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出自————《兵家学派》
中国历代兵书内容博大精深,论述宏阔,它既包括战争、军事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诸方面关系的内容,又包括战争、军事领域内诸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战争和政治的关系
中国历代军事家在探讨战争和军事问题时,都无不同政治联系在一起。
它们的内容和表述方式,虽然随着时代的演进和面临的形势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战争要服从政治的需要,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等基本观点是始终不变的。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群雄争霸的政治需要,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孙武把“道”(即政治)和“主孰有道”,看成是称雄争霸和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阖闾纳其言,取得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的霸主地位。吴起建议魏文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改革政治,加强军事。文侯用其计,开创了“辟地四面,拓地千里”的强盛局面。吴起到楚国后,楚悼王用其计,遂威震四方。《淮南子·兵略训》认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只有“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才能使诸侯顺服。可见该书是把实行仁政,看作是国家强大的根本条件的。
明朝后期,海警与边患并起,为适应守土保国的政治需要,赵士桢便上奏朝廷,提出了防海备边、御倭拒虏的战略,建议朝廷大力发展火器,以“张国威”,以“挫凶锋”。同样,清朝后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清军屡战屡败,为适应抵御外侮的政治需要,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方针,建议造坚船,制利炮,练精兵,以为制夷之用。晚清朝廷也在救亡图存的呼声下,推行军事自强政策,企图借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人类对战争和政治关系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加深的,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虽然直到19世纪初,才被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科学地揭示出来,但是中***事家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令后人钦佩不已。
(2)战争和经济的关系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经济是战争赖以进行的基础。战争会给国家民族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没有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想夺取战争的胜利不仅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还有败亡的危险,孙武就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告诫,所以历代军事家都主张要把强兵建立在富国的基础上。孙膑在与齐威王探讨强兵的问题时,明确提出了“富国”是“强兵之急”的主张。管仲在《管子·治国》篇中指出:“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即只有国家富裕,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战胜敌人;只有战胜敌人,才能守土保民,拓地开疆。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以农立国,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通常所说的富国也就是指五谷丰登,仓廪充实的富足景象。所以李筌说,在没有战争的年代里,国家要“劝农桑,农桑劝则国富。国不法地不足以成其富,兵不法谋不足其成其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效法西汉大将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大力发展屯田事业,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使边地有“储积之饶”,军士“无乏粮之虞”,保证了建明战争和统一战争的胜利。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专论后勤军需的《辽东军饷论》、《军需则例》等专著。
(3) 战争观
指人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对此,历代军事家都有明确的看法,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深化。孙武在开宗明义的《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当政者“不可不察”,鲜明地反映了其“备战”、“慎战”的战争观。吴起则分析了战争的五种起因,要求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之。司马穰苴则提出了“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杀人安人,杀之可也”;“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等至理名言,充分反映出司马穰苴主张以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谴责穷兵黩武,告诫忘战者必危的战争观。竹简《孙膑兵法》则阐发了孙膑“战胜而强立”,“乐兵者亡”的辩证观点。徐建寅针对列强论兵不论理,挟势称兵,恃强凌弱的侵略本性,强烈呼吁“全国上下一心讲求兵学,练兵备战”,以打退列强的侵略。这些论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人志士,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不畏惧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美德。
(4)建军治军
通观历代兵书著述家的论著,在论述建军治军问题时,几乎都一致主张国家须建立一支由良将统率的精兵。他们所称道的良将既要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又应具有智、信、仁、勇、严、忠、理、备、果、戒、约等优良品德和修养。他们所赞赏的军队则是由精选的士兵组成,具备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赏罚公平,服从命令,人心齐一,士气高涨,作战勇敢,拼死效力,舍生忘家,敢冒锋刃等精神。由这样的将帅和士兵所组成的军队,便能无敌于天下。“岳家军”和“戚家军”便是这种军队的典范。
(5) 作战指导原则
从《孙子兵法》到《兵学新书》,均提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作战指导原则,既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归纳起来大致有战前的谋划和部署,作战中的应变措施,战争结束时的善后处理等方面。战前的谋划是要求战争指导者,须在充分估量和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即“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做出周密的部署和应变的措施,掌握夺取战争胜利的主动权;其最高的要求便是争取获得孙武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结果。在战争进行中,战争指导者要善于通观战争的全局,照顾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要善于因天(时)、因地(地理、地利)、因敌、因我、因战(不同的作战样式)、因器(敌我双方所用的兵器)的不同而随时变化战法,切不可拘泥死板,套用陈法,食古不化。在战争结束时,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即胜利要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之处,以利再战,并教育部众对民秋毫无犯,善待战俘,败则要吸取教训,整军补瑕,力求再战时转败为胜。
(6)训练和布阵
所有的兵书都几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方面的内容。通过政治训练,使将帅具有良好的将德,士兵具有守土保国、为国献身的精神;通过军事训练,使将帅具有良好的将能,士兵具有熟练的技术和战术;通过阵法训练,使将帅具有布阵的才能,士兵具有熟悉各种作战队形的本领。
(7)军事制度和军事法规
军事制度包括军队的编制体制、各级武官的设置、兵员的征集等。除一般兵书的论述外,还有不少专著,如《历代兵制》、《补汉兵志》、清朝的《皇朝兵志考略》,以及专题兵制《古代兵符考略》等。军事法规包括历代的各种条例、律令,如《尉缭子》的“重刑令”、“伍制令”,《武经总要》中的“赏格罚条”,清朝的《八旗则例》、《工部军器则例》等法规性条例。
(8) 边海(江)防
这一类论述,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的各种专著中。如明朝的《九边考》、《九边图说》、《九边图论》、《九边图考》、《山海关志》、《三关志》、《四镇三关志》、《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清朝的《洋防说略》、《防海新论》(中译本)、《江防图考》、《江防考》、《江南经略》、《江防总论》等。这些专著既阐发了边海(江)防思想,又列举了边海(江)防的沿革和图表。
(9) 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包括兵器、战车、战船、军事筑城、军事通讯、军事交通、军事航海等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在通论性的兵书中只是点到为止,未做详论。在综合性兵书《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武经总要》、《武备志》、《兵学新书》中,则列有专题门类。在军事技术专著中则论列详尽而系统,从设计制造到战场使用,几乎无所不包。冷兵器专著有《耕余剩技》、《古今刀剑录》;火器专著有《神器谱》、《火龙经》、《西法神机》、《火攻挈要》、《炮法求新》(中译本);涉及战车的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战船专著有《龙江船厂志》、《清江船厂记》、《南船记》、《兵船汽机》(中译本);军事工程专著有《守城录》、《营城揭要》和《营垒图说》(中译本)。在上述兵书中,既论述了制器和用器、造车和用车、造船和用船、筑城和攻守城的指导思想,以及坚持创新、力求精益求精、熟练技巧和灵活运用的观点,又详尽阐述了兵器、战车、战船的形制构造,以及军事筑城和其他军事工程的规制、构筑方法、各种样式作战中的技术和战术,还有不少附图示意,供制造和使用者参考。
(10)其他问题
除上述阐述的问题外,历代兵书还论述了间谍侦察、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军事天文、军事气象、军事占候、军医、军马、军屯戍边及乡约民防等问题。其论著有《孙子兵法·用间篇》,《二十一史战略考》、《读史兵略》、《十七史百将传》、《广百将传》、《读史方舆纪要》、《灰画集》,《纪效新书》、《兵录》和《武备志》、《医方备要》和《神器谱·倭情屯田议》等。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出自————《兵家学派》何汝宾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兵书著述家,他所编著的《兵录》,最主要的特点是把既往的兵法理论,同火绳枪炮的使用技术及战术结合起来,受到世人的重视。(1)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何汝宾,字寅之,一作仲升,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明史》无传,生卒年月不详 。据..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出自————《兵家学派》茅元仪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编纂的兵学巨著《武备志》,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军事百科全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1)兵学巨匠茅元仪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朝著名学者茅坤之孙,..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出自————《兵家学派》孙承宗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他与鹿善继、茅元仪、杜应芳合著的《车营扣答合编》,是论述在西洋大炮大量使用情况下,车、步、骑、辎重相结合战法的专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孙承宗,字稚绳,别号恺阳,祖籍河南,世居高阳(今河北高阳城北)..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出自————《兵家学派》孙元化是明末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他撰写的《西法神机》是明末关于西洋火炮的专著,对明末和清代的火炮研制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孙元化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嘉定(今属上海)人。出生年月不详。《明史·徐从治传》后附其小传,称他..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出自————《兵家学派》焦勖是明末著名的火器理论家,他所编著的《火攻挈要》,对明末及清代的火器制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火器理论家焦勖焦勖,宁国(今安徽贵池)人。生卒年月和事迹不详。他主要活动于明末动乱之时,目睹朝政腐败,武备松弛,人民遭受的战乱之祸,于是“日究心于将..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出自————《兵家学派》黄道周生活在内忧外患频繁、国运衰微的明末时期。他所注释的《广名将传》,被誉为“营伍中必不可少之书”。(1)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黄道周,字幼平(平一作玄),一字螭〔chi痴〕若,号石斋,漳浦(今属福建)人。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生,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出自————《兵家学派》顾祖禹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既是一部内容详备的历史地理巨著,又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故被认为是一部军事地理巨著,可堪称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1) 隐居不仕的宛溪先生顾..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出自————《兵家学派》魏源是清代后期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的倡导者,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全面反映了其军事地理思想和海防思想,可谓清代后期推行军事自强国策的思想武器。(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倡导者魏源魏源,原名魏远达,字默深,又字汉..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出自————《兵家学派》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军事技术家和数学家,他同英国人傅兰雅合译的《防海新论》,对当时海防的筹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华蘅芳,字若汀,无锡(今属江苏)人。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出生。青少年时,他不习时文,摒弃科举,而是钻研中国古代自..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出自————《兵家学派》徐建寅是晚清军事技术家、科学家,他为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奋斗一生,最后以身殉职。他所编著的《兵学新书》,是一部集当时兵学之大成,开创新兵学之风的新型军事著作。对戊戌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晚清军事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影响。(1)兵工专家徐建..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出自————《兵家学派》笔者虽然以本书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我国25位名家撰写的28部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主要朝代在军事学的主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在数量上也仅仅占有百分之一或数百分之一。那么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呢?史家们虽曾经过多方努力,但大致也只能求得一个精选后的近..
历代兵书的分类
历代兵书的分类出自————《兵家学派》随着兵书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便试图根据兵书中主要内容的属性,进行适当的分类。首创其例者是汉代刘歆所著《七略》中的《兵书略》。《兵书略》系汉代步兵校尉任宏所辑,书中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大类。《兵书略·小序》对这四类兵书的含..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论述的问题,不仅包容了军事领域内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旁及其他诸多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指导战争实践每一种兵书,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指导其后的战争。孙武得益于《军志》、《军政》而成功。韩信(见..
历代兵书的特点
历代兵书的特点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特点,概括说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源远流长。中国兵书起源较早,自《军志》、《军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问世也有2500多年,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
宋武庙七十二将
宋武庙七十二将出自————《兵家学派》武庙又称武成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高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
中外兵书的交流
中外兵书的交流出自————《兵家学派》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的现象,它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而增加,军事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它的载体有多种,但最多的则是兵书。中国向外国流传的兵书固然不少,外国传入中国的军事著作也很可观。1994年10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于汝波、皮明勇、高殿芳等人合编的《孙子学文献提..
吴起兵法网·使命
吴起兵法网·使命出自————《兵家学派》一、将兵法上升到有系统性辩证思想的军事哲学。二、致力于将兵法从古代近代完成向现代化革新。三、提取兵法中精髓应用于当代适用于不同领域。 四、为兵家继绝学,承传兵家学派,弘扬兵家文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 卷一百 子部十○兵家类存目△《握机经》·三卷、《握机纬》·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曹允儒撰。允儒字鲁川,太仓人。是书首载风后古文一十九字,次载太公望增衍三百六十五字,次载宋阮逸所撰《李卫公问对》中六十七字,采辑诸家注释,於衡冲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卷九十九 子部九○兵家类《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其最古者,当以..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作者:范希曾出自————《兵家学派》兵家第三(兵者人事,《太白阴经》、《虎钤经》之属,诡诞不经,不录。《登坛必究》、《武备志》多言占候,所言营陈器械,古今异宜,不录。《握奇经》、《三略》、《心书》、《李卫公问对》,伪书,不录。《武编》、《兵法百言》之属,多空谈,不录。)《历代兵..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