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出自————《兵家学派》
茅元仪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编纂的兵学巨著《武备志》,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军事百科全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兵学巨匠茅元仪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朝著名学者茅坤之孙,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生,自幼好学,尤喜兵农之书。成年后,对长城沿线的隘道了如指掌。面对后金的崛起,明廷的腐败,他立志发奋著书,探讨历代兵法韬略,搜集器械战具资料,积15年心血,辑成了《武备志》,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刻印(见图16)。 自此声名大振,以知兵之名被任命为赞画,随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抵御后金,并到江南募集战船舟师,提高明军战斗力。与孙承宗、袁崇焕、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等人,同为御敌保国之中坚。孙承宗遭排挤后,茅元仪亦被削除官职,告病南归。崇祯帝继位后不久,他进呈《武备志》,因被权臣王在晋等中伤,以傲上之罪被放逐至定兴(今属河北)江村。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冬,后金骑兵直逼北京,孙承宗再度奉命督师。茅元仪和24骑护卫孙承宗,从东便门突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击退后金军,解了北京之危。茅元仪因功升为副总兵,督理觉华岛(今辽宁兴城菊花岛)水师。不久被权臣所忌而解职,又受辽东兵哗之累,遣戍漳浦(今属福建)。辽东军情危急时,他又请求效死勤王,遭权臣阻挠,约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一说公元1640年)前后纵酒而亡。茅元仪文武双全,时人称道“年少出西吴,名成北阙闻,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他一生曾著有60多种、数百万言的著作,但因屡遭禁毁,散佚较多,而《武备志》得传后世。
(2) 明代大型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
《武备志》共240卷,200多万字,附图近738幅。现存有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茅元仪辑本、清道光中木活字本、日本宽文四年(公元1664年)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其中以天启刊本最佳。
《武备志》按军事学分编为《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大门类。《兵诀评》18卷,选录了明以前《孙子兵法》、《吴子》等著名兵书,加以评点,论述其要义。《战略考》33卷,选录了自春秋至元代16个朝代中600多个战争和战例,从战略高度评述得失。《阵练制》41卷,由“阵”和“练”两部分组成,“阵取其制,制则宁详;练取其实,实则宁俚”(《阵练制·序》)。详细记载了明以前的各种阵法、阵图,以及士卒的选拔、淘汰、训练、赏罚等内容。《军资乘》55卷,有营、战、攻、守、水、火、饷、马等八个方面内容,其中军事技术的内容最多,收录了各类武器装备、战车、战船、军事筑城等资料六七百种。《占度载》93卷,其中既有古人对天文气象的朴素认识,也杂有荒诞迷信之说,还有关于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兵要地志方面的内容。
《武备志》规模宏大,所用军事资料翔实,不仅有茅元仪祖父茅坤所珍藏的家传图书作基础,而且广收各家的秘图珍本2000多种,包容了当时兵学的各个方面。治学严谨的茅元仪,以沙里淘金之功,对各种资料严选精取,去伪存真,收良剔莠。《武备志》全面仿效了《武经总要》的编纂体例,在几乎转录《武经总要》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把各门类及其内容的宽度、深度大加扩展和延伸,囊括了自宋代以来所创造的最新成果,又融汇了当时的新鲜内容,吸收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筹海图编》、《阵纪》、《武编》、《神器谱》、《兵录》等兵书的创造性成果,辑为巨著,著成大作,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全书体系完备统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按兵学内涵分类编排资料,每类之前冠以小序,考证源流,说明史料之藏存,概括要义,阐述内容之主旨。门类下有分类,分类之下视需要设立要目和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典故。文上有眉批,写出编者的评论意见,褒贬得宜,生动形象。
茅元仪在论述门类内涵时,采取由大要至细端,按事物发展顺序,次第落笔,逐层深入。以《军资乘》为例,作者按营、战、攻、守、水、火、饷、马等八个分类次序,逐一展开:军队集结出征至战地,首先要建立营寨,尔后才可部署战事,出兵攻敌,在进攻敌人时也要注意防守,进攻的方式有水攻、火攻,将士作战须以饷粮为炊,以军马为性命,故最后论述战马,战事的全过程毫无遗漏地写在书中。
《军资乘》在阐述这八个方面的要义时,详细记载了战争所赖以进行的全部军事技术条件。在全书所搜集的六七百种军事技术资料中,有罕见的“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一些少见的兵器、战船、吕公车、神火飞鸦、火龙出水等,有文有图,可资参考。书中从卷一0二到卷一三四,把古代军事技术按野战、攻城战、守城战、水战、火攻等五类进行论述,对各种武器装备制造和使用概况作了全面的反映,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堪称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之大成的兵书。
《武备志》虽为辑纂性军事百科全书,但是在对各门类所作的“序”和点评中,也反映了茅元仪主要的军事思想。他针对明朝国势衰微,国库空虚,国防罅〔xia吓〕漏,明军战斗力低下的状况,呼吁当局应实行富国强兵,励精图治的政策。他认为只有富国强兵才能战胜强敌,消除边患,当务之急是要“足饷”和练兵。进而提出奖励开荒,发展屯田的主张,把“强兵”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他十分重视军队的训练,认为“兵之有练,圣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阵练制·序》)。同时认为要保障国家安宁,就须加强边防、海防和江防。北方游牧民族常内犯劫掠,人自为战,就要以坚壁清野,建立堡寨,人自为守的策略对付之(《军资乘·堡约·序》)。在东南沿海则采取“拒之于海”的策略对付之(《占度载·海防·序》)。为防止敌人突破海口,闯入内江,“故江之要,与边、海均”(《占度载·江防·序》)。茅元仪认为要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就要具器械,精器用,大力发展火器制造与使用技术。他在《武备志·用火器法》中,要求将士善于因时、因地、因敌、因器、因战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种类与数量的火器打击敌人。为此,将士应善于利用风候、气象条件,乘顺风使用火器,就能万战而万胜。当敌军以密集坚实之众前来攻城时,就用火炮猛击。进攻敌人的坚城时,就要用火炮轰开缺口,尔后突入城中。如果要夺取已经安营扎寨之敌的粮草辎重,就要在敌营四周设伏,尔后乘夜暗突然袭击。在水战中,要善于在远、中、近各种不同的距离上,分别用船首炮、鸟枪、火箭等进攻敌船,最后再跳上敌船,将敌全歼。在布阵作战时,要在营地四周,以不同威力的火器,部署多梯次的进攻,逐次杀伤和减杀敌人的兵力,直到最后全歼敌人为止。
《武备志》问世后,不但在国内受到明、清以来学术界的重视,而且在世界上也受到推崇。日本除在宽文四年(公元1664年)翻刻成日文版外,又在18世纪获得了原刻本。公元1782年,旅居中国的法国耶稣会士阿米奥(J.J.M.Amiot)在法文《中国兵法论》中征引了《武备志》中火药及火器技术资料。之后,《武备志》已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火药与火器技术的必读之书。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出自————《兵家学派》何汝宾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兵书著述家,他所编著的《兵录》,最主要的特点是把既往的兵法理论,同火绳枪炮的使用技术及战术结合起来,受到世人的重视。(1)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何汝宾,字寅之,一作仲升,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明史》无传,生卒年月不详 。据..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出自————《兵家学派》孙承宗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他与鹿善继、茅元仪、杜应芳合著的《车营扣答合编》,是论述在西洋大炮大量使用情况下,车、步、骑、辎重相结合战法的专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孙承宗,字稚绳,别号恺阳,祖籍河南,世居高阳(今河北高阳城北)..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出自————《兵家学派》孙元化是明末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他撰写的《西法神机》是明末关于西洋火炮的专著,对明末和清代的火炮研制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研制西洋火炮的专家孙元化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嘉定(今属上海)人。出生年月不详。《明史·徐从治传》后附其小传,称他..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出自————《兵家学派》焦勖是明末著名的火器理论家,他所编著的《火攻挈要》,对明末及清代的火器制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火器理论家焦勖焦勖,宁国(今安徽贵池)人。生卒年月和事迹不详。他主要活动于明末动乱之时,目睹朝政腐败,武备松弛,人民遭受的战乱之祸,于是“日究心于将..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出自————《兵家学派》黄道周生活在内忧外患频繁、国运衰微的明末时期。他所注释的《广名将传》,被誉为“营伍中必不可少之书”。(1)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黄道周,字幼平(平一作玄),一字螭〔chi痴〕若,号石斋,漳浦(今属福建)人。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生,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出自————《兵家学派》顾祖禹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既是一部内容详备的历史地理巨著,又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故被认为是一部军事地理巨著,可堪称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1) 隐居不仕的宛溪先生顾..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出自————《兵家学派》魏源是清代后期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的倡导者,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全面反映了其军事地理思想和海防思想,可谓清代后期推行军事自强国策的思想武器。(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倡导者魏源魏源,原名魏远达,字默深,又字汉..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出自————《兵家学派》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军事技术家和数学家,他同英国人傅兰雅合译的《防海新论》,对当时海防的筹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华蘅芳,字若汀,无锡(今属江苏)人。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出生。青少年时,他不习时文,摒弃科举,而是钻研中国古代自..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出自————《兵家学派》徐建寅是晚清军事技术家、科学家,他为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奋斗一生,最后以身殉职。他所编著的《兵学新书》,是一部集当时兵学之大成,开创新兵学之风的新型军事著作。对戊戌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晚清军事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影响。(1)兵工专家徐建..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出自————《兵家学派》笔者虽然以本书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我国25位名家撰写的28部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主要朝代在军事学的主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在数量上也仅仅占有百分之一或数百分之一。那么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呢?史家们虽曾经过多方努力,但大致也只能求得一个精选后的近..
历代兵书的分类
历代兵书的分类出自————《兵家学派》随着兵书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便试图根据兵书中主要内容的属性,进行适当的分类。首创其例者是汉代刘歆所著《七略》中的《兵书略》。《兵书略》系汉代步兵校尉任宏所辑,书中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大类。《兵书略·小序》对这四类兵书的含..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内容博大精深,论述宏阔,它既包括战争、军事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诸方面关系的内容,又包括战争、军事领域内诸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1) 战争和政治的关系中国历代军事家在探讨战争和军事问题时,都无不同政治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内容和表述方..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论述的问题,不仅包容了军事领域内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旁及其他诸多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指导战争实践每一种兵书,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指导其后的战争。孙武得益于《军志》、《军政》而成功。韩信(见..
历代兵书的特点
历代兵书的特点出自————《兵家学派》中国历代兵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特点,概括说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源远流长。中国兵书起源较早,自《军志》、《军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问世也有2500多年,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
宋武庙七十二将
宋武庙七十二将出自————《兵家学派》武庙又称武成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高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
中外兵书的交流
中外兵书的交流出自————《兵家学派》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的现象,它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而增加,军事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它的载体有多种,但最多的则是兵书。中国向外国流传的兵书固然不少,外国传入中国的军事著作也很可观。1994年10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于汝波、皮明勇、高殿芳等人合编的《孙子学文献提..
吴起兵法网·使命
吴起兵法网·使命出自————《兵家学派》一、将兵法上升到有系统性辩证思想的军事哲学。二、致力于将兵法从古代近代完成向现代化革新。三、提取兵法中精髓应用于当代适用于不同领域。 四、为兵家继绝学,承传兵家学派,弘扬兵家文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 卷一百 子部十○兵家类存目△《握机经》·三卷、《握机纬》·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曹允儒撰。允儒字鲁川,太仓人。是书首载风后古文一十九字,次载太公望增衍三百六十五字,次载宋阮逸所撰《李卫公问对》中六十七字,采辑诸家注释,於衡冲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作者:请·纪昀出自————《兵家学派》卷九十九 子部九○兵家类《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其最古者,当以..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
书目答问补正·兵家第三作者:范希曾出自————《兵家学派》兵家第三(兵者人事,《太白阴经》、《虎钤经》之属,诡诞不经,不录。《登坛必究》、《武备志》多言占候,所言营陈器械,古今异宜,不录。《握奇经》、《三略》、《心书》、《李卫公问对》,伪书,不录。《武编》、《兵法百言》之属,多空谈,不录。)《历代兵..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