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孙膑与竹简《孙膑兵法》
身残志坚的孙膑与竹简《孙膑兵法》
出自————《兵家学派》
孙膑是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随着竹简《孙膑兵法》的出土,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又大放异彩。
(1)身残志坚的孙膑
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的后裔。生卒年月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大体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孟轲同期。他一生坎坷不平,连真实姓名也没能留下。据《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在早年曾与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学成之后,先到魏国,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庞涓自知才能不如孙膑,深怕孙膑在齐国得到重用,便生妒贤害能之心,密遣特使把孙膑从齐国骗到魏国,然后暗施毒计,借故陷害,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并在脸上刺字涂墨,使孙膑成为受人贱视的“刑徒”。孙膑之名故由此而来。一天,当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时,孙膑用巧计瞒过众人耳目,向使臣陈述了自己的遭遇和主张。使者大受感动,偷偷用车把孙膑带回齐国。
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并以礼相待。田忌常和齐国威王赛马,下重金赌胜负。孙膑看到双方的马力差不多,且都分上、中、下三等,但田忌输给了齐威王。于是,孙膑建议田忌在赛马时,用下等马对公子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和二等马分别对公子的二等马和三等马,结果田忌以二比一获胜,得了千金。田忌因此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同孙膑讨论兵法,并任命其为军师。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魏军八万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国请齐国救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兵八万救赵。孙膑建议:兵法上说用兵要避实击虚,魏军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魏都大梁没有精锐部队,必然空虚,不如出兵直接进攻大梁。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魏军果然撤军回救大梁。孙膑判断魏军回师时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即率主力先期到达桂陵,当庞涓率部经桂陵时,突遭齐军截击而大败,活捉庞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魏桂陵之战,亦称“围魏救赵”战役。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魏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次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部直逼大梁,迫使魏军回救。魏惠王令太子申为上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孙膑利用魏军轻视齐军和庞涓急切求胜的心理,故意避战示弱,退兵减灶,第一天退兵时,驻地留下做10万人饭的灶;第二天退兵时,驻地留下做五万人饭的灶;第三天退兵时,驻地留下做三万人饭的灶。庞涓尾追齐军三天,见其灶数日减,便高兴地说:“我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三天就逃亡过半。”于是他脱离大军主力,自率轻骑追击。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军速度,估计在天黑以后会走到树木茂密、道狭地险的马陵(今河南花县西南),便在此设伏,并在一棵大树上刻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当庞涓所部追到设伏地域时,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庞涓愤愧,拔剑自刎。齐军乘胜猛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取得了马陵之战的胜利。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孙膑则因此而名扬天下。
孙膑晚年不知所终。他一生不但善于用兵,而且在遭受迫害时忍辱不屈,发愤著书,后又不断增补,留下了千古生辉的兵法。
(2) 竹简《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史书对《孙膑兵法》早有记载。《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说:“世传其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其后失传,至《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于是疑问丛生,或说孙膑即孙武,或说《孙膑兵法》即《孙子兵法》。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墓(属西汉早期)发现了几百枚竹简,即《孙子兵法》竹简、《孙膑兵法》竹简和其他先秦兵书竹简。这一发现使千年疑窦顿开,不解之谜忽释。原来孙武是孙膑的祖先,《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部自成系统的兵书。这一发现在国际上亦产生了轰动效应。
新发现的《孙膑兵法》竹简共364枚,11000余字,分上、下两编,各15篇。上编记述孙膑的言论和有关的事迹。下编内容疑点颇多,各篇文体不同,不似孙膑一人一时所作,可能由其弟子增编而成。1985年,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在重新编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时,为慎重起见,将下编全部移入第二辑《佚书丛残》,并且增补了《五教法》一篇。重定竹简《孙膑兵法》为16篇,222简,4891字。竹简虽然残缺,释义有待深入,但也基本上反映了孙膑论兵的要义。
同《司马法》一样,竹简《孙膑兵法》对战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明确看法,即“战胜而强立”,“乐兵者亡”的战争观。它根据当时七雄纷争的形势,列举了“神戎(农)战斧遂,黄帝战蜀禄(涿鹿),尧伐共工”,舜“并三苗”,“汤放桀,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之战事,说明人类社会自传说时代以来就是采用战争手段来实现自身的统治目的,企图用“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等办法消除战争,保存自己,那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想在七雄纷争中使“天下服”,只有“举兵绳之”,达到“战胜而强立”,即天下归一的目的。否则就会“削地而危社稷”,民众遭难,国家不得安宁。这种战争观适应了当时全国渐趋统一的客观形势要求,比前人的论述更具有切合时代需要的积极意义。孙膑在提出“战胜而强立”主张的同时,又极力反对乐兵(好战)的黩武者,认为“乐兵者亡”,这同《司马法》“好战必亡”的观点是前后相承的。
《孙膑兵法》治军思想的核心是“强兵”。而强兵的基础是“国富”。要在群雄纷争中“战胜而强立”,就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即国家要富裕,只有“国富”,才是“强兵之急者也”。而强兵须有由经过选拔的良将和士卒组成的军队为前提。良将不但要具备德、忠、信、敬等品质,还要善于掌握“破强敌,取猛将”的用兵之道:“阵”、“势”、“变”、“权”,即善于部署战阵,造成有利态势,灵活变换战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士卒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要编制严密、赏罚分明,“素听”、“素信”,令行禁止。由这样的将帅和士卒组成的强兵,就可以所向无敌。
《孙膑兵法》在战争指导问题上,强调要“知道(取胜之道)”,“唯知道”,才能“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它所说的“知道”,就是“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也就是要通晓天文、地理、人情、敌情和阵法等有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战法上,它要求战争指导者能创造有利的态势,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尽量避开自身的短处。诸如避开敌军的精锐,批亢捣虚;示弱以麻痹敌人,诱其出战;先“让威”(后退),尔后制敌;用计谋分散敌人,尔后集中兵力歼灭之;对于凭坚固守的敌人,要采用引蛇出洞的办法,在运动中歼灭它;对于敌人防守薄弱之处,则全力攻取之;对于不同的地形和车、骑、步的特点,要有侧重地用兵,“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即在平旷之地可多用战车兵,在险要之地可多用骑兵,在山隘和谷地可多用强弓劲弩的步兵(如马陵之战)。可见《孙膑兵法》主张因情用兵,反对用一种固定的战法去对付各种不同的敌人。
竹简《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兵法》等前人兵法的基础上多有发展和创见,它的重新面世,受到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现已有10多种文字的《孙膑兵法》的译本问世。日本及东南亚、欧美等地还有诸多关于《孙膑兵法》的介绍和评述文章,说明当今世界上对其内容的研究正在日益深入。
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及其宏大深远的《司马法》
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及其宏大深远的《司马法》出自————《兵家学派》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所著的《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对后世兵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司马穰苴本是陈国田完的后裔。田完原姓陈,后因陈国的一次内乱而投奔齐国,被齐桓公收留并封为齐卿,改姓田氏。田..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及《六韬》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及《六韬》出自————《兵家学派》姜子牙是商周之际的军事家、政治家,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秦汉以前的一些著述,常托用(即借用,假托)其名以提高威望,就连《六韬》这样一部著名的兵书也不例外。(1)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姜子牙,生卒年月不详,原名吕望,又名吕尚,姜姓,吕氏,子牙是他的 字,齐国始祖,..
圯上奇翁黄石公及《三略》
圯上奇翁黄石公及《三略》出自————《兵家学派》黄石公何许人也?后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无从寻觅。然而托用其名的《三略》,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1)黄石公授书张良的故事史家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讲述了圯上奇翁黄石公授书张良的故事。据说秦朝末年,韩国贵族中一位很有作为的青年张良,曾试图刺..
少室书生李筌及《太白阴经》
少室书生李筌及《太白阴经》出自————《兵家学派》李筌自谓少室书生,所著《太白阴经》,是晚唐一部著名的综合性兵书。(1)少室书生李筌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里籍不详,生卒年月不见记载。大约生活于唐肃宗至代宗年间(公元756—779年),自称少室书生。他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进太白阴经表》的落款是:“正议大夫持..
知文通武的曾公亮及其《武经总要》
知文通武的曾公亮及其《武经总要》出自————《兵家学派》曾公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兵书著述家,他与丁度等人合作编著的《武经总要》,开创了兵书编著的新体例,成为现存最早由官方编修的第一部综合性兵书,或者称百科性兵书,对此后兵书的编纂和兵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1)知文通武的曾公亮曾公亮,字明仲,..
城防专家陈规及《守城录》
城防专家陈规及《守城录》出自————《兵家学派》陈规是宋朝力主抗金的文臣,在抗金斗争中战绩卓著。他与汤王寿合著的《守城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论述了城防理论和守城战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最大、价值较高的城防专著。(1) 文韬武略兼备的陈规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熙宁五年(公..
首倡兵制研究的陈傅良与《历代兵制》
首倡兵制研究的陈傅良与《历代兵制》出自————《兵家学派》陈傅良是南宋时期永嘉派的著名学者。他为学重“经世致用”,为官“抗疏忠恳”。所著《历代兵制》是我国第一部兵制专著,也是研究古代兵制的重要参考书。(1)首倡兵制研究的陈傅良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瑞安(今属浙江温州)人。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生,自幼聪..
抗倭名将戚继光及其练兵论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抗倭名将戚继光及其练兵论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出自————《兵家学派》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所著述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受到高度的重视,对明朝以后的兵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字敬元,号南..
首倡海防研究的郑若曾及《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首倡海防研究的郑若曾及《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出自————《兵家学派》郑若曾是我国海防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海防专著《筹海图编》、《海防新论》、《江南经略》,对明朝后期的抗倭战争和对此后海防的筹划,具有借鉴作用。(1)首倡海防研究的郑若曾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郑若..
自发从戎的何良臣和《阵纪》
自发从戎的何良臣和《阵纪》出自————《兵家学派》何良臣是实战经验丰富的战将,其所著《阵纪》是一部以练兵教战为特色的著名兵书。(1)自发从戎的何良臣何良臣,字际明,号唯圣,余姚(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据《阵纪》中的“序”、“跋”和主要内容可以推知,何良臣大约活动于正德至万历年间(公元1506—1620年),..
博学知兵的唐顺之及《武编》
博学知兵的唐顺之及《武编》出自————《兵家学派》唐顺之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兵书著述家,他纂辑的兵书《武编》,集纳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博学知兵的唐顺之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今属江苏)人。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生。后会试第一,曾以郎中身分督兵浙江,与胡宗宪共同抗倭,因功升右佥都御史,..
火绳枪专家赵士桢与《神器谱》
火绳枪专家赵士桢与《神器谱》出自————《兵家学派》赵士桢是明朝后期专门从事火绳枪研究的专家,他所著的《神器谱》,对明清时期火绳枪的研制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火绳枪专家赵士桢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祖父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副,博学多才,曾参加《明会典》的编纂,工诗词,精书法。..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出自————《兵家学派》何汝宾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兵书著述家,他所编著的《兵录》,最主要的特点是把既往的兵法理论,同火绳枪炮的使用技术及战术结合起来,受到世人的重视。(1)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何汝宾,字寅之,一作仲升,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明史》无传,生卒年月不详 。据..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出自————《兵家学派》茅元仪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编纂的兵学巨著《武备志》,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军事百科全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1)兵学巨匠茅元仪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朝著名学者茅坤之孙,..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出自————《兵家学派》孙承宗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他与鹿善继、茅元仪、杜应芳合著的《车营扣答合编》,是论述在西洋大炮大量使用情况下,车、步、骑、辎重相结合战法的专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孙承宗,字稚绳,别号恺阳,祖籍河南,世居高阳(今河北高阳城北)..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出自————《兵家学派》孙元化是明末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他撰写的《西法神机》是明末关于西洋火炮的专著,对明末和清代的火炮研制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孙元化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嘉定(今属上海)人。出生年月不详。《明史·徐从治传》后附其小传,称他..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出自————《兵家学派》焦勖是明末著名的火器理论家,他所编著的《火攻挈要》,对明末及清代的火器制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火器理论家焦勖焦勖,宁国(今安徽贵池)人。生卒年月和事迹不详。他主要活动于明末动乱之时,目睹朝政腐败,武备松弛,人民遭受的战乱之祸,于是“日究心于将..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出自————《兵家学派》黄道周生活在内忧外患频繁、国运衰微的明末时期。他所注释的《广名将传》,被誉为“营伍中必不可少之书”。(1)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黄道周,字幼平(平一作玄),一字螭〔chi痴〕若,号石斋,漳浦(今属福建)人。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生,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出自————《兵家学派》顾祖禹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既是一部内容详备的历史地理巨著,又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故被认为是一部军事地理巨著,可堪称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1) 隐居不仕的宛溪先生顾..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出自————《兵家学派》魏源是清代后期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的倡导者,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全面反映了其军事地理思想和海防思想,可谓清代后期推行军事自强国策的思想武器。(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倡导者魏源魏源,原名魏远达,字默深,又字汉..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出自————《兵家学派》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军事技术家和数学家,他同英国人傅兰雅合译的《防海新论》,对当时海防的筹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华蘅芳,字若汀,无锡(今属江苏)人。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出生。青少年时,他不习时文,摒弃科举,而是钻研中国古代自..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出自————《兵家学派》徐建寅是晚清军事技术家、科学家,他为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奋斗一生,最后以身殉职。他所编著的《兵学新书》,是一部集当时兵学之大成,开创新兵学之风的新型军事著作。对戊戌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晚清军事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影响。(1)兵工专家徐建..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出自————《兵家学派》笔者虽然以本书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我国25位名家撰写的28部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主要朝代在军事学的主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在数量上也仅仅占有百分之一或数百分之一。那么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呢?史家们虽曾经过多方努力,但大致也只能求得一个精选后的近..
历代兵书的分类
历代兵书的分类出自————《兵家学派》随着兵书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便试图根据兵书中主要内容的属性,进行适当的分类。首创其例者是汉代刘歆所著《七略》中的《兵书略》。《兵书略》系汉代步兵校尉任宏所辑,书中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大类。《兵书略·小序》对这四类兵书的含..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内容博大精深,论述宏阔,它既包括战争、军事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诸方面关系的内容,又包括战争、军事领域内诸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1) 战争和政治的关系中国历代军事家在探讨战争和军事问题时,都无不同政治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内容和表述方..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论述的问题,不仅包容了军事领域内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旁及其他诸多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指导战争实践每一种兵书,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指导其后的战争。孙武得益于《军志》、《军政》而成功。韩信(见..
历代兵书的特点
历代兵书的特点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特点,概括说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源远流长。中国兵书起源较早,自《军志》、《军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问世也有2500多年,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
宋武庙七十二将
宋武庙七十二将出自————《兵家学派》武庙又称武成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高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
中外兵书的交流
中外兵书的交流出自————《兵家学派》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的现象,它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而增加,军事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它的载体有多种,但最多的则是兵书。中国向外国流传的兵书固然不少,外国传入中国的军事著作也很可观。1994年10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于汝波、皮明勇、高殿芳等人合编的《孙子学文献提..
吴起兵法网·使命
吴起兵法网·使命出自————《兵家学派》一、将兵法上升到有系统性辩证思想的军事哲学。二、致力于将兵法从古代近代完成向现代化革新。三、提取兵法中精髓应用于当代适用于不同领域。 四、为兵家继绝学,承传兵家学派,弘扬兵家文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 卷一百 子部十○兵家类存目△《握机经》·三卷、《握机纬》·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曹允儒撰。允儒字鲁川,太仓人。是书首载风后古文一十九字,次载太公望增衍三百六十五字,次载宋阮逸所撰《李卫公问对》中六十七字,采辑诸家注释,於衡冲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卷九十九 子部九○兵家类《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其最古者,当以..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作者:范希曾出自————《兵家学派》兵家第三(兵者人事,《太白阴经》、《虎钤经》之属,诡诞不经,不录。《登坛必究》、《武备志》多言占候,所言营陈器械,古今异宜,不录。《握奇经》、《三略》、《心书》、《李卫公问对》,伪书,不录。《武编》、《兵法百言》之属,多空谈,不录。)《历代兵..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