路工程等军事技术问题。

  《兵学新书》著述于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以后,其时,国家和民族蒙受着巨额的赔款和割让大片领土的耻辱,社会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之势愈演愈烈,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徐建寅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焦虑万分,忧心忡忡,以自己科学家特有的敏感和责任心,研究军事,挥笔著书。《兵学新书》就是他从军事上探讨救亡图存的全部主张和措施的结晶。

  首先,他把强兵作为救世之先策。在当时的中国什么是挽救危亡的急务?徐建寅认为,“救世之策,莫若兵学为先”(《兵学新书·凡例》)。在正常情况下,国家变法维新之政端在富强,富强之基始以学问,设学堂以培材,讲工商以致富。但是,唯中国积弱之名已布四邻,列强觊觎之心日亟,如果等待人才学成以后再致富,致富以后才自强,那就好像是从容拯溺,揖让拒寇,于时无救了。为此,他提出了欲图存须自强,欲自强须备战,备战必练兵,练兵以御外侮的主张。而练兵御侮,必须上下一心,“君臣上下,通国民人,心志相孚,声息相通,一德一心,虽欲不强不可得矣”。要这样做,就须“详订章程,设立议堂,讲求兵学,选练民兵,难臻御侮之功,而期自立自效也”(《凡例》)。以上所讲即是徐建寅编写《兵学新书》,讲求兵学,练兵备战的要义。

  其次,他认为处有事多变之世,论兵不可泥古,言战切戒虚词。必须力求通理明义,懂得阵式和战法要随着枪炮性能的改进而变化,作战要改易古法,操练也要随之而变,这样才能固兵心以操胜机,握成算以挫敌焰,使兵学适应新时期实战的需要。

  其三,讲究新兵学不能只限于购买新式军火与聘请外国将弁教练官兵,追求表面上的枪炮更新和操练整齐,只学其皮毛而遗其精艺。只有集中国有志之士,尽智竭能,自行讲求新兵学之精义,得其要领,窥其全豹,才能把官兵练成劲旅,使列强不敢欺凌我中华。

  其四,注重诸兵种协同训练,以求战时协同作战。即步、炮、马兵使用新式枪炮进行协同作战时,须求各尽其长,密切协同。要选择有利地形,使各自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在三者协同作战时,又要始终注意以步兵为主,以马、炮二兵为辅的原则(卷八《步马炮合用》)。

  其五,训练须考虑实战的需要。即阵法训练成熟后,需习临战之用,士兵不但要掌握各种新式武器装备的使用技术和战术,通晓它们的构造原理和性能,避免拘泥于操场上的练习和纸上谈兵,而且还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在战场上勇猛搏战,克敌制胜。如果练习要隘攻防作战,就必须到要隘之地,练习驻守和进攻,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守必固,攻必克。

  其六,领兵者应熟谙方略,把握制胜之机,审机应变,灵活机动地指挥作战,切不可拘泥古法,招致失败。平时训练士兵要注重纪律,不可扰民。同时要熟悉村镇地形地物,以免战时造成民众重大伤亡。

  其七,在全国实行抽丁法兵役制。即在每200名壮丁中抽一名为兵,其余壮丁每人每日出一文钱以供养服役士兵。三年服役期满后复员回家,重操旧业。遇有战事,仍可按籍召回。按此法计算,当时全国22个省,可招兵40多万人。只有这样做,才可节省国家养兵之费,也不会加重民众负担(卷九《筹兵》)。

  其八,实行兵制与武备学堂合一的制度。他认为,兵制与学堂要相辅而行,武备即学问,学问即武备,两者相辅而不能分离,分之国贫且弱,合之国富且强。学问深则武备精,武备精则官兵能各尽其职。士兵在役三年,每日致力于学问,三年期满,学业成而品行端正,在营为精兵,回家为君子。士农工商在军队优良作风的影响下,也都能奋勉自励,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教,国家必然富强(卷九《教训》)。

  此外,《兵学新书》还用较多篇幅,论述了各种先进的军事技术问题。诸如后装枪炮的构造与使用、野战沟垒的建筑、了望哨所的构筑,以及新出现的军事铁路工程技术问题等。

  《兵学新书》系出自科学家徐建寅之手,故对全部军事问题的论述,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其定性论述比较合乎事理,其定量分析亦较为精确无误。“不载吉凶占验诸异说,可谓集近时兵学之大成,得古今教民之深意矣”(张罗澄《兵学新书·序》)。

  《兵学新书》是徐建寅在吸收西方军事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军情编写的第一部新型兵书,对改革清军的作战训练方法,改造中国传统的兵学体系,均有其重要作用。然而对于积弱已久、行将崩溃的清王朝来说,有些主张,是难以实现的。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出自————《兵家学派》何汝宾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兵书著述家,他所编著的《兵录》,最主要的特点是把既往的兵法理论,同火绳枪炮的使用技术及战术结合起来,受到世人的重视。(1)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何汝宾,字寅之,一作仲升,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明史》无传,生卒年月不详 。据..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出自————《兵家学派》茅元仪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编纂的兵学巨著《武备志》,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军事百科全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1)兵学巨匠茅元仪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朝著名学者茅坤之孙,..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出自————《兵家学派》孙承宗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他与鹿善继、茅元仪、杜应芳合著的《车营扣答合编》,是论述在西洋大炮大量使用情况下,车、步、骑、辎重相结合战法的专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孙承宗,字稚绳,别号恺阳,祖籍河南,世居高阳(今河北高阳城北)..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出自————《兵家学派》孙元化是明末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他撰写的《西法神机》是明末关于西洋火炮的专著,对明末和清代的火炮研制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孙元化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嘉定(今属上海)人。出生年月不详。《明史·徐从治传》后附其小传,称他..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出自————《兵家学派》焦勖是明末著名的火器理论家,他所编著的《火攻挈要》,对明末及清代的火器制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火器理论家焦勖焦勖,宁国(今安徽贵池)人。生卒年月和事迹不详。他主要活动于明末动乱之时,目睹朝政腐败,武备松弛,人民遭受的战乱之祸,于是“日究心于将..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出自————《兵家学派》黄道周生活在内忧外患频繁、国运衰微的明末时期。他所注释的《广名将传》,被誉为“营伍中必不可少之书”。(1)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黄道周,字幼平(平一作玄),一字螭〔chi痴〕若,号石斋,漳浦(今属福建)人。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生,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出自————《兵家学派》顾祖禹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既是一部内容详备的历史地理巨著,又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故被认为是一部军事地理巨著,可堪称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1) 隐居不仕的宛溪先生顾..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出自————《兵家学派》魏源是清代后期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的倡导者,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全面反映了其军事地理思想和海防思想,可谓清代后期推行军事自强国策的思想武器。(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倡导者魏源魏源,原名魏远达,字默深,又字汉..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出自————《兵家学派》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军事技术家和数学家,他同英国人傅兰雅合译的《防海新论》,对当时海防的筹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华蘅芳,字若汀,无锡(今属江苏)人。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出生。青少年时,他不习时文,摒弃科举,而是钻研中国古代自..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出自————《兵家学派》笔者虽然以本书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我国25位名家撰写的28部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主要朝代在军事学的主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在数量上也仅仅占有百分之一或数百分之一。那么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呢?史家们虽曾经过多方努力,但大致也只能求得一个精选后的近..

历代兵书的分类

历代兵书的分类出自————《兵家学派》随着兵书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便试图根据兵书中主要内容的属性,进行适当的分类。首创其例者是汉代刘歆所著《七略》中的《兵书略》。《兵书略》系汉代步兵校尉任宏所辑,书中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大类。《兵书略·小序》对这四类兵书的含..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内容博大精深,论述宏阔,它既包括战争、军事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诸方面关系的内容,又包括战争、军事领域内诸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1) 战争和政治的关系中国历代军事家在探讨战争和军事问题时,都无不同政治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内容和表述方..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论述的问题,不仅包容了军事领域内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旁及其他诸多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指导战争实践每一种兵书,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指导其后的战争。孙武得益于《军志》、《军政》而成功。韩信(见..

历代兵书的特点

历代兵书的特点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特点,概括说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源远流长。中国兵书起源较早,自《军志》、《军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问世也有2500多年,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

宋武庙七十二将

宋武庙七十二将出自————《兵家学派》武庙又称武成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高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

中外兵书的交流

中外兵书的交流出自————《兵家学派》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的现象,它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而增加,军事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它的载体有多种,但最多的则是兵书。中国向外国流传的兵书固然不少,外国传入中国的军事著作也很可观。1994年10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于汝波、皮明勇、高殿芳等人合编的《孙子学文献提..

吴起兵法网·使命

吴起兵法网·使命出自————《兵家学派》一、将兵法上升到有系统性辩证思想的军事哲学。二、致力于将兵法从古代近代完成向现代化革新。三、提取兵法中精髓应用于当代适用于不同领域。 四、为兵家继绝学,承传兵家学派,弘扬兵家文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 卷一百 子部十○兵家类存目△《握机经》·三卷、《握机纬》·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曹允儒撰。允儒字鲁川,太仓人。是书首载风后古文一十九字,次载太公望增衍三百六十五字,次载宋阮逸所撰《李卫公问对》中六十七字,采辑诸家注释,於衡冲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卷九十九 子部九○兵家类《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其最古者,当以..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作者:范希曾出自————《兵家学派》兵家第三(兵者人事,《太白阴经》、《虎钤经》之属,诡诞不经,不录。《登坛必究》、《武备志》多言占候,所言营陈器械,古今异宜,不录。《握奇经》、《三略》、《心书》、《李卫公问对》,伪书,不录。《武编》、《兵法百言》之属,多空谈,不录。)《历代兵..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